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安徽省蚌埠市2023届高三语文二模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9

2/19

剩余17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蚌埠市2023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查考试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2021年《山海情》《觉醒年代》《叛逆者》等“现象剧”“出圈”了。这些国剧以充满审美意趣的方式讲述红色故事,让我们与“他们”真切相遇,从中,我们看到“他们”,更看到自己。人们时常对社会转型过程中的价值失落感叹唏嘘,无奈彷徨,而艺术往往可以提供一条救赎之路。2021年“出圈”的国剧作为一种重要参照,以高贵的“戏核”,首先在价值引领上实现了与观众的共情。很难评判,为什么大众艺术少有讲述大众自己的故事,那些聚焦北上广深的都市生活剧创造出无数鲜亮的人物,其实与数量庞大的大众全无关系。而《山海情》却不同,它讲述了大山里、戈壁滩上的大众出走乡里、移民戈壁、创造奇迹的故事。乡民中间的马得福、白老师是山里的普通人,却也是常人难以企及的英雄。艺术的最高成就在于创造永恒的生命奇迹。如果说《山海情》是集合种种以成典型,《觉醒年代》却是在真实历史人物基础上的艺术创造。真实与虚构的勾连,奇特的艺术生命力恰在于不灭的灵魂与活着的人之间进行跨时空的对话,其间所迸发的激情与优雅的火花,是当下人们跳出庸常迈向崇高的灯火。电影导演徐皓峰曾说:“故事的核心是观念,许多故事无魅力,源于观念无趣。”《觉醒年代》的创作依靠文献和方志,但它却以诸多虚构的情节抵达了真实的生命。爱与生命,是文学艺术的母题。无论是《山海情》,抑或是《觉醒年代》《叛逆者》等,都以微细的镜头捕捉到了这个强大的主题。而所谓红色或说主旋律,也的确因为“爱”的审美表达而获得认同,并因此获得经典意义。《觉醒年代》穿透了历史,拍出了那个时代的可怜与绝望、奋起与追索。一个时代的政治与意识形态、人和社会的关系、人的命运,都通过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关联得以表达,令人倍感怜惜。历史上有无这段情节已不重要,重要的是创作者以匍匐在大地上的现实主义手法,再现了“相约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片段,跨越时空,让屏幕前的观众们一同泪流。“出圈”国剧要表达“红色”,但它们的情调、气质和风格却不是一路高歌地追求革命、歌颂人民和表彰先进,甚至恰恰相反,这些正剧的潜流竟是悲情感怀与悲剧韵味。这些作品因浸润了悲剧的情调,而获得了审美的高度,也由此暗合了人们越发挑剔的审美感受力。希腊悲剧和《荷马史诗》,是西方许多人文知识分子和作家的终生读物,《红楼梦》在中国具有同样的阅读魅力,悲剧的力量可见一斑。2021年的几部口碑国剧都因塑造了无限痛苦的悲剧人物,而拓展了作品的深度和广度。第19页/共19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2021年口碑国剧接连亮相荧屏,它们当然也难免瑕疵,但这些剧却召唤和集聚了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引领我们去体味困窘下中国人的百态人生,去倾听先驱伟人的斗争呐喊……这些好故事的全部意义也许正在于——当它抵达观众时,可以支撑起人格的坐标,令人们获得自省。(摘编自《2021国剧“出圈”:红色基因的审美表达》)材料二:“红色经典”感染力的基础之一是历史逻辑的充分显现,它在文学叙事中遵循了历史发展逻辑,生动诠释了“中国人民为何选择共产党”和“共产党何以救中国”的历史信念,其高扬的共产主义信仰既是共产党人的自觉追求,也是中国人民认同的一种历史逻辑的展开。因此,凸显历史维度、尊重历史真实是“红色经典”再生产遵循的基本原则。原本生成于特定历史语境的“红色经典”再生产,既要尊重历史逻辑真实,再现特定历史环境的残酷性、严肃性,在生存底线一再退守中奋起抗争和义无反顾,从而成就革命大义的合理性;也要立足现实条件,在时代精神中展示真实的人性,生动诠释革命党人并非不食人间烟火,恰恰是在眷顾和留恋“小我”中来成就“大我”的徘徊、不舍,而又毅然决然的坚定执着,由此触及到时代的精神巅峰,在真实人性和人情的普遍生成和传达中实现党性和人民性的有机统一。新时代需要新文化的引领,需要以文艺塑造新人,需要发挥文艺引导社会风向的作用。“红色经典”再生产要实现经典化,就要立足当代艺术高原追求艺术的卓越性,尤其要塑造具有时代特征的英雄人物。“红色经典”再生产要避免英雄形象的扁平化、人物性格的定型化,既要尊重历史真实,更要倾听时代的声音,要写出一个“真实的人”以及英雄的成长史。也就是说,塑造英雄人物要刻画人物的“七情六欲”和家庭生活,这也成为再生产能否实现经典化的关键。基于历史真实,追求艺术真实,“红色经典”再生产一定要明白英雄人物首先是“人”,但更要明白英雄人物之为英雄的超越性和特殊性,因此对其“烟火气”的刻画要有“度”,再生产要基于现实主义原则,以英雄主义为轴心展开,要回到社会生活的常识、常情、常德,以增强新时代人民的归属感、认同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摘编自《新时代“红色经典”的创作及使命》)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价值引领层面引发观众的共鸣,是“出圈”国剧受到人们好评的重要原因,大众艺术如果脱离大众,就很难受到欢迎。B.正是虚构的情节让《觉醒年代》创造了永恒的生命奇迹,由此可见真实的历史基础对于艺术创作并无裨益。C.无论是希腊悲剧、《荷马史诗》《红楼梦》,还是当下“出圈”的国剧,都表明悲剧的审美价值是不可低估的。第19页/共19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D.“红色经典”再生产,必须站在历史的维度,将历史的真实与时代精神相统一,实现党性和人民性的有机统一。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那些聚焦北上广深的都市生活剧没能“出圈”,其重要原因是,这些剧作中观众只能看到“他们”,而看不到“自己”。B.《觉醒年代》中,陈独秀、李大钊的友谊,以及他们与妻子儿女的深情是否是真实的历史,并不影响剧作对“爱”的审美表达C.《山海情》等国剧虽然不是完美无瑕的,但却能广受好评,与这些剧作能引发观众的共情、引导观众进行人格自省是分不开的。D.“红色经典”在塑造英雄形象时,只要能基于现实主义原则,注重“烟火气”,就能增强新时代人们的归属感和认同感。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用来支持材料二的观点的一项是()A.电影《辛亥革命》援引了《与妻书》的内容,表现了林觉民在生与死、小家与国家之间的艰难抉择。B.复排的京剧《白毛女》在前辈们所创作的经典基础上,立足新时代,丰富了人物形象,满足了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C.3D电影《智取威虎山》在致敬经典的同时,用现代科技为影片插上了视觉奇观的翅膀,给人身临其境之感。D.建党百年献礼影片《革命者》既注重呈现李大钊革命先驱的形象,也力求刻画他作为人夫、人父的柔软温情。4.一部能“出圈”的国剧,应该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材料一进行概括。5.讲好红色故事关键在于塑造更立体、更饱满、更鲜活的党史人物形象,新时代应该如何塑造红色故事中的英雄人物?请结合材料二加以分析。【答案】1.B2.D3.C4.①密切联系大众,在价值上实现与观众的共情。②借助真实与虚构的勾连,创造永恒的生命奇迹。③捕捉细节,表现爱与生命的文艺母题。④立足时代,注重悲剧韵味,符合人们的审美感受力。⑤可以支撑人格坐标,令人自省。5.①既要尊重历史逻辑真实,成就革命大义的合理性,也要立足现实条件,在时代精神中展示真实的人性。②要基于现实主义的原则,保持英雄人物在人格上的超越性和特殊性。【解析】【1题详解】第19页/共19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B.“真实的历史基础对于艺术创作并无裨益”错误。从原文“《觉醒年代》却是在真实历史人物基础上的艺术创造。真实与虚构的勾连,奇特的艺术生命力恰在于不灭的灵魂与活着的人之间进行跨时空的对话,其间所迸发的激情与优雅的火花,是当下人们跳出庸常迈向崇高的灯火”来看,《觉醒年代》的出圈,源于“真实的历史基础”与“虚构的情节”的勾连,选项的无中生有。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D.“只要……就……”错误。从原文“基于历史真实,追求艺术真实,‘红色经典’再生产一定要明白英雄人物首先是‘人’,但更要明白英雄人物之为英雄的超越性和特殊性,因此对其‘烟火气’的刻画要有‘度’,再生产要基于现实主义原则,以英雄主义为轴心展开,要回到社会生活的常识、常情、常德,以增强新时代人民的归属感、认同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来看,“红色经典”塑造英雄形象要想“增强新时代人们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必须满足“基于历史真实,追求艺术真实”“对其‘烟火气’的刻画要有‘度’”“回到社会生活的常识、常情、常德”等条件,选项表述过于绝对。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二主要阐述了新时代“红色经典”的创作及使命。C.“用现代科技为影片插上了视觉奇观的翅膀”主要说的是现代科技给人的观影感受,不能支持材料二的观点。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由“这些国剧以充满审美意趣方式讲述红色故事,让我们与‘他们’真切相遇,从中,我们看到‘他们’,更看到自己”“2021年‘出圈’的国剧作为一种重要参照,以高贵的‘戏核’,首先在价值引领上实现了与观众的共情”可知,密切联系大众,在价值上实现与观众的共情。由“艺术的最高成就在于创造永恒的生命奇迹。如果说《山海情》是集合种种以成典型,《觉醒年代》却是在真实历史人物基础上的艺术创造。真实与虚构的勾连,奇特的艺术生命力恰在于不灭的灵魂与活着的人之间进行跨时空的对话,其间所迸发的激情与优雅的火花,是当下人们跳出庸常迈向崇高的灯火”可知,借助真实与虚构的勾连,创造永恒的生命奇迹。第19页/共19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由“爱与生命,是文学艺术的母题。无论是《山海情》,抑或是《觉醒年代》《叛逆者》等,都以微细的镜头捕捉到了这个强大的主题”可知,捕捉细节,表现爱与生命的文艺母题。由“‘出圈’国剧要表达‘红色’,但它们的情调、气质和风格却不是一路高歌地追求革命、歌颂人民和表彰先进,甚至恰恰相反,这些正剧的潜流竟是悲情感怀与悲剧韵味。这些作品因浸润了悲剧的情调,而获得了审美的高度,也由此暗合了人们越发挑剔的审美感受力”可知,立足时代,注重悲剧韵味,符合人们的审美感受力。由“这些好故事的全部意义也许正在于——当它抵达观众时,可以支撑起人格的坐标,令人们获得自省”可知,可以支撑人格坐标,令人自省。【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由“原本生成于特定历史语境的‘红色经典’再生产,既要尊重历史逻辑真实,再现特定历史环境的残酷性、严肃性,在生存底线一再退守中奋起抗争和义无反顾,从而成就革命大义的合理性;也要立足现实条件,在时代精神中展示真实的人性”可知,既要尊重历史逻辑真实,成就革命大义的合理性,也要立足现实条件,在时代精神中展示真实的人性。由“基于历史真实,追求艺术真实,‘红色经典’再生产一定要明白英雄人物首先是‘人’,但更要明白英雄人物之为英雄的超越性和特殊性,因此对其‘烟火气’的刻画要有‘度’,再生产要基于现实主义原则,以英雄主义为轴心展开,要回到社会生活的常识、常情、常德,以增强新时代人民的归属感、认同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可知,要基于现实主义的原则,保持英雄人物在人格上的超越性和特殊性。(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图谏郭建国宫人高呼:“传翰林图画院待诏张择端觐见。”张择端赶紧整理朝服,双手高举《清明上河图》,直奔文德殿。宋徽宗听完张择端禀报,命人打开画作请众卿鉴赏。张择端躬身将画作铺在大殿之上,宋徽宗离开龙椅,近前左右观看。宋徽宗面露喜色,评道:“正道(张择端表字)此图功力上乘,笔法娴熟,构图严谨,人物体态生动,布局疏密有致。爱卿用心之处可嘉,朕心甚慰。众卿以为如何?”蔡京在旁言道:“陛下所言极是。正道画功深厚,界画精确,豆人寸马,对京师繁华、太平盛世描画甚佳。”众人附和。宋徽宗笑道:“若无辽金之扰、西夏之害,我大宋是何等繁华富足,百姓是何等安居乐业。辽金、西夏常居荒蛮之地,无五谷之养,少经史之德,其只知金钱财帛之贱物,岂可与我大宋书画之精深技艺相比。其可悲乎,可贱耶?”众人齐呼陛下英明。第19页/共19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宋徽宗命取笔墨,两宫人端平画作,挥毫题下“清明上河图”五个瘦金体,并盖上双龙小印。张择端在旁肃立,低声言道:“陛下,臣花费十年心血,今日终于绘成此图。十年中,不免世事变化,还需陛下仔细鉴赏。”宋徽宗又赞许几句,命内府收藏此图,退朝。夫人颜氏见丈夫进宫回家,向前欲道贺,却见张择端闷闷不乐,忙问难道圣上不满意?张择端摆手说:“圣上只知画,而不知政,大宋危矣!”他命妻子收拾细软,变卖房产,择日启程离京。张择端告别画院同僚,携妻带子,一路东行,数月后,来到曹州地界。颜氏因舟车劳顿,一病不起。张择端不得已,寻一农家客栈住下,伺候颜氏将养身子。这一住,却生活了数年。靖康二年四月,传来噩耗,张择端闻听“靖康之变”,顿时晕倒在地。众人连扶带唤,待其醒来,遂放声痛哭。他捶胸顿足,向北跪呼:“陛下,您若知那图徒有其表,早加以治政强军,岂有今日之祸哉?”众人尽皆落泪。张择端一连数日茶饭不思,暗暗垂泪。一日,他告别颜氏独自赶赴京师,颜氏阻拦不住,百般叮嘱,噙泪相送。张择端站在虹桥之上,汴河无商船来往,码头驮夫不知去向。沿河酒肆、茶坊、脚店、肉铺、庙宇、公廨、纸马店、刀剪摊、杂货摊,关停歇业,人影寥寥。一会儿,桥下攀上一老者,衣衫褴褛,气喘吁吁。张择端询问城中可有官兵驻守,老者答早已不见踪影。张择端驻足良久,眼前一片惨景,宛如万箭穿心,双眼泛出泪花。他拖着病腿,三步一回头,返回曹州。张择端历经数月,终于回到家中,这一路疲饿交加,竟卧床不起,熬病月余。颜氏日夜守候,张择端渐渐恢复。一日,张择端买来薄绢,铺展在旧木板搭起的条案上,研墨润笔。他不急动笔,翻出苏洵的《六国论》诵读起来,读罢掩面垂泪。稍停,他开始着手作画,笔力劲道娴熟,全景图早已成竹在胸,所画人物、车马、屋宇、船只、桥梁、树木、各种杂件,如从笔下流出,慢中飞动,快中沉稳。约两年时间,张择端又画出一幅《清明上河图》,此图不同于金人掠去的首稿,图中已不见士兵慵懒之态,文武官员抢道不让,税负过重官商吵闹,以及侵街占道、通行混杂等市井管理乱象,完全是一幅太平盛世、繁华富足的盛景。张择端携家眷再度启程,一路南渡,漂泊不定。绍兴二年,他听说宋高宗迁都临安,便辗转来到此地。初到时,张择端精神振奋,四处游玩几日。一日,他将朝服穿戴一新,带着《清明上河图》复稿,向皇宫走去。宋高宗很快下旨召见,张择端进殿伏地跪拜,君臣二人相见感慨万千,不免伤心落泪。张择端将献图之事禀报,宋高宗命人打开观看。宋高宗夸赞此图甚得先皇喜爱,又问此图不是早已被金人掠去了吗?张择端解释道,此图乃耗时两年之新作,与原作颇有不同。宋高宗边看边问秦第19页/共19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桧:“会之(秦桧表字)爱卿,意下如何?”秦桧略顿道:“依臣之见,此图画法精湛,但已是昨日京师,徒为黄粱一梦尔。今日临安日益繁华,已现中兴之象,实为我大宋之福啊。”宋高宗点头称是。宋高宗又说了一些勉励的话,让张择端好好保存,以传后世临习。张择端告退。张择端回到家中,气得浑身发抖,怒骂苟安之辈。颜氏劝慰,仍难抑其怒。一连数日,张择端坐卧不宁,口中怒骂不止。他看着那幅《清明上河图》,拿起又放下,反复数次。最后,他长叹一声,将画作掷于炭火之中。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宋徽宗看到张择端献上的图,面露喜色,并亲笔题名,加盖御印,可见其对《清明上河图》的赞许。B.第一次献图失败后,张择端带着妻子逃离了京城,表明他预感到危难将至,对宋王朝彻底失望了。C.第一次绘制《清明上河图》历时十年,第二次历时两年,可见张择端在第二幅图上花费的心思不如第一次。D.两次献图,蔡京、秦桧都明白张择端献图的真实目的,但都选择蒙蔽君主,可见二者的邪恶用心。7.下列对小说的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次献图时,作者通过宋徽宗的语言,表现出他的刚愎傲慢,为后文大宋兵败南迁埋下了伏笔。B.“靖康之变”的消息传来,作者借助动作和语言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张择端内心的沉痛与愤懑。C.第二幅图所画景象,与当时京师的真实景象形成鲜明对比,表现出张择端作画与观景时心情截然不同。D.小说在历史真实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虚构,使得小说既具有历史的厚重感,又立意深刻,意味深长。8.张择端先后两次画《清明上河图》,但所画内容并不相同,请结合文本分别概括画作的内容并分析画家的意图。9.误会法,是小说常用的表达技巧之一,指作者有意造成人物之间的理解或不理解、信任或不信任的误会,以此来达到一定的写作目的。请指出小说是如何使用“误会法”的,并分析其艺术效果。【答案】6.A7.C8.(1)第一次:画作着力表现太平中暗藏危机,士兵慵懒,文武官员争道,赋税沉重,市井混乱。画家想让宋徽宗意识到宋朝表面繁华,实则暗藏危机,当居安思危。(2)第二次:画作着力表现昔日京城的太平安定、繁华富足。画家想告诫宋高宗不可偏安一隅,当励精第19页/共19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图治,收复山河。9.张择端两度向君主献画,君主都没有理解他的真正意图。效果:①两度献画均不被理解,凸显出张择端内心的愤懑与无奈,使人物形象更鲜明。②表现出“靖康之变”前后君主昏聩、奸臣误国的社会现实,增强了小说的批判意味。③张择端忠心忧国,最终皆不被理解,强化了小说的悲剧意味,令读者扼腕叹息。【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彻底失望了”理解错误。依据原文“张择端又画出一幅《清明上河图》,此图不同于金人掠去的首稿”“带着《清明上河图》复稿,向皇宫走去”等内容可知,张择端还有第二次献图,可见他仍然抱有希望。C.“花费的心思不如第一次”理解错误。依据原文“陛下,臣花费十年心血,今日终于绘成此图。十年中,不免世事变化,还需陛下仔细鉴赏”“陛下,您若知那图徒有其表,早加以治政强军,岂有今日之祸哉”“稍停,他开始着手作画,笔力劲道娴熟,全景图早已成竹在胸”等内容可知,张择端的两次画图都是真心的,都是为了想借图讽劝。D.“两次献图,蔡京、秦桧都明白张择端献图的真实目的”理解错误。依据文意可知,文章并没有体现出蔡京、秦桧二人是否明白张择端献图的真实目的,所以蔡京、秦桧二人不一定明白张择端献图的真实目的。但无论是否看出,他们身为佞臣都会做出相同的反应。故选A。【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C.“表现出张择端作画与观景时心情截然不同”分析错误。依据文意可知,无论是作画,还是观景,张择端的心境都是沉痛与愤懑的,也正因如此,才能凸显出张择端献图的目的。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依据原文“陛下,臣花费十年心血,今日终于绘成此图。十年中,不免世事变化,还需陛下仔细鉴赏”“圣上只知画,而不知政,大宋危矣”“约两年时间,张择端又画出一幅《清明上河图》,此图不同于金人掠去的首稿,图中已不见士兵慵懒之态,文武官员抢道不让,税负过重官商吵闹,以及侵街占道、通行混杂等市井管理乱象,完全是一幅太平盛世、繁华富足的盛景”等内容可知:第一次:画作内容主要描绘的是“士兵慵懒”“文武官员抢道不让”“税负过重官商吵闹”“侵街占道”“通行混杂”等市井管理的混乱现象,表现太平盛世下暗藏危机。画家第19页/共19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想通过该画内容提醒宋徽宗要居安思危,认识到朝廷表面看似繁华,实则暗藏危机。第二次:画作主要内容表现的是一幅太平盛世、繁华富足的盛景,这是“靖康之变”之后,宋朝偏居江南一隅,画家意在告诉宋高宗不可长期安居江南,要励精图治,收复失地,重铸大宋昔日辉煌。【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该文章的“误会法”体现在张择端的两次献图都没有被当时的皇帝明白其真是用意。表达效果:首先,从人物形象上来说,张择端两次献图都没有被当时的统治者明白其真实用意,从而表现出张择端内心的沉痛与愤懑,使得人物形象逼真。其次,从主题上来说,本文主要通过张择端的两次献图来表现一位忠于国事的文人形象。张择端两次献图均不被理解,体现了小说的悲剧意味,使宋王朝的统治者昏庸无能的表现得淋漓尽致,增强了批判的效果。最后,从艺术效果来说,文章中间插入“靖康之变”,第一次献图在“靖康之变”之前,第二次献图是在“靖康之变”之后,两次献图都没有被理解,写出了宋朝这段历史的社会现实,批判了“靖康之变”前后宋朝统治者的昏庸无能,强化了小说的悲剧意味。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隋炀帝广造宫室,以肆行幸。自西京至东都,离宫别馆,相望道次,乃至并州、涿郡,无不悉然。驰道皆广数百步,种树以饰其傍。人力不堪,相聚为贼。逮至末年,尺土一人,非复己有。以此观之,广宫室,好行幸,竟有何益?此皆朕耳所闻,目所见,深以自诫。故不敢轻用人力,惟令百姓安静,不有怨叛而已。”贞观十一年,太宗幸洛阳宫,泛舟于积翠池,顾谓侍臣曰:“此宫观台沼并炀帝所为,所谓驱役生民,穷此雕丽,复不能守此一都,以万民为虑。好行幸不息,民所不堪。遂使天下怨叛,身死国灭,今其宫苑尽为我有。隋氏倾覆者,岂惟其君无道,亦由股肱无良。如宇文述、虞世基、裴蕴之徒,居高官,食厚禄,受人委任,惟行谄佞,蔽塞聪明,欲令其国无危,不可得也。”司空长孙无忌奏言隋氏之亡其君则杜塞忠说之言臣则苟欲自全左右有过初不纠举寇盗滋蔓亦不实陈据此,即不惟天道,实由君臣不相匡弼。”太宗曰:“朕与卿等承其余弊,惟须弘道移风,使万世永赖矣。”贞观十二年,太宗东巡狩,将入洛,次于显仁宫,宫苑官司多被责罚。侍中魏征进言曰:“陛下今幸洛州,为是旧征行处,庶其安定,故欲加恩故老。城郭之民未蒙德惠,官司苑监多及罪辜,或以供奉之物不精,又以不为献食。此则不思止足,志在奢靡,既乖行幸本心,何以副百姓所望?隋主先命在下务作献食,献食不多,则有威罚。上之所好,下必有甚,竞为无限,遂至灭亡。此非载籍所第19页/共19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闻,陛下目所亲见。为其无道,故天命陛下代之。当战战栗栗,每事省约,参踪前列,昭训子孙,奈何今日欲在人之下?”太宗大惊曰:“非公,朕不闻此言。自今已后,庶几无如此事。”贞观十三年,太宗谓魏征等曰:“隋炀帝承文帝余业,海内殷阜,若能常处关中,岂有倾败?遂不顾百姓,行幸无期,径往江都,不纳董纯、崔象等谏诤,身戮国灭,为天下笑。虽复帝祚长短,委以玄天,而福善祸淫,亦由人事。朕每思之,若欲君臣长久,国无危败,君有违失,臣须极言。朕闻卿等规谏,纵不能当时即从,再三思审,必择善而用之。”(节选自《贞观政要·论行幸》)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司空长孙无忌奏言/隋氏之亡/其君则杜塞忠谠之言/臣则苟欲自全/左右有过/初不纠举/寇盗滋蔓/亦不实陈/B.司空长孙无忌奏言/隋氏之亡其君/则杜塞忠谠之言/臣则苟欲自全/左右有过/初不纠举/寇盗滋蔓/亦不实陈/C.司空长孙无忌奏言/隋氏之亡/其君则杜塞忠谠之言/臣则苟欲自全/左右有过/初不纠举寇盗/滋蔓亦不实陈/D.司空长孙无忌奏言/隋氏之亡其君/则杜塞忠谠之言/臣则苟欲自全/左右有过/初不纠举寇盗/滋蔓亦不实陈/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相望道次”与“列坐其次”(《兰亭集序》)两句中的“次”字含义相同。B.“幸洛阳宫”的“幸”指皇帝亲临,与“妇女无所幸”(《鸿门宴》)中的“幸”含义不同。C.巡狩,指天子视察各地,也有狩猎的意思,文中的意思为天子视察各地。D.朕,文中是人称代词,与“回朕车以复路兮”(《离骚》)中的“朕”含义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唐太宗认为,君主应该让百姓安居乐业,不能随便动用民力,隋炀帝不爱惜民力,大肆建造宫殿,纵情游幸,导致民不堪命,不得不一起反抗。B.贞观十一年,在唐太宗巡幸洛阳宫、泛舟积翠池期间,长孙无忌进言指出隋朝的灭亡,不仅是天意,实际上也是君臣之间不相互扶持所致。C.贞观十二年,唐太宗巡狩洛阳,住在显仁宫,很多官吏因没有尽到职责被责罚,魏征指出奢靡将导致灭亡,君主应厉行节俭,唐太宗听取了他进言。D.贞观十三年,唐太宗在与魏征的交谈中表明,帝运的长短,是天意决定的,但人事也很重要,这与欧阳修在《伶官传序》中表达的观点类似。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此则不思止足,志在奢靡,既乖行幸本心,何以副百姓所望?第19页/共19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2)若欲君臣长久,国无危败,君有违失,臣须极言。14.文中唐太宗说道“朕与卿等承其余弊”,这里的“余弊”具体指什么?请简要说明。【答案】10.A11.D12.C13.(1)这就是不思知足,心向奢靡。这样做已经违背了巡行的初衷,凭什么能符合百姓的期望?(2)如果想要君臣相安无事,国家没有危险败亡,君主有了过失,臣子一定要极力规劝。14.(1)君主无道,荒淫奢侈,不听取忠言。(2)臣子不忠,苟且偷生,蒙蔽君主。【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司空长孙无忌上书说:“隋代灭亡原因在于君王杜绝忠言,臣子苟且偷生,上下都有过失。开始不纠偏改过,后来反叛势力日渐猖獗,也没人敢把实情说出来。“其君则杜塞忠谠之言”与“臣则苟欲自全”是并列结构,从“君”和“臣”两方面来陈说原因,因此要在“其君”前断开,排除BD。“滋蔓”是“寇盗”的谓语,不能断开,排除C。故选A。【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和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A.正确。两个“次”都解释为“旁边”,句意:在路边随处可见。/排列坐在曲水旁边。B.正确。“妇女无所幸”的“幸”解释为“宠爱”,句意:不宠幸妇女。D.“含义相同”说法错误,文中的“朕”专用作皇帝的自称;“回朕车以复路兮”的“朕”是人称代词,句意:调转我的车走回原路啊。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C.“很多官吏因没有尽到职责被责罚”说法错误,依据原文“城郭之民未蒙德惠,官司苑监多及罪辜,或以供奉之物不精,又以不为献食。此则不思止足,志在奢靡,既乖行幸本心,何以副百姓所望?”可知,很多官吏被责罚并不是因为没有尽到职责,而是唐太宗不思知足,心向奢靡导致的。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1)“既”,已经;“乖”,违背;“行幸”,巡行;“副”,符合,相符。第19页/共19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2)“违失”,处事失当,过失;“极言”,竭力陈说,直言规劝。【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依据原文“隋氏倾覆者,岂惟其君无道,亦由股肱无良。如宇文述、虞世基、裴蕴之徒,居高官,食厚禄,受人委任,惟行谄佞,蔽塞聪明,欲令其国无危,不可得也”可知,“余弊”指的是两方面,一是君主方面:君主无道,荒淫奢侈,不听取忠言;二是臣子方面:臣子不忠,苟且偷生,蒙蔽君主。参考译文:贞观初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隋炀帝大肆营建宫室,以便纵情游乐。从西京到东都,沿途离宫别馆随处可见,并州、涿郡,也无不如此。驰道有几百步宽,两边还种上树作为装饰。百姓无力承担徭役和劳役的重负,相继起来反抗。到了隋朝末年,隋炀帝已经众叛亲离,连一尺土地、一个百姓,都不再属于他了。这样看来,多营宫室,喜爱游乐,有什么好处呢?这些都是我耳闻目睹的事,这样的教训,应该深以为诫啊!因此,我不敢随便动用人力,只想让百姓安居乐业,不要发生叛乱才好。”贞观十一年,唐太宗到洛阳宫,在积翠池上泛舟,环顾身边的侍臣说:“这里的宫苑、台榭都曾是隋炀帝建造的,他生前驱使万民,为他修筑精雕细刻的宫室,也不能守住这一都城,把老百姓当作关心的对象。他还喜好不停地到各地巡游玩乐,老百姓不能够忍受。隋炀帝的荒淫导致天下人的怨恨和叛乱,最后落得国破家亡,现在,他的宫殿完全归我所有了。隋代灭亡的原因,难道只是君王无道吗?其实他的臣子们也不忠良。像宇文述、虞世基、裴蕴这些人,他们身居高位,享受着丰厚的俸禄,被皇帝委以重任,但他们只知道行小人谄媚之事,扰乱视听。这样要使朝廷不危亡,怎么可能呢?”司空长孙无忌上书说:“隋代灭亡的原因在于君王杜绝忠言,臣子苟且偷生,上下都有过失。开始不纠偏改过,后来反叛势力日渐猖獗,也没人敢把实情说出来。因此,隋朝灭亡不仅在天意,实际上也是君臣之间不相互扶持所致啊。”唐太宗说:“我和各位大臣是在隋末天下大乱之后得到江山的,因此我们应该弘扬大道、移风易俗,才能使国家长治久安。”贞观十二年,唐太宗东巡,即将进入洛阳,下榻在显仁宫,宫里的侍从很多都受到很多责罚。对此,侍中魏征向唐太宗进谏说:“陛下如今到洛阳,是因为以前在战争期间这里遭到了祸殃,陛下希望这里获得安宁,所以对洛阳的百姓施以特别的恩惠。但事到如今,这里的百姓非但没得到眷顾,相反,显仁宫的侍从还受到了很多无辜的责罚。他们有的是因为进献的物品不精致,或者因为食物不甘美而受罚。这就是不思知足,心向奢靡,这样做已经违背了巡行的初衷,凭什么能符合百姓的期望?过去,隋炀帝命令下人多多进献食物,只要食物不丰美,就要受到责罚。上面有什么样的喜好,下面必定会加倍效仿,这样下去,人就会变得贪得无厌,最后走向灭亡。这不只是史书所载,也是陛下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正因为隋炀帝昏庸无道,所以上天才委派你来代替他。陛下应当战战兢兢,凡事从俭,以前人的风范为楷模,第19页/共19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来告诫子孙后代。怎么今天反而想处于隋炀帝之下了?”唐太宗听后大惊失色,说:“没有你,我绝不会听到这样的诤言。从今以后,再也不会有此类事情发生了。”贞观十三年,唐太宗对魏征等大臣说:“隋炀帝在继承隋文帝基业的时候,海内升平,如果他能长期住在关中,怎么可能遭致灭亡呢?可是后来他不顾百姓的疾苦,到各地去行幸巡游,没有归期。最后索性住在江都,不听从董纯、崔象等大臣的忠言,最终不仅自己死于叛臣之手,也断送了江山社稷,被天下人耻笑。虽然帝运的长短,是天意决定的,但是祸福善恶,也在于人事。我每每想到这些,都认为如果想要君臣相安无事,国家太平,君主一旦有了过失,臣子就一定要直言不讳地指出来。我对你们提出的意见,虽然不能当时就采纳,但在我反复思考之后,必定会选择好的意见加以采纳。(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猛虎行高启阴风吹林乌鹊悲,猛虎欲出人先知。目光燑燑当路坐,将军一见弧矢堕。几家插棘高作门,未到日没收猪豚。猛虎虽猛犹可喜,横行只在深山里。15.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着意描写山中寒风阵阵,乌鹊悲啼,为猛虎的出现蓄势,烘托出猛虎的森然可怖。B.“燑燑”,火光明亮的样子,诗中指猛虎的目光像火一样明亮,突出了猛虎的贪婪凶狠。C.第四句写将军一见到猛虎就大惊失色,以致惊掉了手中的弓箭,侧面表现出老虎的威猛。D.猛虎出行,人已先知,山中百姓提前做好防护,日落前收回牲畜,就可以避免被猛虎侵扰。16.有人评价第七句“虽曰可喜,然多可悲,意在言外”,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请作简要说明。【答案】15.D16.同意。诗歌表面上写猛虎只在深山横行值得庆幸,但暗指深山之外有比猛虎更可怕的东西,借以批判当时苛政无处不在,表现诗人对百姓的同情,对统治者的憎恨,因而足见可喜之外多可悲。【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D.“日落前收回牲畜,就可以避免被猛虎侵扰”有误。诗人写“未到日没收猪豚”的意图是第19页/共19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为了说明人们非常害怕猛虎,以至于天还没全黑就收回了外放的牲畜。故选D。【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探究文章的思想内容的能力。对诗歌尾联的理解,不能仅仅着眼于第七句的“喜”字,而应意识到“犹可喜”是为了突出后一句话。诗歌整个尾联的意思是猛虎虽然凶猛,但还可以让人欣慰,它只是在深山里逞凶狂。两句诗意在言外,说明人世间还有比猛虎更凶猛的东西。而结合孔子“苛政猛于虎”的典故及当时的时代背景,我们可以得知是苛暴的政治。所以,这里字面写老虎的凶猛,实际影射比猛虎还要可怕的苛政和人间作威作福的当道者。由此可见诗人对百姓的同情,对统治者的憎恨。而这些情感绝不可能是“喜”的。因而足见可喜之外多可悲。(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劝学》中荀子用“__________”,还没有十步之远,但“__________”,却能走很远,说明坚持不辍的重要性。(2)《念奴娇·过洞庭湖》中,作者用“__________”表明自己纯正胸怀,与洞庭湖“__________”的明洁气象交融,超越了世俗的荣辱得失。(3)《种树郭囊驼传》中,郭橐驼认为种植树木的时候“__________,__________”,就可以使树木保全天性,依照自己的本性生长了。【答案】①.骐骥一跃②.驽马十驾③.肝肺皆冰雪④.表里俱澄澈⑤.其莳也若子⑥.其置也若弃【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准确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有:“骥”“驽”“澈”“莳”。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捣练”是一种用草木灰水或贝壳灰水等碱性溶液浸泡织物并使用砧杵反复捶打使生丝或葛麻等植物纤维以及它们的织成品脱胶的工艺。若是留心古人的诗作,你或许会发现“捣练”活动似乎总是固定在秋季的夜晚,即“秋夜捣练”。秋季天气逐渐转寒,妇人们要准备御寒的衣物,以便能及时寄到戍边的丈夫手里。因此,“捣练”活动多在秋季进行。但令人费解的是,①?有人认为,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妇人们白天要在地里做农活,无暇顾及“捣练”之事,因此选在晚上进行。唐代诗人王建善于写宫词,“玉钗低昂”的宫廷女子,也会选在“夜深月落冷如刀”时进行“捣练”活动,因此②。第19页/共19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捣练”是一种化学作用与物理作用相结合的加工工艺。“捣练”过的衣服面料,特别是葛、麻等植物纤维面料,往往容易变得松散、不耐用。这时候,对“捣练”温度的控制就比较关键,“石不发烧,则缕紧不松泛”。石砧白日暴晒,不宜“捣练”,③才是“捣练”的好时机,能尽量确保衣物或面料的坚韧耐用,这就是古人“犹尚寒砧”的原因。18.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长句改成几个较短的句子。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19.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答案】18.“捣练”是一种工艺。首先要用草木灰水或贝壳灰水等碱性溶液浸泡织物,再用砧杵反复捶打,最终使生丝或葛麻等植物纤维以及它们的织成品脱胶。19.①“捣练”为什么都在夜晚进行呢②白天农忙并不能完全解释这一现象③温度较低的夜晚(夜晚温度降低)【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变换句式的能力。长句变短句时先要抽取句子主干,使之成为一个独立的句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主干为:“捣练”是一种工艺。其次,切分枝叶,由大到小切分修饰成分。句子中工艺的第一步“用草木灰水或贝壳灰水等碱性溶液浸泡织物”和第二步“使用砧杵反复捶打使生丝或葛麻等植物纤维以及它们的织成品脱胶”是两个补语补充修饰“工艺”。其中“使用砧杵反复捶打使生丝或葛麻等植物纤维以及它们的织成品脱胶”还可以拆分成两步,即“使用砧杵反复捶打”和“生丝或葛麻等植物纤维以及它们的织成品脱胶”。拆分的可以单独成句。最后,分层调整,再按照句子内部的逻辑顺序,调整语序,组合成连贯的句群。得出答案:“捣练”是一种工艺。首先要用草木灰水或贝壳灰水等碱性溶液浸泡织物,再用砧杵反复捶打,最终使生丝或葛麻等植物纤维以及它们的织成品脱胶。【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依据“固定在秋季的夜晚”“秋夜捣练”推断费解的是为什么要在夜晚进行,故可填写“‘捣练’为什么都在夜晚进行呢”。第二空:依据“宫廷女子,也会选在‘夜深月落冷如刀’时进行‘捣练’活动”推断白天农忙无暇顾及“捣练”就不合理了,故可填写“白天农忙并不能完全解释这一现象”。第三空:依据“对‘捣练’温度的控制就比较关键”“石砧白日暴晒,不宜‘捣练’”推第19页/共19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断在夜晚进行是因为“捣练”对温度有要求,夜晚的温度适合“捣练”,故可填写“温度较低的夜晚”或“夜晚温度降低”。(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1分)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桂花细细碎碎地开,最日常,最平静,最民间,像日子,①的日子,一年一见。见时花开纷纷,小朵小朵,絮絮叨叨的样子。挤着,花梗处,叶子荫下,一点儿也不张扬,是②过日子的姿态。《诗经》里有男女互赠香草,赠芍药,赠白茅,赠红管草,但没见人家赠桂花。我觉得桂花真值得一赠啊,在那样的草木年代,赠一枝,一个村子都沉浸在袅绕的香气中了。现在的人在那些送花时节,送玫瑰,送百合,却不送桂花。诸花之中,大约只有桂花,和吃贴得这样近,和烟火气贴得这样近。除了桂花糖,还有桂花糕、桂花饼。中秋吃月饼,最喜那饼馅里一粒一粒的桂花,尘芥一般,星子一般。还有桂花茶,沸水冲泡,一粒一粒的小花在水里乱纷纷地逃逸,然后浮上来,在水面上铺成一片,眉头紧锁似的不情不愿。可是,半个时辰后,揭杯盖窥一眼,它们一粒一粒,缓缓沉下去,禅坐在杯底。好像一群怀抱理想的女子,在茫然与不甘之后,在对抗与疼痛之后,最后与生活和解,变得③,化作一抹袅袅的茶香,各自咀嚼,各自回味。可是,桂花骨子里到底是有远意的。山中桂子,在我们看不见的僻静清幽处,兀自落下。20.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写泡桂花茶使用了拟人和对比的手法,请分析其表达效果。22.下列句子中的“我们”和文中画横线处的“我们”,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好妹妹,原是我们的不是。(《红楼梦》)B.我们不妨先集中注意那些被称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乡土中国》)C.现在我们都是上年纪的人了,这些话请你不必说了。(《雷雨》)D.我们走入山谷,沿着小溪,走两三里到了水源。(《一个消逝了的山村》)【答案】20.①波澜不惊(风平浪静)②老老实实(踏踏实实/实实在在)③心平气和(气定神闲)21.①用“逃逸”“不情不愿”“禅坐”等词语赋予桂花以生命,饱含情感,使语言形象,生动活泼。②冲泡初与半小时后形态上形成了对比,突出了桂花前后形态的变化,使其形象更加鲜明,突出了作者对桂花的喜爱之情。22.B【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①处,结合前文“最日常,最平静,最民间”和后文“一年一见”可知,此处语境强调的是桂花细细碎碎一年一见地开得很平稳,没有什么变化,故此处可填“波澜不惊”或“风平浪静”。“波澜不惊”:比喻局面平静、形势平稳,没有什么变化或曲折。第19页/共19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第②处,结合前文“不张扬”可知,此处可填“老老实实”或“踏踏实实/实实在在”。老老实实:指为人诚实、本分。第③处,结合前文“与生活和解”和后文“化作一抹袅袅的茶香,各自咀嚼,各自回味”可知,此处语境强调的是此时桂花心情平静,态度温和,故此处可填“心平气和”或“气定神闲”。心平气和:指思想或精神平静,没有不安或压抑的感情。【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运用拟人手法,用“逃逸”“不情不愿”“禅坐”等词语将桂花人格化,赋予桂花以生命,生动活泼,饱含情感,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桂花茶冲泡中形态变化的全过程。运用对比手法,桂花茶由冲泡初的“眉头紧锁似的不情不愿”的形态与半小时后“禅坐在杯底”形态上形成了对比,形象鲜明地突出了桂花前后形态的变化,突出了作者对桂花的喜爱之情。【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文中画横线句子“在我们看不见的僻静清幽处”的“我们”是作者指称自己和读者。A.在对话语境中,向对话人指称自己和第三方。B.作者指称自己和读者。C.指称对话双方。D.作者向读者指作者一行。故选B。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促进共同富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高度统一的,既要做好物质积累,也要实现精神丰实;既要让人民仓廪实、衣食足,也要让人民知礼节、明荣辱。党的二十大报告将“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要求。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取得更为实质性的进展,需要我们切实抓好精神文明建设各项任务,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让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更加富裕。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请结合材料和自己的生活实际,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和感悟。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天地浩然气,不随江海沉第19页/共19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苗无阳光不茁,人无精神不立。精神之于人,犹如血脉筋骨——无血脉不能通变,无筋骨不可存身。帕斯卡尔曾经说过: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思想是精神的一种表现形式,由此可见,人区别于草木,正在于人具有能动性质的精神。没有精神的人,只会沦为行尸走肉。林则徐的那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是林则徐在国家危亡的关键时刻,能够不惜个人利益挺身而出,与祸国殃民的鸦片和包藏祸心的洋人拼力斗争的内在驱动。他胸怀天下、着眼未来的博大胸襟与长远眼光,几百年来激励着我们后人勿忘国耻,砥砺前行,而他自己也成为中国历史上一颗永不陨落的明星。可是,反观我身边的许多青少年同学,在生命的根须最为发达、人生的前景尚未确定的黄金时代,却早早失去了那一股精气神。不知个人理想为何物,更别提时代使命,丢了书本捧起手机,扔掉精神换来虚无。如果青年都是佛系——信奉万事皆“空”,少年都成道家——遵奉“无为”即为,这样的人又怎么在社会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有所作为?又怎么担当得起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历史重任?楼无房梁易倒,国无精神难存。每个民族应当有自己独特的精神内涵,这种内涵凝聚了一个国家无数代人关于生存发展的思考与经验,是高度凝炼的智慧精华。这精神,在国家面临难题时提供动力,在前路不明时指路领航,在发展强大时高屋建瓴……在任何时代,这国家精神,都是不可或缺的国之“重器”。一个国家如果缺失了这种精神内涵,将难以在强国林立的世界久存。今日中国的快速发展,让我们无数人在欣喜于中国当今的实力之时,也让我们听到很多质疑与诽谤的声音,我们要更加牢记孙中山的那句“革命尚未成功,同志继续努力”,从而时刻保持绝对的警醒与旺盛的战斗力。就比如疫情中,看到在抗疫中牺牲的广大公职人员、基层干部,再对比他国疫情肆意蔓延的形势,使我们更加深刻的体会到,毛主席提出的“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的牺牲奉献精神,在突发灾难时,更是稳住国家根基的“定海神针”。天地浩然气,不随江海沉。时间永在流动,时代面貌也会常新,对国家精神的传承永不能停止。正是因为这些精神之骨的支撑,才有了个人价值,才有了民族脊梁,进而才有了国家的立世之根。不负时代,满“血”出征,愿你我携手同行!【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本题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材料首先指出在仓廪实、衣食足的物质高度发展基础上,实现精神丰富的重要性,然后以党第19页/共19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的二十大报告为切入点,引出“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重要性与建设目标,由此可见,“精神”是本则材料的关键词。虽然今日我们的物质生活已非常丰富,但我们不能忘记巴金在《灯》中所说的:“人不是靠吃粮食活着的。”由此可见可见精神的重要性。一个民族只要有精神在就能在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挺立潮头;中华民族绵延几千年,是因为精神的延续,在于生命力的顽强、凝聚力的深厚、忍耐力的坚韧、创造力的巨大,在于任何困难和风险面前都从来不放弃、不退缩、不止步、百折不挠的精神。可见,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的生命力之源,新时代青年应该延续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砥砺品行,奋勇前行。写作时可以从大的角度着笔,写昂扬向上、自强不息、砥砺奋进的民族精神;也可以结合当前实际,歌颂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的伟大抗疫精神;还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叙写自己身边的故事,写出普通人在平凡的岗位上表现出来的不屈不挠、顽强拼搏、勤勤恳恳等精神,突出人物品质的高尚。总之,无论选择哪一种思路,都要点明某种精神的重要作用。立意:1.让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在新时代延续。2.继承优秀民族精神,共圆中国梦。3.砥砺民族精神,在时代浪潮中奋勇前行。第19页/共19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3-04-26 03:51:01 页数:19
价格:¥3 大小:72.07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