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六中2022-2023学年高三语文一模试卷(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5

2/25

剩余23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20级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至少在春秋战国,中国就已经确立了以农耕为主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并逐步形成了精耕细作技术体系,这个体系的起点应该是如何把握农时。种植需要确定合适的时间才会有好的收获,它是一个较漫长的过程,需要各种自然因素配合。古人认识到这一点,所以才有“天人合一”与“三才”(指天、地、人)思想的形成。任何抽象的哲学理念都要有具体的操作措施才能实现其价值。如何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把握农时,实现天人合一,并获得好的收成呢?我们的祖先利用二十四节气掌握农时,加上北方耕、耙、耱(南方的耕、耙、耖)三者配套的抗旱保墒体系,再辅以中耕除草的技术,以少量土地养活众多人口,构筑了一条通往天人合一、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路径。可以说,深厚的农耕基因决定了中国古代的文明类型,它促成了天人合一哲学的产生,进而孕育了二十四节气概念和抗旱保墒体系,构成了古代的精耕细作技术体系。所以说,二十四节气就是合理利用农时的典范,是当时发达的农学思想的具体体现。如今的中国农业在传统农业的基础上引进了西欧农业模式,加入了许多工业化要素。其中化肥与农药在作出贡献的同时,存在诸多难以回避的问题,比如耕地质量下降,黑土层变薄,土壤酸化,耕作层变浅等。环境污染的问题日益突出,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任务更加艰巨;生态系统退化明显,建设生态保育型农业的任务更加困难。二十四节气这一体系依然没有过时,这是因为不管农业生产如何发达,基础的原理不会变化,即依赖自然而生产。人们依然要遵循自古而有的尊重自然而非征服自然的知识体系,指导种植、养殖等生产的各个过程,找到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生产方式。二十四节气理念正以新的形式服务于中国当代农业。传承二十四节气还可以对美丽乡村建设产生积极的影响。不管工业化的程度有多高,乡村依然会是中国社会的最大板块,乡村的和谐依然要与工业化进程并行不悖。城乡之间的互动应该是双向的、良性的,不能因为工业化而让乡村失去了它应有的韵味。二十四节气时刻提醒人们,城市不能离开乡村。通过熟悉二十四节气,生活在都市的人们能够了解乡村,望得见青山,看得见绿水,记得住乡愁。 中国在未来将越来越多地站在世界舞台的中心,二十四节气如同中国文化的一张核心名片,有利于让世界更多地了解中国。当中国人提出“一带一路”的构想时,西方一些国家很不适应,认为这是中国试图主导世界的行为。实际上,中国的文化基因是以二十四节气为代表的和谐理念,不是征服理念,“一带一路”是用玉帛替代干戈的最好形式之一。在世界文明史的视野中,二十四节气是一个独一无二的知识体系,只有在中华文明的和谐模式中才能产生。2016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实际上是无意间送给中国人的大礼。我们应该很好地使用这个名片,排除干扰,推动全球基础设施建设,为整个人类谋福祉。(摘编自徐旺生《“二十四节气”在中国产生的原因及现实意义》)材料二:二十四节气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体现了国际社会对保护传统知识与实践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也意味着对这一优秀文化遗产的认可和对中国承担保护职责的信任。这就要求我国积极动员各种社会力量,有序推动二十四节气的各项保护工作。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是古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生产实践,是古代天文学和农学同步发达的结晶。其中蕴含的尊重自然、效法自然、爱护自然、利用自然、扶助自然的天人合一思想,更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二十四节气本来是大众的生产生活日用文化,始于西周,于春秋战国基本定型,于西汉完成记载。秦汉时期的中央集权体制——郡县制度为其推广起到了最重要的作用。“古人立国,以测天为急……察悬象之运行,示人民以法守”,通过官方推行,二十四节气才被普遍用于指导国计民生。2000多年以来,二十四节气既是国家行政的时间准绳,也是农业生产的指南针、日常生活的风向标。从这个意义上说,只有让二十四节气扎根人心,回归生产生活日用,才是真正的保护与传承。一直以来,全国各地、各民族的人们不仅传承着二十四节气内在的中华文明的宇宙观和核心价值理念,而且对二十四节气进行了因地制宜、因俗制宜的创造性利用,形成了丰富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既有国家祭典,又有生产仪式和习俗活动,还有谚语、歌谣、传说、诗词、工艺品、书画等文艺作品。二十四节气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申遗成功,有助于激起国人继承传统文化的热情,增强文 化自信。另一方面,也会进一步增强外国人士了解中华文化的兴趣,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摘编自张勃《二十四节气的文化意蕴》)相关链接:2022年2月4日,北京冬奥会开幕。这一天恰逢中国传统的立春节气。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首,标志冬天结束,春天开始。随着二十四节气倒计时,冬奥会开幕式缓缓开启。从雨水开始,至立春结束,一幅幅节气的美丽画面对应着中国古典诗词或谚语,将中国元素与冬奥会完美融合,惊艳了世界。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在春秋战国,中国就已经把握了精耕细作技术体系,逐步形成了以农耕为主的生产与生活方式。B.在利用二十四节气进行耕作的生产实践过程中,中国古代的重农思想逐渐形成,“天人合一”哲学与“三才”思想由此产生。C.利用好二十四节气这张文化名片,落实二十四节气的保护与传承,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为整个人类谋福祉。D.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是古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生产实践,这是古代天文学发展的需要。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我们应传承二十四节气所包含的理念,更多地利用传统有机肥料,建立新型生态农业模式,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种养结合,循环利用。B.二十四节气是天文学与农学两方面知识高度配合的体系,只能在中华文明的和谐模式中产生,是中华文明体在早期优于其他文明体的证明。C.长期以来,二十四节气被全国各地采用,为多民族共享,各族人民通过创造性利用二十四节气,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宇宙观和核心价值理念。D.只有采取更加有组织、有计划的措施,使二十四节气扎根人心,回归日常农业生产,才是真正的保护与传承,才能保障国计民生。3.下列选项不能支持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A.早在距今一万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初期,中国就已经出现了农业。B.《吕氏春秋·审时》有言:“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C.游牧文明的发展仅需要了解四季这种较粗的时序概念,没有细分节气的需求。D.壮族霜降节、苗族赶秋等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4.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二十四节气产生于中国古代的原因。5.张艺谋总导演以二十四节气倒计时拉开了北京冬奥会的序幕。请你根据材料,从文化的角度,结合你对冬奥会的认识,谈谈自己对这一设计的意图的理解。【答案】1.C2.A3.D4.①中国古代有深厚的农耕基因和发达的农业作为先决条件;②中国古代先进的天文学与农学高度配合是必要的技术条件;③中华文明是尊重自然而非征服自然的天人合一的和谐文明模式;④秦汉时的郡县制为二十四节气的推广和最终完成提供制度保障。5.①致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示文化自信:选择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二十四节气进行冬奥倒计时,表达民族自豪感。②借冬奥会推广中国文化:用浪漫的二十四节气增强外国人对中华文化的兴趣,让世界更了解中国。③体现中华文明的理念与冬奥会精神的契合:二十四节气的和谐理念与冬奥会的团结精神契合。④表达希望与祝福:立春预示严寒结束,春天到来,是冬奥会蕴含生命力与希望的最好象征(或者“与本届冬奥‘一起向未来’的口号吻合”)。【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A.“在春秋战国,中国就已经把握了精耕细作技术体系,逐步形成了以农耕为主的生产与生活方式”错误,原文是“至少在春秋战国,中国就已经确立了以农耕为主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并逐步形成了精耕细作技术体系”。B.“由此产生”逻辑顺序有误。对应材料一的第二段“深厚的农耕基因决定了中国古代的文明类型,它促成了天人合一哲学的产生,进而孕育了二十四节气概念和抗旱保墒体系,构成了古代的精耕细作技术体系”,可知先有天人合一哲学,进而孕育二十四节气;且整个第二段都可看出运用二十四节气进行耕作是重农思想的具体体现,因此选项中“在利用二十四节气进行耕作的生产实践过程中,中国古代的重农思想逐渐形成”以及“由此产生”的表述都颠倒了逻辑先后顺序。D.“是古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生产实践,这是古代天文学发展的需要”错,原文是“是古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生产实践,是古代天文学和农学同步发达的结晶”,“是古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生产实践”以偏概全,“这是古代天文学发展的需要”无中生有。 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B.“是中华文明体在早期优于其他文明体证明”于文无据,虽然从材料二第二段可推出“二十四节气需要天文与农学知识高度配合”,材料一第五段也明确指出“只有在中华文明的和谐模式中才能产生”,但是二十四节气在中国产生这一事实,以及二十四节气的独特性,并不能作为中国早期文明“优”于其他文明的证明,因此这一结论于文无据。且不同文明体特点不同,并无优劣之分。C.“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宇宙观和核心价值理念”属于曲解文意。材料二第四段中“传承内在的中华文明的宇宙观和核心价值理念”和“创造性利用”之间是递进关系,选项中将“创造性利用”表述为方法途径,将“丰富多彩的宇宙观和核心价值观”表述为结果,曲解了句意,“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才是由此产生的结果,而且“宇宙观”和“核心价值理念”是中华文明内在统一的,并非“丰富多彩”。D.“回归日常农业生产”信息概括不全。原文还包括“生活日用”,从“国家祭典”“习俗活动”“文艺作品”这些词语也可以得出。“才能保障国计民生”也夸大了传承二十四节气的作用。故选A。【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一的观点包括二十四节气产生于中国的原因以及现实意义两方面。A.为事实论据,说明中国有深厚的农耕基因,可论证二十四节气产生于中国;B.属于道理论据,引用《审时》中“三才”思想与农业关系的论述,证明中国古代农学思想发达是二十四节气产生于中国的条件之一;C.以游牧文明和材料中的农耕文明进行对比论证,说明游牧文明不具备二十四节气产生的条件,从而证明具有农业基因的中国具备二十四节气产生的条件。D.虽是事实论据,但是支撑的是材料二的观点,论证我国对二十四节气的保护工作落实到位,且二十四节气为全国各地各族共享的观点。故选D。【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能力。 材料一第一段说“至少在春秋战国,中国就已经确立了以农耕为主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并逐步形成了精耕细作技术体系,这个体系的起点应该是如何把握农时”,可见中国古代有深厚的农耕基因和发达的农业作为先决条件;材料一第二段说“我们的祖先利用二十四节气掌握农时,加上北方耕、耙、糖(南方的耕、耙、耖)三者配套的抗旱保墒体系,再辅以中耕除草的技术……可以说,深厚的农耕基因决定了中国古代的文明类型,它促成了天人合一哲学的产生,进而孕育了二十四节气概念和抗旱保墒体系,构成了古代的精耕细作技术体系”,可见中国古代先进的天文知识与农学高度配合是必要的技术条件;材料一第三段说“人们依然要遵循自古而有的尊重自然而非征服自然的知识体系,指导种植、养殖等生产的各个过程,找到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生产方式”,可见中华文明是尊重自然而非征服自然的天人合一的和谐文明模式;材料二第三段说“秦汉时期的中央集权体制——郡县制度为其推广起到了最重要的作用”,可见秦汉时的郡县制为二十四节气的推广和最终完成提供制度保障。【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张艺谋为何要选择二十四节日倒计时作为北京冬奥会的倒计时?首先是因为二十四节气被选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着中国古老而优秀的传统文化,材料一最后一段说“2016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可见张艺谋这样做是致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示文化自信,表达民族自豪感。其次,是为了让外国人了解中国文化,材料一第五段说“中国在未来将越来越多地站在世界舞台的中心,二十四节气如同中国文化的一张核心名片,有利于让世界更多地了解中国”,材料二最后一段说“二十四节气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申遗成功,有助于激起国人继承传统文化的热情,增强文化自信。另一方面,也会进一步增强外国人士了解中华文化的兴趣,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可见张艺谋用浪漫的二十四节气增强外国人对中华文化的兴趣,让世界更了解中国,借助冬奥会这个平台推广中国文化。第三,冬奥理念与二十四节气理念一致,材料一第5段说“中国的文化基因是以二十四节气为代表的和谐理念”,而冬奥会“一起向未来”体现的也是团结合作的理念,可见二十四节气的和谐理念与冬奥会的团结精神契合,以二十四节气做冬奥倒计时体现中华文明的理念与冬奥会精神的契合。 相关链接中说“这一天恰逢中国传统的立春节气。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首,标志冬天结束,春天开始”,立春预示严寒结束,春天到来,也是冬奥会蕴含生命力与希望的最好象征,可见以二十四节气做冬奥倒计时是表达希望与祝福。(二)现代文阅读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四季京味儿北岛①我要用文字重建一座城市,重建我的北京-—在我的城市里,时间倒流,枯木逢春,小时的气味儿、声音和光线被找回,被拆除的四合院、胡同和寺庙恢复原貌,瓦顶排浪般涌向低低的天际线,鸽哨响彻深深的蓝天,孩子们熟知四季的变化,居民们胸有方向感。我打开城门,欢迎四海漂泊的游子,欢迎无家可归的孤魂,欢迎所有好奇的客人们。②关于北京,首先让我想到的是气味儿,随季节变化而变化。就这一点而言,人像狗。要不为什么那些老华侨多年后回国,四顾茫然,张着嘴,东闻闻西嗅嗅——寻找的就是那记忆中的北京味儿。③冬储大白菜味儿。立冬前后,各副食店门前搭起临时菜站,大白菜堆积如山,从早到晚排起长队。每家至少得买上几百斤,用平板三轮、自行车、儿童车等各种工具倒腾回家,邻里间互相照应,特别是对那些行动不便的孤寡老人。大白菜先摊开晾晒,然后码放在窗下、门边、过道里、阳台上,用草帘子或旧棉被盖住。冬天风雪肆虐,大白菜像木乃伊干枯变质,顽强地散发出霉烂味儿,提示着它们的存在。④煤烟味儿。为取暖做饭,大小煤球炉、蜂窝煤炉像烟鬼把烟囱伸出门窗,喷云吐雾。而煤焦油从烟囱口落到地上,结成一坨坨黑冰。赶上刮风天,得赶紧转动烟囱口的拐脖——浓烟倒灌,呛得人鼻涕眼泪,狂嗽不止。更别提那阴险的煤气:趁人不备,温柔地杀你。⑤灰尘味儿。相当于颜色中的铁灰加点儿赭石——北京冬天的底色。它是所有气味儿中的统帅,让人口干舌燥,嗓子冒烟,心情恶劣。一旦借西北风更是了得,千军万马,铺天盖地,顺窗缝、门缝登堂入室,没处躲没处藏。当年戴口罩防的主要就是它,否则出门满嘴牙嗲。⑥正当北京人活得不耐烦,骤然间大雪纷飞,覆盖全城。大雪有一股云中薄荷味儿,特别是出门吸第一口,清凉滋润。孩子们高喊着冲出门去,他们摘掉口罩扔下手套,一边喷吐哈气,一边打雪仗堆雪人。直到道路泥泞,结成脏冰,他们沿着脏冰打出溜儿,快到尽头往 下一蹲,借惯性再蹭几米,号称“老头钻被窝儿”。⑦我家离后海很近。孩子们常在那儿“滑野冰”,自制冰鞋雪橇滑雪板,呼啸成群,扬起阵阵雪沫儿,被风刮到脸上,好像白砂糖一样,舔舔,有股无中生有的甜味儿。工人们在湖面开凿冰块,用铁钩子钩住,沿木板搭的栈道运到岸上,再运到李广桥北面的冰窖。趁人不注意,我跟着同学钻进冰窖,昏暗阴冷,水腥味夹杂着干草味。那些冰块置放在多层木架上,用草垫隔开,最后用草垫木板和土封顶。待来年夏天,这些冰块用于冷藏鲜货食品,制作冰淇淋刨冰。在冰窖里那-一刻,我把自己想象成冷冻的鱼。冬天过于漫长,让人厌烦,孩子们眼巴巴盼着春天。数到“五九”,后海沿岸的柳枝蓦然转绿,变得柔软,散发着略带苦涩的清香。解冻了,冰面发出清脆的破裂声,雪水沿房檐滴落,煤焦油的冰坨像墨迹涸开。我们的棉鞋全都变了形,跟蟾蜍一样趴下,咧着嘴,有股咸带鱼的臭味儿。⑧我母亲几乎年年都买水仙,赶上春节前后悄然开放,暗香涌动,照亮沉闷的室内。在户外,顶属杏花开得最早,随后梨花、丁香、桃花,风卷花香,熏得人头晕,昏昏欲睡。小时候常说“春困秋乏夏打盹,睡不醒的冬三月”,那时尚不知有花粉过敏一说。⑨等到槐花一开,夏天到了。国槐乃北方人性格,有一种恣意妄为的狞厉之美。相比之下,那淡黄色槐花开得平凡琐碎,一阵风过,如雨飘落。槐花的香味儿很淡,但悠远如箫声。⑩而伴随着这香味的是可怕的“吊死鬼”。那些蠕虫吐丝吊在空中,此起彼伏,封锁着人行道。穿过“吊死鬼”方阵如过鬼门关,一旦挂在脖子上脸上,挥之不去,让人浑身起鸡皮疙瘩,难免惊叫。①夏天是一年中最快乐的时光,主要是放暑假的缘故吧。我们常去什刹海体育场游泳。说到游泳,我们沉浮在福尔马林味儿、漂白粉味儿和尿臊味儿中,沉浮在人声鼎沸的喧嚣和水下的片刻宁静之间。⑿暴雨似乎来自体内的压力。当闷热到了难以忍受的临界点,一连串雷电惊天动地,青春期的躁动得到某种程度的释放。雨一停,孩子冲向马路旁阴沟上,一边蹬水一边高叫:“下雨啦,冒泡啦,王八戴上草帽啦……”⒀不知为什么,秋天总与忧伤相关,或许是开学的缘故:自由被没收了。是的,秋天代表了学校的刻板节奏,代表了秩序。粉笔沫儿飘散,中文与数字在黑板上出现又消失。在男孩子臭脚丫味儿和脏话之上,是女孩儿的体香,丝丝缕缕,让人困惑。秋雨阵阵,树叶辗转飘零,湿漉漉的,起初带有泡得过久的配茶的苦味儿,转而变成发酵的霉烂味儿。与即将接班的储大白菜味儿相呼应。(有删改) 文本二:我为什么写散文?当心里萌生出一种对自己的激情,对自己有了感觉,写虚构小说或其他文体无法表达这种情感时,便写散文。散文凭着真诚感知生命的诗意,让自己艺术的情弦充满智慧和饱满的感情。散文的美是融合了心灵的真实和生活的真实而创造出来的。不能指望一个虚伪的灵魂、一个没有真情实感的人会创造出真实的美,写出感人的散文。散文是作者“心灵的告白”,可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情感,表达个人独有的感受,因而是值得珍视的。看散文如同欣赏一个人的精神收藏品。有了真情,再把它提升到文学的层面,表达得美,这美就是活的,充满生命力。否则,只有美,没有真,再精致也只是工艺品,没有活趣。正是这份真情,使散文虽很少大红大紫,却也从未被冷落过,香若幽兰。(摘编自王必胜《读写他们(二)——一本散文和一组作家书信)》)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由作者对老北京的怀念写起,引出了对各种“气味儿”的描写,进而引发了对老北京四季的回忆,表达了作者对地域文化深沉的思考。B.第①段,“四海漂泊""“无家可归”“孤魂”等词,表露出游子的孤独和苦楚。作者希望用文字重建“北京城”,表明其精神归乡的愿望。C.第⑧段写“母亲几乎年年都买水仙”“照亮沉闷的室内”,写出了母亲渴望春天到来的心情,反映了她热爱生活的性格特点。D.第⒀段中写“秋雨阵阵”“发酵的霉烂味儿”,作者感觉到秋天的忧伤,这与《故都的秋》中“清、静、悲凉”的意境特点相同。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回忆北京四季不同的味儿,由“冬储大白菜味儿”开始,结尾又说“与即将接班的储大白菜味儿相呼应”,行文上形成回环,结构完整严谨。B.第⑨段划线句和《荷塘月色》中“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都运用“通感”修辞手法,将“嗅觉转为听觉”。C.作者以冷峻沉重的笔调叙写了记忆中冬季的京味儿,有“大白菜的霉烂味儿”“倒灌、呛人的煤烟味儿”和“灰尘味儿”等,怀念中带有心酸。D.文章以“四季京味儿”为线索,借此回忆、怀念家乡生活,描写自己的独特感受。思路清 晰,情感真挚动人,体现了散文“形散而神聚”的特点。8.请结合文本二,简要分析文本一的“活趣”之美。9.本文标题“四季京味儿”含义丰富,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答案】6.D7.C8.①文章的写作源自真心,有真情实感。作者对故乡有深厚的感情,因想念和热爱而去寻找记忆中的京味儿。作者笔下故乡的四季之景和日常生活都充满真情真趣,富有生机。②融合心灵的真实和生活的真实创造美,充满生命力。注重在家乡的四季景物和风土人情中挖掘文化精神,让漂泊的游子、无家可归的孤魂有了文化之根,表达生命的诗意。③文章语言精练,描写生动,运用多种手法,在文学层面上表达优美。比如,文中比喻、拟人、通感等手法的运用,生动形象地展现出了四季京味儿的独特韵味,充满生命力。9.①指四季具体的气味,是北京百姓一年日常生活的自然展现。如冬季的“大白菜味儿”“煤烟味儿”“灰尘味儿”“大雪的薄荷味儿”,春季“柳枝的清香味”棉鞋的臭味儿”,夏季“槐花的香味儿”,秋天“树叶的苦味儿、霉烂味儿”。②指丰富的故土记忆,是北京地域特色的文化展现。如邻里间的和睦友好关系;生活气息浓郁的地域风俗文化;北京城典型的四季风景;童年趣事及烦忧。③指乡愁、乡思,是精神寄托,表达深切的眷恋之情。它指引漂泊、无家可归的游子回归故乡,寻找精神归宿。④指一种文化底蕴和对悠久厚重文化的历史传承。它以包容的胸襟容纳故乡的一切,也欢迎所有好奇的客人们。【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的能力。D.“作者感觉到秋天的忧伤,这与《故都的秋》中‘清、静、悲凉’的意境特点相同”错。作者整体的情感基调是体现对家乡的怀念和热爱之情,“悲凉”之情体现不出,所以与《故都的秋》中“清、静、悲凉”的意境不同。故选D。【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的能力。C.“冷峻沉重的笔调”“带有心酸”错误。作者想念家乡的京味儿,笔下写得都是记忆中百姓日常生活所表现出的自然状态,真实自然,生活气息浓郁,因而笔调应是“轻松闲适”的,叙事节奏舒缓,表现了对故乡的热爱。故选C 【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理解文本相关内容的能力。(1)根据文本二中“首先让我想到的是气味儿”分析,作者对故乡有深厚的感情,因想念和热爱而去寻找记忆中的京味儿。由“孩子们常在那儿“滑野冰”,自制冰鞋雪橇滑雪板,呼啸成群,扬起阵阵雪沫儿,被风刮到脸上,好像白砂糖一样,舔舔,有股无中生有的甜味儿”“我跟着同学钻进冰窖,昏暗阴冷,水腥味夹杂着干草味。那些冰块置放在多层木架上,用草垫隔开,最后用草垫木板和土封顶”“那淡黄色槐花开得平凡琐碎,一阵风过,如雨飘落”“我们常去什刹海体育场游泳”“雨一停,孩子冲向马路旁阴沟上,一边蹬水一边高叫”可见,作者笔下故乡的四季之景和日常生活都充满真情真趣,富有生机。再结合文本一中的“心里萌生出一种对自己的激情,对自己有了感觉……便写散文”“有了真情,再把它提升到文学的层面,表达得美,这美就是活的,充满生命力”分析可知,“活趣”是指文章的写作源自真心,有真情实感。(2)根据文本二中“我要用文字重建一座城市,重建我的北京——在我的城市里,时间倒流,枯木逢春,小时的气味儿、声音和光线被找回,被拆除的四合院、胡同和寺庙恢复原貌,瓦顶排浪般涌向低低的天际线,鸽哨响彻深深的蓝天,孩子们熟知四季的变化,居民们胸有方向感。我打开城门,欢迎四海漂泊的游子,欢迎无家可归的孤魂,欢迎所有好奇的客人们”分析,注重在家乡的四季景物和风土人情中挖掘文化精神,让漂泊的游子、无家可归的孤魂有了文化之根,表达生命的诗意。再结合文本一中的“散文凭着真诚感知生命的诗意,让自己艺术的情弦充满智慧和饱满的感情”“散文是作者‘心灵的告白’,可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情感,表达个人独有的感受”可知,“活趣”是指融合心灵的真实和生活的真实创造美,充满生命力。(3)根据文本二中“人像狗。要不为什么那些老华侨多年后回国,四顾茫然,张着嘴,东闻闻西嗅嗅——寻找的就是那记忆中的北京味儿”“为取暖做饭,大小煤球炉、蜂窝煤炉像烟鬼把烟囱伸出门窗,喷云吐雾”“更别提那阴险的煤气:趁人不备,温柔地杀你”“梨花、丁香、桃花,风卷花香,熏得人头晕,昏昏欲睡”“那淡黄色槐花开得平凡琐碎,一阵风过,如雨飘落。槐花的香味儿很淡,但悠远如箫声”分析,文中比喻、拟人、通感等手法的运用,生动形象地展现出了四季京味儿的独特韵味,充满生命力。借此可知文本二中的“活趣”是指文章语言精练,描写生动,运用多种手法,在文学层面上表达优美。【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的能力。 (1)文中说“关于北京,首先让我想到的是气味儿”,冬天的“冬储大白菜味儿”“煤烟味儿”“灰尘味儿”“大雪有一股云中薄荷味儿”“被风刮到脸上,好像白砂糖一样,舔舔,有股无中生有的甜味儿”“水腥味夹杂着干草味”,春季“柳枝的清香味“梨花、丁香、桃花,风卷花香”,夏季“槐花的香味”,秋天“树叶的苦味儿、霉烂味儿”“秋雨阵阵,树叶辗转飘零,湿漉漉的,起初带有泡得过久的配茶的苦味儿,转而变成发酵的霉烂味儿”,还有“在福尔马林味儿、漂白粉味儿和尿臊味儿中“男孩子臭脚丫味儿和脏话之上,是女孩儿的体香”,由此可知,“四季京味儿”的表层义是指四季具体的气味,是北京百姓一年日常生活的自然展现。(2)根据“邻里间互相照应,特别是对那些行动不便的孤寡老人”“大白菜先摊开晾晒,然后码放在窗下、门边、过道里、阳台上,用草帘子或旧棉被盖住。冬天风雪肆虐,大白菜像木乃伊干枯变质,顽强地散发出霉烂味儿,提示着它们的存在”“煤烟味儿。为取暖做饭,大小煤球炉、蜂窝煤炉像烟鬼把烟囱伸出门窗,喷云吐雾。而煤焦油从烟囱口落到地上,结成一坨坨黑冰”“后海沿岸的柳枝蓦然转绿,变得柔软,散发着略带苦涩的清香。解冻了,冰面发出清脆的破裂声,雪水沿房檐滴落,煤焦油的冰坨像墨迹涸”“在户外,顶属杏花开得最早,随后梨花、丁香、桃花,风卷花香”“淡黄色槐花开得平凡琐碎,一阵风过,如雨飘落”“秋雨阵阵,树叶辗转飘零,湿漉漉的,起初带有泡得过久的配茶的苦味儿,转而变成发酵的霉烂味儿。与即将接班的储大白菜味儿相呼应”“孩子们高喊着冲出门去,他们摘掉口罩扔下手套,一边喷吐哈气,一边打雪仗堆雪人。直到道路泥泞,结成脏冰,他们沿着脏冰打出溜儿,快到尽头往下一蹲,借惯性再蹭几米”“垫隔开,最后用草垫木板和土封顶”“秋天总与忧伤相关,或许是开学的缘故:自由被没收了。是的,秋天代表了学校的刻板节奏,代表了秩序。粉笔沫儿飘散,中文与数字在黑板上出现又消失”分析,邻里间的和睦友好关系,生活气息浓郁的地域风俗文化,北京城典型的四季风景,童年趣事及烦忧。据此可知,“四季京味儿”的深层义是指丰富的故土记忆,是北京地域特色的文化展现。(3)根据“用文字重建一座城市,重建我的北京——在我的城市里,时间倒流,枯木逢春,小时的气味儿、声音和光线被找回,被拆除的四合院、胡同和寺庙恢复原貌,瓦顶排浪般涌向低低的天际线,鸽哨响彻深深的蓝天,孩子们熟知四季的变化,居民们胸有方向感”分析,“四季京味儿”是指乡愁、乡思,是精神寄托,表达深切的眷恋之情。它指引漂泊、无家可归的游子回归故乡,寻找精神归宿。(4)根据“文字重建一座城市,重建我的北京——在我的城市里——我打开城门,欢迎四海漂泊的游子,欢迎无家可归的孤魂,欢迎所有好奇的客人们”分析,“四季京味儿”是指一 种文化底蕴和对悠久厚重文化的历史传承。它以包容的胸襟容纳故乡的一切,也欢迎所有好奇的客人们。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世民聪明勇决识量过人见隋室方乱阴有安天下之志倾身下士,散财结客,咸得其欢心。晋阳令刘文静见李世民而异之曰:“此非常人。”乃深自结纳。文静坐与李密连昏,系太原狱,世民就省之。文静曰:“天下大乱,非高、光之才不能定也。”世民曰:“安知其无,但人不识耳。我来相省,非儿女之情,欲与君议大事也。计将安出?”文静曰:“今主上南巡江、淮,李密围逼东都,群盗殆以万数,当此之际,有真主驱驾而用之,取天下如反掌耳。太原百姓皆避盗入城,文静为令数年,知其豪杰,一旦收集,可得十万人,尊公所将之兵复且数万,一言出口,谁敢不从?以此乘虚入关,号令天下,不过半年,帝业成矣。”世民笑曰:“君言正合我意。”乃阴部署宾客,渊不之知也。世民恐渊不从,犹豫久之,不敢言。会突厥寇马邑,渊遣高君雅将兵,与马邑太守王仁恭并力拒之。仁恭、君雅战不利,渊恐并获罪,甚忧之。世民乘间屏人说渊曰:“今主上无道,百姓困穷,晋阳城外皆为战场。大人若守小节,下有寇盗,上有严刑,危亡无日。不若顺民心,兴义兵,转祸为福,此天授之时也。”渊大惊曰:“汝安得为此言!吾今执汝以告县官。”世民徐曰:“世民睹天时人事如此,故敢发言。必欲执告,不敢辞死。”渊曰:“吾岂忍告汝,汝慎勿出口。”明日,世民复说渊曰:“今盗寇日繁,遍于天下。大人受诏讨贼,贼可尽乎?要之,终不免罪。且世人皆传李氏当应图谶,故李金才无罪,一朝族灭。大人设能尽贼,则功高不赏,身益危矣。唯昨日之言,可以救祸,此万全之策也,愿大人勿疑。”渊乃叹曰:“吾一夕思汝言,亦大有理。今日破家亡躯亦由汝,化家为国亦由汝矣。”(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高祖兴唐》)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世A民B聪C明D勇E决F识G量H过I人J见K隋L室M方N乱O阴P有Q安R天S下T之U志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群盗殆以万数”中的“殆”与《石钟山记》中“郦元之所见,殆与余同”中“殆”意义不同。B.“以此乘虚入关”中“乘”,与《登泰山记》中“自京师乘风雪”的“乘”意义不同。 C.“乃阴部署宾客”中的“阴”与“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中的“阴”意义相同。D.“身益危矣”中的“益”,与成语“精益求精”中的“益”意义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刘文静与李世民结交颇深,李世民曾向刘文静问计,刘文静对社会形势分析得很透彻。B.虽然刘文静的谋划契合李世民的心意,但李世民最初也只是暗中行事,不敢告诉李渊。C.王仁恭、商君雅二人作战失利,李渊担心他俩会一起被治罪,李世民则趁机劝李渊起兵反隋。D.李渊听到李世民“兴义兵”的建议,先说要把他抓起来,后经李世民劝说终于同意起兵。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文静坐与李密连昏,系太原狱,世民就省之。(2)会突厥寇马邑,渊遣高君雅将兵,与马邑太守王仁恭并力拒之。14.刘文静认为要想平定当时大乱的天下,需要具备哪些条件?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概括。【答案】10.FJO11.A12.C13.(1)刘文静因为和李密联姻受牵连而获罪,被关押在太原的监狱里,李世民去监狱探视他。(2)适逢突厥进犯马邑,李渊派遣高君雅率兵,和马邑太守王仁恭合力抵御突厥军队。14.①需要像汉高祖、光武帝那样的人才来平定/需要真正有胆识的君主来统一;②需要有利的时机;③需要众多豪杰的帮助。【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李世民聪慧、明理、勇武、果决,见识胆量过人,他眼见隋朝皇室正处于变乱之中,暗中怀有安定天下的志向。“聪明勇决”是“世民”的谓语,后面断开;且“识量”是“过人”的主语,其前断开。即在F处断句;“识量过人”是主谓宾结构,在宾语“人”后断开,即在J处断句;“隋室方乱”是主谓结构,“乱”是谓语,其后断开;且“阴有安天下之志”的主语是省略掉的“世民”,“阴”前断开,即在O处断句。【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错误,“殆”意义相同,都是“大概”。句意:群盗大概数以万计。/郦道元所看到的、所听到的,大概和我一样。B.正确,“乘”意义不同,分别是趁着、趁机;冒着、顶着。句意:凭借这些兵力趁虚进入关中。/从京师冒着风雪。C.正确,“阴”意义相同,都是“暗中”。句意:于是暗中部署宾客。/暗中共同谋划劫持单于的母亲阏氏回汉朝。D.正确,“益”意义相同,都是“更加”。句意:自身却更加危险了。/已经很精致了,还要更加精致。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李渊担心他俩会一起被治罪”错误。原文是“渊恐并获罪”,意思是“李渊担心自己会和他们一起被治罪”,而不是“担心他俩会一起被治罪”。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坐”,因……犯罪;“连昏”,指姻亲,昏,同“婚”;“系太原狱”,省略句,“系(于)太原狱”;“省”,探视。(2)“寇”,进犯;“将”,率领;“并力”,合力;“拒”,抵御。【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信息的能力。结合“天下大乱,非高、光之才不能定也”可概括出:天下大乱,需要像汉高祖、光武帝那样的人才来平定;结合“当此之际,有真主驱驾而用之,取天下如反掌耳”可概括出:需要真正有胆识的君主来统一;结合“今主上南巡江、淮,李密围逼东都,群盗殆以万数”“文静为令数年,知其豪杰,一旦收集,可得十万人,尊公所将之兵复且数万,一言出口,谁敢不从?以此乘虚入关,号令天下,不过半年,帝业成矣”可概括出:需要有利的时机和众多豪杰的帮助。参考译文: 李世民聪慧、明理、勇武、果决,见识胆量过人,他眼见隋朝皇室正处于变乱之中,暗中怀有安定天下的志向。他为人谦逊,礼贤下士,散发财物,结交宾客,都得到了人们由衷的拥戴。晋阳令刘文静看见李世民而认为他与常人不同,说:“这个人不是平常人。”于是主动和他交往。刘文静因为和李密联姻受牵连而获罪,被关押在太原的监狱里,李世民去监狱探视他。刘文静说:“天下大乱,没有汉高祖刘邦、汉光武帝刘秀那样的才能是不能平定的。”李世民说:“怎么知道没有呢,只是人们认不出来罢了。我来探视你,不是为了儿女之情,是想和你商议大事。现在该采取什么对策呢?”刘文静说:“现在皇上南巡江、淮一带,李密围困进逼东都,群盗大概数以万计,当今之时,如果有真命天子驱使驾驭并利用他们,夺取天下就易如反掌了。太原百姓都逃避贼寇涌入城中,我担任了几年的太原县令,知道那些豪杰,一旦把他们收拢集结起来,可以得到十万人,令尊大人所率领的将士也有数万人,一旦发话,谁敢不服从?凭借这些兵力趁虚进入关中,号令天下,不超过半年,帝业就可以成功了。”李世民笑着说:“你的话正符合我的心意。”于是暗中部署宾客,李渊不知道这个情况。李世民担心李渊不同意,犹豫了很久,不敢向李渊禀明。适逢突厥进犯马邑,李渊派遣高君雅率兵,和马邑太守王仁恭合力抵御突厥军队。王仁恭、高君雅作战失利,李渊担心自己会和他们一起被治罪,心里很忧虑这件事。李世民趁机屏退他人,劝说李渊道:“如今皇上昏庸无道,百姓艰难窘迫,晋阳城外都是战场。父亲大人如果拘守小节,下有流寇盗贼,上有严刑峻法,危亡为时不久了。不如顺应民心,兴举义兵,转祸为福,这是上天授予的良机啊。”李渊大惊说:“你怎么能说这样的话!我现在就把你抓起来报告朝廷。”李世民慢慢地说:“我观察天时人事一向是这样,所以敢说这番话。一定要把我抓起来告官,我也不敢推辞一死。”李渊说:“我怎么忍心告发你,你千万要谨慎不要乱说。”第二天,李世民又劝说李渊道:“现在盗寇日渐增多,遍布天下。父亲大人受命讨伐贼寇,贼寇能除尽吗?总之,最终也免不了获罪。况且世人都传说李氏应当应验图谶,所以李金才无罪,却在一个早上便被灭族了。父亲大人假如能够除尽贼寇,那么功高而不会获得封赏,自身却更加危险了。只有我昨天说的话,可以解救祸端,这是万全的对策,希望父亲大人不要疑虑。”李渊于是感叹说:“我一整夜都在思考你说的话,也确实有道理。今天家破人亡也由你,变家为国也由你了。”(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两首诗词,完成下面小题。念奴娇·过洞庭(注)张孝祥[宋]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注)孝宗乾道二年,作者被谗言落职,本词作于其从广西经洞庭湖北归途中。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注)孟浩然[唐]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注)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张九龄为丞相,作者西游长安,以此诗献之。15.下列对两首诗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张词上阕巧用数量词“三万顷”“一叶”对比写物境与心境,突出了洞庭湖之大和一己之小。B.张词下阕用夸张手法写自己在清冷月色中泛舟“豪饮”西江水、敲着船舷发泄内心的愁闷。C.孟诗前四句运用夸张写法,描写洞庭湖的壮阔景象,体现了诗人自己生气勃勃的精神状态。D.孟诗中“舟楫”这个典用得极为得体。“端居耻圣明”,言不甘闲居。这是借此向张丞相表白心事。16.张词和孟诗都描写了洞庭湖的美景,但寄寓的思想情感并不完全相同。请结合相关内容分析其思想感情的不同。【答案】15.B16.不同点:虽同处于贬谪后,但张词用“表里俱澄澈”“肝胆皆冰雪”“扣舷独笑”表达了对自己冰雪般品格的自信,对奸佞的不屑;而孟诗用“端居耻圣明”“徒有羡鱼情”更多地表达了诗人正当年富力强,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希望得到引荐,愿为国家效力,做一番事业的思想感情。【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的能力。B.“发泄内心的愁闷”错误,诗人作主人,请万象(天地万物)作客人,舀尽西去长江的水,用北斗七星作酒器,低斟浅酌的招待天地万物,这是何等气势,因此该句表现的“豪迈的气概”。“扣舷独笑”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愤慨。故选B。 【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鉴赏诗歌情感的能力。分析诗歌情感需要结合诗人生平、诗歌意象等进行比较鉴赏。张诗中,“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中的“表里俱澄澈”是这首词主旨所在,它包含了两层意思,一层是写秋月秋水之美,美在哪里,美在澄澈。澄是水清,澈也是水清,上上下下,里里外外,没有一丝一毫浑浊,没有一丝一毫污染,这样的清澈明亮,有如非人间的琉璃世界;另一层是说三万顷湖上扁舟上的我,也有如秋月,有如秋水,我就是一个光明磊落,坦坦荡荡,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男子汉、大丈夫。所以表里俱澄澈不仅是写景,而且也是写人,写自己品格之美。“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一方面指月亮在天宇中,只能自我孤独地照耀着;另一方面想起自己的岭表一年,不被人所理解,同时诗人也无需别人理解,只能与孤月作伴,引清冷的月光相照。冰雪的特点是洁白晶莹,所以“肝胆皆冰雪”,实际上是说,尽管自己被免职,但自己是光明磊落、心地纯洁、肝胆照人的;另一层意思是说,我问心无愧,话语中有愤慨、有失望、有自我安慰,但主要还夹杂着自豪、感情真挚而又复杂。“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中,扣舷是动作,独啸是声音,张孝祥则是敲击船沿、仰天长啸,抒发出自己的满腔豪情与愤慨之情,表达了诗人对对奸佞的不屑。孟诗中,前四句“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写洞庭湖壮丽的景象和磅礴的气势,引出下文抒情。“欲济无舟楫”,是从眼前景物触发出来的,诗人面对浩浩的湖水,想到自己还是在野之身,要找出路却没有人接引,正如想渡过湖去却没有船只一样。“端居耻圣明”,是说在这个“圣明”的太平盛世,自己不甘心闲居无事,要出来做一番事业。最后两句,再进一步,向张丞相发出呼吁,说自己坐在湖边观看那些垂竿钓鱼的人,却白白地产生羡慕之情。希望对方帮助的心情是在字里行间自然流露出来的。(三)名句名篇默写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历史长河中的杰出人物,往往历经磨难而又奋发有为,成就一番伟业。在《报任安书》中,司马迁列举了七位人物的事迹,并最终以一部作品进行总结综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苏幕遮(燎沉香)》中,表现出作者思念江南故乡,对在开封府中的仕途生活早已厌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古代诗人词家们往往巧妙地把数字引入诗词创作中,把本属抽象思维范畴的数字运用于 形象思维领域,从而获得奇妙的美学效果和独特的艺术魅力。“一”“十”“百”“千”“万”等数词在古代词作中屡见不鲜。其中,带有“千”字的古代词句有“________________”;带有“万”字的古代词句有“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诗》三百篇②.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③.家住吴门④.久作长安旅⑤.示例:千骑拥高牙;千里澄江似练;千古凭高对此;千里孤坟;惟有泪千行;千古风流人物;千古江山;落木千山天远大……⑥.参差十万人家;万里归船弄长笛;浊酒一杯家万里;气吞万里如虎……【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愤、旅、澄、练、惟、参差、笛、浊。三、语言文字运用(一)语言文字运用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历经上下五千年而文脉不绝,根本在于一代代中华儿女以典籍为媒,接续前行,使之①。典籍是国之瑰宝,不能只活在图书馆、学者论著中,还应该活在年轻人心中,《典籍里的中国》,以戏剧化的结构和影视化的表达对典籍进行了可视化、故事化、直观化的艺术转码,它播出时广受欢迎,②。围绕中华典籍中的名篇为中心,以对话塑造“故事讲述场”,使传统典籍更加可亲可感,是其成功的关键。“宋应星”与“袁隆平”跨越百年握手,“南仁东”与“屈原”跨越时空发问,当代读书人与“司马迁”跨越千年对话……节目的创新演绎,为我们识读古籍经典、触摸中华文化打开了新的大门。孔子编《书》,伏生护《书》,晁错学《书》,令人难忘,其中,“百岁老人”伏生生逢乱世,历经大起大落,一生舍命守护《书》,终将其传于天下。《典籍里的中国》,就是典籍的传播者、转化人,在卷帙浩繁的典籍中探赜索隐、披沙拣金,通过电视独具优势的语境转换,让更多人爱上典籍,自觉传承中华文化,让民族文化根植内心,③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2处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20.下列各句中的省略号,和文中省略号的作用相同的一项是()A.我们看到了蒋介石的密电,电报称:“……红军长途行军,疲惫不堪,企图进入陕北会合 刘志丹,命令你部骑兵前往堵截,相机包围,予以歼灭。”(《长征胜利万岁》)B.5月2日,湖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调至二级响应;5月21日,推迟两个多月的全国两会将隆重开幕……几个令人振奋的时间节点辉映我们一起走过的艰辛历程。(《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C.“当、当、当……”不久前,关闭了近百日的黄鹤楼重新开门迎客,来自各行各业的战“疫”代表一起敲钟祈福。(《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D.玛丝洛娃看到聂赫留朵夫激动的神气,认出他来了。“您好像是……但我不敢认。”玛丝洛娃眼睛不看他,叫道。(《复活》)【答案】18.①薪火相传②风靡一时③潜移默化19.围绕中华典籍中的名篇,以对话营造“故事讲述场”,使传统典籍更加可亲可感,是其成功的关键。20.B【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填,语境强调“中华文化”的代代相传,可用“薪火相传”。“薪火相传”:比喻学问和技艺代代相传。第二空填,语境说的是《典籍里的中国》在“播出时”备受欢迎的情况,可用“风靡一时”。“风靡一时”:形容某事物在一个时期非常盛行。第三空填,语境强调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等受民族文化熏陶而不知不觉地起变化,可用“潜移默化”。“潜移默化”:指人的思想或性格受其他方面的感染而不知不觉地起了变化。【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波浪线的句子共有两处语病:一是“围绕中华典籍中的名篇为中心”句式杂糅,将“围绕……”与“以……为中心”两种句式糅合在了一起,可以修改为“围绕中华典籍中的名篇”或“以中华典籍中的名篇为中 心”;二是搭配不当,“塑造”与“故事讲述场”不搭配,可以将“塑造”改为“营造”。【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文中省略号是省略同类列举事项。A.用于引文的省略。B.表示省略同类列举事项。C.表示声音的延长。D.表示语言的中断。故选B。(二)语言文字运用I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①。如果说新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当代中国进一步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那么改革开放这一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则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②,这是一条通往现代化的复兴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能成为一条跨越发展和民族复兴之路,就是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既坚持了先进的科学理论,③。把社会主义制度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创造了具有社会主义属性的另一种现代化形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仅破除了现代化的“西方哲学”,也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21.在上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2.文中画波浪线处是一个长句,请改成几个短句,可以改变语序,增删个别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答案】21.①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②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③又结合了当下中国的实际2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市场经济结合了起来,它创造了具有社会主义属性的另一种现代化形态,破除了现代化的“西方哲学”,深化了人们对人类社会发展规 律的认识。【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①空,文段第一句为总起句,“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照应“如果说新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当代中国进一步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本句应照应“那么改革开放这一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故可填写“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之类的句子。第②空,此处强调改革开放的重要意义,结合下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能成为一条跨越发展和民族复兴之路”分析,改革开放“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故可填写“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类的句子。第③空,文段论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需要“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一方面要坚持“先进的科学理论”,一方面还要兼顾中国实际,故可填写“又结合了当下中国的实际”之类的句子。【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变换句式的能力。长句改短句,首先需要提出句子主干(可以适当保留句子的修饰成分),然后再把句子的其他成分添加适当的语句。从“把社会主义制度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创造了具有社会主义属性的另一种现代化形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提出句子主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市场经济结合了起来;然后把剩余的成分按照逻辑顺序组合,先“创造了具有社会主义属性的另一种现代化形态”,然后“破除了现代化的‘西方哲学’”,最后“深化了人们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四、写作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临近春节,春运抢票大战日趋“白热化”。由于返乡车票“一票难求”、机票昂贵,近年来,选择“反向春运”的人群大增,春节去往大城市团圆成为新风尚。“反向春运”是指年轻人选择将老家的父母和孩子接来自己工作的城市过年,在春节后再返回老家。对“反向春运”这种现象,大家的意见不一:专家:“反向春运”是城乡现代化进程标志场景,意味着城乡之间紧张的对立关系出现 了转折,让人们感受到不一样的春节。网友一:春节就是团圆,父母在哪;哪就是家;一家人在哪,哪就是年。网友二:中国乡土社会的传统春节气息,在这所谓的“反向春运”中,会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对于“反向春运”现象,你有怎样的感触和思考?请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思考,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材料由两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指出“反向春运”现象并阐释其含义;第二部分列举对“反向春运”的态度。这道作文题的核心话题很明确:“反向春运”之辩。命题体现了思辨色彩。考生只要紧扣“反向春运”,表明态度,言之成理即可。作文材料提供的有关“反向春运”的多方观点,可供考生提炼与整合。同时预留了较大的发挥空间,话题具有不同立场角度的可辩性。考生可联系传统孝道、交际礼仪、年味风俗、乡土情结、城乡差别、过年的形式内涵等,可结合个人生活经历和思考,合理地列出支撑所持观点的理由,观点合情理、有见地,但所叙所议都要有关“反向春运”。比如,“反向春运”除了材料说的省钱实惠,轻松便捷,还具有其它特点:子女同样可尽孝心,腾出更多时间陪伴家人,且还不必为乡土社会的各类人情问题而烦恼。比如,对“反向春运”热潮的理性冷静思考:在全民抗阳的疫情背景下,城市在物质保障、医疗急救等方面是否做好了充分准备,子女是否充分尊重满足父母意见,等等。命题者还有意识地关联了《乡土中国》的整本书阅读。考生若能结合相关观点(乡土性、礼俗社会、家族、血缘、地缘)来展开说理,无疑更显深度与广度。乡土性:安土重迁,具有乡土情结,“有钱没钱,回家过年”“落叶归根”的观念根深蒂固。礼俗社会:走亲访友、聚会喝酒、收发红包等过年礼俗,既体现乡土亲情的密切,也可能给人带来经济和心理负担。家族:大家族出来的人,往往喜欢和怀念一大家子人热闹聚会的场景,不太适应城市过年的 冷清与孤单,而城里孩子则不太愿意融入家族,喜欢独处。血缘社会:血缘是维系亲情的纽带,是最早形成的一种社会关系,是与生俱来而无法断绝的,我们回家过年,因为故土有真正意义的“家”,她和我们血脉相连。地缘社会:城市里的血缘关系更淡漠,我们要适应和营建城市里的新型地缘关系。写好这道作文题的关键点,在于找到让人信服的理由,从两三个角度,并形成一定的逻辑层次,佐证观点。一、赞成反向春运的理由:省时省钱,错峰过节;别样年味,尽享天伦;促进城乡融合,避免城市“空城”;不必为走亲访友、聚会喝酒、收发红包等人情问题而烦恼;让父母体验城里过年的快乐,以“旅行”的方式,替代传统的“团圆”,让父母感受到更贴心的孝道;纾解归乡的资源焦虑,也能更大程度上释放出运力的双向潜能;城市基层工作人员每逢过年,往往更忙,无法请假,“反向春运”圆了他们的团圆梦;兼顾了亲情团聚和子女的工作事业;农民工在城里坚守岗位,以维系城市日常的正常运转,避免春节缺工;传统的乡土情结必将随着城市化进程而淡化,不必太在意过年回家,风物长宜放眼量;农村的年味也淡了,甚至还不如城里。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剧,从省城到县市到乡镇,都是如此,儿时记忆也消失殆尽;城乡差距在缩小,错峰往返更为便捷;可以把传统年味带入城里,城里也可以贴春联、挂灯笼、放鞭炮、燃烟花。二、赞成返乡过年(不赞成反向春运):返乡过年意味着回归传统,守住年味;中国人重视乡土情结和血缘关系,老家是我们的“根”;钢筋水泥的城市,让人难以有“家”的温馨;父母分大多数习惯老家生活,来城里(异地)过年多是迁就儿女意愿,子女应充分尊重和满足父母的心愿,而不是勉为其难;可以把父母接来城里,但更多的亲人可能被忽略,比如父母的父母,其他亲情可能就要被暂时割舍;城里年味稀薄,放个鞭炮烟花还要限时限地,未免缩手缩脚;大年三十和大年初一,城里可能出现用工荒,过年生活物质保障或成问题;抗阳时期,城里医院人满为患,医疗急救压力更大,费用更高;回归故土,放松心情,摆脱俗务,祭扫祖宗,是一个追本溯源、回归初心的过程。三、父母在哪,哪就是家;一家人在哪,哪就是年;无论“返乡”还是“反向”,都只是过年的形式,要更注重春节过年的实质:有亲情,有团圆,尽孝道,享受天伦之乐;因人而异,因时而异,适合自己就是好的(父母年迈,最好回家,父母健朗,反向春运),不必趋同从众;历史车轮滚滚向前,城乡一体化加速,无论传统或是新潮,我们都要直面,并与时俱进,更新观念,而不是一味缅怀过去,感怀伤逝;无论是“返乡过年”还是“反向春运”,我们在乎的永远是一家几口人开心聚首,永远是那一桌父母精心烹制的团圆饭,我们的终极目的地 都是温暖宜人的“家”。行文构思上,可以概述材料,引出“反向春运”这一话题;接着解释“反向春运”的内涵,然后就“反向春运”这一现象分析其背后折射出的信息,可以从个人到社会进行分析,如“可一解事业家庭两难全的辛酸,也进一步表达了中国人对于阖家团聚的追求”“从社会角度来看,‘反向春运’也是缓解春运压力的一剂良方”;最后收束全篇,“对于亲情而言,不论正向反向,都是回家的方向。我们的目的地永远都是那一桌热气腾腾的团圆饭,都是那一片温暖有爱的避风港”。立意:1.别样的团圆,一样的温馨。2.从“单向流动”到“反向春运”,年轻人扎根城市开启发展新格局。3.心在一起,就是团圆。4.“反向春运”,开启春节团聚新模式。5.“反向春运”,不论正向反向,都是回家的方向。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3-04-26 07:51:03 页数:25
价格:¥3 大小:57.45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