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浙江省宁波市咸祥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5

2/25

剩余23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咸祥中学高一年级语文期中考试试题【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恩格斯曾在散文《风景》中生动地记述过一种使他永难忘怀的特殊“体验”:“你攀上船头桅杆的大缆,望一望被船的龙骨划破的波浪,怎祥溅起白色的泡沫,从你头顶高高地飞过;你再望一望那遙远的绿色海面,那里,波涛汹涌,永不停息,海水的碧绿同天空明镜般的蔚蓝以及阳光的金黄色交融成一片奇妙的色彩——那时候,你的一切无谓的烦恼都会消失,你会融合在自由的无限精神的自豪意识之中!”.这就是审美体验,它总是与无功利、直觉、想象、意象等审美特征相关联,而非功利、实用、理智认识等。不同于一般经验,审美体验是那种深层的、活生生的、令人沉醉痴迷而难以言说的瞬间性审美直觉。审美体验一向是中西美学的一个重要问题。中国美学倾向于把它规定为“兴”“感兴”或“妙悟”等,并制订出一系列相应的美学原则:诗人作诗依赖“感兴”“伫兴”,诗的作品中蕴含活生生的“兴象”;读者读诗则是追求“兴味”。由此,审美体验是被视为与人生、艺术的本质密切相关的东西。同时,中国美学偏爱感悟式的或点到即止式的美学表述方式,追求美学的“诗化”。在西方,虽然审美体验在不同美学家那里获得了不同“命名”:“迷征”“游戏”“高峰体验”等,但在研究时,西方美学家同样将其与人生、艺术的本质关联起来。无论是审美体验还是艺术,归根到底,都是人类社会活动、社会实践的产物,因而都应当以此为根基加以阐明。但是,社会实践又总是通过审美体验去显现的。因此,需要追问,社会存在或社会实践的丰富性与复杂性是如何通过审美体验这个“中介”而转化为艺术的。这样,审美体验的探究价值自然是毋庸置疑的了。(节选自王一川的《审美体验论)导言》)材料二:艺术家的创作动力和创作动机,必须结合审美体验,通过审美创造转化为艺术品。其中,审美体验包含两个部分:人生体验和艺术体验。艺术家并非一直处于艺术创作状态,而是像普通大众一样每天都经历着日常生活,但是 他们对日常生活多了一种审美观照,这是一种特殊的人生体验。他们通过审美观照对日常生活进行延伸思考、联想、想象,甚至通过灵感或直觉的心理活动建构一种与日常生活不一样的精神空间。艺术体验则要求再上升到一种新的精神高度,它是人生体验的继续延伸和不断升华,从艺术家的精神世界中升腾起来。最终,艺术创造使艺术体验转化为一种新的存在状态艺术品。这个过程被郑板桥精妙地概括为从“园中之竹”“眼中之竹”“胸中之竹”到“手中之竹”的过程: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独画云乎哉!(节选自孙先旭、胡鹏林的《艺术家的审美体验》)材料三:顾春芳:讲审美,我想不仅要追求艺术作品的美,还要把艺术的审美体验和心思灌注于日常生活,从而获得一种“诗意的栖居”,尤其要追求人格的美。叶朗:当然,美学是人文学科,研究对象是人的“生活世界”,这个“生活世界”,是一个有“意义”和“价值”的世界。中国传统美学的理论品格,最重要一点就在于十分重视美在精神属面的作用。它引导人们重视艺术活动与人生的紧密联系,引导人们去追求心灵境界的提升,使自己有一种“光风霁月”般的胸襟和气象。最突出的例子就是嵇康,他把弹琴和他的生命追求融为一体,升华为崇高的人格境界和审美境界。我们研究中国美学,不仅要关注艺术作品,而且要关注历史上如嵇康这样的艺术家的生存风格和生命华彩,他们用自己的崇高人格和生命创造了诗意的人生境界。顾着芳:近来美学界比较关注日常生活的审美,您可以就此谈谈吗?叶朗:日常生活的审美追求,实际上就是日常生活里的人生情趣,这也很值得研究。现代社会,人们要学会主动寻找日常生活中的审美情趣。宋代以来,特别是明清时期,一批文人、艺术家形成了一种优雅、精致的审美情趣。他们弹琴、赏花、品茶,开拓了一个新的生命活动的空间,这是非实用的、审关的空间,用他们的话说,这是一个张扬“性灵”的空间。在这种空间里,他们获得了特殊的审美体验,拥有了心灵的自由,于是就能更好的做学问,干事业。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人要有出世的精神才可以做入世的事业”,“把自己所做的学问事业当作一件艺术品看待,只求满足理想和情趣,不斤斤于利害得失,才可以有一番真正的成就”。(节选自顾春芳的《当前美学和艺术学理论研究的几个问题——访美学家叶朗》) 1.下列对材料中“审美体验”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与一般经验不同的是,审美体验去除了功利、实用的目的,它更强调直觉、想象、意象等审美特征。B.审美体验与人生、艺术的本质相关,中西方美学思想虽然对审美体验的称呼不同,但在这一点上的认知是一致的。C.由于社会实践的丰富性与复杂性,作为社会实践产物的审美体验又反过来表现着社会实践。D.审美体验贯穿于艺术家的日常生活,它表现为一种特殊的人生体验,是上升到精神层面的审美观照。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恩格斯在散文《风景》中记述的审美体验主要表现为烦恼的消失与精神的自豪,这种体验是源于社会活动、实践的,是一种深层的令人沉醉痴迷的直觉。B.郑板桥所谓的“园中之竹”“眼中之竹”即审美体验中的“人生体验”阶段,而“胸中之竹”“手中之竹”则是“艺术体验”阶段。C.在叶朗看来,嵇康将艺术活动与生命追求融为一体,创造了诗意的人生境界,这表现了美在精神层面的作用,符合中国传统美学的理论品格。D.明清时期一批文人、艺术家主动寻找日常生活中的审美情趣,通过弹琴、赏花、品茶来张扬“性灵”,这对于他们做学问不无裨益。3.请结合上面三则材料,概括审美体验的作用。【1~3题答案】【答案】1.B2.B3.(1)使人们获得无功利的、深层的、高强度的或难以言说瞬间性生命直觉;(2)使社会存在或社会实践的丰富性与复杂性转化为艺术;(3)审美体验可以引导人们追求心灵境界的提升和人格的美;(4)审美体验可以让人们拥有心灵的自由,更好的做学问,干事业。【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做这种题,通常是先整体把握文意,获取作者的观点或态度;然后对照选项在文中提取相关信息,加以细致比对后判断正误即可。常见错误点和设题类型做到心中有数,表述不一致的未必就是错的,一定要深入细致分析比较,灵活理解变通思考。总之要静下心来耐心地仔细地推敲和琢磨。要做好此类型,平时应该积累易错类 型及常见问题,比如判断绝对,时态有误,杂糅、遗漏、多余信息,偷换概念等等。A项,曲解文意,“审美体验去除了功利、实用的目的,它更强调直觉、想象、意象等审美特征”错误,由原文“这就是审美体验,它总是与无功利、直觉、想象、意象等审美特征相关联,而非功利、实用、理智认识等。不同于一般经验,审美体验是那种深层的、活生生的、令人沉醉痴迷而难以言说的瞬间性审美直觉”可知,审美体验并没有“去除”功利、实用的目的,原文只是说它总是与无功利、直觉、想象、意象等审美特征相“关联”,也没有强调“直觉、想象、意象等审美特征”。A错误。B项,正确。C项,强加因果,“由于社会实践的丰富性与复杂性”错误,由原文“社会实践又总是通过审美体验去显现的。因此,需要追问,社会存在或社会实践的丰富性与复杂性是如何通过审美体验这个‘中介’而转化为艺术的”可知,原文并没有说“社会实践的丰富性与复杂性”是“作为社会实践产物的审美体验又反过来表现着社会实践”的原因。C错误。D项,篡改原文,“审美体验贯穿于艺术家的日常生活”错误,由原文“艺术家并非一直处于艺术创作状态,而是像普通大众一样每天都经历着日常生活,但是他们对日常生活多了一种审美观照,这是一种特殊的人生体验”可知,艺术家并非一直处于艺术创作状态,所以审美体验也并非贯穿于艺术家的日常生活。D错误。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选项的内容不一定是原材料中句子的照搬,可能是在原句的基础上,加以变通、转换,甚至添加了出题者或客观或主观的理解。要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做到对材料的熟悉,以便解题时迅速找到其在材料中的相关区域,进而进行比较、分析、推断;其次,要清楚选项都是在文中句子基础上进行的合理的变通,绝不是凭空进行的,所以找到原来的句子,联系上下文筛选信息、推敲选项;将选项和原文信息进行比较时,掌握一些常见的设错方式很有必要,从而使思维变得更加敏捷,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率。B项,“‘园中之竹’即审美体验中的‘人生体验’阶段”和“‘手中之竹’则是‘艺术体验’阶段”错误,由原文“但是他们对日常生活多了一种审美观照,这是一种特殊的人生体验。他们通过审美观照对日常生活进行延伸思考、联想、想象,甚至通过灵感或直觉的心理活动建构一种与日常生活不一样的精神空间。艺术体验则要求再上升到一种新的精神高度,它是人生体验的继续延伸和不断升华,从艺术家的精神世界中升腾起来。最终,艺术创造使 艺术体验转化为一种新的存在状态艺术品”可知,“园中之竹”不属于“人生体验”;“手中之竹”不属于“艺术体验”,而是一种新的存在状态的艺术品。B错误。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方法有:(1)整体阅读语言材料。把握语言材料的内容要点,即明确文中透露的信息点。(2)根据题干要求,对照语言材料进行搜索阅读,查找与题干相对应的信息源,辩别真伪,筛选所需信息。(3)在阅读的过程中理清文章的结构和作者的思路,将文章前后进行比照、勾连,归纳出文章大意。这是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操作过程。整体感知的直接体现就是对文章内容的概括,概括准确是整体感知正确的表现,是深入解读的基础。整体感知的环节,对以往“字词句篇、语法修辞面面俱到”“肢解式的模式分析”是一次革命,也是“学生主体地位”理念的贯彻与落实。由原文“这就是审美体验,它总是与无功利、直觉、想象、意象等审美特征相关联,而非功利、实用、理智认识等。不同于一般经验,审美体验是那种深层的、活生生的、令人沉醉痴迷而难以言说的瞬间性审美直觉”可以概括,使人们获得无功利的、深层的、高强度的或难以言说瞬间性生命直觉;由原文“无论是审美体验还是艺术,归根到底,都是人类社会活动、社会实践的产物,因而都应当以此为根基加以阐明。但是,社会实践又总是通过审美体验去显现的。因此,需要追问,社会存在或社会实践的丰富性与复杂性是如何通过审美体验这个‘中介’而转化为艺术的。这样,审美体验的探究价值自然是毋庸置疑的了”可以概括,使社会存在或社会实践的丰富性与复杂性转化为艺术;由原文“中国传统美学的理论品格,最重要一点就在于十分重视美在精神属面的作用。它引导人们重视艺术活动与人生的紧密联系,引导人们去追求心灵境界的提升,使自己有一种‘光风霁月’般的胸襟和气象。最突出的例子就是嵇康,他把弹琴和他的生命追求融为一体,升华为崇高的人格境界和审美境界。我们研究中国美学,不仅要关注艺术作品,而且要关注历史上如嵇康这样的艺术家的生存风格和生命华彩,他们用自己的崇高人格和生命创造了诗意的人生境界”可以概括,审美体验可以引导人们追求心灵境界的提升和人格的美;由原文“在这种空间里,他们获得了特殊的审美体验,拥有了心灵的自由,于是就能更好的做学问,干事业。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人要有出世的精神才可以做入世的事业’,‘把自己所做的学问事业当作一件艺术品看待,只求满足理想和情趣,不斤斤于利害得失,才可以有一番真正的成就’”可以概括,审美体验可以让人们拥有心灵的自由,更好的做学问,干事业。【点睛】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归纳,首先浏览选项标敏感点,敏感点就是题干要求的“内 容”“艺术特色”等。其次回归原文找对应句,根据选项内容回归原文寻找对应句,筛选信息类要注意是否改变了原文判断,评价赏析类的选项要特别关注标注的敏感点是否有原文依据。最后排除定答案,根据“知识性错误”优先的原则,先将有“知识性错误”的选项挑选出来,然后再考虑赏析不当的选项,最后确定答案。(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戏杨轻抒园子里安静得像一支蓝调的曲子。夕阳淡黄,越过老墙,左一划右一拉地抹在只剩下一片半片青瓦的屋顶上。台子是水泥的,但已经看不出水泥的痕迹了,因为上面积了厚厚的一层灰。灰尘这东西很有意思,就像时间一样,一层一层堆上去,要不了多久就有了层次和分量。其实,才多久没打扫呢?好像时间并不长,老邓认真想了一会儿,似乎就在昨天,或者前天。但这又怎么可能呢?看一个人有没有老,最直接的方式就是看这个人是不是开始怀旧,是不是喜欢念叨过去的事情。老邓明白这个理。但老邓觉得自己好像并不怎么喜欢怀旧,不喜欢在人面前念叨过去的事情,比如老邓就很少提起过去在戏台上的情形,或者跟那些戏迷的故事。老邓只是经常发现自己眼前会晃悠着一些人,那些人都是从古代来的,长坂坡前的赵子龙,虎牢关前的吕布,江东的周瑜,萧生,武松……那些人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老邓眼前,他们威猛、精神,一抬手,长江风起,一睁眼,河水倒流。他们的声音响亮高亢,直迫云天:自古英雄有血性,岂能怕死与贪生?此去寻找无踪影,枉在天地走一程……①老邓认为自己并不老,刚才用铁钳拧园子门锁时,居然一下就拧开了。那锈黄了的铁锁咣当一声掉在地上,发出铁锈特有的沉闷的声音,十分的悦耳,很有点像戏剧的开场锣鼓。拧开铁锁那一刻,老邓从腿肚子往上蹿起一股让人战粟的激动,浑身那个爽啊,真想大叫一声:啊……老邓从灰色的楼梯拐角踏着一级一级的台阶上的灰尘,一步一步往台上爬。每上一级台阶,老邓都会停一小会儿。老邓回头,看见自己的脚印印在一级一级的青灰色的台阶上,像朝珠一样,像时光一样,一直串到台子正中央。这时候,老邓抬起头,看见了墙头外的夕阳正啪啦啦地烧。老邓站到了台子中央——老邓觉得这个情景很熟悉,老邓记得很久以前,自己也曾经站 在这个台子中央。那时候,老邓觉得这个台子就是天地,自己是站在天地的中央的,四面霞光升腾,自己的影子映在身后没有背景的白墙上,如同庙里的菩萨,光芒万丈。台子正对面刷过石灰的墙已经斑驳了,掉了皮,露出下面的青砖。园子的地面是青灰色的,至于泥土为什么是青灰色的,老邓有些迷惑。青灰色的泥地上乱七八糟地扔着几条长短不一的木棍,那其实是长凳子的腿。之前,园子里摆着一排一排的长条凳,每一条凳子上都紧紧地挤着人,有老有少,有男有女,其中一个女人每次演出都来,每次都坐在那个固定的位置,眼睛盯着老邓,眼中水波四起。现在,那儿人没了,连条狗都没有,老邓觉得自己眼中唰地生出了厚厚的青苔。夕阳下去了,稀落的青瓦由黄变蓝,变黑。老邓站在台子中央,像风中的一片叶子。老邓努力站得稳当些,而且老邓很想走个圆场,但试了一下,才发现自己的腿已经抬不起来了。抬不起来腿的时候,老邓心里突然觉得有一丝酸。老邓看见一只麻雀突然落在对面的墙头上,满眼的迷惑,一声不吭。那个下午,在老邓的印象里,一切都很安静:青瓦上的夕阳一声不吭,掉了石灰的老墙一声不吭,那只麻雀一声不吭,连风吹过来,都一声不吭。但是,那只是老邓的感觉,事实上,那个下午,有一个人偶然走过院墙外边,听见了很久都没打开过的园子里传出了一个嘶哑的声音。那个人站在乌桕树下仔细听了一会儿,听出了断断续续的句子:只见那番营蝼蚁似海潮,观不尽山头共荒郊,又只见将士纷纷一字乱绕,队伍中马嘶兵喧闹吵吵……②早就没人了的园子里怎么会传出唱戏的声音?那人想了半天,还是没想出个所以然来。想不出个所以然来就算了,于是,那个人拍拍屁股上的土,走了。后边的事情比较玄,说是周围好多人都听到了老园子里有人唱戏,但园子里怎么会有人唱戏呢?那座曾经的戏园子已经被关了很久了——这没啥奇怪的,一座上百年的戏园子,也曾多次被关过,被做过其他用途——不同的是,听说这回不久就要拆掉了,拆掉干什么,谁都说不明白,就像不明白当初为什么要把园子关掉一样。更玄的是,说有好事的听见声音还专门跑去看了,看见门锁掉在地上——门实在太破了,破得已经挂不住一把锁——园子里边空空荡荡,一个人都没有,连只麻雀都没有,只有一楼梯的灰尘,像时光一样,层层叠叠地堆在一起,像旧书页一样,层层叠叠地摞起来。但的确是真的,好多人都说听到了园子里清越的唱戏的声音。而且,还听见了河水一样澎湃的叫好声。【注】①出自京戏传统剧目《长坂坡》。②出自京戏传统剧目《挑滑车》。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行文技巧娴熟,运用多种手法,如文中“看见了墙头外的夕阳正啪啦啦地烧”一句采用通感,将视觉所见到的夕阳用听觉的方式来表达,夕阳为暖色调,与前文的冷色调形成鲜明对比。B.小说中,老邓不确定多久没打扫台子上那厚厚的灰尘,可以看出老邓离开戏园时间太长,对此并不知情。C.“夕阳”这一物象在小说中反复出现,既是故事情节展开的时间线索,又渲染了主人公老邓的复杂情绪。D.“戏园子”是老邓的活动场所,小说从“戏园子”切入来叙写故事,通过人物回忆再现了他昔日名角的形象。5.本篇小说折射出多样的情感态度,请结合全文简要概述。6.小说是怎样叙写老邓的故事的?请结合这样处理的好处简要分析。【4~6题答案】【答案】4.B5.①对时下状态的迷惘和昔日生活的留恋;②对英雄的崇拜和自身价值的追求;③对忽视传统文化的反思,对传统文化的呼唤。6.①小说以戏为线索,将不同时空的人、事串联起来,使故事情节更加紧凑;②在老邓视角与他人视角之间转换,呈现了更加完整的人物经历和戏园的变迁,使主题更加丰富、深刻;③现实与回忆交织,使老邓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呼唤传统文化的主题更加鲜明。【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B.“可以看出老邓离开戏园时间太长,对此并不知情”错误。结合“灰尘这东西很有意思,就像时间一样,一层一层堆上去,要不了多久就有了层次和分量”“才多久没打扫呢?好像时间并不长,老邓认真想了一会儿,似乎就在昨天,或者前天。但这又怎么可能呢”“那座曾经的戏园子已经被关了很久了”等分析可知,老邓对此是知情的,“可以看出老邓离开戏园时间太长,对此并不知情”理解不准确,于文无据。故选B。【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 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小说折射出多样的情感态度,请结合全文简要概述”,需要从小说的主题、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分析概括。从作品所反映的时代特征和典型环境上把握主题。结合作者的生平、创作动机和写作的时代背景分析主题。根据作者对人物描写的语言的感情色彩分析主题。结合“但老邓觉得自己好像并不怎么喜欢怀旧,不喜欢在人面前念叨过去的事情,比如老邓就很少提起过去在戏台上的情形,或者跟那些戏迷的故事”“老邓站到了台子中央——老邓觉得这个情景很熟悉,老邓记得很久以前,自己也曾经站在这个台子中央。那时候,老邓觉得这个台子就是天地,自己是站在天地的中央的,四面霞光升腾,自己的影子映在身后没有背景的白墙上,如同庙里的菩萨,光芒万丈”分析,老邓对时下状态的迷惘和昔日生活的留恋;结合“老邓只是经常发现自己眼前会晃悠着一些人,那些人都是从古代来的,他们是长坂坡……此去寻找无踪影,枉在天地走一程……”“老邓站在台子中央,像风中的一片叶子。老邓努力站得稳当些,而且老邓很想走个圆场,但试了一下,才发现自己的腿已经抬不起来了。抬不起来腿的时候,老邓心里突然觉得有一丝酸”分析,老邓对英雄的崇拜和自身价值的追求;结合“早就没人了的园子里怎么会传出唱戏的声音?那人想了半天,还是没想出个所以然来。想不出个所以然来就算了”“那座曾经的戏园子已经被关了很久了一一这没啥奇怪的,一座上百年的戏园子,也曾多次被关过,被做过其他用途——不同的是,听说这回不久就要拆掉了,拆掉干什么,谁都说不明白,就像不明白当初为什么要把园子关掉一样”“但的确是真的,好多人都说听到了园子里清越的唱戏的声音。而且,还听见了河水一样澎湃的叫好声”分析,表达了对忽视传统文化的反思,对传统文化的呼唤。【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构思及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小说是怎样叙写老邓的故事的?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需要结合文本内容分析,叙述方式,结合情节、人物、主旨等方面分析。结合“老邓只是经常发现自己眼前会晃悠着一些人,那些人都是从古代来的”“那锈黄了的铁锁咣当一声掉在地上,发出铁锈特有的沉闷的声音,十分的悦耳,很有点像戏剧的开场锣鼓”“老邓站到了台子中央——老邓觉得这个情景很熟悉,老邓记得很久以前,自己也曾经站在这个台子中央”“老邓努力站得稳当些,而且老邓很想走个圆场,但试了一下,才发现 自己的腿已经抬不起来了”“那个人站在乌桕树下仔细听了一会儿,听出了断断续续的句子”“说是周围好多人都听到了老园子里有人唱戏,但园子里怎么会有人唱戏呢”等分析可知,小说结构以戏为线索,将不同时空的人、事串联起来,使故事情节更加紧凑;结合“台子是水泥的,但已经看不出水泥的痕迹了,因为上面积了厚厚的一层灰。灰尘这东西很有意思……但这又怎么可能呢”“台子正对面刷过石灰的墙已经斑驳了,掉了皮,露出下面的青砖。园子的地面是青灰色的,至于泥土为什么是青灰色的,老邓有些迷惑”“事实上,那个下午,有一个人偶然走过院墙外边,听见了很久都没打开过的园子里传出了一个嘶哑的声音。那个人站在乌桕树下仔细听了一会儿”“说有好事的听见声音还专门跑去看了,看见门锁掉在地上”等分析,小说情节在老邓视角与他人视角之间转换,呈现了更加完整的人物经历和戏园的变迁;结合“园子里安静得像一支蓝调的……其实,才多久没打扫呢?好像时间并不长,老邓认真想了一会儿,似乎就在昨天,或者前天。但这又怎么可能呢”“老邓只是经常发现自己眼前会晃悠着一些人,那些人都是从古代来的,他们是长坂坡前的赵子龙,是虎牢关前的吕布,是江东的周瑜……此去寻找无踪影,枉在天地走一程……”“老邓认为自己并不老……浑身那个爽啊,真想大叫一声:啊……”“老邓从灰色的楼梯拐角踏着一级一级的台阶上的灰尘,一步一步往台上爬。每上一级台阶,老邓都会停一小会儿”“老邓看见一只麻雀突然落在对面的墙头上,满眼的迷惑,一声不吭”“园子里摆着一排一排的长条凳……老邓觉得自己眼中唰地生出了厚厚的青苔”等分析,小说将现实与回忆交织,使老邓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主题更加鲜明。二、古代诗文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二十四年春,秦使人告晋大臣,欲入重耳。晋许之,于是使人送重耳。二月,重耳立晋君,是为文公。文公使人杀子圉。子圉是为怀公。其秋,周襄王弟带以翟伐王,襄王出居郑。二十五年,周襄王使人告难于晋、秦。秦缪公①将兵助晋文公入襄王第,杀襄王弟带。二十八年,晋文公败楚于城濮。三十年,缪公助晋文公围郑。郑使人言缪公曰:“亡郑厚晋,于晋而得矣,而秦未有利。晋之强,秦之忧也。”缪公乃罢兵归。晋亦罢。三十二年冬,晋文公卒。郑人有卖郑于秦曰:“我主 其城门,郑可袭也。”缪公问蹇叔、百里傒,对曰:“经数国千里而袭人,希有得者。且人卖郑,庸知我国人不有以我情告郑者乎?不可。”缪公曰:“子不知也,吾已决矣。”遂发兵,使百里奚子孟明视,蹇叔子西乞术及白乙丙将兵。行日,百里奚、蹇叔二人哭之。缪公闻,怒曰:“孤发兵而子阻哭吾军,何也?”二老曰:“臣非敢阻君军。军行,臣子与往;臣老,迟还恐不相见,故哭耳。”二老退,谓其子曰:“汝军无礼,不败何待!”更晋地,过周北门。兵至滑,郑贩卖贾人弦高,持十二牛将卖之周,见秦兵,恐死虏,因献其牛,曰:“闻大国将诛郑,郑君谨修守御备,使臣以牛十二劳军士。”秦三将军相谓曰:“将袭郑,郑今已觉之,往无及已。”灭滑。滑,晋之边邑也。当是时,晋文公丧尚未葬。太子襄公怒曰:“秦侮我孤,因丧破我滑。”遂墨衰绖②,发兵遮秦兵于崤,击之,大破秦军,无一人得脱者。虏秦三将以归。(节选自《史记•秦本纪》)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诱惑)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从之矣!(宋吕祖谦《东莱博议》)[注]①秦缪公(?—公元前621年),也作秦穆公。②衰绖(cuīdié):古代丧服。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主其城门主:掌管B.更晋地,过周北门更:更改C.何移之速也移:变化D.相与之久也与:结交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缪公乃罢兵归度我至军中,公乃入B.因丧破我滑因人之力而弊之C.虏秦三将以归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D.秦、晋连兵而伐郑夜缒而出,见秦伯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B.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 C.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D.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周王室兄弟阋墙,日渐衰微。周襄王遭到弟弟攻打只好出逃郑国,向秦晋求告,最后还是依靠缪公、文公的支持才得以回朝,杀死弟弟。B.烛之武审势度势,一言纾难。烛之武陈说利害,指出灭掉郑国只会利晋而无益于秦,还会给秦国埋下祸患,最终促成秦国退兵,保全郑国。C.秦穆公利益至上,相时而动。秦穆公本来是助晋围郑,认清利弊之后马上叛晋而亲郑,但后来有人出卖郑国时,又不惜劳师袭远攻打郑国。D.晋文公借力使力,晋国坐大。晋文公借助秦的力量回国登位,又在秦穆公的带领下助襄王回朝。城濮之战四年后,晋文公竟能阻击大破秦军。11.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且人卖郑,庸知我国人不有以我情告郑者乎?(2)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3)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7~11题答案】【答案】7.B8.D9.D10.D11.(1)况且,(既然)有人出卖郑国,怎么知道我国就没有把我们的实情告诉郑国的人呢?(2)竭尽诚心,胡越之人也将同心同德;傲视别人,至亲骨肉也会成为不相干的路人。(3)重视学校的教育,把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告诫他们,头发花白的老人便不会在路上背着或顶着东西了。【解析】【分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B.“更:更改”错误。“更晋地,过周北门”的句意,(秦国军队)穿过晋国,从周朝都城北门经过。“更”,穿过。故选B。 【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乃”,连词,于是,就;副词,才。B.“因”,介词,趁,趁着;介词,依靠,凭借。C.“以”,连词,表顺承关系;介词,凭借。D.“而”,两者均为连词,表修饰关系。A、B、C三项中的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同,只有D项两者相同。故选D。【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是意思是烛之武一席话就让秦穆公背叛了晋国而亲近郑国。“烛之武一言”作主语,“使”作谓语,“秦穆背晋亲郑”作宾语。这样“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中间就不能断开,故排除A、B、C项。断句后,疏通语意为:烛之武一席话就让秦穆公背叛了晋国而亲近郑国,舍弃强大的援军,而依附弱小的国家;抛弃(与晋国)旧日的恩情,召来(晋国)新的怨恨;舍弃成功,触犯危险.(如果)不是(烛之武所说的)利益与危害深深击中了秦穆公的心,怎么能像这样呢?故选D。【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筛选信息的能力。D.“晋文公竟能阻击大破秦军”错误。人事错位,文章用秦穆公在位时间纪年,穆公28年发生城濮之战,穆公32年重耳去世,哪来晋文公大破秦军?所以“晋文公竟能阻击大破秦军”说法错误。故选D。【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第(1)题得分点:“且”,况且;“庸知”,怎么知道;“以”,把;“庸……乎”,怎么……呢。第(2)题得分点:“诚”,诚心;“一体”,同心同德;“物”,别人;“行路”,路人。第(3)题得分点:“谨”,重视;“庠序”,学校;“申”,反复告诫;“申之以孝悌之义”, 介宾短语后置,把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告诫他们;“悌”,敬爱兄长;“颁”通“斑”。参考译文:二十四年(前636)春天,秦国派人告诉晋国大臣,要送重耳回国。晋国答应了,于是派人护送重耳回到晋国。二月,重耳登位成为晋君,这就是晋文公。文公派人杀了子圉。子圉就是晋怀公。这年秋天,周襄王的弟弟带,借助狄人的军队攻打襄王,襄王出逃,住在郑国。二十五年(前635),周襄王派人向晋国、秦国通告了发生祸难的情况。秦缪公率兵帮助晋文公护送周襄王回朝,杀死襄王的弟弟带。二十八年(前632),晋文公在城濮打败楚军。三十年(前630),缪公帮助晋文公包围了郑国。郑国派人对缪公说:“灭掉郑国,其结果是使晋国实力增强,这对晋国是有利的,而对秦国却无利。晋国强大了,就会成为秦国的忧患。”缪公于是撤军,返回秦国。晋国也只好撤军。三十二年(前628)冬,晋文公去世。郑国有个人向秦国出卖郑国说:“我掌管郑国的城门,可以来偷袭郑国。”缪公去问蹇叔、百里傒,两个人回答说:“路经数国地界,到千里之外去袭击别人,很少有占便宜的。再说,既然有人出卖郑国,怎么知道我国的人就没有把我们的实情告诉郑国呢?不能袭击郑国。”缪公说:“你们不懂得,我已经决定了。”于是出兵,派百里傒的儿子孟明视、蹇叔的儿子西乞术和白乙丙率兵。军队出发的那天,百里傒、蹇叔二人对着军队大哭。缪公听说了,生气地说:“我派兵出发,你们却拦着军队大哭,这是为什么?”二位老人说:“为臣不敢阻拦军队。部队要走了,我俩的儿子在军队中也将前往;如今我们年岁已大,他们如果回来晚了,恐怕就见不着了,所以才哭。”二位老人退回来对他们的儿子说:“你们的部队如果失败,一定是在殽山的险要处。”三十三年(前627)春天,秦国军队向东进发,穿过晋国,从周朝都城北门经过。周朝的王孙满看见了秦国的军队以后说:“秦军不懂礼仪,不打败仗还等什么!”军队开进到滑邑,郑国商人弦高带着十二头牛准备去周朝都城出卖,碰见了秦军,他害怕被秦军杀掉或俘虏,就献上他的牛,说:“听说贵国要去讨伐郑国,郑君已认真做了防守和抵御的准备,还派我带了十二头牛来慰劳贵国士兵。”秦国的三位将军一起商量说:“我们要去袭击郑国,郑国现在已经知道了,去也袭击不成了。”于是灭掉滑邑。滑邑是晋国的边境城邑。这时候,晋文公死了还没有安葬。太子襄公愤怒地说:“秦国欺侮我刚刚丧父,趁我办丧事的时候攻破我国的滑邑。”于是把丧服染成黑色,以方便行军作战,发兵在殽山阻截秦军。晋军发起攻击,把秦军打得大败,没有一个人能够逃脱。晋军俘获了秦军三位将军返回都城。(节选自《史记•秦本纪》) 天下的事因为利益而合作的,必然会因为利益而分离。秦国、晋国联合出兵讨伐郑国,郑国就要灭亡了。烛之武出城,游说秦穆公,站着说会话的工夫就在(郑国)将要灭亡的时候保全了郑国,不只是使秦国军队撤兵,并且又得到秦国帮助设置戍守才离去,(秦国)改变得多么快啊!烛之武一席话就让秦穆公背叛了晋国而亲近郑国,舍弃强大的援军,而依附弱小的国家;抛弃(与晋国)旧日的恩情,召来(晋国)新的怨恨;舍弃成功,触犯危险。(如果)不是(烛之武所说的)利益与危害深深击中了秦穆公的心,怎么能像这样呢?秦穆公与晋国,相互结交很长时间了,相互信任很深了,相互结盟很厚了,一旦诱惑于烛之武(所说)的利益,抛弃晋国(都)如同鼻涕唾沫,对于郑国又有什么(不能抛弃的)呢?如果哪天有比烛之武所说的更大的利益,我明白秦穆公一定会很快转变去寻求那更大的利益了!(宋吕祖谦《东莱博议》)(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苏轼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使君能得几回来?便使樽前醉倒更徘徊。沙河塘里灯初上,水调谁家唱?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注】此词作于熙宁七年(1074)七月苏轼任杭州通判时。时杭州太守陈襄(字述古)离任,宴僚佐于杭州城中吴山上的有美堂。应陈襄之请,苏轼即席写下了本词。12.下列对这首词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片前两句极写有美堂美丽壮观的胜景,大处落墨,境界阔大,气势不凡。B.上片后两句以设问询问友人,期待与朋友有朝一日能再次相会,把酒痛饮。C.有美堂前的沙河塘里华灯初上,水调歌曲优美动听,作者好奇,想一探究竟。D.这首词意象优美,上片以乐景写忧思,寓情于景;下片因景寓情,含蓄蕴藉。13.词的最后两句如何理解?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12~13题答案】【答案】12.C13.①夜深风静想要回去时,夜景如画:一轮明月映照下,钱塘江水澄明如镜(玻璃);②词人以明澈、温静的江月,象征朋友为人高洁耿介,也象征两人的友谊纯洁深挚;③以景结情,既表达了对朋友人格的赞美,也表达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深情。【解析】【12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C项,“作者好奇,想一探究竟”错。“沙河塘里灯初上,水调谁家唱”,看,沙塘里华灯初放。听,是谁把动人心弦的《水调》来弹唱。描写华灯初上时杭州的繁华景象,由江上传来的流行曲调而想到杜牧的扬州,并把它与杭州景物联系起来。词人借助灯火和悲歌,既写出环境,又写出心境,极见功力之深。故选C。【13题详解】“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当夜深风静我们扶醉欲归时,只见在一轮明月的映照下,钱塘江水澄澈得象一面绿色的玻璃一样。明澈如镜、温婉静谧的江月,象征友人为人高洁耿介,也象征他们友情的纯洁深挚。写有美堂上所观夜景。词人借“碧琉璃”喻指江水的碧绿清澈,生动形象地形容了有美堂前水月交辉、碧光如镜的夜景。以景结情,词人的感情同满江明月、万顷碧光凝成一片,仿佛暂时忘掉了适才的宴饮和世间的纷扰,而进入到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美妙境界。词中美好蕴藉的意象,是作者的感情与外界景物发生交流而形成的,是词人自我情感的象征。那千里湖山,那一江明月,是作者心灵深处缕缕情思的闪现。【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三)名篇名句默写1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他嗤笑子路因为子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登岳阳楼》中描写洞庭湖水势浩瀚,无边无际,承载万物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念奴娇•过洞庭》中词人借明亮的月光和灿烂的银河,说自己“表里俱澄澈”的两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桂枝香•金陵怀古》中词人感叹六朝的历史像流水一样逝掉,未曾给当朝的人留下什么教训和反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在孔子看来“恕”是需要终身奉行的人生态度,并且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进行具体解释。(6)《赤壁赋》中概括了曹操军队在攻破荆州顺流而下的军容盛状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题答案】【答案】①.为国以礼②.其言不让③.吴楚东南坼④.乾坤日夜浮⑤.素月分辉⑥.明河共影⑦.六朝旧事随流水⑧.但寒烟衰草凝绿⑨.己所不欲⑩.勿施于人⑪.舳舻千里⑫.旌旗蔽空【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有:坼、乾坤、衰、凝、己、舳舻、旌、蔽。三、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哈姆莱特:“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它们扫清,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死了;睡着了;什么都完了;要是在这一种睡眠之中,我们心头的创痛,以及其他无数血肉之躯所不能避免的打击,都可以从此消失,那正是我们的结局。死了;睡着了;睡着了也许还会做梦;嗯,就在这儿:因为当我们摆脱了这一具朽腐的皮囊以后,在那死的睡眠里,将要做些什么梦,那不能不使我们踌躇顾虑。人们甘心久困于患难之中,也就是为了这个缘故;谁愿意忍受人世的鞭挞和讥嘲、压迫者的凌辱、傲慢者的冷眼、被轻蔑的爱情的惨痛、法律的迁延、官吏的横暴和费尽辛勤所换来的小人的鄙视,要是他只要用一柄小小的刀子,就可以他自己的一生?谁愿意负着这样的重担,在烦劳的生命的压迫下呻吟流汗,倘不是因为惧怕不可知的死后,惧怕那从来不曾有一个旅人回来过的神秘之国,是它迷惑了我们的意志,使我们宁愿忍受目前的磨折,不敢向我们所不知道的痛苦飞去?这样,重重的顾虑使我们全变成了懦夫,决心的赤热的光彩,被审慎的思维盖上了一层灰色,伟大的事业在这一种考虑之下,也会逆流而退,失去了行动的意义。且慢!美丽的奥菲利娅!——女神,在你的祈祷之中,不要忘记替我忏悔我的罪孽。”节选自《哈姆莱特》 15.出自选文的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A.暴虐nüè创痛chuàng血肉xuè罪孽nièB.皮囊náng踌躇chú鞭挞dà凌辱língC.横暴hèng鄙视bǐ呻吟yín宁愿nìngD.懦夫nuò审慎shèn祈祷qǐ忏悔chàn16.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求之不得妨碍究竟算清B.求而不得阻碍毕竟清算C.求而不得妨碍毕竟算清D.求之不得阻碍究竟清算17.下列台词中的破折号和上文划线句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A.周朴园你现在没有资格跟我说话——矿上已经把你开除了。B.周朴园你的生日——四月十八——每年我总记得。C.周朴园话很多。我看你的性情好像没有大改,——鲁贵像是个很不老实的人。D.鲁侍萍(泪满眼)我——我——我只要见见我的萍儿。【15~17题答案】【答案】15.C16.D17.C【解析】【分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的能力。A.“创痛”中的“创”读chuāng。B.“鞭挞”中的“挞”读tà。D.“祈祷”中的“祈”读qí。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运用近义词的能力。第一空,求之不得:想找都找不到。原指急切企求,但不能得到。后多形容迫切希望得到。求而不得:有些东西不用强求,本来就是你的,如果你太过强求,反而会失去。语境说的是 我们在这种睡眠中,创痛和打击都从此消失了,这样的睡眠我们迫切希望得到,故应选用“求之不得”。第二空,妨碍:指干扰、阻碍,使事情不能顺利进行。阻碍:(1)阻力,障碍;(2)起阻碍作用的事物。此处应使用名词,取“起阻碍作用的事物”的意思,故应选用“阻碍”。“妨碍”属于动词,“阻碍”既可以作名词,也可以作动词,应排除“妨碍”。第三空,“究竟”和“毕竟”都含有到底的意思。“究竟”表示追根究底,表示原因和结果,语气不肯定。“毕竟”表示追根究底所得的结论,有加强语气的作用。在表示肯定语气时,“毕竟”和“究竟”可以通用。语境表示追根究底,语气不肯定,故选用“究竟”更合适。第四空,算清:计算得清清楚楚。清算:(1)彻底地计算;(2)列举全部罪恶或错误并做出相应的处理。语境强调的是彻底地计算,故选用“清算”更合适。故选D。【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这道题主要考的是破折号的作用。台词中的破折号表话题转换。A.表示解释。B.表示说明。C.表话题转换。D.表声音中断。故选C。18.下列对课文句子中加点部分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天地也!只合(只应,本来就应该)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同“糊涂”,“混淆”义)了盗跖、颜渊(分别借指坏人和好人)?B.念窦娥葫芦提(元代口语,“糊里糊涂”的意思)当罪愆,念窦娥身首不完全,念窦娥从前以往干家缘(做家务的缘故)。C.【净(戏曲角色名,俗称“花脸”)扮公人,鼓三通、锣三下科(戏曲剧本中指示角色动作、表情的用语)。刽子磨旗、提刀,押正旦(传统戏曲中的女主角)带枷上。刽子云】行动些(走快些),行动些,监斩官去法场上多时了。D.鲁侍萍:(大哭起来)哦,这真是一群强盗!(走至周萍面前,抽咽)你是萍(潜台词为:你是我的萍儿吗?你就是我日思夜想的儿子吗?你太令我失望、痛心、愤怒了!),——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 【18题答案】【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和使用词语及识记文化常识的能力。B.“干家缘(做家务的缘故)”错,“家缘”,家务。“干家缘”是“干家务”的意思。故选B。19.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左传》: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也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B.元杂剧的每一折,由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联成一套曲子。我国古代音乐以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为七声,以其中任何一声为主,均可构成一种调式,凡以宫声为主的调式称“宫”,以其他各声为主的称“调”,合称“宫调”。C.戏剧冲突是戏剧文学的重要内容。它主要表现为剧中人物性格冲突。《雷雨》的主要冲突:一是以鲁侍萍为代表的下层人民与以周朴园为代表的浓厚封建性资本家的矛盾,一是工人同资本家的矛盾。D.莎士比亚是16世纪后半叶到17世纪初英国最著名的作家,也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他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就是有着“莎翁‘四大悲剧’”之称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莱特》《李尔王》《麦克白》。【19题答案】【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D.四大悲剧应为:《奥赛罗》《哈姆莱特》《李尔王》《麦克白》,其中《罗密欧与朱丽叶》不属于莎翁“四大悲剧”,《奥赛罗》属于莎翁“四大悲剧”之一。故选D。20.根据下面有关“凡尔赛文学”的材料,给“凡尔赛文学”下个定义,要求不超过55个字。凡尔赛文学是一种又被称为“凡学”的话语模式。这种话语模式先抑后扬、明贬暗褒,自说自话,灵活运用第三人称视角。 比如,有人自炫长得瘦:“好羡慕那些轻轻松松就长胖了的人,我一个月吃了好多东西以为能到90斤,结果……太不公平了,我想哭!”“凡尔赛”这个词最早出自日本漫画《凡尔赛玫瑰》,指的是那些在朋友圈里发大段文字,明着诉苦实际上是在炫耀的内容。实际上,现在的“凡学”作品多数已不再是炫耀,而仅仅是一种自我调侃。【20题答案】【答案】凡尔赛文学是一种先抑后扬、明贬暗褒,自说自话,灵活运用第三视角,明着诉苦实为炫耀而更多是自我调侃的话语模式。【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之下定义的能力。本题要求给“凡尔赛文学”下一个定义,种概念是“凡尔赛文学”,种差和属概念要从题干中所给的“凡尔赛文学”的材料中概括。从第一句“凡尔赛文学是一种又被称为‘凡学’话语模式”概括出提取出属概念是“话语模式”和种差“一种”。从第二句“这种话语模式先抑后扬、明贬暗褒,自说自话,灵活运用第三人称视角”中种差“先抑后扬、明贬暗褒,自说自话,灵活运用第三视角”。第三句话为举例阐明凡尔赛文学具有明贬暗褒的自炫特征,该句属于次要信息,在压缩种差时可以直接删掉。从第四句“‘凡尔赛’这个词最早出自日本漫画《凡尔赛玫瑰》,指的是那些在朋友圈里发大段文字,明着诉苦实际上是在炫耀的内容”中概括出种差为“明着诉苦实为炫耀”。从第五句“实际上,现在‘凡学’作品多数已不再是炫耀,而仅仅是一种自我调侃”中概括出种差为“多数是自我调侃”。综上,采用“种概念=种差+属概念”的形式该“凡尔赛文学”下的定义为:凡尔赛文学是一种先抑后扬、明贬暗褒,自说自话,灵活运用第三视角,明着诉苦实为炫耀而更多是自我调侃的话语模式。2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当今的艺术仿佛在兴致勃勃地享受一场技术的盛宴。然而,有多少人思考过这个问题: ①___________________?事实是,技术并不能真正赋予艺术新生命。技术是艺术生产的组成部分,艺术的创作与传播从来没有离开过技术的支持。但即便如此,_____________。《史记》《窦娥冤》《红楼梦》……这些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它们的思想光芒与艺术魅力,而不是因为写于竹简,上演于舞台,或者印刷在书本里。③_____________________,繁杂的技术只能沦为虚有其表的形式。【21题答案】【答案】①.技术到底赋予了艺术什么 ②.技术也从未扮演过艺术的主人③.如果没有思想光芒和艺术魅力【解析】【详解】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语言运用的综合考核题,首先应浏览语段,把握主要内容,然后要注意上下文的衔接和前后的照应。先读懂语段的大意后,第②处填写的内容扣住上一句“技术是艺术生产的组成部分,艺术的创作与传播从来没有离开过技术的支持” ,并与之构成转折关系;第③处扣住“这些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它们的思想光芒与艺术魅力”,并与之构成转折。点睛:“补写句子”是综合考点和能力的考查,这类题目一般要求“根据材料内容”补写句子,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制。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来源:文本。具体说,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炼和概括,离开文本不可能补写正确。所补写句子与上下文关系:或引领下文,或总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词语从文本中来”“引领、总结、衔接”这两层意思一综合起来,我们发现答案已呼之欲出,而且答案几乎是唯一的。补句的命题规律:(1)“根据材料内容”要求补写句子应联系前后文语境。(2)空出的句子大多有特殊位置和性质,(3)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4)不能照抄材料,有字数限制。有效的答题技巧:(1)阅读全文,了解文段性质和内容,确定中心。(2)分清句间上下文的逻辑关系,确定句子的性质。(3)注意标点符号的暗示作用:含义、选词、句式。(4)结合文本,根据字数要求,概括答案。②技术也从未扮演过艺术的主人,或者改为:技术从未主宰过艺术创作()③如果没有思想光芒和艺术魅力(本句),意思相近即可。四、写作22.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总是有人要赢的,那么为什么不能是我呢?”——科比·布莱恩特信念是辉煌的光,照遍周围也引导着人自身,信仰是人生的动力。——列夫·托尔斯泰根据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理解和看法。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22题答案】【答案】例文:做有信仰的奋斗者信念是辉煌的光,照遍周围也引导着人自身,信仰是人生的动力。——题记时下,一些青年人感叹,自己整日起早贪黑,奔波不休,拼尽全力进步仍不够快。于是,忙碌反而成为精神的慰藉:朋友圈“晒忙”,论坛帖下“拼苦”。没有奋斗,无以谈人生。社会高速发展,工作节奏加快,竞争压力加大,忙碌本是常态,但有一点应该明白,不是所有的忙碌都叫奋斗,其中差别应是心中是否拥有信仰。只有拥有了真正的信仰,奋斗者才不会迷茫焦虑、徘徊不前,而是乘风破浪、扬帆远航。信仰是奋斗者的舵盘,于航行明确方向。没有信仰,人生很容易陷入漫无目的的窘境,既感知不到目标,也无法找准自己的定位,往往或固步自封不思进取,或南辕北辙误入歧途。而拥有坚定信仰的奋斗者,便明确了努力的方向,知道“该往哪儿走”,也标定了自身的差距,知道“该如何弥补”。即使雾霭重重,也不会停下脚步;即使暂无收获,也不会气馁放弃。纵使千里万里,终会抵达。信仰是奋斗者的长帆,于中流之处激发续航动力。出发时大都是豪情满怀的,但到中途很多人便无以为继了。东晋举家北伐的祖逖或可为榜样,船至中流,进退无据,借力无处。众人迷茫间,唯有他毅然击楫中流,最终成就一番伟业。行百里者半九十,信仰的力量,便是给予奋斗者不竭的动力,低潮逆境中,自能奋勇而前。信仰是奋斗者的铁锚,于风口浪尖牢牢把定底线。船要安全靠岸,需要铁锚下定。人生路上如果丢了信仰,便很难平安落地,检视落马的官员,最初大多也是清清爽爽的奋斗者,但最后无一不是丢失了信仰,扭曲了自己内心,人生自此开始下坠,坠入万劫不复的深渊。“春秋有序人民不亏时彦,宇宙无极伟业尚待后贤。”古往今来多少事,都在不断证明一个论断:越伟大的信仰,越能激发恢弘的奋斗。愿当下青年做笃定信仰的奋斗者,不迷不惑,步履坚定,迈向实现自我价值和民族复兴的星辰大海。【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读懂材料是材料作文写作的重要前提。读懂材料必须全面把握材料和理解材料,不可从某一局部入手,只抓住片言只语不放,否则容易跑题。 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或语句,深刻理解其本质意义。还要理清关系,切不可断章取义,执其一端,而要抓住重点。审题:材料由两句名言组成。著名球星科比的名言“总是有人要赢的,那么为什么不能是我呢?”体现了他对嬴的追求与渴望,这也是他取得胜利的信念;列夫•托尔斯泰的名言“信念是辉煌的光,照遍周围也引导着人自身,信仰是人生的动力”,直接表达了“信念”“信仰”对于人生的重要性。两句名言围绕的共同话题是“信念”“信仰”,考生要围绕这两个话题立意。首先要思考什么是信念、信仰,如何树立正确的信念、信仰,信念、信仰从何而来……写作时考生要结合现实,写出时代感,可以谈信念与信仰对于人生的重要意义,也可以分析信念与信仰对于国家和民族的作用。参考立意:(1)坚守信仰(2)信念是一盏明灯(3)信念带来希望(4)青春有信仰不迷茫(5)带着信念上路参考素材:(1)长征——人民心中的旗帜。旧中国的呐喊,新中国的希望,二万五千里路,无数的险滩,无数的陡崖,是红军战士舍生忘死,无产阶级革命家从容坚决,多少民主战士义正言辞拼接而成的,或许不甚唯美诗意,甚至有惶恐有灾难有血泪,但是却坚固异常——连接了绝望和希望,脱离了悲剧重获了新生。风雨飘摇的社会下,国家命运与民族存亡大义从何而来?随着历史的转折变迁,国家的沧桑巨变,时间已经给出了答案——信仰。(2)历史可以苍老时光,却抹不掉崇高的信仰。受尽屈辱十九年,爱国之心永不变,荒漠之中,苏武在心力交瘁的情形下死守对国家民族的信仰;年轻的解放军战士董存瑞用自己宝贵的生命为后续部队开辟道路,是对党的忠贞信仰;白求恩大夫,坚持将手术台设在距战场不足百米的地方,冒着生命危险一次次将伤员从死神手中夺回来,他坚守的是医者的信仰;著名哲学家柏拉图曾说过:“我们若凭信仰战斗就有了双重武器。”当一个人为自己所爱的事业付出一切时,无论他是否资质平庸他都注定不平凡。(3)古人云,得其大者兼其小,青少年只有将个人理想、民族大义联系在一起,才能确立科学的信仰,从而创造价值。科学的信仰支撑下青少年才能真切的感到自我存在的价值学习生活,有希望、有力量、有意义,不至于迷失方向荒芜了青春。圣人先贤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天地立心,为生民请命,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为信仰。今人应以爱国爱家,遵纪守法为信仰,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信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关为信仰,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主席说过,“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我们一代青年,勤于学习,善于休德、明辨是非、笃定前行。”(4 )古来圣贤皆有信念。正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理想,曹操才一统天下;正是“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的信念,王安石两次投身改革;正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目标,龚自珍为中国自强而付出。信念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受;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气概;是“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的壮志。(5)古今中外,有无数的人为保卫国家这一信念出生入死,带来成功。战争中一个军队的信念是带来胜利的希望。伏尔加河畔战役中,苏6集团军死守每一条街道,每一个楼房,数十万的士兵守卫一年,死伤过半,在其它军群的配合下,赶走德国最精锐的部队,成为反法西斯的转折点。假如没有保卫国家的信念,就不会有卫国战争的转折和胜利,就不会有近卫军这个美称,就不会有战役中的这一立柱。结构示例:《做有信仰的奋斗者》,议论文文体。开篇以题记形式引用托尔斯泰的名言,指出拥有信仰对青年人的奋斗的重要性,正文部分采用并列结构,从三个方面论述:信仰是奋斗者的舵盘,于航行明确方向;信仰是奋斗者的长帆,于中流之处激发续航动力;信仰是奋斗者的铁锚,于风口浪尖牢牢把定底线。结尾呼吁青年做笃定信仰的奋斗者。【点睛】材料作文是命题者为写作者提供一定的材料(包括文字或其它的语言形式),要求写作者按照材料的内涵来立意作文写材料作文,最关键的是审题立意,给的材料本身包含着深刻道理,并成为写作者的立意指向,因此读懂材料就是写好作文的关键,审题其实就是审材料一般来说,材料的文字表面并不难懂,问题在于是否能够准确地分析出材料所表达的深刻道理,继而确定自己对这个道理的正确态度对材料的理解是多元的,因而构思立意也是多样的。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04-16 07:40:04 页数:25
价格:¥2 大小:61.89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