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天津市和平区2022-2023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6

2/16

剩余14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天津市和平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温馨提示:本试卷包括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l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祝同学们考试顺利!第I卷注意事项:1.每题选出答案后,将正确答案填在答题纸的相应位置上。2.本卷共30题,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左传》记载:“封建亲戚,以藩屏周。”《荀子》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这反映出西周实行A.禅让制B.分封制C.郡县制D.行省制【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可知西周建立后,为了巩固统治,周天子把土地、人口分封给亲属、功臣和先代的贵族,封他们为诸侯,以拱卫周王室,材料反映的是西周的分封制,答案为B;禅让制发生在原始社会,不是西周时期,A错误;郡县制是从东周的春秋时期出现,B错误不符题意,排除。行省制度是元朝对地方管理的制度,与材料信息不符,D错误。2.《史记·商君列传》中说:“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商鞅这项变法措施的积极意义在于()A.承认土地私有B.革除陈规陋习C.打击旧的贵族D.强化社会控制【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可知,商鞅采用军功授爵措施有利于打击旧的贵族,C项正确;材料与承认土地私有无关,排除A项;军功和爵位挂钩,重在激发战斗力,与革除陈规陋习无关,排除B项;什五连坐制度利于强化社会控制,排除D项。故选C项。3.西汉初年的各种制度基本沿袭秦朝,史称“汉承秦制”“有所损益”。汉朝采取的不同于 秦朝的制度是A.设置郡县B.三公九卿C.皇帝制度D.休养生息【答案】D【解析】【详解】“汉承秦制”是说西汉王朝大体沿袭了秦王朝的官僚制度。休养生息是为了巩固统治,恢复经济而采取的措施,而不是政治制度,因此休养生息不同于秦朝的政治制度,D符合题意;ABC是沿袭秦朝的制度,不符合题意。4.《汉书》记载:“武帝施主父之册,下推恩之令,使诸侯王得分户邑,以封子弟,不行黜陟,而藩国自析。”据此判断汉武帝实行“推恩令”的目的是()A.恩泽贵族B.实现民族交融C.增加税收D.削弱王国势力【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时期,增加诸侯王的数量,削弱藩国实力,“不行黜陟,而藩国自折”,反映出汉武帝实行“推恩令”的目的是削弱王国势力,D项正确;恩泽贵族与“藩国自折”等不符,排除A项;推恩令的目的在于解决王国问题,与实现民族交融无关,排除B项;增加税收并非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削弱诸侯力量的目的,排除C项。故选D项。5.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特征是()A.繁荣开放的社会风貌B.政权分裂与文化停滞C.中外交流与经济发展D.民族交融与区域开发【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政权并立,北方少数民族南迁和经济重心南移的情况,所以当时发展的主流特征是民族交融与区域开发,D项正确;这一时期民族政权并立,社会动荡,没有出现繁荣开放的社会风貌,排除A项;这一时期虽然社会动荡,但主流还是民族的交融和发展,文化停滞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中外交流不是这一 时期的社会主流,排除C项。故选D项。6.唐太宗曾说:“至于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朕)但思正人匡谏,欲令耳目外通,下无怨滞”。以下唐太宗实践这一言论的措施是A.轻徭薄赋B.虚怀纳谏C.劝课农桑D.戒奢从简【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至于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朕)但思正人匡谏,欲令耳目外通”可知隋炀帝暴政,大臣不敢进谏,唐太宗则虚怀纳谏,答案为B;ACD不符合材料内容,排除。7.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一大转变是改变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而“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这一转变发生在(  )A.西周时期B.北魏时期C.唐朝初期D.唐朝中期【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是唐代两税法的特征,所以这一转变应该是发生在唐朝中期,D项正确;西周时期、北魏时期两税法尚未实行,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B项;唐朝初期的赋税制度是租庸调制,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8.唐诗《田家》中写道:“倚床看妇织,登垅课儿锄。”这反映了A.农村商品经济的发达B.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C.家庭手工业规模扩大D.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倚床看妇织,登垅课儿锄。”可得出其体现的是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的特点,B项正确;材料与商品经济无关,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到规模,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政府的政策,排除D。9.在地方设置官职,分别掌管地方行政权、财政权、兵权等,这是A.秦朝普遍推行郡县制度 B.北宋解决地方割据问题C.唐朝建立起大一统政权D.清朝加强对边疆的管辖【答案】B【解析】【详解】宋朝建立后,鉴于藩镇割据、政局动荡的历史教训,把地方精锐部队编成禁军,实行更戍法,派文官到地方做知州,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地方节度使成为虚衔。宋朝还在地方设经略安抚司,管辖一路或数路的兵马大政,以文臣出任,实行以文制武。在军事行动中,统兵大将出征作战时,皇帝还颁发阵图等“锦囊妙计”,训令按其作战,实行“将从中御”的办法,“事为之防,曲为之制”,虽然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治,但直接影响效率,也导致制度僵化,故B符合题意;宋朝前的郡县长官负责地方事务,包括兵权和财政权,故AC不符合题意;清朝在边疆地区设置将军和办事大臣管辖,故D不符合题意。10.《元史百官志七》记载:“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与都省为表里”的地方行政机构是A.三司B.行中书省C.中书省D.宣政院【答案】B【解析】【详解】元朝中央中书省是最高的行政机关,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代表中书省管理地方事务。行省由中央派出机构变成常设机构。因此,行中书省与中央的“都省”,即中书省互为表里,故排除C,B符合题意;三司是宋代设置的掌握财政赋税的机构,宣政院是元朝中央设置的专管吐蕃地区事务的中央机构,故AD不符合题意。11.“今我朝罢(废除)丞相,设五府、六部……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xiéháng,牵制)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这里的“我朝”应该是()A唐朝B.宋朝C.明朝D.清朝【答案】C【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今我朝罢(废除)丞相”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指的是明朝废除丞相,故选C;其它三个选项均与材料不符,故排除ABD。12.清代从康熙帝开始,官员将奏折密封后,可以直接呈给皇帝,皇帝朱批后发回,这样既快又保密。康熙时只有百余名官员有密折权,雍正帝时扩展到1200余人。雍正帝要求在京大臣,各督抚总兵都要密奏,还特许一些低微官吏密奏权。这一变化A.利于皇帝有效地控制官僚队伍B.扩大了官员的行政权力C.参与中央决策的官员数量增加D.保证了清朝统治的清明【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题干“既快又保密”可知,清代密折制度的形成,减少了中转、收发的环节,具有机密、迅速的特点,便于皇帝更直接、更广泛地了解信息。皇帝朱批后形成的决策,能迅速地反馈给官员并被迅速地执行,提高了行政效率,强化了皇帝对官员的控制。故答案为A项。B项,密折制度的建立,强化了皇权,并没有扩大官员的行政权力,排除;C项,官员收集的信息和提出的建议更快地传递给皇帝,但最终仍由皇帝进行决策;有“密折权”的官员数量的增加并不意味着参与中央决策的官员数量增加,排除;D项,统治是否清明与密折制度无直接关联,排除。【点睛】推断(理)型选择题解答时一般可采用推演法,即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基本原理等。因此在平时要注意归纳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并掌握运用。13.明清时期,在江南、华南的一些地区,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传统的粮食生产比重降低。这一现象表明,明清时期上述地区A.农业生产出现衰退B.人口变动导致粮食需求减少C.普通农户收益锐减D.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明显【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信息“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传统的粮食生产比重降低”说明农业和市场联系加强,这体现了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提高,故D正确;“传统粮食生产比重降低”不能 说明农业生产出现衰退,故A错误;明清时期,人口大大增长,粮食需求应该加大,故B错误;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会带来农业收益的增加,故C错误。【考点定位】中国古代农业••古代农业的发展••明清农业点睛:明清社会转型是新高考的热点问题,本题考查到了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明清社会经济的转型表现有:赋税制度的调整、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高产农作物引进、租佃制盛行、人口增长、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商帮和长途贩运贸易兴盛、江南工商业市镇兴起、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朝贡贸易、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等。14.中英《南京条约》附件中规定:英国的侨民、商人同中国人发生冲突,犯了法或成为被告,只能由英国驻中国的管事官——领事去裁判,中国政府不得过问。这说明中国丧失了A.领土主权B.贸易主权C.司法主权D.关税主权【答案】C【解析】【详解】试题分析:在《南京条约》签订后,强迫中国签订《虎门条约》,其中规定英国的侨民、商人同中国人发生冲突,犯了法或成为被告,只能由英国驻中国的外事官去裁决,使中国的司法主权受到严重的破坏,C项正确。A项涉及的是国家统一和领土主权问题;BD两项涉及的是列强对我国进行侵略获得的经济权利。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南京条约》15.2013年6月,法国皮诺家族向中国政府捐赠流失海外的圆明园十二大水法中的青铜鼠首和兔首。近代焚劫圆明园的侵略者是A.俄国军队B.英法联军C.美国军队D.八国联军【答案】B【解析】【详解】近代焚劫圆明园的侵略者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的英法联军,故选B;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美俄两国只是派公使参加,而没有派军队,故排除AC;八国联军侵华之时,圆明园已经被洗劫过了,故排除D。 16.李鸿章说:“中国积弱,由于患贫,必须先求富,而后才能自强。”下列企业体现“求富”思想的是(  )A.创办江南制造总局B.开办轮船招商局C.成立天津机器制造局D.开办福州船政局【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求富”是创办民用企业以盈利为目的,轮船招商局是民用企业,B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江南制造总局为军用企业,属于“自强”类型的企业,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天津机器制造局为军用企业,属于“自强”类型的企业,排除C项;根据所学知识,福州船政局为军用企业,属于“自强”类型的企业,排除D项。故选B项。17.据《清史稿》记载,光绪二十年(1894年)九月,“丁汝昌率北洋兵舰与日本战于大东沟,失致远、经远、超勇、扬威四舰。”以上史料可以用来研究的是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1894年”“丁汝昌”“北洋兵舰”“日本”“致远、经远、超勇、扬威”可知是甲午中日战争,故C项正确。鸦片战争是184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1856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1900年,以上皆与题目时间不符合,故ABD项错误。18.1912年初,南京传唱着这样一首歌“东亚开化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根据当时的情景,歌词中的“旧邦新造”是指A.清政府实行“新政”B.武昌起义爆发C新文化运动兴起D.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答案】D【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历史事件的时序。根据所学可知,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建立了民主共和国。“旧邦新造”中的“新”指中华民国共和政体的建立。故答案为D项。ABC项,清政府实行“新政”是从1901年开始,武昌起义爆发于1911年,新文化运动兴起于1915年,都与题干中的时间不符,排除。19.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该杂志作为史料可以直接用于研究A百日维新B.黄花岗起义C.北伐战争D.新文化运动【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并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故答案为D项。ABC项,根据所学可知,百日维新是1898年,黄花岗起义是1910年,北伐战争是1926-1927年,此三项都与题干中的时间不符,排除。【点睛】知识型选择题的题干与备选项基本上是重复教材的文字表述,但备选项的迷惑性、干扰性较大,如果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可能会被干扰所迷惑而选错。解答此类选择题的关键是扎扎实实地掌握教材的基础知识。20.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五四运动后比较全面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文章是A.《法俄革命之比较》B.《庶民的胜利》C.《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D.《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答案】D【解析】【详解】1919年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比较全面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故选D;《法俄革命之比较》、《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三篇文章皆成书于1918年前后,五四运动爆发于1919年5月4日,故排除ABC。【点睛】21.20世纪20年代,中国共产党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这一革命道路的开端是A.中共一大的召开B.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C.遵义会议召开D.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答案】D【解析】【详解】1927年,毛泽东带领秋收起义的军队到达井冈山,开展游击战争,进行土地革命,建立红色政权。1928年,朱德、陈毅率领的革命队伍到达井冈山,和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师。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使中国革命走上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故正确答案选D项;中共一大的任务是建立中国共产党,不符合题意,排除A;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推动国民革命运动和北伐战争,不符合题意,排除B;遵义会议纠正了党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左”倾错误,不符合题意,排除C。22.1937年7月8日,中共中央通电全国:“全中国的同胞们,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与之相关的是A.九一八事变B.一·二八事变C.华北事变D.卢沟桥事变【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1937年7月8日”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中共中央是在卢沟桥事变发生的第二天发表通电,号召全民族抗战。正确答案选D项。九一八事变发生于1931年,一·二八事变发生于1932年,华北事变发生于1935年,时间上都不吻合。因此,排除A、B、C项23.解放南京并结束了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在大陆统治的战役是()A.辽沈战役B.淮海战役C.平津战役D.渡江战役【答案】D【解析】【详解】1949年4月23日渡江战役,南京解放,标志着南京国民政府的覆灭。D项正确;ABC项是三大战役,没有解放南京,排除ABC项。故选D项。24.“君子和而不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理念。我国外交政策能体现该理念的是A.“一边倒”的政策B.“另起炉灶”的方针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联美遏苏”的方针【答案】C【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和而不同”的理念充分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体现了这一原则,故C项正确;A项以社会制度为标准;B项针对旧政府与国外签订的条约;D项错误。所以答案选C。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5.美国将军克拉克在签字前哀叹:“我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在没有取得胜利的停战协定上签字的司令官。”这里所说的“没有取得胜利”的战争是A.美西战争B.朝鲜战争C.南北战争D.美国独立战争【答案】B【解析】【详解】美国在朝鲜战争中失败,符合题意,故正确答案选B项;A项是美国和西班牙争夺殖民地的战争,美国胜利,排除;C项是美国的内战,北方军队取得胜利,维护了美国联邦的统一,废除了黑人奴隶制,排除;美国取得独立战争的胜利,脱离了英国的统治,D错误。26.20世纪50年代,我国确定的基本政治制度有()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②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④普遍推行基层自治制度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建国初期我国确立的三大政治制度是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②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A项正确;④普遍推行基层自治制度并不是在建国初期建立的,排除BCD项。故选A项。 27.1960—1963年,黑龙江省西部展开了“大庆石油会战”,其中涌现出王进喜等一批劳动楷模,最终建成大庆油田。这一成就发生在A.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B.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探索时期C.“文化大革命”时期D.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答案】B【解析】【详解】1956-1966年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探索时期,材料“1960—1963”处于此时期,答案为B;“一五”计划的实施是1953—1957年,“文化大革命”是1966—1976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是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故ACD错误。【点睛】本题考查新中国经济建设的阶段划分。把握历史阶段特征才能真正理解历史发展的阶段。28.1978年5月,《光明日报》刊发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引起了广泛关注,开始了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这场讨论最为深远的意义在于A.解放了人们的思想B.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C.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人心D.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答案】A【解析】【详解】“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两个凡是”方针的推行引起了群众的不满,其实质是“左”倾错误思想的继续,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解放了思想,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故A项符合题意;我国到1992年十四大才确立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B不符合题意;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于1978年12月,故C不符合题意;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农村改革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故D不符合题意。29.有一首歌的歌词写道:“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这里“画了一个圈”是指 A.建立深圳等经济特区B.建立环渤海经济开放区C.开发上海浦东新区D.开发河北雄安新区【答案】A【解析】【详解】题干中的歌词是指1979年邓小平在南方就对外开放做出的决策,即把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作为最早对外开放的窗口,据此可知A符合题意;环渤海经济开放区和上海浦东新区及河北雄安新区的开发和开放都不是1979年,故排除BCD。30.改革开放的过程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下列思想出现的先后顺序是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②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③“三个代表”重要思想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A.②①③④B.①③②④C.①④③②D.①②③④【答案】B【解析】【详解】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00年,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2003年中共十六大以后,提出科学发展观。2017年中共十九大提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故正确顺序为①③②④,故排除ACD,B不符合题意。第Ⅱ卷注意事项:1.用黑色墨水的钢笔或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2.本卷共3题,共40分。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对解决藩镇跋扈,维护国家统一起了重要作用,在客观上也是有利于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这些措施虽然解决了中央与地方藩镇的矛盾,却种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如实行兵将分离政策,带来了将帅无权,指挥不灵,以致军队战斗力削弱的弊端。虽然北宋政府豢养了百余万军队,却阻挡不住辽、西夏的袭扰。由于各级政府权力的分散,形成了叠床架屋的官僚机构,官吏众多,行政效率低……总之,北宋实行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在一定时期起了巩固政权的作用,后来便逐渐走向反面了。——朱绍侯《中国古代史》材料二行省即行中书省的简称……在全国范围内设置十个行省,成为地方的最高统治机关,行省于地方事务,无所不统。与宋地方长官行政、军事、财政三权分掌的体制相比,元的行省拥有的权力要大得多(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行省制的设置,是由当时境土辽阔、交通不便,以及蒙古作为一个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内地原来深刻的矛盾没有缓和,而民族矛盾又很尖锐的形势需要所决定的。——摘编自周良霄、顾菊英《元史》(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影响。(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元朝巩固统治的措施及原因。【答案】(1)答案:积极影响:抑制了地方割据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防止内部动乱,巩固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客观上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消极影响:兵将分离,将帅无权,军队战斗力弱;机构臃肿,权力分散,行政效率低;冗官冗费,财政开支过大,造成财政危机。(2)答案:措施:在全国范围内修筑驿道,设立驿站,设置急递铺,保障公文传递;在地方设行中书省,掌握地方的军政大权,行政效率高;设宣政院管理吐蕃地区;设置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等加强对西域的管辖;设置澎湖巡检司经略台湾。原因:元朝疆域辽阔,交通不便;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各种社会矛盾复杂。【解析】【详解】(1)根据材料一“对解决藩镇跋扈,维护国家统一起了重要作用,在客观上也是有利于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可知抑制了地方割据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防止内部动乱,巩固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客观上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根据材料一“这些措施虽然解决了中央与地方藩镇的矛盾,却种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可知导致了宋朝的积贫积弱;根据材料一“实行兵将分离政策,带来了将帅无权,指挥不灵,以致军队战斗力削弱的弊端。”可知兵将分离,将帅无权,军队战斗力弱;根据材料一“ 由于各级政府权力的分散,形成了叠床架屋的官僚机构,官吏众多,行政效率低”可知权力分散,行政效率低;冗官冗费,财政开支过大,造成财政危机。综合以上,可知宋代加强中央集权措施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积极影响是抑制了地方割据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防止内部动乱,巩固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客观上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消极影响是兵将分离,将帅无权,军队战斗力弱;机构臃肿,权力分散,行政效率低;冗官冗费,财政开支过大,造成财政危机。(2)元朝巩固统治的措施:根据材料二“在全国范围内设置十个行省,成为地方的最高统治机关,行省于地方事务,无所不统。”可知在地方设行中书省,掌握地方的军政大权,行政效率高;并结合所学可知元朝在全国范围内修筑驿道,设立驿站,设置急递铺,保障公文传递;设宣政院管理吐蕃地区;设置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等加强对西域的管辖;设置澎湖巡检司经略台湾。元朝巩固统治的原因:根据材料二“行省制的设置,是由当时境土辽阔、交通不便,以及蒙古作为一个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内地原来深刻的矛盾没有缓和,而民族矛盾又很尖锐的形势需要所决定的。”可知元朝疆域辽阔,交通不便;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各种社会矛盾复杂。32.读图并回答问题:材料一自今以来,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中英《南京条约》材料二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定进口税。——中日《马关条约》材料三大清国国家应允将大沽炮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诸国)留兵驻守,以保京师至海通道无断绝之虞……各省督抚、文武大吏暨有司各官,于所属境内均有保平安之责,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时弹压惩办。——《辛丑条约》(1)列举上述不平等条约所涉及列强侵华略战争。(2)综合上述材料,简述列强侵华在不同时期的主要特点,其共同的危害是什么?【答案】(1)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2)特点:鸦片战争后,英国取得五口通商的特权,体现了殖民者倾销商品、掠夺原料的特点。甲午中日战争后,日本取得在通商口岸开办工厂的特权,体现了殖民者输出资本的要求。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列强加强对清政府的控制,驻军、干预统治、禁止中国人民进行反帝斗争,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危害:列强侵略加剧,给中国带来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解析】【小问1详解】战争:依据材料一、二、三的内容和选自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一是鸦片战争;材料二是甲午中日战争、材料三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小问2详解】特点:依据材料一“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可知,鸦片战争后,英国取得五口通商的特权,结合所学可知,体现了殖民者倾销商品、掠夺原料的特点;依据材料二“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定进口税”并结合所学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后,日本取得在通商口岸开办工厂的特权,体现了殖民者输出资本的要求;依据材料三“(诸国)留兵驻守,以保京师至海通道无断绝之虞……各省督抚、文武大吏暨有司各官,于所属境内均有保平安之责,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时弹压惩办”并结合所学可知,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列强加强对清政府的控制,驻军、干预统治、禁止中国人民进行反帝斗争,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危害:综合三则材料,结合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以及八国联军侵略战争及其影响可知,列强侵略加剧,给中国带来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3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的工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基础非常薄弱。……这种落后的经济状况只能靠优先发展重工业才能改变。——摘编自龚关《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的经济状况如何?为此,新中国政府采取了怎样的措施?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的变化年份项目粮棉钢煤1952年总产量1.64亿吨130.4亿吨135亿吨0.65亿吨 比1949年增长36%193%754%105%1957年总产量1.95亿吨164亿吨535亿吨1.3亿吨比1952年增长19%26%296%100%——摘编自龚关《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2)上表反映了我国的经济发展出现怎样的状况?简要分析其变化的原因。【答案】(1)经济状况:工业落后。措施:发展重工业: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着力发展重工业。(2)状况:工农业生产的各项指标迅速增长,特别是重工业增长迅速。原因:土地改革;恢复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解析】【详解】(1)经济状况:从材料“我国的工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基础非常薄弱。”可知经济状况是工业落后。措施:根据“这种落后的经济状况只能靠优先发展重工业才能改变”可知中国实行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2)状况:从表上看出1952年比1949年“粮增长36%,棉增长193%,钢增长754%,煤增长105%”;1957年比1952年“粮增长19%,棉增长26%,钢增长296%,煤增长100%”得出工农业生产的各项指标迅速增长,特别是重工业增长迅速。原因:从表中“1952年比1949年”的各项增长联系所学是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采取措施恢复国民经济;从“1957比1952年”的各项增长为改变工业落后局面,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初步建立工业化基础。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3-04-11 22:12:02 页数:16
价格:¥2 大小:42.80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