首页

湖北省新高考联考协作体2022-2023学年高三历史下学期4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答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7

2/7

剩余5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高三历史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4.本卷命题范围:高考范围。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据考古发掘,姜寨聚落总体布局分为居住区、窑场和墓地三个部分(如右图)。居住区位于中央,居住区内的房屋规划整齐,环壕内环绕的房屋建筑群由大、中、小型三种房子组成5个单元,每个单元的小型房屋围绕大、中型房屋,房址的门均朝向中心广场,周围有壕沟和墓地。古村落如此布局根源于A.私有制水平的提高B.商品经济不断发展C.原始农耕经济的出现D.防御外敌入侵的需要2.东汉末年,民间兴起了乡闾清议品评并形成了一种传统。到了曹魏时期出现“吏部不能审定核天下人才士庶,故委中正铨第等级,凭之授受"。这可用于说明A.选官制度改变利于激发官民责任感B.九品中正制标准是门第C.曹魏统治者重视乡论与德行的考察D.曹魏亟需人才巩固政权3.遭遇自然灾害时,孝文帝开仓赈恤;对于鳏寡孤独以赐粟(或谷)帛为主,还有免除“杂徭”;对于贫老和“不能自存者”,赐给衣服布帛、粮食或田地等;特别困难的病患专门设立医治场所,派专门的医师救护。孝文帝的这些措施A.顺应了民族交融的趋势B.由政府主导并且具有针对性C.巩固了全国统一的局面D.缩小了北魏社会的贫富差距4.学者颜元曾评论道:“朱子遗风至今日,衣冠文士羞与武夫齿,秀才挟弓矢出,乡人皆惊,甚至子弟骑射武装,父兄便以不才目之,长此不返,四海溃弱。”“宋元来儒者,却习成妇女态,甚可羞。”据此可知,颜元A.反对理学对士人的消极影响B.强调“存天理,灭人欲”C.倡导提高妇女的社会地位D.赞同宋代重文轻武政策5.清朝时期,广州的行商是一个地域色彩较浓厚的行业,但不少著名行商的资本是来自福建、浙江;四川井盐中,从事制盐的企业主大多是湖南、湖北、陕西和广东的客籍商人;在矿业中,云南铜矿在它的兴盛时期,厚积资本进行开采的,多为三江、两户、川广富商大贾。据此可推断出,清代A.政府专营政策有所放松B.商业资本流动的广泛性C.手工业分工现象较明显D.区域经济差异日益淡化6.从1861年至1910年,上海对外贸易值从0.74亿海关两增长到3.78亿海关两,但其占全国外贸总值的比重却从60%下降至45%左右。这一变化折射出A.中国民族工业获得长足发展B.时局变化冲击了上海的对外贸易C.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有所放缓D.中国经济与世界市场的日益密切7.有学者指出,"1895年的公车上书运动与1919年的五四运动略作比较,(前者)仅仅集中在文武官员和一些中心城市的举人中间,在全国大多数地方几乎没有太多反响;而(后者)全国各大中城市几乎都有响应,其实际参与者既有上层政府官员,更有大批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甚至还有相当多的普通市民"。这种变化体现出近代中国A.思想启蒙推动了社会进步B.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已经形成C.国民民族意识的不断觉醒D.民族矛盾已成为社会主要矛盾8.1929年,国民政府公布的《考试法》规定:"甄拔政府任用之公务员"的任命人员考试,适 用于除政务官以外的中央机关至乡镇保甲的行政人员。高等考试,甄拔各项任职公务员,在京城举行,每年或隔年举行一次,主考官由中央特派。对这一规定理解最准确的是A.体现了中西结合的特点B.具有较强党派性和政治性C.确立了文官考试的原则D.有助于激发官民的责任感9.下图为吴步乃创作于1948年5月的漫画《支撑得住吗?》。该作品揭示了A.三大战役取得巨大胜利B.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宣告结束C.北平谈判瓦解了国民党D.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成效显著10.下图为1952~1985年我国年平均投资(单位:百分比)统计图。据图可推知,我国A.放弃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B.政府日益关注改善民生C.国内商品市场交易渐趋活跃D.外资输入增长十分迅猛11.在瓦尔卡遗址发现的公元前3000年的乌鲁克的埃安纳塔庙里,有一件著名的浮雕石膏瓶,瓶的最上面一行是女神伊南娜,全苏美尔人都供奉她,雕像上一个祭司正向她献上一篮水果,伊南娜的下面是一些小神,站在模型神庙和一些动物的身上;第二行是祭司们拿着祭品;第三行是平民、动物和植物。由此可知,当时苏美尔地区A.雕刻技术发达B.出现了一系列城市国家C.绘画艺术高超D.产生了明显的阶级分化12.有学者指出,“日本人借用了汉字,但发展了他们自己的书写体系;借鉴了儒家学说,但更改了它的道德标准,调整了它的政治学说,以适应他们的社会结构。在保留其本族的神道教的同时,日本人还接受了佛教,但对之作了修改,以满足他们自己的精神需要"。该学者意在强调日本A.对外来文明的本能抵制B.对文化传播起桥梁的作用C.发展文化注重结合实际D.竭力摆脱外来文明的影响13.欧洲各地发生的宗教改革运动不同程度上培育了世俗民族精神,世俗阶层开始参与国家的管理,国家的主权属性慢慢被表现出来。正如姜守明教授所说“历史上世俗性自治和自我管理的能力是一个民族国家独立于罗马司法权的重要标志"。下列选项与该教授观点一致的是A.强化了教会对人们的思想控制B.世俗王权与基督教会权力的并立C.基督教会的救赎作用不可替代D.宗教改革推动了民族国家的形成14.有学者指出:“1688年革命是实用主义和人的理性的一次胜利,它的效果在于解决那些使先前的好几代人攘扰不安的争端问题。于是,建立起一种‘平衡’,使历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由此可知,“1688年革命”A.暴力反对封建专制王权B.实现了议会对权力的控制C.助推新政治体制的形成D.保留了英国君主专制传统 15.1921年4月,列宁提出成立俄联邦国家银行问题,并在短期内建立了较为完整的银行系统,建构起有效的国营、合作和私人信贷机构。这一做法旨在A.通过金融改革来建立工农联盟B.提供迅速实现工业化所需资金C.吸纳民间过剩资本以稳定货币D.保障经济发展所需的货币流通16.1949年10月,美国国务院政策规划办公室主任乔治·凯南提出:"实现美国世纪最有效的途径是加强美国自身制度的活力……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如何证明能做其他国家的领袖呢?我们所有的想法,诸如‘世界领袖’美国世纪’“有竞争力的民主制’能否实现都和这一问题的回答息息相关。”乔治·凯南的这一主张A.使美国从孤立主义走向全球主义B.揭开了美苏冷战的序幕C.反映出战后美国称霸世界的意图D.促使两极对峙格局确立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4小题,第17题14分,第18题12分,第19题12分,第20题14分,共52分。)17.【中国古代和近代的启蒙思想】(14分)材料一明清之际,启蒙思想是当时资本主义萌芽在政治思想上的反映。这是一个对空谈心性的灾明理学末流进行批判、新旧思想观念激烈冲突的所谓“天崩地解”的时代,是在最广泛意义上开始探索新世界、设计人类社会新计划的所谓“天工开物”的时代。此时的启蒙思想家以各自的表现方式,比较全面地揭露了当时封建社会的腐朽黑暗和统治阶级的昏庸无道,批判了封建专制主义和各种禁锢人性的陈规与说教。这一时期,有的思想家提出了“自由私产”“夫私者,人之心也”“如服田者私有秋之获,而后治田必力"的主张,有的说"政教风俗,苟非尽善,即许庶人之议""必使治天下之举皆出于学校",有的讲"法有可采,何论中西""寓通几(即哲学)于质测(即科学)",倡导求实学风,对宋明以来"蹈虚空谈"的学风是一个否定。——摘编自张华荣《明清之际早期启蒙思想简论》材料二中国近代启蒙是在民族救亡的大背景下发生的,由于知识分子的优患意识、危机意识的存在,外来思想输入中国后常常被赋予中国式的解释以达到政治目标,不可避免带有中国特点。即不同时代的启蒙思想和启蒙思想转变的内在理路,前者可划分为戊戌启蒙、辛亥启蒙和五四启蒙,后者可概括为传播现代理念、建构现代国家和塑造现代国民三个方面。从戊戌启蒙到五四启蒙都有近代欧洲启蒙的批判精神。然而,近代启蒙的遗产不是理性的实现,而是“工具理性”的实现,个人自由、解放服从于国家独立、富强,民族解放高于政治民主。清末民初,中国传统社会的观念、规范、制度还没有完全退出历史舞台,而现代社会的规范、制度还没有真正确立,这是一个"两头都不靠岸"的时代,启蒙者忽视了启蒙思想内在的复杂性和深刻性,但是启蒙的批判精神仍是当今中国社会发展所需的推动力量。——摘编自杨全顺《中国近代启蒙思想演进的逻辑与特点》(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之际启蒙思想家提出的进步主张。(8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古代和近代启蒙思想的共同作用。(6分)18.【中国古代的国家治理】(12分)材料 ——摘编自方涛《治理内涵解析》“治理”在古代汉语当中,含有国家安定、社会和谐,百姓渴望和追求良政、善治的意思。从上表中任选两个时期,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两个时期间国家治理的演进趋势。(要求:明确列出两个时期,观点明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19.【十月革命以来苏联的社会发展】(12分)材料一列宁认为应与西方社会和平相处,利用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削弱对手、壮大自己,并认为新经济政策是一个长期的政策。而后斯大林废除新经济政策,采用高速度工业化、全盘农业集体化,以便使苏联在最短时间内建成社会主义。但由于计划经济下的多种政策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给苏联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政治变动和激荡,这种政治体制在斯大林逝世后几十年中都未得到根本改变。此外斯大林与美英两国大搞“实力外交”,并试图通过经互会等组织控制东欧国家,严重违背了列宁的国际主义原则。到了赫鲁晓夫时期,改革的重点转向农业领域的建设,扩大了集体农庄和自营农场的的自主权,试图以经济杠杆带动生产发展。但由于大规模垦荒、与美军搞军备竞赛,使苏联进一步陷入危机。直至戈尔巴乔夫,经过经济体制改革失败后,转而进行政治改革,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摘编自邢广程《苏联高层决策70年》材料二由于俄罗斯旧版历史教科书出现了“去苏联化”“去苏共化”等对历史事件的诋毁性解读,成为各种势力煽动反俄情绪、鼓动地方民族分裂主义思想的工具。因此包括广大民众在内的阶层提出"贡新审视苏联历史"这个命题,在2004年4月的民意调查中发现,对列宁的正面评价在民众中仍然超过55%以上,对工业化也产生了新的评价。为了治理历史教科书乱象,普京继前两次任内干预历史教科书,在第三次任职时提出编写统一历史教科书问题,其中包括2003年取消“抹黑”历史的教科书、2009年成立直属总统的"反击篡改历史行为的委员会"。有俄罗斯学者指出,俄罗斯应进一步在欧亚经济联盟范围内形成统一的历史教育空间,强化这些国家间历史与文化联系。——摘编自吴恩远《还历史公正——俄罗斯对全盘否定苏联的反思》(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十月革命以来苏联社会发展道路的特点。(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俄罗斯由"去苏联化"到理性看待苏联历史的原因。(6分)20.【当代中外文化】(14分)材料一新加坡最初是马来土著部落的领地,后来葡萄牙、荷兰相继入侵过这里,19世纪初被英国占领,成为英属殖民地。中国东南沿海的许多人很早就来新加坡谋生,使新加坡成为华裔最多的国家。多种族带来了多种宗教信仰。华裔多信佛教、道教;马来人多信伊斯兰教; 印度人多信印度教、锡克教;欧洲人则信基督教、天主教。因而新加坡面对复杂而又分化融合的种族群体,提倡“以东方传统文化来强化维持和谐和服从权威的意识,以西方现代文化精神来鼓励公平竞争、勇于开拓和遵纪守法的意识”。新加坡人对当今流行的各种“星”十分热衷,特别是对港星,对各种“星”极具渲染,给人以一种正义感很强的感觉。但是新加坡的华人有些还是很迷信,不少人相信"命运""风水",对于这种"俗"文化,新加坡更是表现出宽容。——摘编自陈中《多元文化的碰撞与融合》材料二在我国当前社会文化发展中,西方文化的影响更为深入。比如,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把好莱坞电影作为文化消费的首要选择,中国年轻一代对西方快餐视为家常。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发展的同时,文化的发展也相伴而来。中外文化交流更加频繁,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作为市场经济基础的跨国公司最充分地体现着文化与经济的关系。但是跨国公司在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中,由于战略目标和实施行为的矛盾,多元的国际文化环境和文化摩擦,使得我国经济文化市场面临困扰。在西方文化体系中,欧洲人注重权力和地位,美国人欣赏创新精神和成就:在东方的中国,人们崇尚谦虚谨慎,追求随遇而安,同时倾向于照顾大众情绪。为了在不同文化的交流与冲击中获得成功,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摘编自罗静《改革开放以来中外思想文化冲击与策略》(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加坡文化的特点,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外文化交流受到冲击的表现及应对举措。(8分)高三历史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1.C考查古代文明起源。材料反映了姜寨聚落具有分区规划的布局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种布局受制于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原始农耕经济出现后,人们开始过着定居生活,按照氏族血缘关系组成村落,故C项正确。A、D两项虽影响到村落布局,但并非决定性因素,故排除;原始村落商品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无法影响到村落布局,故排除B项。2.D考查汉至魏晋时期的选官制度。由“乡阊清议品评”到“委中正铨第等级,凭之授受”可知,中正官是曹魏时期政府在地方选拔官吏的代言人,“名正言顺”地为朝廷选拔人才,这可用于说明曹魏政权建立后亟需优秀人才来巩固政权,故D项正确。材料提到的是选拔官员的方式,这一标准无法体现是否激发官民责任感,故排除A项;材料并未强调九品中正制的选拔标准,故排除B项;重视乡论与德行的考察是察举制的特点,故排除C项。3.B考查北魏孝文帝的举措。分析材料可知,北魏的社会救助措施都是在孝文帝主导下实施的,且对于不同群体及困难程度采取了针对性的举措,故B项正确。孝文帝的这些社会救助措施未体现民族交融,故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并没有真正实现全国的统一,故排除C项;孝文帝的这些社会救助措施只是针对特殊时期特殊人群的救助,并不能缩小社会贫富差距,故排除D项。4.A考查宋明理学。由题目中“朱子遗风……衣冠文士羞与武夫齿……四海溃弱”“儒者,却习成妇女态”等信息可知,颜元反对理学对士人的消极影响,故A项正确。材料中未提及“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故排除B项;宋明理学主张以纲常名教来束缚人性,且女性地位无论在家庭还是社会中都较低,故排除C项;D项与材料主旨相反,故排除。5.B考查清代的商业。根据材料,清代,从商人的投资活动看,这一时期投资的范围已经相当广泛,资本的流动已经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地域和行业的限制,故B项正确。材料中未涉 及政府对商业的干预,故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资本流动的广泛性,不涉及手工业分工明显和区域经济差异的淡化,故排除C、D两项。6.D考查近代中国经济。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上海外贸额增加,但在全国外贸的占比下降,这说明除上海,中国其他地方也参与到对外贸易中,这也折射出中国与世界市场联系的更加密切,故D项正确。"长足发展"不符合史实,故排除A项;时局变化冲击了上海贸易与材料中上海外贸额不断增长相悖,故排除B项;列强自第二次鸦片战争以来不断加强对中国的侵略,故排除C项。7.C考查百日维新与五四运动。根据材料“(前者)仅仅集中在文武官员和一些中心城市的举人中间,在全国大多数地方几乎没有大多反响;而(后者)全国各大中城市几乎都有响应,其实际参与者既有上层政府官员,更有大批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甚至还有相当多的普通市民"可知,从甲午战争后公车上书到五四运动,呼吁救亡图存的群体不断扩大,体现了民众民族意识的觉醒,故C项正确。材料主旨是参加爱国运动的群体越来越多,并未体现思想启蒙推动社会进步,故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并非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形成,故排除B项;民族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是在日本侵华战争时期,故排除D项。8.A考查国民政府公务员选拔。在《考试法》规定的具体办法和操作规程中,任命人员考试吸收借鉴了西方文官制度,高等考试则继承发展了中国传统考试制度,这体现了中西结合的选拔公务员考试特点,故A项正确。这一考试的具体办法和操作规程在材料中并未体现党派性,故排除B项;文官考试的原则是公开、平等、择优,这一考试的具体办法和操作规程中并未体现,故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考试法的规定,适用人员为行政人员,并未涉及普通民众,故排除D项。9.D考查解放战争。根据时间“1948”和漫画的标题“支撑得住吗?”及对漫画的观察可知,此时解放军的反攻取得了一定的胜利,故D项正确。三大战役胜利和北平和谈都是在1949年,故排除A、C两项:根据漫画中的US字样、钱币、枪支及所学知识可知,国民党在大陆统治宣告结束的标志是1949年南京被解放,故排除B项。10.B考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据图示可知,1952~1985年中国年平均投资比例中非生产性投资上升,生产性投资比重下降,表明轻工业以及涉及民生领域的投资有所增加,重工业投资有所放缓,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故B项正确,排除A项。材料说的是国家在各个领域的综合性投资,而非仅指商业交易的投资,更非外资输入,故排除C、D两项。11.D考查古代世界文明。根据材料“瓶上面有三行精美的人物雕刻”“最上面一行是女神伊南娜……第二行是祭司们……第三行是平民、动物和植物”可知,女神、祭司、小神、平民的地位存在明显差别,反映出苏美尔地区产生了明显的阶级分化,故D项正确。A、C两项材料中没有比较,因此得不出,故排除;材料并未涉及城市国家,故排除B项。12.C考查日本。由材料表述可知,日本特别重视在学习和借鉴他国文化时发展和改造以适应于自己国家的需要,即日本本民族文化发展进程中与国情相结合,故C项正确。“抵制”与史实不符,故排除A项;材料中并未涉及日本对外来文化传播所起的桥梁作用,故排除B项;"竭力摆脱外来文明影响"与史实不符,故排除D项。13.D考查欧洲宗教改革运动。根据材料"宗教改革运动不同程度上培育了世俗民族精神,世俗阶层开始参与国家的管理,国家的主权属性慢慢被表现出来"可知,宗教改革冲击了教会的权威,使得教会干预世俗权力丧失了合理性,世俗的政治和司法权力最终由世俗政权掌握,而宗教改革推动了民族国家的形成,世俗权力加强,近代的民族国家也就在世俗民族精神的推动下逐渐开始有了雏形和发展,故D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宗教改革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传播和发展了人文主义,使越来越多的普通民众不再迷信教会的说教,教会对人们思想的控制减弱,故排除A项;宗教改革后,国家权力高于教会权力,"并立"说法错误,故排除B项;C项材料没有提及,故排除。14.C考查1688年“光荣革命”。由材料可知,1688年革命的效果在于解决那些使先前的好几代人挪扰不安的争端问题建立起一种"平衡",使历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指的是"光荣革命"对新政治体制形成的作用,故C项正确。1688年“光荣革命”是一次较为和平的宫廷政变,没有流血,故排除A项;《权利法案》的颁布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形成,使议会的权力高于国王的权力,故排除B项;D项与材料题干意思相左,故排除。 15.D考查新经济政策。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此时的苏俄已实施新经济政策,而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利用市场、货币和价值规律发展经济,因此这一做法旨在保障经济发展所需的货币流通,故D项正确。工农联盟建立时间早于1921年,故排除A项;工业化开始于斯大林时期,不是联邦银行建立之初的目的,故B项错误;新经济政策之前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取消了商品流通与市场货币关系,因此不存在民间过剩资本,故排除C项。16.C考查二战后的美苏冷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乔治·凯南的这番话主要是基于二战后西欧诸国力量大大削弱而美国实力增强的背景下企图称霸世界的意图,指出了美国的国家战略方向,故C项正确。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就已放弃了孤立主义外交政策,故排除A项: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冷战开始,故排除B项:两极格局确立的标志是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故排除D项。17.(1)主张: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发展自由生产,反对封建土地私有制;提出工商皆本,反对重农抑商;重视经世致用,反对空谈性理;倡导教育自由和学校教育,反对封建等级和科举制度;提倡中西文明交流,反对思想桎梏。(8分,任答四点即可)(2)共同作用:有利于解放人们的思想;有利于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启蒙思想所产生的实际作用有限。(6分,其他言之有理亦可)18.示例一: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1分)观点:秦汉承接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趋势,确立了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2分)阐述: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阶级关系的变化以及百家争鸣的出现,各国纷纷展开变法,逐渐从分封制向中央集权的郡县制过渡。(3分)秦代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和民心思定,结束长期的政治分裂,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确立的政治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如三公九卿制、郡县制、基层管理制度等。(3分)汉代在沿袭秦制的基础上,秉承儒法结合的治国理念,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如盐铁官营、监察制、察举制等,从而促进了经济发展,社会稳定。(3分)示例二:三国两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1分)观点:在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社会经济发展与民族交融背景下,隋唐进行制度创新,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2分)阐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尽管是大分裂的局面,但社会经济仍有发展,民族关系逐步走向交融,无论是中原政权还是少数民族政权,在国家治理方面都有很多的探索与尝试,如三省的初步设置、九品中正制、均田制等。(3分)随后在大统一的隋唐时期,国力强盛、疆域拓展,经济繁荣,民族往来和对外交往活跃。(3分)隋唐的盛世局面,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制度创新,如科举制的开创,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三省六部制的确立,使得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日臻完备。(3分)19.(1)特点:政治体制过于集中的弊端始终未得到根本改变;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相割裂;存在政策内容不符合实际和执行不力的弊端;高层决策机制不稳定,政策缺乏连续性;片面追求国内建设,忽视发展外交关系。(6分,任答三点即可)(2)原因:历史虚无主义严重影响了民众的国家认同感;坚守国家意识形态阵地的需要;对十月革命和苏维埃制度历史意义的重新认识;普京等领导人的推动;重视爱国教育,传承民族精神的需要;塑造良好的国际形象。(6分,任答三点即可)20.(1)特点:多元化;复杂性;包容性;传统与现代并存;和谐性。(4分,任答两点即可)原因:新航路开辟后,西方国家的殖民侵略;中国沿海居民下南洋;新加坡国家和人民对外来文化的宽容。(2分,任答一点即可)(2)表现:经济和文化市场存在困扰;中国传统文化面临新的挑战;人的思维习惯和价值取向间的冲突。(4分,任答两点即可)举措:积极交流,相互学习;保护并对本民族文化持自信态度;文化要进行创新,与时俱进。(4分,言之有理即可)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3-05-07 02:54:03 页数:7
价格:¥3 大小:187.12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