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天津市部分区2022-2023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中练习试题(Word版含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7

2/17

剩余15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练习高二生物学一、选择题1.人体内环境是体内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下列有关叙述中属于人体内环境的是()A.膀胱内的尿液B.肺泡腔内的气体C.小肠腔内的消化液D.突触间隙的液体【答案】D【解析】【分析】内环境是人体内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内环境又叫细胞外液,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组织液,不同细胞生活的内环境可能不同。消化道、呼吸道、生殖道等都是直接与外界相通的,不属于内环镜。【详解】ABC、膀胱中的尿液、肺泡腔内的气体、小肠腔内的消化液都和外界直接相通,都不属于内环境,ABC错误;D、突触间隙的液体属于组织液,属于内环境的成分,D正确。故选D。2.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运动时,人的内环境稳态会遭到破坏B.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C.当稳态遭到破坏时,可能会导致疾病发生D.内环境稳态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答案】A【解析】【分析】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和化学成分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详解】A、人体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所以运动时,人的内环境稳态不会遭到破坏,A错误; B、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B正确;C、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当稳态遭到破坏时,可能导致疾病发生,C正确;D、内环境稳态是神经-体液-免疫共同调节的结果,D正确。故选A。3.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是神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有关它们的叙述正确的是()A.它们包括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B.它们都属于中枢神经系统中的自主神经C.它们通常共同调节同一内脏器官,且作用一般相反D.交感神经使内脏器官的活动加强,副交感神经使内脏器官的活动减弱【答案】C【解析】【分析】自主神经系统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组成。当人体处于兴奋时,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心跳加快,支气管扩张,胃肠蠕动减弱;当人体处于安静状态时,副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心跳减慢,胃肠蠕动加强。【详解】A、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都属于外周神经系统的传出神经,A错误;B、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都属于外周神经系统的自主神经,B错误;C、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同一内脏器官的作用一般是相反的,C正确;D、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在不同的状态下对内脏器官的活动所起的作用是不一样的。例如,当人体处于兴奋时,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心跳加快,支气管扩张,胃肠蠕动减弱;当人体处于安静状态时,副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心跳减慢,胃肠蠕动加强,D错误。故选C。4.下列各种现象,属于条件反射的是()A.沸水烫手,手立即缩回B.预备铃响,学生进教室C.叩击膝下韧带,小腿前踢D.强光刺激,眼瞬间闭合【答案】B【解析】【分析】反射一般可以分为两大类: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脊髓)参与即可完成;条件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 上,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详解】ACD、“沸水烫手,手立即缩回”、“叩击膝下韧带,小腿前踢”、“强光刺激,眼瞬间闭合”,都是生来就有的反射,神经中枢在脊髓,故都属于非条件反射,ACD错误;B、“预备铃响,学生进教室”,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形成的反射,故属于条件反射,B正确。故选B。5.某人足部突然扎到钉子而迅速抬腿的相关反射弧如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图示反射弧中,a是传入神经。当兴奋到达b点时,神经纤维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变为外正内负B.图示反射孤中,当兴奋到达c处时,该结构发生的信号转变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C.扎到钉子的强烈刺激产生的兴奋传到大脑皮层会形成痛觉D.伤口发生细菌感染时,机体首先发起攻击的免疫细胞是吞噬细胞【答案】A【解析】【分析】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构成。2.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3.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 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4.图中肌肉是效应器、c是突触、b是传入神经。【详解】A、a点所在神经为传入神经,当兴奋到达b点时,Na+内流,神经纤维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变为内正外负,A错误;B、c点指的是突触位置,信号从局部电流的电信号转变成神经递质的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后膜受体蛋白即诱发后膜出现局部电流的电信号,故当兴奋到达c点(突触)时,该结构发生的信号转变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B正确;C、扎到钉子的强烈刺激产生的信号传到脊髓神经中枢后产生兴奋沿着传出神经传到效应器表现为迅速抬腿,同时神经中枢将兴奋进一步传到大脑皮层会形成痛觉,C正确;D、伤口发生细菌感染时,吞噬细胞会将细菌吞噬并处理,因此,机体首先发起攻击的免疫细胞是吞噬细胞,D正确。故选A。【点睛】6.帕金森病是一种老年慢性疾病,患者会出现静止性震颤(安静时肢体表现出有规律的抖动)、运动迟缓、精神障碍等病症。研究表明,帕金森病的发生与患者体内多巴胺(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减少有关。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多巴胺经过突触前膜释放出来时不会消耗能量B.多巴胺能够导致突触后膜的电位变为外正内负C.静止性震颤是多巴胺持续发挥作用导致的结果D.增强多巴胺受体的敏感性可以缓解帕金森症状【答案】D【解析】【分析】帕金森病是一种老年慢性疾病,患者会出现静止性震颤(安静时肢体表现出有规律的抖动)、运动迟缓、精神障碍等病症,出现这些症状的根本原因是患者体内制造多巴胺的神经元死亡,导致多巴胺分泌不足,造成乙酰胆碱酯酶功能亢进。【详解】A、多巴胺是一种神经递质,经过突触前膜释放出来的方式为胞吐,需要消耗能量,A错误;B、多巴胺是兴奋性递质,能使突触后膜由静息电位变为动作电位,电位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B错误;C、帕金森病的发生与患者体内多巴胺减少有关,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正常情况下都会被快 速灭活,不会持续发挥作用,C错误;D、增强多巴胺受体的敏感性,让少量的多巴胺也能发挥较好的作用,一定程度可以缓解帕金森患者的症状,D正确。故选D。7.科研人员分别给三只大白鼠注射了A,B,C三种激素,观察到的相应反应如下表据此判断激素A,B,C的化学名称依次是()注射的激素注射后的反应A激素低血糖,甚至昏迷B激素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并使软骨生长明显C激素使呼吸、心率加快,并使体内产热量增加A肾上腺素、胰岛素、生长激素B.胰高血糖素、生长激素、肾上腺素C.胰岛素、生长激素、肾上腺素D.生长激素、胰岛素、肾上腺素【答案】C【解析】【分析】胰岛分泌的胰岛素具有加速组织细胞摄取、利用、储存葡萄糖的能力,使血糖降低的作用;生长激素促进生长特别是骨的生长和蛋白质的合成;肾上腺素能使呼吸、心率加快,并使体内产热量增加。【详解】A激素引起血糖降低,是胰岛素的作用;B激素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并使软骨生长明显,是生长激素的作用;C激素能使呼吸、心率加快,并使体内产热量增加,是肾上腺素的作用。故选C。8.图表示某雄性哺乳动物雄激素(睾酮)产生的调节过程,①~⑤表示有关生理活动过程。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睾酮由睾丸产生,与下丘脑和垂体无关B.图中各激素只作用于有相关受体的细胞C.图中①、②、③过程体现了睾酮分泌的分级调节D.图中④和⑤过程体现了激素分泌的负反馈调节【答案】A【解析】【分析】1、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式叫做反馈调节。2、激素调节特点:微量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详解】A、据图分析,睾酮由睾丸产生,受下丘脑和垂体的分级调节,A错误;B、激素调节特点:微量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即图中各激素只作用于有相关受体的细胞,B正确;C、睾酮分泌受下丘脑和垂体的共同调节,故图中①、②、③过程体现了睾酮分泌的分级调节,C正确;D、睾酮激素含量增多,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活动,故图中④和⑤过程体现了激素分泌的负反馈调节,D正确。故选A。9.人体有三道防线来抵御病原体的攻击,所以我们虽然时刻处于病原体的包围之中,但一般情况下不会被感染。下列关于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叙述,错误的是()A.接种流感疫苗能在一定程度上预防流感,属于特异性免疫B.青霉素能杀菌和唾液中的溶菌酶能杀菌都属于特异性免疫C.第三道防线在接触病原体后才能发挥作用,可针对特定的抗原D.非特异性免疫先天就有,作用范围广;特异性免疫后天形成,针对性强【答案】B【解析】【分析】保护人体健康三道防线是:第一道防线由皮肤和黏膜组成,能够阻挡和杀死病原体,阻挡和清除异物第二道防线由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组成,能够溶解杀死病原体; 第三道防线包括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能够产生抗体来抵抗抗原。其中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是人人生来就有的,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功能因此叫做非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是后天获得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因此叫做特异性免疫。【详解】A、接种流感疫苗预防流感,属于第三道防线,是特异性免疫,A正确;B、青霉素不属于免疫活性物质,能杀菌不属于免疫,唾液中溶菌酶能杀菌属于非特异性免疫,B错误;C、第三道防线是机体与病原体接触后获得的,主要针对特定的抗原起作用,C正确;D、非特异性免疫是生来就有的,人人都有,能对多种病原体有免疫作用。包括第一、二道防线,作用范围广,而特异性免疫是后天形成的,作用范围小,针对性强,D正确。故选B。10.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感染了人体正常细胞后,机体免疫系统中的NK细胞会被动员起来并清除病毒。如图为NK细胞抗病毒机理。据图分析,下列细胞与NK细胞作用机理最相似的是(  )A.浆细胞B.巨噬细胞C.细胞毒性T细胞D.树突状细胞【答案】C【解析】【分析】细胞免疫:病原体侵入靶细胞后,被感染的宿主细胞(靶细胞)膜表面某些分子发生变化,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这一变化信号,之后开始分裂并分化,形成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细胞,细胞因子能加速这一过程,新形成的细胞毒性T细胞在体液中循环,他们可以识别并接触、裂解被同样病原体感染的靶细胞,靶细胞裂解死亡后,病原体暴露出来,抗体可以与之结合,或被其他细胞吞噬掉。 【详解】据题图信息可知,NK细胞发挥作用需要在适宜刺激下被“活化”,活化的NK细胞发挥作用时需要与靶细胞密切接触使其死亡,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并接触、裂解被病原体感染的靶细胞,使靶细胞裂解死亡,因此细胞毒性T细胞与NK细胞作用机理最相似,C正确,ABD错误。故选C。11.如图是对向日葵向阳性产生原因的一种猜想。该猜想建立的基础是生长素A.具有两重性B.在茎中分布不均匀C.对茎生长有抑制作用D.在光照条件下才能产生【答案】B【解析】【分析】植物的茎在单侧光的照射下,使向光侧的生长素发生横向运输运到背光侧,造成背光侧的生长素浓度高于向光侧,茎对生长素不敏感,结果背光侧促进生长作用明显高于向光侧,植物向光弯曲生长。【详解】据图分析可知,早上向日葵茎的横切面中左侧生长素浓度高于右侧,向日葵向东生长;傍晚茎的横切面中右侧生长素浓度高于左侧,向日葵向西面向太阳。故可以推测该现象建立的基础是生长素在茎中分布不均匀。故选B。12.甲、乙、丙三类植物激素及NAA等的作用如图所示,图中“﹢”表示促进作用,“﹣”表示抑制作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甲、乙在植株生长和种子休眠方面作用相反 B.甲、乙、丙直接参与细胞内多种生命活动C.乙、丙可能代表赤霉素、生长素D.甲最可能代表脱落酸【答案】B【解析】【分析】1、不同植物激素的生理作用:生长素:合成部位: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主要生理功能:生长素的作用表现为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赤霉素:合成部位:幼芽、幼根和未成熟的种子等幼嫩部分。主要生理功能:促进细胞的伸长;解除种子、块茎的休眠并促进萌发的作用。细胞分裂素:合成部位:正在进行细胞分裂的幼嫩根尖。主要生理功能:促进细胞分裂;诱导芽的分化;防止植物衰老。脱落酸:合成部位:根冠、萎蔫的叶片等。主要生功能:抑制植物细胞的分裂和种子的萌发;促进植物进入休眠;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脱落。乙烯:合成部位:植物体的各个部位都能产生。主要生理功能:促进果实成熟;促进器官的脱落;促进多开雌花。2、植物激素调节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对环境的适应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激素调节只是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一部分。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在根本上是基因组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表达的结果。光照、温度等环境因子的变化,会引起植物体内产生包括植物激素合成在内的多种变化,进而对基因组的表达进行调节。3、由图分析可知,甲促进种子休眠,抑制生长,说明甲是脱落酸;乙促进生长,抑制休眠,说明乙是赤霉素;丙促进生长,同时也促进单性结实,说明丙是生长素。【详解】A、甲促进种子休眠,抑制生长,说明甲是脱落酸;乙促进生长,抑制休眠,说明乙是赤霉素,在植株生长和种子休眠方面具有拮抗作用,A正确;B、植物激素不直接参与生命活动,只起调节作用,B错误;C、乙促进生长,抑制休眠,说明乙是赤霉素;丙促进生长,同时也促进单性结实,说明丙是生长素,C正确;D、甲促进种子休眠,抑制生长,说明甲是脱落酸,D正确。故选B。二、非选择题13.回答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及其稳态的问题。(1)如图为人体内肝细胞及其内环境示意图,箭头所示方向为血流方向。 请用图中字母和箭头表示组成人体内环境各成分之间的物质交换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图中的a、b、c处CO2浓度大小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2)下表为人体内几种不同体液的物质组成和含量的测定数据,成分/(mmol/L)Na﹢K﹢Ca2﹢Mg2﹢Cl﹣有机酸蛋白质①②1425.02.51.5103.36.016.0③1474.01.251.0114.07.51.0④101402.510.3525—47则①②③④中与图中a和c相对应的序号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3)马拉松长跑是一项超强体育运动,使马拉松运动员出发后心跳加快的激素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出发后体温逐渐升高,一段时间后体温在较高水平维持相对稳定,这是__________________达到动态平衡的结果。【答案】(1)①.②.a>b>c(2)④②(3)①.肾上腺素②.产热量和散热量【解析】【分析】1、分析内环境示意图,a是细胞内液、b是组织液、c是血浆、d是淋巴;其中b是组织液、c是血浆、d是淋巴构成组织液。2、分析表格,根据钠离子和钾离子判断细胞内外,根据蛋白质含量区分血浆和组织液。【小问1详解】血浆和组织液之间交流是双向的,淋巴从组织液中收集液体通过淋巴循环,进入血浆, 。二氧化碳的运输方式是自由扩散,从二氧化碳浓度高的地方向二氧化碳浓度低的地方运输,所以浓度最高的是a细胞内液,然后扩散到b组织液,最后进入c血浆。【小问2详解】a是细胞内液,对应序号④、c是血浆,对应序号②,这是由于人体细胞内液中的阳离子主要是K+,细胞外液中的阳离子主要是Na+,所以a是细胞内液;细胞内液中蛋白质比血浆高,血浆中蛋白质的含量比组织液中多。【小问3详解】肾上腺素是应激激素,使马拉松运动员出发后心跳加快的激素主要是肾上腺素;体温在较高水平维持相对稳定的原因是产热等于散热。14.脊髓灰质炎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导致的急性传染病,该病严重时可能导致轻重不等的迟缓性瘫痪。脊髓灰质炎病毒为嗜神经病毒,主要侵犯神经系统的传出神经。给小儿服用小儿麻痹疫苗糖丸(脊髓灰质炎减活疫苗)或接种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是预防脊髓灰质炎的有效手段。图1为与脊髓灰质相关的神经联系的示意图,图2为图1中⑤结构放大的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1)图1是反射弧结构示意图,其中表示感受器的是___________(填编号)。(2)当兴奋传导到⑥时,通过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属于一种______________,可引起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小儿麻痹症”是由于病毒侵染了脊髓灰质中的③,患者对刺激_____________(填“有”或“无”)感觉。由图2可知,α-银环蛇毒影响兴奋传递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①(2)①.(兴奋性)神经递质②.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3)①.有②.α银环蛇毒代替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乙酰胆碱受体结合,阻碍兴奋的传递【解析】 【分析】图1中根据神经节的存在可判断①为感受器,②为传入神经,③为传出神经,④为效应器,⑤为突触。图2为突触结构,⑥为突触小体。【小问1详解】图1中根据神经节的存在可判断①为感受器,②为传入神经,③为传出神经,④为效应器,⑤为突触。【小问2详解】当兴奋传导到⑥突触小体时,通过神经末梢释放的乙酰胆碱属于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可引起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所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小问3详解】“小儿麻痹症”是由于病毒侵染了脊髓灰质中③传出神经的细胞体,患者对刺激有感觉,因为脊髓中向大脑皮层上传的神经并没有损伤。图2为突触结构,⑥为突触小体,由图2可知,a-银环蛇毒影响兴奋传递的原因是a-银环蛇毒代替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乙酰胆碱受体结合,阻碍兴奋的传递。15.血糖平衡是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前提,请结合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血液中的糖称为血糖,主要是葡萄糖,下图表示正常情况下血糖的来源和去路,其中①表示__________;②表示__________________。(2)当血糖浓度上升时,下丘脑中的某个特定区域兴奋,使胰岛B细胞分泌活动增强,血糖浓度下降,此过程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调节,其分泌的胰岛素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3)Ⅱ型糖尿病由胰岛B细胞损伤引起,患病率具有种族差异性,患者血液中含有胰岛B细胞的抗体和细胞毒性T细胞,据此推测:Ⅱ型糖尿病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决定的、针对胰岛B细胞的一种糖尿病。【答案】(1)①.消化、吸收②.肝糖原(2)①.神经—体液②.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 (3)遗传基因【解析】【分析】血糖平衡的调节存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血糖偏高时,能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更多胰岛素,胰岛素能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储存葡萄糖,使血糖降低;同时,低血糖也能刺激下丘脑的某区域,通过神经控制促进胰岛B细胞的分泌。血糖偏低时,能直接刺激胰岛A细胞分泌更多胰高血糖素,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原分解,促进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使血糖水平升高;同时,低血糖也能刺激下丘脑的另外的区域,通过神经控制促进胰岛A细胞的分泌。糖尿病存在Ⅰ型糖尿病,病因是胰岛素分泌不足;也存在Ⅱ型糖尿病,病因是胰岛素靶细胞上的受体不足。【小问1详解】①表示食物中的糖类消化、吸收,②表示肝糖原分解。【小问2详解】血糖浓度上升时,下丘脑中的某个特定区域兴奋,使胰岛B细胞分泌活动增强,血糖浓度下降,此过程中下丘脑属于神经系统,胰岛素是激素,此过程属于神经-体液调节,胰岛素能促进组织细胞对血糖的摄取、利用和储存,从而降低血糖。【小问3详解】Ⅱ型糖尿病具有种族差异性,是由遗传基因决定的疾病。16.图1表示人体特异性免疫发生的过程,图2表示HIV感染人体后,体液中HIV浓度和T细胞数量的变化过程,请回答以下问题。(1)图1中当细胞四产生的物质②与乙酰胆碱(Ach)受体结合时,会导致重症肌无力,这种疾病称为________。细胞三受抗原刺激后所发生的免疫反应的主要特点是_____________。(2)图2中艾滋病潜伏期的长短与________________细胞的数量直接相关。人体感染HIV初期机体免疫系统是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等过程使体液中的HIV浓度下降的。(3)为探究某种草药PP 是否与机体的免疫功能修复与调节有关,某研究小组将正常小鼠随机分为两组,组1用免疫抑制剂和生理盐水灌胃,组2用免疫抑制剂和PP灌胃,检测两组小鼠吞噬细胞的吞噬能力及胸腺的萎缩程度。实验显示组1小鼠吞噬细胞的吞噬能力显著低于组2,胸腺的萎缩程度高于组2。这一结果能不能说明某种草药PP能增强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功能?请回答说明并理由:____________。这一结果能不能说明某种草药PP只能增强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请回答说明并理由__________。【答案】(1)①.自身免疫病②.增殖分化,迅速产生大量抗体(2)①.T②.吞噬细胞的吞噬(或浆细胞产生抗体或细胞毒性T细胞使HIV感染的靶细胞裂解死亡)(3)①.不能,缺乏正常对照组(或生理盐水灌胃)②.不能,吞噬细胞在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中都发挥作用(或PP可降低胸腺的萎缩程度)【解析】【分析】试题分析:分析图1,在胸腺中成熟的细胞为T细胞,增殖分化产生效应T细胞和记忆(T)细胞(对应图中细胞二);在骨髓中成熟的细胞是B细胞,增殖分化产生子细胞三和四,分别是记忆(B)细胞和浆细胞,浆细胞会产生物质②,即抗体;对此分析,由T细胞产生的物质①,即细胞因子。图2表示HIV感染人体后,体液中HIV浓度先急剧增加,后急剧减少,之后逐渐再增多;T细胞数量的变化是先增多后逐渐减少。【小问1详解】图1中物质①是细胞因子,其作用是促进细胞一(B细胞)的增殖分化;物质2是抗体,如果它与机体内乙酰胆碱受体结合,导致乙酰胆碱无法与其受体结合导致的疾病为自身免疫病。细胞二和细胞三都是记忆细胞,其受同种抗原刺激后所发生的免疫反应的主要特点是反应速度快、反应强烈,产生抗体量多。【小问2详解】图2中艾滋病潜伏期的长短与T细胞的数量直接相关;人体感染HIV初期机体免疫系统是通过吞噬细胞的吞噬、浆细胞产生抗体、细胞毒性T细胞使HIV感染的靶细胞裂解死亡等三方面共同配合,使体液中的HIV浓度下降的。【小问3详解】结合题意,实验目的是探究草药PP是否与机体的免疫功能修复与调节(吞噬细胞的吞噬能力和胸腺萎缩程度)有关,所以自变量是草药PP,但必须排除灌喂的免疫抑制剂对小鼠免疫能力的抑制作用(吞噬细胞的吞噬能力和胸腺萎缩程度),即实验设计必须设置一组空白对照组(只喂等量的生理盐水)。所以题中只有两个组对照还不能说明PP 能增强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功能。同理,也不能说明PP只能增强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因为吞噬细胞在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中都发挥作用。17.乙烯是植物代谢过程中合成的一种植物激素,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1)乙烯在植物体各个部位均有合成,能通过在细胞之间传递________________进而实现对植物生长发育的调节作用,其主要功能是促进果实成熟,促进开花,促进叶、花、果实脱落等。(2)已有研究表明,乙烯能够影响黑麦的抗低温能力。某研究小组以拟南芥为材料,进行了以下实验。①合成乙烯前体物质是ACC。分别使用含有ACC和不含ACC的MS培养基培养拟南芥,然后统计其在相应温度下的存活率,结果如图1所示。由实验结果可知,外源乙烯能够____________________。②为研究内源乙烯的作用,研究人员构建了拟南芥的乙烯合成量增多突变体(突变体1)和乙烯合成量减少突变体(突变体2),并在相应温度下统计其存活率,结果如图2所示。根据图1、图2结果可知,内源乙烯与外源乙烯的作用效果______________(填“一致”或“不一致”)。③研究人员将拟南芥植株分别置于常温(22℃)和非致死低温(4 ℃),定时检测植株体内的乙烯合成量,结果如图3。实验结果显示,非致死低温(4℃)处理过程中乙烯合成量的变化趋势为___________________。④将拟南芥植株进行一段时间的4℃低温“训练”后,移至﹣8℃致死低温下,植株的存活率明显提高。研究人员推测,4℃低温“训练”可使植株减少乙烯合成量的能力增强,从而提高了植株的抗致死低温能力。请提供实验设计的基本思路,以检验这一推测: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信息(2)①.降低拟南芥的抗低温能力②.一致③.在非致死低温(4℃)条件下,乙烯合成量迅速减少,然后维持低水平状态④.经4℃低温“训练”与未经4℃低温“训练”的两组拟南芥植株均置于﹣8℃致死低温条件下,分别测量乙烯合成量【解析】【分析】分析图1:ACC是合成乙烯的前体物质,用含有ACC和不含ACC的MS培养基培养拟南芥,实验结果显示,外源性乙烯能够降低拟南芥的抗低温能力。分析图2:野生型、乙烯合成量增多突变体(突变体1)和乙烯合成量减少突变体(突变体2)对比,突变体1降低拟南芥的抗低温能力,可将内源性乙烯和外源性乙烯的作用效果一致。分析图3:与常温相比,在非致死低温条件下,乙烯合成量迅速降低,然后维持低水平状态。【小问1详解】乙烯是一种植物激素,在植物体各个部位均有合成,能通过在细胞之间传递信息进而实现对植物生长发育的调节作用,主要功能是促进果实的成熟。【小问2详解】①合成乙烯的前体物质是1-氨基环丙烷-1-羧酸(ACC)。分别使用含有ACC和不含ACC的MS培养基培养拟南芥,然后统计其在相应温度下的存活率,结果如图1,由实验结果可知,含有ACC的MS培养基培养拟南芥 在致死低温条件下,存活率较低,外源性乙烯能够降低拟南芥的抗低温能力。②为研究内源性乙烯的作用,研究人员构建了拟南芥的乙烯合成量增多突变体(突变体1)和乙烯合成量减少突变体(突变体2),并在相应温度下统计其存活率,结果如图2,根据图1、图2结果可知,内源性乙烯与外源性乙烯的作用效果一致,都是降低拟南芥的抗低温能力。③研究人员将拟南芥植株分别置于常温(22℃)和非致死低温(4℃),定时检测植株体内的乙烯合成量,结果如图3,由实验结果可知:在非致死低温条件下,乙烯合成量迅速降低,然后维持低水平状态。④将拟南芥植株进行一段时间的4℃低温“训练”后,移至-8℃致死低温下,植株的存活率明显提高。研究人员推测,低温“训练”可使植株降低乙烯合成量的能力增强,从而提高了植株的抗致死低温能力。若设计的基本思路,以检验这一推测:经4℃低温“训练”与未经低温“训练”的两组拟南芥植株均置于-8℃条件下,分别测量乙烯合成量,实验结果应该是:经4℃低温“训练”的一组的乙烯和合成能量高于未经低温“训练”的一组。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生物
发布时间:2023-02-12 11:51:20 页数:17
价格:¥2 大小:751.36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