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浙江省金华十校2021-2022学年高三语文下学期4月模拟检测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0

2/20

剩余18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金华十校2022年4月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卷注意:本卷共四大题,24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请按规定用笔将所有的答案写在答题纸上。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在动辄(zhé)标榜“上亿成本”“魔幻巨制”,却不顾演技干瘪(biē),剧情严重脱离现实的当下,社会呼吁广大文艺工作者纾解焦虑,洗涤浮躁,扎根生活。B.国际形势波谲(jué)云诡,暗流涌动,国内改革到达历史关键结点,新冠疫情考验着国家的执政能力,我们必须乘(chéng)势而上、再接再厉、接续奋斗。C.舞蹈《只此青绿》中青绿色彩的服饰、妖娆(ráo)曼妙的身姿以及如峰峦耸峙(zhì)的髻发,是从《千里江山图》的设色中抽离出来的,给人一种莫可明状的感受。D.很多创作者在微博热搜上找热点,快速作曲填词,通过抖音、快手发布,这种东施效颦(pín)、蹭(cèng)热点的做法最终使得大量相似曲调疯狂出现。【1题答案】【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和字形的能力。A.“干瘪”的“瘪”,应读作“biě”。B.“结点”的“结”,应写作“节”。C.“莫可明状”的“明”,应写作“名”。故选D。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甲】由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的2021“诗画浙江·百县千碗”旅游美食推广活动日前在位于横店的梦外滩度假区举行。活动以“诗画浙江”为内核,以“百县千碗”为IP,旨在传承和发扬浙江省各地特色美食、非遗文化、传统民俗,打造一站吃遍浙江美食的“聚集地”和“打卡点”。为办好这场活动,全省各市文旅部门精心布展了“美食十二时辰”市集,会集浙江11个地市的名菜、小吃。【乙】“店小二”们马不停蹄地制作着拿手佳肴;杭州的知味小笼、丽水的遂昌长粽、金华的默香酥饼、宁波的梁弄大糕、湖州的吴均汤包、台州的饺饼筒,游客们仿佛置身一场穿越百年的美食文化之旅。柴米油盐五谷粮,满满都是故乡味道。 【丙】“一方水土稻香鱼鲜,灶香弥漫古道乡间。”从平原到山区,从陆地到海洋,从城市到乡村,浙江的美食在不同地域演绎出不同的文化与故事。浙江人历来对饮食很是讲究,南宋迁都杭州后,汴京厨师与本地厨师云集,南北风味交汇融合,使浙江菜的烹调方式独树一帜。2.下列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A.日前B.会集C.马不停蹄D.独树一帜3.下列画横线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A.甲B.乙C.丙【2~3题答案】【答案】2.B3.B【解析】【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A.使用正确。日前:几天前。语境说的是旅游美食推广活动几天前在横店度假区举行。B.使用错误。会集:聚集;集合。“会聚”强调聚集之后就各自分散开来,或各方会合后各自仍独立存在,常用于“人”。“汇聚”强调从各个不同的地点、方向集中到一起由少到多融合成为一个整体。强调有融入的意义,聚集之后何为一体不分散。常用于“物”。语境的使用对象是“浙江11个地市的名菜、小吃”,故应把“会集”改“汇集”。C.使用正确。马不停蹄:马不停止地急促向前跑。比喻不间断地进行。语境是说“店小二”们不断制作着拿手佳肴。D.使用正确。独树一帜:单独树起一面旗帜。比喻与众不同,自成一家。根据“汴京厨师与本地厨师云集,南北风味交汇融合”分析,可知此处是说浙江菜的烹调方式自成一家。故使用正确。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B.把句中“佳肴”后的分号改为冒号,冒号起到提起下文的作用。故选B。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近年来,各地除了不断加大对边远地区基础教育设施建设的投入外,也积极援助西部教学,引进名校网络课堂、组织乡村教师进修等项目。B.公共空间中的汉字使用准确、规范、优美,所使用的字体风格是否合适,事关全社会文化素质和艺术 修养的高低,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C.作为内容较为丰富的海洋类系列纪录片,《蔚蓝之境》让我们从海洋生态中反观人类的日常生活状态,使我们引发人与自然如何相处的思考。D.短视频用当代视听语言展现了丰富真实,激活了生活细节中的乡愁,使潜藏在人们记忆中的乡村文化符号重回大众视野,焕发时代光彩。【4题答案】【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A.成分残缺,宾语“项目”缺少谓语动词。B.一面对两面,“公共空间中的汉字使用准确、规范、优美”为一面,“事关全社会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的高低”为两面。C.句式杂糅,“使我们引发人与自然如何相处的思考”句式杂糅,去掉“使我们”,“引发更多……思考”即可。故选D。5.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______,但是如何形成持久话题,如何与时俱进地不断寻找新的话题,这是需要我们去思考的,毕竟没有什么话题是千秋不变的。当我们在为“曹县666”“芜湖起飞”等网络“梗”狂欢时,切记不要因为这些“梗”而忽略掉城市本身的价值和努力。我们必须明白,支撑这些城市长红的______,而在于这些城市已经实现了经济规模化,人均GDP相对较高,并且致力于生态环保建设,同时______。就像西安,虽也是网红城市,但西安以厚重的文化底蕴为依托,这才让它拥有源源不断的生命力。失去了文化涵养、奋斗气质的网红小城,再多的网络“梗”也无法推动其进步。(摘编自《莫让“梗”消解城市内涵》)【5题答案】【答案】①.一个城市不能没有话题(或一个城市需要话题)②.不在于一两个网络“梗”③.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情景补写的能力。第一处,由“但是如何形成持久话题”可知,前文说的“话题”,由“切记不要因为这些‘梗’而忽略掉城市本身的价值和努力”可知,文段论述的是城市应当有话题,但更要注重“如何形成持久话题”的问 题,因此填写“一个城市需要话题”“一个城市不能没有话题”一类的句子。第二处,由“而在于”可知,前文应填写“不在于”,由“切记不要因为这些‘梗’而忽略掉城市本身的价值和努力”可知,应填写“不在于一两个网络‘梗’”一类的句子。第三处,由“虽也是网红城市,但西安以厚重的文化底蕴为依托,这才让它拥有源源不断的生命力”可知,前文强调的是不但要“致力于生态环保建设”,还要有“厚重的文化底蕴”,因此填写“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一类的句子。6.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二十四节气”倒计时短片饱含诗情画意,寓意丰富;闭幕式上的折柳,象征着惜别、盼归。2022年杭州亚运会宣传短片上拟展示以下浙江风物,以体现浙江的地域文化,请你选择其中一种写一段解说。(至少运用一种修辞,语句表达连贯、得体,不超过100字)钱塘江西湖丝绸龙井茶越剧【6题答案】【答案】龙井茶:茶是中华民族的国饮,以茶待客,以茶会友,以茶传情是中国的传统而普遍习俗。产于杭州西湖周边群山的龙井茶历史悠远、久负盛名。时逢盛会,宾朋齐聚,让我们奉上一道用尊重、亲和、包容、友谊的甘泉浸泡的龙井芳茗。钱塘江:被大文豪苏轼誉为“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的浩瀚钱江潮,是大自然的恩赐,撞击了多少文人墨客的灵感,留下多少咏潮诗文。如今,浙江人民正勇立潮头,扬起激情的狂澜;奋楫扬帆,奏响亚运的强音。【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撰写解说词的能力。本题以“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二十四节气’倒计时短片的寓意与闭幕式上的折柳,象征着惜别、盼归”引出具体要求,要求从五种具体的浙江风物中选取一个,为2022年杭州亚运会宣传短片写一段解说词,以展示浙江风物,体现浙江的地域文化。“二十四节气”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作为中华优秀文化被搬上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是一件令无数中华儿女自豪的事情,这意味着我们向世界隆重介绍了中国人的智慧。因此再分析“钱塘江、西湖、丝绸、龙井茶、越剧”这五种风物,可知他们都是能够代表浙江的物质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在介绍这五种事物时,要抓住它们在中国文化上的重要地位,突出它们的特点,并且要介绍其与浙江的联系。如龙井茶是中华民族的国饮,饮茶也是中国人最为普遍的待客习俗,龙井茶就是中国茶中的典型代表,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钱塘江则是浙江非常著名的景点,钱江潮自古就非常有名,有很多文人墨客曾经吟咏过钱江潮。丝绸是中国文化最著名的代表,在西方人眼里,丝绸是中国的名片。中国有著名的丝绸之路和著名的海上 丝绸之路,如今中国政府也提出了“一带一路”的发展计划。浙江是著名的丝绸之乡,所以丝绸也是浙江的名片。西湖是杭州最著名的景点,也是全中国最著名的景点之一。西湖与许多中国名人有关,如:白居易,苏轼,岳飞等。西湖也是中国园林文化的代表。越剧是中国的第二大剧种,其地位仅次于号称国剧的京剧,是传播最为广泛的地方戏种。越剧入选世界非文化遗产名录,是中国文化的典型代表。综合以上分析,还要注意“至少运用一种修辞”的要求,如“比喻”“引用”“排比”等修辞的运用,最后注意字数的限定进行表达即可。二、现代文阅读(共30分)(一)(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变风变雅”一词最早见于《诗大序》: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变风变雅”是指以《诗经》为代表的周代诗歌从早期雍容平和、乐观向上的盛世之音,向春秋时代以落寞无奈、哀怨感伤为主题的情感抒发的文学转变。《诗大序》是从批判的角度提出“变风变雅”这一概念的。所谓“变”,第一,是时代之变。变风变雅的时代特指自厉、幽开始的西周晚期,历经平王仓皇辞庙、草草东迁的社会动荡,最终发展至王纲解纽、诸侯称霸的春秋时代这一历史时期。第二,是文学之变。文学是记录时代的,历史的变革强烈影响着文学思想的变革。第三,是心灵之变。王室东迁,地坼天崩,带给诗人们强烈的心理震荡。早期简单的昂扬、自信转化为春秋复杂的悲凉、忧伤,在苍凉的心态中怀念着西周盛世。西周雅、颂诗篇情感上的从容不迫、含蓄平静,被变风变雅的质疑问难、哀怨感伤替代了。风雅之“变”是相对于风雅之“正”提出的,“正”、“变”相对,与“变风变雅”相对的概念是“正风正雅”。在经学家的眼里,正风正雅是《诗》之“正经”。“《诗》之正经”之“正”,具有这样的历史与形式特征:第一,正风正雅突出以赞美歌颂为中心的思想主题。颂诗以歌颂为第一要义,所谓“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因为颂诗以赞颂为本,自然属于“正经”。而《大雅》、《小雅》中的许多诗篇也以颂赞为情感基调,其表现的政治生活有小、大之分,但情感基调都是颂扬、赞美的。《周南》、《召南》是国风中属于正风正雅的典范诗篇,体现的是西周初年周公、召公教化之地的淳朴风俗,充满了对周、召故地被“文王之化”的怀念与崇敬。赞美、歌颂或讽刺、哀怨,成为判定诗之正、变的标准。第二,正风正雅承担着礼乐教化的政治使命。儒家之所以重视二南,是因为二南代表了西周盛世温柔敦厚的诗风教化。正风正雅诗篇 有礼乐仪式上的神圣性与庄严感,颂诗在对神灵、祖先的虔敬中,且歌且舞,形容肃穆。古代思想家从来不把诗乐当成简单的娱乐形式,而寄托着转移人心、提升情感、淳化风俗的政治目的。第三,正风正雅代表着中正、平和的传统美学精神。《尚书·舜典》谓:“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这种审美的“A而B”和“A而非B”的艺术境界,恰恰是孔子等思想家称赞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正风正雅的艺术品格。《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吴季札观乐对《诗经》的评论是以“中和”为审美评价标准的,不把任何一项情感推向极端,从多个角度详尽地表达了对情感的从容平和、形式的流动有序的艺术追求。这与二南诗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精神是一致的。颂诗的审美品格与风雅之“正”的艺术追求也是相通的。“新乐”是经典对变风变雅的另一称谓,《礼记·乐记》记载了魏文侯与孔子弟子子夏关于“古乐”和“新乐”的讨论。“古乐”与“新乐”关系问题,本质上就是正风正雅与变风变雅的关系问题。尽管子夏竭力维护古乐,强调风雅之正,但从他对“新乐”攻击性的言论里,我们依然可以看到一种新的、充满生机的诗乐艺术对传统的挑战。其一,新乐不再像古乐那样理性地承载道德教化的神圣内容,而转向追求感官和欲望的刺激,刻意卸载艺术的教化功能,而一味顺乎人情,陷入非理性的酒神沉醉。其二,新乐在情感表现上不再是西周盛世里优雅、虔敬的颂歌,而转向不可遏止的乱世幽怨的抒发。《乐记》认为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而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据此,他们把属于变风变雅范畴的郑、卫之音当成了乱世之音、亡国之音。其三,新乐在审美形式上并不一味地坚守中正、平和,而转向激越和放任。孔子批评郑风,子夏评论新乐,都以“淫”字为口实。淫,就是过度、放任、不收敛。在审美上,经、史学家特别强调对人自身欲望的节制和收敛,而变风变雅恰恰是在这一点上冲破法度,一任情感与欲望的自由发展、不加束缚。这也是古乐与新乐的区别。风雅之变的本质是春秋文学的精神之变,是传统风雅精神向新的风雅精神的转变。摆脱了西周强大政治统治和思想控制的诗人们,带着怀疑和自信的复杂心理走上历史舞台,以新的眼光审视世界。一种________的新的文学不断发展、成熟。7.下列对材料中“变风变雅”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变风变雅”一词最早见于《诗大序》,是从批判的角度提出的,“变”是相对于“正”而言,赞美、歌颂或讽刺、哀怨成为判定标准。B.“变风变雅”是指以《诗经》为代表的周代诗歌的文学转变,质疑问难、哀怨感伤的变风变雅替代了从容不迫、含蓄平静的雅、颂诗篇。C.“变”指时代之变、文学之变、心灵之变,变风变雅因不注重对情感欲望的节制和收敛,任其发展,不加束缚,不承担礼乐教化的政治使命。D.变风变雅被视为乱世之音、亡国之音,追求感官和欲望的刺激,一味顺乎人情,抒发不可遏止的乱世幽怨,审美形式上转向激越和放任。 8.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颂诗以赞颂为本,有礼乐仪式上的神圣性与庄严感,在对神灵、祖先的虔敬中,且歌且舞,形容肃穆,其审美品格与风雅之“正”的艺术追求相通。B.二南是国风中属于正风正雅的典范诗篇,体现西周初年周公、召公教化之地的淳朴风俗,代表西周盛世温柔敦厚的诗风教化,“乐而不淫,哀而不伤”。C.吴季札观乐对《诗经》的评论以“中和”为审美评价标准,而新乐在审美形式上并不一味地坚守中正、平和,如郑风受孔子批评,以“淫”字为口实。D.在魏文侯与子夏关于“古乐”和“新乐”的讨论中,子夏竭力维护古乐,强调风雅之正,批判冲破法度的新乐,魏文侯则推崇给人以感官上刺激的“新乐”。9.请在材料最后一段结尾的空格处,用“A而非B”的短句形式,补写“新的文学”的两个特点,不超过10个字。【7~9题答案】【答案】7.A8.D9.(1)内容角度:顺乎人情而非理性教化(2)情感角度:悲凉忧伤(答“哀怨”“讽刺”也可)而非赞美歌颂(答“昂扬”“自信”也可)(3)审美角度:激越放任(答“不加束缚的”也行)而非平和中正(从任何一个角度回答,意思相近即可。)【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概念内涵的能力。B.“质疑问难、哀怨感伤的变风变雅”“从容不迫、含蓄平静的雅、颂诗篇”错误,原文指“雅、颂诗篇情感上的从容不迫、含蓄平静”“变风变雅的质疑问难、哀怨感伤”,选项中修饰语与中心词颠倒,语义发生变化;另外文章第二段说的是“西周雅、颂诗篇情感上的从容不迫、含蓄平静,被变风变雅的质疑问难、哀怨感伤替代了”,选项漏掉“西周”。C.“不承担礼乐教化的政治使命”于文无据,文中没有提到这一内容,且“……因……”强加因果,倒数第二段说的是“一任情感与欲望的自由发展、不加束缚”,二者没有因果关系。D.“变风变雅被视为乱世之音、亡国之音”错误,由倒数第二段“把属于变风变雅范畴的郑、卫之音当成了乱世之音、亡国之音”可知,是“郑、卫之音”而非“变风变雅”被视为乱世之音、亡国之音,以偏概全。故选A。【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D.“魏文侯则推崇给人以感官上刺激的‘新乐’”错误,文章倒数第二段说“《礼记•乐记》记载了魏文侯与孔子弟子子夏关于‘古乐’和‘新乐’的讨论。……尽管子夏竭力维护古乐,强调风雅之正,但从他对‘新乐’攻击性的言论里,我们依然可以看到一种新的、充满生机的诗乐艺术对传统的挑战”,无法看出魏文侯推崇新乐,选项于文无据。故选D。【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章信息的能力。由题干可知,首先要筛选出“新的文学”的两个特点,然后使用“A而非B”的短句形式进行概括。文章倒数第二段提到其三个特点,一是内容上,“不再像古乐那样理性地承载道德教化的神圣内容,而转向追求感官和欲望的刺激,刻意卸载艺术的教化功能,而一味顺乎人情,陷入非理性的酒神沉醉”,不再是理性的教化,而是顺乎人情;二是情感上,“在情感表现上不再是西周盛世里优雅、虔敬的颂歌,而转向不可遏止的乱世幽怨的抒发”,不再是优雅虔敬的颂歌,而是抒发乱世幽怨;三是审美形式上,“在审美形式上并不一味地坚守中正、平和,而转向激越和放任”,不再是一味坚守中正、平和,而是变得激越和放任。明确这些内容之后使用“A而非B”的句式进行概括即可,还要注意字数限制。(二)(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夜苏州阎连科我经常去苏州。可每次去苏州,又找不到天堂那感觉。十全老人街,是今天苏州最能连通旧往的地方了。正街挤店铺,临街铺河水;抬脚即到拙政园,落脚又到狮子林。可惜那儿人太多。多得路上的脚印比地上的石板还要厚。从你脸上落下一珠儿汗,一定不会落在地面上,而是落在别人的肩或裙子上,弄不好还要因为这汗和人吵一架。再说临街那条河,河水也还清,趴在岸上把头探下去,保证你能看透几寸深。水上也有桥,桥上一般都会扔着一个纸箱或者一只鞋。桥下也许会有船,只是那船都破了三年、五年了,仅剩几块发了乌的船板子。总之、总之说,我们今天到苏州,见的是和别的城市差不多的城,处的是和别的城市近乎一模一样的市。这苏州——不去你甚想去,去了会顿生原来尔尔那感觉。后来和苏州的兄弟说起这感受,他说:“你夜里没事出门走一走。”我便依了他的吩咐夜游苏州城,且还是到了夜里12点,多数人都上床睡觉了。大街上行人稀少了,路两边虽然停满私家车,店铺的门窗全都关闭着,可灯光把十全街照得 如同白昼样。能看见地上的脚印被洒水车法官判案一样洗了去,留下汪汪片片的水渍,你走着宛若踩在明清时候的雨水里,或像唐宋时候的姑苏水,多多少少浸淫在了大街上。返回时不走回头路,而是走在临街而住的流岸上。无论是流岸上的住宅门,还是卖苏州特产的流岸窗,这时呈给你的都是一片木黑色,只有流水一条在你脚下清明着。灯光落在水面像玻璃有了软绸在荡动。这时你看到一座桥,想起白居易“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的句子来,虽然知道自己的情绪有些酸,又觉得横竖左右都无人,便小孩要当街撒尿一样快步跑到那桥上,本意是要去桥顶对着天空、流水和苏州城,大念李白的《乌栖曲》,可是一张口,“姑苏台……”后边的半句丢掉了,如同鱼肉不再,只有鱼刺卡在喉咙里。也就只好干咳咳,想再换一首背出来,比如李商隐《陈后宫》中的“还依水光殿,更起月华楼”,然你记起了这两句,却又记不起前面两句来。如此也就索性自己对着苏州笑一下,既有自嘲在笑里,也更有年龄和记忆越来越少的感叹在其中。想到年龄和记忆的反比后,瞌睡是越发退去不在了,“老夫聊发少年狂”的骚泼气,不意间由脚底蹿到腿骨上,想到现在平江路上会是什么样?就心血潮涌想去一趟。打个夜的就去了。原来平江路上一个人影都没有。河水竟然——竟然可以让人听到流动声,白花花碎银子一样响出来。树影和灯光,在河面上暧昧缠绵得有很浓一股胭脂气。下半夜的寂静把白天汪汪洋洋的脚步淹没了。寂静像皇帝一样统治了平江路。在一家名为“老苏州”的专卖苏绸、苏扇旅游纪念品的店门前,川流不息没有了,店前半静半流的河上泊了载过一天游人的乌篷船。那船和闭关着的“老苏州”的店铺门,彼此的梦呓都借着树虫的鸣叫荡在半空里。整个的水系如同来回交叉的绸缎在舒展。偶尔有星光自河湾的拐角落下来,在水上如钱厂新铸制的银圆样。河水到底载有静谧了。路上到底有了石板味。叫“欧洲分店”的卖咖啡、奶茶的店前有了姑苏月,门前的闲凳上有股月光味。就连路边河岸上的一株青蒿草,这时也终于泛出了一股老姑苏的野草味,如同盐里有了盐味儿、麻油有了香味样。到这时,你觉得苏州似乎被你找到了。平江路成了平江路。你独自携着寂静往前走,朝这儿拐一下,往那儿探探头。拐一下走了一段后,有一堵墙会悄声对你说:“前面路尽了,你往回走吧。”探探头会有一株竹枝拉着你的手,说:“喂——你过来,这儿可以坐下歇一会儿。”也就走进那竹子、花草围起来的一个园子里。几铺席大的木地板,摆了白天供人喝茶的小桌和椅子。现在那桌上摆了月光、星光和屋檐下的昏灯光,还有从河道支流传过来的水声和凉意。你坐在一把凳子上,寂静坐在另外几把凳子上。你说:“要有一碟瓜子、一杯黄酒就好了。”寂静便四处瞅一下,确定这儿只有你一个,又朝天上望了望,悄声问你说;“瓜子是要民国炒的还是清朝时候的?”你惊了一下。也朝寂静的四周看了看。慌忙拉着寂静的手“民国茶,清瓜子,明朝时候的小酒行不行”,寂静便点头默去了。很快端来了你要的,还叫了一位评弹女子为你唱曲拨词儿。女子自然是一副好模样,年龄、身段和裙子,都如同夜晚、月光恰对寂静样。她在专心为你弹唱白居易的《琵琶行》,可你在想为什么不弹《长恨歌》,这时你想着,朝那闲椅空凳上看了看,有一把椅子上卧着一只听曲的 猫,另一把椅子上坐着一只狐狸在边听边看书。你悄声问那狐狸看的什么书,狐狸翻开泛黄的书皮给你看,原来是一册最早的线装《聊斋志异》,忽问狐狸这书是哪年刻印,可有一缕亮光突然从空中静静默默射过来,在大家头顶说了一句“天亮了”。于是唱评弹的女子收了弦,端来了酒和瓜子糕点的寂静也把盘子、碟子、酒壶收走了。猫和狐狸也都转眼不在了。(选自《散文选刊·选刊版》2021年12期,有删改)10.第一段为什么反复强调苏州的拥挤、普通?11.赏析画线部分拟人手法的艺术效果。12.作者分别用了“我”“我们”“你”的人称来叙述,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13.这篇文章的结尾令人印象深刻,请赏析它的妙处。【10~13题答案】【答案】10.(1)表现出作者对这种喧嚣拥挤的都市的不耐与厌烦。(2)先抑后扬,凸显下文夜苏州的寂静、富有诗意。11.(1)通过丰富的想象,化虚为实,使得夜苏州变得可亲可爱,深解人意。(2)生动形象地描写作者与夜苏州的精神对话,抒发内心的和悦、安适。(3)渲染了夜苏州的静谧美好的氛围,使人沉浸在美好的想象中。(答出任意两点即可)12.(1)“我”是写实,散文的常用人称,交待具体行踪。(2)“你”是虚写,模拟对话语气,唤起读者的共鸣。(3)“我们”是泛指,比较亲切,有代入感,代表大部分人的共同感受。13.(1)结构上,独句成段,干净利落,戛然而止。(2)内容上,突出“猫”和“狐狸”是夜苏州绮丽梦境的一部分,它们不在了就代表梦境消失得无影无踪,喧闹的城市苏醒了。(3)情感上,结尾极简的叙述与前文不厌其烦的描写形成强烈的反差,抒发了作者深深的遗憾、失落与怅惘。【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情节语段作用的能力。根据“人太多。多得路上的脚印比地上的石板还要厚”“弄不好还要因为这汗和人吵一架”“桥上一般都会扔着一个纸箱或者一只鞋”以及“今天到苏州,见的是和别的城市差不多的城,处的是和别的城市近乎一模一样的市”可见,作者对于和别的城市一模一样拥挤、嘈杂、喧嚣的城市极其厌烦。从结构上来说,第一段强调苏州的喧嚣拥挤,与后文描写夜游苏州感受到的寂静与安宁,充满诗意形成反差,结构上是欲扬先抑的手法,效果是借白天的喧嚣拥挤突出夜苏州的寂静与诗意。 【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重要语句艺术手法及表达效果的能力。画线部分把“寂静”拟人化,写自己想要瓜子、黄酒,寂静便仿佛懂得你的心意,立即为你奉上你所需要的东西,把虚无缥缈的寂静化作一个体贴的人,化虚为实,使得夜苏州变得可亲可爱,善解人意。实际上,“寂静”的夜苏州当然不可能真的化身为人,给你端来需要的“民国茶,清瓜子,明朝时候的小酒”,作者是借此表达了自己在寂静的夜苏州中仿佛重新品味到了苏州的“古意”,内心无比惬意舒适的感受,借与夜苏州的精神对话,抒发内心的和悦、安适。这段想象中的对话,其实只有作者一个人在,可见值此静谧美好的情景下,无论人有多么荒诞的想象,也能被夜苏州大度地包容住,人可以尽情地沉浸在属于自己的想象之中,从而渲染了夜苏州的静谧美好的氛围。【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叙述人称的作用的能力。“我”是作者自称,叙述的是真实的“我”的想法、做法与心情,通过“我”白天看苏州的不耐烦,因苏州兄弟一言而夜访苏州交代了具体行踪。“你”是作者虚拟出的人称,利用对话般的第二人称,拉近与读者的感情,如“你走着宛若踩在明清时候的雨水里,或像唐宋时候的姑苏水”“然你记起了这两句,却又记不起前面两句来”“你觉得苏州似乎被你找到了。平江路成了平江路。你独自携着寂静往前走,朝这儿拐一下,往那儿探探头”等,其实是作者自己的游踪经历和想象情景,但用了“你”之后,却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引起共鸣。“我们”是对作者自己与读者共同的称呼,“我们今天到苏州,见的是和别的城市差不多的城,处的是和别的城市近乎一模一样的市”,能够让读者产生代入感,因抒发的感受是大多数人共有的而感到亲切。【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情节语段作用的能力。结尾只有一句话,“猫和狐狸也都转眼不在了”,单独一句成为一段,并不交代夜游结束之后自己的行踪,而只说夜中的奇妙想象消失,干净利落,戛然而止。内容上,“猫和狐狸”是只有在夜苏州品味寂静,沉浸于美妙想象中时才出现的事物,当天亮时,夜苏州的静谧美好消失,它们也随之不见,代表着夜的静谧消失得无影无踪,喧闹又将重新占据苏州。主题上,前文作者不厌其烦地叙述夜苏州观景的感受和想象的美好情景,结尾时却只有一句话,这种极致的简洁与前文的细致铺叙形成反差,前文的描写越是详细具体、精彩动人,结束的简洁便越是令人感到遗憾,抒发了作者深深的遗憾、失落与怅惘。三、古代诗文阅读(共40分)(一)(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原臣[明]黄宗羲有人焉,视于无形,听于无声,以事其君,可谓之臣乎?曰:否。杀其身以事其君,可谓之臣乎?曰:否。夫视于无形,听于无声,资于事父也;杀其身者,无私之极则也,而犹不足以当之,则臣道如何而后可?曰:缘夫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冶,而分冶之以群工。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吾以天下万民起见,非其道,即君以形声强我,未之敢从也,况于无形无声乎!非其道,即立身于其朝,未之敢许也,况于杀其身乎!不然,而以君之一身一姓起见,君有无形无声之嗜欲,吾从而视之、听之,此宦官宫妾之心也;君为已死而为己亡,吾从而死之亡之,此其私昵者之事也。是乃臣不臣之辨也。世之为臣者,昧于此义,以谓臣为君而设者也。君分吾以天下,而后治之;君授吾以人民,而后牧之。视天下人民,为人君橐中之私物。今以四方之劳扰,民生之憔悴,足以危吾君也,不得不讲治之牧之之术。苟无系于社稷之存亡,则四方之劳扰,民生之憔悴,虽有诚臣,亦以为纤芥之疾也。夫古之为臣者,于此乎,于彼乎?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是故桀、纣之亡,乃所以为治也;秦政、蒙古之兴,乃所以为乱也;晋、宋、齐、梁之兴亡,无与于治乱者也。为臣者,轻视斯民之水火,即能辅君而兴,从君而亡,其于臣道,固未尝不背也。夫治天下犹曳大木然,前者唱邪,后者唱许,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若手不执绋足不履地曳木者唯娱笑于曳木者之前从曳本者以为良而曳木之职荒矣。嗟乎!后世骄君自恣,不以天下万民为事。其所求乎草野者,不过欲得奔走服役之人。乃使草野之应于上者,亦不出夫奔走服役,一时免于寒饿,遂感在上之知遇,不复计其礼之备与不备,跻之仆妾之间,而以为当然。万历初,神宗之待张居正,其礼稍优。此于古之师傅,未能百一,当时论者骇然,居正之受无人臣礼。夫居正之罪,正坐不能以师傅自待,听指使于仆妾,而责之反是,何也?是则耳目浸淫于流俗之所谓臣者,以为鹄矣,又岂知臣之与君,名异而实同耶?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资于事父也资:资助B.即君以形声强我强:强迫C.亦以为纤芥之疾也纤芥:细小D.不复计其礼之备与不备计:考虑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故我之出而仕也,予之及于死者 B.是乃臣不臣之辨也今其智乃反不能及C.君分吾以天下不赂者以赂者丧D.当时论者骇然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臣的职责是为民为天下而不为一姓,能察言观色领会君王心意甚至为国君牺牲生命的臣子并不能称为人臣。B.作者分析了臣下盲从君主的情形,认为在考虑天下万民利益的前提下,君臣名异而实同,并非主人与仆妾关系。C.明神宗对张居正的礼遇,当时论者感到吃惊,并为张居正打抱不平,认为这种礼遇不及古代对老师礼遇的百分之一。D.文章观点鲜明,逻辑性强,多运用比喻举例等手法分析了君臣的关系,对封建专制政体进行了批判,思想深刻。17.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若手不执绋足不履地曳木者唯娱笑于曳木者之前从曳木者以为良而曳木之职荒矣。1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非其道,即立身于其朝,未之敢许也,况于杀其身乎!(2)世之为臣者,昧于此义,以谓臣为君而设者也。【14~18题答案】【答案】14.A15.A16.C17.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若手不执佛/足不履地/曳木者唯娱笑于曳木者之前/从曳木者以为良/而曳木之职荒矣。18.(1)不符合为君之道,即使站立在他的朝廷上为官,我也不敢答应,何况是为君而死呢!(2)世上作为臣下的不明白此中的道理,认为臣下是为国君设立的。【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A.资:取用。句意:那是取用来侍奉自己的父亲的。故选A。【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言虚词含义及用法的能力。A.助词,主谓间取独。句意:所以我的出来做官是为了天下/我接近死亡。 B.副词,表判断,是。句意:这就是国君的臣下和不是他的臣下的宦官宫妾的区别。/副词,竟然。句意:如今他们的智慧反而比不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C.介词,把。句意:国君把天下分给我。/介词,因为。句意:不贿赂的国家因为贿赂的国家而灭亡。D.代词,……人。句意:当时议论的人惊骇。/助词,无实义。句意:举起所佩戴的玉玦多次暗示项王下定决心。故选A。【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原文内容的能力。C.“当时论者……并为张居正打抱不平,这种礼遇不及古代对老师礼遇的百分之一”错误,根据原文“此于古之师傅,未能百一,当时论者骇然,居正之受无人臣礼”可见,这是作者的观点,议论的人是惊骇张居正接受神宗的礼遇不符合人臣的礼。故选C。【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国君与臣下就是共同拉大木头的人;如果手中不拿住大的绳索,双脚不踏在地上,前面一个拉木头的人在后面一个拉木头的人面前娱乐嬉笑,即使后面拉大木头的人认为这个人不错,那么拉大木头的职能也就荒废不干了。“也”是判断词,用于句末,在其后断开。“手不执绋”与“足不履地”是对称性结构,分别在其后断开。第一个“曳木者”是主语,“唯娱笑”是谓语,“于曳木者之前”是后置的状语,应在后置状语后断开。“良”是“以为”的宾语,在其后断开。最终划分为: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若手不执佛/足不履地/曳木者唯娱笑于曳木者之前/从曳木者以为良/而曳木之职荒矣。【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1)“非”,不符合;“未之敢许”,宾语前置,未敢许之,不敢答应他;“况……乎”,何况……呢!(2)“昧”,糊涂,不明白;“以谓”,认为;“臣为君而设者也”,判断句,臣子是为国君设立的。参考译文:有这样一个人,哪怕对方看到的东西,听到的声音不通过语言和容色表达出来,也能体察到对方的心 意,用这样的方式来侍奉国君,可以说是臣下吗?答:不是。舍掉了自己的生命为国君服务,可以说是臣下吗?答:不是。没有明确的表示,也能体察到对方的心意,那是取用来侍奉自己的父亲的;为国君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是无私的最高境界。但是还不足以称得上臣下,那么做臣的标准如何才算可以呢?答:因为国家如此之大,不是一个人所能治理得了的,因而分担给群臣去治理。所以我的出来做官是为了天下,不是为了国君;为了人民百姓,不是为了国君一姓。我为天下万民着想,不符合为君之道,即使君主有明确的表示强迫我去做某事,我也不能去服从他,何况那没有明确的表示呢!不符合为君之道,即使站立在他的朝廷上为官,我也不能答应,何况是为君而死呢!如果不是这样的话,而是为国君的一人一姓起见,如果国君有不直接通过语言或容色表达出来的欲望,我体察到他的心意并服从他,这是宦官和宫妾的心态啊;国君为自己死或者为自己出逃,我跟从着他死或者跟从着他出逃,这是君主所宠幸人和亲近人的私事。这就是国君的臣下和不是他的臣下的宦官宫妾的区别。世上作为臣下的不明白此中的道理,认为臣下是为国君设立的。国君把天下分给我,然后叫我去治理它,国君授给我人民让我去管理他们,把天下人民当作国君口袋里的私有物。现在因为各地扰乱不停,人民的生活艰难困苦,已经达到了危及我的国君的地步,不得不研究统治和管理他们的方法。如果没有威胁到王朝的存亡,那么各地的扰乱,民生的艰难困苦,即使在忠于自己职责的臣下眼里,也认为这是微不足道的小毛病。古代的作为臣下的人,是在于只关心国君的存亡呢,还是在于首先关心人民的忧乐呢?天下的治理和扰乱,不在于某一姓之人的兴亡,而在于万民的忧愁和欢乐。因此暴君夏桀、商纣的灭亡,是促成天下成为治理的原因;秦始皇、元朝的兴起,却是促成天下进入乱世的原因;东晋、南朝宋、齐、梁这些国家的兴亡,与天下的治乱没有关系。做臣下的人轻视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老百姓,即使能辅助国君立国,跟随国君去死,他对于做臣下的道理未尝不是背离的。治理天下就好比是拉大木头,走在前面的人呼叫“邪”的号子,后面的人应声“许”的号子。国君与臣下就是共同拉大木头的人;如果手中不拿住大的绳索,双脚不踏在地上,前面一个拉木头的人在后面一个拉木头的人面前娱乐嬉笑,即使后面拉大木头的人认为这个人不错,那么拉大木头的职能也就荒废不干了。唉!后代的那些骄横的国君恣意放纵自己,不把天下万民当作一回事。他们所在民间寻找的,不过是想要得到为他们奔走服务的人。纵使民间人士应国君之命出来做官,也就是为他奔走服务,只不过是暂时摆脱了寒冷和饥饿,于是就感激国君的知遇之恩,不再考虑国君的做法是否合乎礼制,进入了仆人和小妾的行列而认为应当是这样的。明朝万历初年,明神宗对待张居正,礼遇稍稍优待了一点,此待遇对于古代老师来说,还达不到百分之一的尊敬;当时议论的人惊骇张居正接受神宗的礼遇不符合人臣的礼。张居正的过错,恰恰是因为不能把自己摆在老师的位置上,听命于皇帝的亲信(太监冯保),而责问的人与此相反,为什么呢?是因为长期以来耳濡目染受到流俗的影响,把错误的为臣之道当成执行的标准了!又怎么能够知道,臣下与国君,名称不同,实质的作用是相同的呢!(二)(8分)阅读下面白居易的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放言五首①(其一)朝真暮伪何人辨,古往今来底事无。但爱臧生②能诈圣,可知宁子③解佯愚。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不取燔柴兼照乘④,可怜光彩亦何殊。放言五首(其三)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著。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注]①《放言五首》是白居易被贬江州的途中所作。②臧生:春秋时期的救武仲,奸诈之徒。③子:宁武子,孔子称其大智若愚。④照乘:明珠。19.这两首诗都富有理趣,《其一》中,诗人提出________是辨别真伪的重要方法;《其三》中,诗人指出若要辨得真伪,需经过________的考验。(各填一个词语)20.简析两首诗在说理方法上的相同之处。【19~20题答案】【答案】19.①.比较②.时间20.(1)用典说理。第一首用“藏生”“宁子”为论据,说明人往往会被表面所遮蔽,难辨真伪;第二首用“周公”“王莽”为论据,论述时间可以检验事物真伪。(2)借用形象说理。把抽象的议论,表现为具体的艺术形象,如“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试玉”“辨材”。(3)假设说理。如“不取燔柴兼照乘,可怜光彩亦何殊”、“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解析】【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不取燔柴兼照乘,可怜光彩亦何殊”,倘不取燔柴大火和照乘明珠来作比较,又何从判定草萤非火,荷露非珠呢?可见《其一》中,诗人提出辨别真伪的重要方法是“比较”;“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检验玉的真假需要烧满三天,辨别木材需要等待七年。可见《其三》中,诗人指出若要辨得真伪,需经过“时间”的考验。【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阅读之赏析诗歌表达技巧能力。(1 )用典说理。第一首“但爱臧生能诈圣,可知宁子解佯愚”,世人只是上了假圣人的当,去爱臧武仲那样的人,哪知道世间还有甯武子那样装呆作傻的人呢?用“藏生”“宁子”为论据,说明人往往会被表面所遮蔽,难辨真伪;第二首“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周公在流言蜚语的日子里也会感到害怕,王莽在篡位之前也是毕恭毕敬。用“周公”“王莽”为论据,论述时间可以检验事物真伪。(2)借用形象说理。“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萤火虫有光非真的火光,荷叶上的露水虽圆岂是真珠?暗示能以外观炫人的人,而人们又往往为假象所蒙蔽。这就把抽象的议论,表现为具体的艺术形象,一如以“试玉”“辩材”表明时间的重要。(3)假设说理。“不取燔柴兼照乘,可怜光彩亦何殊”,倘不取燔柴大火和照乘明珠来作比较,又何从判定草萤非火,荷露非珠呢?“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假使这人当初就死去了,一生真假又有谁知道呢?分别以假设来表明比较和时间是检验真伪的途径。(三)(6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盂子·梁惠王上》)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敌其君,请讨之。”(《论语·宪问》)21.材料一中,“弑”的意思是__________,“诛”的意思是___________。22.孟子对“武王伐纣”和孔子对“陈成子弑简公”的态度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21~22题答案】【答案】21.①.“弑”指子杀父,臣杀君②.“诛”指合乎正义的讨杀22.(1)在孟子看来,周武王诛杀商纣王的做法,表面上是弑君行为,实则是给予百姓活路,不属于以下犯上。周武王此举是对破坏仁爱道义纣王的惩戒,属利国利民的大义之举。(2)在孔子看来,陈成子作为臣子杀死简公,致使齐国政权旁落,实属以下犯上、乱政不义之举。【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由“臣弑其君”“陈成子弑简公”可以看出,两种情况都是臣子杀死君主,由此推断出“弑”是不合道义的,指子杀父,臣杀君。由“闻诛一夫纣矣”可知,原文是说武王诛杀了无道的纣王,因此推断出“诛”指合乎正义的讨杀。【22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材料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探究的能力。 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要求分析孟子对“武王伐纣”和孔子对“陈成子弑简公”的态度,解读时,需要明确观点,可抓住两人所处的时代及社会背景,以及两人各自的主要思想,知人论世。孔子尊崇周礼,孔子依据周礼中的君臣等级制度,他认为陈成子是臣子,而简公是君主,臣子杀死君主这是不合礼法,不合道义的,属于以下犯上的行为,所以,陈成子弑简公,孔子义愤填膺,请求出兵讨伐他;孟子强调民本思想,结合“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分析可知,孟子说是‘诛一夫’,是肯定周武王的做法,他认为周武王这样做是诛杀暴君,解救百姓,属利国利民的大义之举。参考译文:齐宣王问:“商汤流放夏桀,周武王讨伐商纣,真的有这些事件吗?”孟子答?“史料中有这种记载。”宣王问:“臣子犯上杀死君主,行吗?”孟子答:“破坏仁的人叫做‘贼’,破坏义的人叫做‘残’,毁仁害义的残贼,叫做“独夫”。(人们))只听说把独夫纣处死了,却没有听说是君主被(臣下)杀害了。”陈成子杀了齐简公。孔子斋戒沐浴以后,随即上朝去见鲁哀公,报告说:“陈恒把他的国君杀了,请你出兵讨伐他。”(四)古诗文默写。(6分)23.补写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1)夫子循循然善诱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欲罢不能。(《论语》)(2)____________,渐车帷裳。女也不爽,____________。(《诗经·氓》)(3)青泥何盘盘,____________。扪参历井仰胁息,__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4)举酒属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5)红藕香残玉簟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清照《一剪梅》)【23题答案】【答案】①.博我以文②.约我以礼③.淇水汤汤④.士贰其行⑤.百步九折萦岩峦⑥.以手抚膺坐长叹⑦.诵明月之诗⑧.歌窈窕之章⑨.轻解罗裳⑩.独上兰舟【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的字有:博、淇、贰、萦、膺、窈、窕、裳。四、作文(共60分)24.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康德一生都没有离开过哥尼斯堡,他每天按照固定的时间做固定的事情,终生未打破过这个规律。据说镇上的人们可以根据他的散步时间调时钟,他堪称“瑞士造手表”。而出生于瑞士钟表匠家庭的大哲学家卢梭却在16岁那年,背上行囊,开始“我要走就走,要停就停,爱走多少路就走多少路”的四处漫游。人是否需要按照固定的模式生活,两位思想家给出了不同的回答。对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不得抄袭套作。【24题答案】【答案】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一道思辨性材料作文题。此材料分成两个层次,第一层次举了两个哲学家的例子,康德是“固定”生活模式的忠实信徒,材料的指向重在凸显康德恪守规矩、坚守规律且一生扎根一地的人生底色;而卢梭则是“随性”生活模式的践行者,材料的指向重在彰显卢梭随性自由、率性而为且一生漫游不定的人生信条。两位哲学家的生活模式刚好形成了些许的对比。材料的第二层次是出题者的一句引导语——人是否需要按照固定的模式生活,两位思想家给出了不同的回答。很明显,是在引导考生对这两种生活模式进行思考。当然,除了材料本身可视的生活模式的表象之外,需要考生深挖的是这两不同生活模式下的深层次原因,考生能不能挖掘出更深层次的逻辑,是考生能否立意深刻且有思辨色彩的关键所在。无论康德终其一生践行“固定”模式,还是卢梭以“随性”模式一生漫游,都造就了他们伟大而成功的哲学家形象。这就需要考生挖掘康德和卢梭虽秉持不同生活模式但最终都成为了伟大的哲学家的背后那深层次的原因。康德恪守规矩、坚守规律且始终如一,这只是他的行为表象,而本质上深层次的原因,则是不受外界诱惑的专一沉静、不厌其烦的规矩极简、不急功近利的久久钻研,这是固定一处的深挖精神,正是这种精神,决定了康德有大量的治学和钻研的时间,才成就了他的伟大。虽身处一地,但心系苍生,思接古今。同样,卢梭的随性自由、率性而为且漫游不定,也只是他的行为表象,而本质上深层次的原因,则是他不拘于线性时间的随性灵动,是不泥于局部空间的率性应变,更是不囿于常规原则的破局创新,这是随性应变的创新人生,正是这种精神,决定了卢梭有大量的阅历和实践的经验,才成就了他的伟大。因漫游不定,故心载万物,思呈万变。所以材料逻辑可以总结为:固定模式是身处一地,坚守常规,久久为功,而最终成功;随性模式是漫游不定,破除常规,创新应变,而最终成功。 这道材料作文题旨在引导考生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我们应该秉持身处一地、坚守常规、久久为功而最终成功的康德固定模式,还是学习漫游不定、破除常规、创新应变而最终成功的卢梭“随性模式,亦或是两种模式兼而有之——在一定的条件下需要固定模式,而当条件发生变化的时候,又需要随性模式。这三种立意方向应该都可以。如果选择第一种,比如可以这样写:在这个人心浮躁、急功近利的时代,在这个过度强调个性张扬、过度强调率性自我的社会里,我们要像康德一样,固守常规,坚守规律,深耕一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才能久久为功。论证康德式模式对人生的启迪意义。如果选择第二种,比如可以这样写:在某些过度死板、过于讲究规矩的文化氛围里,在某些过于严苛条条框框的桎梏文化下,在某些过于暮气沉沉的守旧文化中,我们更要像卢梭一样随性而为,率性而变,突破常规,主动求变,去创造新生活,追求更宽广的人生价值。论证卢梭式模式对人生的启迪意义。如果选择第三种,在呈现思辨的时候需要注意,思辨不是简单的非此即彼,一定是要在某种特定语境下或者特定条件下讲思辨才是有意义的,而不是简单地讲完A,再罗列B,这种简单的罗列是没有什么思辨色彩的。立意:1.规律给予人们规范而顺畅的生活。2.自由给予人们开放而宽松的生活。3.生活既需要固定规律,也可享受即兴发挥。4.人生可以有阶段性的自由成长,更需要有长远的设定。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3-04-14 04:16:02 页数:20
价格:¥3 大小:47.25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