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河北省沧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2

2/12

剩余10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沧州市2022~2023学年度高一年级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地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下图为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分布示意图(单位:kW·h/m2),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影响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分布的主要因素有()①降水②地形③土壤④水源A.①④B.②③C.③④D.①②2.近年来,上海光伏发电产业规模远低于拉萨,其主要原因是上海()A.化石燃料丰富,能源供大于求B.年太阳辐射总量小,无法发电C.土地资源紧张,夏季多台风雨D.风能资源丰富,无需光伏发电【答案】1.D2.C【解析】【1题详解】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降水少,晴朗天气多,年太阳辐射总量较大;青藏地区海拔高,大气稀薄,光照强烈,年太阳辐射总量大;四川盆地地区海拔较低,地势低洼,多阴雨天气,年太阳辐射总量较小,故影响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的主要因素有降水和地形,土壤和水源对太阳辐射总量分布影响小,①②正确,③④错误。所以选D。【2题详解】 上海是我国第一大城市,经济发达,城市土地资源紧张,不利于发展光伏发电,且上海紧邻我国东海,夏季受台风影响大,多大风、暴雨天气,C选项正确;上海年太阳辐射总量发电较少,但也可以利用发电,B错误;上海经济发达,人口、企业众多,能源需求大,电力供应较为紧张,A、D选项错误。所以选C。【点睛】影响太阳辐射因素主要有:纬度高低;天气状况;海拔高低;日照时间长短。1、纬度高低:纬度越低,太阳辐射越强。2、天气状况:我国东部地区阴天多,太阳辐射少;西北地区深居内陆,降水少,多晴天,太阳辐射多。3、海拔高低: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透明度好,太阳辐射强。4、日照时间长短: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下图为不同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3.图示生物出现的时间先后排序是()A.①—④—⑤—③B.②—④—①—③C.④—①—③—⑤D.⑤—②—③—④4.下列关于图示生物繁盛时期的描述对应正确的是()A.①—是重要的铁矿成矿期B.②—发生了全球性生物灭绝事件C.③—现代海陆分布格局形成D.⑤—喜马拉雅山脉在此时期形成【答案】3.C4.D【解析】【3题详解】①两栖动物形成于晚古生代时期,②被子植物出现在中生代晚期,③爬行动物出现在古生代晚期,④鱼类出现在晚古生代的志留纪时期,⑤哺乳动物在中生代晚期出现,因此图示生物出现的先后顺序是④①③②⑤,C正确,ABD错误。故选C。【4题详解】①两栖繁盛时期是古生代晚期,但铁矿秒成矿期是前寒武纪时期,A错误;②被子植物繁盛时期是新生代,该时期未发生大规模的生物灭绝事件,B错误;③爬行动物繁盛的时期是中生代,现代海陆分布格局形成于新生代时期,C错误;⑤哺乳动物繁盛的时期是新生代,该时期喜马拉雅山脉形成,D正确。故选D。 【点睛】从时间来讲,由老到新为: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从植物来讲,由老到新为:藻类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从动物来讲,由老到新为:无脊椎动物、有脊椎动物、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哺乳动物、人类时代。超强的火山爆发会将大量的火山灰等物质抛射到大气当中,并伴随着大气环流扩散至全球,在大气层中形成持续飘荡的微粒和气溶胶,对全球的气候造成严重的影响。下图为火山爆发时对太阳辐射的影响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5.火山爆发产生的岩浆来自()A.地壳B.地幔C.地核D.岩石圈6.停留在平流层的微粒和气溶胶()A.减弱了平流层的对流运动B.加强了对太阳辐射的反射C.减弱了对地面辐射的吸收D.加强了太阳风对地球影响7.超强火山爆发对全球气候的影响主要是()A.气温降低,降水减少B.气温升高,降水减少C.气温降低,降水增多D.气温升高,降水增多【答案】5.B6.B7.C【解析】【5题详解】据所学知识可知,软流层一般被认为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软流层位于上地幔上部,排除ACD;B符合题意,故选B。【6题详解】平流层的微粒和气溶胶会加强对太阳辐射的反射,B对;平流层以平流运动为主,微粒和气溶胶对该层对流运动影响小,A错;平流层的微粒和气溶胶加强了对地面辐射的吸收,C 错;太阳风是太阳活动的一种,来自于太阳大气层,停留在平流层的微粒和气溶胶不会影响太阳风,D错。故选B。【7题详解】火山灰喷发至高空,增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使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减少,气温降低,排除BD;火山灰可以成为凝结核,增加降水,A错C对。故选C。【点睛】火山是火山喷发形成的,由熔岩和火山碎屑组成的地貌景观,通常火山形状为锥形,主要由火山锥、火山口和喷出口组成。火山根据火山喷发物质和火山地形特点,可分为盾火山、火山渣锥、复合火山、熔岩穹窿、熔岩高原和大洋中脊6类;依据喷发时间则可分为活火山、休眠火山和死火山3类。火山在全球呈带状分布,形成太平洋火山带、地中海-印度尼西亚火山带、东非裂谷带3大火山带。因距离地表80~500千米的大气层的气温随高度增加而迅速增高,故该范围的大气层被称为热层。热层下部因有少量的水分存在,导致夏季凌晨高纬度地区偶尔会出现一种发出淡蓝色光而透明的夜光云。下图为夜光云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8.夜光云发生于()A.对流层B.平流层C.臭氧层D.高层大气9.热层大气中()A.空气密度大B.臭氧含量高C.杂质含量高D.紫外线强烈【答案】8.D9.D【解析】【8题详解】由材料可知,夜光云主要发生在距离地表80~500千米的热层下部,属于大气垂直分层中的高层大气。故D选项正确,ABC错误,故选D。 【9题详解】热层位于平流层之上,该层大气空气密度小,臭氧、水分、杂质含量低,导致紫外线强烈。故D选项正确,ABC错误。故选D。【点睛】地球大气的垂直分层:按大气的温度结构和运动状况可将大气分为五层。由下至上,依次分为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的“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平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迅速降低的“中间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迅速升高的“热层”和温度随高度变化很小,但高速运动的空气质点不断向星际空间逃逸的散逸层(外层)。在河谷两侧常分布有洪水不能淹没的阶梯状地形,称为河流阶地,大江大河的两岸多发育出多级阶地。下图为某地河流阶地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0.河流阶地分布较多的地区最可能()A.风化作用明显B.凌汛现象多发C.地势落差较大D.河流流速缓慢11.早期人类多居住在河流阶地,主要原因是()A.水运便利B.气候温和C.适宜农耕D.视野开阔12.图中河流阶地最后形成的是()A.①B.②C.③D.无法确定【答案】10C11.C12.A【解析】【10题详解】读图可知,图中形成三级河流阶段,地势落差较大,河流流速较快,C正确,D错;河流阶地是地壳间歇性抬升,流水向下侵蚀形成的,A错误;凌汛现象发生在河流流向从低纬度流向高纬度的河段,而且有结冰期,图片显示不出来河流是否符合凌汛形成的条件,B错误。故选 C。【11题详解】早期人类选择在河流阶地居住的最主要原因是水源充足,便于农耕,C正确;河流阶地多分布在地势落差较大的河段,水运并不便利,A错误;气候和视野不是聚落选择在河流阶地的主要原因,BD错误。故选C。【12题详解】由材料分析可知,河流的下切是沿谷坡从上到下依次进行的,故靠近河床的阶地形成的时间最晚,故图中阶地最后形成的是一级阶地,A正确,BCD错误。故选A。【点睛】聚落的形成深受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影响。聚落的分布大多依山傍水,沿河流、公路分布。聚落多形成于地形平坦、土壤肥沃、资源丰富、气候适宜、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的地区。地形崎岖,交通不便,不利于聚落的形成和发展。下图为我国部分地貌景观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3.图中属于地表喀斯特地貌的是()A.①②③B.①④C.②③④D.①②14.景观③的代表性地貌形态有()A.石柱、峰丛B.孤峰、石芽C.石钟乳、石柱D.溶沟、孤峰【答案】13.B14.C【解析】【13题详解】①③④为喀斯特地貌,②为流水侵蚀地貌,峰林和漓江风光为地表喀斯特地貌,①④正确,③地下神宫为地下喀斯特地貌,排除ACD,选B。【14题详解】③地下神宫为地下喀斯特地貌,其洞内主要地貌有石钟乳,石笋、石柱和石幔,C正确;峰丛、孤峰、石芽、溶沟为地表喀斯特地貌,ABD错误;故选C。 【点睛】地表喀斯特地貌:峰丛、峰林、孤峰、石芽、溶沟;地下喀斯特地貌:溶洞、石钟乳,石笋、石柱和石幔等。自2010年以来,深圳已经建成全长约2462千米的绿道网络,绿道密度超过1.2千米/平方千米,为市民提供了大量休闲、锻炼的绿色出行空间,也为城市构筑绿色休闲体系提供了重要基础。读绿道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15.结合图示可知,绿道建设会使得水循环环节中()A.水汽输送增加B.降水量减少C.下渗量增加D.地表径流增加16.深圳大力推广绿道建设的影响是()A.降低城市地下水水位高度B.有利于减轻城市内涝C.市内河湖丰水期水量增加D.会导致热岛效应增强【答案】15.C16.B【解析】【15题详解】城市绿道的建设,将原本不透水的路面改为透水路面,增加了植被的覆盖率等,有利于增加下渗量,并使得地表径流量减少。对水汽输送、降水量的影响不大。故ABD错误,C正确。故选C。【16题详解】结合上题可知,深圳大力推广绿道的建设,有利于增加下渗量,减少地表径流,有利于减轻城市内涝,B正确。下渗量的增加会使得地下水位增高,地表径流减少,汇入河湖的径流减少,市内河湖丰水期水量会相应下降,AC错误。绿道建设并不会导致热岛效应增强,可能会降低城市热岛效应,D错误。故选B。【点睛】绿道网意义重大,可以解决珠三角结构性生态廊道保护体系缺失的问题,满足城乡日益增长的亲近自然的需求,为进一步扩内需促增长, 转变发展模式提供新载体,为推动珠三角生态保护和生活休闲一体化及城乡建设奠定基础。绿道是一种线形绿色开敞空间,通常沿着河滨、溪谷、山脊、风景道路等自然和人工廊道建立,内设可供行人和骑车者进入的景观游憩线路。二、非选择题:共52分。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规模快速扩张,人口不断聚集,造成城市气候呈现出多种“岛效应”,如“热岛效应”“雨岛效应”“干岛效应”等。在某些情况下,一座城市往往同时拥有多种“岛效应”。下图为我国某市区、郊区、近郊农村夏季午后气温变化示意图。(1)判断能正确反映出市区到郊区夏季午后气温变化的曲线,并指出此时近地面风向。(2)说明一座城市既是“雨岛”,又是“干岛”的原因。(3)为城市缓解“岛效应”提出合理化建议。【答案】(1)曲线:①。风向:由郊区吹向市区。(2)当大气环流较弱(城市所在地区无风或微风)时,城市因工业、交通、建筑物超量排放热量,使城市气温异常升高,形成上升气流,热气流在城市上空聚集,再加上城市污染物较多,为雨滴形成提供了凝结核,导致城市降水多,形成“雨岛”;城市降水虽较多,但因城市主体多为钢筋水泥的不透水下垫面,自然植被覆盖率低,降水多通过人工铺设的地下管道排出,且城市气温高,蒸发量大,导致城市空气水分含量较低,形成“干岛”。(3)增加城市绿化面积(或植树种草);增加湿地、水域面积;节能减排,减少人为热的排放;优化城市能源消费结构等。【解析】 【分析】本大题以城市发展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热力环流的成因、原理、热力环流的应用、城镇化问题的形成、表现、措施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描述和阐述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能力,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人地协调观素养。【小问1详解】夏季午后,达到一日内温度最高时间,此时由于城市钢筋混凝土和郊区土壤植被比热容的差异,城市内升温快、郊区升温慢,温差达到最大,形成热岛效应,对应温差最大的曲线①。此时,郊区温度低气流下沉形成高气压区,近地面风向从郊区吹向市区。【小问2详解】结合所学关于热岛效应的知识,类推出“雨岛”的原因。当大气环流较弱时,城市气流主要受热岛效应控制,城市内因工业、交通、建筑物超量排放热量,使城市气温异常升高,形成上升气流,热气流裹挟水汽在城市上空聚集,再加上城市悬浮的固体颗粒物污染较多,为雨滴形成提供了凝结核,导致城市降水多,形成“雨岛”。结合城市本身蓄水能力差的特点,解释又是“干岛”的原因。城市降水虽较多,但因城市主体多为钢筋水泥,自然植被覆盖率低,降水多通过人工铺设的地下管道排出,涵养水源能力强弱,且城市气温高,蒸发量大,导致城市空气水分含量较低,形成“干岛”。小问3详解】结合材料和所学热力环流的成因,为城市缓解“岛效应”最大的方式就是尽可能减少城市和郊区的热力性质差异。一方面通过如增加城市绿化面积(或植树种草),增加湿地、水域面积的方式增加城市的比热容,降低城市增温速度,从而减少和郊区的温差。另一方面,通过节能减排,减少人为热的排放;优化城市能源消费结构等方式,减少城市产热。18.下面图1为某监测站测得的水温垂直分布图,图2为某海域表层海水等温线分布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指出图1所测海域最可能位于图2中的位置,说出判断依据。(2)图2中虚线表示流经该海域的洋流,判断其性质及对沿岸地区的影响。(3)若图2中①与②位于同纬度,比较两处海水盐度的高低,并说明理由。【答案】(1)①位置。依据:图1海域表层水温10-20℃,①位置表层水温10-20℃。(2)暖流,对沿岸地区增温增湿(3)②盐度更高。理由:②地暖流影响,温度更高,蒸发更大,盐度更高。【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海水的温度,洋流以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海水盐度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与解读地理信息,调动与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分析作答即可。【小问1详解】注意依据需要根据图示信息获得。根据图1信息可知,该海域表层海水的水温介于10~20℃,结合图2信息可知,①②③④四个地方中只有①地的海水水温介于10~20℃,所以图1所侧海域最有可能位于图2中的①地。【小问2详解】洋流的流向与等温线弯曲方向相同,所以在图2中,该处洋流向北流动,从水温高的海域流向水温低的海域,为暖流,暖流对沿岸地区起到增温增湿的作用。【小问3详解】①②位于同纬度,结合图2信息可知,②处受暖流影响,水温更高,海水蒸发更为旺盛,所以海水的盐度更高。19.阅读图文材料,完皮下到题,土壤的淋溶作用与降水有着直接关系,往往降水越丰富的地区,土壤的淋溶层越厚。秸秆还田,为世界上普遍重视的一项培肥地力的增产措施,在杜绝了秸轩焚烧所造成的大气污染的同时还有增肥增产作用,秸秆还田的方式有多种,如秸秆粉碎还田、养畜过服还田、秸秆沤肥或覆盖还田等,下图为我国湿润、半干旱、干旱地区土壤剖面示意图。(1)选填出甲、乙、丙地区主要植被类型:甲:____;乙____:丙:____ ①亚热带常绿阔叶林②温带草原③荒漠植被(2)丙地区常采用覆盖还田的方式进行秸秆还田,试分析其原因。(3)现我国仍有部分地区采用秸秆焚烧还田的方式,试说明秸秆焚烧还田对土壤的有利影响。【答案】(1)①.①②.③③.②(2)丙地为草原,秸秆覆盖还田可以减少冬春季大风对地表土壤的侵蚀;减少水分蒸发,增加土壤墒情等。(3)秸秆焚烧后会形成草木灰,提高土壤中钾、磷等元素含量,提高土壤肥力;焚烧产生的高温可以杀死土壤中的害虫和虫卵,减轻病虫害等。【解析】【分析】本大题以图文结合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自然带、土壤肥力影响因素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能力,体现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的地理核心素养。【小问1详解】由于土壤的淋溶作用与降水有着直接的关系,降水越多,淋溶层越厚。所以,根据图中信息可以判断出甲淋溶层最厚,说明甲地区降水最多,所以为湿润区,对应①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乙淋溶层最薄,说明乙地区降水最少,气候最为干旱,所以是干旱区,对应③荒漠植被。根据图中信息,可以判断出丙的淋溶层厚度位于甲和乙之间,可以判断出丙的降水位于甲乙之间,所以处于半干旱区,对应②温带草原。【小问2详解】根据上题可知,丙地为草原,丙地属于半干旱区,植被稀少,摩擦力小,再加上离冬季风原地近,冬春多大风,秸秆覆盖还田可以减少冬春季大风对地表土壤的侵蚀,同时减少水分蒸发,增加土壤墒情等,利于草原恢复生机,提高草场质量。【小问3详解】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地理
发布时间:2023-03-21 11:25:02 页数:12
价格:¥2 大小:1.66 M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