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广东省东莞市东华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历史3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4

2/14

剩余12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023届东华中学高三级历史联考2023.03本试卷共6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长75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据考古发现,旧石器时代的中国南北方石器有明显差别,至新石器时代,南北方文化已存在明显的互动关系但地域特征依然存在,各区域内的文化差异也很明显。由此可见,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质()A.奠定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基础B.体现出中华文化圈的扩大C.发源于自成一体且多元复杂的地理环境D.加强了华夏民族的认同感【答案】C【解析】【详解】据材料“南北方文化的差异缩小但地域特征依然存在,文化圈内的区域差异也很明显”的信息,一方面说明早期中华文明一体格局逐渐形成的趋势,同时也说明在一体格局形成的过程中,由于不同地理环境的影响,南北文化的地域特征仍然十分明显,C项正确;中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是在秦朝确立,材料主要体现了新石器时代早期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排除A项;材料体现了中华文化圈内南北地域文化之间的差异问题,并非中华文化圈的扩大,排除B项;据所学知识,春秋战国时期民族关系发生重大变化,中原周边的少 数民族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题干时间为石器时代,华夏认同观念尚未出现,排除D项。故选C项。2.董仲舒认为君主要“法天而治”,天乃道德之天,天意即民意,“法天而治”亦即为民而治,实现仁政。他还提出了“灾异谴告”论,威慑君主省己修身及时探知天意,更好地践行天道。这一主张()A.从根本上杜绝了君权专制B.未脱离传统儒学理论范畴C.是对先秦法家思想的继承D.被统治者确立为行政规范【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威慑君主省己修身及时探知天意,更好地践行天道”及所学知识董仲舒通过天道对君主的约束和要求,体现了儒家仁政和民本思想,B项正确;董仲舒的思想提出了对君主的约束和要求,但不能从根本上杜绝君主专制,排除A项;天人感应思想是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并非对先秦法家思想的继承,排除C项;材料的主张是对君主的约束和限制,并没有被统治者确立为行为规范,排除D项。故选B项。3.东汉末,思想家仲长统和荀悦都提出过恢复井田制的主张,但无法推行。西晋时颁布占田令,限制了占田的数量,此后南北朝的诸多政权均有类似主张和措施。这反映出的现实问题是()A.土地兼并泛滥B.商品经济萎缩C.边疆危机加剧D.割据势力崛起【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东汉末,思想家仲长统和荀悦都提出过恢复井田制的主张,但无法推行。西晋时颁布占田令,限制了占田的数量,此后南北朝的诸多政权均有类似主张和措施。”可得出恢复井田,即把土地收为国有,是因为当时土地兼并严重。同时限田令也针对的是土地兼并,A项正确;BCD项与土地的内容没有太大的关系,排除BCD项。故选A项。4.有学者指出,家天下色彩浓厚金元政治模式,辅以宋朝以来逐渐深入人心的忠君观念,深刻影响了后代的历史。这指的是()A.因俗而治的治边策略B.民族交融的程度加深C.专制皇权的显著强化D.故步自封的保守思想【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家天下色彩浓厚”“深入人心的忠君观念”可知,金元以后的政治体制具有浓厚的家天下色彩,并且以理学所宣传的忠君观念为辅,因此,专制皇权得到了显著强化,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古代政府的治边策略,排除A项;材料信息与民族交融无关,排除B 项;材料强调的是政治模式和忠君观念对后世的影响,不能得出“故步自封的保守思想”这一结论,排除D项。故选C项。5.下表为1795~1804年广州棉花进口额趋势情况。据此可知,当时的中国()1795—1804年广州棉花进口额趋势单位:担A.自然经济结构开始解体B.沦为英美的商品倾销市场C.传统棉纺织业发展迅速D.是西方工业化的原料产地【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数据可知,从1795-1804年间,中国从英美国家进口的棉花在波动中上升,这一时期主要是由于中国棉纺织业的蓬勃发展,导致对于棉花的需求量激增,C项正确;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排除A项;当时中国奉行闭关自守的政策,并未沦为英美商品的倾销市场,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棉花进口而非出口,排除D项。故选C项。6.鸦片战争后,随着上海的崛起,珠江上游等地区以物流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骤然消亡,不少以此为生的乡民走投无路,杨秀清等人趁机联结有类似境遇的民众发动了太平天国运动。这表明,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A.动摇了清王朝的统治B.受到外贸格局变化影响C.源于第三产业的衰败D.得益于农民阶级的支持【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鸦片战争后上海的崛起冲击了珠江上游等地以物流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的发展,进而让许多乡民走投无路且面临严峻的生存危机,杨秀清等人便在这种境遇下发动了太平天国运动,这表明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受到东南沿海外贸格局变化的影响,B项正确;题目主要阐述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而不是影响,排除A项;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是阶级矛盾的激化,并非业第三产业的衰败,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鸦片战争爆发与东南沿海外贸格局变化之间的关系,并未体现其与农民阶级支持之间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7.下图为近代中国经济区位示意图。这一空间秩序的形成,主要是因为() A.自然经济的完全解体B.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C.市场资源的合理配置D.区域经济分工的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近代中国经济区位示意图可知,沿江沿海口岸城市的经济发展程度明显较高,越往内陆,发展程度越低,这主要原因在于近代中国区域经济分工,即半殖民地经济背景下,口岸城市对接外国,广大内陆提供原料,因此经济发展呈现出阶梯状结构,D项正确;近代中国的城市、乡镇和农村,基于不同的产业分工和经济区位价值,形成了内部经济联系密切的地域化经济体,众多以口岸为中心的地域化经济体共同构成了近代中国的经济区位架构,这一空间秩序的形成主要是因为区域经济分工的发展,D项正确。近代中国自然经济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并未完全解体,排除A项;民族资本主义兴起是在19世纪70年代前后,材料中的时间为整个近代经济的示意图,排除B项;近代中国经济转型发展中市场资源的配置并不合理,主要集中在上海、香港、天津、广州为代表的中心口岸、次中心口岸,排除C项。故选D项。8.晚清以来,自由主义、进化论、社会达尔文主义、保守主义、无政府主义、社会主义等各种思潮如走马灯一样在中国思想界登场,越具有整体行动规划并且能给出未来理想世界图景的方案,越受知识青年的欢迎。这反映出,知识青年()A.追求理想化的政治B.救亡图存的迫切心态C.具有功利主义倾向D.热衷于学术思想研究【答案】B【解析】【详解】据材料可知,“晚清以来,越是具有整体行动规划并且能够给出未来理想世界图景的方案,越受知识青年的欢迎”主要反映出知识青年以救亡图存为主的民族责任和迫切心态,B项正确;材料中受知识青年欢迎的并非“理想化的政治”,而是“有整体行动规划并且能给出未来理想世界图景的方案”,能够满足青年救亡图存心理的思想,排除A项;知识青年欢迎“有整体行动规划并且能给出未来理想世界图景的方案”的目的是为了救亡图存, 并非为了追求某种利益的功利主义,排除C项;材料中知识青年欢迎某种思想的目的是为了救亡图存,并非为了学术思想的研究,排除D项。故选B项。9.抗战时期的山东根据地在举行民主选举时,妇女们也跟男子一样踊跃地参加,有些地区的妇女选民比男子还要多。如莱芜某村的选举大会上,男子144人,女子150人;某峪村男子120人,女子125人。这说明,山东抗日根据地()A.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B.彻底实现了女性的解放C.共产党的群众基础扩大D.成年男性积极参军作战【答案】C【解析】【详解】据材料“抗战时期的山东根据地在举行民主选举时,妇女们也跟男子一样踊跃地参加,有些地区的妇女选民比男子还要多”可知妇女选民人数增多,妇女获得选举权,说明当时山东根据地共产党群众基础的扩大,C项正确;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建设上推行抗日民主制度,并非民主共和制度,不能说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排除A项;女性获得选举权体现了女性的社会地位的提高,但此时期女性尚未获得彻底解放,封建的家庭伦理在一定程度上仍旧束缚女性,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女性获得选举权,并踊跃参加选举,通过女性踊跃参加选举不能表明成年男性积极参军作战,排除D项。故选C项。10.下图为1951年创作的宣传画《土改完成农民生活好》。该作品旨在表达()A.人民当家作主成为现实B.社会崇尚劳动氛围浓厚C.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发展D.农民拥护生产关系调整【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中宣传画的时间为1951年,宣传画的名称为《土改完成农民生活好》,由此可知宣传画的主题为宣传新中国成立初期土地改革,宣传画中农民生活富足、心情愉悦,体现了对土地改革的认同,新中国成立初期进行土地改革,农民从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农村生产力得到大解放,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宣传画的内容正是农民用户生产关系 调整的表现,D项正确;1949年新中国成立,人民当家作主就已经成为现实,排除A项;材料宣传画的内容为土地改革完成后农民的幸福生活,宣传画中的人物也并没有在劳动,不能得出社会崇尚劳动的氛围浓厚,排除B项;材料中体现了土地改革完成后农民的生活水平,农民的水平提高不能等同于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排除C项。故选D项。11.古希腊神话中,无论是阿伽门农儿子弑母案还是达奈俄斯女儿违抗父命案,雅典娜女神的一票在审判中都起到了关键作用,但城邦民众的投票构成了不可或缺的基础票数。这反映出()A.民众意愿影响司法审判B.宗教势力左右社会公正C.神话传说蕴含民主观念D.法律注重维护血缘伦理【答案】C【解析】【详解】据题目可知,古雅典神话中,在法律判决的过程中,城邦民众的投票构成了不可或缺的基础票数,体现出城邦民众的投票对法律判决有很大影响,反映了神话传说也蕴含着民主观念,C项正确;题目所呈现的司法审判属于希腊神话故事范畴,排除A项;宗教势力在本题中未体现,无法反映出其左右社会公正,排除B项;题目虽然涉及到阿伽门农儿子弑母案等与血缘伦理有关的案件,但本题信息强调了投票这一民主方式对审判结果的影响,无法说明法律对血缘伦理的维护,排除D项。故选C项。12.中世纪早期,法国国王于格·卡佩质问诸侯阿尔德贝特:谁让你成为伯爵?后者则反问:谁让你们成为国王?到路易六世统治时期,如果没有紧邻诸侯的允许和护卫,他外出巴黎都不能超过第三个界碑。这说明,当时()A.神权凌驾于王权之上B.庄园经济占据主导C.贵族王侯有世袭特权D.王室权威积弱不振【答案】D【解析】【详解】据材料可知,在中世纪早期,在国王质问伯爵“谁让你成为伯爵”时,伯爵反问国王“谁让你们成为国王”,路易六世“没有紧邻诸侯的允许和护卫,他外出巴黎都不能超过第三个界碑”,从材料可知,法国国王受到了诸侯们、伯爵们等这些巨子的较严重制约,这些都反映了中世纪早期王室权威的衰弱,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伯爵、诸侯与国王的关系,不能得知神权与王权的关系如何,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伯爵、诸侯与国王在政治上的关系,不能得知庄园经济的状况,排除B项;材料中强调的是伯爵、诸侯与国王的关系,是一种横向的对比,不能得知贵族王侯是否有世袭特权这样一个纵向发展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13.在古典时代,人要么匍匐在神的脚下,要么服从自然:“在宇宙万物之中,人并不是最高贵的”;17世纪以后,“人类是宇宙的中心”渐成共识,“通过对自然的智力攻克使得人类变成了自然的主人”的认识逐渐凸显出来。出现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科学革命的兴起B.文艺复兴的推动C.工业革命的发生D.殖民扩张的需要【答案】A【解析】【详解】据材料可知,古典时代“人要么匍匐在神的脚下,要么服从自然”,但17世纪以后“人类是宇宙的中心”逐渐成为共识,这种共识的出现是因为人类“通过对自然的智力攻克”而实现的,“通过对自然的智力攻克”指的是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即伴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人类改变了对自然、宇宙的认识,逐渐突破了宗教神学观念,认识到人类的中心地位,A项正确;文艺复兴虽然强调人文主义,但文艺复兴并没有摆脱宗教的束缚,不符合材料中“人类变成了自然的主人”的认识,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人要么匍匐在神的脚下,要么服从自然”到“人类变成了自然的主人”,体现了人的地位的变化,这种变化与强调先进对落后征服的殖民扩张在理论上有矛盾之处,所以这种转变不可能是殖民扩张的需要下产生的,排除D项。故选A项。14.据统计,19世纪60年代,俄国有工厂工人和矿工80万,19世纪70年代,这一数字达95万左右,19世纪80年代,进一步达到165万。工厂工人和矿工数量的变化反映出俄国()A.最终完成了工业革命B.政策调整促进了经济发展C.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D.殖民扩张拓展了海外市场【答案】B【解析】【详解】据材料可知自19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工厂工人和矿工人数逐渐增加,结合时代背景可知俄国农奴制改革使农奴获得一定自由,这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市场等条件,促进了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因此材料反映了政策调整促进了经济发展,B项正确;19世纪80年代俄国正在进行工业革命,并没有最终完成,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工厂工人和矿工数量的增加,这种增加是因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而非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俄国国内工厂工人和矿工数量的增加,体现的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而推动19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农奴制改革,并非殖民扩张拓展了海外市场,排除D项。故选B项。15.英国1875年颁布的《食品及药物销售法令》规定,所有到达英国口岸的茶叶必须通过政府指定机构检验合格后方可通关,美国1897年颁布的《茶叶进口法案》也通过规定标准茶样和设定关键指标对进口茶叶进行审查。此类法令的颁布()A.维护了自由贸易原则B.确立了茶叶生产标准C.规范了市场贸易秩序D.扩大了对华贸易规模【答案】C 【解析】【详解】据材料可知,英国在1875年颁布的《食品及药物销售法令》和1897年美国颁布的《茶叶进口法案》均对各自进口茶叶的诸多指标做了明确规定,这些规定能够规范市场贸易秩序,C项正确;英美通过提高进口农产品质量标准,限制进口,被称为绿色壁垒,违背了自由贸易原则,排除A项;确立茶叶生产标准从本质上来讲,有利于规范世界贸易秩序,但材料只是英美自设茶叶进口标准而非国际统一的茶叶生产标准,排除B项;材料涉及英国和美国均对各自进口茶叶的诸多指标做了明确规定,但材料中并没有从哪个国家进口茶叶的信息,不能反映对华贸易的扩大,排除D项。故选C项。16.从1964年起,美国高校开设的非洲语言课程有约20种,还定期进行常规性和高强度性非洲语言培训项目,到1968年全美高校的非洲研究项目增加到38个。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B.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动C.种族歧视政策的松弛D.资本主义阵营的分化【答案】B【解析】【详解】据材料20世纪60年代“美国高校开设的非洲语言课程……定期进行……非洲语言培训项目,到1968年全美高校的非洲研究项目增加到38个”可知美国重视对非洲和非洲语言的研究,这种重视是基于20世纪60年代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相对劣势,为争夺中间地带增强与苏联竞争的实力,B项正确;民族解放运动兴起与19世纪,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美国之所以研究非洲和非洲语言,是为了在与苏联争霸中争取中间地带,与种族歧视政策松弛无关,且据所学知识,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对黑人的歧视仍广泛存在,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美国对非洲的研究和重视,非洲在当时并不属于资本主义阵营,排除D项。故选B项。二、非选择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宋神宗时御史中丞邓绾在上奏中说:“富者所以奉公上而不匮,盖常资之于贫。贫者所以无产业而能生,盖皆资之于富。稼穑耕锄,以有易无,贸易其有余,补救其不足,朝求夕索,春贷秋偿,贫富相资,以养生送死,民之常也。”——【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69材料二富人者,州县之本,上下之所赖也。富人为天子养小民,又供上用,虽厚取赢以自封计其勤劳亦略相当矣。小民之无田者,假田于富人;得田而无为耕,借资于富人;岁时有求于富人;有甚者,庸作奴婢,归于富人;游手末作,俳优伎艺,传食于富人。而又上当输,杂出无数,吏常有非时之责无以应上命,常取具于富人。——【南宋】叶适《水心别集》卷2《民事下》 材料三两宋与前代相比,呈现出明显的社会流动倾向,主要表现为:政治上,“贱不必不贵”经济上,“贫不必不富”;职业上,“士多出于商”。这种社会流动打破了“士之子恒为农之子恒为农、工之子恒为工、商之予恒为商”的传统四民结构。——摘编自张邦炜《两宋时期的社会流动》(1)分别阐述每则材料对研究宋代社会流动的价值。(2)综合上述材料,简述宋代社会流动的影响。(3)除上述材料之外,研究宋代社会流动还可补充哪些类型或内容的史料。【答案】(1)材料一是当时朝臣上奏给皇帝官方文书,可用于研究统治阶级对社会流动的认识,属于研究宋代社会流动的一手(直接)史料,价值高。材料二是当时文人对当时贫富差距和社会流动的描述,属于亲历者的所见所感,也属于一手(直接)史料,价值较高。材料三是后世学者对宋代社会流动的研究成果,属于二手(间接)材料,有一定的参考价值。(2)推动了租佃经济的普及;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冲击了传统的四民秩序;削弱了官民阶层之间的矛盾;有利于平民社会的出现。(3)方志碑刻、文学作品、外国文献、考古资料等。【解析】【小问1详解】研究价值:根据“宋神宗时御史中丞邓绾在上奏中说”可知材料一史料为朝臣给皇帝的奏章,属于研究研究宋代历史的一手史料,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同时根据材料“以有易无,贸易其有余,补救其不足,朝求夕索,春贷秋偿,贫富相资,以养生送死,民之常也”可知这一奏章可用于研究统治阶级对社会流动的认识。根据“叶适《水心别集》”可知材料二为当时文人的描述,属于亲历者的所见,也是研究宋代历史的一手史料,价值较高,同时根据材料“小民之无田者,假田于富人;得田而无为耕,借资于富人;岁时有求于富人;有甚者,庸作奴婢,归于富人;游手末作,俳优伎艺,传食于富人”可知这一文人描述可以用来研究贫富差距和社会流动的情况。根据“张邦炜《两宋时期社会流动》”可知材料三为后世学者的研究成果,属于二手史料,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根据“两宋与前代相比,呈现出明显的社会流动倾向,主要表现为”可知这一研究成果可以用来研究宋代社会流动的表现。【小问2详解】影响:根据“小民之无田者,假田于富人;得田而无为耕”可知推动了租佃经济的普及;根据“以有易无,贸易其有余,补救其不足”可知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根据“这种社会流动打破了‘士之子恒为农之子恒为农、工之子恒为工、商之予恒为商”的传统四民结构’冲击了传统的四民秩序;根据“政治上,‘贱不必不贵’”可知削弱了官民阶层之间的矛盾,有利于平民社会的出现。 【小问3详解】补充史料类型:根据所学知识常见的史料有官方正史、野史、文学作品、方志碑刻、考古发现、外国文献等,这些都可以用来研究宋代社会流动。18.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16世纪~20世纪初的世界近代史历程中,现代化经验大多来自西方,西方化也此被塑造成人类现代化的代名词,但现代化道路绝非西方“专利”。西方现代化建立在对西方的掠夺和控制基础上,其历史黑暗面永远难以抹去。从原始积累时期通过圈地运动剥农民,到机器大工业时代剥削工人;从寻找新大陆、建立贸易据点,到大规模殖民、建洋帝国,西方现代化展现出恃强凌弱、泯灭人性的掠夺本质。——摘编自戴维来《世界现代化道路绝非独尊西》材料二百余年来,中国的现代化经历了“效法欧美”“走俄国人的路”“中国特色”的选择和转换,清晰地凸显了现代化是中国近现代历史的时代主题。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和发展特征改写了近代以来形成的西方现代化的发展定式,极大地丰富了现代化实践,了现代化理论,拓展了现代化的发展模式,彻底打破了西方现代化的一统天下,为人类对代化道路的探索做出新贡献。——摘编自于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时代价值与世界历史意义》(1)结合时代背景,概括西方现代化的主要特征并予以评价。(2)结合中国近现代历史相关史实,简析中国式现代化的创新之处。【答案】(1)特征:扩张主义、殖民主义、霸权主义、自由主义(殖民化、掠夺性、代议制、工业化等)评价: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通过战争、侵略、殖民、掠夺等方式率先完成现代化进程。积极性:西方的现代化打破了封建秩序,促进了社会转型;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扩展促进了世界市场形成;局限性:西方模式不是现代化道路的唯一标准;西方的现代化不仅有共同性,也有差异性;西方现代化是建立在资本主义剥削掠夺本性基础上的;以资本为中心,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发展。(2)示例一:中国式现代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的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期间,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一方面动员多方力量争取革命战争的胜利,一方面通过“废除封建制”“发展中国工业”等措施,积极推进战争时期的现代化进程。中国共产党带领民众取得了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最终胜利,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实现了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伟大转变,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之路奠定了根本的政治前提。示例二: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 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从中国国情和发展实际出发,鲜明提出了“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中共十三大以“三步走”战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共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2012年,党的十八大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调整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式现代化迎来一个跨越式发展的新时期。。注:本题答案可结合“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进行分析,即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等进行分析。【解析】【小问1详解】特征:根据“从寻找新大陆、建立贸易据点,到大规模殖民、建洋帝国”可知扩张主义;根据“大规模殖民、建洋帝国,西方现代化展现出恃强凌弱、泯灭人性的掠夺本质”可知殖民主义,霸权主义;根据“机器大工业时代剥削工人”及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后自由主义成为指导经济发展的思想。评价:根据“西方现代化建立在对西方的掠夺和控制基础上,其历史黑暗面永远难以抹去”和“西方现代化展现出恃强凌弱、泯灭人性的掠夺本质”可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通过战争、侵略、殖民、掠夺等方式率先完成现代化进程。积极性:根据“从原始积累时期……到机器大工业时代”及所学知识可知西方的现代化打破了封建秩序,促进了社会转型;根据“从寻找新大陆、建立贸易据点,到大规模殖民、建洋帝国”可知西方现代化过程中,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扩展,推动了世界之间的联系,促进了世界市场形成。局限性:根据“但现代化道路绝非西方‘专利’”可知西方模式不是现代化道路的唯一标准;根据所学知识在西方的现代化的过程中,英国、美国、法国、德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道路有相同的地方,但又不完全相同,不仅有共同性,也有差异性;根据“西方现代化展现出恃强凌弱、泯灭人性的掠夺本质”可知西方现代化是建立在资本主义剥削掠夺本性基础上的;在西方现代化过程中,包括蒸汽机、蒸汽机作为动力的机器的大量使用,以资本为中心,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发展。【小问2详解】设问要求“结合中国近现代历史”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创新之处进行分析,根据材料“极大地丰富了现代化实践,了现代化理论,拓展了现代化的发展模式,彻底打破了西方现代化的一统天下”并结合所学知识,在简析过程中可以结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近代和现代现代化中不同于西方国家的近代化的内容进行分析。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一方面动员多方力量争取革命战争的胜利,一方面通过“废除封建制”“发展中国工业”等措施,积极推进战争时期的现代化进程。同时在近代中国只有彻底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才能真正实现近代化,中国共产党带领民众取得了 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最终胜利,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实现了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伟大转变,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之路奠定了根本的政治前提。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从基本国情出发,不断深化改革开放,推动了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增长,尤其是党的十八大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调整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式现代化迎来一个跨越式发展的新时期。19.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从整体历史观念看,汉唐中国与希腊罗马世界的交流,主要是通过三条道路:北方草原之路、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在汉唐时代,这三条道路上的交流媒介,主要分三类:使节、商旅、宗教人士。以这三种媒介进行的东西方的文化交流,虽然未从根本上改变彼此的历史进程,但在当时的文化发展中是有很大影响的。——摘编自张绪山《整体历史视野中的中国与希腊、罗马世界汉唐时期文化交流的几个典例》材料二政体分为三种:共和政体、君主政体和专制政体。共和政体以品德为原则,君主政体以荣誉为原则,专制政体则以恐怖为原则。中国的政体是一个混合政体,因其君主的广泛权力而具有许多专制主义因素,因其监察制度和建立在父爱和敬老基础之上的美德而具有一些共和政体因素,因其固定不变的法律和规范有序的法庭,视坚忍不拔和冒险说真话的精神为荣耀,而具有一些君主政体因素。如果说,因疆域之大而使中国是一个专制政体国家,那么,它或许就是所有专制政体国家中之最佳。——摘编自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1)简析汉唐时期中国与希腊罗马世界交流的历史背景。(2)概括孟德斯鸠对中国的认识并分析其主要目的。【答案】(1)背景:丝绸之路的开辟;关键群体的探索与推动;中国农耕文明的发达;对外开放的政策;区域性帝国的兴起与发展。(2)认识:中国的政体是混合政体,专制程度不高。批判中国的专制统治,服务于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制度、建立理想王国的现实需要。【解析】【小问1详解】背景:根据材料“北方草原之路、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可分析出丝绸之路的开辟;根据材料“这三条道路上的交流媒介,主要分三类:使节、商旅、宗教人士”可分析出关键群体的探索与推动;结合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发展状况可分析出中国农耕文明的发达;结合汉朝与唐朝对外交流的史实可分析出对外开放的政策;结合所学可分析出区域性帝国的兴起与发展。【小问2详解】认识:根据材料“中国的政体是一个混合政体,因其君主的广泛权力而具有许多专制主义因素,因其监察制度和建立在父爱和敬老基础之上的美德而具有一些共和政体因素” 可分析出中国的政体是混合政体,专制程度不高。结合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以及分权制衡思想可分析出批判中国的专制统治,服务于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制度、建立理想王国的现实需要。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随着抗战的全面展开,古典诗人杜甫成为热门人物,“杜甫热”呈现出学术、文化与政治等多重面相彼此交叠的状态。以不同政治空间为据梳理抗战时期的杜甫形象流变,则可将之表述为:重庆政府标榜的“国族的杜甫”、延安中国共产党倡导的“人民的杜甫”等。——据王昭鼎《古典诗人的现代重塑:杜甫在抗战时期的多重面相》抗战时期杜甫形象呈现多重面相,反映出当时人们对杜甫的不同认识。请选择材料中杜甫的某一面相或另提出一个结论,结合所学知识予以简要阐释。(要求:面相或结论明确,价值取向正确,史实准确,符合时代背景;史论结合,逻辑清晰。)【答案】示例一:选择:“人民的杜甫”。阐述:抗战中杜甫及其诗之所以获得关注,在于诗人“安史之乱”前后的颠沛遭遇及其现实主义的描述呼应了时人的战争经验,引起广泛共鸣并获得普遍认同。“安史之乱”爆发后,百姓横遭战争摧残,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激化。杜甫创作的“三吏”“三别”,对贫困人民的关怀和由了解同情穷人之痛苦而产生的对贪官污吏的痛恨,呈现出鲜明的“人民性”,从而与中国共产党所倡导的“人民至上”的主张相契合。综上所述,政治理念和意识形态影响历史人物的评价。示例二:结论:杜甫多重面相反映出不同政治理念的冲突。阐述:在民族危机的背景下,国共两党基于不同政治立场去塑造杜甫的新形象,以服务于现实政治的需要。重庆政府将杜甫塑造为“国族的杜甫”,体现出国民党在民族抗战中重塑国家意识、培植民族认同的政治需要。中国共产党以唯物史观与阶级论为理论基础,将杜甫塑造为基于人民立场诉说民众苦难,呈现出鲜明的“人民性”,从而动员人民群众积极参与抗战救国。综上所述,抗战时代独特的文化政治影响了杜甫形象的再塑造。【解析】【详解】根据设问可知“抗战时期杜甫形象呈现的多重面相,反映出当时人们对杜甫的不同认识”,要求“选择材料中杜甫的某一面相或另提出一个结论,结合所学知识予以简要阐释”。据材料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杜甫的形象为“人民的杜甫”,可以选择“人民的杜甫”进行阐 释,在阐释时可以在抗战时期的时代背景与杜甫的个人经历之间寻找共同点,如杜甫在安史之乱后颠沛的遭遇与抵抗日本侵略的战争背景,除此之外杜甫创作的“三吏”“三别”中对贫困人民的关怀和由了解同情穷人之痛苦而产生的对贪官污吏的痛恨与中国共产党倡导的“人民性”相契合,体现了“人民性”,最后得出结论政治理念、意识形态和时代背景影响了对人物的评价。据材料中国民党标榜“国族的杜甫”,共产党倡导“人民的杜甫”杜甫呈现出不同的面相,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另提出一个结论,不同的政治理念导致杜甫的多重面相。在阐释时主要从面对日本侵略,国共两党从不同的方面塑造杜甫的形象来适应抗日战争的需要、服务于现实政治的角度去阐释,如“国族的杜甫”体现了国民党在民族抗战中重塑国家意识、培植民族认同的政治需要,而“人民的杜甫”则是中国共产党以唯物史观与阶级论为理论基础,将杜甫塑造为基于人民立场诉说民众苦难,呈现出鲜明的“人民性”,从而动员人民群众积极参与抗战救国。最后得出结论,杜甫的多重面相反映了国共两党政治理念的不同。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3-05-07 00:42:02 页数:14
价格:¥3 大小:541.50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