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河北省沧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5

2/15

剩余13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沧州市2022~2023学年度高一年级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历史一、选择题1.有学者认为:商人与各方国之间,大多有战争及贸易的交往,商以大邑商自居,大约只有商王畿之内的人对此认同,而在王畿之外,却未必有一个广泛的共同意识。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A.商朝政权统治的动摇B.华夷之辨理念已深入人心C.各方国之间缺乏交流D.内外服制度存在一定缺陷【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反映了商王无法直接控制管理各方国,以致王畿之外的人民对商王朝政权缺乏认可度,这正是内外服制度缺陷的体现,D项正确;王畿之外的人民对商王朝政权缺乏认可度,并不能直接说明商王朝统治出现动摇,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商王朝对地方的统治,与华夷之辨无关,排除B项;商人和各方国之间存在战争及贸易往来,排除C项。故选D项。2.隋末唐初杰出的军事家李靖曾称:“天之生人,本无番、汉之别,然地远荒漠,必以射猎为生,故常习战斗。若我恩信抚之,衣食周之,则皆汉人矣。”这一主张体现了()A.兼收并蓄的文化观念B.开放的对外政策C.边疆治理理念的革新D.开明的民族观念【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隋末唐初杰出的军事家李靖认为,汉族与少数民族本无差别,只是因为少数民族生活环境与汉人不同,因此双方才存在差异,如果能够善待少数民族,少数民族能和汉族融合,友好相处,这一理念体现唐代并不十分强调华夷之别,具有开明的民族观念,D项正确;材料讲的是汉族与少数民族的融合共处,而非强调文化的交流学习,排除A项;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不属于对外交往的范畴,排除B项;材料体现对民族关系的态度,而非边疆治理理念,排除C项。故选D项。3.唐初某税制规定:“每丁岁入租粟二石。调则随乡土所产,绫、绢、施各二丈……凡丁,岁役二旬。若不役,则收其庸,每日三尺。”由此可知,该税制()A.保证了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B.确保了农民有土地可耕种 C.抑制了唐代社会土地兼并的现象D.增加了政府的赋税和兵源【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唐初某税制规定”“若不役,则收其庸,每日三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初,将赋税征收对象定为21~59岁的成年男子。除租、调外,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称为庸。以庸代役保证了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A项正确;租庸调制是以均田制的推行为基础的赋役制度,能够保证农民有充分的生产时间,但并不能确保农民有土地耕种,排除B项;唐前期的定额定租制是一种鼓励纳税人扩大土地占有、提高粮食产量的办法,因此租庸调制有利于土地兼并而非抑制,排除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租庸调制使得政府的赋税收入得到了保障,但没有增加兵源,排除D项。故选A项。4.曾经作为地方军政最高长官的“节度使”,在北宋时期被广泛赐予朝廷重臣、致仕元老、为国捐躯的大将功臣及少数民族首领等,这些节度使职衔的授予,大多作为一种荣誉,以示表彰和激励。北宋政府的这一举措()A.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统治B.是“崇文抑武”政策的体现C.推动了官僚政治形成D.导致宋代“冗官”现象加剧【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宋代的节度使“广泛赐予朝廷重臣、致仕元老、为国捐躯的大将功臣及少数民族首领等,这些节度使职衔的授予,大多作为一种荣誉,以示表彰和激励”,北宋政府的这一举措主要目的是削弱了节度使的权力,笼络人心,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统治,A项正确;根据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崇文抑武,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官僚政治制度形成于秦朝,秦朝郡县制标志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排除C项;根据材料可知节度使职衔的授予是一种荣誉,没有导致宋代“冗官”现象加剧,排除D项。故选A项。5.宋元年间诗人徐钓的《史咏》以《资治通鉴》为素材,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及尊卑贵贱对历史人物分门别类加以咏叹,体现了善善恶恶、君君臣臣、崇义正理的历史观。据此可知,《史咏》的创作()A.旨在加强汉人的民族观念B.深受理学历史观的影响C.利于推广新型的文学体裁D.实现了文学发展世俗化【答案】B【解析】 【详解】《史咏》中所体现的“善善恶恶、君君臣臣、崇义正理”等思想,正是理学所倡导的正统思想,由此可知,此类咏史诗的创作深受理学正统历史观的影响,B项正确;《史咏》中体现的“君臣”“义理”等历史观和民族观念无太大联系,排除A项;咏史诗历史悠久,并不是新的文学体裁,排除C项;咏史诗所体现的是理学正统的历史观,并没有体现文学的世俗化,排除D项。故选B项。6.如表为某同学收集的资料。由此可知,他研究的主题应是明清时期()明朝(苏州)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曰唤代明朝(景德镇)工兴则抉佣以争,工毕则鸟兽散清朝朱家角镇人口分类:男口、女口、幼童口……雇佣口、奴仆口、婢女口、僧口……A.社会阶级矛盾激化B.重农抑商政策的废除C.经济重心的日益南移D.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计日受值”“抉佣以争”“雇佣口”等关键词,可以得出材料围绕“雇佣”展开,而雇佣关系又是资本主义萌芽的特征之一,D项正确;阶级矛盾在材料里没有反应出来,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明清不可能废除重农抑商政策,排除B项;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在南宋完成,C项表述错误,排除C项。故选D项。7.太平天国运动前期,洪秀全宣称要开创一个无尔虞我诈的太平世界,并宣扬凡天下男人皆兄弟、天下女子皆姊妹及一夫一妻制的平等思想。然而在定都天京后,他不仅极力改建天王府,内置妃嫔无数,其高级将领也广蓄妻妾。这说明太平天国运动()A.未脱离传统农民起义的范畴B.传统的官本位思想根深蒂固C.政策主张具有极大的随意性D.完全没有建设新国家的意愿【答案】A【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宣扬凡天下男人皆兄弟、天下女子皆姊妹及一夫一妻制的平等思想”“改建天王府,内置妃嫔无数”“广蓄妻妾”可知,太平天国运动反映了农民追求社会财富平均、地位平等的朴素追求,但领导者在运动取得一定成就后又逐渐暴露封建等级思想,并逐渐腐化堕落,这正是其农民阶级局限性的体现,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太平天国运动的阶级局限性,与官本位思想无关,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太平天国高层的腐化,与政策随意性无关,排除C项;太平天国试图建立新国家,只是受困于阶级局限性而未能成功,排除D项。故选A项。8.孙中山评价义和团运动:“所以经过那次血战之后,外国人才知道,中国还有民族思想,这种民族是不可消灭的。”孙中山的这一评价说明义和团运动A.促使列强改变了对华政策B.延长了清政府的腐败统治C.使中国民族意识普遍觉醒D.推动了民主革命思想传播【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所以经过那次血战之后,外国人才知道,中国还有民族思想,这种民族是不可消灭的。”并结合所学可知,义和团运动对于帝国主义的激烈反抗,使得西方各国意识到不可能通过直接侵略统治中国,继而转为在中国寻找代理人,A项正确;义和团运动遭到清政府与帝国主义的联合绞杀,且“义和团运动延长清政府统治”的说法与史实相悖,排除B项;中国民族意识的普遍觉醒始于甲午中日战争,而非义和团运动,故排除C项;义和团运动并没有传播民主革命思想,排除D项。故选A项。9.如表是1913~1918年英、法两国输华货物总值的变化情况(单位:两;指数:1913=100)。由此可推知,当时()年份英国法国总值指数总值指数19139691094410052995171001914105207580108.5495147193.419175198913553.6230916043.619184989029351.5156885829.6 A.中国经济已摆脱对列强的依赖B.一战有利于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C.辛亥革命的反帝政策效果明显D.国人的消费观念发生了重大改变【答案】B【解析】【详解】由1913~1918年,也就是一战期间,英、法输华货物总值表可知,此阶段英法对华货物输出总值和指数总体在减少,这大大缓解了民族工业发展的困境,一战有利于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B项正确;中国经济已摆脱对列强的依赖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材料数据体现的是输出总值在减少,无法体现辛亥革命的反帝政策效果,排除C项;国人的消费观念发生了重大改变,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10.五四运动爆发后,中国报刊业有了一个大发展的时期,短时间内即涌现出500种左右的报刊。还有很多省、市纷纷成立学生联合会,出版学生报刊,著名的有《湘江评论》《天津学生联合会报》(上海学生联合会日报》。据此可推知,五四运动A.革新了封建文化秩序B.推动学术理论的进步C.冲击了北洋军阀统治D.有利于新思想的传播【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五四运动爆发后,各种进步报刊层出不穷,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新思想的传播,D项正确;革新了封建文化秩序,说法过于绝对,这一时期还存在一定的封建文化,排除A项;这一时期的报刊所起的作用很多,不仅仅推动学术理论的进步,还推动了社会文化的发展,排除B项;大革命的爆发冲击了北洋军阀统治,排除C项。故选D项。11.“太阳出山红艳艳,宁冈来个毛委员。领导穷人闹革命,武装割据湘赣边。太阳出山红艳艳,宁冈从此亮了天。奴隶翻身作主人,工农当家掌政权。"这一童谣出现的时期应是()A.国民革命时期B.土地革命时期C.抗日战争时期D.解放战争时期【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的“武装割据”“湘赣边”等信息可知,这一时期为土地革命时期,B 项正确;国民革命时期不符合工农当家掌政权的特征,排除A项;抗日战争时期主要是中日矛盾,并没有涉及题干,排除C项;材料所体现的内容不符合解放战争时期的特征,排除D项。故选B项。12.1937年10月,八路军分赴山西、河北、察哈尔等地,在当地建立战地动员委员会、抗日救国会等抗日组织,武装群众,扩充军队。中国共产党旨在()A.有效贯彻全面抗战的路线B.消除各阶级之间政治分歧C.推动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D.增强国民党军队抗日力量【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见,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采取一系列措施在敌后发动群众力量的做法,符合全面抗战路线的思想,A项正确;材料只能体现中国共产党与群众之间的联系,无法体现各阶级之间的政治分歧,排除B项;1937年10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经建立,排除C项;中国共产党建立的这些组织,与国民党均无太大关联,排除D项。故选A项。13.关于解放战争中国民政府政权迅速崩溃的原因,学术界众说纷纭。有的人认为是国民党政治统治的腐败,即坚持一党专政、个人独裁,肆意发动内战;有的人认为是国民党军事指挥无能、上下脱节,军队内部派系林立、以邻为壑;还有的则认为是国统区经济的崩溃。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学者素养制约史学研究B.历史研究无法形成统一结论C.研究角度影响历史解释D.历史解释具有较强的随意性【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有的人认为是国民党政治统治的腐败”“有点人认为是国民党军事指挥无能、上下脱节”“还有的则认为是国统区经济的崩溃”可知,学术界从政治、经济、军事等角度分析解放战争中国民政府政权迅速崩溃的原因,得出不同的结论,可见研究角度影响历史解释,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研究角度不同带来的结论存在差异,与学者素质无关,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历史研究可以在统一研究视角或方法指导下,获得统一的结论,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历史解释需要在史料的佐证下得出,并不是随意的,排除D项。故选C项。14.毛泽东在1964年的中央书记处会议上指出:“现在工厂都集中在大城市和沿海地区,不利于备战,工厂可以一分为二,要抢时间迁到三线去,各省都要建立自己的战备后方,不仅工业交通部分要搬迁,而且学校、科学院、设计院都要搬迁。”这表明我国实施大三线建设的目的在于() A.平衡城乡布局B.发展科学技术C.完善工业体系D.维护国防安全【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各省都要建立自己的战备后方,不仅工业交通部分要搬迁,而且学校、科学院、设计院都要搬迁”可知,搬迁工厂、学校、科学院等机构的目的在备战,即为了维护国防安全,D项正确;A项为该计划产生的影响,排除A项;将工厂、学校、科研机构从经济发达地区搬迁到大三线,并不会更有利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排除B项;“大三线建设”依然着重在重工业的发展,并没有平衡轻重工业的发展,完善工业体系,排除C项。故选D项。15.自蔡英文上台后,巴拿马、多米尼加等8个国家或地区先后宣布与台湾“断交”,台湾所谓的“邦交国”仅剩14个;此外,因其拒不承认“九二共识”,世界卫生组织自2017年起连续六年拒绝台湾参加世卫大会。这些事实反映了()A.国际社会支持两岸和平统一B.“一个中国”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同C.中国国际地位获得大幅提高D.“一国两制”政策是历史大势所趋【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台湾是中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一个中国”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同,于是出现材料中的“断交”“世界卫生组织自2017年起连续六年拒绝台湾参加世卫大会”等事件发生,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国际社会支持两岸和平统一相关信息,排除A项;C项中的“大幅提高”表述错误,排除C项;“一国两制”政策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16.近些年来,一批批聚焦人民之所想的电视剧获得了大家的好评,《山海情》再现扶贫故事;《小欢喜》演绎家长里短;《大江大河》讲述改革发展;《人世间》书写时代沉浮。这些电视剧的脱颖而出说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应该坚持()A.以市场经济为指导B.与国际化视野相接轨C.以为人民服务为导向D.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提到的电视剧作品均聚焦于人民关注的事件,体现了为人民服务的思想,C 项正确;材料未体现以市场经济为指导,排除A项;材料未反映与国际化视野相接轨,排除B项;材料未反映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排除D项。故选C项。二、非选择题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黄帝是先秦时期众多的传说英雄之一,司马迁在《史记》中将其尊为远古第一帝王,并奠定了史“自黄帝始”的传统,而散居于各地的部落种族即使不是黄帝的后代,也是受华夏教化之民族。在《史记》中,司马迁虽然有时也流露出对弱小民族的同情,但更多的则是对“以夏变夷”民族融合形式的赞扬。如称“秦取天下多暴,然世异变,成功大。”“(汉)况乃以中国一统,明天子在上,兼文武,席卷四海,内辑亿万之众,岂以晏然不以边境征伐哉!”——摘编自王盛恩《司马迁的民族观及其对民族融合的影响》材料二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时期出台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促进了其治下的各族人民对中华一统观念的认识和深化。正是由于孝文帝拓跋宏的力推,鲜卑人逐渐摆脱了比较落后的生产方式、生活习惯、文化涵养,使鲜卑人逐渐融入中原地区人民当中,与之相互依存,心灵守望,彼此交融,一起推动了当时社会的发展。——摘编自许林李乐《基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视角下的北魏孝文帝改革再认识》(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司马迁的民族观,并简述其形成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孝文帝为推动“中华一统观念”深化的举措,并分析其积极作用。【答案】(1)民族观:各族同源同祖;华夏处于文明的主导地位;赞成各民族间的相互交融。(任答一点即可)原因:春秋以来各民族相互交融的加速;秦汉以来国家统一;西汉帝国的强盛和小农经济的日益繁荣;大一统思想的逐渐形成。任答两点即可)(2)举措:迁都洛阳;穿汉服、讲汉话;改籍贯、改汉姓;通汉婚(与汉士族通婚)。(任答两点即可)积极作用:适应了北方民族相互交融的历史趋势,利于缓解民族矛盾;促进了北魏经济的发展和民族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为中华民族注入了新鲜血液,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发展。任答两点即可)【解析】【详解】(1)民族观:根据材料“司马迁在《史记》中将其尊为远古第一帝王,并奠定了史‘自黄帝始’传统而散居于各地的部落种族即使不是黄帝的后代,也是受华夏教化之民族”可分析得出各族同源同祖;根据材料“ 而散居于各地的部落种族即使不是黄帝的后代,也是受华夏教化之民族”可分析得出华夏处于文明的主导地位;根据材料“司马迁虽然有时也流露出对弱小民族的同情,但更多的则是对‘以夏变夷‘民族融合形式的赞扬”可分析得出赞成各民族间的相互交融。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秦以及汉初战争不断,客观上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交融,因此得出春秋以来各民族相互交融的加速;秦汉以来的国家统一以及大一统思想的逐渐形成增强了这种华夏认同观;西汉帝国的强盛和小农经济的日益繁荣为此民族观的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2)举措: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孝文帝为推动“中华一统观念”深化的举措有:迁都洛阳;穿汉服、讲汉话;改籍贯、改汉姓;通汉婚(与汉士族通婚)。积极作用:根据材料“使鲜卑人逐渐融入中原地区人民当中,与之相互依存,心灵守望,彼此交融”可分析得出适应了北方民族相互交融的历史趋势,利于缓解民族矛盾;根据材料“一起推动了当时社会的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促进了北魏经济的发展和民族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根据材料的出处《基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视角下的北魏孝文帝改革再认识》可分析得出为中华民族注入了新鲜血液,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发展。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中国思想史上,理欲观始终在不断发展变化。先秦孟子提倡寡欲,用道义来限制人们的私欲;北宋张载提出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至南宋,政权的偏安一隅,朝廷的穷奢极欲,地方官吏贪贿日盛,社会纲常日渐败坏,使得朱燕推出了一套新的理欲观。其中,朱熹认为“理”是道德本体与原则,而君臣、父子、夫妇则是千古不灭的伦理。朱熹肯定了人之合理的欲望,认为人性本善,但因受利所蒙蔽,违反恻隐之心,以致违背天理,而过度的欲望便是人心之病害,是需要去除的,以恢复本然的合理的状态。——摘编自马毓璘《试析朱熹的理欲观》材料二李贽曾说:“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他所说的“私”是指百姓的自然之欲,并将这种自然之欲等同天理良知,认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追求这种物欲则是人们与生俱来的生理需要,是人人皆俱的自然属性,追求“富贵利达”是人的普遍本性。私欲正体现了人的真性情,人们追求私利的无限热诚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满足私欲才能顺应社会的进步。——摘编自谭兵《两种理欲观的对峙——王夫之批判李贽的根源剖析》(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朱熹的理欲观,并分析其形成的社会背景。(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李贽的理欲观,并谈谈你的认识。 【答案】(1)朱熹理欲观:强调以“理”为本,维护封建纲常礼教;主张“存天理,灭人欲”。社会背景:两宋儒学的复兴;民族危机的加剧(南宋政权积贫积弱的加剧)南宋政府的日益腐朽;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任答两点即可)(2)李贽的理欲观:以“自然之欲”为本,冲击封建纲常礼教;鼓励人们追求“私欲”。认识:李贽的理欲观突破了传统理学的束缚,有利于促进人们思想的解放;适应了历史的发展潮流,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发展;丰富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但是他过分强调了人的私欲也容易导致社会风气的腐化。【解析】【小问1详解】朱熹的理欲观:根据材料“朱熹认为“理”是道德本体与原则”可以得出朱熹的理欲观强调以“理”为本,根据材料“君臣、父子、夫妇则是千古不灭的伦理”可以得出朱熹的理欲观维护封建纲常礼教,根据所学知识,朱熹主张“存天理,灭人欲”。社会背景:政治,根据材料“至南宋,政权的偏安一隅,朝廷的穷奢极欲,地方官吏贪贿日盛”可以得出民族危机的加剧(南宋政权积贫积弱的加剧)南宋政府的日益腐朽;经济,根据材料“因受利所蒙蔽”及所学知识,可以得出宋朝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导致人们被利益蒙蔽善心,故而提出理欲观;根据所学知识,出于复兴两宋儒学的目的,理欲观被提出。【小问2详解】李贽的理欲观:根据材料“将这种自然之欲等同天理良知”可以得出以“自然之欲”为本;根据材料“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可以得出冲击封建纲常礼教;根据材料“人们追求私利的无限热诚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可以得出鼓励人们追求“私欲”。认识:可以一分为二看待李贽的理欲观,一方面李贽的理欲观突破了传统理学的束缚,有利于促进人们思想的解放;适应了历史的发展潮流,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发展;丰富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但是另外一方面他过分强调了人的私欲也容易导致社会风气的腐化。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下面为我国近代史大事年表(部分)。时间事件1851年金田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19世纪60~90年代洋务运动1898年戊戌变法运动1900年义和团运动达到高潮1906年清政府预备立宪1911年武昌起义,辛亥革命爆发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新文化运动开始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1921年中共一大召开,中国共产党成立——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任选材料中三个或三个以上的事件并结合所学知识,以“近代中国的救亡图存”为主题,自拟一个论题并进行闸述。(要求:论题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闸述完整;逻辑严密,条理清晰。)【答案】示例一:论题: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历程具有渐进性。阐述:两次鸦片战争后,“师夷长技以制夷”逐渐获得部分官僚及士人的认可,并被洋务派付诸行动,掀起了洋务运动,洋务派主张通过引进西方技术和设备,创办近代军事和民用工业,进行“器物”变革。但是,甲午战争的失败则宣告了通过“器物”以救亡图存道路的失败。在此背景下,维新派提出了效法日本,推行“维新变法”建立君主立宪制,走上“制度”救国之路,但在封建顽固势力的绞杀下夭折。虽然这条道路诞生了中华民国,但民主共和的果实最终被军阀所窃取。1915年,袁世凯欲恢复帝制、复辟登基,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意识到国民仍深陷于专制与愚昧的束缚中,于是积极引进西方启蒙思想,宣传民主、科学理念,以启迪民智、实现国人的思想变革。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爆发,中国的救亡图存道路上升到了“思想”层面。总而言之,在民族危机日益加深背景下,中国的救亡图存经历了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这一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发展过程。示例二:论题:阶级局限影响了近代中国的救亡图存。 阐述:自鸦片战争后,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日益加剧,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社会各阶级纷纷发起了救亡图存的斗争。其中农民阶级爆发了太平天国与义和团运动。前者虽然制定了推翻清王朝的斗争目标,但其过于理想化的平均主义思想和部分领导阶层的腐化堕落,难逃夭折的命运;后者则盲信清政府,在封建势力及西方列强的联合绞杀下失败,虽然彰显了朴素的爱国思想,但盲目排外的愚昧思想也违背了历史发展趋势。封建地主阶级掀起了洋务运动,通过学习西方“器物”以维护封建专制统治,这种在封建制度上的修修补补无法改变封建专制的腐朽性,在甲午战争中,洋务运动最终破产。资产阶级则选择改变制度以救亡图存,先后进行了维新运动和辛亥革命,但由于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使资产阶级具有明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维新派向专制皇权的妥协得到的是快速的失败,而革命派向封建军阀的妥协,使得民主共和名存实亡。总而言之,虽然近代中国各阶级进行了各类的救亡图存的斗争,但都因其自身的局限性而相继失败,没能改变中国的现实。(以上“示例”仅作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解析】【详解】该题是一个开放性试题,首先要注意设问的要求,需要任选材料中三个或三个以上的事件,然后结合所学知识以“近代中国的救亡图存”为主题来阐述,然后观察这些材料总结规律。示例一:我们观察材料中的这些事件,发现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开始主动向西方学习,如洋务运动主要学习器物,戊戌变法运动主要学习制度,新文化运动主要学习思想文化,中国对西方的学习是在逐渐深化的,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历程具有渐进性”,接下来就可以梳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这三个事件的背景、过程及影响来进行阐述,最后可总结出在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的背景下,中国的救亡图存经历了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这一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发展过程。 示例二:我们观察材料中的这些事件,还可发现可以根据领导阶级来进行划分,如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属于农民阶级的运动,洋务运动和预备立宪属于地主阶级的努力,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属于资产阶级领导的运动,五四运动虽然是资产阶级运动但是广大人民群众参与了,中国共产党属于无产阶级政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无论是农民阶级,还是地主阶级,或是资产阶级,他们的救亡图存运动最终都失败了,因此我们可得出阶级局限影响了近代中国的救亡图存。接下来就梳理这三类阶级领导的运动失败原因有哪些,最后可总结出虽然近代中国各阶级进行了各类的救亡图存的斗争,但都因其自身的局限性而相继失败,没能改变中国的现实。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在毛泽东同志的领导下,对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发奋图强,在较短的时间里,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里程碑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由于时代条件的局限和实践经验的不足,加之毛泽东的理论探索是在"左"倾思想盛行的大环境下进行的,中国在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之中也经历了一些曲折。但毋庸置疑的是,毛泽东在这一历史时期探索的成果为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视阈下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及其当代价值》材料二邓小平指出:“改革首先是从农村做起的。”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之所以首先从农村开始,一方面是因为农村是受传统计划经济制度压抑较严重的社区,从相对意义上说,农村居民是传统计划经济制度的“牺牲者”,很多农民连温饱问题都没有得到解决,因此,广大农民群众对改革传统计划经济制度具有更高的积极性。其次,在传统计划经济制度下,农村与城市是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农村与城市的经济往来较少,且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农村占很大比重,使得农村的经济制度变迁可以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内进行,可能遇到的阻力也比较小。该制度变迁源于农民自发的行动,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也说明中国经济制度变迁的市场化方向是生产力发展所要求的方向,是正确的方向。——摘编自许经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制度变迁回顾与思考》(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我国在社会主义探索过程中的“伟大成就”和“曲折”。(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推进的原因并分析其积极影响。(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认识。【答案】(1)成就:三大改造的完成;“一五”计划实施并提前完成。曲折:“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2)原因:人民公社体制使得经济管理高度集中,严重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故农民对于经济体制改革较为积极;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当时中国温饱问题仍未解决,严重阻碍国家现代化建设;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较为封闭,阻力较小。 积极影响: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推动了农村经济发展;证明了市场化改革的正确方向;为城市改革积累经验,增强经济体制改革的信心。(3)认识:经济发展不能操之过急,要符合历史发展规律;要坚持改革开放,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大潮;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上稳步前进。【解析】【小问1详解】成就:根据材料“在较短的时间里,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大改造的完成;“一五”计划实施并提前完成。曲折:根据材料“由于时代条件的局限和实践经验的不足,加之毛泽东的理论探索是在‘左’倾思想盛行的大环境下进行的,中国在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之中也经历了一些曲折”可知“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小问2详解】原因:根据材料“一方面是因为农村是受传统计划经济制度压抑较严重的社区”可知人民公社体制使得经济管理高度集中,严重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故农民对于经济体制改革较为积极;根据材料“广大农民群众对改革传统计划经济制度具有更高的积极性”可知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当时中国温饱问题仍未解决,严重阻碍国家现代化建设;根据材料“在传统计划经济制度下,农村与城市是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农村与城市的经济往来较少,且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农村占很大比重,使得农村的经济制度变迁可以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内进行,可能遇到的阻力也比较小”可知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较为封闭,阻力较小。积极影响:根据材料“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可知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推动了农村经济发展;根据材料“也说明中国经济制度变迁的市场化方向是生产力发展所要求的方向,是正确的方向”可知证明了市场化改革的正确方向;为城市改革积累经验,增强经济体制改革的信心。【小问3详解】认识: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相关知识可知经济发展不能操之过急,要符合历史发展规律;要坚持改革开放,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大潮;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上稳步前进。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3-03-25 14:55:02 页数:15
价格:¥2 大小:239.74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