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登录
字典
词典
成语
近反义词
字帖打印
造句
组词
古诗
谜语
书法
文言文
歇后语
三字经
百家姓
单词
翻译
会员
投稿
首页
同步备课
小学
初中
高中
中职
试卷
小升初
中考
高考
职考
专题
文库资源
您的位置:
首页
>
高考
>
二轮专题
>
高中语文2023新高考现代文阅读模考好题精选练习(附参考答案)
高中语文2023新高考现代文阅读模考好题精选练习(附参考答案)
资源预览
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侵权申诉
举报
1
/10
2
/10
剩余8页未读,
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充值会员,即可免费下载
文档下载
新高考语文模考好题精选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现代文阅读)一、(2023安徽省“江南十校”高三3月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舍生忘死,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敢于压倒一切困难而不被任何困难所压倒的顽强意志。”从“不计报酬,无论生死”的请战书,到“哪里需要我们,我们就到哪里去”的宣誓词;从写下“如有不幸,捐献我的遗体研究攻克病毒”的95后护士,到率先进入污染区、坚持“和患者战斗在一起”的“50后党员先锋队”……面对疫情,中国人民没有被吓倒,而是用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壮举,书写下可歌可泣、荡气回肠的壮丽篇章。回望过去,经过血与火的考验,历经苦和难的磨砺,中华文化熔铸了最坚韧的精神气质,中国人民形成了顽强不屈的民族品格。此次病毒突袭,无数人或向险而行,或默默坚守,生死较量不畏惧、千难万险不退缩。抗疫斗争伟大实践再次证明,中国人民所具有的不屈不挠的意志力,是战胜前进道路上一切艰难险阻的力量源泉。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必然会有艰巨繁重的任务,必然会有艰难险阻甚至惊涛骇浪,但只要我们发扬这种舍生忘死、敢于压倒一切困难的大无畏精神,只要我们紧紧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充分激发广大人民顽强不屈的意志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就一定能无往而不胜,从胜利走向胜利。(摘编自人民日报评论部《舍生忘死,敢于压倒一切困难》)材料二:当前,我国正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在复兴的道路上面临着一系列风险和挑战,其中既包括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资源人口环境问题、恐怖主义等,也包括各种不确定的灾害。灾难作为人类危机的一种,正如诺曼·奥古斯丁所说:“每一次危机既包含了导致失败的根源,又孕育着成功的种子。”危机不仅仅意味着危险,而且还有转机、契机之意。如果处理不当,会进一步引起次生性灾难;如果处理得当,灾难就会化为机遇。中国先贤荀子指出灾难发生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即使是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物质文明空前繁盛的今天,人类虽然具备了上天、入地、下海等各种本领,但是对于自然规律的认知还是相当有限的,人们对于灾难的发生也是捉摸不透的。相对于传统社会局部性、个体性、自然性的外部风险,现代社会风险是一种全球性、社会性、人为性的结构风险。从客观因素上来看,广袤国土、复杂的地理生态环境,使得自然灾害的发生是我国难以从根本上避免的,这也因此决定了中华民族是一个灾难多发的民族。特别是中华民族在从传统社会步入现代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我们也必将承受风险社会所带来的一切问题和挑战。上述客观与主观环境决定了各种灾害将与中华民族的成长和发展相随而行。为此,对于灾难的发生,我们必须给予应有的认知,时刻保持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保护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同时,对于灾难也必须保持警醒,注重厚植理性、坚定勇敢的民族心态,以便能够从容面对各种灾难的考验。常言道“多难兴邦”,恩格斯也曾经说过“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多难不是兴邦的“必要条件”,而兴邦也并非多难的“必然结果”,多难是兴邦还是衰邦,并不取决于灾难本身,而是取决于一个民族能不能在灾难面前发挥主观能动作用,提升战胜灾难、反思灾难的能力。中华民族在灾难后成长,是中华民族10 面对灾难的唯一正确之路、根本之道。我们只有通过灾难汲取深刻教训,不断完善自己,才能避免走入循环的历史怪圈。纵观人类发展历史,除了某些难以避免的自然灾害外,对于灾难的发生,从事灾害研究的学者们普遍认为灾难发生是现有社会系统弊端而引发的必然结果,这就是“社会脆弱性”。社会脆弱性主要是指个体或群体在预测、处理、抵制灾难的影响以及从灾难中的恢复能力。人类社会所发生的一系列灾难在应对和解决之后,人类之所以能够或是避免重蹈覆辙、或是将损失降到最低,其根本原因在于人类能够形成一整套有效预防化解灾难和弥补“社会脆弱性”的制度及其人文系统。(摘编自左岫仙《灾难斗争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成长》)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中国人民毫不退缩,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必将书写下可歌可泣、荡气回肠的壮丽篇章。B、中国人民能够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源于其不屈不挠的意志力,这是为伟大的抗疫斗争实践所证明的。C、各种不确定的灾害,既是中华民族在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所面临的风险和挑战,也是全人类所面对的一种危机。D、面对灾难,中华民族如果要避免走入循环的历史怪圈,就必须汲取深刻的教训,不断地完善自己,在灾难后成长。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自然的认知有了一定的突破,对灾难发生的规律有了较清楚的认识。B、中国特有的地理生态环境,既决定了中华民族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也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成长。C、材料二列举荀子、恩格斯等人的事例,具体生动地论证了文中的观点,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D、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中华民族在苦难中不断奋勇前行的原因,强调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作用。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持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面对一些权威学者的指责和压力,袁隆平毫不退缩,勇于挑战,反复实验,最终开创了水稻研究的新纪元。B、毛泽东《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只要我们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和团结国际友人,我们就会是永远胜利的。”C、屠呦呦查阅大量文献,从《肘后备急方》中获得了启发,改变提取方式,大幅度提升了青蒿素的抗疟效果。D、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上,习近平主席发出携手抗疫、共克时艰的中国声音,引发国际社会的广泛共鸣。4、进入新世纪以来,南方雪灾、汶川地震、“新冠”疫情、中原水灾…-次又一次的灾难不仅没有打垮中国,反而更加激发中国人的奋斗精神。请结合材料一谈谈你对这一现象的认识。5、面对各种不可预知的灾难,中华民族该如何战胜它们?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10 二、(2023福建省龙岩市高三3月质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普通常有以“人治”和“法治”相对称,而且认为西洋是法治的社会,我们是“人治”的社会。其实这个对称的说法并不很清楚。我们很难想象一个社会的秩序可以不必靠什么力量就可以维持。所谓人治和法治之别,不在“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是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乡土社会可以说是个“无法”的社会,假如我们把法律限于以国家权力所维持的规则,但是“无法”并不影响这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不论哪一个社会,绝不会没有传统的。衣食住行种种最基本的事务,我们并不要事事费心思,那是因为我们托祖宗之福,一一有着可以遵守的成法。但是在乡土社会中,传统的重要性比现代社会更甚。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社会。不但是人口流动很小,而且人们所取给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在这种不分秦汉、代代如是的环境里,个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而且同样可以信任若祖若父的经验。一个在乡土社会里种田的老农所遇着的只是四季的转换,而不是时代变更。一年一度,周而复始。前人所用来解决生活问题的方案,尽可抄袭来作自己生活的指南。愈是经过前代生活中证明有效的,也愈值得保守。于是“言必尧舜”。像这一类的传统,不必知之,只要照办,生活就能得到保障的办法,自然会随之发生一套价值。依照着做就有福,不依照了就会出毛病。“礼”字本是从豊从示。豊是一种祭器,示是指一种仪式。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在下面一段话里说得很清楚:颜渊问仁。子曰:“克已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所加之于个人的。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唾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礼治在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确,只是主动地服于成规罢了。孔子一再地用“克”字,用“约”字,来形容礼的养成,可见礼治并不是离开社会,由于本能或天意所构成的秩序了。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的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乡土社会满足了这前提。这里所谓礼治也许就是普通所谓人治,但是礼治一词不会像人治一词那样容易引起误解,以致有人觉得社会秩序是可以由个人好恶来维持的了。礼治和这种个人好恶的统治相差很远,因为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礼治社会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摘编自《乡土中国之八:礼治秩序》)材料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重点和难点在基层,基础在乡村。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调要“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我们必须准确把握其思想内涵,以自治激发民主活力,以法治推进现代治理,以德治净化文明乡风,以共治凝聚发展合力,构建起共建共治共享的现代乡村治理新格局。准确把握“三治并举”内涵,清晰界定主体责任。自治是根本。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村民和城镇居民在党的基层组织带领下,实现民主权利、参与国家治理、10 实行民主监督、强化自我管理、共建美好家园的基本形式。法治是关键。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重中之重,乡村治理也必须走法治之路。德治是基础。德治具有文化的穿透力、长久的感染力,是中国乡村历史绵延不断的传统,也是乡村治理现代化的重要资源。德治是法治与自治的基础,法治是德治与自治的保障,自治是德治与法治的目标,三者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社会治理的功能不外乎三点:维护社会秩序,化解社会矛盾、问题和风险,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乡村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已发生很大变化,传统乡村治理资源与秩序已难以适应融合城乡各要素的社会治理需要,从重视管理过程转向注重治理效果,从强调村民民主参与转向推动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大势所趋。因此,必须以党的基层组织为统领,融合自治组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广大村民、乡村社区等各个要素,建立起协调各方的包容性治理体系,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确保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和谐有序。(摘编自梁宣养《“三治并举”构建现代乡村治理新格局》)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土中国通常被认为是人治的社会,不必遵守成法,是一个“无法”治理的社会,区别于西洋法治社会。B、礼和法律都是一种行为规范,都是用来维持社会秩序的力量,但礼靠传统来维持,法律靠国家权力来推行。C、材料一第三段论述人们为何保守于传统,“言必尧舜”,并引用孔子的话论证“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D、以“三治并举”构建起共建共治共享的现代乡村治理新格局,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治社会在今天看来是保守的,却是中国社会的长期治理方式,对维护社会稳定,传承中华文明作用巨大。B、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法是国家行为规范,礼不同于法的是依靠舆论力量,它与法都是社会治理手段。C、因为礼是合式的行为规范,维持着整个社会历史秩序,从而导致礼治社会不能在快速变迁的时代中出现。D、只有“三治并举”,克服传统乡村治理的弊端,才能更好实现乡村治理效率最大化及其现代化的终极目标。3、下列选项,不能体现材料一“礼治”内涵的一项是( )A、《家》中老太爷吩咐觉新道:“我把你三弟交给你,你好好管他,不要放他出去。倘若他跑出去了,我就问你要人。”觉新唯唯应着,做出很恭顺的样子……B、《孔雀东南飞》中兄长要求刘兰芝再婚时,她仰头答:“谢家事夫婿,中道还兄门。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登即相许和,便可作婚姻。”C、《红楼梦》中,黛玉初次在贾母处用饭时:贾珠之妻李氏捧饭,熙凤安箸,王夫人进羹。贾母正面榻上独坐,两边四张空椅,熙凤忙拉了黛玉在左边第一张椅子坐了,黛玉十分推让。D、《祝福》中,柳妈对祥林嫂说:“我想,你不如及早抵当。你到土地庙里去捐一条门槛,当做你的替身,给千人踏,万人跨,赎了这一世的罪名,免得死了去受苦。”4、构建“三治并举”的乡村现代化治理体系能从传统乡村治理中汲取哪些有益的经验。10 5、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请你结合材料,谈谈为什么乡村治理的现代化是当下中国的必然选择?三、(2023山西省部分学校3月高三联考)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在历史观中,认识维度是价值维度的基础,对社会历史的正确认识是确立合理的价值取向的前提,合理的价值取向必须以正确的社会历史认识为基础。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价值取向虽然具有主观性,但其形成和实现却有赖于一定的客观条件。从其形成看,价值取向直接或间接地源于人们的需要和利益,基于他们的社会地位以及现实生活状况,即将人生存发展的需要和利益转化、提升为不同层次的价值诉求和价值命题,直至提升为价值元命题即基本的价值取向。从其实现看,人们要在社会实践和社会生活中实现自己的价值取向,就必须使其与客观条件相符合、相适应,正确反映社会历史现象、本质和规律,离开正确的认识,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只能陷入空想或幻想。价值维度以认识维度为基础,人们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确立为社会进步和人类幸福奋斗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既有赖于对人民的热爱与责任,有赖于对理想社会由衷地憧憬和向往,又有赖于对社会发展以及对所从事事业的科学认识,包括对社会历史发展客观规律和必然趋势的把握,对人与社会、人与人关系的正确认识。只有在科学认识社会历史以及人与他人和社会关系的基础上,才能形成坚实的理想信念,积极投身于推动社会进步的事业,所谓“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例如要实现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同样有赖于正确认识所处的环境、条件和面临的现实问题,准确把握并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规律。反之,缺乏对社会发展客观规律性和必然趋势的正确认识,则会怀疑人类进步的趋势和人类最终进入理想社会的历史必然性,对社会进步失去信心,陷入历史虚无主义;或者会超越阶段、陷入空想、盲目行动,做出错误的行为选择,导致欲速不达或适得其反的结果。确立合理的价值取向之所以要以正确的社会历史认识为前提,是因为社会是多种因素构成的有机体,其发展是多种力量共同作用、交互影响的结果,因此,社会现象或历史事件往往会呈现出纷繁复杂、扑朔迷离的景象,甚至真相与假象并存,这就决定了人们对社会现象或历史事件及其本质和规律作出正确的认识不是轻而易举的,进而决定了正确的社会历史认识对于确立合理的价值取向从而进行合理的价值评价和价值定位尤为重要。纵观人类历史,所有价值取向的形成都不仅有一定的社会历史根源,也有一定的认识根源,对某一社会现象及其本质和规律不同的认识,往往会导致对它们作出不同的价值判断,因而不同的社会历史观在价值取向方面的区别往往是起因于认识方面的差异。总之,价值取向的合理性以及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价值评价和对社会发展的期望,一定要建立在对社会历史科学认识的基础上。历史事实表明,离开正确的认识来评判人、事物或事件的合理性,往往会形成局部的正确结论而导致全局的、历史观层面的误判,以至于在应对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问题时脱离现实而陷入抽象、片面的理解。(摘编自陈新夏《历史观的价值维度及其与认识维度的关系》)材料二:英雄史观和群众史观是历史观中比较热议的两个观点,前者是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唯心主义者所持的观点,后者是以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代表的唯物主义者所持的观点。英雄史观吹捧夸大少数杰出人物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认为是他们决定了历史的具体内容以及具体进程。英雄史观将英10 雄与群众完全对立起来,并在价值取向上为统治阶级的地位和利益做辩护。英雄被看作是积极因素,群众被看作是消极因素。群众史观主张群众才是历史真正的创造者。无论是“时势造英雄”还是“英雄造时势”,社会历史的基本规律是不会改变的,它不由“绝对精神”所支配。马克思并不否认英雄的存在,无论是英雄甲还是英雄乙的出现,总会有一个人跳出来成为英雄,更为重要的是要考察英雄背后的物质动因,看到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国家当时的生产力以及生产关系的具体情况。历史活动能否取得成功,取决于在多大程度上代表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回顾历史发现,由农民发动的太平天国运动、封建地主和小资产阶级发起的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运动到最后都失败了,是因为他们根本没有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可能初衷是为了群众,并以此来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最后随着自身狭隘的私欲不断扩大,并且也由于没有找到正确的领导阶级,最终都以失败收场,而群众是这些运动中最大的受害者。(摘编自安冬雪《浅析英雄史观和群众史观》)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价值取向具有主观性,但其形成和实现却有赖于正确的社会历史认识这一主观条件。B、人们的社会地位和现实状况决定其发展的需要和利益的提升,是其价值取向的源头。C、“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这一坚实的理想信念,来源于诗人对社会历史的科学认识。D、马克思持有的是群众史观,同时也认同英雄的存在,但强调要考察英雄背后的物质动因。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准确把握并适应社会发展趋势,自觉遵循社会发展规律,才能实现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B、纵观人类历史,价值取向虽有所不同,但都形成于一定的社会历史根源和一定的认识根源。C、离开正确的社会历史认识,在应对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问题时就会陷入抽象和片面的理解。D、没有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是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最终失败的重要原因。3、下列选项,最能全面而准确地概括材料一核心观点的一项是( )A、 认识维度是价值维度的基础,价值取向的形成和实现有赖于一定的客观条件。B、社会是多种因素构成的有机体,其发展是多种力量共同作用、交互影响的结果。C、对社会发展动力在认识上的差异,是英雄史观和群众史观分野的一个重要原因。D、确立合理价值取向及对历史事件和人物价值的正确评价必须对社会历史有科学认识。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5、材料一中说“不同的社会历史观在价值取向方面的区别往往是起因于认识方面的差异”,请以材料二中的英雄史观与群众史观为例,结合材料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10 附:参考答案和解析一、1.【参考答案】A【解析】“必将书写下可歌可泣、荡气回肠的壮丽篇章”错误,原文是“书写下可歌可泣,荡气回肠的壮丽篇章”,并非“必将书写下可歌可泣、荡气回肠的壮丽篇章”,选项时态混淆。2.【参考答案】D【解析】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有了一定的突破”“有了较清楚的认识”错误,原文是“认知还是相当有限的”“也是捉摸不透的”,选项曲解文意。B、“中国特有的地理环境……也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成长”错误,原文说“从客观因素上来看,广袤国土、复杂的地理生态环境,使得自然灾害的发生是我国难以从根本上避免的,这也因此决定了中华民族是一个灾难多发的民族。……。上述客观与主观环境决定了各种灾害将与中华民族的成长和发展相随而行”,此处是说“上述客观与主观环境决定了各种灾害将与中华民族的成长和发展相随而行”,并不能推知“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成长”,选项曲解文意。C、“列举荀子、恩格斯等人的事例”错误,应为引用论证。3.【参考答案】A【解析】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一的主要观点:中国人民所具有的不屈不挠的意志力,是战胜艰难险阻的力量源泉。A.强调不屈不挠的意志力;B.强调团结人民和对外合作;C.强调继承与创新;D.强调国际合作。4.【参考答案】①面对新世纪以来的一次又一次灾难,中国人民舍生忘死,以顽强不屈的意志力战胜了它们,没有被困难压倒;②在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中,中国人民发扬大无畏精神,顽强不屈,坚忍不拔,必将创造新的辉煌。【解析】考查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结合原文“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舍生忘死,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敢于压倒一切困难而不被任何困难所压倒的顽强意志’”分析可知,面对新世纪以来的一次又一次灾难,中国人民舍生忘死,以顽强不屈的意志力战胜了它们,没有被困难压倒;结合“只要我们发扬这种舍生忘死、敢于压倒一切困难的大无畏精神,只要我们紧紧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充分激发广大人民顽强不屈的意志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就一定能无往而不胜,从胜利走向胜利”分析可知,在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中,中国人民发扬大无畏精神,顽强不屈,坚忍不拔,必将创造新的辉煌。5.【参考答案】①凝聚战胜灾难的力量,团结最广大人民,一切依靠人民;②提升战胜灾难的认知水平,保持警醒,从容面对;③提高战胜灾难的能力,发挥主观能动性;④完善制度和人文系统,有效预防化解灾难,弥补“社会脆弱性”。【解析】考查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结合“抗疫斗争伟大实践再次证明,中国人民所具有的不屈不挠的意志力,是战胜前进道路上一切艰难险阻的力量源泉……只要我们紧紧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充分激发广大人民顽强不屈的意志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就一定能无往而不胜,从胜利走向胜利”分析,应凝聚战胜灾难的力量,团结最广大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结合“人类虽然具备了上天、入地、下海等各种本领,但是对于自然规律的认知还是相当有限的,人们对于灾难的发生也是捉摸不透的”“对于灾难的发生,我们必须给予应有的认知,时刻保持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保护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同时,对于灾难也必须保持警醒,注重厚植理性、坚定勇敢的民族心态,以便能够从容面对各种灾难的考验”分析,应提升战胜灾难的认知水平,保持警醒,从容面对。10 结合“多难是兴邦还是衰邦,并不取决于灾难本身,而是取决于一个民族能不能在灾难面前发挥主观能动作用,提升战胜灾难、反思灾难的能力”分析,应提高战胜灾难的能力,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人类社会所发生的一系列灾难在应对和解决之后,人类之所以能够或是避免重蹈覆辙、或是将损失降到最低,其根本原因在于人类能够形成一整套有效预防化解灾难和弥补‘社会脆弱性’的制度及其人文系统”分析,应完善制度和人文系统,有效预防化解灾难,弥补“社会脆弱性”。二、1.【参考答案】A【解析】“不必遵守成法”错,依据原文“衣食住行种种最基本的事务,我们并不要事事费心思,那是因为我们托祖宗之福,一一有着可以遵守的成法”可知原文意思是有成法,必须(自觉)遵守。2.【参考答案】C【解析】这里三处错误,(1)礼是“合式的行为规范”,表述不准确,依据“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可知应是“社会公认的”;(2)不是“礼”在维持着整个社会历史秩序,依据“礼治和这种个人好恶的统治相差很远,因为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可知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着“礼”;(3)强加因果,选项因为“礼”“从而导致礼治社会不能在快速变迁的时代中出现”,因果不成立;文本所说的“礼治社会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只是一种社会现象,并没有把“礼治社会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简单归因于“礼”。3.【参考答案】D【解析】祥林嫂的行为是一种迷信行为,不属于礼治范畴。4.【参考答案】①“三治并举”中,德治源于传统乡村的“礼治”,可充分利用其文化影响力,发挥其良好的教化功能,弥补法治的不足;②继承传统乡村治理中好的服礼传统、敬畏意识,谨守优良传统,形成良好的乡村道德舆论氛围,助力实现乡村自治。 【解析】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①依据原文“德治是基础。德治具有文化的穿透力、长久的感染力,是中国乡村历史绵延不断的传统,也是乡村治理现代化的重要资源。德治是法治与自治的基础,法治是德治与自治的保障,自治是德治与法治的目标,三者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可知“三治并举”中,德治源于传统乡村的“礼治”,是基础,可充分利用德治的文化影响力,发挥其良好的教化功能,弥补法治的不足。②依据原文“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传统乡村治理资源与秩序已难以适应融合城乡各要素的社会治理需要,从重视管理过程转向注重治理效果,从强调村民民主参与转向推动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大势所趋”可知要继承传统乡村治理中好的服礼传统、敬畏意识,谨守优良传统,形成良好的乡村道德舆论氛围,助力实现乡村自治。5.【参考答案】①传统乡村,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保守稳固、百姓安土重迁,而现代乡村,人口流动大,传统秩序已被打破;②传统的乡村治理手段单一,靠礼治,循旧例,已经难以应对复杂多元的现代乡村治理局面;③要实现乡村振兴,确保乡村活力、和谐有序,急需引进现代治理手段,强化能力,提高效率;④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难点和弱点,需要解决。【解析】考查理解文章内容,运用文中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①依据原文“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社会。不但是人口流动很小,而且人们所取给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可知传统乡村,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保守稳固、百姓安土重迁,而现代乡村,人口流动大,传统秩序已被打破。②依据原文“但是‘无法’并不影响这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乡村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已发生很大变化,传统乡村治理资源与秩序已难以适应融合城乡各要素的社会治理需要,从重视管理过程转向注重治理效果,从强调村民民主参与转向推动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10 现代化,是大势所趋”可知传统的乡村治理手段单一,靠礼治,循旧例,已经难以应对复杂多元的现代乡村治理局面。③依据原文“必须以党的基层组织为统领,融合自治组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广大村民、乡村社区等各个要素,建立起协调各方的包容性治理体系,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确保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和谐有序”可知要实现乡村振兴,确保乡村活力、和谐有序,急需引进现代治理手段,强化能力,提高效率。④依据原文“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重点和难点在基层,基础在乡村”“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重中之重,乡村治理也必须走法治之路”可知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难点和弱点,需要解决。三、1.【参考答案】D【解析】 A、“价值取向……有赖于正确的社会历史认识这一主观条件”错误。原文有“合理的价值取向必须以正确的社会历史认识为基础”,“合理”对应“正确”,价值取向有“合理的”和“不合理的”之分。B、“决定”错误,原文是“基于”他们的社会地位以及现实生活状况,“基于”不等于“决定”;“人们的社会地位和现实状况……是其价值取向的源头”错误,从材料一“价值取向直接或间接地源于人们的需要和利益”可知,应该是人们的需要和利益是其价值取向的源头。C、“来源于诗人对社会历史的科学认识”错误。原文有“只有在科学认识社会历史以及人与他人和社会关系的基础上,才能形成坚实的理想信念”,可见其来源于两个方面。2.【参考答案】C【解析】“就会陷入抽象和片面的理解”错误,表述绝对。原文是“历史事实表明,离开正确的认识来评判人、事物或事件的合理性,往往会形成局部的正确结论而导致全局的、历史观层面的误判,以至于在应对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问题时脱离现实而陷入抽象、片面的理解”,“往往”不等于“就会”。3.【参考答案】D【解析】材料一首尾呼应阐述了中心论点“对社会历史的正确认识是确立合理的价值取向的前提,合理的价值取向必须以正确的社会历史认识为基础”“价值取向的合理性以及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价值评价和对社会发展的期望,一定要建立在对社会历史科学认识的基础上”。A、B、C、是文章的观点,但都不是核心观点;D、观点既准确又全面。4.【参考答案】①文章首先提出中心论点:对社会历史的正确认识是确立合理的价值取向的前提;②然后从价值取向的形成和实现两个方面分析价值取向和一定的客观条件之间的关系;③接着阐述了正确的社会历史认识是确立合理价值取向的必要条件及其成为必要条件的原因;④最后,总结全文,重申中心论点。【解析】考查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从第一段“在历史观中,认识维度是价值维度的基础,对社会历史的正确认识是确立合理的价值取向的前提,合理的价值取向必须以正确的社会历史认识为基础”可知,文章首先提出中心论点:对社会历史的正确认识是确立合理的价值取向的前提。从第二段“价值维度以认识维度为基础,人们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确立为社会进步和人类幸福奋斗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既有赖于……只有在科学认识社会历史以及人与他人和社会关系的基础上,才能形成坚实的理想信念,积极投身于推动社会进步的事业”可知,然后从价值取向的形成和实现两个方面分析价值取向和一定的客观条件之间的关系。从第三段“确立合理的价值取向之所以要以正确的社会历史认识为前提,是因为……”可知,接着阐述了正确的社会历史认识是确立合理价值取向的必要条件及其成为必要条件的原因。从第四段“总之,价值取向的合理性以及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价值评价和对社会发展的期望,一定要建立在对社会历史科学认识的基础上”可知,最后,总结全文,重申中心论点。10 5.【参考答案】①英雄史观将少数杰出人物夸大为历史的主宰,视为社会历史的创造者,否认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并在价值取向上为统治阶级的地位和利益做辩护;②群众史观主张群众才是历史真正的创造者,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在价值取向上把人民群众的私益放在首位;③英雄史观错误认识了历史发展的动力和基本规律,忽略了考察英雄背后的物质动因,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国家当时的生产力以及生产关系的具体情况;群众史观则是建立在对社会历史规律以及人与社会关系的科学认识基础之上的。【解析】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从“英雄史观吹捧夸大少数杰出人物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认为是他们决定了历史的具体内容以及具体进程。英雄史观将英雄与群众完全对立起来,并在价值取向上为统治阶级的地位和利益做辩护。英雄被看作是积极因素,群众被看作是消极因素”可知,英雄史观将少数杰出人物夸大为历史的主宰,视为社会历史的创造者,否认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并在价值取向上为统治阶级的地位和利益做辩护。从“群众史观主张群众才是历史真正的创造者”“历史活动能否取得成功,取决于在多大程度上代表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可知,群众史观主张群众才是历史真正的创造者,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在价值取向上把人民群众的私益放在首位。从“英雄史观将英雄与群众完全对立起来,并在价值取向上为统治阶级的地位和利益做辩护。英雄被看作是积极因素,群众被看作是消极因素”“马克思并不否认英雄的存在,无论是英雄甲还是英雄乙的出现,总会有一个人跳出来成为英雄,更为重要的是要考察英雄背后的物质动因,看到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国家当时的生产力以及生产关系的具体情况。历史活动能否取得成功,取决于在多大程度上代表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可知,英雄史观错误认识了历史发展的动力和基本规律,忽略了考察英雄背后的物质动因,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国家当时的生产力以及生产关系的具体情况;群众史观则是建立在对社会历史规律以及人与社会关系的科学认识基础之上的。10
版权提示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其他相关资源
高中语文2023高考复习成语填空专项练习(新题型)(附参考答案)
高中语文2023高考古代诗歌阅读专项练习(讽喻类)(附参考答案)
高中语文2023高考古代诗歌阅读专项练习(题画类)(附参考答案)
高中语文2023高考复习文言文选择题练习(新题型)(附参考答案)
高中语文2023新高考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附参考答案)
高中语文2023新高考全国1卷古诗词鉴赏模考精选好题练习2(附参考答案和解析)
高中语文2023新高考全国1卷语言文字运用模考精选好题练习2(附参考答案和解析)
高中语文2023新高考全国1卷现代文阅读Ⅰ模考试题精选练习(附参考答案)
高中语文2023新高考古代诗歌鉴赏模考好题精选练习(附参考答案)
高中语文2023新高考现代文阅读名校模考试题练习(附参考答案和解析)
文档下载
收藏
所属:
高考 - 二轮专题
发布时间:2023-03-28 13:18:01
页数:10
价格:¥2
大小:72.59 KB
文章作者:U-2009
分享到:
|
报错
推荐好文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推荐特供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