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天津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9

2/19

剩余17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天津一中2022-2023-1高一年级地理学科模块质量调查试卷一、单项选择题(请将答案填涂在答题纸上,每题2分,共60分)“天河悠悠漏水长,南楼北斗两相当”,古人用繁星点点的银河,寄托个人情感。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夜晚“天河”中自身能发光的繁星属于()A.彗星B.行星C.卫星D.恒星2.诗中的“南楼”就是现在的南十字星座,星座中主要的亮星组成一个“十”字形,该星座()A.和银河系平级B.和太阳系平级C.和地月系平级D.不属于天体系统【答案】1.D2.D【解析】【1题详解】据天体知识可知,自身能发光的天体是恒星,D选项正确,排除ABC。故选D。【2题详解】天体因相互吸引,相互绕转而形成天体系统。据天体类型知识可知,星座是众多恒星的划区组合,星座不属于天体系统,D选项正确,排除ABC。故选D。全科免费下载公众号-《高中僧课堂》【点睛】各类自然天体的名称和特点。天体系统的形成和等级。2020年3月3日印度尼西亚的莫拉比火山剧烈喷发,喷发的烟尘高达6000米,时间持续了大约400秒,当地政府随即将火山周围3公里范围设为禁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3.火山喷出的岩浆来自()A.地表B.地壳上部C.地壳下部D.地幔4.这些蔓延的火山灰物质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是()A.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B.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C.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岩石圈D.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答案】3.D4.A【解析】【3题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得,火山喷出的岩浆来自软流层,软流层其位于上地幔的上部,D正确,其他选项错误。故选D。【4题详解】由题干“蔓延的火山灰” 可知,火山灰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不是从火山灰的来源开始,又根据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最上面是大气圈,中间是水圈,最下面是岩石圈。其中,生物圈位于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岩石圈的上部。很显然火山灰漂浮在大气圈中慢慢会沉积下来进入到水圈、生物圈,最终沉积下来到岩石圈。故蔓延的火山灰物质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是大气圈一水圈、生物圈一岩石圈,A正确,排除BCD。故选A。【点睛】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软流层以上的部分),它的范围比地壳大,因此属于地球的内部圈层。下图为某中学生在自然博物馆看到的四块动物化石,甲、乙、丙、丁分别为恐龙化石、三叶虫化石、哺乳动物化石和鱼类化石。读图,完成下面小题。5.图中四块化石年龄由新到老排序正确的是()A.甲乙丙丁B.丁乙甲丙C.丙甲丁乙D.乙丁丙甲6.与图中甲化石相同地质年代,陆上开始出现的植物是()A.孢子植物B.裸子植物C.海生藻类D.被子植物【答案】5.C6.D【解析】【5题详解】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可知,恐龙生活在中生代,三叶虫生活在早古生代代,哺乳动物出现在中生代后期,但在新生代快速发展,鱼类在晚古生代大量繁衍。所以四化石年龄由新到老的排序分别是哺乳动物化石、恐龙化石、鱼类化石、三叶虫化石,即为丙甲丁乙,故选C。【6题详解】甲为恐龙化石,表示中生代。中生代是裸子植物繁盛时代,但裸子植物出现在古生代晚期,被子植物出现在中生代晚期,排除B,D符合题意;孢子植物和海生藻类的时代出现在中生代之前,排除AC。故选D。【点睛】地壳演化史中,动物界发展阶段:元古代为动物孕育、萌芽和发展的初期阶段;古生代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为海生无脊椎动物时代;古生代泥盆纪为鱼类时代;古生代石炭纪和二叠纪为两栖动物时代;中生代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为爬行动物时代;新生代第三纪为哺乳动物时代;新生代第四纪为人类时代。植物界发展阶段:元古代至古生代奥陶纪为海生藻类时代;古生代志留纪至石炭纪为陆上孢子植物时代;古生代二叠纪至中生代侏罗纪为裸子植物时代;中生代白垩纪以来为被子植物时代。喀斯特地貌是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化学溶蚀作用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下图为喀斯特地貌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图示喀斯特地貌的主要特点是()A.奇峰林立,地下溶洞发育B.冰川广布,河流众多C.顶平坡陡,地表支离破碎D.地势平坦,土壤肥沃8.与喀斯特地貌形成密切相关的自然因素是()A.岩石、光照B.气候、土壤C.土壤、地形D.岩石、水文9.该地貌主要分布的地形区是()A.云贵高原B.四川盆地C.长江中下游平原D.青藏高原【答案】7.A8.D9.A【解析】【7题详解】由图可知,喀斯特地貌奇峰林立,地下溶洞发育,A正确;冰川广布,河流众多,指的是高山地区冰川发源地的地貌特点,B错误;顶平坡陡,地表支离破碎,是黄土高原的地貌特点,C错误;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是大河冲积平原的地貌特点,D错误。故选A。【8题详解】喀斯特地貌形成的条件主要是可溶性岩石(以石灰岩为代表)和具有溶蚀力的地表水,D正确;光照与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无关,A错误;喀斯特地貌是流水对岩石的侵蚀溶蚀作用,不是土壤,B、C错误。故选D。【9题详解】喀斯特地貌主要分布在云贵高原地区,A正确,B、C、D错误。故选A。【点睛】喀斯特地貌形成的条件主要是可溶性岩石(以石灰岩为代表)和具有溶蚀力的地表水。下图示意2019年10月1日某时亚洲局部区域海平面等压线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此时与上海相比,广州()①风速小②风速大③气压低④气压高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11.甲的风向可能为()A.东南风B.西南风C.东北风D.西北风【答案】10.C11.C【解析】【10题详解】由图可知,广州附近等压线较上海附近稀疏,水平气压梯度力更小,风速小,①正确,②错误;上海气压在1005hPa左右,广州气压在1010~1015hPa之间,可知广州气压高于上海,③错误,④正确;综上所述,C正确。【11题详解】在等压线分布图中,判断风向要先画出水平气压梯度力。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根据甲处等压线走向与相邻等压线数值,可画出甲地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由北指向南,甲地位于北半球近地面,风向沿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向右偏转成东北风,C正确。【点睛】在等压线分布图中,等压线越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越大。某校地理研学小组为了探究水循环的过程,制作如下图中的模拟实验装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该实验装置没有能模拟出水循环的环节是()①蒸发②水汽输送③下渗④地表径流⑤地下径流⑥降水A.②③⑥B.③④⑤C.①④⑤D.①②④13.为了能充分模拟出水循环的过程,该研学小组成员提出的改进措施合理的是()A.延长玻璃导管的长度B.增加冰块的数量C.提高酒精灯火焰温度D.托盘上铺设一层泥土【答案】12.B13.D【解析】【12题详解】酒精灯给烧瓶加热,烧瓶中的水受热蒸发,模拟了水循环的①蒸发环节;水蒸气沿玻璃导管到玻璃板下方,模拟了②水汽输送环节;玻璃板上方有冰块,水蒸气遇冷凝结,形成水滴降落到托盘上,模拟了⑥降水环节;可知该实验装置没有模拟出③下渗、④地表径流、⑤地下径流环节,B正确,故选B。【13题详解】延长玻璃导管长度加强了水汽输送,增加冰块的数量可以加快水汽凝结形成降水的速度,提高酒精灯火焰温度可以加快蒸发,由上题分析可知,该实验装置模拟了水汽输送、降水、蒸发环节,A、B、C错误;由上题知,该装置没有模拟出下渗、地表径流、地下径流环节,在托盘上铺设一层泥土,水分下渗后,可在土壤内部形成地下径流,在土壤表层形成地表径流,D正确。故选D。【点睛】水循环包括蒸发、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及地下径流、地表径流等基本环节。读图,图中虚线为洋流,完成下面小题。 14.对图中海域和洋流性质所做的判断,正确的是()①图中海域位于北半球②图中洋流是暖流③图中海域位于南半球④图中洋流是寒流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15.对图中洋流流向极其影响所做的判断,正确的是()①自北向南②自南向北③使沿岸升温增湿④使沿岸降温减湿A.①④B.②③C.①③D.②④【答案】14.B15.C【解析】【分析】【14题详解】读图分析,图示区域海水温度往南逐渐降低,可判断该海域位于南半球,①错误,③正确;根据洋流流向和等温线弯曲方向一致,可知图中虚线处洋流自北向南流,为暖流,②正确,④错误。综上分析,②③正确,故选B。【15题详解】结合上题分析,图中洋流为自北向南流的暖流,使沿岸增温增湿,①③正确,②④错误。故选C。【点睛】根据海水等温线的弯曲方向确定洋流的性质。如果海水等温线向低值凸出,则洋流为暖流;如果海水等温线向高值凸出,则该洋流为寒流。如下图: 2020年11月24日,中国探月工程“嫦娥五号”月球探测器在海南文昌航天中心发射升空,完成着陆器落月、月表采样、月球起飞等11个阶段的任务后,12月17日凌晨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月球样品(月壤及月岩)在内蒙古安全着陆。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6.“嫦娥五号”探测器进行月面采样时所处的天体系统中,级别最低的是()A.地月系B.银河系C.河外星系D.总星系17.经专家检测,月壤不含任何有机养分,不能种菜。由此推测月球上没有()A岩石B.光照C.大气D.生物【答案】16.A17.D【解析】【16题详解】“嫦娥五号”探测器进行月面采样时位于地月系,地月系属于太阳系,太阳系属于银河系,银河系属于总星系,因此“嫦娥五号”探测器进行月面采样时所处的天体系统有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其中级别最低的是地月系,“嫦娥五号”探测器没有处于河外星系,因此A符合题意,排除BCD。故选A。【17题详解】土壤中的有机养分来自于生物的新陈代谢,月壤不含任何有机养分,表明月球上没有生物,D符合题意;月球表面主要由岩石构成,月壤由岩石风化而成,排除A;月球上能够获得来自太阳的能量,排除B;月球上无大气,但不能由月壤不含有机养分而推测出,排除C。故选D。【点睛】宇宙间的天体都在运动着,运动着的天体因互相吸引和互相绕转,从而形成天体系统。万有引力和天体的永恒运动维系着它们之间的关系,组成了多层次的天体系统。天体系统有不同的级别,按从低到高的级别,依次为地月系(行星系统)、太阳系(恒星系统)、银河系(与河外星系并列)和总星系。 土壤有机质(SOM)是指通过微生物作用所形成的腐殖质、动植物残体和微生物体的合称,其中的碳元素即为土壤有机碳(SOC)。土壤有机碳含量既与进入土壤的生物残体等有机物质多少有关,也与以土壤微生物分解作用为主的有机物质的损失有关。表为“黑河中游(河西走廊中段)的湿地植被类型与土壤有机碳含量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土层深度(cm)土壤有机碳(g/kg)高草植被低草植被0-1014.810.3510-2011.938.2320-408.256.4418.黑河中游湿地0-10cm土层位于土壤剖面的()A有机层B.淋溶层C.淀积层D.母质层19.影响高草植被与低草植被有机碳含量差异的主要因素是()A气候B.地形C.生物量D.成土母质【答案】18.A19.C【解析】【18题详解】由材料可知,黑河中游湿地高草植被和低草植被都是0-10cm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高;由材料可知,土壤有机碳含量既与进入土壤的生物残体等有机物质多少有关,也与以土壤微生物分解作用为主的有机物质的损失有关,有机层是土壤表层的植物残体堆积层,以分解和半分解的有机质为主,故黑河中游湿地0-10cm土层位于土壤剖面的有机层,A正确;淋溶层由于淋溶作用,使得物质迁移和损失的土层,有机质含量低,B错误;淀积层常与淋溶层相伴存在,是土壤物质沉淀、积累的层次,位于土壤的较深处,C错误;母质层为疏松的风化碎屑物质,不含有机质,D错误。故选A。【19题详解】表中信息表明,在同一深度条件下,高草植被条件下有机碳含量高于低草植被。材料信息表明,土壤有机碳含量与进入土壤的生物残体等有机质多少有关,也与土壤微生物分解作用为主的有机质损失有关。与低草植被相比,高草植被植株高,生物量生产量大,补充进入土壤的生物残体等有机质多,因此高草植被条件下有机碳含量高于低草植被,因此生物量是影响两类植被有机碳含量差异的主要因素,C 正确;表中两种植被均位于我国河西走廊黑河流域中游某地,气候、地形、成土母质等条件相似,这些条件既不影响有机质补充,而且土壤微生物分解作用差异不大,因此不是影响两类植被有机碳含量差异的主要因素,排除A、B、D。故选C。【点睛】土层通常可分为有机层、腐殖质层、淋溶层、淀积层、母质层和母岩层。有机层是土壤表层的植物残体堆积层,以分解和半分解的有机质为主。腐殖质层是土壤腐殖质积累而形成的暗色土层,呈灰黑色或黑色。淋溶层是由于淋溶作用,使得物质迁移和损失的土层,有机质含量低,色泽较淡,淀积层常与淋溶层相伴存在,是土壤物质沉淀、积累的层次。母质层和母岩层是土壤形成发育的原始物质基础,母质层为疏松的风化碎屑物质,母岩层为坚硬的岩石。银杏作为裸子植物,起源久远,见证了地球生物演化的历史。我国河南义马市在距今1.8亿年的侏罗纪地层中,发现了“义马银杏”化石(图),它被证明是世界上至今发现的最古老的银杏化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0.银杏属于()A.常绿阔叶林B.针阔叶混交林C.落叶阔叶林D.亚寒带针叶林21.“义马银杏”繁茂时,所处地质年代是()A.太古代B.古生代C.中生代D.新生代【答案】20.C21.C【解析】【20题详解】从已学知识和图文资料可知,银杏属于落叶乔木,每当秋风吹起,一片片银杏叶由绿变黄(颜色变化明显)并缓缓飘落,属于典型的落叶阔叶林,C正确;常绿阔叶林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分布区的典型植被,树叶更替颜色变化不明显,四季常青,A错误;针阔叶混交林是介于落叶阔叶林和针叶林之间的过渡性类型,银杏不属于此种林木,B错误;亚寒带针叶林一般分布在气候较为寒冷的亚寒带气候区,树叶多为针状,不符合银杏的特征,D错误。故选C。【21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科学家在河南省义马市发现了距今约1.8亿年的银杏化石,因而“义马银杏”繁茂的时期应该是侏罗纪所对应的地质年代。由所学知识可知,侏罗纪属于中生代,C正确;太古代、古生代、新生代都与题目不符,ABD错误。故选C。【点睛】落叶阔叶林是温带最常见的森林类型,因其冬季落叶、夏季葱绿,又称夏绿林。我国的落叶阔叶林类型很多,根据优势种的生活习性和所要求的生境条件的特点,可分成三大类型:典型落叶阔叶林、山地杨桦林和河岸落叶阔叶林。落叶阔叶林分布广泛,要求有雨量充沛的4-6个月的温暖生长季和持续3-4个月的非严寒冬季。最热月的均温为13-23℃,最冷月的均温为-6℃,年降水量为500-1000mm,且多半分布在温暖季节。每当秋风吹起,一片片银杏叶由绿变黄,成为秋天最绚烂的景象。10月底至11月初可以去北京的钓鱼台银杏大道,11月中下旬可以转战江苏南京的银杏谷,11月中旬至12月初是在云南腾冲银杏村游玩的好时节。下图为银杏谷和银杏叶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2.关于银杏林特点的说法,正确的是()①树叶缩小为针状②叶片宽阔③藤本、附生植物丰富④春季发叶⑤多革质叶片A.①③④B.②④C.②⑤D.②④⑤23.从北京到江苏到云南,银杏叶变黄的时间不同。其主要影响因素为()A.地形B.降水C.光照D.热量【答案】22.B23.D【解析】【分析】【22题详解】根据材料“每当秋风吹起,片片银杏叶由绿变黄”,叶片颜色变化明显,说明银杏树属于典型落叶阔叶林植被。树叶缩小为针状为荒漠植被特点,①错;叶片宽阔,为落叶阔叶林植被特点,②对;藤本、附生植物丰富,为热带雨林植被特点,③错;春季发叶,为落叶阔叶林植被特点,④对;多革质叶片,为常绿阔叶林植被特点,⑤错。②④对,故选B。 【23题详解】从材料可知,北京、江苏、云南纬度依次变低,纬度越低,热量越充足,气温越高,银杏叶变黄的时间越晩,故主要影响因素为热量,D对。影响银杏树叶变黄主要是温度因素,和地形、降水和光照没有必然关系,A、B和C错。故选D。【点睛】落叶阔叶林:分布:温带季风气候区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区;特征:乔木叶片宽阔,春季发叶,秋冬季落叶。2020年6月26日05时05分在新疆和田地区于田县发生了里氏6.4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4.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A.地壳B.上地幔C.下地幔D.地核25.地震发生时,当地学生在教室内避险的正确做法是()A.遵守纪律,继续上课B.快速进入电梯下楼C.双手抱头,就近在课桌下躲避D.从窗户爬出,避免拥挤【答案】24.A25.C【解析】【24题详解】地壳分为大陆地壳和大洋地壳,大陆部分较厚,平均厚度33千米,大洋部分较薄,平均厚度为6千米。地幔深度在莫霍面往下到2900千米处,地核的深度在地下2900千米到6300多千米的地心处,根据地壳、地幔和地核的深度,可判断此次震源深度10千米,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地壳,A正确,排除BCD。故选A。【25题详解】当地震发生时,如果我们正在教室上课应该在教师指挥下迅速抱头、闭眼、蹲到各自的课桌下。地震一停,迅速有秩序撤离,撤离时千万不要拥挤,C正确;地震来了应当先逃生,A错误;地震时电梯容易停电,乘坐电梯不安全,B错误;应当从教室的前后门有秩序的逃生,爬窗户容易发生意外,D错误。故选C。【点睛】利用地震波探测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依据:地震波传播速度随所通过的介质不同而变化:纵波速度较快,可以通过固、液、气三态物质,横波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态物质,由此划分出不同的圈层。读“某灾害景观图”(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26.关于该灾害说法正确的是(  )A.该灾害是舟曲泥石流B.该灾害是土壤盐渍化C.该灾害仅分布在干旱地区D.该灾害是华北平原旱灾27.该自然灾害造成的危害是(  )A.吞没城镇、道路和田园B.人畜用水和工农业生产用水困难C.交通、输电、输水线路中断D.作物根部缺氧、造成收成不足【答案】26.D27.B【解析】【26题详解】从图中可以发现此地土地皲裂,说明当地发生旱灾,A、B错误。干旱不一定发生在干旱地区,比如说长江中下游的伏旱,也是一种旱灾,但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湿润区,C错误。该灾害是华北平原旱灾,D正确。故选D。【27题详解】吞没城镇、道路和田园是沙尘暴天气,A错误。干旱会导致人畜用水和工农业生产用水困难,B正确。干旱就是长时间降水少,缺水,不会导致交通、输电、输水线路中断,C错误。作物根部缺氧、造成收成不足应该是洪灾导致的,D错误。故选B。28.下图表示大西洋沿不同纬度海水温度、盐度、密度的分布。读图,据图可知() A.①为海水表层温度分布B.②为海水表层盐度分布C.③为海水表层密度分布D.以上三项都不正确【答案】B【解析】【详解】海水表层温度由低纬向高纬递减,海水表层密度由低纬向高纬递增,海水盐度自副热带海区向南北两侧递减,根据图中曲线的分布可知,③为海水表层温度分布,C错误;②为海水表层盐度分布,B正确;①为海水表层密度分布,AD错误。故选B。【点睛】影响盐度的因素:降水量与蒸发量,地表径流、海域封闭程度,结冰与融冰、寒流与暖流。减少洪涝灾害的损失,熟悉一些灾害中的自救和互救常识是很有必要的,这样才能做到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9.下列关于洪水中互救方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向落水者抛救生圈B.对溺水者进行人工呼吸C.划船、游泳去救人D.等洪水过后再去救人30.被巨大洪水围困时,正确的做法是()A.抱紧电杆B.在巨石边躲避洪水C.通过游泳上岸D.利用大树逃生【答案】29.D30.D【解析】【分析】【29题详解】发生洪水后,应及时抢救被洪水围困的人员,保证生命安全,D错误;向落水者抛救生圈、对溺水者进行人工呼吸、划船、游泳去救人都是把生命放在第一位,ABC正确;题目设问不正确的,故选D。【30题详解】 抱紧电杆易触电,A错误;可在巨石上躲避洪水,在巨石边无法躲避洪水,B错误;巨大洪水,难以游泳上岸,C错误;可利用大树躲避洪水,洪水退后可以逃生,D正确。故选D。【点睛】在洪水危险区和多发区,有无洪灾准备,对人员伤亡起决定性作用。对于个人来说,防洪准备要注意以下三点:关注汛期天气预报;学习并具备游泳划船等技能;时刻准备好逃生物资。洪水应急:遭遇洪水时,不要惊慌,尽量逃向高处,登上坚固建筑物屋顶,大树,山丘和高坡。如果不能逃生,要借助家中的木制家具或者尽可能抓住木板树干,尽量不要使身体下沉,等待救援互救:一方面是如何把落水的人救上岸或转移到安全地带,常见方式有抛救生圈,救生衣或划船游泳去救人。另一方面是抢救溺水人员,主要是科学控水和人工呼吸二、综合题(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纸上,共40分)31.下面图1为海上丝绸之路部分线路图,图2为海水温度随深度变化曲线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图2中曲线能够正确表示①海域海水温度垂直变化的是____(填序号),并说出①海域海水温度垂直变化的特点____。(2)简述②海域海水盐度高的原因。(3)船舶浸在水里的深度称为吃水深度,若有一艘货船从②海域行至③海域,其吃水深度将____(填“增大”或“减小”),并简述原因____。【答案】(1)①.①②.特点:海水温度自表层向深层递减;1000米以内的海水温度变化幅度较大,1000米以下的海水温度变化幅度较小。(2)位于沙漠气候区,气候炎热干燥,蒸发量大;沿岸地区淡水注入少;海域较封闭,海水交换慢等。(3)①.增大②.原因:②所示的红海海域海水盐度较③海域高,浮力大,吃水深度较③海域小。【解析】【分析】本题以“海上丝绸之路部分线路图”为背景考查海水性质相关知识点,考查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以及论证和探究地理事物的能力。【小问1详解】 ①海域纬度较低,表层水温较高且海水温度随海水深度的增加而降低,故符合的是①曲线。读图①曲线可得,海水温度自表层向深层递减;1000米以内的海水温度变化幅度较大,1000米以下的海水温度变化幅度较小。【小问2详解】影响水域盐度的因素有降水量、蒸发量、径流量、结冰和融冰、水域的封闭性等。②海域是红海,所在区域是热带沙漠气候,降水少,蒸发旺盛;沿岸地区降水少,地表径流少,河流注入少,淡水稀释少;海域相对较封闭,与阿拉伯海、地中海交流较少,雁度高。【小问3详解】影响船舶吃水深度的因素是水的密度,水的密度越大,吃水深度越浅;水的盐度影响水的密度,③海域盐度比②海域小,密度比②海域小,因此一艘货船从②海域行至③海域,其吃水深度将增大。32.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下左图为“西北太平洋台风移动的主要路径示意图”,下右图为“侵入我国的寒潮路径示意图”。(1)影响我国的台风发源于____洋、侵入方向主要是自东南向西北。我国台风灾害主要分布在____(填“西北”或“东南”)地区。(2)寒潮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很大,冬季农作物遭受冻害,农作物____(填“增产”或“减产”);但由于冬季低温,虫害减少,有利于来年农作物生长。(3)台风影响地区常常由于狂风暴雨引起____(填“风暴潮”或“海啸”)、山洪暴发,破坏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但带来的雨水能够缓解部分地区的____。【答案】(1)①.太平②.东南(2)减产(3)①.风暴潮②.旱情【解析】【分析】本题以影响我国的台风和寒潮为图文材料,考查了台风和寒潮对我国的影响等相关内容,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等地理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结合图可看出:我国的台风发源于太平洋;“侵入方向主要是自东南向西北”,侵入过程中,台风势力逐渐减弱,故我国台风灾害主要分布在东南地区。【小问2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寒潮使农作物遭受冻害,会造成农作物减产。【小问3详解】结合所学知识:风暴潮是由台风、温带气旋、冷锋的强风作用和气压骤变等强烈的天气系统引起的海面异常升降,造成生命财产损失的灾害性的现象;海啸是由海底地震、火山爆发、海底滑坡或气象变化产生的破坏性海浪;所以台风影响地区常常由于狂风暴雨引起风暴潮;台风短时间内带来大量降水,能够缓解部分地区的干旱状况。33.读水循环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____圈、____圈、____圈及水圈四个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2)图中字母代表的水循环各环节分别是:①____、②____、③____、⑦____。(3)从水循环发生的领域来看,图中甲处(由①→⑦→⑥→③→①组成)的水循环类型是____循环;参与水量最小的水循环是____。(4)根据植被,判断图示地区的气候特征最可能是()。A.终年高温,降水丰沛B.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和且无明显干季C夏季温暖,冬季寒冷,降水适宜D.全年高温,分干湿两季【答案】(1)①.岩石②.大气③.生物(2)①.蒸发②.降水③.地表径流④.水汽输送(3)①.海陆间循环②.陆地内循环(4)B【解析】【分析】本题展示水循环示意图,设置4 道题目,知识点涉及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水循环的环节与类型,植被的分布特征等内容,考查学生地理知识的迁移与调动能力,蕴含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小问1详解】水循环紧密的联系地球的圈层结构,水分在岩石圈,大气圈,生物圈和水圈之间相互转化,做着周而复始的循环运动。【小问2详解】水循环的主要环节有蒸发,降水,水汽输送,下渗,地表径流,地下径流等环节,①为蒸发、②为降水、③为地表径流、⑦为水汽输送。【小问3详解】根据水循环发生位置的不同,水循环可以划分为海上内循环,陆地内循环,海陆间循环,甲处的水循环类型为海陆间循环;参与水量最小的水循环是陆地内循环;参与水量最大的水循环是海上内循环。【小问4详解】当地的植被为常绿阔叶林,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特征为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和且无明显干季,B正确;终年高温,降水丰沛,为热带雨林气候,A错误;夏季温暖,冬季寒冷,降水适宜,为温带季风气候,C错误;全年高温,分干湿两季为热带草原气候,D错误,所以选择B。34.读图,完成下列各题。(1)沿A-F-B线依次出现的植被类型是:A森林、F____、B荒漠;该变化主要原因是由沿海向内陆____(条件)的变化导致的。(2)由D至C植被类型变化依次是:D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A____→C亚寒带针叶林。沿DC线植被类型变化的主导因素是____(条件)的变化,(3)B处荒漠植被主要有哪些特征?____【答案】①.草原②.水分(降水)③.(温带)落叶阔叶林④.热量(温度、纬度) ⑤.以旱生灌木为主,具有忍耐长期干旱的形态和结构(也有些非旱生的短生命植物)。【解析】【分析】本大题以我国植被的水平变化为背景设置试题,涉及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植被分布的分异规律及原因,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详解】(1)沿A-F-B线自东向西距海洋越来越远,降水越来越少,则依次出现的植被类型是:A森林、F草原、B荒漠;该变化主要原因是由沿海向内陆水分(降水)的变化导致的。(2)由D至C纬度越来越高,热量越来越低,植被类型变化依次是:D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A(温带)落叶阔叶林→C亚寒带针叶林。沿DC线植被类型变化的主导因素是热量(温度、纬度)的变化。(3)B处位于我国西北内陆,降水稀少,当地荒漠植被植被特点:以旱生的灌木为主,根系发达,叶片小等具有忍耐长期干旱的形态和结构。有些非旱生的植物只会在水分条件较好的短时间内出现。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地理
发布时间:2023-03-21 15:55:01 页数:19
价格:¥2 大小:3.21 M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