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九中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3月月考试卷(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1

2/21

剩余19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哈尔滨市第九中学校2022-2023学年度高一下学期3月份考试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埃德蒙在《社会人类学》一书里评论包括我在内的中国几个人类学者的著作时,提出了两个问题:一是像中国人类学者那样,以自己的社会为研究对象是否可取?二是在中国这样广大的国家,个别社区的微型研究能否概括中国国情?埃德蒙对这两个问题都抱否定的态度。先以第一个问题说,我们的分歧归根到底是各自的文化传统带来了“偏见”,或更正确些应说是“成见”。这些“成见”有其文化根源,也就是说产生于埃德蒙所说的公众的经验。他所谓公众经验,在我的理解中,就是指民族的历史传统和当前处境。我的选择是出于一种价值判断,个人的价值判断离不开他所属的文化和所属的时代。我是出生于二十世纪初期的中国人,正逢社会剧变、国家危急之际。我学人类学,是想学习到一些认识中国社会的观点和方法,用我所得到的知识去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所以是有所为而为的。如果真如埃德蒙所说中国人研究中国社会是不足取的,就是说,学了人类学也不能使我了解中国的话,我就不会投入人类学这门学科了。埃德蒙第二个问题的矛头则直指我的要害。如果我学人类学的志愿是了解中国,最终目的是改造中国,那么我们采取在个别小社区里进行深入的微型观察和调查的方法,果真能达到这个目的么?个别入手果真能获得概括性的了解么?我确是没想把江村作为整个中国所有千千万万的农村的典型;也没有表示过,研究了这个农村就能全面了解中国国情。我也同意,解剖一个农村本身是有意义的。但我的旨趣并不仅限于了解这个农村。我确有了解中国全部农民生活,甚至整个中国人民生活的雄心。调查江村这个小村子只是我整个旅程的开端。我这样想:把一个农村看作是全国农村的典型,用它来代表所有的中国农村,那是错误的。但是把一个农村看成是一切都与众不同,自成一格的独秀,也是不对的。我对客观事物存有类型的概念。一切事物都在一定条件下存在的,如果条件相同就会发生相同的事物。相同条件形成的相同事物就是一个类型。同一个类型里的个别事物并不是完全一样的,类型不是个别的众多重复,因为条件不可能完全一致的。我所说的类型只是指主要条件相同所形成基本相同的各种个体。以江村来说,它是一个具有一定条件的中国农村。中国各地的农村在地理和人文各方面的条件是不同的,所以江村不能作为中国农村的典型,也就是说,不能用江村看到的社 会体系等情况硬套到其他中国的农村去。但同时应当承认:它是个农村而不是牧业社区,它是中国农村,而不是别国的农村。我们这样说时,其实已经出现了类型的概念了。所以我在这里和埃德蒙辩论的焦点并不是江村能不能代表中国所有农村,而是江村能不能在某些方面代表一些中国的农村。那就是说形成江村的条件是否还形成了其他一些农村,这些农村能不能构成一个类型?如果承认中国存在着江村这种农村类型,接着可问,还有其他哪些类型?如果我们用比较方法把中国农村的各种类型一个一个地描述出来,那就不需要把千千万万个农村一一地加以观察而接近于了解中国所有的农村了。通过类型比较法是有可能从个别逐步接近整体的。我认真地想一想,我这种在埃德蒙看来也许是过于天真庸俗的性格并不是偶然产生的,也不是我个人的特点,其中不可能不存在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烙印。我随手可举出两条:一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二是“学以致用”。这两条很可以总结我自己为学的根本态度。(摘编自费孝通《人的研究在中国》)材料二:英国社会人类学界的埃德蒙对四位中国人类学家的英文著述加以评判。他认为林耀华运用的不是人类学的描述手法;杨懋春对山东村落的研究则采用落后的早期民族学方法;许烺光的研究,类似于社区调查,但因声称“代表整个中国”,因此是失败的例子。在这四部作品中,最成功的是费孝通的《江村经济》,因为它与别的描述方法形成明显的对照,避免了早期民族学的方法论缺陷,而且不声称是中国社会的“典型”。埃德蒙说:与社会人类学者的所有优秀作品一样,费著的核心内容是关于关系网络如何在一个单一的小型社区运作的细致研究。这种研究没有,或者不应自称代表任何意义上的典型。它们也不是为了阐明某种一般的论点和预设的。它们的意义在于它们本身。虽然这种作品以小范围的人类活动为焦点,但是它们所能告诉我们的是有关人类社会行为的一般特点,其内容远比称为“文化人类学导论”的普通教材丰富博大。埃德蒙的批评,强调的是中国人类学缺乏异文化眼光的问题。他认为,社会人类学的目标在于通过异文化的民族志考察来体现人的通性,因而他虽主张人类学描述不应有任何“一般预设”,但是在本质上却主张在差异中洞见“普同性”,主张人类学社区调查的意义与“中国社会”的特征无关,而仅仅是有关人类社会行为的一般特点的通论。这一看法,与费孝通的本意显然是背道而驰的。(摘编自李培林等著《20世纪的中国:学术与社会》)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费孝通回应埃德蒙的第二个问题,也承认中国个别社区的微型研究确实不能概括中国国情。 B.费孝通认为江村并不是与众不同、自成一格独秀,解剖江村能够了解各种类型的中国农村。C.埃德蒙认为,《江村经济》的价值在于通过小范围研究,反映有关人类社会行为的一般特点。D.埃德蒙批评中国人类学者缺乏异文化眼光,他认为应该通过研究其他民族来了解人的共性。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费孝通在面对西方学者的质疑时,进行了深刻反思,并借此阐明了自己的研究主张。B.费孝通试图运用类型比较法,描述中国农村的各种类型,进而了解中国农村的整体。C.埃德蒙用三位中国学者和费孝通进行对比,肯定了《江村经济》的研究方法和意义。D.材料二中,作者先概述埃德蒙观点,继而系统阐述了对社会人类学研究的主张。3.下列关于《乡土中国》的表述,不能印证材料一作者观点的一项是()A.《乡土中国》的作者通过观察和调查,形成了对中国农村的概括性了解,指出中国社会的基层是“乡土性”的。B.《乡土中国》运用人类学方法分析乡村的时空特点,提出“文字下乡”的前提条件,体现学以致用的学术态度。C.《乡土中国》通过中西方对比,揭示出“差序格局”这一中国乡土社会特点,表明作者具有跨文化视域的优势。D.《乡土中国》中作者虽以自己的籍贯为例说明地缘与血缘的关系,但他的研究旨趣并没有局限于这种个案研究。4.费孝通认为他与埃德蒙在学术上产生分歧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请简要说明。5.南粤中学组织同学们分组合作开展岭南文化调查研究活动。诸根据材料一,借鉴费孝通先生的研究方法,完成以下表格。步骤主要做法第一步:制定方案①第二步:开展调查深入地,开展观察和调查第三步:整理分析描述所研究对象的特征第四步:交流比较②第五步:展示成果以调查报告等形式展现岭南文化风貌【答案】1.B2.D3.C4.①文化传统不同,费孝通有着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责任和担当;②当时处境不同,费孝通 面临的是剧变中的中国社会;③研究目的不同,费孝通的目的是了解中国社会、用自己的知识推动中国社会进步。5.①选取岭南文化的典型作为研究对象;②比较不同类型,概括岭南文化的特征。【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B.“解剖江村能够了解各种类型的中国农村”错,材料一“我确是没想把江村作为整个中国所有千千万万的农村的典型;也没有表示过,研究了这个农村就能全面了解中国国情”,可见选项曲解了文意。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D.“继而系统阐述了对社会人类学研究的主张”错,材料二主要是写埃德蒙对四位中国人类学家的英文著述加以评判,在最后一段指出社会人类学的目标及主张,并未“系统阐述”。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一是费孝通针对埃德蒙提出的两个问题进行回答,探讨“以自己的社会为研究对象是否可取?”“在中国这样广大的国家,个别社区的微型研究能否概括中国国情?”A.材料一“如果我们用比较方法把中国农村的各种类型一个一个地描述出来,那就不需要把千千万万个农村一一地加以观察而接近于了解中国所有的农村了。通过类型比较法是有可能从个别逐步接近整体的”可知此项表述能够印证作者的观点;B.材料一“我学人类学,是想学习到一些认识中国社会的观点和方法,用我所得到的知识去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所以是有所为而为的”可知此项表述能够印证作者的观点;C.“中西方对比”“跨文化视域的优势”不是材料一的内容,不能印证作者的观点;D.材料一“我在这里和埃德蒙辩论的焦点并不是江村能不能代表中国所有农村,而是江村能不能在某些方面代表一些中国的农村。那就是说形成江村的条件是否还形成了其他一些农村,这些农村能不能构成一个类型?”可知此项表述能够印证作者的观点。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由“我们的分歧归根到底是各自的文化传统带来了‘偏见’,或更正确些应说是‘成见’”“我认真地想一想,我这种在埃德蒙看来也许是过于天真庸俗的性格并不是偶然产 生的,也不是我个人的特点,其中不可能不存在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烙印。我随手可举出两条:一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二是‘学以致用’。这两条很可以总结我自己为学的根本态度”,可概括出:文化传统不同,费孝通有着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责任和担当;由“我的选择是出于一种价值判断,个人的价值判断离不开他所属的文化和所属的时代。我是出生于二十世纪初期的中国人,正逢社会剧变、国家危急之际”可概括出:当时处境不同,费孝通面临的是剧变中的中国社会;由“我学人类学,是想学习到一些认识中国社会的观点和方法,用我所得到的知识去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所以是有所为而为的”可概括出:研究目的不同,费孝通的目的是了解中国社会、用自己的知识推动中国社会进步。【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材料一中费孝通选取了“江村”作为一个典型代表来研究,因为他认为江村是一个“类型”“以江村来说,它是一个具有一定条件的中国农村”“如果我们用比较方法把中国农村的各种类型一个一个地描述出来,那就不需要把千千万万个农村一一地加以观察而接近于了解中国所有的农村了。通过类型比较法是有可能从个别逐步接近整体的”,由此可知开展岭南文化调查研究活动,在制定方案之后应当“选取岭南文化的典型作为研究对象”;材料一中费孝通认为“中国各地的农村在地理和人文各方面的条件是不同的,所以江村不能作为中国农村的典型,也就是说,不能用江村看到的社会体系等情况硬套到其他中国的农村去”“如果承认中国存在着江村这种农村类型,接着可问,还有其他哪些类型?”“通过类型比较法是有可能从个别逐步接近整体的”,可见应当“比较不同类型,概括岭南文化的特征”。(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听水李拓之“君王,这是什么呀?”音乐家师涓看见前面白茫茫的一片。“那是江水啊。”卫灵公道,“这里是濮水了。”马在吃草,几个侍臣也拣了一块大石头坐下,卫灵公走近水边去细看,师涓不由跟过去。月照于浩渺之川,左旁是矗立的岩谷,岸侧的芦荻摇散白色的花穗,川上一座断桥,石梁倾圮,没入水中,桥下流波泻溢。天空有几块灰冻的云彩,舒卷而又飞奔。柳叶缝中的哀蝉,在呜咽幽鸣,拉起了蔓草中的露虫,蟋蜂和金钟儿也啾唧啾唧的相撞。加以岩穴中水波激荡,川谷的周围万响齐发。于是,芦苇中闪闪流动的萤火,也纵横交错的起飞,仿佛和着虫吟水涌的节拍。 师涓倾耳去谛听:水声、风声、虫声、芦叶磨擦声……喷涌成一片。这是宇宙的大音乐!他沉浸于音律之旋涛中,举起首,看见天宇澄澈,银河化一条萧森的白练,浮浮沉沉地也在涓涓流出无声的音响。“君王,万有的一切在已死、将生和未生,这是夜之哀曲啊!”师涓说,他沉吟并且恬静。“师涓!琴拿出来弹吧。”卫灵公凄恻地。“君王,弹不出呀,宇宙的声音要压倒琴上的声音哩。”“师涓,你听!……谁在唱歌啊。”卫灵公脸色突而更惨白了。“哦……”师涓惊骇地伸长了耳朵。真的,谁在唱歌。那声音非常悠远,不是来自幽膀的谷穴,不是发自芦叶,而是低低忽忽地在那悠远悠远、暧昧迷离的水波弥漫之中。水上的歌声,那是怆惋的,令人落泪的声音。侍臣们都肃然正襟危坐了。师涓走近沙碛,一只手按在额际,竭着目为向水面眺望。看见浩莽空漾的月之川上,有一礁石,浮露波心,那里黑点闪动,恍惚是人影。这时歌声很清晰,追逐着风涛飘送过来:爰采唐矣,沫之乡矣。云谁之思?美孟姜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哦。师涓!这声音太悲哀了,太美丽了。”卫灵公淤塞着鼻子说。“君王,这样眩惑的声音,中间有多少青春和生命呀。”“师涓!你赶快把这声音记录下来。”“君王,手指抖颤了呀。”“坐下坐下。你听!你记录啊。”卫灵公一把拉师涓坐下了,侍臣递过十张细致的竹简。师涓开始沉思,状如入定,抖颤之手记录下震动的音波,回旋起伏,无数短短长长的标符线号。水波汹涌,夜潮是涨了。师涓流下晶泪,被夜寒凝冻,珍珠般一颗一颗结在面颧边。奔涌的浪涛中,鱼虾在跳跃,芦苇中的宿雁也被歌声惊起。师涓抖颤双手赶不上这急剧的音波,当他奋力记录完毕这歌声时,手已经冻僵,人倒于地上。侍臣们坐在草丛中听着,僵然不动如墓前的石人。“师涓!这伟大的音乐呀!”卫灵公流泪扶起师涓。 “这是不朽的著作,宇宙最真挚的律韵啊!”师涓坐起来。月已倾斜。远远的山村中荒鸡唱晓,天快亮了。当他们跨上马和车驾时,东方已透出鱼肚白色了。在晋平公的夜宴席上,一阵拍掌声,震人耳朵昏聋。盲音乐家师旷,坐在一堆乐器当中。这时他的长手指的甲,正滴落在一张桐琴上。“晋国的音乐可以入耳吗?”晋平公微笑地问着坐在身旁的卫灵公。“师涓!你把那天晚上在濮水边记录下来的歌,来弹奏一下吧。”卫灵公低低地对师涓说。“好的好的。”师涓也急于显出自己的本领。他取过琴囊,整理出那十张竹简来。师涓开始弹琴了。他用尖指甲向当中弦索只一拨,当郎一声,铜瓶上的花枝随着摇晃一下……盲音乐家师旷,离开座次了。他态度严肃,用手掩在耳后,屏息地去辨听。他突出的前额更显得突出了,终于锁紧了忧苦的眉峰:“奇怪。这是颓废音乐家师延所制作的男女相悦的歌曲呀。师延制作这歌曲给商纣在酒池肉林上听的,妲己露出白牙齿……这声音距离现在快一千年了。武王伐商,火焚鹿台,师延东走,投下濮水而死!……”“哦……”四座不约而同地叫着。“这是亡国之音,奏不得的。”师旷继续着说:“现在该是靡靡之乐结束的时候了,桑间濮上的歌唱,华情绮怨,如水如烟!……”“哦……”大家又叫了一声。“华夏的音乐应该走向另外一条路,应该去抒写人世的不平与疾痛,黎民的冤抑与悲鸣……”“哦……”师涓不觉也哦了起来,但他的手指太奔放了,还不能休止。“华夏的音乐……唉,我也老了。但我希望年青的音乐家们,好好去发扬纯正的智慧,去聆听自然的律韵,撷取宇宙的真实之音:那日月的运行,山川的流动,花草的欣悦以及鱼虫的活泼,到处都是伟大的题材,不朽的音节呀!”盲音乐家师旷张开他那瞽了的眼膜,惘然地向前张望:“我老了。但是,我的眼睛不愿见到黑暗,而我的耳朵却愿听到光明啊!”师涓站起了,他听到音乐先进师旷的一番话,他感动了,不由把手中的竹简投掷向地上。取过案前一杯水,倒在琴弦上,用手指揩着:“让古老的调子永远揩干净了罢!让靡靡之乐绝响于人间!我要拂着琴弦,奏出人民的言语,谱出雄壮的音乐,写起伟丽的诗篇!我的琴呀,我要背着你走向天涯海角,走向寒冷的边缘与黑暗的缝隙,弹出温暖与明朗的节拍,教听到我的歌声的人都能奋发勇敢而向前啊!”师旷用手撞起一只战鼓:蓬蓬蓬!四座的听众一齐筋脉贲张的站起来。 一九四六年十月(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标题“听水”用语典雅,既体现了作者历史小说创作的审美趣向,也激发了读者的阅读期待。B.月夜、岩谷、芦荻、断桥等意象渲染了恬静疏阔的氛围,自然引出下文“宇宙的大音乐”的描写。C.夜宴上,两位国君的谈话暗藏机锋,晋平公对卫国的音乐有讽刺之意,而卫灵公则心里很不服气。D.本文描写夜宴中的三次“哦……”,不仅写出众人对师旷话语的反应,还暗含了师涓的心理变化。7.关于文中师涓在濮水边听歌的部分,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歌声从浩渺的水上远远传来,歌者似是水中礁石上的“人影”,气氛诡秘。B.歌声清晰可闻,歌词内容描述的是商纣兵败后,师延投濮水时的哀婉心境。C.师涓听到歌声,“手指抖颤”到几乎无法记录,暗示了这首歌是靡靡之音。D.师涓“流下晶泪”,侍臣则如“石人”,对比强烈,表现了歌声的感染力。8.师涓对音乐的认识有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9.本文以“蓬蓬蓬”的战鼓声作为结尾,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谈谈你的理解。【答案】6.C7.A8.①先在濮水边谛听自然的声音,沉浸于宇宙大音乐的音律;②继而听到濮水上传来的歌声,被靡靡之音眩惑;③最后在晋国宫廷被师旷一席话感动,决心谱出雄壮的音乐激励人民奋发向前。9.①情节结构上,声声战鼓将全文引向高潮,故事在高潮中戛然而止,言有尽而意无穷;②人物形象上,结尾写师旷擂响战鼓,教导青年音乐家,强化师旷以乐育人、寄望后辈的形象;③思想主题上,战鼓之声彰显人民音乐的雄壮与伟丽,强调音乐的教化作用,突出文章的现实意义;④艺术效果上,以高亢的鼓声收束全文,使文章格调昂扬、遒劲奋发,引发读者共鸣。【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C.“两位国君的谈话暗藏机锋,晋平公对卫国的音乐有讽刺之意,而卫灵公则心里很不服气”错。原文提到“在晋平公的夜宴席上,一阵拍掌声,……‘晋国的音乐可以入耳吗?’晋平公微笑地问着坐在身旁的卫灵公。‘师涓!你把那天晚上在濮水边记录下来的 歌,来弹奏一下吧。’卫灵公低低地对师涓说”,据此看出晋平公是让卫灵公来欣赏师旷的演奏的动人音乐,并未讽刺卫国的音乐。卫灵公让师涓演奏是为宴会助兴,并非心里不服气。因此两位国君的谈话也未暗藏机锋。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歌词内容描述的是商纣兵败后,师延投濮水时的哀婉心境”错。原文中师旷的话“这是颓废音乐家师延所制作的男女相悦的歌曲呀”“现在该是靡靡之乐结束的时候了,桑间濮上的歌唱,华情绮怨,如水如烟”,表明歌词内容是男女相悦的靡靡之乐,而非描述“商纣兵败后,师延投濮水时的哀婉心境”。C.“暗示了这首歌是靡靡之音”错。原文写到“师涓开始沉思,状如入定,抖颤之手记录下震动的音波,:回旋起伏,无数短短长长的标符线号”“师涓抖颤双手赶不上这急剧的音波,当他奋力记录完毕这歌声时,手已经冻僵,人倒于地上”,表明“手指抖颤”是因为听到歌曲被陶醉被感动,并非暗示其为靡靡之音。D.“对比强烈”错。原文“师涓流下晶泪,被夜寒凝冻,珍珠般一颗一颗结在面颧边”“侍臣们坐在草丛中听着,僵然不动如墓前的石人”,写师涓“流下晶泪”,侍臣则如“石人”,都是因为被歌声深深地感染,陶醉其中,并未用对比手法。故选A。【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师涓对音乐的认识有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第一,原文写濮水边的自然之音“柳叶缝中的哀蝉,在呜咽幽鸣,……仿佛和着虫吟水涌的节拍”,然后写师涓听到“水声、风声、虫声、芦叶磨擦声……喷涌成一片。这是宇宙的大音乐!他沉浸于音律之旋涛中,……,浮浮沉沉地也在涓涓流出无声的音响。”据此可分析出,先在濮水边谛听自然的声音,沉浸于宇宙大音乐的音律;第二,原文写师旷在濮水边听到了歌声“那声音非常悠远,不是来自幽膀的谷穴,不是发自芦叶,而是低低忽忽地在那悠远悠远、暧昧迷离的水波弥漫之中。水上的歌声,那是怆惋的,令人落泪的声音”,接着写卫灵公赞叹“这声音太悲哀了,太美丽了”,师涓感叹“君王,这样眩惑的声音,中间有多少青春和生命呀”。据此可分析出,继而听到濮水上传来的歌声,被靡靡之音眩惑;第三,文中结尾部分描写师旷,“‘华夏的音乐……唉,我也老了。但我希望年青的音乐家们,好好去发扬纯正的智慧,去聆听自然的律韵,撷取宇宙的真实之音……不朽的音节呀!”盲音乐家师旷张开他那瞽了的眼膜,惘然地向前张望:‘我老了。但是,我的眼睛不愿见到黑暗,而我的耳朵却愿听到光明啊!’”,然后写师涓被感动,“取过案前一杯 水,倒在琴弦上,用手指揩着:‘让古老的调子永远揩干净了罢!让靡靡之乐绝响于人间!我要拂着琴弦,奏出人民的言语,谱出雄壮的音乐,写起伟丽的诗篇!……教听到我的歌声的人都能奋发勇敢而向前啊!’”据此可分析出,最后在晋国宫廷被师旷一席话感动,决心谱出雄壮的音乐激励人民奋发向前。【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本文以“蓬蓬蓬”的战鼓声作为结尾,其作用有:第一,文章结尾“师旷用手撞起一只战鼓:蓬蓬蓬!四座的听众一齐筋脉贲张的站起来”,联系上文师旷的话“但我希望年青的音乐家们,好好去发扬纯正的智慧,去聆听自然的律韵,撷取宇宙的真实之音”,以及师涓被感动后的话“让古老的调子永远揩干净了罢!让靡靡之乐绝响于人间!我要……教听到我的歌声的人都能奋发勇敢而向前啊!”表明听众们听到这些慷慨话语后,又听到激烈的鼓声,更加振奋不已,情感表达到了顶峰。据此可概括出,情节结构上,声声战鼓将全文引向高潮,故事在高潮中戛然而止,言有尽而意无穷;第二,联系结尾部分师旷慷慨激昂地说,“华夏的音乐……但我希望年青的音乐家们,好好去发扬纯正的智慧,去聆听自然的律韵,撷取宇宙的真实之音……到处都是伟大的题材,不朽的音节呀!”“我老了。但是,我的眼睛不愿见到黑暗,而我的耳朵却愿听到光明啊”,以及说到激动之时擂动战鼓激励青年,可看出,师旷作为老一辈音乐家向往光明正义的音乐,并寄予后辈青年发扬智慧,撷取宇宙真实之音。据此可概括出,人物形象上,结尾写师旷擂响战鼓,教导青年音乐家,强化师旷以乐育人、寄望后辈的形象;第三,前文写师涓听到师旷慷慨激昂的话语“好好去发扬纯正的智慧,去聆听自然的律韵,撷取宇宙的真实之音”,受到感染和鼓舞也慷慨陈词“让古老的调子永远揩干净了罢!让靡靡之乐绝响于人间!我要拂着琴弦,奏出人民的言语,谱出雄壮的音乐,写起伟丽的诗篇”,意在表明音乐不应是靡靡之乐,而应传达光明和正气,应该是雄壮伟丽的,体现人民的心声,结尾“蓬蓬蓬”的战鼓声对此起到了更加强烈的渲染作用。据此可概括出,思想主题上,战鼓之声彰显人民音乐的雄壮与伟丽,强调音乐的教化作用,突出文章的现实意义;第四,文章的主题在于凸显人民音乐的雄壮伟丽,引领人们趋向光明和正义。承接上文师旷和师涓对音乐感慨的直白,以鼓声的激越渲染热烈奔放的气氛,更加打动人心,更充分地抒发情感。据此可概括出,艺术效果上,以高亢的鼓声收束全文,使文章格调昂扬遒劲奋发,引发读者共鸣。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课外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国初因隋制,以吏部典选,主者将视其人,核之吏事。始取疑狱,课其断决,而观其能否,此判之始焉。后日月淹久,选人滋多,案牍浅近,不足为准。乃采经籍古义,以为问目。其后选人益众,乃征僻书隐义以试之,唯惧选人之能知也。遒丽者号为“高等”,拙弱者号为“蓝罗”,至今以为故事。开元中,裴光庭为吏部,始循资格,以一贤愚。遵平辙者喜其循常,负材用者受其抑屈。宋璟固争不得。及光庭卒,有司定谥,其用循资格非奖劝之道,谥为“克平”。春秋之时卿士代禄选士之制阙焉秦承国制所资武力任事者皆刀笔俗吏不由礼义以至于亡汉因秦制,未遑条贯。汉高祖十一年,始下求贤之诏。武帝元光元年,始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贡举之法,起于此矣。魏晋互有改易。隋炀帝改置明、进二科。国家因隋制,增置秀才、明法、明字、明算,并前为六科。贞观则以考功员外掌之。开元二十四年,李昂为考功,性刚急,不容物,乃集进士,与之约曰:“文之美恶,悉知之矣。考校取舍,存乎至公。如有请托于人,当悉落之。”昂外舅尝与进士李权相善,为言之于昂。昂怒,集贡士数权之过。因曰:“观众君子之文,信美矣。然古人有言,瑜不掩瑕,忠也。其有词或不安,将与众说之,若何?”权曰:“‘耳临清渭洗,心向白云闲’,岂执事辞乎?”昂曰:“然。”权曰:“昔唐尧衰怠,将禅许由。由恶闻,故洗耳。今天子春秋鼎盛,不揖让于足下,而洗耳何哉?”昂惶骇。初,昂以强愎不受属请,及有吏议,求者莫不允从。由是庭议,以省郎位轻,不足以临多士,及使吏部侍郎掌焉。(节选自《大唐新语•厘革》)10.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春秋之时/卿士代禄/选士之制阙焉/秦承国制/所资武力/任事者皆刀笔俗吏/不由礼义/以至于亡/B.春秋之时卿士代禄选/士之制阙焉/秦承国制/所资武力/任事者皆刀笔/俗吏不由礼义/以至于亡/C春秋之时/卿士代禄选/士之制阙焉/秦承国制/所资武力/任事者皆刀笔俗吏/不由礼义/以至于亡/D.春秋之时/卿士代禄/选士之制阙焉/秦承国制/所资武力/任事者皆刀笔/俗吏不由礼义/以至于亡/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征僻书的“征”指收集,与《答司马谏议书》中“不为征利”的“征”不同。B.有司是有关官员,与《出师表》中“宜付有司论其刑赏”的“有司”不同。C.考功,考功员外,是吏部考功司中掌管官吏考核的官员,其职位低于侍郎。D.唐尧,传说中的古代尧帝,因曾封于唐地故称唐尧,与舜、禹合称“三王”。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官吏考核选拔制度历经演进,唐初考核中辞采华丽者称为“高等”,表现拙劣者称为“蓝罗”,这两个称号在唐朝沿用,并成为惯例。B.裴光庭以资历作为选官标准,宋璟反对但没有成功;裴光庭去世之后,有司因为他不能有效奖励劝勉人才,用“克平”作为他的谥号。C.历朝历代都很重视选贤举能,汉高祖下诏求贤,汉武帝用贡举之法选拔人才,魏晋两代在汉代基础上有所改变,隋唐则采用科举制度。D.李昂在主持进士科目考试之初,曾与考生约定杜绝一切请托,在和李权关于春秋文化鼎盛的讨论引发众议之后,他改变了自己的做法。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后日月淹久,选人滋多,案牍浅近,不足为准。14.唐朝选拔考核制度在隋制的基础上作了哪些调整?【答案】10.A11.B12.D13.后来时间久了,参加选拔的人增多,公文内容浅显,不能够作为考试的标准。14.①调整了对官员考核的内容/标准(用经籍古义、书义作为考试内容),②将选拔士子的考试科目增至六科(增秀才、明法、明字、明算)。【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春秋之时,卿和士等官员世袭,选拔人才的制度缺少,秦朝继承了前代的制度,凭借的是武力,掌权的都是刀笔俗吏,不遵循礼义,以至于灭亡。“选士之制”是“阙焉”的主语,应在“选士之制”前断开,排除BC;“刀笔”是“俗吏”的定语,二者不能断开,排除D。故选A。【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和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A.正确。“征”:收集。句意:收集冷僻的书籍。/“征”:争夺。句意:(这)不能算是(与百姓)争夺财利。可见,两处的“征”含义不同。B.“不同”错误,两处的“有司”都指“有关官员或主管官员”。句意:应当交付主管官员判定他们受罚或受赏。C.正确。D.正确。故选B。【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关于春秋文化鼎盛的讨论……”错误。由原文“今天子春秋鼎盛”可知,应该是天子正当壮年,“春秋”指年龄。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淹”,久;“滋多”,增多;“案牍”,公文;“准”,标准。【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由原文“始取疑狱,课其断决,而观其能否,此判之始焉。……乃采经籍古义,以为问目”可知,调整了对官员考核的内容/标准(用经籍古义、书义作为考试内容);由原文“国家因隋制,增置秀才、明法、明字、明算,并前为六科”可知,将选拔士子的考试科目增至六科(增秀才、明法、明字、明算)。参考译文:建国初年沿袭了隋朝的制度,让吏部主管选拔人才授官的事务,主考官将要面试那个人,用吏事考核他。最初的时候选取疑难案件,考核他断案,观察他能否胜任,这就是写判词的开始。后来时间久了,参加选拔的人增多,公文内容浅显,不能够作为考试的标准。于是就采用经典古籍古义,用它们作为试题。那以后选拔的人才更多了,于是收集冷僻的书籍深奥的义理来考查他们,唯恐选拔的人能够了解,辞采华丽者称为“高等”,表现拙劣者称为“蓝罗”,至今把这个作为旧例。开元年间,裴光庭掌管吏部,开始遵循资格履历,把资历作为官员好坏的标准。遵守常轨的人喜欢他遵循常规的做法,有才能的人却受到他的压抑。宋璟反对但没有成功。等到裴光庭去世之后,有司确定谥号,因为他不能有效奖励劝勉人才,用“克平”作为他的谥号。春秋之时,卿和士等官员世袭,选拔人才的制度缺少,秦朝继承了前代的制度,凭借的是武力,掌权的都是刀笔俗吏,不遵循礼义,以至于灭亡。汉朝沿袭秦朝的制度,没有改进。汉高祖十一年,开始颁布求贤诏。武帝元光元年,开始让郡国举荐孝廉各一人,荐举的方法从此开始。魏晋时期互有改动。隋炀帝改为设置明、进二科。我国继承隋朝的制度,增设秀才、明法、明字、明算,一共六科。贞观时期以考功员外掌管这件事情。开元二十四年,李昂作考功员外,他性情刚厉褊急,不与他人结交相投,于是召集进士们,和他们约定说:“大家文章好坏,我心里都清楚。考核取舍,在于绝对公正。如有请托于人,当全部落第。”李昂岳父曾与进士李权交好友善,为他在李昂面前说好话。李昂果然发怒,集合贡士数说李权的错误。于是说:“观众君子的文章,确实都很好。可是古人说,一个人的优点和缺点互不遮掩,才是忠实的人。谁如果有想法或许内心感到不安,那么就跟 大家说说,怎么样?”李权说:“‘耳临清渭洗,心向白云闲’,不是您的诗句吗?”李昂说:“是。”李权说:“从前唐尧年老体衰,将要把首领的职位禅让给许由。许由讨厌听到这句话,所以洗耳。现在天子正当壮年,没有将天子之位揖让给您,你学古人洗耳为什么呢?”李昂非常害怕。当初,李昂因为刚愎自用不接受别人的请托,等到有官员议论这件事后,求他办事的没有不答应的。因此大臣们廷议,认为考功员外职位低,不足以面对许多人,就让吏部侍郎掌管这件事。(二)课内文言文阅读(本题共7小题,每题2分,共14分)15.下列各句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臣闻求木之长者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不赂者以赂者丧以:凭借C.必固其根本其:它的D.源不深而望流之远而:却【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句意:我听说想要树木生长。B.以,因为。句意:不割地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割地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C.句意:一定要使它的根牢固。D.句意:源头不深却希望河水流得远长。故选B。16.下列各句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完:完全B.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族:灭族C.所操之术多异故也操:持D.度义而后动度:考虑【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A.完,保全。句意:因为他们失去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单独保全。B.句意:灭掉秦国的正是秦国自己,不是天下的人。C.句意:所持的政治主张和方法大多不同的缘故啊。D.句意:考虑到是合理的才行动。故选A。17.下列各句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举先王之政举:施行。B.必固其根本固:坚固。C.是而不见可悔故也是:认为正确。D.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壅:被堵塞。【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 B.“固”:使……牢固,巩固,稳固。句意:一定要稳固它的根基。故选B。18.下列加点字的词类活用与例句加点字相同的一项是()例句:以兴利除弊A.辇来于秦B.小则获邑C.不霁何虹D.六王毕,四海一【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利”:形容词用作名词,有利的事业。句意:来兴办(对天下)有利的事业。A.“辇”:名词作状语,乘辇。句意:乘坐辇车来到秦国。B.“小”: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的贿赂。句意:小的贿赂就获得邑镇。C.“虹”:名词动用,出现彩虹。句意:不是雨过天晴,为什么出现彩虹?D.“一”:数词用作动词,统一。句意:六国灭亡了,全国(为秦所)统一。故选B。19.下列句子中不包含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A.必固其根本B.可谓智力孤危C.人习于苟且非一日D.三驱以为度【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根本”:古义,树木的根;今义,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部分。句意:一定要稳固它的根基。B.“智力”:古义,智慧和力量;今义,运用智慧解决问题的能力。句意:可以说是智谋和力量变得势孤力弱、处境危急。C.没有古今异义词。句意:人们习惯于苟且偷安不是一天(的事)了。D.“以为”: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句意:用三面不杀留一面让野兽逃生,以此为度。故选C。20.下列各句,与“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至于怨诽之多B.赵尝五战于秦C.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D.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答案】B【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例句是状语后置句,“虽以严刑董之,以振之”,句意:即使用严酷的刑罚来督责(人们),用威风怒气来吓唬(人们)。A.定语后置句,“至于多怨诽”,句意:至于他人对我有那么多的怨恨和诽谤。B.状语后置句,“赵尝于秦五战”,句意: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五次。C.判断句,“……也”,表判断,句意:一个人的意愿,也是千万人的意愿。D.省略句,“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之)予人”,句意:子孙们看待土地却很不珍惜,拿它来送给别人。故选B21.下列各句,与“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句式不同的一项是()A.日削月割,以趋于亡B.戍卒叫,函谷举C.洎牧以谗诛D.多于南亩之农夫【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例句:被动句,以“为……所”为标志。句意: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制。A.被动句。语义被动,无标志。句意:一天天一月月地土地被割让,以至于走向灭亡。B.被动句。语义被动,无标志。句意:戍边的陈涉、吴广一声呼喊,函谷关被攻下。C.被动句。语义被动,无标志。句意:等到李牧因受谗言被赵王杀害。D.状语后置句。“于南亩之农夫”是“多”的状语后置了,正确语序是“于南亩之农夫多”。句意:比田地里的农夫还多。故选D。(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题,7分)2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舟,在古诗中是常用的意象。《登岳阳楼》(杜甫)、《念奴娇·过洞庭》(张孝祥)中都有“舟”的诗句,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王安石在《桂枝香·金陵怀古》中吊古伤今,指出面对六朝灭亡史实,不以此为鉴,凭高对此,枉自感叹“____________”。(3)古典散文闪耀着思想的光辉,包含着浓郁的人文精神。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总结了秦朝灭亡的教训,指出秦人来不及为自己悲哀,后人为他们悲哀,但是如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说,如果帝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那么德行就不能保持深厚,性情就不能控制欲望,如同砍断树根来求树木长得茂盛,堵塞源泉而想要水流得远。【答案】①.老病有孤舟②.着我扁舟一叶③.谩嗟荣辱④.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⑤.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⑥.不念居安思危⑦.戒奢以俭【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扁”“谩”“嗟”“鉴”“奢”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苏东坡之所以让无数的后人崇敬和偏爱,除了他的盖世才华之外,还因为他的既智慧又仁厚、既旷达又幽默、既儒雅又豪放、既富于正义又富于情感的天性所致。他的性格色彩层次丰富,太具魅力。人们地为他倾倒。他的人生经历也算是够坎坷的了,因为才华太过出众而一生受小人陷害,坐牢于京城,遭贬于黄州,浪迹于天涯,最后还上了个“元祐党人碑”,累及子女。观其一生,其实他并没有过多少太平宁静的日子,然而他也并没有因此整日里、哀哀切切,困惑有过,烦恼也有过,但这些到底也还是如同烟云从他悟性非凡的心里只作穿行而从不。他依然我行我素地热爱着生活,乐观着人生。他的才华横溢一生:他一戏墨,就提出了中国文人画;他一写字,就有着惊世的书法流芳千古;他一好吃,就传出“东坡肉”“东坡饼”诸类佳肴;他一穿戴,就使“东坡帽”“东坡屐”民间长存;他一说笑,就让和尚成为名僧。仿佛只要苏东坡稍一动弹,就会留下一道浓重的文化色彩。倘若将苏东坡连根带枝蔓地从中国文化史中挖取出来,我相信整个中国文化史都会因之而。正是有了苏东坡的存在,有了他的生活态度和人生精神的存在,()。2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身不由己蓬头垢面停滞失色B.身不由己不修边幅停止失重C不由自主不修边幅停止失重D.不由自主蓬头垢面停滞失色24.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才让我们后人真正见识到什么叫做大家气度,什么叫做天才诗人B.才让我们后人真正见识到什么叫做天才诗人,什么叫做大家气度C.就让我们后人真正见识到什么叫做大家气度,什么叫做天才诗人D.就让我们后人真正见识到什么叫做天才诗人,什么叫做大家气度25.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面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还由于他的既智慧又仁厚、既旷达又幽默、既儒雅又豪放、既富于正义又富于情感的天性所致。 B.还有他的既智慧又仁厚、既旷达又幽默、既儒雅又豪放、既富于正义又富于情感的天性。C.还因为他的既智慧又仁厚、既旷达又幽默、既儒雅又豪放、既富于正义又富于情感的天性。D.还是他的既智慧又仁厚、既旷达又幽默、既儒雅又豪放、既富于正义又富于情感的天性。【答案】23.D24.B25.C【解析】【分析】【2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第一空,“身不由己”,自己的行动不能由自己做主。“不由自主”,指由不得自己,控制不了自己。此处突出因苏东坡性格太具魅力,使人们心甘情愿控制不住地被他吸引,为他倾倒,故应选择“不由自主”。第二空,“不修边幅”,不注意衣着,容貌的整洁。重在突出随便,不拘小节。“蓬头垢面”,形容头发很乱、脸上很脏的样子。重在突出生活条件差。这里指苏东坡没有头发很乱、脸上很脏的样子,故应选择“蓬头垢面”。第三空,“停止”,不再进行。“停滞”,指受到阻碍,不能顺利地进行或发展。从苏东坡的人生际遇看这里用“停滞”更合适。第四空,“失色”,失去本来的色彩或光彩。“失重”,失去原有的重量、分量。此处因前文有“留下一道浓重的文化色彩”,故应选择“失色”。故选D。【2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之语句复位的能力。考生解答本题时要注意话题的一致性、连贯性。要结合上下文的语境,同时要注意句子间的逻辑关系。根据前文“有了……”后面接“才让……”更恰当,排除CD。根据语段第一句“除了他的盖世才华之外,还因为他的既智慧又仁厚……”可知,应先说才华,再说气度,排除A。故选B。【2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横线句子的语病主要是句式杂糅,“还因为……所致”,句式杂糅,删去“所致”。故选C。(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当下,全民健身运动如火如荼。许多人选择了一种既防病强身,又简单易行的健身方式——健步走。一些人为了在运动圈排行榜名列前茅,努力刷步数,以“日行万步”作为目标。那么真的是走的步数越多就越健康吗?健步是确实可以提升骨骼强度,延缓膝关节衰老。但作为群众性体育运动,健步走并不需要达到专业竞技比赛的强度。从专业的角度看,运动时间持续30分钟以上,步频110~140步/分钟,心率不超过120次/分钟,就可以达到健身效果。①,运动完微微出汗就可以达到锻炼目的了,并不需要追求“万步”。而每天上下班、在室内小范围的间歇性行走,即使超过了一万步,②,是起不到健身效果的。盲目追求步数还会造成运动损伤。一些平时缺少运动的人士,尤其是老年人,通常肌肉力量不足,又缺少专业指导,强行走上万步会造成肌肉酸痛,甚至腿部关节损伤。专家建议,开始健步走运动时,不要一味关注步数,③,逐步增加行走的时间和距离。除此之外,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合理安排运动前的热身和运动后的放松,也可以避免长时间行走带来的伤害。26.下列句子中的“刷”和文中加点的“刷”,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本届世界杯东道主卡塔尔队状态低迷,发挥欠佳,第二轮就被刷了下去。B.有的同学试图依靠刷题在短时间内提高语文成绩,这种方法不值得提倡。C.神舟十四号飞船顺利返回的消息在朋友圈迅速刷屏,受到广大网友关注。D.刷脸支付是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机器视觉等新技术实现的支付方式。27.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答案】26.B27.①并不追求大汗淋漓②大多也是无效步数③应从短时间近距离开始【解析】【2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例句:根据“一些人为了在运动圈……努力刷步数,以‘日行万步’作为目标”可知,文中加点的“刷”就是通过大量积累以显示出运动量的意思。A.根据“状态低迷,发挥欠佳”,可知本句中的“刷”字指的是“淘汰”。B.根据“刷题”“短时间内提高语文成绩”,可知本句中的“刷”字指的是通过大量积累以显示出接触题量的意思。与例句相同。C.根据“刷屏”“受到广大网友的关注”,可知本句中的“刷”字指的是短时间内某重复信息集中出现。D .根据“刷脸支付”“新技术实现的支付方式”,可知本句中的“刷脸”指的是以AI人脸识别为核心的新型支付方式,“刷”是“通过、使用”的意思。故选B。【2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情境补写的能力。①处,根据“从专业的角度看,运动时间持续30分钟以上,步频110~140步/分钟,心率不超过120次/分钟,就可以达到健身效果”“运动完微微出汗就可以达到锻炼目的了,并不需要追求‘万步””可知,语境意在强调健步走满足一定的时间、步频与心率即可达到健身效果,不需要追求大汗淋漓,故可填入“并不追求大汗淋漓”。②处,根据“即使超过了一万步”“是起不到健身效果的”,可知语境意在强调这样的步数是起不到效果的,故可填入“大多也是无效步数”之类的语句。③处,根据“不要一味关注步数”“逐步增加行走的时间和距离”,可知语境意在强调参与健步走运动时,应从较短的时间与较近的距离开始,故可填入“应从短时间近距离开始”之类的语句。四、写作(60分)2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引用《吕氏春秋》的名言“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提示我们,水流和门轴在不停运动中才能避免外来生物的腐蚀,保持活力;水的流动始终有方向,门轴要精准安插在门臼中才能转动畅顺。爱因斯坦曾在给儿子的信中说:“生活就像骑自行车,为了保持平衡,就要不断运动。”骑自行车必须不停地向前蹬,一旦停下来,就容易摔倒。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答案】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本题为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材料选取了毛泽东援引《吕氏春秋》的名言和爱因斯坦给儿子的信中的一段话作为导引材料,“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意指常流的水不会发臭,常转的门轴不容易遭虫蛀。比喻经常运动,生命力才能持久,才有旺盛的活力。这句话强调保持运动的重要性。物质和人体的良好状态,要靠“流动”、“活动”、“运动”、“劳动”。“水的流动始终有方向, 门轴要精准安插在门臼中才能转动畅顺”,这说明除了保持运动的姿态之外,还要注意运动的方向。对于新时代青年来说,一个人如果没有目标,就不知道朝哪个方向努力,无论做什么都是徒劳。“插在门臼中”比喻找对、找准位置,运动才能生效。爱因斯坦的话也是强调运动对人的重要意义,运动才能保持平衡,保持不断前进。如果生活失去了运动,只能止步不前,甚至遭遇滑铁卢。综上,材料强调“运动”的重大意义,生命的意义在于运动,这里的“运动”不仅仅指的是物理层面的多动手、多实践、多锻炼,也包括思想观念层面的多思考,接受新的观念,运用新的方法,葆有一种敢想敢作、自我革新的精神。行文构思上,先概括材料,由材料引出观点,可以并列式展开,论述“运动”的价值和意义,也可以纵向深挖,立足古今探讨为什么要保持“运动”,接着从青少年成长的角度讨论如何保持“运动”的姿态(比如终身学习、敢于接受他人批评、学会自省等等),让自己成为高速发展的“飞轮”。立意:1.更新求变,与时俱进。2.生命在于运动,人生贵在向前。3.流水不腐,保持运动是一种人生智慧。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04-25 20:33:02 页数:21
价格:¥2 大小:57.98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