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天津市部分区2022-2023学年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练习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4

2/14

剩余12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练习高三历史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练习用时60分钟。第Ⅰ卷1至5页,第Ⅱ卷6至8页。第Ⅰ卷(选择题50分)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有学者指出,中国人在远古时期就形成了一种天下观,是用空间方位定位自己的幅员,因此有天下、九州的称呼。孟子说天下一家,在韩非子的著作中,强天下、治天下、有天下、取天下的用法很多。这种天下观A.起源于宗法制分封制的实施B.是秦国完成国家统一的基础C.使古代中国的民族观念淡薄D.塑造出国家统一的文化基础【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干“用空间方位定位自己的幅员”、“强天下、治天下、有天下、取天下”等体现出实现自身活动范围统一的要求,这为国家统一的实现提供了思想基础,故D项正确。根据题干“中国人在远古时期就形成了一种天下观”可以知道,天下观产生于宗法制、分封制之前,故A项错误。秦国完成国家统一的基础是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故B项错误。根据题干“由空间方位定位自己的幅员”、“天下一家”可以知道,弱化了民族之间的区分,但是并不等于古代民族观念淡薄,故C项错误。2.有学者评述汉武帝,在思想层面尊崇儒家,在管理国家的操作层面上仍执行法家的势、术、法那一套。据此,该学者意在强调当时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贯彻不力B.迎合大一统需要的思想得以重用C.汉武帝倡导的“有为”政策已实施D.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存在着弊端【答案】B【解析】【详解】据材料“在思想层面尊崇儒家,在管理国家的操作层面上仍执行法家的势、术、法那一套”可知,汉武帝时期为加强君主专制,巩固大一统局势,凡是“迎合大一统需要的思想得以 重用”,B项正确;材料反映了“汉武帝,在思想层面尊崇儒家,在管理国家的操作层面上仍执行法家的势、术、法那一套”,故A说法不符题意,排除A项;C项与题意无关,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存在着弊端”,排除D项。故选B项。3.唐朝租庸调制规定男子除租、调外,还可以纳绢或布代役;两税法规定每户按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这一变化反映了()A.国家废除了长期以来人丁税B.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松弛C.政府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D.小农经济不断发展的结果【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的两税法改变了租庸调制“以丁身为本”的征税原则,“唯以资产为宗”,重视实际纳税能力,这意味着封建政府对人民的人身控制有所减弱,同时也相应改变了一些负担不均的现象,B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两税法并没有废除人丁税,只不过是改变了“以丁身为本”的征税原则,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宋朝时期,实行“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政策,排除C项;两税法的实行是针对安史之乱之后,国家财政危机不断加深的情况,并非小农经济不断发展的结果,排除D项。故选B项。4.培根指出:“印刷术、火药、指南针曾改变了整个世界,变化如此之大,以致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教派,没有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发明在人类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这里所说的“影响”主要是指A.促进了欧洲社会制度的转型B.奠定了中国古代文明古国的地位C.推动了欧洲工业革命发展D.打破了世界各地彼此隔绝的状态【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材料“印刷术、火药、指南针曾改变了整个世界,变化如此之大”强调的是中国的三大科技发明对欧洲社会转型的影响,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对中国的影响,排除B项;中国的四大发明与推动欧洲工业革命无关,排除C项;D项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A项。5.两宋时期,江南等地区大量种植粟、麦、豆等作物,江北广种水稻,棉花的种植也由福建、广东推广到长江流域。这种现象说明()A.南稻北粟格局开始打破B.经济重心出现北移趋势C.南方生态环境破坏严重D.南北农业经济交流加强 【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江南出现大量种植粟、麦、豆,江北广种水稻的现象”,南北农作物种植相互交流,说明南北农业经济交流加强,D项正确;A项中“开始打破”说法绝对,排除A项;经济重心南移早在两宋前就已经开始,排除B项;材料没有提及生态破坏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6.明朝仁宗、宣宗到英宗正统前期,内阁的主要工作,从过去比较空泛的“参预机务”转变为固定的“票拟”,即代替皇帝阅读臣侏奏章,草拟处理意见。自此,票拟逐渐成为内阁最重要的和制度化的职掌。由此可知,这一时期A.中枢机构之间相互牵制B.内阁政治地位提升C.内阁成为国家法定机构D.皇帝权力受到限制【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内阁的主要工作,从过去比较空泛的.参预机务’转变为固定的“票拟”“票拟逐渐成为内阁最重要的和制度化的职掌”可知,内阁的主要工作由原来的顾问到代替皇帝阅读臣僚奏章,草拟处理意见,这说明内阁地位有了显著提升,故选B项;材料没有体现中枢机构之间的相互牵制,故排除A项;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机构,故排除C项;内阁地位的上升实质上是皇权的强化,故排除D项。7.在边疆民族政策上,康熙帝强调“治之得其道”和“惟令各行其道”,雍正帝提出“因俗利导”,乾隆帝则是强调“从俗从宜”“不易其俗”。这些边疆民族政策A.促进了内地与边疆的一体化B.推动了边疆地区的经济发展C.巩固了清朝对边疆地区统治D.消除了边疆地区的割据隐患【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反复说明清朝前期统治者治理少数民族的情况因俗而治,从少数民族的实际出发,妥善处理民族关系,可以推理出其有利于巩固清朝对边疆地区的统治,C项正确。不改变少数民族习俗基础上的统治,不是内地与边疆一体化、一刀切,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民族政策和民族关系,没有强调相关边疆的开发和经济的发展,B项错误。边疆地区的隐患在 清朝一直存在,并没有被消除,D项错误。8.清政府不得不接受战争的结局,认为现在是“西方各国强把它们的意志加在中国身上的时候了”,随后确立了信守条约的方针。促使清政府出现这一变化的战争是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中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答案】B【解析】【详解】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列强要求外国公使进驻北京,为此,清政府设立总理衙门和外务部来满足列强的需要,故B正确;A主要是商品输出特点;C主要是资本输出;D主要是控制清政府。9.鸦片战争之后产生的三部著述《道光洋舰征抚记》《夷氛闻记》《中西纪事》,皆谓林则徐在广东防备严密,英军无隙可乘,于是北犯定海。“他们把后来广东战事的失败,归结于林则徐的去职;他们将各地战事的受挫,归结于当地没有林则徐。”对材料的理解符合史实的是A.人们已经开始接受平等的外交理念B.林则徐能够决定战争的最终胜负C.是基于中英两国实力对比的认识D.当时人没能正确认清战争失败的根源【答案】D【解析】【详解】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清朝腐朽落后的封建专制统治,材料中的“把后来广东战事的失败,归结于林则徐的去职”的认识是错误的,说明当时人们没能正确认清战争失败的根源。故答案为D项。材料没有涉及平等外交,排除A项;B项说法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中的认识不是基于中英两国实力对比的正确认识,排除C项。10.孙中山认为,共和是中国政治之精髓,先哲之遗业;人们所共尊的尧、舜、禹三代就是“天下为公”的自治共和时代,共和制度是中国政治的古老传统。据此可知,孙中山意在A.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B.剖析民主共和制度的实质C.为民权主义寻找历史依据D.继承和发展儒家传统文化【答案】C 【解析】【详解】孙中山将共和与尧舜禹自治共和时代联系起来,并认为共和制度是中国政治的古老传统,这说明孙中山为民权主义寻找历史依据,故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批判君主专制,没有剖析民主共和制度的实质,故AB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继承儒家传统文化,故D项错误。11.1924年1月之后,在国民党中央党部,跨党的中共党团员在一个秘书处和六个部中占据了两个部长(组织部、农民部)和三个实际为副部长的秘书(组织部、工人部、农民部)的席位,同时在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会里还取得了三分之一的发言权。这说明A.中共控制了国民党党务B.国共合作理念深入人心C.新三民主义的贯彻实行D.北伐战争推动国共合作【答案】C【解析】【详解】国民党中央党部,中共党团员占据了组织部和农民部两个部长以及三个副秘书长席位,且多与工农相关,这说明当时的两党合作较为密切,充分体现了联共扶助农工的特征,说明当时新三民主义得到了贯彻实行,C正确;A表述绝对,排除;题干中只能说明两党合作的程度而不能得出“深入人心”,排除B;D颠倒因果,而且当时北伐战争尚未开始,排除。12.“它是在中国革命转入低潮的形势下,在战略上把向敌人政治力量比较薄弱的农村展开进攻和从敌人统治力量强大的城市暂时退却两者结合起来的范例。”材料中的“范例"是指A.北伐战争B.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C.南昌起义D.红军实现战略转移的长征【答案】B【解析】【详解】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是在国民革命失败后和中共在城市发动的一系列武装起义失败后,具有“把向敌人政治力量比较薄弱的农村展开进攻和从敌人统治力量强大的城市暂时退却两者结合起来”的特征,故答案为B项;北伐战争是国民革命运动的高潮,排除A项;南昌起义与“向敌人政治力量比较薄弱的农村展开进攻”无关,排除C项;红军长征是在反“围剿”失败的情况下进行的战略转移,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项。13.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各地迅速掀起抗日救国的浪潮。处于抗日前线的东北部分爱国官兵和各阶层群众,首先展开了英勇的斗争。中国共产党坚决主张对日抗战,并在东北组织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这表明“十四年抗战”的说法 A.体现了全国抗战的长期性B.主要着眼于抗战的完整性C.强调了东北抗战的重要性D.突出了国民党抗战的贡献【答案】B【解析】【详解】中国提出十四年抗战的说法主要是把抗日救亡运动包括在内,体现出抗战的完整性,故B项正确;A、C和D均不是十四年抗战正确表述。14.1947年11月,中共中央转发中央工委的指示,全面变革解放区“三三制”政权形式。要求“在土地改革中,应将解放区政权,改组为人民代表会议政权”;并具体规定“在乡村人民代表大会及政府委员会中,一般贫雇农新中农应合占三分之二,旧中农及其他劳动分子应占三分之一”这反映出A中共坚定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已经正式形成C.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D.国内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根本转变【答案】D【解析】【详解】据“1947年11月”可知抗日战争已经结束,故A项错误;据所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形成于1954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是1947年7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故C项错误;据材料“应将解放区政权,改组为人民代表会议政权”将原来为抗日设立的政权改变为以人民为主体的政权,反映主要矛盾由民族矛盾转化为人民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矛盾,故D项正确。15.中共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全国文化事业费年增速超过10%,公共文化服务面向基层,均等化、标准化水平明显提升。这反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A.强调以精神文明建设为中心B.是人民群众强烈获得感的源泉C.揭示了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D.蕴含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答案】D 【解析】【分析】【详解】材料反映中共十八大以来,全国文化事业费增长,公共文化服务面向基层,说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故选D;A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经济发展是人民群众强烈获得感的源泉,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B;C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点睛】16.人类在早期区域文明诞生过程中创造了诸多成就,如古代埃及的象形文字、孟菲斯城,古代中国的甲骨文、二里头宫殿遗址,古代希腊的字母文字、雅典卫城等。据此判断,人类走向文明时代的显著特征是(  )A.文字的出现和国家机器的产生B.文字的出现和城市的兴起C.国家机器的产生和法律的制定D.阶级的出现和文明的多元【答案】B【解析】【详解】古代埃及的象形文字、孟菲斯城,古代中国的甲骨文、二里头宫殿遗址,古代希腊的字母文字、雅典卫城等,体现了早期文明的显著特征为,出现了文字和城市,B项正确;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国家机器(如军队、监狱等)、法律文件和阶级对立等方面的信息,ACD三项错误。17.《查士丁尼法典》序言中说:“皇帝的威严、光荣不但依靠兵器,而且须用法律来巩固。这样,无论在战时或平时,总是可以将国家治理得很好。”这表明()A.罗马法可以消除罗马社会矛盾B.罗马法是制定政策的唯一依据C.法律是治国的重要的手段之一D.罗马法对欧洲和世界影响深远【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皇帝的威严、光荣,不但依靠兵器,而且须用法律来巩固”可知,法律在罗马的重要作用,体现了罗马法是巩固帝国统治的重要手段之一,C项正确;“消除罗马社会矛盾”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唯一依据”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罗马法对后世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18.“中世纪西欧城市向封建领主纳税,封建主放弃对城市的统治权和司法权…城市管理人员由市民选举产生。”材料反映了中世纪西欧城市 A.封建社会等级森严B.初步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C.完全摆脱了封建统治D.是一个相对自治的共同体【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题干信息“中世纪西欧城市向封建领主纳税,封建主放弃对城市的统治权和司法权…城市管理人员由市民选举产生。”可知,此内容反映了中世纪西欧城市是一个相对自治的共同体,D正确;题干没有涉及西欧城市封建社会等级森严、初步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完全摆脱了封建统治等信息,ABC排除。故选D。19.地理大发现后,中国的丝绸与瓷器工艺品和制作技术在欧洲迅速传播,其他艺术(如中国装潢与建筑等)也陆续传到欧洲。与此同时,原产美洲的作物近三十种引种到中国,欧洲传教士也给中国带来了新的天文、历法的知识。这反映新航路开辟()A.实现了物种世界范围内的自由流动B.推动了中西方之间物质文化的交流C.推动了中国人近代海洋意识的形成D.实现了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答案】B【解析】【详解】据题意可知,新航路开辟后,中国的产品和技术向欧洲传播,美洲的物种传入中国,欧洲的科技传入中国,这说明新航路开辟推动了中西方之间的物质文化交流,B项正确;在“世界范围内的自由流动”过于夸张,排除A项;新航路开辟没有推动中国人近代海洋意识的形成,排除C项;工业革命推动了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排除D项。故选B项。20.彼特拉克说道“自然之物即使是真实的,对幸福生活也是无关紧要的。因为我了解动物、鱼类和蛇类的本性,却忽视或蔑视人的本性、人生的目的以及人的起源和归宿,这对我又有什么用处呢?”这表明彼特拉克A.重视人在社会的价值B.对宗教信仰表示怀疑C.追求自由平等的权利D.以自然界为研究对象【答案】A【解析】【分析】彼得拉克属于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之父,人文主义思想核心是追求人的价值和尊严。A正确;B不符合西方宗教特点;C属于启蒙运动思想特点;D属于古代西方研究对象。 【详解】21.传统观点认为,英国成为工业革命发源地,是因为英国最早具备了技术、市场等经济条件;后来有研究者认为,其主要原因是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度;又有学者提出,煤铁资源丰富、易于开采等自然条件是其重要因素。据此可知,关于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的认识A.只能有一种正确合理的观点B.随着研究视角拓展而趋于全面C.缺少对欧洲其他国家的观察D.后期学者研究比传统观点可信【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信息有关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的研究视角有:经济角度、政治角度、自然因素角度,这说明对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的认识越来越多元,故B项正确;历史研究没有唯一正确的观点,研究角度不同,观点也就不同,故A项错误;材料中的英国最早具备经济条件、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英国自然条件优越等,这些视角都是基于对英国与其他国家的比较而得来的,故C项错误;后期的研究未必比传统观点更为可信,故D项错误。点睛:“史料实证”是高中历史新课标提出的五大核心素养之一。长期以来,中学历史教学更多侧重于结论的传输,而对获得历史结论的过程则鲜有涉及,教学中普遍存在着重结论、轻证据和逻辑的倾向。“史料实证”素养的提出有效弥补了这一不足,也必将有助于进一步展现历史学科的特点和魅力。22.在《共产党宣言》1890年的德文版序言中,恩格斯难抑兴奋激动的心情说:“今天我写这个序言的时候,欧美无产阶级正在检阅自己的战斗力量,它们第一次在一个旗帜下动员成为一个军队,以求达到一个最近的目的。”恩格斯意在说明A.马克思主义成为工人运动的指导理论B.无产阶级开始有自己独立的政治诉求C.欧洲各国正在筹备建立无产阶级政权D.各国工人组织已建立稳固统一的联盟【答案】A【解析】【详解】1890年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德文版序言中提出,欧美无产阶级在革命旗帜的动员下成长成为了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意在说明马克思主义已成为工人运动的指导理论,A项正确;19世纪三四十年代,随着欧洲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无产阶级就已经提出了自己独立的政治诉求,B项错误;19世纪末欧洲各国无产阶级主要进行和平斗争,C项错误;1890年国际工人协会已经解散,第二国际尚未建立,D项错误。23.19 世纪末,美国海权论者马汉提出,海洋是连接世界的“桥梁”和“内线”,“制海权,是民族强盛和繁荣的主要因素。”马汉的海权论得到美国决策层的广泛认同,产生了强烈的国际影响。这主要是因为该理论A.可以保证各国的既得利益B.适应了列强争夺殖民利益的需要C.利于协调复杂的国际矛盾D.推动了欧美列强的海军军备竞赛【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马汉海权论的主要核心是有关争夺海上主导权对于主宰国家乃至世界命运都会起到决定性作用,这主要是适应了列强争夺殖民利益的需要,B正确;AC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B。24.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历史发展过程。20世纪70年代以来,促使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是A.世界贸易组织的诞生B.世界多极化趋势得到进一步发展C.区域经济集团化出现D.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科技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的科学技术发展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推动力量,D项正确;世界贸易组织及区域经济集团化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产物,AC项排除;世界多极化趋势得到进一步发展是推动经济全球化的有利因素,但是并非是主要力量,B项排除。故选D。25.2015年,习近平在联合国发表了题为《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讲话。他强调,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我们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据此可知A.中国积极发展以联合国为中心多边外交B.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大国的共同愿望C.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并承担大国责任D.中国的合作方案赢得国际社会普遍认可【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类命运共同体旨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体现的是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并承担大国责任,C正确; A与材料无关,排除;BD说法过于绝对,部分西方国家并不认同该主张,排除。故选C。第Ⅱ卷(非选择题50分)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共50分。其中第26题28分,第27题22分。26.阅读下列材料,并运用所掌握的历史基本技能,完成下面主题为“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的探究任务。材料一【年代尺示意图——了解中国近代史的历程】材料二【知识结构示意图——系统掌握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知识】材料三【分析数据——解释中国现代化经济建设的历史现象】材料四【看中国数据——关注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果】一、中国国民生产总值:1978年:2683亿美元2010年:58786亿美元30间增长了20余倍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二、中国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78年:133.6元1990年:686.3元2010年:2253.4元2016年:12363.4元 (1)根据材料一“年代尺示意图”提供的信息,写出“千古巨变”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和“获得新生”的历史事件。(2)依据材料二的“知识结构示意图”补充填写①②的历史事件。(3)根据材料三中图一、图二的数据变化,分别体现了1978年以来中国的什么政策的尝试?指出图三中1992年以来经济迅速增长的主要推动因素有哪些?(4)依据材料四的两组数据,归纳中国进行现代化建设的作用。【答案】(1)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2)①“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②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3)农村改革和设立经济特区;因素: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开放的深入;加入WTO等。(符合史实,有理即可)(4)促进了综合国力的增长,农民增收致富。【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与“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相关的重大历史事件,主要考查学生联系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1)根据“年代尺示意图”提供的信息,“千古巨变”是指鸦片战争,联系所学可知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获得新生”的历史事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2)联系所学可知,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经济方面的重大失误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伟大的历史转折是指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3)根据材料三中图一、图二的数据变化,并联系所学可知,分别体现的是农村改革和设立经济特区。联系所学可知,1992年以来经济迅速增长的主要推动因素包括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加入WTO等。(4)根据材料数据可知,中国进行现代化建设促进了综合国力的增长,农民增收致富。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第一次世界大战永远地改变了欧洲,但是对大多数欧洲人来说,世界变得更大,但欧洲在世界上的作用本质上没有改变,在帝国主义国家仍然统治着它们旧的殖民地和新的保护国的情况下,欧洲的全球霸权看起来更加安全,然而,这与现实不符。——[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不可阻挡的革命浪潮席卷诸殖民帝国,极其迅速地结束了欧洲的统治……由于数百万殖民地居民在盟国和日本的军队和劳改营中的服役,这种世界范围的殖民地觉醒得到了进一步的促进……如同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样,老百姓还受到了盟国关于自由和民族自决的宣传的影响。——[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三从(20世纪)40年代后期到70年代中期,大约30年左右时间,在亚非拉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独立国家体系……(20世纪)60年代联合国接纳的43个新会员国全都是第三世界国家;在70年代接纳的33个新会员国中除了“两个”德国以外也都是第三世界国家。吴于廑等《世界史·现代史编》下卷(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说“欧洲的全球霸权看起来更加安全”是与历史事实不符的?(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出现世界政治秩序变化的原因。(3)概括材料三所示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影响。【答案】(1)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奥战败,英、法等也受到重创;俄国爆发十月革命,激励了欧洲各国的革命;战后民族解放运动掀起新高潮;美国对国际事务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日本也趁机崛起;欧洲对世界经济的控制力不断减弱,在国际上的统治地位发生动摇。(答出三点即可)(2)原因:殖民国家实力遭到极大削弱;殖民地人民深受自由和民族自决等思想的影响,促进了世界范围内殖民地的觉醒;殖民地力量得到发展;民族解放运动空前高涨。(答出三点即可)(3)现象:二战后在亚非拉形成了一个新民族独立国家体系;大批第三世界国家加入联合国。影响:美国对联合国的操纵逐步下降;联合国日益成为发展中国家反对殖民主义的舞台;第三世界兴起,有力冲击了两极格局。【解析】【详解】根据“欧洲在世界上的作用本质上没有改变,在帝国主义国家仍然统治着它们旧的殖民地和新的保护国的情况下,欧洲的全球霸权看起来更加安全,然而,这与现实不符”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之所以说“欧洲的全球霸权看起来更加安全”是与历史事实不符的,是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奥战败,英、法等也受到重创;俄国爆发十月革命,激励了欧洲各国的革命;战后民族解放运动掀起新高潮;美国对国际事务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日本也趁机崛起;欧洲对世界经济的控制力不断减弱,在国际上的统治地位发生动摇。 (2)根据“不可阻挡的革命浪潮席卷诸殖民帝国,极其迅速地结束了欧洲的统治……由于数百万殖民地居民在盟国和日本的军队和劳改营中的服役,这种世界范围的殖民地觉醒得到了进一步的促进”可知,二战后出现世界政治秩序变化的原因主要是殖民国家实力遭到极大削弱;殖民地人民深受自由和民族自决等思想的影响,促进了世界范围内殖民地的觉醒;殖民地力量得到发展;民族解放运动空前高涨。(3)根据“在亚非拉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独立国家体系……(20世纪)60年代联合国接纳的43个新会员国全都是第三世界国家”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现象是二战后在亚非拉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独立国家体系;大批第三世界国家加入联合国。影响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主要是美国对联合国的操纵逐步下降;联合国日益成为发展中国家反对殖民主义的舞台;第三世界兴起,有力冲击了两极格局。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3-04-12 00:36:01 页数:14
价格:¥3 大小:135.08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