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山西省太原市2022-2023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5

2/15

剩余13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考试历史试卷(考试时间:下午2:30——4:00)说明:本试卷为闭卷笔答,答题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在下列表格内。1.1838年,黄爵滋上奏:“臣窃见近来银价递增,每银一两,易制钱一千六百有零,非耗银于内地,实漏银于外夷也。”这一现象()A.引发了鸦片战争B.激化了社会矛盾C.打破了闭关锁国D.促进了中外贸易【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1838年是鸦片战争之前,此时英国为了扭转对华贸易逆差而向中国走私鸦片,由此导致中国白银大量外流,与黄爵滋所说的“实漏银于外夷也”相符。白银的大量外流导致国内银贵钱贱,激化了社会矛盾,B项正确;引发鸦片战争的直接原因是虎门销烟,排除A项;鸦片战争打破了闭关锁国的局面,排除C项;这一现象激化了国内矛盾,并不是促进了中外贸易,排除D项。故选B项。2.曾国藩曾评价太平天国“荼毒生灵数百余万,蹂躏州县五千余里”;孙中山则认为,“太平天国一朝为吾国民族大革命之辉煌史”。据此可知()A.历史事实无法真实再现B.历史评价缺乏统一标准C.政治立场影响历史评价D.历史叙述总是因人而异【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曾国藩站在统治阶级立场上否定太平天国运动,认为其造成严重的社会破坏;孙中山则站在民族斗争的角度肯定了太平天国运动,这说明政治立场影响历史评价,C项正确;材料中的信息涉及的是历史评价,不是历史事实,排除A项;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的评价有一定的标准或原则,而且具有客观性,排除B项;历史叙述指的是对历史事物进行客观合理的描述,“总是因人而异”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3.曾国藩认为:“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逆,可以勤远略。”曾国藩旨在()A.引进西方先进技术B.促进中外贸易发展 C.镇压太平天国运动D.维护清政府统治【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逆,可以勤远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曾国藩代表的是封建地主阶级利益,学习西方也是为了维护清政府的统治,D项正确;引进西方技术属于手段,排除A项;曾国藩是为了清朝统治需要,排除B项;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也是为了统治需要,排除C项。故选D项。4.甲午战后到20世纪初,外资控制了中国机器采煤的91.9%,棉纺生产的76.6%,内外航运的84.4%。截至1902年,各国对华投资总额达15亿美元。这一现象()A.反映了列强加紧资本输出B.刺激了民族工业的产生C.源于政府放宽设厂的限制D.摧毁了传统的自然经济【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外资控制了中国机器采煤的91.9%,棉纺生产的76.6%,内外航运的84.4%”可知,这说明外资对华大量投资,因此体现了列强对华加紧资本输出,A项正确;中国民族工业的产生是在甲午中日战争之前,排除B项;甲午中日战争后政府才放宽了设厂的限制,排除C项;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在鸦片战争后开始被摧毁,排除D项。故选A项。5.1877年,陆军中尉岛弘毅打着“日本汉学研究专家”的旗号,来到东北,先后在营口、大连、长春、抚顺等地实地测量,绘制可用于军事的地形图,并在地图中标注清军绿营军的驻扎地。这表明()A.日本测绘技术高超B.中日学术交流频繁C.日本侵华蓄谋已久D.东北地区物产丰富【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1877年,陆军中尉岛弘毅......先后在营口、大连、长春、抚顺等地实地测量,绘制可用于军事的地形图,并在地图中标注清军绿营军的驻扎地”及所学知识,可得知日本侵华蓄谋已久,C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日本测绘技术高超,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中日学术交流频繁,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东北地区物产丰富,排除D项。故选C项。6.1900年,英德两国签订的《英德扬子协定》规定,“将中国之江河及沿海各口岸各国贸易及其他各种正当经济活动,自由开放,毫无差别⋯⋯德帝国政府及英女王陛下政府不得利用现时之纷扰在中国获得任何领土利益”。这反映出()A.英德首先提出“门户开放”B.列强扩大在华资本输出C.列强在华利益争夺加剧D.中国利益得到一定维护 【答案】C【解析】【详解】通过题干“德帝国政府及英女王陛下政府不得利用现时之纷扰在中国获得任何领土利益”可知,德国反对英国扩大在华侵略权益,这本质上反映了列强在华利益争夺加剧,C项正确;首先提出“门户开放”政策的是美国,A项不符史实,排除A项;B项符合史实,但材料反映的是列强争夺在华利益的冲突,并未体现列强在华资本输出的扩大,排除B项;结合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德国反对英国扩大在华利益并非是为了维护中国的利益,排除D项。故选C项。7.1904年至1910年,民族工业新设厂投资万元以上者276家,年均39.4家,是1898年的2.87倍;新建矿48家,超过了以前任何时期。这一时期民族工业的发展()A.得益于清政府的改革B.扭转了对外贸易逆差C.推动了工业体系完善D.巩固了清政府的统治【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20世纪初,清政府实行新政,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条件和便利,所以这一时期民族工业的发展得益于清政府的改革,A项正确;这一时期民族工业虽然有一定的发展,但并没有扭转对外贸易逆差,排除B项;这一时期民族工业的发展主要是在轻工业方面,因此并没有推动工业体系的完善,排除C项;民族工业的发展有利于民族资产阶级的壮大,促进了革命势力的发展,并没有巩固清政府的统治,排除D项。故选A项。8.梁启超认为辛亥革命的意义在于,“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管中国的事。”“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的事。”梁启超意在强调辛亥革命()A.传播了民族民主思想B.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C.建立了民主共和政体D.实现了救亡图存目标【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题干梁启超认为辛亥革命,“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管中国的事”指的是辛亥革命传播了民族思想,“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的事”指的是辛亥革命传播了民主思想,A项正确;题干中并没有体现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排除BC项;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没有实现救亡图存的目标,排除D项。故选A项。9.北洋政府时期,除财政部赋予发行特权的银行外,还有各地银号、钱庄、官钱局、外国银行等发钞机构;而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规定只有中央银行、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有发行货币权。这一变化() A.阻止了列强对华经济侵略B.表明中国与国际金融接轨C.推动了金融机构的近代化D.利于全国统一市场的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据题意可知,从北洋政府时期到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货币发行机构统一为中央银行、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废除了各地银号、钱庄、官钱局、外国银行的发钞权,这就将货币发行权集中到中央政府,加强了政府对经济的管控,从而有利于全国统一市场的发展,D项正确;这一变化有利于全国统一市场的发展,但没有能够阻止列强对华经济侵略,也不是中国与国际金融接轨和金融机构近代化的表现,排除ABC项。故选D项。10.新文化运动时期,李大钊认为孔子的学说“今日有其真价,吾人亦绝不敢蔑视”。“余之掊击孔子,非掊击孔子之本身,乃掊击孔子为历代君主所雕塑之偶像的权威也;非掊击孔子,乃掊击专制政治之灵魂也”。据此可知,李大钊()A.意在反对封建君主专制B.主张理性看待传统文化C.为儒家思想赋予新内涵D.否定了传统的纲常名教【答案】B【解析】【详解】据题意可知,新文化运动时期,李大钊认为抨击孔子实际上并不是抨击孔子本人和孔子的学说,而是为了抨击封建专制思想,由此说明李大钊是将孔子和封建专制思想做了区分,强调理性对待传统文化,B项正确;新文化运动时期,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已经被推翻,排除A项;李大钊是主张理性看待传统文化,并不是为儒家思想赋予新内涵,也不是否定传统的纲常名教,排除CD项。故选B项。11.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天津总商会致电政府:“息于津埠之劳动者数万众,现已发生不稳之像。”敦促政府“急以明令并惩曹陆章及保护学生以谢国人”。与该电报相关的事件是()A.新文化运动B.五四运动C.九一八事变D.西安事变【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急以明令并惩曹陆章及保护学生以谢国人”并结合所学可知,该事件是五四运动,在巨大压力下,北京政府释放了被捕学生,并罢免了曹汝霖、章宗祥和陆宗舆三个卖国贼的职务,B项正确;新文化运动与材料“并惩曹陆章及保护学生以谢国人”无关,排除A项;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局部侵华的开端,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项;西安事变拉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的序幕,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12.据统计,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中国工人阶级的数量约为100万人;截至1919年,这一数量接近200万人。工人阶级数量的增长() A.利于推动中国革命的转型B.源于中国共产党的推动C.加速了推翻清王朝的进程D.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在一战爆发前后工人阶级的数量急剧增长,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有利于推动中国革命的转型,A项正确;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时间是1921年,排除B项;清王朝结束的时间是1912年,排除C项;民族工业发展推动了工人阶级数量的增长,而非工人阶级增长推动民族工业发展,排除D项。故选A项。13.中共一大明确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中共二大制定了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最低纲领是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压迫,实现中华民族独立;最高纲领是达到共产主义社会。这一调整反映了中国共产党()A.强调武装斗争的重要性B.依据国情制定革命纲领C.开始领导中国民主革命D.积极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中共一大制定的纲领没有正确分析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没有指向真正应该推翻的对象;而中共二大的纲领中更切合中国实际。说明这一调整反映了中共依据国情制定革命纲领,B项正确;这一调整体现的中共依据国情制定革命纲领,并没有体现强调武装斗争的重要性,排除A项;仅根据这一调整不能说明中共开始领导中国民主革命,排除C项;中共三大上才提出了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主张,排除D项。故选B项。14.近代某次军事行动的出征宣言中提到:“过去数年之经验,已证明帝国主义者及卖国军阀,实为和平统一之障碍,为革命势力之仇敌⋯⋯不能不出师以剿除卖国军阀之势力。”与这一宣言相关的历史事件是()A.辛亥革命B.二次革命C.护法运动D.国民革命【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不能不出师以剿除卖国军阀之势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既反帝又反封建的国民革命运动,D项正确;辛亥革命没有明确的反帝纲领,排除A项;二次革命反对的袁世凯,排除B项;护法运动针对的是北洋政府破坏《临时约法》,排除C项。故选D项。15.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宣传口号经历了由“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工农武装 割据”“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到“停止内战”“实现抗战”“保家卫国”的变化。宣传口号的变化反映了()A.全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B.国共双方利益的趋同C.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D.国内阶级矛盾的消解【答案】C【解析】【详解】“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工农武装割据”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都是在土地革命时期,此时的主要矛盾是国共两党的阶级矛盾;而“停止内战”“实现抗战”“保家卫国”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此时的矛盾转变为中日民族矛盾。所以宣传口号的变化反映了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C项正确;这些口号无法体现全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排除A项;国共双方阶级立场不同,利益也不可能趋同,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主要矛盾的转变,国内阶级矛盾并没有消解,排除D项。故选C项。16.1937年5月,陕甘宁边区进行了不分阶级、不分党派、不分宗教信仰,男女平等、民族平等的民主选举。到10月完成了乡区县的选举,成立各级议会和民主政府。陕甘宁边区的民主改革()A.激发了民众的抗日热情B.削弱了国民党的力量C.排除了地主阶级的影响D.巩固了革命统一战线【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陕甘宁边区进行了不分阶级、不分党派、不分宗教信仰,男女平等、民族平等的民主选举”可知,边区政府进行民主选举,建立议会和民主政府,有利于激发民众的抗日热情,A项正确;陕甘宁边区的民主选举不会削弱国民党的力量,排除B项;C项材料无从体现,排除C项;革命统一战线是国民革命时期,排除D项。故选A项。17.下图为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的某次军事行动示意图。此次军事行动() A.击退了国民党重点进攻B.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C.表明战争进入相持阶段D.标志着战略决战开始【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图示内容和所学可知,该示意图反映的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这次军事行动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B项正确;击退国民党的重点进攻是在挺进大别山之前,排除A项;这次军事行动表明战争进入解放军的反攻阶段,但还没有进入战略决战阶段,排除CD项。故选B项。18.《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建设的根本方针,是以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政策,达到发展生产、繁荣经济的目的。这一规定()A.推动了国民经济恢复B.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C.旨在强化国营经济地位D.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是在1949年第一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上制定的,因此在《共同纲领》中制定的经济建设的根本方针是为了促进新中国成立后的国民经济恢复,A项正确;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在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排除B项;这一经济方针是为了促进国民经济恢复,而非强化国营经济的地位,也和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D项。故选A项。 19.下表是1949~1952年中国公私经济所占比重表。年份全国工业(不含手工业)社会商品批发总额国营工业私营工业国营商业私营商业1949-195034.2%63.3%23.2%76.1%195252.8%39%60.5%36.3%表中的变化()A.标志社会主义制度确立B.表明三大改造基本完成C.得益于过渡时期总路线D.有利于巩固新生的政权【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表格信息可以看出,从1949—1952年,私营经济的比重大幅下降,而公有经济成分的比重呈现上升趋势,这种变化说明国家逐渐掌握了国家经济,从而有利于巩固新生的政权,D项正确;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而三大改造的完成是在1956年,排除AB项;此时我国还没有进入过渡时期,排除C项。故选D项。20.新中国成立后,按照“一边倒”方针,先后与苏联等人民民主国家建交;70年代根据国际形势变化,与美国结束长期敌对状态,开始走向关系正常化。这反映出新中国()A.外交深受意识形态的影响B.开展了全方位外交C.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D.积极参与国际事务【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新中国成立初期与人民民主国家建交,70年代与资本主义的美国改善关系,体现了中国从国家利益出发,从国际国内实际形势出发,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C项正确;中国与美国改善关系不体现意识形态的影响,排除A项;改革开放后,开启了全方位外交,排除B项;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主要是在改革开放后,排除D项。故选C项。21.1962年,中共中央决定,大量减少职工和城镇人口,切实加强农业战线,增加农产品和日用品的生产,保证市场供应,制止通货膨胀。这一决定()A.改变了计划经济管理体制B.旨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C.推动了城市化进程的发展D.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1962年是我国由于经济困难而进行调整的时期,因此此时大 量减少职工和城镇人口是为了减少对城市的供给压力。同时切实加强农业战线,发展农业。所以这一决定是为了促进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D项正确;这一决定没有能够改变计划经济管理体制,排除A项;我国到20世纪90年代初才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排除B项;大量减少职工和城镇人口实际上是减缓了城市化进程的发展,排除C项。故选D项。22.20世纪80年代,太原钢铁公司推行一系列改革:实行承包经济责任制、拓宽产品销路、提拔优秀一线工人担任干部等,公司效益逐渐好转。这一系列改革措施反映了()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B.现代企业制度在国企的建立C.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形成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答案】A【解析】【详解】据题意可知,太原钢铁公司效益的好转得益于一系列的改革,由此反映了城市经济体制的推进,A项正确;仅根据太原钢铁公司的系列改革,并不足以说明现代企业制度在国企建立,也不能说明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排除BC项;我国到20世纪90年代初才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排除D项。故选A项。23.下表是1988~2004年“八二宪法”的修改内容(部分)。时间会议内容1988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增加“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1993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增加“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1999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增加“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2004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增加“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据此可知,“八二宪法”的这一系列修改()A.提升了宪法的权威性B.旨在保护公民权益C.完善了基层民主制度D.保障了经济的转型【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可知,新修改的宪法旨在强调私有经济的合法性, 结合题干时间全部是在改革开放以后,由此可知,宪法的调整主要是为了保障中国经济由计划经济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增加宪法的权威性,排除A项;材料体现注重保护私有财产,没有体现注重保护公民权益,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基层民主制度,排除C项。故选D项。2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多年持续快速增长,高铁里程世界第一,载人航天和探月工程快速发展。这反映了我国()A.科技创新领先世界B.综合国力不断提升C.小康社会全面建成D.基础建设不断发展【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多年持续快速增长,高铁里程世界第一,载人航天和探月工程快速发展”,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B项正确;“领先世界”,表述绝对,排除A项;仅从材料,无法得出小康社会全面建成,排除C项;材料涉及的是整体综合国力的提升,排除D项。故选B项。25.2021年9月,新学年起,香港小学至高中的中文课程将增设包括《岳阳楼记》在内的93篇经典文言文作品,每年级平均有7~8篇古诗。香港当局增设文言文经典意在()A.优化人才选拔机制B.体现“一国两制”原则C.厚植学生家国情怀D.推动中文走向国际【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香港小学至高中的中文课程将增设包括《岳阳楼记》在内的93篇经典文言文作品,每年级平均有7~8篇古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香港中小学增加了文言文作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C项正确;材料不涉及人才选拔,排除A项;B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B项;香港不属于国际范畴,排除D项。故选C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0分。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两次鸦片战争后,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入侵的刺激,传统的自然经济在沿海沿江口岸地区逐步瓦解,六七十年代清政府开始了举办求富求强的洋务运动。在这些因素的交织作用下,东南沿海和长江中下游通商口岸的一些官僚、地主、买办和商人开始投资创办近代企业。——摘编自徐国利《中国近代儒商的形成和近代儒商文化的内涵及其特征》材料二据北京政府农商部统计,1914年工业企业注册的资本是六千两百多万,1920年增为一亿五千五百万元,增加125%;资本在50万元以上的大企业1914年只占总数4%,1920年增加为14%。1914年到1920年,中国资本的纱厂由35家增至63家,纱锭由687900 多锭增至1354500多锭,即增加了97%。同时期面粉厂增加了84家,面粉的出口由7万担增至396万担,并由入超转为出超。——摘编自孙长斌《一战时期中国经济变化与民主革命新因素的成长》材料三全面抗战爆发,江苏棉纺织工业遭到了极大的破坏。无锡损毁设备占该地设备总数的70%。江苏各地沦陷之后,日寇又以占用、租用、统制、专买等手段掠夺各厂资产、原料和成品,所有纺织厂除停工外均被日寇军管或委任日商经营,江苏民族棉纺织工业迅速衰落。——摘编自赵明远《衣被天下!江苏近代棉纺织工业简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产生的背景。(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历程的认识。【答案】(1)列强侵略的刺激;洋务运动的诱导;自然经济的瓦解。(2)特点:资本总额增加;大企业数量增多;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领域;沿海、沿江地区发展快,内地发展慢。成因:一战期间,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民国的建立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民国政府大力提倡使用国货;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轻工业对资金和技术的要求低;沿海和沿江地区自然经济瓦解程度高。(3)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外界环境和社会性质的影响;只有国家独立才能实现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健康发展。【解析】【详解】(1)背景:依据材料“两次鸦片战争后,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入侵的刺激”,得出列强侵略的刺激;依据材料“六七十年代清政府开始了举办求富求强的洋务运动”,得出洋务运动的诱导;依据材料“传统的自然经济在沿海沿江口岸地区逐步瓦解”,得出自然经济的瓦解。(2)特点:依据材料“1914年工业企业注册的资本是六千两百多万,1920年增为一亿五千五百万元,增加125%”,得出资本总额增加;依据材料“资本在50万元以上的大企业1914年只占总数4%,1920年增加为14%”,得出大企业数量增多;依据材料“中国资本的纱厂由35家增至63家”,得出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领域;从地理位置分析,得出沿海、沿江地区发展快,内地发展慢。成因:从国际因素分析,得出一战期间,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从民国的作用分析,得出民国的建立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民国政府大力提倡使用国货;从群众角度分析,得出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从轻工业的特点分析,得出轻工业对资金和技术的要求低;从自然经济的角度分析,得出沿海和沿江地区自然经济瓦解程度高。 (3)认识:从中国的社会性质分析,得出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外界环境和社会性质的影响;从国家独立的角度分析,得出只有国家独立才能实现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健康发展。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土地革命时期,在党的领导下,苏区开展革命运动和生产竞赛,第一批劳模诞生。抗日战争时期,面临敌人的封锁,党中央号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涌现出大批劳动模范。解放战争时期,各地群众积极支援前线作战,涌现出“支前劳模”,在新解放城市出现大批“工业劳模”。——摘编自田鹏颖、姜耀东《劳模文化哲学论纲》材料二1950年第一届全国劳动模范情况(部分)。地区劳模名字称号或贡献辽宁孟泰“高炉卫士”北京李永铁路系统劳模上海张世宝上海电力公司护厂模范黑龙江李乐婷大力推广机械化采煤法内蒙古自治区哈音金勤劳致富,实现“人畜两旺”——摘编自姚启荣《中国劳模史》材料三1956年4月30日,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在北京隆重开幕,来自全国21个民族,20多个产业的6156名先进工作者、先进生产者和各界特邀人士参加了会议。——摘编自《人民日报》1956年5月1日(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建国前劳动模范发挥的历史作用。(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与建国前劳动模范相比,指出20世纪50年代劳动模范的新变化并分析其成因。【答案】(1)促进了生产发展;巩固了根据地、解放区政权;树立了艰苦奋斗的精神;推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胜利。(2)变化:劳模地区和行业分布广泛;主要集中在工业领域;人数众多;少数民族劳模涌现。原因: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一五计划的推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推动);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民族政策。【解析】 【小问1详解】历史作用:根据材料“土地革命时期......在党的领导下,苏区开展革命运动和生产竞赛......抗日战争时期,面临敌人的封锁,党中央号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解放战争时期......在新解放城市出现大批‘工业劳模’”及所学知识,可得到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巩固了根据地、解放区政权;树立了艰苦奋斗的精神;推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胜利【小问2详解】变化:根据材料“1950年第一届全国劳动模范情况:地区:辽宁、北京、上海......行业:铁路系统、电力公司......”、“1956年......,来自全国21个民族,20多个产业的6156名先进工作者.....”可得到劳模地区和行业分布广泛;主要集中在工业领域;人数众多;少数民族劳模涌现。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到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一五计划的推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推动);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民族政策。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清末著名士人孙宝瑄(1874~1924),浙江人,因生于官宦世家及其博览群书而享誉政坛与思想界。下表为他的阅读实践汇编。年份旧学书籍新学书籍报刊1893-1894《左传》《离骚经》《杂诗》《汉书》《三国演义》《文史通义》《皇朝经世文编》《危言》《列朝兵制大略》……《海国图志》《中西纪要》《万国史记》《西事类编》《即报》1897-1898《周礼注疏》《庄子》《管子》《商君书》《明史》《金史》《孔子改制考》《周礼》《齐民要术》……《电学须知》《几何原本》《万国公法》《植物图说》《日本外史》《明治新史》《天演论》《光学》《天文图说》《太平洋岛受道记》《日本政记》《知新报》《苏报》、《万国公报》《请议报》《时务报》 1901-1903《石头记》《左传》《老子》《中庸》《尚书》《西厢记》《西游记》《聊斋志异》《西城考古志》《今古奇观》……《哲学论纲》《政治学提纲》《民约论》《埃及近世史》《现今世界大势论》《西学探源》《日本国史略》、《哲学要领》《宪法比较论》……《汇报》《清议报》《格致汇报》《中外报》《新闻报》《大公报》《新小说报》《政法学报》《浙江湖》《湘报》《新民丛报》《顺天时报》1906-1908《山海经》《楚辞》《经世文编》《官场现形记》《伤寒总论》《古今说海》《国粹丛编》《存学篇》……《法国司法组织》《日本宪法》《出使九国日记》《日本维新三十年史》《中国铁路指南》《邮政讲义》……《北京日报》《东方杂志》《京报》《政艺通报》《外交报》《时报》《浙江报》《沪报》《惠兴女报》——摘编自《孙宝瑄的阅读实践与社会变迁》从材料中任意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答案】评分标准:示例一:论题:人们的阅读实践反映时代变迁,时代变迁影响着人们的阅读实践。阐述:从整体上看,甲午战争之前,孙宝瑄阅读书籍主要是中国传统儒家经典,西学书籍占比少,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孙宝瑄阅读西学书籍、报纸逐渐占主体,特别是西方人文社会科学、政治制度等书籍越来越多,由此可见,中国近代化探索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过程;甲午战败后,为挽救民族危机,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戊戌变法,维新派通过创办《时务报》等报刊宣传资产阶级民主思想,阅读报纸逐渐成为孙宝瑄获取信息主要来源,因此,近代国人的阅读实践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变化,同时近代中国社会变迁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国人的阅读实践。示例二:论题:近代传媒的发展影响人们的阅读方式。阐述:报纸越来越多进入孙宝瑄的视野,阅读范围逐渐扩大,了解信息更加多样丰富,不仅有时政信息还有生活、社会等各方面信息。从侧面反映这一时期中国人自己创办的报刊越来越多,其中《时务报》资产阶级维新派借助大众传媒的舆论宣传和思想渗透,介绍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对广大民众的思想解放、开启民智,产生深远影响。近代报业不仅具有十分浓烈的救亡图存的政治性色彩,而且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人们的阅读实践。 【解析】【详解】示例一:依据材料“1893-1894,《海国图志》《中西纪要》《万国史记》《西事类编》……”,得出论题:人们的阅读实践反映时代变迁,时代变迁影响着人们的阅读实践。阐述:从甲午中日战争前后对比分析,得出从整体上看,甲午战争之前,孙宝瑄阅读书籍主要是中国传统儒家经典,西学书籍占比少,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孙宝瑄阅读西学书籍、报纸逐渐占主体,特别是西方人文社会科学、政治制度等书籍越来越多,由此可见,中国近代化探索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过程;甲午战败后,为挽救民族危机,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戊戌变法,维新派通过创办《时务报》等报刊宣传资产阶级民主思想,阅读报纸逐渐成为孙宝瑄获取信息主要来源。最后总结,得出近代国人的阅读实践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变化,同时近代中国社会变迁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国人的阅读实践。示例二:依据材料“《知新报》《苏报》、《万国公报》《请议报》《时务报》……”,得出论题:近代传媒的发展影响人们的阅读方式。阐述:从报纸的影响分析,得出报纸越来越多进入孙宝瑄的视野,阅读范围逐渐扩大,了解信息更加多样丰富,不仅有时政信息还有生活、社会等各方面信息。从其反映的信息分析,得出从侧面反映这一时期中国人自己创办的报刊越来越多,其中《时务报》资产阶级维新派借助大众传媒的舆论宣传和思想渗透,介绍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对广大民众的思想解放、开启民智,产生深远影响。最后总结,得出近代报业不仅具有十分浓烈的救亡图存的政治性色彩,而且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人们的阅读实践。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3-05-06 10:42:01 页数:15
价格:¥2 大小:295.90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