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浙江省衢温“51”联盟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2

2/22

剩余20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衢温“5+1”联盟2021学年第二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联考语文试题考生须知:1.本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考号和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写在指定位置。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一、现代文阅读(25分)(一)(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梁祝传说的讨论是由“邮票原地”的议题引起的。而就其实质而言,却是属于民间传说发生学的范畴。民间传说作为有别于民间故事的口头叙事作品,其特点之一在于,它往往要依托一定的人物、事件或具体的地方和物件来展开叙述。讲述人为了使自己的讲述具有可信性,为了取悦和征服听众,每每把群体创作、世代传承的口头叙事作品,说成是自己亲眼所见、亲身经历的真实存在。民间传说的这一外在形式给听众带来了许多现实感和亲切感,但也给后世的观察者带来了一些“麻烦”,他们不得不把赋予叙事作品的某些“历史现实”因子同艺术的虚构成分剥离开来。孟姜女传说、牛郎织女传说、董永和七仙女传说是如此,梁祝传说也是如此。民间传说是广大民众的口头艺术创作,其本质是审美虚构。尽管假托了具体的时空或实有的名姓,有一个似乎真实的表象,但演述的终究是虚构的情节。传说并不回答真假对错问题,它的诉求在于表达什么是好什么是坏、喜欢什么憎恶什么,价值观在其中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民间传说不同于历史。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名山大川、出土文物等等,都可以找到确切的、独一无二的具体地点。而传说却很难、甚至不可能找到这样具体确切的、独一无二的原发地点。于是在必须和不能两者之间就产生了一个悖论:似乎这是一个二律背反、不能两全的命题。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只好厘清思路,找出事物的内部逻辑,走出悖论。如果宽泛地理解“原地”一词,我们并不认为传说是不可能有“原地”的。只是这“原 地”同历史事件、真实人物在确定不二的时空里发生和进行实际活动的那种“原地”有本质的区别。非物质文化的成果不同于物质产品,它可以同时为多数人所占有、所享用。共同创作、共同认同、共同占有、共同享用其成果,是民间口头叙事文学的重要特点之一。在参与和享用的过程中,往往也会贴上自产的“标签”。记得三十多年前,我和常任侠先生(已故)接待过日本麒麟公司的两位工作人员。他们所提的问题是,中国是否有与“日本的”麒麟相类似的虚构的动物。我和常先生听了都哑然失笑。不过仔细想想,我们先祖创造的象征性瑞兽作为人类的文化成果被其他民族所吸纳和享用,成为他们民族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应该是值得高兴的事。梁祝居然在全国各地有10座坟墓、6个读书处,也正是这种共同享有的结果和最好证明。在这样的情况下,或许找出一个有更多理由的“代表处”,要比“断定”一个确切的“原地”更为符合历史的逻辑。分析既有的大量文献资料,使我愈加坚定地认为,最早盛传这一叙事作品的地方,大抵是江浙一带的一个广大地区。我认为,浙江省宁波市鄞县(今鄞州区)具有更多的理由作为梁祝传说的一个更好的“代表处”。梁祝传说在这里流传久远,家喻户晓,而且演变的踪迹斑斑可寻,这在中国梁祝文化研究会会长周静书主编的《梁祝文化大观》中,以及最近麻承照的论文中都有明晰详尽的反映。尤其是鄞县先民为梁山伯建庙一举令人深思,这不仅是梁祝传说在鄞县一带极度兴盛的结果,而且为梁祝传说的进一步散播和传承提供了更有利的契机。梁山伯庙区的晋墓的存在,更加张扬了建庙的含义。所有这些条件都使我们有理由认为宁波市鄞县是梁祝传说的一个更好的“代表处”。(选自《梁祝传说漫议》,有删改)1.下列理解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A.民间口头叙事文学可以共同创作、共同认同、共同占有、共同享用其成果,它是非物质文化的成果而不是物质产品。B.传说并不是不可能有“原地”,只是这“原地”同历史事件、真实人物相关的“原地”是有本质区别的。C.作者认为,关于传说的“原地”,找出一个有更多理由的“代表处”,要比“断定”一个确切的“原地”更符合历史的逻辑。D.根据对现有文献资料的分析,作者认为梁祝传说最早盛传的地方,大概是江浙一带的浙江省宁波市鄞县。2.下列对“民间传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原文观点一致的一项是() A.民间传说虽然不都是讲述人亲眼所见或亲身经历的,但是讲述人为了使自己的讲述更有吸引力,往往会对相关的人物或事件加以渲染。B.孟姜女传说、牛郎织女传说、董永和七仙女传说及梁祝传说都存在后世的观察者需要把“历史现实”因子同艺术虚构成分剥离的问题。C.民间传说与历史不同,而传说很难甚至不可能找到具体确切的原发地点,因此在必须和不能两者之间就会产生一个悖论。D.民间传说虽然假托了具体的时空或实有的名姓,给人感觉是真实的,但因为是广大民众的口头艺术创作,所以其本质是审美虚构。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日本麒麟公司的工作人员认为麒麟是日本人虚构的动物,这说法非常可笑,由此可见保护我国传统文化的工作任重道远。B.梁祝传说在全国各地有10座坟墓、6个读书处,这是民族文化共同享有的结果和最好证明。因此有些争夺地名的“战争”是没有必要的。C.作者判断梁祝传说的“代表处”为鄞县的原因,一是流传时间的久远,家喻户晓;二是鄞县先民为梁山伯建庙的举动以及庙区晋墓的存在。D.想要确定一个传说故事的“原地”或者是“代表地”需要更多的条件和依据作支撑,不能只凭一些口头流传的证据。【答案】1.C2.C3.A【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和筛选信息的能力。C.表述绝对,原文是“或许找出一个有更多理由的‘代表处’,要比‘断定’一个确切的‘原地’更为符合历史的逻辑”,可见原文表示或然,选项是必然。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重要概念的能力。A.“民间传说虽然不都是讲述人亲眼所见或亲身经历”与原文不符,原文是“讲述人为了使自己的讲述具有可信性,为了取悦和征服听众,每每把群体创作、世代传承的口头叙事作品,说成是自己亲眼所见、亲身经历的真实存在”,可见民间传说不是讲述人亲眼所见或亲身经历的; B.“观察者需要把‘历史现实’因子同艺术虚构成分剥离的问题”错误,原文是某些“历史现实”因子;D.“因为是广大民众的口头艺术创作,所以其本质是审美虚构”强加因果,民间传说本质是审美虚构,不能认为是口头艺术创作导致的。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观点态度和推断的能力。A.“由此可见保护我国传统文化的工作任重道远”推断不当,作者认为我们先祖创造的文化成果被其他民族吸纳和享用是值得高兴的事。故选A。(二)(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终点墨白雪在傍晚时分下起来。父亲站在门口望着飘飘扬扬不紧不慢的雪花还是拿起雨衣往外走。女儿忙从屋里出来说,爹,还去吗?父亲说,去吧。女儿说,爹,下着雪……父亲说,正好坐车的多。父亲说着往外走,父亲走到门口又回过身来。父亲说,推两趟就回来。女儿说,爹……女儿的声音有些凄伤。父亲看到有泪水从女儿的眼睛里流出来,就走回来,伸手为她擦了一把。父亲说,看你,爹推两趟就回来,有啥哩。父亲说完又说,好好在家看书,去吧,回屋吧,下点雪算啥?父亲说着走出门,从车棚里推出三轮车骑上往外走。父亲骑车穿过街道,最后来到通向城里的公路上。城里的路灯都亮了,飞扬的大雪使得街上的行人和车辆都很匆忙。父亲一边骑车一边注视着路上的行人,父亲想,没带雨具的人肯定会坐车,他企望着今夜有个好生意。可是骑了好远也没有见到有人要车,父亲不免有些焦急。这时父亲看到一个女孩提着一个包在风雪里往前走,飘雪落白了她的衣领和头发。父亲就把三轮靠过去,父亲说,要车吗?那个女孩停住了,她看了一眼推车人。由于这段路面没有灯光,父亲没有看清那个女孩的面容。父亲说,要车吗?这么大的雪,我会把你送到家门口的。父亲看那个女孩犹豫了一下,最后还是上了车。父亲很高兴,父亲想,生意来了。父亲一边朝前推一边朝女孩子问道,去哪儿?女孩犹豫一下说,朝前走。父亲就蹬车往前走,父亲一边蹬一边对那个女孩说,拍拍雪,化了会凉的。可是女孩却坐着不动,好像压根没有听到他的话。到了一个十字路口,父亲把车速放慢 一些对女孩说,拐弯吗?女孩说,不拐。又来到一个路口,父亲问,拐吗?女孩说,不拐。就这样一直往前走,过了一个路口又一个路口,最后车子走上一座大桥,桥很长,桥上的风雪很大。灯光里,父亲看到车上的女孩紧紧地抱着双肩,身子在不停地发抖。父亲说,你冷吧,要不把雨衣脱给你?那女孩颤抖着声音说,我不要。父亲无奈,就只好继续往前走。下了桥又到一个路口,父亲说,还不拐吗?女孩说不拐。父亲就继续往前走,路边的房屋渐渐少起来,灯光更加稀少,最后他们来到一个院子的大门前,路就断了。父亲说,到了吗?女孩坐在车里不说话,父亲往大院里看一眼,院里是一片空地。父亲说,前面没路了。女孩说,没路就拐回去。父亲想,坏了,碰个难缠的主。父亲一边把车调过头来一边小心翼翼地问道,你家到底住在哪儿?女孩子突然发起火来,女孩子说,哪那么多话,烦不烦?你不就是要钱吗?推吧,一直推,等我不想走了,要多钱给多钱!父亲想,这是啥话,无家可归了?你要一夜不下车,我就推你在城里转一夜?到末了你一分不给我咋着你?她咋回事?为啥下着大雪往外跑?给家里生气了?父亲忍不住说,跟家里生气了?这回,那女孩没吭声。父亲又说,想开点儿,有啥大不了的?女孩子突然叫起来,你这老头,有完没完?我的事儿跟你有啥关系?父亲说,那我推到哪儿算完呢?你连个点都没有。这时车子回到了桥头,父亲说,要不你下去吧,我一分钱不要,算我倒霉中不中?女孩也生气了,掂着包就下了车,也不理他,一直走上大桥,可走到桥中央的时候,她停住了。她站在桥栏前一动不动,任风雪吹打。父亲推着车子往前走,心里嘟囔着,算我霉气!他一边走一边往回看,他看到那个女孩孤零零地站在那里,风雪吹打着她的头发,高高地扬起来,父亲心里一下就软了。父亲想,她要是想不开,一头栽下去可咋办?父亲这样想着又折回来,他把三轮车停在她的身后,在灯光里,父亲看到她的双肩在抖动,她哭了。父亲拍拍身上的雪,朝她走过去,父亲把脚下的积雪踩得咯吱咯吱响。父亲说,我又回来了。那女孩没有动,她仍在哭。父亲说,真要是没地方去,跟我回家吧。父亲停了一下又说,我有个闺女,她在郑州上大学,我今个儿出来给她挣学费……你真要是没地方去,就给我一块儿回家吧。父亲没想听完他的话,那个女孩哭得更厉害。父亲不由得一阵心酸,父亲说,别哭了,闺女,走,跟我回家吧。说着,他走过去,提起女孩的包,轻轻地拉了拉她的胳膊。这次女孩没有拒绝,她转回身来,在灯光里看着父亲,父亲没想她腿一软,就给他跪下了。父亲惊慌起来,父亲说,这弄啥这弄啥,起来起来。父亲把女孩子拉起来,让她上车,然后推着三轮车往回走。父亲一边走一边想,这算啥事儿?父亲一边推车一边就着灯光看车上的女孩,女孩的背影使他感到温暖,父亲想,她的后背多像我的女儿呀。 4.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A.小说开篇描写傍晚时分女儿多次委婉阻拦父亲冒雪推三轮时凄伤落泪的细节,可以感知女儿的懂事、孝顺以及对父亲的心疼和担忧。B.小说中父女二人感情非常深厚,这与女儿从小失去母亲有关,为了弥补母爱的缺憾,父亲平时对女儿疼爱有加。C.“父亲想,她后背多像我的女儿呀”,这说明女孩长得像他的女儿,这一心理反应是父亲要领女孩回家的根本原因。D.作者在塑造人物时借助了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从而使父亲这一形象更为鲜明、突出。E.这篇小说通过寻常的故事、平实的语言、普通的人物,在不动声色的描绘中还原了生活本真,展现了人世间朴实的人性美。5.文中关于风雪的描写有什么作用?6.探究文章标题“终点”的意蕴。【答案】4.AE5.①风雪为故事的发生设置了特定的环境背景,渲染了气氛。②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导引了“父亲”遇到陌生女孩并主动领女孩“回家”的一系列情节。③烘托人物形象,以风雪中父亲为女儿挣学费以及对陌生女孩的关爱来表现父亲坚忍、善良、朴实的品格。6.①“终点”即家。父亲每天在外面蹬车,家是他的责任、港湾和归宿。②“终点”即爱。陌生女孩离家迷途到后来父亲领她回家,暗示了女孩心中的爱失而复得。③“终点”象征人性的本真。作品通过描写平凡人平凡事展现朴实的人性美——人与人之间要有关爱、有真情。【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的能力。B.“这与女儿从小失去母亲有关”推断牵强,父亲平时对女儿疼爱有加,所以父女二人感情非常深厚,这并不一定是与女儿从小失去母亲有关。C.“这说明这个女孩长得像他的女儿”理解不合理。父亲认为女孩的后背多像自己女儿,不是说明女孩长得像他的女儿,而是认为女孩像自己女儿一样需要父亲的关爱。D.“作者在塑造人物时借助了外貌描写”错误,文章并没有外貌描写。 故选A。【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结合“城里的路灯都亮了,飞扬的大雪使得街上的行人和车辆都很匆忙。父亲一边骑车一边注视着路上的行人,父亲想,没带雨具的人肯定会坐车,他企望着今夜有个好生意”可知,在大雪飞扬的夜晚,父亲为了给女儿挣学费,骑三轮车出来,他企望着今夜有个好生意。可见风雪为故事的发生设置了特定的环境背景,渲染了气氛。结合“可是骑了好远也没有见到有人要车,父亲不免有些焦急。这时父亲看到一个女孩提着一个包在风雪里往前走,飘雪落白了她的衣领和头发。父亲就把三轮靠过去,父亲说,要车吗”“他一边走一边往回看,他看到那个女孩孤零零地站在那里,风雪吹打着她的头发,高高地扬起来,父亲心里一下就软了。……父亲拍拍身上的雪,朝她走过去,父亲把脚下的积雪踩得咯吱咯吱响。父亲说,我又回来了。那女孩没有动,她仍在哭。父亲说,真要是没地方去,跟我回家吧”可知,因为是大雪飞扬的夜晚,行人和车辆都很匆忙,骑了好远也没有见到有人要车,父亲不免有些焦急,父亲看到一个女孩在风雪里往前走,所以就上前去问要车吗,最后父亲看见女孩孤零零地站在那里,心里一下就软了,说要是没地方去,跟我回家吧。可见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导引了“父亲”遇到陌生女孩并主动领女孩“回家”的一系列情节。结合“城里的路灯都亮了,飞扬的大雪使得街上的行人和车辆都很匆忙。父亲一边骑车一边注视着路上的行人,父亲想,没带雨具的人肯定会坐车,他企望着今夜有个好生意”“在灯光里,父亲看到她的双肩在抖动,她哭了。父亲拍拍身上的雪,朝她走过去,父亲把脚下的积雪踩得咯吱咯吱响。父亲说,我又回来了。那女孩没有动,她仍在哭。父亲说,真要是没地方去,跟我回家吧。父亲停了一下又说,我有个闺女,她在郑州上大学,我今个儿出来给她挣学费……你真要是没地方去,就给我一块儿回家吧”可知,在大雪飞扬的晚上父亲为了女儿的学费而出去推三轮,当父亲看见女孩在抖动着双肩哭时,心又软了。以风雪中父亲为女儿挣学费以及对陌生女孩的关爱来表现父亲坚忍、善良、朴实的品格,烘托了人物形象。【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章标题意蕴的能力。“终点”即家。结合“父亲说着走出门,从车棚里推出三轮车骑上往外走。父亲骑车穿过街 道,最后来到通向城里的公路上”和“父亲停了一下又说,我有个闺女,她在郑州上大学,我今个儿出来给她挣学费……”可知,在大雪飞扬的夜晚,父亲从家骑车出去,是为了给女儿挣学费。可见父亲每天在外面蹬车,最后回到家,家即“终点”,是他的责任、港湾和归宿。“终点”即爱。结合“父亲一边把车调过头来一边小心翼翼地问道,你家到底住在哪儿?女孩子突然发起火来,女孩子说,哪那么多话,烦不烦?你不就是要钱吗?推吧,一直推,等我不想走了,要多钱给多钱”可知,女孩不知道自己到底去哪里,最后父亲主动领女孩“回家”,在这个家里,女孩会得到父亲的关爱,可见女孩最后的“终点”是家,暗示了女孩心中的爱失而复得。“终点”象征人性的本真。“在灯光里,父亲看到她的双肩在抖动,她哭了。父亲拍拍身上的雪,朝她走过去,父亲把脚下的积雪踩得咯吱咯吱响。父亲说,我又回来了。那女孩没有动,她仍在哭。父亲说,真要是没地方去,跟我回家吧。父亲停了一下又说,我有个闺女,她在郑州上大学,我今个儿出来给她挣学费……你真要是没地方去,就给我一块儿回家吧”可知,在大雪飞扬的晚上,父亲为了女儿的学费而出去推三轮,当父亲看见女孩在抖动着双肩哭时,心又软了,决定把女孩带回家,可见父亲的善良朴实的品格,作品通过描写平凡人平凡事展现朴实的人性美——人与人之间要有关爱、有真情。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17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一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 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二四十一年,助楚击晋。自晋文公之过无礼,故背晋助楚。四十三年,晋文公与秦穆公共围郑,讨其助楚攻晋者,及文公过时之无礼也。初,郑文公有三夫人,宠子五人,皆以罪蚤死。公怒,溉逐群公子。子兰奔晋,从晋文公围郑。时兰事晋文公甚谨,爱幸之,乃私于晋,以求入郑为太子。晋于是欲得叔詹为僇。郑文公恐,不敢谓叔詹言。詹闻,言于郑君曰:“臣谓君君不听臣晋卒为患然晋所以围郑以詹詹死而赦郑国詹之原也。”乃自杀。郑人以詹尸与晋。晋文公曰:“必欲一见郑君,辱之而去。”郑人患之,乃使人私于秦曰:“破郑益晋,非秦之利也。”秦兵罢。晋文公欲入兰为太子,以告郑。郑大夫石癸曰:“吾闻姞姓乃后稷之元妃,其后当有兴者。子兰母,其后也。且夫人子尽已死,余庶子无如兰贤。今围急,晋以为请,利孰大焉!”遂许晋,与盟,而卒立子兰为太子,晋兵乃罢去。(节选自《史记•郑世家第十二》)7.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敢以烦执事敢:冒昧地B.因人之力而敝之敝:损害C.皆以罪蚤死蚤:通“早”D.郑人患之患:痛恨8.下列对材料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臣谓君/君不听臣/晋卒为患/然晋所以围郑/以詹/詹死而赦郑国/詹之原也B.臣谓君君/不听臣/晋卒为患/然晋所以围郑/以詹/詹死而赦郑国/詹之原也C.臣谓/君君不听臣/晋卒为患然/晋所以围郑/以詹/詹死而赦郑国/詹之原也D.臣谓君/君不听臣/晋卒为患然/晋所以围郑/以詹/詹死而赦郑国/詹之原也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烛之武善于辞令,他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他在说辞里处处为秦着想,使秦伯不得不心悦诚服,不仅答应退兵,而且助郑防晋。B.在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时,说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说明秦、郑并没有多大的矛盾冲突。这就为下文烛之武说退秦军埋下了伏笔。C.《史记•郑世家》在记叙秦晋围郑这件事上,侧重于写复杂的战争背景和政治斗争,而对郑国说服秦伯退兵的内容只字未提,连烛之武的名字都没有出现。D. 《史记•郑世家》善于抓住人物典型的言行加以刻画,简练而传神,子兰、晋文公、郑文公、叔詹这些人物的形象栩栩如生,宛在目前。10.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2)遂许晋,与盟,而卒立子兰为太子,晋兵乃罢去。【答案】7.D8.A9.C10.①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秦国)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乏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②(郑国)于是答应了晋国(的请求),和(他)结盟,并且最终立子兰为太子,晋军才罢兵离开。【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D.“患:痛恨”错误,“郑人患之”的意思是“郑国人忧虑(晋文公欲羞辱他们的国君)”,所以“患”的意思是“担忧”。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我曾对您说过,您不听我的,晋国终究是成了祸患。但晋围郑是因为我,我死可以救郑国,这是我的本心。第一个“君”做“谓”的宾语,第二个“君”做“不听臣”的主语,所以两个“君”之间断开,排除选项BC;“然”,表转折关系的连词,“但”的意思,用在句首,“患”做“为”的宾语,所以“患”后断句,排除选项D。故选A。【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C.“而对郑国说服秦伯退兵的内容只字未提”错误。由原文“郑人患之,乃使人私于秦曰:‘破郑益晋,非秦之利也’”可知,郑国人忧虑(晋文公欲羞辱他们的国君),就派人暗地里游说秦国:“攻下郑国有益于晋国,秦国没有好处。”可见文章有郑国说服秦伯退兵的内容。故选C。 【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得分点:(1)“东道主”,东方道路上的主人;“行李”,出使的人;“共”,通“供”,供给;“乏困”,形容词作名词,缺乏的东西。(2)“遂许晋”,省略句,应该是“(郑国)遂许晋”;“盟”,结盟;“卒”,最终;“乃”,才;“罢去”,罢兵离开。参考译文:一僖公三十年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假如派烛之武去见秦穆公,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郑文公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郑文公说:“我没有及早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楼放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然而越过别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乏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这是您所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有满足的时候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一下!”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秦伯就回国了。  晋国大夫子犯请求出兵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如不是秦国国君的力量,就没有我的今天。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二 郑文公四十一年,(郑国)帮助楚国攻打晋国。晋文公当年出逃经过郑国时,(郑文公)没有用应有的礼节招待他,所以现在(郑国)背叛晋国而帮助楚国。郑文公四十三年,晋文公与秦穆公共同围攻郑国,讨伐它帮助楚国攻打晋国以及当年晋文公过郑时没有受到礼遇的罪过。起初,郑文公有三位夫人,有五个爱子,但(五子)都因为犯罪而早死了。郑文公很愤怒,驱逐所有的公子。公子子兰逃跑到晋国,跟从晋文公围攻郑国。当时子兰侍奉晋文公非常恭谨,受(晋文公)宠爱,于是私下请求晋国能帮助自己回国做太子。晋国于是想得到叔詹(郑文公弟)并杀了他。郑文公恐惧,不敢对叔詹说。叔詹听说后,对郑文公说:“我曾对您说过,(指当年重耳过郑时,叔詹劝郑文公要么礼遇他,要么杀了他)您不听我的,晋国终究是成了祸患。但,晋围郑是因为我,我死可以救郑国,这是我的本心。”于是自杀。郑国人就把叔詹的尸体给晋国。晋文公说:“(我)一定要见一见郑国国君,羞辱他之后才退兵。”郑国人忧虑(晋文公欲羞辱他们的国君),就派人暗地里游说秦国:“攻下郑国有益于晋国,秦国没有好处。”秦军停止进攻。晋文公想让子兰归国做太子,把这意思告诉郑国。郑国大夫石癸说:“我听说姞姓是后稷的嫡妻,他们的后代应当有兴起的。子兰的母亲就是姞姓的后人啊。而且三位夫人的孩子都已死,其余庶出的公子不如子兰贤能。现在围攻正急,晋国以此作请求,好处哪个更大啊!”于是答应晋国请求,并和他结盟,并且最终立子兰为太子,晋军于是撤兵离去。(节选自《史记•郑世家第十二》)(二)(8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西江月·渔父词①辛弃疾【宋代】千丈悬崖削翠,一川落日镕金。白鸥来往本无心②。选甚风波一任。别浦鱼肥堪脍,前村酒美重斟。千年往事已沉沉。闲管兴亡则甚③。【注】①淳熙五年(1178),辛弃疾由临安赴湖北任转运副使,舟行江上,过采石矶时创作了这首词。采石为江防要地,历代南北战争,多于此渡江。②《列子·黄帝》:“海上之人有好鸥鸟者,每旦之海上,从鸥鸟游,鸥鸟之至者百住而不止。其父曰:‘吾闻鸥鸟皆从汝游,汝取来,吾玩之。’明日之海上,鸥鸟舞而不下也。”指人无巧诈之心,异类可以亲近。③则甚:做甚,做什么。11.上片前两句写景,运用的修辞手法是_______。在中国古典诗词中“白鸥”和“渔父”常用来喻指________一类人。 12.赏析本词的抒情艺术。【答案】11.①.比喻(夸张、对偶)②.隐士12.①借景抒情。首两句描绘崖高树茂,余晖铺满江面,金光闪闪的景象,表达对壮丽江山的喜爱。②借典抒情(比喻)。借鸥鹭忘机的典故(以没有心机的白鸥自比),表达淡泊隐居,不以世事为怀的心志。③借事抒情。通过叙写任风波、品肥鱼、尝美酒等场景,表达对随缘、自在、闲适生活的追求。④直抒胸臆。末两句感叹历史兴衰终归沉寂,我又何必瞎操心,故作旷达的背后是反语,隐含对南宋朝廷只求苟安,不思振作的失望,也有对自己不被真正任用的愤怒。【解析】【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中修辞手法和意象的能力。第一空:“千丈悬崖削翠”中“千丈悬崖”,运用了夸张的手法言采石江岸高峻陡峭;“一川落日镕金”是落日的余晖照射在江面上,一川江水像镕金那样灿烂,将江水的颜色比作“镕金”一样,运用了比喻的修辞;上下两句中“千丈”和“一川”相对,“悬崖”和“落日”相对,“削翠”和“镕金”相对,上下句对仗工整,运用了对偶的手法。第二空:中国古典诗词中“白鸥”是常出现的意象,喻指一种超逸飘荡的生活情趣;“渔父”是中国文化的一种独特景观,淡泊磊落的渔翁形象是遗世独立的隐逸意象。因此此空应为“隐士”。【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中抒情艺术的能力。抒情分为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借物抒怀、借人或事抒怀等方法。“千丈悬崖削翠,一川落日镕金”写了陡峭的绿崖有千丈余高,落日照在江面上泛着金光,是景物的描写,落日熔金,悬崖削翠,作者从这两个侧面,表现出采石水光山色之壮美,表达对壮丽江山的喜爱。这是借景抒情的抒情方式;“白鸥来往本无心”,以没有心机的白鸥自比,写白鸥在江上自由飞翔,毫无戒心,与人和谐相处,此句运用了用典的手法抒情,表自己达淡泊隐居,不以世事为怀的心志;“别浦鱼肥堪脍,前村酒美重斟”,写出鱼肥美新鲜,正是吃鱼的好时节,前村好酒值得喝 干了再斟,借用品肥鱼、尝美酒等场景描写,表达对随缘、自在、闲适生活的追求,此句运用了借事抒情的方法;“千年往事已沉沉。闲管兴亡则甚”感慨前事已随时间深埋,兴盛或是衰败又有何关系。这里说不管兴亡,正是对于兴亡之事的执着,这里不过是故作反语而已,实质上是反映了他对南宋朝廷的失望和不满,这是直抒胸臆,表现对南宋朝廷只求苟安,不思振作的失望,也有对自己不被真正任用的愤怒。(三)古诗文默写(10分)1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1)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尤为重要,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他哂笑子路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荀子在《劝学》写到,“骐骥”是一种很善跑的骏马,但它一次跨越也不能达到十步之远,与之相反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过正反对比说明坚持的重要性。(3)《赤壁赋》中,慨叹人生短促,人很渺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吴楚东南坼,____________。亲朋无一字,____________。(杜甫《登岳阳楼》)(5)六朝旧事随流水,____________。至今商女,时时犹唱,____________。(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答案】①.为国以礼②.其言不让③.驽马十驾④.功在不舍⑤.寄蜉蝣于天地⑥.渺沧海之一粟⑦.乾坤日夜浮⑧.老病有孤舟⑨.但寒烟衰草凝绿⑩.后庭遗曲【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礼、驽、驾、寄、蜉蝣、渺、沧、粟、乾坤、衰、遗。三、语言文字运用(30分)14.下列字形和加点字读音都正确的一项是()A.摄取(shè)罪愆(yǎn)明察秋豪豁然开朗(huò)B.喟然(kuì)莅临(lì)偃旗息鼓挑拨离间(jiàn)C.忖度(cǔn)盘踞(jū)缘木求渔浅尝辄止(zhé)D.哂笑(shěn)刀俎(zǔ)毋庸争辨卓有成效(zhuō)【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字形的能力。 A.“罪愆”的“愆”应读作“qiān”;“明察秋豪”的“豪”应写作“毫”。C.“盘踞”的“踞”应读作“jù”;“缘木求渔”的“渔”应写作“鱼”。D.“毋庸争辨”的“辨”应写作“辩”;“卓有成效”的“卓”应读作“zhuó”。故选B。1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数据显示,截至目前,中国各类残疾人总数已达8500万人以上,占总人口比例6.21%,他们有的在残奥赛场上竞技,更多的则隐没在我们身边。B.优秀的纪实作品,往往通过影像关注人物的命运,关注人物的情感,传递内心的诉求,与观众共通共鸣,进而达到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的终极作用。C.一篇文章写得好与坏,不在于它的文辞多么优美,形式多么新颖,故事多么引人,而在于它有深刻的思想,有悲悯的情怀,有傲人的风骨。D.在城市化快速推进的今天,深入挖掘并传承优秀乡土文化,不仅能提升人们文化生活上的满足感,还能为乡村振兴提供更丰饶的精神滋养。【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A.“达到”后面应该接准确的数字,不能接概数,“达到”和“以上”不能同时出现,删除任一处;B.搭配不当,“达到”与“作用”动宾搭配不当,把“达到”改为“起到”;C.犯了双面对单面的毛病,应把“好与坏”改成“好”。故选D。1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A.各部门都要有大局意识和全局观念,确保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两手抓两不误,那种目无全牛忽视整体利益的做法是不对的。B.高中生的人际关系非常微妙,特别是女生,同桌之间、室友之间经常为一点鸡毛蒜皮的事闹矛盾,但在老师与家长的开导下又容易破镜重圆。C.有那么多人经过生活的重重磨砺依然保持微笑,将艰难困苦化作前进的动力,对他人给予的帮助始终睚眦必报,不禁让我动容。D.他听说这里的人事关系极为复杂,所以初来乍到,便采取一种临深履薄的态度,说话做事都十分小心。 【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A.目无全牛:形容人的技艺高超,得心应手,已经达到非常纯熟的地步。语境用于形容没有整体全局意识,望文生义。B.破镜重圆:比喻夫妻失散或感情破裂后又重新相聚或和好。语境讲高中生之间的和好,适用对象不当。C.睚眦必报:形容人的心胸极其狭窄。语境讲“对他人给予的帮助”要感恩,要懂得回报他人,不合语境且情感色彩不当。D.临深履薄:意为面临深渊,脚踩薄冰,比喻谨慎戒惧。语境讲他到这里采取谨慎的态度,使用正确。故选D。17.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A.学校公告栏上有某学生写的寻物启事:“我在餐厅吃饭时不小心遗失了《高中数学题典》一书,如有拾到者,请迅速还我。”B.某游客在水亭门品尝了衢州美食“三头一掌”后赞不绝口,店主说:“欢迎以后常来啊!”游客说:“一定一定,下次还光临贵店。”C.在得知自己获得创意设计大赛一等奖后,王教授激动地对评委及现场观众说:“老朽退休多年还能获此殊荣,感谢诸位的厚爱。”D.和同学一起去春游,面对着满园盛开的梨花,王伟同学情不自禁地说:“真所谓‘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啊。”【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A.“请迅速还我”语气过于强硬;B.“光临”是敬辞,称宾客的来到;D.引用诗句歌咏的对象是雪。故选C。18.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 千乘之国,是指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在春秋后期,千乘之国是指小型国家。乘,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春秋时,一辆兵车,配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B.《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长达三千多年的历史,全书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组成,共一百三十卷。C.《窦娥冤》属于元杂剧中的“本色派”作品,说白凝练而又生动流畅,唱词优美而又节奏鲜明,深刻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D.莎士比亚是英国著名剧作家,代表作有悲剧《威尼斯商人》《奥赛罗》《麦克白》《哈姆雷特》《李尔王》,喜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仲夏夜之梦》《皆大欢喜》等。【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A.“小型国家”错误,千乘之国是指“中等国家”;B.“编年体史书”错误,《史记》的体例是纪传体;D.《威尼斯商人》是喜剧,《罗密欧与朱丽叶》是悲剧。故选C。19.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侣鱼虾而友麋鹿B.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师不必贤于弟子C.乃夜驰之沛公军不知东方之既白D.吾其还也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都是连词,表并列。句意:这就叫做“借武器给敌寇,送粮食给盗贼”啊。和鱼虾做伴侣,与麋鹿单当朋友。B.介词,在。句意:须发花白的老人们就不再会肩挑头顶,出现在道路上了。介词,比。句意:老师不一定样样都比学生高明。C.动词,到。句意:项伯于是当夜骑马到沛公的军营里。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句意:不知不觉天边已经显出白色(指天明了)。D.语气词,表祈使,还是。句意:我们还是回去吧!人称代词,他们的。句意: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 故选A。20.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夫晋,何厌之有A.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C.大王来何操D.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言文句式的能力。例句是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夫晋,有何厌”。句意:晋国,哪里有满足的时候呢?A.主谓倒装句,正常语序为“百姓之谓我爱也宜乎”。句意:百姓认为我很吝啬是应该的啊。B.省略句,“以(之)为”。句意: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C.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大王来操何”。句意:大王来时带了什么东西?D.判断句,“……也”表判断。句意:这就是五帝三王无敌的原因。故选C。2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古之学者必有师B.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C.莅中国而抚四夷D.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D.“曲直”古今都理解为“无理和有理”。句意:可现在陛下对用人却不是这样,不问是否可用,不管是非曲直。A.“学者”,古义为“求学的人”,今义为“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句意:古代求学的仁一定有老师。B.“茫然”,古义为“旷远的样子”,今义为“完全不知道的样子”或“失意的样子”,句意:任凭小船儿在茫无边际的江上飘荡,越过苍茫万顷的江面。C.“中国”,古义为“中原地区”,今义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简称。句意:统治整个中原地区,安抚四方的少数民族。 故选D。22.下面是美国诗人艾米丽·狄金森的一首小诗,请将标题填写完整并仿写一首诗歌。要造就一片草原要造就一片草原,只需一株苜蓿一只蜂,一株苜蓿一只蜂,再加上白日梦。有白日梦也就够了,如果找不到蜂。要造就,,,。,。【答案】示例一片森林要造就一片森林,只需一片树叶一只鸟,一片树叶一只鸟,再加上白日梦。有白日梦也就够了,如果找不到鸟【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仿写句子的能力。 要造就一片草原,需要什么?草种子、花种子、成群的牛羊,还有牧民……可是诗人却给了我们一石破天惊的答案:有白日梦就够了!让我们哑然一笑却又若有所思,是啊,有了白日梦就够了,多么绝妙的主意啊!只要还有梦,一切都可能实现,是不是?这就是梦想的力量。有了梦想,为梦想付出汗水与努力,就有可能让梦想变成现实。之所以在仿写的时候,“再加上白日梦”“有白日梦也就够了”这两句宜保留。原诗是造就一片草原,我们可以想象造就一片大海、一片森林、一座花园等。“一株苜蓿一只蜂”是草原上很寻常事物,如果写造就大海,可以选一滴水一尾鱼,如果写造就森林,可以选一片树叶一只鸟。最后再按照句式仿写。例如:要造就一片大海要造就一片大海,只需一滴水一尾鱼,一滴水一尾鱼,再加上白日梦。有白日梦也就够了,如果找不到鱼四、作文(60分)2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不要沉溺在现在的各种琐事中,在自己心里培养对未来的理想吧。——谢德林为使人生幸福,必须热爱日常琐事,须从所有日常琐事中体味甘露。——芥川龙之介对此,你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答案】例文:琐事之中,亦苦亦乐“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李清照与赵明诚夫妇二人都喜好以藏书打赌,这似已成了生活中再寻常不过的琐事。某典故出自哪本书哪一卷的第几页第几行,胜者品茗,茶香四溢。不得不说,古人的高雅情趣,博闻强识,着实令世人艳羡。但是,“柴米油盐酱醋茶, 般般皆在自己家”,同现今每一对夫妻一样,他们不时也会因日常琐事而拌嘴,烦恼不已。但他们亦能从琐事之中发掘生活的情趣,享受那亦苦亦乐的微妙滋味。于丹说过:“生活需要一点悠闲的情趣来调节紧张的律动,但情趣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从生命中涵养而出。”我以为,情趣的涵养莫过于从日常琐事中找到精神情感的依托,拥有苦中作乐的智慧。文学巨著《红楼梦》中品茗的场景颇为多见。譬如《栊翠庵茶品梅花雪》一回,曹雪芹先生借妙玉之口道出了茶之精髓。给人印象最深的,便是泡茶的水与茶具的讲究之处了。她招待贾母时,用“旧年蠲的雨水”;后单独招待黛玉、宝钗、宝玉时用的是五年前她收的梅花上的雪水。妙玉亦懂得以各具特色的茶具招待性格各异的贵客,此番心思,已不是常人所能拥有的。从中,不难看出曹先生对茶道的痴迷,亦不难领会他的匠心。品茶于他,是生活中的琐事,同时更是一种高雅情趣的体现。民国四大才女之一的张爱玲,少时便已有极高的写作天赋。她曾在家中手制报纸副刊——“张家说林”,记录她日常生活的诸多琐事。“谈电灯”“本埠新闻何妈评说”等等,一个个平凡琐碎的题目,却道出了生活的真实与乐趣。“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庄周能从梦蝶这桩琐事中,体悟出人生由喧器走入逍遥之境的至理,提炼出那分超然,无往而不乐。“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沉雄豪迈的辛弃疾亦能有如斯温柔浪漫的一面,他在充满苦难的人生之路亦能生出一份情趣,莫不值得世人学习?“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生活中再平凡不过的琐事,只要静下心来细细品味,都会发现其所蕴含的独特之美。这便要求我们懂得微妙地享受——于一杯香茗氤氲的雾气中,品尝人生的苦与乐。【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思辨性引语式材料作文题。这则材料作文,不是寓意型的,也不是哲理型的,实际上引导学生循着作者的感悟结合自己的日常生活经验谈一点类似的体会,把握一个最关键的词“琐”字(零碎、细小的意思)。这两则材料,第一则材料提倡人们“不要沉溺在现在的各种琐事中”,即不能被现实束缚,而应该注重“未来的理想”,即精神上的追求;这无疑是把“琐”事作为干扰人追求理想的“俗务”“苦差”来看;而第二则材料含义恰好相反,注意材料中最重要的话:为使人生幸福,必须热爱日常琐事。 写作时,可以从比较的视角来谈,比如对于这个尽显浮躁、功利的时代,我们不能凌驾于繁琐的事物之上,尽管不能拘执于烦琐的事物,我们不是英雄伟人,他们的琐屑之事有人打点和安排,我们却要从自己的一屋实打实地扫起;我们也不能像诗人文豪一样,忽略、超然于琐事之外,这些琐事原本就是我们实际生活的一部分。也可以从“必须微妙的受苦”这个角度来认识,要义在不超然显示,直面现实之“琐”,指出我们要忍受忍耐琐事、要以坚毅坚韧面对琐事之缠。另外,也可以从审美的情趣去展开,指出诗人墨客往往从琐屑之事中悟得了审美的真谛,而我们也当向他们学习。立意:1.挣脱现实束缚,培养高远志向。2.为使人生幸福,必须热爱日常琐事。3.人不可能离开日常琐事,热爱日常,才能为理想打好坚实的基础。4.于琐事处见人生大义。5.苦中品甜,乐由心生。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04-13 23:08:02 页数:22
价格:¥2 大小:44.85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