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登录
字典
词典
成语
近反义词
字帖打印
造句
组词
古诗
谜语
书法
文言文
歇后语
三字经
百家姓
单词
翻译
会员
投稿
首页
同步备课
小学
初中
高中
中职
试卷
小升初
中考
高考
职考
专题
文库资源
您的位置:
首页
>
高考
>
二轮专题
>
高中语文2023新高考全国1卷现代文阅读Ⅰ模考试题精选练习(附参考答案)
高中语文2023新高考全国1卷现代文阅读Ⅰ模考试题精选练习(附参考答案)
资源预览
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侵权申诉
举报
1
/15
2
/15
剩余13页未读,
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充值会员,即可免费下载
文档下载
新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模考试题精选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2021年《山海情》《觉醒年代》《叛逆者》等“现象剧”“出圈”了。这些国剧以充满审美意趣的方式讲述红色故事,让我们与“他们”真切相遇,从中,我们看到“他们”,更看到自己。人们时常对社会转型过程中的价值失落感叹唏嘘,无奈彷徨,而艺术往往可以提供一条救赎之路。2021年“出圈”的国剧作为一种重要参照,以高贵的“戏核”,首先在价值引领上实现了与观众的共情。很难评判,为什么大众艺术少有讲述大众自己的故事,那些聚焦北上广深的都市生活剧创造出无数鲜亮的人物,其实与数量庞大的大众全无关系。而《山海情》却不同,它讲述了大山里、戈壁滩上的大众出走乡里、移民戈壁、创造奇迹的故事。乡民中间的马得福、白老师是山里的普通人,却也是常人难以企及的英雄。艺术的最高成就在于创造永恒的生命奇迹。如果说《山海情》是集合种种以成典型,《觉醒年代》却是在真实历史人物基础上的艺术创造。真实与虚构的勾连,奇特的艺术生命力恰在于不灭的灵魂与活着的人之间进行跨时空的对话,其间所迸发的激情与优雅的火花,是当下人们跳出庸常迈向崇高的灯火。电影导演徐皓峰曾说:“故事的核心是观念,许多故事无魅力,源于观念无趣。”《觉醒年代》的创作依靠文献和方志,但它却以诸多虚构的情节抵达了真实的生命。爱与生命,是文学艺术的母题。无论是《山海情》,抑或是《觉醒年代》《叛逆者》等,都以微细的镜头捕捉到了这个强大的主题。而所谓红色或说主旋律,也的确因为“爱”的审美表达而获得认同,并因此获得经典意义。《觉醒年代》穿透了历史,拍出了那个时代的可怜与绝望、奋起与追索。一个时代的政治与意识形态、人和社会的关系、人的命运,都通过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关联得以表达,令人倍感怜惜。历史上有无这段情节已不重要,重要的是创作者以匍匐在大地上的现实主义手法,再现了“相约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片段,跨越时空,让屏幕前的观众们一同泪流。“出圈”国剧要表达“红色”,但它们的情调、气质和风格却不是一路高歌地追求革命、歌颂人民和表彰先进,甚至恰恰相反,这些正剧的潜流竟是悲情感怀与悲剧韵味。这些作品因浸润了悲剧的情调,而获得了审美的高度,也由此暗合了人们越发挑剔的审美感受力。希腊悲剧和《荷马史诗》,是西方许多人文知识分子和作家的终生读物,《红楼梦》在中国具有同样的阅读魅力,悲剧的力量可见一斑。2021年的几部口碑国剧都因塑造了无限痛苦的悲剧人物,而拓展了作品的深度和广度。2021年口碑国剧接连亮相荧屏,它们当然也难免瑕疵,但这些剧却召唤和集聚了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引领我们去体味困窘下中国人的百态人生,去倾听先驱伟人的斗争呐喊……这些好故事的全部意义也许正在于——当它抵达观众时,可以支撑起人格的坐标,令人们获得自省。(摘编自《2021国剧“出圈”:红色基因的审美表达》)材料二:“红色经典”感染力的基础之一是历史逻辑的充分显现,它在文学叙事中遵循了历史发展逻辑,生动诠释了“中国人民为何选择共产党”和“共产党何以救中国”的历史信念,其高扬的共产主义信仰既是共产党人的自觉追求,也是中国人民认同的一种历史逻辑的展开。因此,凸显历史维度、尊重历史真实是“红色经典”再生产遵循的基本原则。原本生成于特定历史语境的“红色经典”再生产,既要尊重历史逻辑真实,再现特定历史环境的残酷性、严肃性,在生存底线一再退守中奋起抗争和义无反顾,从而成就革命大义的合理性;也要立足现实条件,在时代精神中展示真实的人性,生动诠释革命党人并非不食人间烟火,恰恰是在眷顾和留恋“小我”中来成就“大我”的徘徊、不舍,而又毅然决然的坚定执着,由此触及到时代的精神巅峰,在真实人性和人情的普遍生成和传达中实现党性和人民性的有机统一。新时代需要新文化的引领,需要以文艺塑造新人,需要发挥文艺引导社会风向的作用。“红色经典”15 再生产要实现经典化,就要立足当代艺术高原追求艺术的卓越性,尤其要塑造具有时代特征的英雄人物。“红色经典”再生产要避免英雄形象的扁平化、人物性格的定型化,既要尊重历史真实,更要倾听时代的声音,要写出一个“真实的人”以及英雄的成长史。也就是说,塑造英雄人物要刻画人物的“七情六欲”和家庭生活,这也成为再生产能否实现经典化的关键。基于历史真实,追求艺术真实,“红色经典”再生产一定要明白英雄人物首先是“人”,但更要明白英雄人物之为英雄的超越性和特殊性,因此对其“烟火气”的刻画要有“度”,再生产要基于现实主义原则,以英雄主义为轴心展开,要回到社会生活的常识、常情、常德,以增强新时代人民的归属感、认同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摘编自《新时代“红色经典”的创作及使命》)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从价值引领层面引发观众的共鸣,是“出圈”国剧受到人们好评的重要原因,大众艺术如果脱离大众,就很难受到欢迎。B、正是虚构的情节让《觉醒年代》创造了永恒的生命奇迹,由此可见真实的历史基础对于艺术创作并无裨益。C、无论是希腊悲剧、《荷马史诗》《红楼梦》,还是当下“出圈”的国剧,都表明悲剧的审美价值是不可低估的。D、“红色经典”再生产,必须站在历史的维度,将历史的真实与时代精神相统一,实现党性和人民性的有机统一。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那些聚焦北上广深的都市生活剧没能“出圈”,其重要原因是,这些剧作中观众只能看到“他们”,而看不到“自己”。B.、《觉醒年代》中,陈独秀、李大钊的友谊,以及他们与妻子儿女的深情是否是真实的历史,并不影响剧作对“爱”的审美表达C、《山海情》等国剧虽然不是完美无瑕的,但却能广受好评,与这些剧作能引发观众的共情、引导观众进行人格自省是分不开的。D、“红色经典”在塑造英雄形象时,只要能基于现实主义原则,注重“烟火气”,就能增强新时代人们的归属感和认同感。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用来支持材料二的观点的一项是( )(3分)A、电影《辛亥革命》援引了《与妻书》的内容,表现了林觉民在生与死、小家与国家之间的艰难抉择。B、复排的京剧《白毛女》在前辈们所创作的经典基础上,立足新时代,丰富了人物形象,满足了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C、3D电影《智取威虎山》在致敬经典的同时,用现代科技为影片插上了视觉奇观的翅膀,给人身临其境之感。D、建党百年献礼影片《革命者》既注重呈现李大钊革命先驱的形象,也力求刻画他作为人夫、人父的柔软温情。4、一部能“出圈”的国剧,应该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材料一进行概括。(4分)5、讲好红色故事关键在于塑造更立体、更饱满、更鲜活的党史人物形象,新时代应该如何塑造红色故事中的英雄人物?请结合材料二加以分析。(4分)15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五千多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经受住无数难以想象的风险和考验,维系着华夏大地上各个民族的团结统一,屡仆而屡兴、愈挫而愈勇,始终保持旺盛生命力,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同千百年来锤炼的“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密不可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具有丰富内涵。其中,包含了反思“时艰”的深沉忧患意识。从《周易》的“作《易》者,其有忧患乎?”,屈原的“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到维新志士谭嗣同的“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这种忧患意识寄托着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包含了“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情怀。在中华民族绵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虽然朝代不断更迭,天下分分合合,但最后都归于一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与爱国主义“根”之深、“蒂”之固息息相关。包含了舍生取义的高尚气节。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孟子讲“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种气节鼓舞了一代代中华儿女推动民族奋进、矢志报效祖国。包含了革故鼎新的变革精神。“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中华文明史就是一部在变革中前进的历史。中国是有着古老文明的泱泱大国,政治、经济、文化在世界文明史上长期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各民族共同铸就了秦汉雄风、大唐气象、康乾盛世的历史。后来在世界工业革命如火如荼、人类社会发生深刻变革的时期,中国丧失了与世界同进步的历史机遇,落到了被动挨打的境地。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在中华大地上恣意妄为,封建统治者孱弱无能,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英雄的中国人民始终没有屈服,在救亡图存的道路上一次次抗争、一次次求索,展现了不畏强暴、自强不息的顽强意志。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中国人民以铮铮铁骨战强敌、以血肉之躯筑长城、以前仆后继赴国难,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雄壮史诗,彻底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殖民奴役中国的图谋,有力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彻底洗刷了近代以来抗击外来侵略屡战屡败的民族耻辱!在波澜壮阔的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将士高举保卫和平、反抗侵略的正义旗帜,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以“钢少气多”力克“钢多气少”,用伟大胜利向世界宣告“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面对外来侵略,中华民族凭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有力维护了祖国和民族的尊严。纵览历史,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为中华民族不断前进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和不竭力量源泉。历史充分证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理念,在漫长历史进程中促进了国家统一和稳定,具有永恒魅力和时代价值,需要不断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摘编自朱诚如《中华民族“大一统”理念的历史传承》)材料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出自《周易》中的乾卦《象传》。《象传》是解释卦象立义的。天行:天道。健:运行不息。天之运行,四时交替,昼夜更迭,岁岁年年无有止息,无有差错,君子当效法天道之健,以自强不息。与之相应,坤卦《象传》中有“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一说。坤卦是地理形势的象征,“地势坤”即地势顺,君子应效法坤地之厚德,容载万物。《易经》认为:乾为马,用马象征天,形容自强不息,故曰“天行健”;坤为牛,用牛象征地,诠释人的品德,故曰“地势坤”。天的运动刚强劲健,因此,君子处世,也应像天一样,自我力求进步,刚毅坚卓,发愤图强,永不停息;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君子自强不息的精神表现了人类勇于进取、勇于开拓、勇于向自己的惰性宣战的无畏气概。在社会发展层面上,它则体现为革故鼎新的改革精神。故清华大学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引为校训。人类社会总是在不断创新创造中前进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与“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傲然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之源和力量之源。15 (摘编自杨立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周易》的内容中包含古人的深沉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在后世许多仁人志士的思想和行为中也都有所体现。B、世界工业革命时期,西方国家逐渐变得强大,中国丧失了历史机遇,从而使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C、中国人民历经艰苦的反抗斗争终于赶走日本侵略者的历史表明,中华民族是一个面对侵略永不屈服的民族。D、中国人民志愿军将士保卫和平、反抗侵略,充分证明了中华民族具有不畏强暴、自强不息的顽强意志和民族品格。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自强不息”的内涵,不过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B、“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是君子自强不息的精神在社会发展层面上的体现。C、中国各民族既曾共同铸就了诸多盛世历史,也曾在救亡图存的道路上抗争不屈。D、“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出自《周易》,意义丰富,清华大学的校训也与其相关。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辛弃疾的“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表现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B、唐朝诤臣魏征的“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表现了反思“时艰”的深沉忧患意识。C、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现了舍生取义、以身许国的高尚气节。D、商鞅的“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表现了革故鼎新的变革精神。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行文脉络。(4分)5、材料一认为当今时代需要不断推动“自强不息”理念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请结合材料阐述其理由。(4分)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春秋笔法”看似一个语词,却连接着经学、史学、文学、修辞学、新闻学等多个学科,体现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话语模式,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春秋笔法”是中国传统儒家经典固有的话语模式,发展至今仍活跃在新闻话语、文学话语乃至日常话语中。当我们了解新闻时,不仅仅在了解事情的真相,还能从事实的叙事中体会到叙述者的价值判断。当下学术界,中国话语还远没能达到与中国经济实力相匹配的地位。回归传统,以当代的知识体系和学术视角对古典重新发掘、梳理、阐释,进而构建中国学术的当代话语,已成为学界有识之士共同努力的方向。“春秋笔法”的系统研究与阐释,不仅可弥补该领域研究之不足,更为古代文论话语的现代转换提供尝试性探索,也是克服当前中国文论“失语症”的必然选择,同时有利于建立中国叙事学理论体系。建立中国意义上的叙事学体系的呼声越来越强,应声而作的学术著作相继出现,这表明构建中国叙事学体系的自觉时代已经到来。但是,从总体上看,还是未能摆脱西方叙事理论框架加中国文献资料的写作模式,而以“春秋笔法”为核心的中国叙事研究则有可能改变这一状况。关于“春秋笔法”的研究方法,可以在传统考据学的基础上运用还原批评、阐释学和叙事学等方法。打通经学、史学与文学间的壁垒,进行跨学科的综合研究。要对“春秋笔法”15 进行现代意义上的理论阐释,那么首先就应把“春秋笔法”还原到它产生的起始点上考察它是怎样形成的,具备怎样的功能。“春秋笔法”并非仅仅是用笔曲折而意含褒贬的修辞手法。从源头上看,“春秋笔法”包含着“写什么”“不写什么”“怎么写”“写的目的是什么”等内容,涉及到作者在整部作品所要表达或寄托的美刺褒贬、结构安排等问题。“春秋笔法”所蕴含的“微言大义”是史家、作家之褒贬,在具体书写过程中,经学观念对史官记史和作家叙事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左右史家和作家的是非判断和价值取向。“春秋笔法”是中国叙事学有别于西方叙事学的主要范畴和基本特征,在史传和小说叙事中尤为突出。“春秋笔法”是中国独有的理论范畴,也是中国式话语对世界话语表达方式的贡献。(摘编自李洲良《春秋笔法研究三题》)材料二:中国小说源于史传。史传之叙事,对后世影响最大的莫过于“春秋笔法”。“春秋笔法”是一种实录事迹而令褒贬自见的叙事方式。中国小说有文言小说与白话小说两大系统。文言小说直接由史传衍生出来,其叙事传统继承史传自不待言;白话小说从民间“说话”口头文学演进而成,当生活在史官文化中的文人雅士成为它的主要创作者的时候,便意味着它也纳入到了史传叙事传统之中。白话小说与文言小说的最终合流是中国文化所决定的历史发展归宿。白话叙述脱胎于口头文学的“说话”,而口头文学叙事方式的特征之一便是主观叙述。所谓主观叙述,就是叙事者随时都伴随在读者左右,或者诠释情节中疑惑难解的问题;或者提醒要注意某个关键处,或者把故事所要表达的思想直言不讳地说出来。白话小说从主观叙述向客观叙述的转变,是由长篇章回小说来完成的。从历史纵向看,长篇章回小说对于客观叙述的把握又有一个从不甚纯熟发展到比较纯熟的过程。到《红楼梦》则达到古典小说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戚蓼生《石头记序》对于《红楼梦》的叙事评论道:如《春秋》之有微词,史家之多曲笔。《红楼梦》客观叙述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将叙述者戏剧化。一般客观叙述的小说,在叙述初次登场的人物时常有一段对这个人物的肖像描写和对他的背景资料的介绍,使人感到叙事者即作者的存在。《红楼梦》却把这个任务转交给作品中的人物,作品中担当此任的人物便成了一定意义上的叙事者,于是叙事者与作者分离开来,叙事者的观点并不等于作者的观点,这样作者就更深地隐蔽起来。作者让作品中行动的人物充任叙述者,由于叙述者并不完全代表作者的观点,所以作品对某个重要人物和事物的叙述,常常不是一次完成的。综合各人所叙,便是人物的立体影像。《红楼梦》客观叙述的另一特点是叙述的限知性,限知是相对全知而言,全知就是叙事者无所不知。这种无所不知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叙述视点的随意转换,二是随意代述角色的隐衷。限知叙述之叙事者也是有视点的,也可以代述角色的隐衷,不同的是他的叙述视点相对固定,而代述角色的隐衷也有限制,叙事者不能自由地进入任何角色的内心世界。这种限知性的客观叙述,有效地隐蔽了真正的叙事者——作者。《春秋》所开创的直书其事的客观叙述原则,在小说《红楼梦》中得到生动的体现。春秋笔法强调“据事迹实录”,但同时又要在客观叙述中寓以褒贬。实录和褒贬,如何统一在文本中?要义之一是笔削。“笔”就是录,“削”就是不录。笔与削寄托着作者褒贬,在《红楼梦》中,林黛玉和薛宝钗,作者到底褒谁贬谁,如果用笔与削的春秋笔法来考量,得出作者之偏爱林黛玉的结论,谅必并不困难。曹雪芹是怎样表达他的倾向的呢?除了别的手段之外,他用了笔削的手法,他对黛玉的心理活动倾注了大量笔墨,却基本上不写宝钗的内心隐衷。客观叙述中笔与削大有深意,就“笔”而言,又有一个如何写,也就是载笔之体的问题。用晦之道,就是载笔的最重要的原则,其要义是直书其事却并不用直笔。(摘编石昌渝《春秋笔法与〈红楼梦〉的叙事方略》)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正确的一项是( )(3分)A、15 B、C、D、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只有建立以“春秋笔法”为核心的中国叙事研究,才能摆脱当下西方叙事理论框架加中国文献资料的写作模式。B、如果要对“春秋笔法”进行现代意义上的理论阐释,那么对“春秋笔法”的认识就不能局限于修辞手法这方面。C、由于白话小说是从口头文学演进而成,因此需要通过长篇章回小说来帮助它完成从主观叙述向客观叙述的转变。D、只要小说家与史家的是非判断和价值取向受到经学观念的影响,他们所叙述的作品就都会运用到笔削这一手法。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对有关作品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别了,不列颠尼亚》写到“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叙事者在对客观事实的叙述中包含了自己的价值判断。B、《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且把闲话休题,只说正话”,表明了叙事者伴随在读者身边,提醒读者注意作品的主要内容。C、《茶馆》塑造了面貌各异、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这得益于作者采用全知叙述,让叙事者能自由进入各种角色的内心世界。D、《三国演义》叙事结构中蜀汉这条线索最重要,着墨最多,按春秋笔法的笔与削来看,这体现了作者抑曹尊刘的褒贬立场。4、请以《红楼梦》中贾宝玉形象的塑造为例,简要说明《红楼梦》是如何将叙述者戏剧化的。(4分)5、法国汉学家于连认为,“春秋笔法”是一种“迂回”的话语表达,对它的研究是理解中国文化的一种方式。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看法的理解。(4分)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老子之“道”和孔子之“仁”,是中国儒道文化精神的两大基石。“道”与“仁”虽然考察问题的逻辑起点不同,具体方法不同,但是所彰显的社会价值观则基本相同。15 老子之“道”,是万物生成的本原,又是现象存在的本体。道,表现在价值原则上是“上善”。上善,就是至善的道德。万物中,水最能体现道德之善:“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道,表现在社会行为上是“无为”。无为不是不为,而是像水那样为而无为。社会行为的核心是“治国治身”。治国顺乎民性,修养生息。治身以学养性,行循自然。道,表现在主体性情上是“复性”。复性,就是回归于本然之性。本然之性至真至纯,是圣人道德境界的标志。出乎本性的道德是“上德”,迫于外在规范的道德则是“下德”。孔子之“仁”,是君子道德人格的核心,又是社会伦理秩序的规范。仁,必须形之于“德”。仁,是心性修养的一种抽象存在,必须以道德的形式具体呈现出来。所以,孔子既将仁作为人生矢志不渝追求的道德目标,又将仁作为人生修养的道德品质,其核心是“爱人”“济众”。仁与德,必须表现在博爱与正已之间。仁,必须导之于“礼”。自由追求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天性,秩序建构是社会存在的必然前提。孔子既强调“克己复礼”,自觉遵守秩序;也热爱生命自由,在不越礼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享受自由人生。仁与礼,必须落实于自由与规范之间。仁,必须成之于“行”。“仁”是君子精神世界的支点,但必须落实到人生行为之中,才能彰显其意义。孔子将君子之道概括为“不忧”“不感”“不惧”,并强调唯有仁者、智者、勇者才能做到。仁与行,必须落实于精神与生活之间。综上所论,“道”和“仁”都立足于救世,因而构成辩证性关联。老子论“道”,强调人性的本然状态;孔子论“仁”,强调社会的应然状态。在理论逻辑上,老子从道德人心的角度,企图救赎异化的人性;孔子从伦理教化的角度,企图重构崩溃的秩序。二者构成理论上的互补关系,价值观上的辩证性关联。(选自光明日报《老子之“道”和孔子之“仁”》,有删改)材料二:中国有着悠久的知识分子传统,可以在儒道文化中找到根源。儒家知识分子的身份认同,儒家知识分子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中坚力量,儒家传统文化深刻地形塑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给他们的性格特征、价值理念、精神人格等打上了难以磨灭的烙印。具体来讲,儒家知识分子的身份认同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鲜明特征。生一是对“道”的追求和担当;二是“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参与意识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也就是“治国平天下”;三是儒家知识分子对自我修养的极端重视。以上可以说是儒家知识分子身份认同上的正能量,但是儒家文化也对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有一定的负面影响,最主要的是根深蒂固的忠君颂圣意识使知识分子很容易成为权势的奴婢,丧失宝贵的独立意识和批判精神。孔子所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奠定了儒家士人忠君的理念,君王如果不行仁政,士人臣子只能劝诫、谏言,无论如何不能有不忠之心。道家思想对中国知识分子身份建构的影响:如果说儒家思想使中国传统士人成为立法者和合作者,那么道家思想则使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身份认同带有更多的避世者和逍遥者的色彩。首先是道家的“无为”思想使士人在不得志之时可以避世者自居。从积极的一方面说,“无为”的思想使传统士人在仕途不顺之时能够以退为进,韬光养晦,不急不躁,不气不馁,以辩证的态度和平和的心态面对逆境和挫折。但是另一方面,道家的“无为”带来的消极影响也不容小觑。道家浓厚的虚无主义和相对主义色彩使中国知识分子很容易染上“软骨病”和“人格分裂症”。道家思想对中国传统知识分子身份认同的另一个重要影响是审美自由人格的塑造。与儒家重视社会伦理不同,道家更重视自然审美人格的塑造,引导人们在自然山水之间获得心灵的自由和解脱,挣脱世俗名利的羁绊,不在意他人的评判,不在意种种世俗价值观念对人的规定和束缚,回归自然的本性,才能达到无拘无束的心灵自由。道家对审美自由境界的追求影响了无数在儒家仕途上艰难前行的士人,从归隐田园的陶渊明到钟情山水的谢灵运,从旷达超然的苏东坡到一心报国的陆放翁,道家思想成为儒家最好的补充,为士人在出世与入世之间、庙堂与山水之间、入仕与隐逸之间的挣扎和苦闷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径,使他们获得了心灵的平衡和慰藉,也在一定程度上将“分裂的人格”弥合起来。(选自人民网《儒道传统文化与中国知识分子的身份认同》,有删改)15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一项是(3分)( )A、老子之“道”和孔子之“仁”,虽然考察问题的逻辑起点和具体方法不同,但二者都立足于救世,相互补充,互为辩证。B、老子之“道”,是万物生成的本原;孔子之“仁”,是君子道德人格的核心。二者对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影响均利弊共存。C、道家思想使知识分子成为权势的奴婢,丧失宝贵的独立意识和批判精神,导致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成为避世者和逍遥者。D、儒家重视社会伦理,道家更重视自然审美人格的塑造,引导人们在自然山水之间回归自然的本性,达到心灵自由。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儒道文化二者的关系,不过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B、道,表现为“上善”“无为”“复性”,强调人性的本然状态,企图救赎异化的人性。C、仁,必须形之于“德”,导之于“礼”,成之于“行”,强调社会的应然状态,企图重构崩溃的秩序。D、儒道互补,彻底解决古往今来士人在入世与出世之间、庙堂与山水之间的矛盾与纠结。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语句能诠释“儒道融合”一项是(3分)()A、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B、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C、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D、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论证思路。(4分)5、作为当代知识青年,你认为应该如何从儒家文化和道家思想中汲取营养,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4分)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春雨江南,秋风蓟北。”这短短两句分明道出了江南与北国景色的不同。当然喽,谈园林南北的不同,不可能离开自然的差异。我曾经说过,从人类开始有居室,北方是属于窝的系统,原始于穴居,发展到后来的民居,是单面开窗为主,而园林建筑物亦少空透。南方是巢居,其原始建筑为棚,故多敞口,园林建筑物亦然。产生这些有别的情况,还是先就自然环境言之,华丽的北方园林,雅秀的江南园林,有其果,必有其因。园林与其他文化一样,都有地方特性,这种特性形成还是多方面的。“小桥流水人家”,“平林落日归鸦”,分明两种不同境界。当然北方的高亢,与南中的婉约,使园林在总的性格上不同了。北方园林我们从《洛阳名园记》中所见的唐宋园林,用土穴、大树,景物雄健,而少迭石小泉之景。明清以后,以北京为中心的园林,受南方园林影响,有了很大变化。但是自然条件却有所制约,当然也有所创新。首先对水的利用,北方艰于有水,有水方成名园,故北京西郊造园得天独厚。而市园,除引城外水外,则聚水为池,赖人力为之了。水如此,石南方用太湖石,是石灰岩,多湿润,故“水随山转,山因水活”15 ,多姿态,有秀韵。北方用土太湖、云片石,厚重有余,委婉不足,自然之态,终逊南中。且每年花木落叶,时间较长,因此多用长绿树为主,大量松柏遂为园林主要植物。其浓绿色衬在蓝天白云之下,与黄瓦红柱、牡丹海棠起极鲜明的对比,绚烂夺目,华丽炫人。而在江南的气候条件下,粉墙黛瓦,竹影兰香,小阁临流,曲廊分院,咫尺之地,容我周旋,所谓“小中见大”,淡雅宜人,多不尽之意。落叶树的栽植,又使人们有四季的感觉。草木华滋,是它得天独厚处。北方非无小园、小景,南方亦存大园、大景。亦正如北宗山水多金碧重彩,南宗多水墨浅绛的情形相同,因为园林所表现的诗情画意,正与诗画相同,诗画言境界,园林同样言境界。北方皇家园林(官僚地主园林,风格亦近似),我名之为宫廷园林,其富贵气固存,而庸俗之处亦在所不免。南方的清雅平淡,多书卷气,自然亦有寒酸简陋的地方。因此,北方的好园林,能有书卷气。所谓北园南调,自然是高品。因此成功的北方园林,都能注意水的应用,正如一个美女一样,那一双秋波是最迷人的地方。我喜欢用昆曲来比南方园林,用京剧来比北方园林(是指同治、光绪后所造园),京剧受昆曲影响很大,多少也可以说从昆曲中演变出来,但是有些差异,使人的感觉也有些不同。然而最著名的京剧演员,没有一个不在昆曲上下过功夫。而北方的著名园林,亦应有南匠参加。文化不断交流,又产生了新的事物。在造园中又有南北园林的介体——扬州园林,它既不同于江南园林,又有别于北方园林,而园的风格则两者兼有之。从造园的特点上,可以证明其所处地理条件与文化交流诸方面的复杂性了。现在,我们提倡旅游,旅游不是“白相”(上海方言:玩),是高尚的文化生活,我们赏景观园,要善于分析、思索、比较,在游的中间可以得到很多学问,增长我们的智慧,那才是有意义的。(摘编自陈从周《中国文人园林》)材料二:在中国的文人历史上,古典园林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文人作品中非常重要的意象,园林的建设造就融入了文人的情思与意趣,成型后的园林又给文人们带来不曾有过的心中悸动,时间的不同也造成了各个时期的文人对于园林文化的认识也不尽然相同。园林文化的不断发展造成了在明清时期的园林艺术文化达到成熟的阶段,而《红楼梦》中的大观园的园林建筑就是那个时期园林文化的集大成者,它的园林艺术成就是全方位的、全方面的成功,因此也是最能反映文人看园林时产生的心中意境,心中审美的情怀,心中发散的思想。文人用意境造园林,园林又以实际产生的化学反应补给文人的心中世界,这一点在《红楼梦》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以下段落顺序已被打乱)①大观园的植物布置更是每个人品格的写照,爱什么植物,说明你喜欢这个植物所具有的品格,也间接说明了这个人的品格,文人对于园林意境的体会也就近乎全面展现了。②错落有致的亭台楼榭是贾府文人们吟诗作画的场所,恰当的小建筑能够带领这些文人感受大观园最极致的美,循序渐进地体会大观园中的神秘美感,一步一步地将大观园的全貌展现给来人,这是文人园林意境的灵魂所在。③大观园的造地选址在宁国府的基础上进行扩建,彰显贾府气势,距离贾府又比较近,可以时常去大观园写生游玩,在宁国府内的建筑又贴近贾府的大山祖脉,更能让贾府文人将这种祖脉给一代一代继承下去,这是贾府文人对于园林意境的根基。④山和水的搭配将大观园的景色都带活了,真给游览的人带来一种深处自然的感受,在近乎真实的大观园里,文人们更容易在山水之间吐露最真实的想法和心声。园林重要的还有匾额楹联,一个题人用什么字什么词都在一字一句说着这个人的文化素养、个性特点。(摘编自《<红楼梦>:以意造园,复以园造意,大观园背后的文人园林意境》)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北方园林建筑物的“少空透”与南方园林建筑物的“多敞口”,都可以追溯到原始的居住形式。B、明清之后以北京为中心的北方园林与唐宋时期的园林相比略有变化,这是南方园林影响的结果。C、不同时期的文人有着不同的情思与意趣,这使得不同时期的大众对于园林文化有了不同的认识。15 D、明清时期的园林艺术成就是全方位的、全方面的成功,也是最能反映文人意境、思想与情怀的。2、根据材料一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南方园林的“小中见大”,淡雅宜人,多不尽之意,这些都与江南的气候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B、赏景观园的过程中也应该扩大见闻,增长智慧,如果只是“白相”,就不是高尚的文化生活了。C、那些较为成功的北方园林,都注意到了水的应用,因此形成了绚烂夺目、华丽炫人的园林风格。D、扬州园林兼有南北园林风格的介体特征,可以证明其所处地理环境与文化交流诸方面的复杂性。3、材料二后半部分已被打乱,根据论证的结构与逻辑,下列各项的顺序最恰当一项是()(3分)A、②③④① B、③④①② C、③②④① D、③④②①4、材料二提到“大观园的植物布置更是每个人品格的写照”,请在“潇湘馆”“蘅芜苑”中任选一个,对此观点简要分析。(4分)5、据报道,我国的园林旅游业发展前景良好。请结合材料,从改造传统园林的角度谈谈应该如何促进园林旅游业发展。(4分)15 附:参考答案一、1.【参考答案】 B【解析】 “真实的历史基础对于艺术创作并无裨益”错误。从原文“《觉醒年代》却是在真实历史人物基础上的艺术创造。真实与虚构的勾连,奇特的艺术生命力恰在于不灭的灵魂与活着的人之间进行跨时空的对话,其间所迸发的激情与优雅的火花,是当下人们跳出庸常迈向崇高的灯火”来看,《觉醒年代》的出圈,源于“真实的历史基础”与“虚构的情节”的勾连,选项的无中生有。2.【参考答案】 D【解析】 “只要……就……”错误。从原文“基于历史真实,追求艺术真实,‘红色经典’再生产一定要明白英雄人物首先是‘人’,但更要明白英雄人物之为英雄的超越性和特殊性,因此对其‘烟火气’的刻画要有‘度’,再生产要基于现实主义原则,以英雄主义为轴心展开,要回到社会生活的常识、常情、常德,以增强新时代人民的归属感、认同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来看,“红色经典”塑造英雄形象要想“增强新时代人们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必须满足“基于历史真实,追求艺术真实”“对其‘烟火气’的刻画要有‘度’”“回到社会生活的常识、常情、常德”等条件,选项表述过于绝对。3.【参考答案】 C【解析】 材料二主要阐述了新时代“红色经典”的创作及使命。C项“用现代科技为影片插上了视觉奇观的翅膀”主要说的是现代科技给人的观影感受,不能支持材料二的观点。4.【参考答案】 ①密切联系大众,在价值上实现与观众的共情;②借助真实与虚构的勾连,创造永恒的生命奇迹;③捕捉细节,表现爱与生命的文艺母题;④立足时代,注重悲剧韵味,符合人们的审美感受力;⑤可以支撑人格坐标,令人自省。【解析】 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由“这些国剧以充满审美意趣方式讲述红色故事,让我们与‘他们’真切相遇,从中,我们看到‘他们’,更看到自己”“2021年‘出圈’的国剧作为一种重要参照,以高贵的‘戏核’,首先在价值引领上实现了与观众的共情”可知,密切联系大众,在价值上实现与观众的共情。由“艺术的最高成就在于创造永恒的生命奇迹。如果说《山海情》是集合种种以成典型,《觉醒年代》却是在真实历史人物基础上的艺术创造。真实与虚构的勾连,奇特的艺术生命力恰在于不灭的灵魂与活着的人之间进行跨时空的对话,其间所迸发的激情与优雅的火花,是当下人们跳出庸常迈向崇高的灯火”可知,借助真实与虚构的勾连,创造永恒的生命奇迹。由“爱与生命,是文学艺术的母题。无论是《山海情》,抑或是《觉醒年代》《叛逆者》等,都以微细的镜头捕捉到了这个强大的主题”可知,捕捉细节,表现爱与生命的文艺母题。由“‘出圈’国剧要表达‘红色’,但它们的情调、气质和风格却不是一路高歌地追求革命、歌颂人民和表彰先进,甚至恰恰相反,这些正剧的潜流竟是悲情感怀与悲剧韵味。这些作品因浸润了悲剧的情调,而获得了审美的高度,也由此暗合了人们越发挑剔的审美感受力”可知,立足时代,注重悲剧韵味,符合人们的审美感受力。由“这些好故事的全部意义也许正在于——当它抵达观众时,可以支撑起人格的坐标,令人们获得自省”可知,可以支撑人格坐标,令人自省。5.【参考答案】 ①既要尊重历史逻辑真实,成就革命大义的合理性,也要立足现实条件,在时代精神中展示真实的人性;②要基于现实主义的原则,保持英雄人物在人格上的超越性和特殊性。【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由“原本生成于特定历史语境的‘红色经典’再生产,既要尊重历史逻辑真实,再现特定历史环境的残酷性、严肃性,在生存底线一再退守中奋起抗争和义无反顾,从而成就革命大义的合理性;也要立足现实条件,在时代精神中展示真实的人性”可知,既要尊重历史逻辑真实,成就革命大义的合理性,也要立足现实条件,在时代精神中展示真实的人性。由“基于历史真实,追求艺术真实,‘红色经典’再生产一定要明白英雄人物首先是‘人’,但更要明白英雄人物之为英雄的超越性和特殊性,因此对其‘烟火气’的刻画要有‘度’15 ,再生产要基于现实主义原则,以英雄主义为轴心展开,要回到社会生活的常识、常情、常德,以增强新时代人民的归属感、认同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可知,要基于现实主义的原则,保持英雄人物在人格上的超越性和特殊性。二、1.【参考答案】 B【解析】 “从而使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强加因果。材料一“后来在世界工业革命如火如荼、人类社会发生深刻变革的时期,中国丧失了与世界同进步的历史机遇,落到了被动挨打的境地”,世界工业革命时期,西方国家逐渐变得强大,只是客观背景条件,不是原因。2.【参考答案】 B【解析】 “在社会发展层面上体现”无中生有。“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是指一种变革精神。3.【参考答案】 A【解析】 “表现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说法错误,应是表现了老当益壮,仍然有能担当大任的决心和能力。4.【参考答案】 ①首先概括指出“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作用;②然后围绕“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内涵及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具体作用展开论述;③最后总结全文,重申“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价值,倡议要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解析】 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材料一共有六段,分三层。第一段,“五千多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经受住无数难以想象的风险和考验……同千百年来锤炼的‘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密不可分”概括指出“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作用;第二段“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具有丰富内涵。其中,包含了反思‘时艰’的深沉忧患意识”“包含了舍生取义的高尚气节”“包含了革故鼎新的变革精神”从三个层面解读“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内涵;第三、四、五段“英雄的中国人民始终没有屈服,在救亡图存的道路上一次次抗争、一次次求索,展现了不畏强暴、自强不息的顽强意志”“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在波澜壮阔的抗美援朝战争中……面对外来侵略,中华民族凭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有力维护了祖国和民族的尊严”“纵览历史,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为中华民族不断前进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和不竭力量源泉”具体论述“自强不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第六段,“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理念,在漫长历史进程中促进了国家统一和稳定,具有永恒魅力和时代价值,需要不断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总结全文,重申“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价值,倡议要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5.【参考答案】 ①内涵丰富,包含了深沉的忧患意识、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舍生取义的高尚气节和革故鼎新的变革精神;②为中华民族不断前进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不竭的力量源泉;③促进了国家统一和稳定,具有永恒魅力和时代价值;④可以指导个人言行,培养君子品格。【解析】 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结合材料一第二段“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具有丰富内涵。其中,包含了反思‘时艰’的深沉忧患意识”“包含了舍生取义的高尚气节”“包含了革故鼎新的变革精神”可知,“自强不息”理念内涵丰富,包含了深沉的忧患意识、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舍生取义的高尚气节和革故鼎新的变革精神。结合材料一“纵览历史,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为中华民族不断前进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和不竭力量源泉”可知,“自强不息”理念为中华民族不断前进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不竭的力量源泉。结合材料一“历史充分证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理念,在漫长历史进程中促进了国家统一和稳定,具有永恒魅力和时代价值”可知,“自强不息”理念促进了国家统一和稳定,具有永恒魅力和时代价值。结合材料二“天之运行,四时交替,昼夜更迭,岁岁年年无有止息,无有差错,君子当效法天道之健,以自强不息”可知,“自强不息”理念可以指导个人言行,培养君子品格。三、1.【参考答案】 D15 【解析】 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A项:“完成中国学术当代话语的构建”错误。材料一第一段“‘春秋笔法’的系统研究与阐释,不仅可弥补该领域研究之不足,更为古代文论话语的现代转换提供尝试性探索,也是克服当前中国文论‘失语症’的必然选择,同时有利于建立中国叙事学理论体系”,据此看出是有利于建立中国叙事学理论体系,并未说“完成中国学术当代话语的构建”;B项:“中国史传实录事迹而令褒贬自见的叙事方式”错误,原文“是一种实录事迹而令褒贬自见的叙事方式”;C项:“文人雅士成为白话小说的主要创作者意味白话小说纳入史传叙事传统,决定了白话小说与文言小说的最终合流”错误。材料二第一段“白话小说从民间‘说话’口头文学演进而成,当生活在史官文化中的文人雅士成为它的主要创作者的时候,便意味着它也纳入到了史传叙事传统之中。白话小说与文言小说的最终合流是中国文化所决定的历史发展归宿”,据此看出,是中国文化决定白话小说与文言小说的最终合流。2.【参考答案】 B【解析】 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A项:“只有建立以‘春秋笔法’为核心的中国叙事研究,才能摆脱当下西方叙事理论框架加中国文献资料的写作模式”错误,材料一第三段“从总体上看,还是未能摆脱西方叙事理论框架加中国文献资料的写作模式,而以‘春秋笔法’为核心的中国叙事研究则有可能改变这一状况”,据此看出选项说法过于绝对化,原文只是说有可能改变这一状况。C项:“由于白话小说是从口头文学演进而成,因此需要通过长篇章回小说来帮助它完成从主观叙述向客观叙述的转变”错误。材料一第一段“白话小说从民间‘说话’口头文学演进而成”,材料一第三段“白话小说从主观叙述向客观叙述的转变,是由长篇章回小说来完成的”,据此看出,选项中二者并没有因果关系。D项:“只要小说家与史家的是非判断和价值取向受到经学观念的影响,他们所叙述的作品就都会运用到笔削这一手法”错误。材料一第四段“‘春秋笔法’所蕴含的‘微言大义’是史家、作家之褒贬,在具体书写过程中,经学观念对史官记史和作家叙事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左右史家和作家的是非判断和价值取向”,选项说法绝对化。3.【参考答案】 C【解析】 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C项中“《茶馆》……这得益于作者采用全知叙述,让叙事者能自由进入各种角色的内心世界”错误。材料二第五段“全知就是叙事者无所不知。这种无所不知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叙述视点的随意转换,二是随意代述角色的隐衷。限知叙述之叙事者也是有视点的,也可以代述角色的隐衷,不同的是他的叙述视点相对固定,而代述角色的隐衷也有限制,叙事者不能自由地进入任何角色的内心世界。这种限知性的客观叙述,有效地隐蔽了真正的叙事者——作者”,而《茶馆》没有心理描写,只用客观的人物语言来塑造人物形象,据此可知并非全知叙述。4.【参考答案】 《红楼梦》对贾宝玉的塑造,不是通过作者单独来完成的,而是由冷子兴、王夫人、林黛玉等作品中的人物充任叙述者来完成的;也不是一次性完成的,而是综合多次的叙述,才完成贾宝玉立体形象的塑造。【解析】 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材料二第四段“《红楼梦》客观叙述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将叙述者戏剧化。一般客观叙述的小说,在叙述初次登场的人物时常有一段对这个人物的肖像描写和对他的背景资料的介绍,使人感到叙事者即作者的存在。《红楼梦》却把这个任务转交给作品中的人物,作品中担当此任的人物便成了一定意义上的叙事者,于是叙事者与作者分离开来,叙事者的观点并不等于作者的观点,这样作者就更深地隐蔽起来。作者让作品中行动的人物充任叙述者,由于叙述者并不完全代表作者的观点,所以作品对某个重要人物和事物的叙述,常常不是一次完成的。综合各人所叙,便是人物的立体影像”。5.【参考答案】 “春秋笔法”的“迂回”表现为寓褒贬于曲折的用笔之中;它体现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话语模式,涉及中国文化的许多方面并在文化史上有重要意义,对它的研究有助于理解中国文化。【解析】 考查学生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的能力。法国汉学家于连认为,“春秋笔法”是一种“迂回”的话语表达,对它的研究是理解中国文化的一种方式:第一,材料一第四段“‘春秋笔法’并非仅仅是用笔曲折而意含褒贬的修辞手法”,据此分析出,“春秋笔法”15 的“迂回”表现为寓褒贬于曲折的用笔之中;第二,材料一第一段“‘春秋笔法’看似一个语词,却连接着经学、史学、文学、修辞学、新闻学等多个学科,体现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话语模式,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材料一第五段“‘春秋笔法’是中国独有的理论范畴,也是中国式话语对世界话语表达方式的贡献”,据此分析出,它体现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话语模式,涉及中国文化的许多方面并在文化史上有重要意义,对它的研究有助于理解中国文化。四、1.【参考答案】 C【解析】 C项“张冠李戴”。材料二第四段“使知识分子很容易成为权势的奴婢,丧失宝贵的独立意识和批判精神”的是儒家思想,不是道家思想。2.【参考答案】 D【解析】 D项“曲解文意”。材料二最后一段“为士人在出世与入世之间、庙堂与山水之间、入仕与隐逸之间的挣扎和苦闷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径”,只是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径,并没说“彻底解决”。3.【参考答案】 A【解析】 A项是儒道融合;B、C项强调的是儒家思想;D项是道家思想。4.【参考答案】 材料一按照总-分-总的结构论述了老子之“道”和孔子之“仁”。(1分)首先提出观点:老子之“道”和孔子之“仁”虽然考察问题的逻辑起点不同,具体方法不同,但是所彰显的社会价值观则基本相同。(1分)然后进行分述:老子之“道”,是万物生成的本原,又是现象存在的本体,表现为“上善”“无为”“复性”;孔子之“仁”,是君子道德人格的核心,又是社会伦理秩序的规范,必须形之于“德”,导之于“礼”,成之于“行”。(1分)最后总结,阐明二者之间的互补和辩证关系,收束全文。(1分)(能结合材料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5.【参考答案】 示例:儒家:一是对“道”的追求和担当;二是“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参与意识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也就是“治国平天下”;三是修身养性,重视自我修养。同时,摒弃忠君颂圣意识,避免丧失宝贵的独立意识和批判精神。(2分)道家:一是在仕途不顺之时能够以退为进,韬光养晦,不急不躁,不气不馁,以辩证的态度和平和的心态面对逆境和挫折;二是重视自然审美人格的塑造,在自然山水之间获得心灵的自由和解脱,挣脱世俗名利的羁绊,不在意他人的评判,不在意种种世俗价值观念对人的规定和束缚,回归自然的本性,达到无拘无束的心灵自由。同时,避免沾染浓厚的虚无主义和相对主义色彩,染上“软骨病”和“人格分裂症”。(2分)(能结合材料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五、1.【参考答案】 A【解析】 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能力。B.“略有变化”错误,原文为“北方园林我们从《洛阳名园记》中所见的唐宋园林,用土穴、大树,景物雄健,而少迭石小泉之景。明清以后,以北京为中心的园林,受南方园林影响,有了很大变化”,是“有了很大变化”;C.“这使得不同时期的大众对于园林文化有了不同的认识”错误,原文是“园林的建设造就融入了文人的情思与意趣,成型后的园林又给文人们带来不曾有过的心中悸动,时间的不同也造成了各个时期的文人对于园林文化的认识也不尽然相同”,陈述对象不是“不同时期的大众”是“各个时期的文人”;D.“明清时期的园林艺术”错误,原文为“《红楼梦》中的大观园的园林建筑就是那个时期园林文化的集大成者,它的园林艺术成就是全方位的、全方面的成功,因此也是最能反映文人看园林时产生的心中意境,心中审美的情怀,心中发散的思想”,“明清时期的园林艺术”应该为大观园的园林艺术。2.15 【参考答案】 C【解析】 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因此形成了绚烂夺目、华丽炫人的园林风格”错误,原文为“浓绿色衬在蓝天白云之下,与黄瓦红柱、牡丹海棠起极鲜明的对比,绚烂夺目,华丽炫人”,可见“水的应用”和“形成了绚烂夺目、华丽炫人的园林风格”强加因果。3.【参考答案】 C【解析】 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段落介绍大观园的园林艺术特点,结合“大观园的造地选址在……是贾府文人对于园林意境的根基”可知,③是总说,介绍大观园地理位置,应放在首位;接着按照从人文到自然的顺序介绍人文场所和自然环境,承接②④;最后具体介绍园内植物布置与个人品格的关系,照应上文最后提到的“心中发散的思想”,应放在最后。顺序为③②④①。4.【参考答案】 ①林黛玉住的是潇湘馆,那里最多的植物就是竹子,竹子的生命力顽强,具有高洁不屈的精神,也是变相的表达了林黛玉虽纤细但不曾折腰的高洁品质;②薛宝钗住的是蘅芜苑,那里大多都是香气馥郁的香草,能够得到众人的喜爱,这也在说明宝钗是世故圆滑、同时才华横溢的品格。【解析】 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林黛玉住的是潇湘馆,潇湘馆是文中引用舜的潇湘二妃娥皇、女英的典故而更名,后世以潇湘指斑竹,泛指竹。其中以竹子最盛,“凤尾森森,龙吟细细,一片翠竹环绕”。翠竹,象征的是一种不屈不挠的可贵品质,高洁中带着儒雅,含蓄里透着活力。黛玉的诗号“潇湘妃子”,正是这样一种高贵而自然脱俗,婀娜而风姿绰约的魅力。“潇湘”变相的表达了林黛玉虽纤细但不曾折腰的高洁品质。薛宝钗住的是蘅芜苑,蘅芜是菊科下属的一些植物,多为草本。“只见许多异草……味香气馥,非花香之可比”,那里大多都是香气馥郁的香草,能够得到众人的喜爱,这也在说明宝钗是世故圆滑、同时才华横溢的品格。5.【参考答案】 ①在改造传统园林时,注意营造寓学于游的游览环境,融合文化交流,促进游客在游览园林中可以通过思索、比较来得到学问,增长智慧;②在保留园林意境根基的基础上,在园林的改造融入古代文人的情思与意趣,并将山和水合理搭配,从而把园林景色带活以吸引游客。【解析】 考查学生利用文中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的的能力。结合“北方的著名园林,亦应有南匠参加。文化不断交流,又产生了新的事物。在造园中又有南北园林的介体——扬州园林,它既不同于江南园林,又有别于北方园林,而园的风格则两者兼有之。从造园的特点上,可以证明其所处地理条件与文化交流诸方面的复杂性了……现在,我们提倡旅游,旅游不是“白相”(上海方言:玩),是高尚的文化生活,我们赏景观园,要善于分析、思索、比较,在游的中间可以得到很多学问,增长我们的智慧,那才是有意义的”分析可知,在改造传统园林时,注意营造寓学于游的游览环境,融合文化交流,促进游客在游览园林中可以通过思索、比较来得到学问,增长智慧;结合“在中国的文人历史上,古典园林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文人作品中非常重要的意象,园林的建设造就融入了文人的情思与意趣”“大观园的造地选址在宁国府的基础上进行扩建,彰显贾府气势”“在宁国府内的建筑又贴近贾府的大山祖脉,更能让贾府文人将这种祖脉给一代一代继承下去,这是贾府文人对于园林意境的根基”“山和水的搭配将大观园的景色都带活了,真给游览的人带来一种深处自然的感受,在近乎真实的大观园里,文人们更容易在山水之间吐露最真实的想法和心声”分析可知,在保留园林意境根基的基础上,在园林的改造融入古代文人的情思与意趣,并将山和水合理搭配,从而把园林景色带活以吸引游客。15
版权提示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其他相关资源
高中语文2023新高考全国1卷现代文阅读Ⅰ模考试题精选练习(附参考答案)
文档下载
收藏
所属:
高考 - 二轮专题
发布时间:2023-02-21 19:46:05
页数:15
价格:¥4
大小:533.50 KB
文章作者:U-2009
分享到:
|
报错
推荐好文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推荐特供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