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天津市和平区2023届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一次质量调查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5

2/25

剩余23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023届天津市和平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一、(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这个冬天,围炉煮茶悄然走红。古色古香的院落中,生一炉火、烧一壶茶、放两把干果、烤几颗橘子或柿子,与三五好友围炉而坐,不禁让人想起白居易笔下“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的情景。都达夫在《江南的冬景》中也曾写道“凡在北国过过冬天的人,总都道围炉煮茗,或吃煊羊肉、剥花生米、饮白干的滋味。”其实,围炉煮茶古已有之。早在唐代,茶圣陆羽就在《茶经》中记录了煮茶的过程,到了宋代,又出现了点茶、分茶、斗茶等技艺,绵延千年的茶文化毋庸()地成为了围炉煮茶的基因和底蕴。在古代,围炉煮茶与流筋曲水同为文人雅事,一茶一酒,(),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与浪漫。围炉煮茶在现代人中的流行,是()火热的传统文化回归生活的又一例证,“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不仅是陶渊明的追求,也是都市人()的心之所向。。围炉,不只煮茶饮茶,细品的是文化,慢煮的是生活。茶炉前氤氲的香气,构筑起消弭寒意的诗和远方,在人间烟火中体味诗意生活,“围炉煮茶,能饮一杯无”?1.依次填入选文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置疑殊途同归连续返璞归真B.质疑殊途同归连续洗尽铅华C.置疑异曲同工持续返璞归真D.质疑异曲同工持续洗尽铅华2.在选文中横线处填入句子,表述最恰当的一项是()A.不仅能满足消费者的休闲、社交、品饮需求,在快节奏的生活工作中“偷得浮生半日闲”,还能品味其他娱乐方式无法提供的文化审美B.在快节奏的生活工作中“偷得浮生半日闲”,不仅能满足消费者的休闲、社交、品饮需求,还能品味其他娱乐方式无法提供的文化审美C.在快节奏的生活工作中“偷得浮生半日闲”,不仅能品味其他娱乐方式无法提供的文化审美,还能满足消费者的休闲、社交、品饮需求D.不仅能品味其他娱乐方式无法提供的文化审美,在快节奏的生活工作中“偷得浮生半日闲”,还能满足消费者的休闲、社交、品饮需求3.下列对选文中涉及的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浪漫主义诗人,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代表作《琵琶行》《卖炭翁》等。 B.郁达夫,原名郁文,小说家、散文家,代表作《故都的秋》写出北平秋天的清、静、悲凉,表达了他对故都之秋的浓浓深情。C.流觞曲水,语出王羲之《兰亭集序》,是古时上巳节的一种饮宴风俗,高逸雅致。D.“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是陶渊明《饮酒》组诗中的名句,表达了对回归田园的向往。【答案】1.C2.B3.A【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置疑:怀疑(多用于否定)。质疑:提出疑问。此处与“毋庸”搭配,应选“置疑”。殊途同归:从不同的道路回到同一个地方。比喻使用不同的方法达到同样的结果。异曲同工:作品曲调不同,而同样精妙。比喻不同的做法收到同样的效果。此处说的是“一茶一酒”的相同效果,应选“异曲同工”。连续:一个接一个地连续不断。持续:延续不间断。此处与“火热”搭配,应选“持续”。返璞归真:去掉外在的装饰,恢复到原来质朴、纯真的状态。洗尽铅华:指从低俗中脱离出来,一种世俗的改变。结合前文“传统文化回归生活”的语境可知,此处应选“返璞归真”。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的能力。语境的陈述对象的“围炉煮茶”,这对于现代人来说,是“在快节奏的生活工作中’偷得浮生半日闲’”,这样与上文衔接紧密,由此可知排除AD。“不仅能”“还能”为递进关系,应先说“满足消费者休闲、社交、品饮需求”,再说“品味其他娱乐方式无法提供的文化审美”,排除C。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A.“唐代浪漫主义诗人”错,白居易是唐代现实主义诗人。故选A。二、(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 一部《都挺好》将父母的养老问题无形地穿插在我们的脑海里。养老不仅是家庭问题,更是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按照国际规定,65周岁以上的人确定为老年人;我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2条规定凡年满60周岁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都属于老年人。近年来我国老年人口数量逐年增多,预计2025年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增至3亿人。按照国际通行划分标准,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超过7%时,意味着进入老龄化;达到14%,为深度老龄化;超过20%,则进入超老龄化社会。随着我国老年人口的递增,养老模式也由传统单一的家庭养老衍生出了机构养老、社区养老等模式。机构养老是由养老院、老年公寓等养老事务执行机构为老年人提供系统化、标准化养老服务的模式,在社会经济水平的提升,人民思想观念的解放等因素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接受并尝试这种养老模式。关于社区居家养老,《中国老年人养老模式的研究进展》是这样描述的:它由政府牵头,依托社区,依靠专业化服务,以家庭为核心,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相关养老服务,借助的是家庭和社区街道政府的通力合作。伴随着养老产业的完善发展,养老服务要求的提升,目前我国养老产业种类丰富。据《智能养老蓝皮书:中国智能养老产业发展报告(2018)》介绍,“十三五”时期我国将形成具有新时代特色的智能养老产业体系,并呈现“创新、整合、应用、共享”的新趋势。相信在政府领导和市场协调的共同努力下,“老有所养”的美好愿望终将实现。(摘编自澎湃新闻《中国养老现状分析》)高峰平台期 材料二:日前,国家卫生健康委等多部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医养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实施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行动,发展健康管理类、养老监护类、康复辅助器具类、中医数字化智能产品及家庭服务机器人等产品,满足老年人健康和养老需求。智慧健康养老产业是以智能产品和信息平台为载体,面向人民群众的健康和养老服务需求,深度融合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新兴产业形态。近年来,我国积极制订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行动计划,开展应用试点示范和产业指导,促进产业发展。截至2022年7月,全国共开展了五批智慧健康养老应用试点;此前,有关部门还公布了《智悲健康养老产品及服务推广目录(2020年版)》,明确了20类共118种养老产品和6类共120项养老服务。相关研究报告估计,2022年我国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市场规模有望突破5万亿元。坚持供给侧与需求侧管理相结合,完善智慧健康养老服务机构配套设施;加快建设互联互通的全民健康信息平台;鼓励企业研发生产具有较强实用性、安全性、可靠性、易学性的智能产品,如呼救定位设备、智能居家照护设备等智慧健康服务;创新“互联网+养老”、“时间银行”互助养老、老年人能力评估等智慧养老服务。多措并举,加快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 (摘编自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孔伟艳《期待智慧养老快增长》)材料三:机器人、大数据、AI人脸识别技术……这些前沿科技,如今也被运用到了本市养老事业中。日前,和平区南营门街开设了首家智慧老人家食堂,来这里用餐的老人,一进门通过显示屏刷脸或刷卡,系统就会绑定这位老人手里的“智慧餐盘”,老人选取自己需要的菜品,放着菜品的餐盘,在Al人脸识别结算系统的指定区域一放,系统就会感知盘中饭菜的重量并自动计费、扣费,不再需要手动付钱。而且每选取一份菜品,大屏幕上不光显示重量,还会提示菜品的热量、蛋白质、脂肪含量等数据,帮助老人根据自己的需要合理搭配菜品。作为国内近期出现的新事物,这样的智慧老人家食堂目前在本市已有3家,预计今年将开设5到10家,让越来越多的老人体验到便捷的用餐服务。和平区的智慧养老服务,去年入选了民政部、财政部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工作优秀案例。区内探索建设8910“帮助银龄”智慧养老服务平台,打造“一公里”为老服务生活圈,为高龄、独居、孤寡等各类有需求的特殊老年群体安装“居家卫士”五件套设备,提供一键求助、可燃气体感知、烟雾感知、人体红外感知以及通话等五大服务功能,一旦发生危险,老人可通过一键报警按钮及时报警,平台立即对接有关部门实施应急救援。在和平区民政局社会救助和为老服务科科长田超群看来,以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通过“小切口”实现养老“大牵引”,能为智慧养老打开巨大想象空间,让老人们的晚年生活更加自主、方便、健康。(摘编自天津和平《科技赋能!和平区打造智慧养老新模式》)4.根据以上材料,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2025年我国老年人口数量或将增至3亿,处于快速老化期。B.到2020年,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到2040年,我国进入超老龄化社会。C.随着老年人口的递增,养老模式由传统单一的家庭养老衍生出依托于社区街道政府的机构养老和社区养老。D.智慧健康养老产业是新兴产业形态,以智能产品和信息平台为载体,深度融合新一代信息技术。5.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支撑“智慧养老”的一项是()A.在社会经济水平的提升,人民思想观念的解放等因素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接受并尝试机构养老模式。B.发展健康管理类、养老监护类、康复辅助器具类、中医数字化智能产品及家庭服务机器人 等产品,满足老年人健康和养老需求。C.加快建设互联互通的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创新“互联网+养老”、“时间银行”互助养老、老年人能力评估等智慧养老服务。D.为特殊老年群体安装“居家卫士”五件套设备,提供一键求助、可燃气体感知、烟雾感知、人体红外感知以及通话等五大服务功能。6.下列对材料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人口老龄化是社会发展中不可避免的问题,但在政府领导和市场协调的共同努力下,多措并举,就一定可以尽快实现“老有所养”的美好愿望。B.从2018年起,中国养老产业市场规模持续走高;增长率2021年到达顶峰后持续走低。C.国家卫健委等多部门出台指导意见,发展五类养老产品,使智慧养老成为养老产业增长点。D.智慧老人家食堂借助AI人脸识别技术,绑定智慧餐盘,为老人提供更加便捷的用餐服务。【答案】4.C5.A6.D【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衍生出依托于社区街道政府的机构养老和社区养老”错误,原文为“机构养老是由养老院、老年公寓等养老事务执行机构为老年人提供系统化、标准化养老服务的模式”,机构养老不依托社区街道政府。故选C。【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智慧健康养老产业是以智能产品和信息平台为载体,面向人民群众的健康和养老服务需求,深度融合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新兴产业形态。A.机构养老模式由养老院、老年公寓等养老事务执行机构为老年人提供系统化、标准化养老服务的模式,不涉及智慧产品等相关内容。故选A。【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就一定可以尽快实现”错误,原文为“‘老有所养’的美好愿望终将实现”,选项表述绝对。 B.“增长率2021年到达顶峰后持续走低”错误,增长率在2025年有所增加。C.“使智慧养老成为养老产业增长点”错误,原文相关内容为“加快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题目是“期待智慧养老快增长”,没有说是“增长点”。选项于文无据。故选D。三、(15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六国论李桢宋二苏氏论六国徒事剖地赂秦,自弱、取夷灭,不知坚守纵约;齐、楚、燕、赵不知佐韩、魏以摈秦:以为必如是,而后秦患可纾。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邪?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山东诸侯之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兵连祸接,曾无虚岁。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当苏秦之始出也,固尝欲用秦,而教之吞天下矣。诚知其易也。使秦过用之,彼其所以为秦谋者,一忱夫张仪也。惟其不用,而转而说六国以纵亲,彼岂不逆知夫纵约之不可保哉?其心特苟以弋一时之富贵,幸终吾身而约不败。其激怒张仪而入之于秦,意可见也,洹水之盟,曾未逾年,而齐、魏之师已为秦出矣。夫张仪之辨说,虽欲以散纵而就衡,顾其言曰,亲昆弟同父母,尚有争钱财,而欲恃诈伪反覆,所以状表世人之情,非甚谬也。彼六国相图以攻取,相尚以诈力,非有昆弟骨肉之亲,其事又非特财用之细也。而衡人方日挟强秦之威柄,张喙而恐喝之,即贤智如燕昭者,犹且俯首听命,谢过不遑。乃欲责以长保纵亲,与相佐助,岂可得哉!所以然者,何也?则以误于欲为秦之所为也。六国皆欲为秦之所为,而秦独为之,而遂焉者,所谓得天助云尔。嗟夫!自春秋以来,兵祸日炽;迄乎战国,而生民之荼毒,有不忍言者。天之爱民甚矣,岂其使六七君者,肆于人上,日驱无辜之民,肼手胝足、暴骸中野,以终刈于虐乎?其必不尔矣!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凡此者,皆天也,亦秦与六国之自为之也。后之论者,何厚于六国,而必为之图存也哉!曰:“若是,则六国无术以自存乎?”曰:“奚为其无术也。焉独存,虽王可也。孟子尝以仁义说梁、齐之君矣,而彼不用也,可慨也夫。”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后秦患可纾纾:解除B.视秦无异也视:审视C.彼岂不逆知夫纵约之不可保哉逆:预先D.迄乎战国迄:至,到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强食而弱肉者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B.诚知其易也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C.而齐、魏之师已为秦出矣且尝为晋君赐矣D则六国无术以自存乎竭忠尽智以事其君9.下列对文章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B.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C.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D.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10.下列6个句子,编为4组,全部属于李桢观点一项是()①齐、楚、燕、赵不知佐韩、魏以摈秦②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③亲昆弟同父母,尚有争钱财④乃欲责以长保纵亲,与相佐助,岂可得战!⑤则六国无术以自存⑥焉独存,虽王可也A.①④⑥B.①③⑤C.②③⑤D.②④⑥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作者李桢在继承二苏观点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论述,即如果接受孟子的建议,六国不但可以保存,甚至可以称王。B.李桢认为秦国之所以能够一统天下,除了自身实力强大以外,还得益于有利的地形和上天的帮助。C.作者认为六国之间没有骨肉之亲,因此想要寻求长久的合纵,相互扶持,是很难实现的。D.本文是一篇驳论文,在论证过程中先破后立,以说理为主,用例以概括性为主,语言简洁。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2)岂其使六七君者,肆于人上,日驱无辜之民,胼手胝足、暴骸中野,以终刈于虐乎? 13.从文中看,苏洵、苏辙以及作者认为六国破灭的原因分别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答案】7.B8.D9.C10.D11.A12.(1)只是六国最终没有能够做秦国所做的事,因此到最后还是自己削弱自己而导致灭亡。(2)怎么能让六七个君王凌驾于人之上,天天驱赶无辜的百姓,使他们手足长满老茧、暴露尸骸于野外,最终被杀害呢?13.苏洵:六国割地入秦,自己削弱了国力,导致灭亡。苏辙:齐楚燕赵没有帮助韩魏抵抗秦国,不能审时度势,导致灭亡。李桢:六国互相争斗,不行仁政,自取灭亡。【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B.视:看上去、比照。句意:看上去和秦国没有什么不同。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第一个“而”表示并列关系,意为“又”;第二句“而”表示递进关系,意为“并且”。句意:强者欺负弱者。/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B.第一个“其”代词,意为“那些”;第二个“其”代词,意为“代乱石”句意:(苏秦)的确知道那是容易(的事)。/乱石中间选一两处敲打它。C.第一个“为”介词,意为“替”;第二个“为”动词,意为“给予”。句意:齐国、魏国的军队已经替秦国出征了。/况且国君您(秦伯)曾经施予晋君(晋惠公)恩惠。D.两个“以”都是连词,表目的,意为“来”。句意:那么六国就没有办法来保存自己了吗?/竭尽自己的忠诚和智慧来辅助君主。故选D。【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因此秦国不极强盛,就不能灭六国而称帝,不称帝,那么它的罪恶(就)不能达到极点,秦国没有恶贯满盈,也就不会迅速灭亡。“灭六国而帝”表示顺承关系,联系紧密,其间不能分开,排除AD;“其恶未极”和“其恶未盈”都以“其恶”为主语,强调了“其恶”,两句之间应该分开, 排除B。故选C。【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由原文“宋二苏氏论六国徒事剖地赂秦,自弱、取夷灭,不知坚守纵约;齐、楚、燕、赵不知佐韩、魏以摈秦:以为必如是,而后秦患可纾”可知,①属于二苏论六国。排除AB。由原文“夫张仪之辨说,虽欲以散纵而就衡,顾其言曰,亲昆弟同父母,尚有争钱财……”可知③属于张仪的辨说。排除C。故选D。【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继承二苏观点的基础上”错误。由原文“当是时,山东诸侯之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兵连祸接,曾无虚岁。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可知,作者是在批驳二苏观点的基础上树立自己观点的。“即如果接受孟子的建议”错误,“孟子尝以仁义说梁、齐之君矣,而彼不用也,可慨也夫”可知孟子的建议是作者用来论证自己观点的论据,并非就是作者自己的观点。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惟其”,只是;“不克”,没有做成;“是以”,因此;“卒”,最后;“夷灭”,消灭。(2)“岂”,怎么能;“肆”,凌驾;“胼”“胝”,手脚上的厚皮;“中野”,原野之中;“刈”,割草,引申为杀害。【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由原文“六国徒事剖地赂秦,自弱、取夷灭,不知坚守纵约”可知,苏洵认为六国割地入秦,自己削弱了国力,导致灭亡。由原文“齐、楚、燕、赵不知佐韩、魏以摈秦:以为必如是,而后秦患可纾”可知,苏辙认为齐楚燕赵没有帮助韩魏抵抗秦国,不能审时度势,导致灭亡。 由原文“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山东诸侯之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兵连祸接,曾无虚岁。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可知,李桢认为六国互相争斗,不行仁政,自取灭亡。参考译文:宋朝苏洵和苏辙认为六国只会割地贿赂秦国,(六国的割地)是自己削弱自己而导致灭亡的。(他们)不知道坚守合纵盟约的重要;齐国、楚国、燕国、赵国不知道帮助韩国、魏国来(一起)抵抗秦国(的重要):认为必须像这样(割地贿赂秦国)之后,秦国的威胁(就)可以消除。后人痛恨秦国的原因,难道不是因为秦国统治者的残暴吗?据我看来,那六国都想做秦国所做的事,未必只是因为秦国有罪。在这个时候,山东诸侯六国中,没有一个(诸侯国的实力)能超过秦国的啊,他们沉溺于武力攻打,习惯于尔虞我诈,弱肉强食,(这)与秦国相比没有什么不同。战争连续不断,战祸连年不绝。假使以前拥有的地理形势有利如秦国(那样有利),并且得到上天的帮助,那么六国当中的一国也可以像秦国一样统一中国。只是六国最终没有能够做秦国所做的事,因此到最后还是自己削弱自己而导致灭亡。当苏秦才出来(游说)时,本来曾想得到秦国所用,而希望秦国统一天下。(苏秦)的确知道那是容易(的事)。(他)要求秦王重用自己,他那时要为秦国谋划的原因是只怕张仪。只因他不被秦国所用,就转而游说六国合纵,他难道没有预料到纵散约败之后不能保护(自己)吗?他只是想暂且用这种方法获取一时的富贵,希望自己在世时合纵不散。他用计激怒张仪使张仪来到秦国,其意图是显而易见的,洹水之盟,还不过一年,齐国、魏国的军队已经替秦国出征了。张仪的辩说,虽说是只想使合纵离散而连衡成功,但从他说的话来看,即使是同一父母所生的亲兄弟,还有争夺钱财的,而想凭借着虚伪欺诈、反复无常的策略,所以陈述衰微时代人们的情形,并没有什么错。那六国相互图谋相互攻取,相互欺诈相互威胁,(他们)没有兄弟骨肉之亲,他们的事又不只是财物用度的小事,而(主张)连衡的人正在一天天地用强秦的威势,张嘴威胁六国,即使贤明(而有)智慧如燕昭王那样的,还只得俯首听命(于秦),不停地道歉谢罪。你想要求长保合纵如亲,相互辅助,怎么可能啊!这样说的原因是什么呢?就是因为错在想做秦国所做的事。六国都想做秦国所做的事,而秦国独做了,而且成功了,这就是所说的得到了上天的帮助啊。唉!自春秋以来,战祸一天天的严重;到战国,老百姓被残害的情况,有的(已经)到了不忍说的地步了。上天很爱人民啊!怎么能让六七个君王凌驾于人之上,天天驱赶无辜的百姓,使他们手足长满老茧、暴露尸骸于野外,最终被杀害呢?它一定不想这样啊!因此秦国不 极强盛,就不能灭六国而称帝,不称帝,那么它的罪恶(就)不能达到极点,秦国没有恶贯满盈,也就不会迅速灭亡。这一切,都是天意,也是秦国和六国自己造成的结果啊。后人的评论,为什么偏重六国,而一定要他们存在呢!(有人)说:“如果这样,那么六国就没有办法来保存自己了吗?”回答说:哪里是他们没有办法啊!岂止是保存下来,即使称王(也)可以。孟子(就)曾经用仁义游说梁国、齐国的君王,而他们都不采纳,可叹啊!第Ⅱ卷(共117分)四、(27分)14.阅读下面这首诗歌,按要求作答。水龙吟①·过南剑双溪楼辛弃疾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人言此地,夜深长见,斗牛光焰。我觉山高,潭空水冷,月明星淡。待燃犀下看,凭栏却怕,风雷怒,鱼龙惨。峡束苍江对起,过危楼,欲飞还敛。元龙②老矣!不妨高卧,冰壶凉簟③。千古兴亡,百年悲笑,一时登此。问何人又却,片帆沙岸,系斜阳缆?【注释】:①此词写于南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辛弃疾53岁,闲居11年后被起用,又受到主和派诬陷而落职。②元龙:陈元龙,三国时人,为人忠亮高爽,有扶世济民大志。③冰壶凉簟:喝冷水,睡凉席,形容隐居自适的生活。(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词的上片作者一登上楼头,便举头望西北,由翻卷的“浮云”,联想到国土的沦陷。B.“斗牛光焰”与《赤壁赋》中“徘徊于斗牛之间”的“斗牛”相同,都指斗宿和牛宿。C.下片“峡束苍江对起”三句,写双溪冲击峡谷激起巨大的浪花,仿佛要将水边之楼冲倒湮没。D.本词即景抒情,以小见大,借“一时登览”抒“千古兴亡,百年悲笑”。(2)“我觉山高”七句是如何描写双溪夜景的。(3)本词中有“元龙老矣!不妨高卧,冰壶凉簟”的慨叹,《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有“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反问,两句表达的情感是否相同?请结合诗句分析。【答案】(1)C(2)从远到近,由高及低,动静结合,视听结合。(3)相同,都表达了报国无门的悲叹。“元龙老矣”,借陈元龙的典故说自己老了,还不如归隐,用反语表达自己报国无门的抑郁愤懑;“廉颇老矣”,借廉颇老 了还有人要起用他,而自己却无人过问,慨叹报国无门。【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C.“仿佛要将水边之楼冲倒湮没”理解错误。下片“峡束苍江对起”三句的意思是:两边的高山夹峙着苍江之水,致使东溪与西溪奔涌的浪花相互碰撞,激起的浪花越过高楼,想飞过山去,但最终还是回漩激荡过后平缓收敛而作罢。故选C。【小问2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写作手法的分析能力。“我觉山高,潭空水冷,月明星淡”写作者觉得这里的山高而阻隔了一切,剑潭空旷无剑而潭水冰冷,月亮明亮却星光惨淡,这是描写的远景。而下文中“待燃犀下看,凭栏却怕,风雷怒,鱼龙惨”,则是作者想要点燃犀牛角,下到水中看看,可是刚靠近栏杆却又害怕起来,害怕空中风雷忽然震怒,水中的鱼龙飞跃而变得更加狠毒凶残,这是对近景的描写。所以作者采用了从远到近的写作顺序。而“我觉山高,潭空水冷,月明星淡”是作者仰视的结果,“待燃犀下看,凭栏却怕,风雷怒,鱼龙惨”中“下看”表明是俯视,所以作者的观察顺序为由高及低。“山”“潭水”“星月”都是相对静止的事物,而“燃犀”“风雷”以及潭中的鱼类都是运动的。所以作者此处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最后,“我觉山高,潭空水冷,月明星淡”以及“待燃犀下看”“鱼龙惨”等是作者通过眼睛看到情景,“风雷怒”是作者听到风声和雷声,是听到的声音。所以词中运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小问3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元龙老矣”中“元龙”指三国时的陈登,作者此处是借用陈元龙的典故来表达自己报国无门的悲叹。陈登作为三国时的著名人物,凭借自己的才智,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对安定当时的社会贡献颇多。作者以陈元龙自比,是感叹自己虽然身负奇才,却无处施展,只能在闲居中慢慢老去。所以此处作者借陈元龙的典故说自己老了,还不如归隐,用反语表达自己报国无门的抑郁愤懑。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也是借用战国时赵国名将廉颇的典故,廉颇虽然年老,但仍可以一战,却因受到小人的陷害而无法为国效力,作者当时的处境与廉颇相似,所以此处借廉颇老了还有人要起用他,而自己却无人过问,慨叹报国无门。所以两词所表达的情感相同,都表达了报国无门的悲叹。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注第1—5句中任选4句作答,第6句必须作答)(1)千岩万转路不定,__________________。(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2)士不可以不弘毅,__________________。(《论语》十二章)(3)戎马关山北,__________________。(杜甫《登岳阳楼》)(4)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__________________。(贾谊《过秦论》)(5)__________________,是又在六国下矣。(苏洵《六国论》)(6)我们在感叹时光流逝时,往往会说“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兰亭集序》中有一句相似的感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迷花倚石忽已暝②.任重而道远③.凭轩涕泗流④.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⑤.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⑥.俯仰之间⑦.已为陈迹【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以下字的书写:暝、泗、何、仰、已。五、(20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聆听草原艾平①很多年前,我经常跟随父亲在草原上漫无边际地游走。我们乘坐的是一辆老掉牙的苏制嘎斯六九吉普。所有的零件都在与车轮一起摇滚,我们就在这种摇滚中走走停停,述恋地瞭望天和地的尽头,时而有一群遮天蔽日的银鸥叫着飞过,时而有孤独的牧马人像月亮似的慢慢在山岗上升起。父亲没有告诉过我这种游走的目的,后来我终于懂得,父亲原本也没有什么目的,他只是觉得在辽阔的空间里比较自在,而身旁有比呼伦湖冰面还要清澈的女儿相伴,他的自在中便多了一份开心。②我记得父亲的车里总是带着大肚子玻璃瓶装的酱油,铁皮桶装的白酒,桦树皮篓装的咸盐,还有一些土霉素片和蛤喇 油,这都是牧民需要的东西。我们用不着事先联系,在草原深处,每一座蒙古包里都有我们久违的亲人。那些蒙古包孤零零地坐落在茫茫的绿野中,像一朵白色的蘑菇。蒙古包的主人早知道我们即将来临,已经熬好了奶茶,开始杀羊煮肉。这教我好不奇怪,草原深远安谧,难道是天上的云朵给他们报了信?③是套马杆在传递草原上的声音。牧人阿爸把手里的套马杆平放在草原上。牧草挺拔茂密,如无数只有力的手臂,托举着那根沉甸甸的柳木套马杆,草浪随着微风轻轻颤动,牧草却并不倒塌。我好奇地把手伸向套马杆下面的草丛,发现那个半尺多高的小空间,仿佛密而不宣的母体,无数小昆虫、小蓓蕾、小露珠都在里面静静地醒着,无限的季节,就在这薄薄的层面里成长。④当我把耳朵俯在套马杆上的时候,便听到了一种清晰响亮的声音,那声音难以描述。好像一会儿把我推到了城市的街道上,一会儿把我带到了大海的波涛里。无序,错杂,时断时续,有时细腻,有时浑然,随着这种声音来临,貌似凝固的原野顷刻间变得栩栩生动——百草窸窣,群鸟鸣唱。许多莫名的动物在啮噬,在求偶,在狂欢,马群像石头从山上纷纷滚落,云朵推动大地的草浪。甚至,还有朝阳拂去露水时的私语,鸿雁的翅膀驱赶浪花的回声……这时候牧民阿爸说,要下雨了,咱们包里坐。我抬头看天,天空阳光灿烂,碧蓝如洗。我们进包,一碗奶茶方尽,暴雨真的来了,雨点打得蒙古包砰砰响,像群鸟在弹跳,雨滴时而从天窗射进来,落到肉锅里。⑤风每天在草原上吹过,岁月都到哪里去了?传统的游牧,是大格局协作式的迂回迁徙,以满足畜群不同季节的不同需求,比如春天接羔,那就要到残雪消融的阳光坡地去;牧草返青时,要给畜群找到大片有营养的牧草;夏天要考虑哪些地方的草适合储藏,留下来待秋天打草,保证牲畜有过冬的食粮;水,温度,哪些牧草能为牲畜提高免疫力,哪些牧草能调节牲高的胃肠,哪些地方的牧草适合牛吃,哪些地方适合马吃等等,这是一种生灵与自然共生的大学问,也是值得当代生态科学深入研究的课题。可是人们到底还是忽略了这一切,当然也很快尝到了苦果——牲畜被铁丝网围于家家户户一小块一小块的草场上,食物结构单调,活动范围狭小,无法率性自在地生长,于是肌体不停退化,几代下来,牛羊肉的味道已经大不如从前。作为经营者的牧民,单枪匹马,缺少机械化的生产工具,在严酷的自然面前,往往力不从心,而面对市场经济冲击时,常常显得不知所措。于是,部分人富起来的同时,也有人无奈地卖掉或者出租自己的草场。⑥现如今,汽车轮子和微信直播,将茫茫草原四面洞开,亘古的秘境变得一览无余。站在草原望北京,不再是夸张的修辞。一个从未走出草原的年轻牧马人,靠着百度导航,六天 不到就用小汽车把阿爸阿妈带到了椰风弥漫的海南岛。那两个一辈子都穿着马靴,戴着包头的人,却掉全身十几斤的重负,站在大海里,互相看着白皙的躯体和古铜色的双手,哑然失笑……记得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草原的老人常常这样教导不愿吃苦的儿孙:“要知道你的午饭在羊身上,不在供销社的柜子里。”而现在,牧民从业的方式已经五花八门,草原的食物也变得丰富多彩,什么杀猪菜、肯德基、披萨、韩式烧烤、麻辣烫无所不有,吃传统的手把肉,反倒要特意跑到饭店,端的十分奢侈。⑦在我的记忆中,我的牧民阿爸,就是一切牧民的代表。他们淳朴,勤劳,真挚,好客,爱草原如生命,爱大自然里的一切,从不在草地上动土,从不捕鱼,不到万不得已,不猎杀野兽,个个都可以信任,人人都可生死相托。草原古老的游牧文化,粉碎了一切人定胜天的谎言,其天人合一的哲学内涵,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呈现无限的科学性,草原事实上意味着一种物竞天择、生命轮回的大境界,它属于万物生灵,而不仅仅关照人类。⑧我在草原上行走,聆听草原人的述说,尽管我还没有找到标准答案,所有的故事还刚刚开始,正在和遍地的春草一起生长,但是一个个崭新的主角已经登场,他们是那样朝气蓬勃,那样鲜活生动,意味着草原的新时代的主流。⑨牧民们踏踏实实地剪断铁丝网,将数家草场连成一体,互助合作,回归大游牧,农业生产和草原旅游的联合体,引入科学技术和现代经营理念,畜产品开始显现品牌效应。特别有意思的是,他们开出的条件是,游客到了草原,每天要学会一句蒙语,游客每天回到宿营地要出示自己带回的垃圾,要是游客还捡拾了草原上的陈旧垃圾,就会得到食宿的优患。新一代草原青年,自发组织到那达慕和敖包现场清理白色垃圾,举办各种倡导敬畏自然的活动,并将这一主题的摄影展带到了北上广;在千万个家庭里,有千万个母亲和父亲在告诉他们的孩子——是地让你站起来的,是马让你跑起来的,离开了草原,你也要把草原的嘱托背在身上,不然你就会变成另外一个人……草原人已经登高望远,看到了幸福的桅秆,也看到了自身文化独具光彩的力量,尽管每进取一步都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但是没有人愿意放弃,这或许就是一种文化的自觉和自信吧——我们辽阔的草原是理性的,明媚的。⑩历史是多条不同的河流,当它们汇入了大海之后,还会以波涛和旋涡的方式互相冲刷不已。看吧,在茫茫的草原上,无数时间的碎片,无数空间的远影,都在时代的大苍穹里闪光、发声、跳跃、裂变、融合、再生。昔日的淳朴,今日的开放,每一种内在的质地,都不足以固守原初的草原。草原的秘密在哪里?我依凭大半生的体验来书写草原,也时刻以高度的敏感注视着草原,我对草原的聆听,已经有了多元的方式,当然感情的因素是最重要的。我如此热爱草原,我手中的笔永远无法离开草原。草原告诉我一切。生命与自然,人生与历史,现实与梦想。 16.文中加点的词语,字音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瞭(liào)望安谧(mì)密(mì)而不宜B.旋(xuàn)涡亘(gèn)古物竟天择(zé)C.顷(qǐng)刻桅(wéi)秆遮天蔽(bì)日D.啮噬(shì)窸窣(sū)供(gōng)销社1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文章由“很多年前,我经常跟随父亲在草原上漫无边际地游走”写起,表现了我与草原的密不可分。B.文章第6段写现代科技给草原及草原人的带来的变化,列举了一系列新式的饮食,说明新时代牧民的物质生活丰富了。C.文章第9段中,在新经营理念的影响下,草原青年向游客开出学蒙语和捡拾垃圾的条件,游客由此可以获得食宿的优惠,说明新一代的草原人极具经济头脑。D.文章以“聆听草原”为题目,以“耳”代“眼”,通过聆听草原万物发出的声响以及牧民阿爸的言语等,写出草原的巨大变化,极具特色。E.文章最后一段写草原昔日淳朴和今日开放的冲撞、融合、再生,构成了如今理性、明媚的草原,也彰显了作者内心逐渐接纳、理解草原的新变化。18.请赏析文中划横线的句子。19.联系文本,理解“草原告诉我一切。生命与自然,人生与历史,现实与梦想”这句话的含义。20.有人评价艾平的散文“视野开阔,气度捭阖,格局很大,是真正意义上的‘大散文’”,请从选材和意蕴两个方面谈谈你对这一评价的理解。【答案】16.D17.BC18.①运用比喻,将聆听到草原声音之后的感受写得具体可感,充满画面感,透露出作者的欣喜与激动。②运用排比,“在啮噬,在求偶,在狂欢”刻画了草原声音的奇妙,突显草原生机勃勃的特征。③运用拟人,将各种动物发出的声音拟人化,使聆听之声充满生命感与活力。④句式上,长短句结合,整散句错落,使文章节奏感强,富有音韵美。⑤运用细节描写,着眼于细微之物,如“百草寒窣”“群鸟鸣唱”,于细致处凸显草原动静相宜的美妙。19.草原是辽阔的、静谧的,一切生命和季节在这里生长,教会我生灵与自然共生的大学问;草原由传统游牧向现代游牧发展,体现了物竞天择、天人合一的思想;草原人自身文化独具光彩,坚定了文化自觉与自信。升华主旨,表达了作者对草原的无限热爱与依恋。 20.选材:选取呼伦贝尔大草原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以及善良淳朴的牧民进行描写,呈现了草原的历史、现实和未来,苦难、馈赠和幸福,冲撞、融合和再生,选材丰富。内涵:表达了对草原及牧民热情的讴歌、对天地的敬畏,对历史的思考,对文化的发展、自觉与自信的赞扬,立意深刻。【解析】【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字形的能力。A.“密而不宣”的“密”应写作“秘”;B.“旋涡”的“旋”应读作xuán;“物竟天择”的“竟”应写作“竞”;C.“桅秆”的“秆”应写作“杆”。故选D。【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说明新时代牧民的物质生活丰富了”错,根据“吃传统的手把肉,反倒要特意跑到饭店,端的十分奢侈”可知,是深刻地揭示了新理念对草原传统的巨大影响与冲击。C.“说明新一代的草原人极具经济头脑”错,从开出的条件看,不是说明他们具有经济头脑,而是体现了青年保护草原的意识逐渐增强。故选BC。【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分析语言特点的能力。画线的句子,主要描写了作者聆听草原之声后的感受,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表达形象生动,使抽象的声音变得形象可感。各种修辞手法的使用:比喻修辞的使用。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比喻修辞,如“好像一会儿把我推到了城市的街道上,一会儿把我带到了大海的波涛里”中,把“草原的声音”比作“城市的街道的声音”“大海的波涛声”;如“马群像石头从山上纷纷滚落,云朵推动大地的草浪”中,把“马群”比作“石头”“云朵”;形象生动的将聆听到草原声音之后的感受写得具体可感,充满画面感,透露出作者的欣喜与激动。排比修辞的使用。如“许多莫名的动物在啮噬,在求偶,在狂欢”,运用排比刻画草原声音的奇妙,突显草原生机勃勃的特征。 拟人修辞的使用。如“还有朝阳拂去露水时的私语,鸿雁的翅膀驱赶浪花的回声……”,“私语”“驱赶”等词的使用,将各种动物发出的声音拟人化,使聆听之声充满生命感与活力。句式的变换:句式上,“无序,错杂,时断时续,有时细腻,有时浑然,随着这种声音来临,貌似凝固的原野顷刻间变得栩栩生动”等,长短句结合,整句散句错落,使文章节奏感强,富有音韵美。细节描写的使用:在刻画草原之声的时候,作者着眼于细微之处,细微之物“百草窸窣,群鸟鸣唱”“朝阳拂去露水时的私语,鸿雁的翅膀驱赶浪花的回声”,尽显草原动静相宜之美妙。【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小时候跟随父亲在草原游走,感受到“草原深远安谧”,感悟到自然与生命的神奇,“我好奇地把手伸向套马杆下面的草丛,发现那个半尺多高的小空间,仿佛密而不宣的母体,无数小昆虫、小蓓蕾、小露珠都在里面静静地醒着,无限的季节,就在这薄薄的层面里成长”,传统的游牧,告诉我与自然共生的大学问,“比如春天接羔,那就要到残雪消融的阳光坡地去;牧草返青时……哪些地方适合马吃等等,这是一种生灵与自然共生的大学问”,草原是辽阔的、静谧的,一切生命和季节在这里生长,教会我生灵与自然共生的大学问;“传统的游牧,是大格局协作式的迂回迁徙,以满足畜群不同季节的不同需求”“现如今,汽车轮子和微信直播,将茫茫草原四面洞开,亘古的秘境变得一览无余”“草原古老的游牧文化,粉碎了一切人定胜天的谎言,其天人合一的哲学内涵,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呈现无限的科学性,草原事实上意味着一种物竞天择、生命轮回的大境界,它属于万物生灵,而不仅仅关照人类”,草原由传统游牧向现代游牧发展,体现了物竞天择、天人合一的思想;“草原人已经登高望远,看到了幸福的桅秆,也看到了自身文化独具光彩的力量,尽管每进取一步都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但是没有人愿意放弃,这或许就是一种文化的自觉和自信吧——我们辽阔的草原是理性的,明媚的”“我对草原的聆听,已经有了多元的方式,当然感情的因素是最重要的。我如此热爱草原,我手中的笔永远无法离开草原”。草原人自身文化独具光彩,坚定了文化自觉与自信。升华主旨,表达了作者对草原的无限热爱与依恋。【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的体裁特征和写作说法、多角度探究作品意蕴的能力。选材: “很多年前,我经常跟随父亲在草原上漫无边际地游走”“我们用不着事先联系,在草原深处,每一座蒙古包里都有我们久违的亲人。那些蒙古包孤零零地坐落在茫茫的绿野中,像一朵白色的蘑菇”“可是人们到底还是忽略了这一切,当然也很快尝到了苦果……于是肌体不停退化,几代下来,牛羊肉的味道已经大不如从前”,“现如今,汽车轮子和微信直播,将茫茫草原四面洞开,亘古的秘境变得一览无余”“而现在,牧民从业的方式已经五花八门,草原的食物也变得丰富多彩,什么杀猪菜、肯德基、披萨、韩式烧烤、麻辣烫无所不有,吃传统的手把肉,反倒要特意跑到饭店,端的十分奢侈”“牧民们踏踏实实地剪断铁丝网,将数家草场连成一体,互助合作,回归大游牧,农业生产和草原旅游的联合体,引入科学技术和现代经营理念,畜产品开始显现品牌效应”,“草原人已经登高望远,看到了幸福的桅秆,也看到了自身文化独具光彩的力量”,文章选取呼伦贝尔大草原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以及善良淳朴的牧民进行描写“在我的记忆中,我的牧民阿爸,就是一切牧民的代表。他们淳朴,勤劳,真挚,好客,爱草原如生命,爱大自然里的一切,从不在草地上动土,从不捕鱼,不到万不得已,不猎杀野兽,个个都可以信任,人人都可生死相托”,呈现了草原的历史、现实和未来,苦难、馈赠和幸福,冲撞、融合和再生,选材丰富。内涵:“我们用不着事先联系,在草原深处,每一座蒙古包里都有我们久违的亲人”“我好奇地把手伸向套马杆下面的草丛,发现那个半尺多高的小空间,仿佛密而不宣的母体,无数小昆虫、小蓓蕾、小露珠都在里面静静地醒着,无限的季节,就在这薄薄的层面里成长”“风每天在草原上吹过,岁月都到哪里去了?”“这是一种生灵与自然共生的大学问”“可是人们到底还是忽略了这一切,当然也很快尝到了苦果”“草原古老的游牧文化,粉碎了一切人定胜天的谎言,其天人合一的哲学内涵,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呈现无限的科学性,草原事实上意味着一种物竞天择、生命轮回的大境界,它属于万物生灵,而不仅仅关照人类”“草原人已经登高望远,看到了幸福的桅秆,也看到了自身文化独具光彩的力量,尽管每进取一步都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但是没有人愿意放弃,这或许就是一种文化的自觉和自信吧——我们辽阔的草原是理性的,明媚的”,表达了对草原及牧民热情的讴歌、对天地的敬畏,对历史的思考,对文化的发展、自觉与自信的赞扬,立意深刻。六、(10分)请从下面两道题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6分)21.①安土重迁②叶落归根③克已复礼④家庭亲属⑤兄友弟恭⑥智子疑邻⑦朋友圈子⑧邻居同乡以上八个现象涉及《乡土中国》中“乡土性”“差序格局”“礼治法治”“血缘地缘”四个内容,请你选择其中的一个内容,结合相关现象,进行阐述。 要求:1.明确所选内容及对应的现象;2.不超过100字。【答案】安土重迁,意即安于本乡本土,不愿轻易迁移。在安土重迁的文化心态下,中国人有了对霸权和战争反抗的心理。长城的修筑、汉代的王昭君入匈奴和亲以及唐代的文成公主入藏,反映的都是统治者不称霸、厌纷争的心理。【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进行语言表达的能力。这是一道相对开放性的试题,本题列举了八个社会现象,涉及到《乡土中国》中的四个内容,同学们可选择其中的一个内容,结合相关现象,来进行阐述。比如,我们可以结合《乡土中国》中“乡土性”的特点来进行阐述。“乡土性”的特点:其一,“乡下人离不了泥土”。乡下人以种地为最普通的谋生方法,因而也最明白泥土的可贵。其二,不流动性。靠农业谋生的人是“粘在土地上的”,并不是说乡村人口是固定的,而是说在人与空间的关系上是不流动的,安土重迁,各自保持着孤立与隔膜。其三,熟人社会。乡土社会的这种人口流动性缓慢的特点使乡村生活很富有“地方性”特点,聚村而居,终老是乡。所以,乡土社会是个熟人之间的社会,这才有了“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而人们的“安土重迁”思想为“乡土性”的特点之一,具体可表现为“对故土的留恋以及对霸权和战争的反抗”心理。再如“叶落归根”体现“乡土性”,“克已复礼”“兄友弟恭”体现“礼治法治”,“家庭亲属”“邻居同乡”体现“血缘地缘”,“智子疑邻”“朋友圈子”属于“差序格局”。22.《红楼梦》的前五回是小说的序幕,也是纲领,全书的情节背景、发展脉络、人物命运皆在此基础上展开。请你从“女娲补天、木石前盟两个神话”“冷子兴演说荣国府”“林黛玉进贾府”“葫芦僧判断葫芦案”“贾宝玉神游太虚境”中任选一个内容,结合具体情节,说说它对后文的作用。要求:1.明确所选内容,2.不超过100字。【答案】示例:“贾宝玉神游太虚境”对后文的作用:在太虚幻境中,宝玉翻看了金陵十二册,贾府中众多女子的命运与其不谋而合,比如贾迎春结局是被孙绍祖虐待而死与其判词“子系中山狼”“一载赴黄粱”相照应。【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的基本内容、人物形象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分析能力。解答本题时,首先要求考生理解《红楼梦》前五回“女娲补天、木石前盟两个神话”“冷子兴演说荣国府”“林黛玉进贾府”“葫芦僧判断葫芦案”“贾宝玉神游太虚境”的内容,然后选择其中一回按题干字数要求分析其对后文的作用。 比如选“女娲补天、木石前盟两个神话”可结合在“女娲补天”的故事中,作者特意描写了一块“无材补天,幻形入世”的顽石。这便是随贾宝玉一起降生,又为贾宝玉随身佩戴的“通灵宝玉”。它对贾宝玉的叛逆性格有隐喻作用;一方面暗示他无“补天”之材,是个不符合封建社会要求的“蠢物”;另一方面也暗示他与封建主义相对立的思想性格,具有像从天而降的顽石一样的“顽劣”,难以为世俗所改变。“木石前盟”主要交代了这块“无材补天”的顽石与绛珠仙草的关系。在这顽石下世之时,她为酬报灌溉之德,也要同去走一遭,把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这绛珠仙草便是林黛玉的前身。至于“还泪”之说,正与节选部分“只怕他的病一生也不能好的了。若要好时,除非从此以后总不许见哭声”相照应。选“冷子兴演说荣国府”可结合这一章回内容一是大致介绍了宁荣二府的主要家庭成员的情况,二是点明了贾府现时萧条的光景和面临的危机,透露出这样一个钟鸣鼎食之家,如今的儿孙竟一代不如一代了。选“林黛玉进贾府”可结合后文内容分析王熙凤性格的泼辣、精明、虚伪;宝玉性格特点的反抗封建制度的叛逆性格,蔑视功名、利禄,反抗束缚,追求自由,坚贞不屈;黛玉性格特点的细心多虑、聪颖、自尊。选“葫芦僧判断葫芦案”可结合“护官符”中“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分析。这个“护官符”的出现,也是把四大家庭的关系先行交待一下,那就是“连络有亲,一损俱损,一荣俱荣,扶持遮饰,皆有照应的”,同时还反映出封建社会钱权的密切结合,把贾府置于广阔的社会背景之中来描写,使之更具典型意义,后面自然引出薛家送宝钗进京待选住进贾府的情节。选“贾宝玉神游太虚境”可结合判词中人物最后的结局分析。比如贾元春判词是“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与她无辜地死于政治斗争相照应;贾迎春“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粱”与其被孙绍祖虐待而死相照应;贾探春判词“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与其被南安太妃看中,被安排远“和藩”远嫁为下一任南安王的王妃,随后发配边疆相照应;贾惜春判词“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与其最后出家为尼相照应。23.下面是关于大脑功能的思维导图,请将导图内容转述为文字,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 【答案】人的左脑处理与意识、学术、语言相关的活动,负责语言操作、逻辑推理,思维具有逻辑性、顺序性;人的右脑处理与本能、创造、艺术相关的活动,擅长灵感、顿悟等形象思维,有从整体到局部、从模糊到清晰的特点。【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的能力。首先明确,这是关于大脑功能的思维导图,所以图中以“大脑功能”为标志分为左右两个部分,代表人的左脑和右脑;然后按照左、右脑的顺序分别介绍两侧的功能。“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分别是左、右脑具有概括性的特征,解说时注意与其它功能的包含关系;注意对图表中的内容要解说全面,增添动词谓语,准确解说功能性质;还要注意语言连贯。七、(60分)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如果你曾仔细凝视过四季的树便会发现:春夏时蓬勃,就会尽情舒展枝叶,展现生命的旺盛;秋冬时干枯,却作了另一象限的强者,归位内核,向下扎根。以上的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你的思考,写一篇议论文。要求:①题目自拟;②主题鲜明;③内容充实;④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每一棵树的枝繁叶茂,都源于根的不屈不挠生命的意义,在于努力绽放。很多人都喜欢春夏的树,蓬勃焕发,充满了生命的力量。而我却更欣赏秋冬的树,虽然在冷风中枯叶落尽,看似停止了生长,但根系通达延展,汲取着来自黑暗深处的无限潜能。每一棵树的枝繁叶茂,都源于根的不屈不挠。地面上的枝叶,随着四季的轮回,开谢荣枯,而深埋地下的根,则是一年四季从土壤中吸收养分,为全身提供能量,永不停歇。它在寒冷的冬天,只能向地下的更深处扎伸。从某种意义上讲,正是树在冬天的默默努力,才有了春的盎然生机,夏的绿荫如盖,秋的硕果累累。 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棵树,努力是我们的根。人生亦有四季,有高潮,有低谷,有顺境,有逆境,有和煦的春天,也有凛冽的寒冬。我们应该向树学习,春夏时蓬勃生长,秋冬时向下扎根。那段大家耳熟能详的话,激励过无数人:“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我们需要知道的是,不是因为困境让他们建功立业,而是在困境面前永不服输,默默充实自己,暗暗积聚能量,才让他们的生命之树绽放出耀眼的光华。“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这是蒲松龄用来自勉的对联,亦是他一生的写照。他屡次应试落弟,生活清苦,但他不愿“耗精神与号呼,掷光阴与醉梦”,而是静下心来,扎根向下,在读书的同时向民间搜集素材,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历经二十个寒暑,终于写成了闻名中外的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在漫长的革命岁月里,毛泽东曾一度遭受排挤,甚至失去了党内的决策资格。但他毫不气馁,并未消沉,而是坚持学习思考,坚持调查研究,向广博的知识海洋汲取能量。正是他基于对中国历史和现状的深刻了解,才最终让中国革命走上了最正确的道路,为黑暗中的国家找到了光明,缔造了一个新中国。“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说的是树,说的更是人。谁的一生都不可能一帆风顺,都可能经历人生的冬季。我们要想顺利度过一个又一个人生的难关,唯有扎根向下,努力不止,将逆境当成修炼身心,吸取能量的时机。在顺境时能够爆发固然是生活的强者,在逆境中耐得住寂寞,受得住煎熬,养得足精神,积蓄够力量,才能成为最后的赢家。【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材料中的关键对象——“树”,春夏时蓬勃,秋冬时干枯,这是自然的成长节奏。映射到人类社会,处于好的环境中就努力拼搏,处于低谷时期也不要打乱节奏,拔苗助长,而应顺应环境,像冬天的树一样扎根向下,不断汲取养分,积累潜能,这样做也同样是强者。因此, 我们既要学会努力向上,仰望星空,确立远大目标,也应当要沉潜、修行、丰富自身,充实自己的能力;同时,还可以考虑把向下扎根和向上生长结合起来,认为向下生长是为向上生长积蓄能量,打好基础,两者是不可分离的。由这个点可以思考,向下生长和向上生长二者不可偏废,对立统一的。向下生长,是在为向上生长汲取力量,向上生长,则是为向下生长指明生长的目标和方向。试题要求对此写一篇议论文,在立意时,既可以选择其中一点进行论述,“奋力向上,向阳生长”或“向下扎根,汲取力量”进行写作。还可以综合二者立意,既需要扎根厚土,也需要向阳向上。同时,最好还要结合自身的学习生活情况,联系实际阐发感受和思考。要明确我们应向树学习些什么,学习它们在冬天也不放弃努力,做另一种强者;学习它们顺应自然的节奏,按照自己的节奏生长,而不会受到外界干扰,为了所谓的名利、金钱等打乱自己的生长节奏;学习它们耐得住寂寞和黑暗,扎根向下,积蓄潜能;学习它们静下心来自我修复、自我滋养。立意:1.努力做强者。2.按照自己的节奏生长。3.沉下心来,自我滋养。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3-04-26 07:36:04 页数:25
价格:¥3 大小:480.31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