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凉山州2021-2022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凉山州2021-2022学年度下期期末检测试卷高一历史全卷共6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每题有且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小题2分,共24小题,共48分)1.有学者评论,一锄一镰,一个主要劳动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虽然脆弱,但被破坏后极易复活和再生,又非常顽强。他评论的是A.土地私有制B.小农经济C.铁犁牛耕D.租佃方式【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强调的是小农经济具有很强的生命力,随时都可以组织再生产,故B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土地所有制,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牛耕,排除C;材料与租佃方式无关,排除D。2.据《周礼·考工记》记载,当时共有30个工种,“凡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设色之工五,刮摩之工五,抟埴之工二。”这反映当时手工业()A.具有专业的技术分工B.具有重要的社会地位C.拥有先进的生产技术D.拥有完备的行业体系【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凡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设色之工五,刮摩之工五,抟埴之工二。”可得出当时工种多,手工业生产的专业技术分工细,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社会地位,排除B项;材料看看不出技术先进,排除C项;材料不能体现完备,排除D项。故选A项。3.汉元四年(公元前119年),由东郭成阳和孔仅出面,通过大农令奏请政府实行盐铁官营政策。汉武帝派东郭成阳和孔仅乘车巡行天下,宣布盐铁官营法令,设置盐铁官营机构,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盐铁官营政策。这一政策的推行表明当时A.广大民众的经济负担有所减轻B.经济手段是巩固集权的最主要方式
C.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已被消除D.中央政府的经济攫取能力日益增强【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西汉时期推行的盐铁官营制度,国家有专门的法令,专门的机构,在全国推行官营盐铁,控制涉及民生的重要手工业部门的生产和经营,所以D项正确。政府控制生活和生产必需品的生产经营,并不会直接减轻民众的负担,A项错误。古代中国加强集权的做法主要是加强对地方的垂直管理,B项不符合史实;消除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是在宋代加强中央集权时实现的,C项与史实不符;所以正确答案是D项。【点睛】汉代推行的盐铁官营,是“重农抑商”政策的重要措施,也是国家增加财政收入,与民争利的表现,这样做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也推动了商人资本向农业的转移。4.下表为清代前期运河、沿海、长江诸关关税在全国关税总额中所占比例表。据此可知,当时中国分类康熙二十五年雍正二年乾隆十八年嘉庆十七年(1812年)全国关税总额122万两151.5万两459.6万两481万两运河诸关税额占比(%)50.5%40.6%32.8%29.1%沿海诸关税额占比(%)14.9%13.4%22.5%36.9%长江诸关税额占比(%)30.6%32.1%24.9%28%三者合计占比(%)96%86.1%80.2%94%A.政府不断提高关税税率B.商品流通格局发生变化C.沿海地区通商口岸增多D.对外贸易处于出超局面【答案】B【解析】【详解】清代前期运河、沿海、长江诸关关税在全国关税总额中占据94%
的比重,而且沿海海关的关税税额比重还要超过运河的关税税额比重,说明商品贸易主要是围绕运河、沿海和长江展开,其中沿海贸易成为重点,所以商品的流通格局发生变化,故选B;根据不同地区征收的关税税额比重不能说明政府在不断提高关税税率,无法看出沿海地区通商口岸增多,更不能说明对外贸易处于出超,排除ACD。5.鸦片战争以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标志是()A.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B.榨油业的衰败C.铁器制造业的衰落D.制糖业的衰落【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解体的显著标志是传统的棉纺织业衰败,A选项符合题意;榨油业的衰败、铁器制造业的衰落和制糖业的衰落不属于自然经济解体的表现,BCD选项排除。6.据史料统计,1912-1921年,荣氏企业的福新粉厂陆续建成开工8个厂,茂新粉厂也从两个厂增加到4个厂,面粉日产能力占全国的1/4,几乎操纵了全国的面粉市场。张謇的大生纱厂一厂新增纱锭5万枚,郭氏兄弟的永安纺织公司的初创资本达到600万元。据此可知,当时A.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B.晚清政府鼓励发展实业C.民族企业摆脱对外依赖D.民族工业发展适逢良机【答案】D【解析】【详解】通过题干描述的现象可知,1912-1921年民族资本主义快速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辛亥革命完成,而1914年至1918年适逢一战,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获得良机,D正确;甲午战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A排除;1912年之后清政府已经结束,排除B;C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7.据统计,至1943年上半年,大后方工厂总数较战前增加15倍,资本总额增加72倍。从分布上看,川渝占44%,湘桂占21.11%,陕甘占13.93%,云贵占5.8%,青、宁更是从无到有。这反映出,当时A.国民经济结构得到优化B.官僚资本垄断地位强化C.工业发展适应战时需要D.大后方重工业发展迅速【答案】C
【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到1943年上半年,大后方工厂总数、资本总额较战前均有增加,且主要分布于川渝、湘桂、陕甘等内陆地区。结合所学可知,这主要是抗战全面爆发后,为适应抗战需要,大量民族工业内迁的结果,故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国民经济结构得到优化,故A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官僚资本,故B项错误;材料只反映了大后方工厂数量和分布情况,无法说明大后方重工业发展迅速,故D项错误。8.一五计划决定建立多个工业区,即以钢铁和机器制造工业为中心的鞍山、武汉、包头区域,以石油化工、有色金属和机器制造工业为中心的兰州区域,以动力设备、重型机械制造工业为中心的哈尔滨、沈阳、齐齐哈尔、西安区域,以化学工业为中心的吉林区域。这反映岀当时()A用政府指令协调资源配置B.重点发展西南和西北地区C.政府致力于经济高速发展D.注意轻重工业按比例发展【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尽快摆脱工业落后的状态,政府通过指令协调资源配置,兴建了多个工业区,A项正确;此时重点发展区域在东北,排除B项;政府致力于重工业的发展,排除C项;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材料也未体现轻重工业按比例发展,排除D项。故选A项。9.1959年底,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后指出:“即使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由于还是处在‘不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因而也仍然应该是这样的一种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格局。这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形态。”这一论断A.描绘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蓝图B.标志毛泽东思想理论上的成熟C.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D.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1959
年正值中国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时期,毛泽东认为当时的中国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但由于还处在不发达阶段,还应该是一种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格局,这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形态。结合所学可知,当时毛泽东试图改变照搬的苏联的单一公有制的社会主义模式,结合国情,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一论断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发展,故D项正确;当时处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描绘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蓝图”与题意不符,A项错误;抗战时期《新民主主义论》等的发表,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理论上的成熟,这与材料主旨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属于毛泽东思想范畴,不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故C项错误。10.为推动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进入市场,增强企业活力,1992年7月,中共中央颁布《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明确规定企业享有生产经营决策权、产品定价和销售权、投资决策权、资产处置权、人事管理权等经营自主权。这一条例A.拉开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B.标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C.充分体现了邓小平“南方谈话”精神D.开始摆脱计划经济发展模式束缚【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1992年7月,中共中央颁布《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明确规定企业享有生产经营决策权、产品定价和销售权、投资决策权、资产处置权、人事管理权等经营自主权”,可得出,这一条例明确规定企业享有多种权力,充分体现了“南方谈话”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相关精神,故C项正确;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展开,故A项错误;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故B项错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决策,中国逐渐摆脱计划经济发展模式的束缚,故D项错误。11.1912年9月,上海《申报》载文称:“西装东装,汉装满装,应有尽有,庞杂至不可名状。”对此理解最恰当的是当时A.服装追求时尚成为主流B.尊孔复古潮流影响服饰改革C.东西文明结合道路艰难D.社会巨变致服饰呈现多样化【答案】D【解析】【详解】近代中国,随着列强的入侵,社会巨变,中国的服饰出现了多元化的情形,D项正确;通过材料无法得出“主流”结论,排除A项;尊孔复古实在1915年前后,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东西文明结合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12.下图是1675年的一幅油画,园艺师正在向英国国王查理二世敬献第一个在英格兰长出的菠萝。菠萝原产于南美洲,在当时的英格兰被称为“国王的水果”。该油画可以体现
A.新航路开辟促进洲际物种交流B.南美洲已经成为英国的殖民地C.工业革命促进农业技术提高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完全形成【答案】A【解析】【详解】题干中反映了原产于南美洲的菠萝传入并在英国成功种植,而油画时间是1675年,结合所学,这反映了新航路开辟后洲际间的物种交流,A项正确。17世纪,南美洲主要是葡萄牙、西班牙的殖民地,B项错误。工业革命开始于1765年,并非工业革命促进,C项不符题意。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完全形成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与题干时间不符,D项错误。13.有人指出:“三角贸易是以黑奴贸易为中心,把欧亚非美的整个商业和英国工业同国外市场都联结起来了。”对此认识正确的是A.世界市场上的商品主要还是黑人奴隶B.非洲黑人主导了欧亚非美之间的商业贸易C.没有黑奴贸易就没有世界市场的形成D.殖民者的罪恶客观上推动了世界市场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可知,三角贸易把欧亚非美的整个商业和英国工业同国外市场都联结起来了,说明三角贸易客观上加强了各大洲之间的交流,有利于推动世界市场的发展,故D项正确;根据题干可知,黑奴是黑奴贸易的主要商品,而不是世界市场的主要商品,故A项错误;根据所学可知,欧洲殖民者主导了欧亚非美之间的商业贸易,故B项错误;根据所学可知,
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市场拥有了雏形;殖民扩张与掠夺,使世界市场初具规模;第一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最终形成。黑奴贸易是殖民掠夺的一部分,该项说法过于夸张,故C项错误。14.工业革命前,英国矿井里使用蒸汽唧筒抽水。1765年,修理过唧筒的瓦特发明了一种单动式蒸汽机,后在工厂主的合作和资助下,终于改进制成“万能蒸汽机”,并广泛使用到工业领域。该过程表明,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生产领域的主要发明创造A.源自于劳动实践B.依赖于科学理论的突破C.取决于资金保障D.得益于各阶层广泛参与【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反映瓦特参与过修理唧筒这一劳动实践,从而为其发明改进蒸汽机提供了宝贵经验,故选A;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明主要依赖于科学理论的突破,排除B;C夸大资金对工业革命的发明创造的作用,排除C;材料并没有揭示社会各阶级广泛参与发明创造,排除D。15.19世纪上半期,一个英国政论家描述道:现在看得很清楚,我们可爱的国家——大不列颠已经被分配承担为世界上其他国家制造商品的崇高使命。这主要是因为当时英国A.建立了先进的君主立宪制度B.拥有了先进的工业生产能力C.占据了优越特殊的地理位置D.遵循了平等的国际贸易分工【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是对英国成为“世界工厂”的描述,这主要和工业革命的进行有关,B正确;AC与材料无关,排除;英国在对外贸易并未遵循平等的国际贸易分工,D排除。故选B。16.19世纪下半叶,无论新兴工业还是采用新的技术改造传统工业都需要大量投资,于是一些资本家便合股开办各种大企业,并对小企业予以兼并。这一现象促成了A.工厂制产生B.垄断组织出现C.公有制发展D.计划经济盛行【答案】B【解析】【详解】19世纪下半叶,大企业兼并小企业,资本和生产越来越集中,出现了垄断组织,属
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故选B;第一次工业革命出现工厂,19世纪下半叶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私有制发展,排除C;20世纪30年代,斯大林领导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时期形成计划经济,D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19世纪下半叶”“资本家便合股开办各种大企业,并对小企业予以兼并”,联系所学垄断组织产生的背景分析解答。17.下表反映了人类历史上生产力发展的历程。这说明时间工具经济要素的变动公元前4世纪铁器的使用小农经济逐步形成18世纪末第一次工业革命工厂的普遍出现19世纪末第二次工业革命集团公司日益增多20世纪中叶第三次科技革命自动控制系统问世A.生产的社会化程度逐步降低B.经济管理体制发生根本变革C生产工具革新激化劳资矛盾D.科技进步推动生产组织创新【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铁器的使用促使个人小农经济逐渐形成,第一次工业革命促使工厂普遍出现,成为最普遍的生产组织形式,第二次工业革命促使集团公司日益增多,生产组织形式发生变革,第三科技革命促使自动控制系统问世,是生产组织形式的再次创新。这些都说明科技进步对生产组织创新的推动作用,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生产的社会化是指生产要素来自社会而非局限于一个单位,强调的是生产的广泛性,材料并未体现;B选项错误,经济管理体制是指经济管理的政策以及制度,主要是政府行为,材料并未体现;C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劳资矛盾的激化。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18.根据罗斯福总统的建议,国会授权政府设立工程振兴局,并拨款用于重新造林、修建住宅
和兴办教育等,到1943年该局共花费了110亿美元用于种类繁多的新建项目。罗斯福采取上述措施的直接目的是A.刺激消费B.增加就业C.改善基建D.恢复生产【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拨款用于重新造林、修建住宅和兴办教育等”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些措施创造了新的工作岗位,属于以工代赈的范畴,目的是增加就业,故选B;罗斯福采取这些措施的直接目的是增加就业以应对经济危机,而非刺激消费、改善基建和恢复生产,排除ACD。故选B。19.1932年,有730名美国工程师和专家在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工作过。斯大林曾告诉美国总统罗斯福,在苏联约有2/3的大型企业是利用美国技术建成的。这说明A.苏联经济建设依赖美国技术B.苏美两国人才交流频繁C.苏联抓住历史机遇实现发展D.美国大力支持苏联建设【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苏联利用西方经济危机的契机,引进大量的西方人才与技术,加快自身的工业化进程,故C正确;材料不能说明对美国形成依赖,排除A;材料中的现象不属于人才交流,因为苏联没有人才到美国,排除B;美国因经济危机的影响才使其人才流到苏联,故不是支持苏联,排除D。20.苏联时期,曾流传一则笑话:一个美国代表团访苏,参观“伟大的建设成就”。陪同的苏联官员得意地说:“到下一个五年计划时,每个苏联家庭都可以拥有一架私人飞机!”美国人惊讶:“你们要飞机干什么呢?”苏联官员说:“当然有用啊,譬如我在莫斯科听说列宁格勒开始供应面包了,我可以马上开着飞机赶去排上队。”这一笑话意在说明A.美苏在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激烈B.苏联工业化的成就巨大C.美国加强了对苏联的经济制约D.苏联经济结构严重失衡【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通过美苏官员之间的对话来讽刺当时苏联轻重比例失调的严重问题,D正确;意识形态斗争的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A排除;B属于对材料的曲解,排除;材料未涉及美国对苏联的经济制约,C排除。故选D。
21.一位经济学家指出:“如果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众手中,那么它在道义上将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有风险的,因为它注定要威胁社会稳定。”为此,西方国家A.建立福利国家制度B.发展了新经济模式C.努力发展第三产业D.加强国家宏观调控【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材料表明经济发展要兼顾效率与公平,为此,西方国家建立福利国家制度,故选A;20世纪90年代出现新经济,发展新经济与促进社会公平、使“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众手中”无关,排除B;发展第三产业、加强国家宏观调控与“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众手中”无关,排除CD。【点睛】22.下图为1948—1970年世界出口贸易总额年均增长率示意图,图中年均增长率的变化主要得益于()A.经济区域集团化的速度大大加快B.世界各国普遍消除关税贸易壁垒C.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开始建立D.世界经济朝制度化和体系化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通过观察图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8—1970年,世界出口贸易总额年均增长率不断提高,主要得益于二战后世界金融和贸易体系的建立,即世界经济朝制度化和体系化的发展,D项正确;经济区域集团化大大加快是1980年代出现的经济发展趋势,排除A项;世界各国普遍消除关税贸易壁垒的说法绝对,排除B项;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即世界贸易组织建立于1995年,排除C项。故选D项。
23.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出现了罕见的持续增长,进入一个“新经济”时代。出现这一局面的关键因素是美国政府()A.推行大规模的经济刺激计划B.大规模兴办公共工程C.实施“宏观调控、微观自主”政策D.减少政府干预和开支【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90年代克林顿推行“宏观调控、微观自主”政策,使美国经济再度繁荣,进入“新经济”时代,C项正确;AB项是罗斯福时期,D项是里根时期,排除ABD项。故选C项。24.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出现了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着重发展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知识密集型高新技术产业,并将重化工业、劳动密集型和一般技术密集型产业大量转向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现象。这一现象从本质上反映了A.世界产业结构进入调整期B.发达国家在全球化浪潮中占据优势C.发展中国家面临发展机遇D.产业升级和转移推动世界整体发展【答案】B【解析】【详解】据题意可知,发达国家着重发展高附加值的信息技术产业,而将附加值较低的产业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转移,由此说明发达国家在全球化浪潮中是占据优势地位的,故选B;题意反映的是产业转移,不代表世界产业结构进入调整期,排除A;材料反映了全球化浪潮对发展中国家的不利影响,而非面临发展机遇,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对世界整体发展的推动,D项与题意主旨不符,排除。故选B。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第25题25分,第26题12分,第27题15分,总共52分)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世纪中期以前,法国传统农业主要种植谷物和葡萄。谷物一葡萄生产结构影响了法国农业生产规模和生产经营方式。谷物生产主要用于农民自己消费,并没有大量进入市场,生产规模小,产量有限。到19世纪后期粮食作物产量大幅增加,粮食总产量从1840年的约142万吨,上升到1892年的209.7万吨。相较而言,葡萄生产具有更强的商品性,但采用小农精耕细作模式,农业机械化的要求低,因此并不适合大农场生产。
----摘编自周之桐(法国农业生产结构的历史演变)等材料二清中期,精细化生产促使粮食单产显著提高,如稻米生产,在江浙、湖广一带膏腴之区,一般亩产二三石,多者可达五六石。由于北方不适于种植水稻,因此甘薯、玉米等对地利没有较多要求而高产的作物得到了普及性推广,成为平时活口,歉时救人的口粮。经济作物的种植也有进一步的发展。棉花种植范围更广,除已有的棉产区外,东北也成为了重要的棉花产地,甚至在江南部分地区出现农民种棉远超种粮的现象。----摘编自朱玉婷、徐峰(18世纪中国农业生产的发展)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中期以前法、中两国农业生产的共同特点,概括19世纪后期法国农业的新发展。(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中期粮食产量提高的原因以及影响。【答案】(1)共同特点:普遍注重精耕细作;生产模式较为传统(小农经营);粮食自给自足为主;重视种植经济作物。新发展:发展资本主义农业;粮食生产突破性增长;引入工业生产技术,如机械、化肥、农药等。(2)原因:精耕细作技术提高;高产农作物的推广;劳动力的供应增加;因地制宜发展生产;政局长期相对稳定;统治者对农业的重视影响:促进农业商品化发展;有利于工商业的繁荣;有利于经济向近代转型;部分缓解了人地矛盾;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促进人口数量激增。【解析】【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一中“谷物生产主要用于农民自己消费,并没有大量进入市场,生产规模小”,“法国传统农业主要种植谷物和葡萄”,“采用小农精耕细作模式”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中期以前法、中两国农业生产的共同特点有,小农经营,粮食自给自足为主,重视种植经济作物,采用小农精耕细作模式等。新发展:根据材料一中“19世纪后期粮食作物产量大幅增加”,“粮食总产量从1840年的约142万吨,上升到1892年的209.7万吨”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农业生产关系改变、生产技术进步和粮食产量大幅增长等方面,概括19世纪后期法国农业的新发展。(2)原因:根据材料二中“精细化生产促使粮食单产显著提高”,“甘薯、玉米等对地利没有较多要求而高产的作物得到了普及性推广”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耕作技术、高产农作物推广、劳动力增加、因地制宜生产、政局稳定和统治者重视等方面,分析清中期粮食产量提高的原因。影响:根据材料二中“经济作物的种植也有进一步的发展”,“江南部分地区
出现农民种棉远超种粮”,“甘薯、玉米等……成为平时活口,歉时救人的口粮”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农业商品化、工商业繁荣、经济转型、缓解人地矛盾、稳定社会秩序、促进人口激增等方面,分析清中期粮食产量提高的影响。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880年,刘铭传奉诏入京之际力请修建铁路。其词曰“自强之道,练兵造器宜次第举之,铁路之利于清务,商务,矿务”。1880年岁末,李鸿章因考虑到开平煤矿原料运输等问题,随即表示本同此心,倾力赞助。但同时却有更多人认为“铁路易致山川之神不安,即旱涝之灾易招”。后因开平煤矿水运的阻塞,加之李鸿章多次恳请,1881年6月,清政府最终同意修建铁路。1881年11月,在英国工程师白内特指导下,经过6个月时间的修建,中国第一条铁路——唐胥铁路通车(原计划45公里,最终全长9.3公里)。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唐胥铁路重修并入京山线。——摘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材料展示了中国近代第一条铁路的修建历程,蕴含了中国近代化的诸多启示。从材料中提炼一个启示,并结合所学的中国近现代史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答案】启示:正确认识洋务派对中国近代铁路的作用。说明:铁路是中国近代化的一个缩影。19世纪后期,地主阶级洋务派为维护清政府的统治,推行“中体西用”的洋务运动。基于“自强”、“求富”活动的实际需要,刘铭传、李鸿章等洋务派极力倡导,使铁路事业得以在中国艰难起步。铁路建设发展是为了解决军事工业需要、也适应了民用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是中国近代化发展的结果。铁路在中国的修建,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中国近代化首先是在地主阶级的领导下开始发展起来的。(从发挥政府在近代化建设中的作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或正确对待西方工业文明等角度谈启示。)【解析】【详解】根据题目要求,通过阅读材料,提取材料中“刘铭传奉诏入京之际力请修建铁路”,“铁路之利于洋务”,“开平煤矿原料运输等问题,随即表示本同此心”,“李鸿章多次恳请”等信息,进行整合,可得出洋务派为中国近代铁路事业起步贡献较大,或发挥政府在近
代化建设中的作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正确对待西方工业文明等启示,然后结合所学中国近现代史知识,从洋务运动开办与中国近代化、铁路与洋务运动的关系等角度,对相关启示展开论证,在论证过程中注意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逻辑清楚。27.材料西汉中期以来,奴婢问题一直是很严重的,刘秀称帝后颁布诏书:杀奴婢与杀普通人一样不得减罪,这一规定就使奴婢的身份地位大大提高。为了解决流民问题,政府授给他们耕地,为稳定自耕农,刘秀采取了赐爵的办法。除了授田赐爵外,东汉还把一些国有的荒地苑囿及山林川泽租给流民,假租公田的农民前几年享受免租税,免租期过后,农民要向国家缴纳四成以上的田租。建武六年,刘秀下诏:“顷者师旅未结,用度不足,故行什一之税。令军士屯田,粮储差积。其令郡国收见田租三十税一。”.建武十五年,刘秀下诏州郡检核垦田顷亩和户口年纪,开始度田,它是国家对土地占有情况的的高度重视。(1)据材料概括光武帝刘秀经济改革的措施。(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光武帝刘秀经济改革的意义。【答案】(1)措施:解放奴婢;实行授田赐爵;出祖国有荒地山林(假租公田);减免租税;军士屯田;核查土地与人口(任意回答4点)(2)意义:解放奴婢,缓和了社会矛盾,增加了劳动力;授田赐爵和假租公田,促进了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有利于社会安定;实行屯田,有效解决军队的供给问题;减免租税,大大减轻了农民负担;清查土地人口,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征调徭役【解析】【详解】(1)措施:据材料“杀奴婢与杀普通人一样不得减罪,这一规定就使奴婢的身份地位大大提高。”可知,提高奴婢地位;据材料“为了解决流民问题,政府授给他们耕地,为稳定自耕农,刘秀采取了赐爵的办法”可知,实行授田赐爵;据材料“除了授田赐爵外,东汉还把一些国有的荒地苑囿及山林川泽租给流民,假租公田的农民前几年享受免租税……”可知,出祖国有荒地山林(假租公田);减免租税;据材料“顷者师旅未结,用度不足,故行什一之税。令军士屯田,粮储差积。其令郡国收见田租三十税一”可知,军士屯田;核查土地与人口。(2)意义: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从解放奴婢、缓和了社会矛盾、增加了劳动力;授田赐爵和假租公田、促进了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有利于社会安定;实行屯田、有效解决军队的供给问题;减免租税、大大减轻了农民负担;清查土地人口、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征调徭役等方
面回答。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