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山东省滕州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3月质量检测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6

2/16

剩余14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高二年级3月份质量检测历史试题2023年3月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分别填写在答题纸和答题卡上。2.回答第I卷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试卷上无效。3.回答第II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将答题卡交回。第I卷(选择题)本卷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中,春节迎新,清明节踏青,端午节挂艾草,中秋节赏月,重阳节登高。这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思想是A.天人感应B.天人合一C.敬天保民D.厚德载物【答案】B【解析】【详解】在不同的节日采取不同的活动,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的顺应,这是天人合一的表现,故选B;天人感应、敬天保民和厚德载物都与对自然的顺应不符,排除ACD。2.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相符的是史实结论A南部非洲文明的代表大津巴布韦遗址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非洲文明与其他地区文明同步发展B古希腊全体成年男性出席的村社太会是村社最高权力机关村社大会有权决定国家法律和政策C20世纪末,拉丁美洲使用最多的语言是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其次是法语,仅少数人讲印第安语二战后拉美国家形成了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的新文化-16- D1875年世界城市化比率不到10%,1950年接近30%,到2015年则超过50%世界城市化进程呈现加速发展的总趋势A.AB.BC.CD.D【答案】D【解析】【详解】“1875年世界城市化比率不到10%,1950年接近30%,到2015年则超过50%”可以看出,世界城市化进程呈现加速发展的趋势,D项正确;A项只能说明当时非洲文明有较大成就,不能看出其与其它地区同步发展,排除A项;B项只能看出村社大会的地位,不能得出其职权范围,排除B项;C项的史实中没有设计拉美国家中本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结合,排除C项。故选D项。3.初到桂林的外地人,一接触桂林菜,免不了会喊一声:“桂林菜真辣!”其实传统桂林菜口味清淡、干香、鲜咸;近代以来,随着桂黄公路、湘桂铁路的开通以及抗战的爆发,大批湖南人涌入,随之带来了嗜辣的食俗。这主要反映出A.交通发展促进文化交流B.湘菜在全国的影响力不断增强C.人口迁徙影响饮食习惯D.各地区饮食口味在不断变化【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传统桂林菜口味清淡、干香、鲜咸;近代以来,随着桂黄公路、湘桂铁路的开通以及抗战的爆发,大批湖南人涌入,随之带来了嗜辣的食俗。”,可见,由于湖南人大批量迁入桂林导致桂林的饮食习惯发生了重大改变,故C项正确;材料中表明由于湖南人大批量迁入桂林导致桂林的饮食习惯发生了重大改变,未涉及湖南和桂林两方的文化交流,排除A项;材料中未涉及湘菜在全国的影响力,排除B项;材料中仅涉及桂林一个地区的饮食变化,没有说明各地区的饮食变化,排除D项。故选C项。4.《盐铁论》记载,西汉社会承平日久,“贵人之家,蹋鞠斗鸡”为乐,百姓也是在“康庄驰逐,穷巷蹋鞠”。下图为考古发掘的汉画像砖蹴鞠图,这说明A.实物史料比文献史料更加可信B.历史研究依赖实物史料的发掘-16- C.画像砖能真实再现历史场景D.文字和实物史料可相互印证【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反映出汉代文献资料中有关于“蹋鞠”运动的记载,后世出土的汉画像砖蹴鞠图也描绘了“蹋鞠”运动的场景,这说明文字和实物史料可相互印证,故选D;实物史料与文献史料可以相互印证,二者价值和可信度没有可比性,故排除A;历史研究不能只依赖实物史料的发掘,文献史料也具有价值,故排除B;画像砖上的画作是画者的主观艺术创作,需要进一步考证,故排除C。5.如表是关于蜀身毒道的一些记载。据此可以推断出处记载《汉书.张骞传》臣在大夏时,见邓竹杖、蜀布,阿安得此,大夏国人日:“吾贾人往市之身毒国。身毒国在大夏东南可数千里。其俗土著,与大夏同,而卑湿著热。其民乘象以战,其国临大水焉。”吕思勉《中国通史》当时(汉朝)蜀物入印度所走的路,当原令经自四川经西康、云南入蹈甸的路。A.汉代张骞开通了蜀身毒道B.早在汉朝四川地区和印度已有贸易往来C.人口迁移促进了文化交流D.中国的丝绸受到古印度上层人士的喜爱【答案】B【解析】【详解】据题意可知,在汉代就已经有了中国与印度地区交往的记录,说明汉朝四川与印度已有贸易往来,故选B;张骞开通的是古代丝绸之路,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四川与印度地区的贸易往来,而非人口迁移,排除C;材料中没有涉及印度上层人士的态度,排除D。6.西汉丝绸之路初通时,丝绸之路咽喉要地河西地区还是“习俗颇殊,地广民稀”,到东汉初年,河西地区已是“兵马精强,仓库有蓄,民庶殷富”。据此可得出()A.古代中国对外贸易以经济目的为主B.经贸活动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显著-16- C.丝绸之路兴起之时是以河西为中心D.河西地区的民族交融得到明显发展【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表明随着丝绸之路开通,处于丝绸之路咽喉要地的河西地区经济得到长足发展,说明丝绸之路的开通对沿线地区经济发展影响较大,B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中国的对外贸易主要是以贡赐贸易为主,不是以经济为目的,排除A项;材料只是强调的是河西地处咽喉要地,不能得出是丝绸之路的中心的信息,而且丝绸之路的中心是长安,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民族融合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7.西亚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每年春季的河水泛滥给农田带来肥沃的淤泥,大约在公元前4300年,生活在这里的苏美尔人开始了向文明的过渡;北非的尼罗河纵贯埃及全境,水量充沛,土壤肥沃,约公元前3100年,埃及开始形成统一的国家,并且创造了辉煌灿烂的高度文明。这说明A.地理环境对人类文明产生重大影响B.人类早期文明由自然地理环境决定C.地理环境的差异导致了文明的差异D.大河文明与海洋文明相比更加先进【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可得出,两河流域的文明与西非的文明都与其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反映出地理环境对人类文明产生重大影响,A正确;B项太绝对,排除B;材料没有强调差异,排除C;材料没有比较大河文明与海洋文明,排除D。8.《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它规定"自由民犯盗窃罪而被捕者,应处死。"这反映了法典A.保护社会成员的私有财产B.规范各阶层义务的意图C.集该区域各国法律之大成D.维护奴隶主利益的性质【答案】A【解析】【详解】据材料可知,《汉谟拉比法典》规定"自由民犯盗窃罪而被捕者,应处死",这说明其保护私有财产,故A正确;材料未涉及各阶层义务,B错误;材料未涉及集该区域各国法律之大成,C错误;材料未涉及保护奴隶主的利益,只是强调"自由民犯盗窃罪而被捕者,应处死",D错误。9.10世纪晚期,教会学校开始注重传授和研究科学问题,并大量翻译古代科学著作,还围绕亚里士多德逻辑和自然科学所展开一系列研究及争论。这些做法()-16- A.促进了商品经济的繁荣B.催生了市民文学C.推动了理性精神的发展D.强化了世俗王权【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中世纪的教会学校对科学问题的研究,以及对古代科学著作的翻译,还围绕亚里士多德逻辑和自然科学所展开一系列研究及争论,这些都为文艺复兴的兴起作了准备,推动了理性精神的发展,C项正确;材料中的做法主要涉及教育、文化领域,而且欧洲商品经济的繁荣是在中世纪晚期,排除A项;材料现象不是市民文学的体现,排除B项;材料与世俗王权的强化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10.1756年,伏尔泰这样评价中国:“人类肯定想象不出一个比这更好的政府:一切都由一级从属一级的衙门来裁决,官员必须经过好几次严格的考试才录用。”他作出这一评价是为了()A.探索国家治理的同一性B.构建未来理想社会C.揭示社会发展的差异性D.实现考试公平公正【答案】B【解析】【详解】伏尔泰主张开明的君主制,通过一定程度的美化,将中国描绘成一个宗教宽容、君主开明的理想国度,以此力证他所推崇制度的合理性,将其作为法国政治改革蓝图的现实依据,所以他作出这一评价是为了构建未来理想社会,B项正确;探索国家治理的同一性不是伏尔泰作出材料评价的主要目的,排除A项;材料没有强调揭示社会发展的差异性,排除C项;实现考试公平公正不是伏尔泰作出材料评价的目的,排除D项。故选B项。11.下表反映了明清时期中国人对于“西方”观念的变迁:《泰西水法》徐光启1612年以“泰西”“太西”“极西”“远西”称“欧罗巴”。-16- 等译《西方要纪》南怀仁等撰1669年“西洋总名为欧罗巴,在中国最西,故谓之大西。以海而名,则又谓之大西洋。距中国计程九万里云。”“西洋之可传者有三:一曰机器,二曰历法,三曰天文。”《海国图志》魏源其他介绍西方的书籍鸦片战争后“海国”的地理范围由欧洲扩展到美洲。“西学”“西儒”“西医”“西历”等词语出现在书籍里。-16- 与17世纪相比,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对“西方”的认识说明A.向西方学习的领域上更加生活化B.看到西方制度的先进C.民族危机促成新一轮的西学东渐D.开始深入向西方学习【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促进国人进一步了解西方,“西方”观念变得更加丰富,所以C正确;17世纪和鸦片战争后的“西方”观念部分重合,没有体现“更加生活化”,所以A错误;材料没有涉及“西方制度”,所以B错误;“开始深入向西方学习”说法错误,所以D错误。12.《易经》传说由上古圣人伏羲氏始创。“(伏羲氏)仰观象于天,俯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班固作《汉书》时着力突出《易经》的重要性,将其排在所有书籍门类首位。班固此举A.表明对时代主流文化的认同B.表达对上古传统文化的继承C.体现对华夏人文始祖的敬仰D.彰显对文化多元共融的追求【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易经》被推崇为“群经之首”,称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活水,班固作《汉书》时着力突出《易经》的重要性,表明对时代主流文化的认同,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文化继承的信息,排除B项;皇帝是人文始祖,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文化多元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点睛】13.公元前2900年,巴比伦出现了印章。印章上刻着个人的符号,用来表示个人身份及财产归属。这反映了古代两河流域A.楔形文字日臻成熟B.私有观念已经存在C.契约制度实现成文D.阶级属性泾渭分明【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印章上刻着个人的符号,用来表示个人身份及财产归属”体现的是当时两河流域出现了私有观念,B正确;ACD与材料无关,未涉及相关信息,排除。故选B。-16- 14.《吏文》是朝鲜(高丽朝)与明朝之间的外交公文及明朝内部的部分文件。朝鲜提出“汉吏之文,事大要务,不可不重”,科举考试将“吏文”与“四书”“小学”“汉语”同设为第一科。这反映了古代朝鲜A.照搬明朝政治制度B.重视翻译明朝文献C.深受中国文化影响D.借助科举普及汉语【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朝鲜科举考试将“四书”“小学”“汉语”同设为第一科,说明朝鲜科举考试深受中国文化影响,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政治制度的信息,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重视翻译明朝文献的信息,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普及汉语的信息,排除D。15.有学者认为,拜占庭人对自己的身份认同是复杂的,他们虽然自诩为“罗马人”,以基督教立国,但却说着娴熟希腊语,以希腊人的方式生活,古希腊文化作为潜流在拜占庭帝国一直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该观点旨在强调A.拜占庭融合了古希腊与古罗马文化B.希腊文化是拜占庭帝国的文化基础C.拜占庭帝国借助雅典民主政治运行D.基督教在拜占庭帝国时期得以创立【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古希腊文化作为潜流在拜占庭帝国一直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强调的是古希腊文化对拜占庭帝国存在的影响,即腊文化是拜占庭帝国的文化基础,B正确;A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强调的是古希腊文化是拜占庭帝国的文化基础,排除;拜占庭并非是民主政治,C排除;基督教产生于罗马帝国时期,D排除。故选B。16.美国《1952年移民法》在加强政治安全甄别的同时,还规定:凡申请就业的移民和临时劳工,都须申明入境后从事的职业。若其就业会引起美国劳工的失业,或对其工资和工作条件产生消极影响,则不得入境。这A.扩大了美国对抗苏联的人才优势B.是美国建设福利国家的一种努力C.体现了冷战背景下美国人才引进的针对性D.有利于美国国内劳动力市场的多元化发展【答案】C-16- 【解析】【详解】美国《1952年移民法》对于人才引进更多的是限制,无法扩大美国对抗苏联的人才优势,并且材料中也并未体现有关苏联的描述。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冷战背景下美国人才的引进,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由题干中可知,此时处于冷战时期,在这个背景下美国人才引进时不仅加强了对人才的政治安全甄别,还对职业等有所规定,体现了人才引进的针对性。故C项正确。由材料可知,美国《移民法》是对移民和临时工入境做了限制,目的是减少国内劳动力市场的压力,与美国国内劳动力市场的多元化发展并无直接联系。故D项错误。17.明清之交国破家亡,一些知名学者对于中国的文化,包括政治制度与思想方式,均有深刻的检讨。他们破陈立新的精神与嘉靖、万历以来的文化风气有传承,但也有批判与创新。据此可知A.精英人物更利于文化的传承B.明亡清兴代表了社会的进步C.意识形态变迁遵循一定规律D.中国传统文化在传承中进步【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深刻的检讨”“也有批判与创新”等信息可知,材料强调明清之际的文化在一些知名学者的批判中得以创新,说明中国传统文化在传承中不断进步,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其他人群的传承效果,不具有可比性;B选项与材料主旨不符;C选项不是从材料信息中提炼得出的。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18.茶是中国传统文明的代表符号之一。公元4至7世纪,茶陆续传播到朝鲜半岛和日本,并内化为其民族文化的一部分。18世纪,中国茶传入英国,却一直伴随着关于饮茶合适与否的争论,焦点集中于经济、社会甚至健康等方面。以上对待中国茶的不同态度说明了A.异域文明之间的交流碰撞B.同一物种接受度的地域差异C.东亚文明的开放性与欧洲文明的保守性D.交通便利性在文明传播中的特殊地位【答案】A【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茶陆续传播到朝鲜半岛和日本,并内化为其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中国茶传入英国,却一直伴随着关于饮茶合适与否的争论”中可以看出,朝鲜、日本和英国对中国茶有不同的态度,其主要原因朝鲜日本与中国都属于东亚文明;而英国属于欧洲文明,中国茶传入英国属于异域文明的交流和碰撞。所以答案选A。-16-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文明交流碰撞·文明交流碰撞19.据统计,从1950年到2000年的50年中,全世界的商品出口总值从约610亿美元增加到61328亿美元,增长了将近100倍。实际商品出口值也增长了15倍多。而且,世界贸易实际价值的增长速度(年平均增长6%左右)超过了同期世界实际GDP增长的速度(年平均增长3.8%左右)。不属于上述时期国际贸易发展的原因是A.世界贸易自由化体系推动B.新科技革命的深入发展C.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崛起D.货物贸易在国际贸易中居主导地位【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从1950年到2000年的50年中,全世界的商品出口总值从约610亿美元增加到61328亿美元,增长了将近100倍。实际商品出口值也增长了15倍多。而且,世界贸易实际价值的增长速度(年平均增长6%左右)超过了同期世界实际GDP增长的速度(年平均增长3.8%左右)”并结合所学可知,货物贸易在国际贸易中居主导地位不属于国际贸易发展的原因,D项正确;ABC属于国际贸易发展的原因,排除。故选D项。20.在当今拉丁美洲,信仰天主教占整个信教人口的83%,新教占7%,此外印第安人在偏远内陆地区还保留原始宗教,对该现象理解正确的是A.拉丁美洲深受美国文化的影响B.欧洲殖民者完全清除了印第安文化C.民主化进程受阻,独裁统治依然存在D.西班牙和葡萄牙文化是拉美文化的主体【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信仰天主教占整个信教人口的83%”可知,在拉丁美洲信仰天主教的人数占据绝大多数。结合所学可知,这一现象主要是由于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扩张,将基督教与西班牙和葡萄牙文化带入拉丁美洲,成为拉美文化的主体,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美国文化,排除A项;依据材料“印第安人在偏远内陆地区还保留原始宗教”可知,拉美地区仍然存在印第安文化,因此“完全清除了”说法绝对化,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当今拉丁美洲的宗教和文化,没有涉及民主化和政治特点,排除C项。故选D项。第II卷(非选择题)(共40分)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古代《周易》载“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做人不可不讲正气、气节;认为“地-16- 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尚书》主张“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孔子把为真理、为国家、为民族牺牲视为最大的“仁”,即所谓“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同时孔子强调“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北宋范仲淹发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感叹,南宋文天祥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儒家的仁、义、礼、智、信诸原则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朱西周《中华民族精神的历史演变与时代价值》(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材料二公元前后,佛教东来,开异族文化侵入之端。五胡乱华,露异族入主中国之兆。然二者虽促成政治、社会、宗教、哲学各方面之骚动与进步,而未曾引起政治思想之转变。盖佛教为宗教而非政治思想,其消极出世之人生观又适与老庄思想有相近之处,其不能对政治思想有所贡献,亦意中事。至于晋代乱华之诸朝,其文化均低,占据中原以后,文化则自动“用夏变夷”。明清海通之后,欧洲文明随传教士而播于中土。加以闭关自守之局即破,昔日大一统之“天下”突然变为世界上列国之一。而积弱之余,更屡为外国所侵侮。如此空前之剧变,自不免激起之革命。此殆为转变时期见于明清之主要原因。然则蒙古入主中国,人民备受异族之欺凌荼毒,儒家之仁义礼乐,法家之尊君重国,明法饬令,道家之知白守黑、任天无为,以及一切中国固有之政理治术,均经历史之事实证明,不足以保民族之自存,则穷极生变,明清政治思想不得不另辟蹊径,向新方面以前进矣。——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外来思想传入中国时呈现出哪些特点。分析外来文化的传入给中国带来了哪些影响?材料三中华文化作为世界主要文化之一,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经过数千年的连续发展,中华文化不仅在过去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也为当今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着自己的贡献。(3)结合史实,分析中华文化对世界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答案】(1)内涵:重视以人为本;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感;崇德尚贤,推崇天下为公;崇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主张和而不同。(2)特点:①渐近性(均经历较长时间演变)②本土化(吸收中国元素)③阶段性(以明清为界,影响截然不同)或分别说明④广泛性(渗透进社会各个领域)⑤借助宗教思想⑥冲突融合并存。影响:①冲击中国传统社会。②丰富发展了中国文化,特别是儒家学说。③解放了人们思想。-16- ④在客观上加速中国文明的发展演进。⑤佛教传入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巩固封建统治。⑥西方学说传入客观上推动中国走向近代化。(3)影响:对亚洲:汉字、儒学、佛教、社会制度等对日、朝影响深远;东亚、东南亚地区深受中国饮食、科技艺术、风俗习惯等的影响。对欧洲:四大发明推动欧洲社会转型;儒家思想、史学、科技、文学等引起欧洲社会上层热烈反响,茶、丝绸、瓷器、中式园林和建筑等成为欧洲社会风尚。【解析】【分析】【详解】(1)内涵:根据“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得出重视以人为本;根据“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孔子把为真理、为国家、为民族牺牲视为最大的‘仁’”,概括得出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感;根据“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得出崇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根据“君子和而不同”得出主张和而不同;根据所学,还可从崇德尚贤,推崇天下为公;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分析回答。(2)特点:根据“未曾引起政治思想之转变”到“积弱之余,更屡为外国所侵侮”,概括得出渐近性;根据“用夏变夷”得出本土化;根据“为转变时期见于明清”得出阶段性;根据所学,还可从广泛性;借助宗教思想;冲突融合并存等分析总结。影响:根据“而积弱之余,更屡为外国所侵侮。如此空前之剧变,自不免激起之革命”,分析得出冲击中国传统社会;根据材料和所学,还可从丰富发展了中国文化;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在客观上加速中国文明的发展演进;佛教传入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巩固封建统治;西方学说传入客观上推动中国走向近代化等方面分析总结。(3)影响:根据所学,可从汉字、儒学、佛教、社会制度等对日、朝影响深远;东亚、东南亚地区深受中国饮食、科技艺术、风俗习惯等的影响;四大发明推动欧洲社会转型;儒家思想、史学、科技、文学等引起欧洲社会上层热烈反响等分析总结。【点睛】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陆上丝绸之路在古代中国曾长期是东西方贸易的主要通道。但是自从8世纪初海上丝绸之路日益发达之后,已有衰落的趋势。到15、16世纪,这条曾经为古代文明建立过丰功伟绩的陆上丝绸之路,伴随着东西方海上直接贸易的开始,终于变成了象征中西人民世代友好往来的历史遗迹了。(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陆上丝绸之路衰败的原因。材料二:关于汉唐丝绸之路研究的史料-16- 汉西域诸国图(南宋绘)注:图中部分文字为:汉武帝分天下为十三部刺史,以酒泉诸郡为凉部敦煌莫高窟第45窟(盛唐)“胡商遇盗图”注:图中文字为:……有一商主,将诸商人,赉持重宝经过险路,其中一人,作是唱言,诸善男子,勿得恐怖!汝等应当一心称观世音菩萨名号,是菩萨能以无畏施于众生。汝等若称名者,於此冤贼当解脱。重商人闻,俱发声言:南无观世音菩萨。称其名故,即得解脱。(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上述材料对研究古代丝绸之路的史料价值。材料三:习近平提出,要加快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建设。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沿路国家可以更加深入全面地认识一个改革开放40多年后的中国,可以更直接细致地感知和了解优秀的中华文明,进而接纳甚至吸收其优秀的成分。——摘编自张勇《略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国家发展战略意义》(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历史基础和时代背景。【答案】(1)原因:海上丝绸之路的日益兴盛;少数民族政权隔断了陆路交通;经济重心逐渐南移;新航路的开辟和殖民扩张;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2)史料价值:图1为二手史料,可用于研究西汉对西域地区的有效管辖情况。图2为一手史料,可用于研究敦煌壁画艺术特色(或答可用于研究唐朝丝路贸易情况,或佛教传播情况。)综合两则史料,可说明丝绸之路的开辟和发展,促进了中原与西域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丰富了汉族和西域各族人民的物质、精神生活;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和发展。(3)历史基础:古代丝绸之路。-16- 背景: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建设和平的国际环境的需要。【解析】【小问1详解】原因:根据材料一“但是自从8世纪初海上丝绸之路日益发达之后,已有衰落的趋势。”可知陆上丝绸之路衰败的原因有,海上丝绸之路的日益兴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沿途政权的不稳定性,众所周知,西域与中亚历来是中原王朝与内亚强权相互争夺的地缘战略要冲,为了控制这条既拥有强大军事价值又财富滚滚的商路,无论是中原皇帝还是漠北可汗,亦或者是来自半岛的哈里发,都会不惜一切代价对丝绸之路上的大小城镇与关隘进行旷日持久的战争。处在地缘强国夹缝里的丝绸之路沿线城邦,对政权更迭与战争杀戮的故事已经司空见惯。由于特殊的沙漠戈壁环境,大帝国只能对交通要道沿线进行驻防与巡逻,而不可能将控制力辐射深入到每一个细枝末节,而在西域广袤的山岭大漠中,存在着无数剽悍嗜杀的部族。他们以劫夺商旅财货为业,随时威胁着丝绸之路上所有行人的安全。丝绸之路上的交通运输十分困难,漫长的道路上供应和补给的成本十分高昂。由于经济重心的南移,造成了南方沿海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也有了很大的改善。在南宋完成经济重心南移后,南方城市一直到现在都受益匪浅。一些有海港的城市利用海上交通和河运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促进了与周边国家的经济和政治交流。新航路开通后,大西洋沿岸取代地中海区域成为欧洲商路的贸易的枢纽。葡萄牙的里斯本、西班牙的萨维利亚、尼德兰的安特卫普和英国的伦敦等逐渐成为国际贸易中心。以西班牙,葡萄牙为首的殖民国家对亚非拉各国进行了早期的殖民扩张,西方殖民时代就此开始。此外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也是导致陆上丝绸之路衰败的原因之一。【小问2详解】史料价值:根据材料二“汉西域诸国图(南宋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1为二手史料,可用于研究西汉对西域地区的有效管辖情况。根据材料二“敦煌莫高窟第45窟(盛唐)‘胡商遇盗图’”,可知图2为一手史料,可用于研究敦煌壁画艺术特色(或答可用于研究唐朝丝路贸易情况,或佛教传播情况。)综合两则史料,根据材料二“汉武帝分天下为十三部刺史,以酒泉诸郡为凉部”,可说明丝绸之路的开辟和发展,促进了中原与西域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根据材料二“汝等应当一心称观世音菩萨名号,是菩萨能以无畏施于众生。”可知丰富了汉族和西域各族人民的物质、精神生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丝绸之路的开通,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小问3详解】历史基础:根据材料-16- 三“习近平提出,要加快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历史基础是古代丝绸之路。背景:根据材料三“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沿路国家可以更加深入全面地认识一个改革开放40多年后的中国,可以更直接细致地感知和了解优秀的中华文明,进而接纳甚至吸收其优秀的成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在当前全球经济缓慢复苏的大背景下,加强区域合作是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并且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共建“一带一路”,是中国政府根据国际和地区形势深刻变化,以及中国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致力于维护全球自由贸易体系和开放型经济体系,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建设和平的国际环境的需要,促进沿线各国加强合作、共克时艰、共谋发展提出的战略构想,具有深刻的时代背景。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近代英国茶文化的发展1630年中国的茶叶被荷兰商人带到英国。但在很长的时间里,茶对于英国人而言是一种极为罕见的陌生饮品。1662年葡萄牙凯瑟琳公主嫁与英国国王查尔斯二世,饮茶风尚带入皇家。17世纪末欧洲上流社会刮起“饮茶风”。当时,每磅茶叶1英镑,相当于一个体力劳动者6周的收入。18世纪英国的茶叶需求量以惊人的速度增长,英国人对茶的热爱超过了其他任何主要的西方国家。在整个18世纪,咖啡馆都是提供茶饮料的主要场所。19世纪初英国人饮茶习惯开始流行开来,人们也开始理性消费茶叶。《女士与绅士的茶桌》(1818年)一书中介绍了饮茶:在晚餐之后喝茶,会帮助消化,并且消除因为肚子饱胀而带来的不舒服。19世纪中期早餐茶习俗开始形成,人们在早饭时开始用红茶取代了酒和咖啡。而英国人最为看重的下午茶习俗也在同期形成。——据雷伍峰《英国茶文化的发展与特点及其影响》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近代英国茶文化的发展”自拟论题,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答案】示例论题:世界市场影响近代英国茶文化的发展。-16- 阐述:英国茶文化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其发展程度深受世界市场的影响。随着欧洲国家海外贸易发展和对外殖民扩张,世界市场逐渐形成和扩大,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和交流加强,17世纪,茶叶进入英国,饮茶风尚先是带入皇家,继而在上流社会刮起“饮茶风”。18世纪,随着英国殖民扩张及其海外市场的扩大,其对外贸易迅速增长,这一时期英国的茶叶需求量以惊人的速度增长,英国人对茶的热爱超过了其他任何主要的西方国家。19世纪,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英国在世界范围内大规模倾销商品和掠取原料,世界市场进一步形成,茶叶更是大量进入英国,英国人的饮茶习惯开始流行开来,茶叶消费也受到理性看待,并且各种茶风俗开始形成。总之,近代英国茶文化内容不断趋于丰富,并进一步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解析】【详解】论题:结合材料的时间以及英国茶文化的发展,再结合近代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可得出世界市场影响近代英国茶文化的发展。阐述:根据“1630年-19世纪中期”可得出英国茶文化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其发展程度深受世界市场的影响。结合新航路开辟的背景、过程和影响可得出随着欧洲国家海外贸易发展和对外殖民扩张,世界市场逐渐形成和扩大,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和交流加强,17世纪,茶叶进入英国,饮茶风尚先是带入皇家,继而在上流社会刮起“饮茶风”。18世纪,随着英国的殖民扩张及其海外市场的扩大,其对外贸易迅速增长,这一时期英国的茶叶需求量以惊人的速度增长,英国人对茶的热爱超过了其他任何主要的西方国家。根据所学,结合英国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的影响可得出,19世纪,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英国在世界范围内大规模倾销商品和掠取原料,世界市场进一步形成,茶叶更是大量进入英国,英国人的饮茶习惯开始流行开来,茶叶消费也受到理性看待,并且各种茶风俗开始形成。再最后总结分析,可得出近代英国茶文化内容不断趋于丰富,并进一步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16-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3-05-06 19:48:02 页数:16
价格:¥2 大小:694.21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