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广东省 2022-2023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期末试卷(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9

2/19

剩余17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广州市第五中学高一年级2022学年第一学期地理科期末测试题一、单项选择题。北京时间2021年12月9日15:40,“天宫课堂”第一课正式开讲!“太空教师”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在中国空间站为广大青少年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太空科普课(图)。中国空间站首次太空授课活动面向全球进行直播。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空间站所处最低级别的天体系统是()A.地月系B.太阳系C.银河系D.河外星系2.下列地理现象最有可能干扰空间站与地面指挥系统通信联系的是()A.云雾B.流星C.太阳活动D.太阳辐射【答案】1.A2.C【解析】【1题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银河系与河外星系是并列关系,银河系包含太阳系,太阳系包含地月系。空间站围绕地球公转,属于地球的卫星(人造),因此,空间站所处最低级别的天体系统是地月系,故A选项正确,BCD选项错误。故选A。【2题详解】天气现象不会影响无线电信号的传播与接收,故A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电离层大气处于高度电离状态,能反射无线电波,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流星和太阳辐射都不影 响电离层,故BD选项错误;当太阳活动爆发,黑子和耀斑增多时,其暴发的大量带电粒子会引起电离层扰动,使地球上无线电短波通信受到影响,甚至出现短暂的中断,因此,最有可能干扰空间站与地面指挥系统通信联系的是太阳活动,故C选项正确。故选C。【点睛】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当太阳黑子和耀斑增多时,其发射的电磁波进入地球大气层,会引起大气层扰动,使地球上无线电短波通信受到影响,甚至出现短暂的中断;太阳大气抛出的高能带电粒子会扰乱地球磁场,使地球磁场突然出现“磁暴”现象;如果太阳大气抛出的高能带电粒子高速冲进两极地区的高空大气,并与那里的稀薄大气相互碰撞,还会出现美丽的极光;近几十年的研究还表明,地球上许多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如地震、水旱灾害等。下图表示某中学生在自然博物馆看到的四块动物化石,甲、乙、丙、丁分别为恐龙化石、三叶虫化石、哺乳动物化石和鱼类化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3.关于图中四块化石年龄由老到新排序正确的是()A.甲乙丙丁B.丁乙丙甲C.乙丁甲丙D.乙丁丙甲4.与图中丙化石相同的地质年代,陆地上繁盛的植物是()A.孢子植物时代B.蕨类植物C.海生藻类D.被子植物【答案】3.C4.D【解析】【3题详解】图文信息表明,甲、乙、丙、丁分别为恐龙化石、三叶虫化石、哺乳动物化石和鱼类化石,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可知,恐龙生活在中生代,三叶虫生活在早古生代,哺乳动物出现在中生代后期,但在新生代快速发展,鱼类在晚古生代大量繁衍。因此四块化石年龄由老到新的排序分别是三叶虫化石、鱼类化石、恐龙化石、哺乳动物化石,即为乙、丁、甲、丙,C正确,A、B、D错误。故选C。【4题详解】图文信息表明,丙化石为哺乳动物化石,哺乳动物出现在中生代后期,但在新生代快速发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元古代至古生代奥陶纪为海生藻类时代,古生代志留纪至石炭纪为陆上 孢子植物时代,古生代二叠纪至中生代侏罗纪为裸子植物时代,中生代白垩纪以来为被子植物时代,因此图中丙化石相同的地质年代,陆地上繁盛的植物是被子植物,D符合题意,排除ABC。故选D。【点睛】新生代(距今6500万年),是地球历史上最新的一个地质时代。随着恐龙的灭绝,中生代结束,新生代开始。新生代被分为三个纪:古近纪和新近纪和第四纪。总共包括七个世:古新世、始新世、渐新世、中新世、上新世、更新世和全新世。这一时期形成的地层称新生界。新生代以哺乳动物和被子植物的高度繁盛为特征,由于生物界逐渐呈现了现代的面貌,故名新生代,即现代生物的时代。2012年10月14日,奥地利“坠落人”菲利克斯·鲍姆加特纳,在美国墨西哥州罗斯维尔地区乘坐太空舱升空。约3小时后,他上升至39千米高空。随后,他从那里跳下,4分钟后才打开降落伞,成为第一个自由落体速度超音速的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5.菲利克斯·鲍姆加特纳开始起跳的位置位于()A.对流层B.平流层C.高层大气D.电离层6.菲利克斯·鲍姆加特纳降落到地表的过程中,大气温度的变化情况是()A.先升后降B.先降后升C.-直上升D.-直下降7.菲利克斯·鲍姆加特纳自由落体过程中,他面临的威胁有()①低温②高压③强辐射④缺氧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5.B6.B7.C【解析】【5题详解】根据大气的垂直分层可知,在中纬度地区对流层高度为10—12千米,对流层顶----50 千米高空为平流层,根据材料菲利克斯·鲍姆加特纳开始起跳的位置距离地表39千米,处于平流层中,故B正确,ACD错。【6题详解】对流层中,大气的温度随着海拔升高而降低,在平流层中气温随海拔升高而升高,因此,他在降落过程中,从39千米到地表,大气温度先降低,后上升,故B正确,ACD错。【7题详解】根据大气垂直方向气温变化,菲利克斯·鲍姆加特纳在下落过程中,随着高度的下降,气温先降低,进入对流层后,气温逐渐升高,但大部分时间气温都在0︒以下,处于低温状态,故①正确,近地面空气密度大,气压较高,随着海拔升高,空气密度越来越低,气压逐渐降低,在平流层气压低,因此,在他下降的过程中气压低,故②错,平流层中空气密度很小,没有水汽和固体杂质,空气透明度高,处于强辐射下,故③正确,在平流层和对流层上部空气密度很小,氧气也很稀薄,他下降的过程中面临缺氧的威胁,故④正确,本题选C。读“某季节沿海地区高空等压面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8.有关四地气压大小的比较,正确的是()A.①>③B.①<②C.③<②D.④>③9.图中①、②、③、④气温最高的是()A.①B.②C.③D.④【答案】8.D9.C【解析】【分析】【8题详解】读高空等压面示意图可知,高空①处等压面凸起,②处等压面凹陷,由此判断,此时高一水平面上的气压①>②;高空等压面形态与近地面相反,则近地面③处等压面凹陷,④处等压面凸起,即近地面气压④>③;同一地点的高空气压总是低于近地面,因此气压值③>①、 ④>②,综合起来,图中各点的气压值④>③>①>②,由此判断,ABC错误,D正确。故选D。【9题详解】滨海地区一般形成海陆风热力环流,图中沿海地区高空等压形态应是海陆风热力环流所致,读图分析可知,近地面④处气压高于③处,根据热力环流的原理可知,④处气压高是因为气流冷却收缩下沉所致,③处气压低是因为气流受热膨胀上升所致,因此近地面③处气温高于④;对流层大气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因此近地面③、④处气温始终分别高于高空中的①、②处,综合判断可知,图中四处气温最高的是③,C符合题意,排除ABD。故选C。【点睛】等压面凸起的地方,表示在同一高度上,气压比四周(两侧)高。等压面凹陷,表示同一高度上,气压比四周(两侧)低。同一地点的高空等压面与低空等压面往往对称相反。读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10.青藏高原气温比同纬度四川盆地低的主要原因是()A.①和②较小B.②和③较小C.③和④较小D.③和⑤较小11.我国西北内陆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昼夜温差明显较大,其合理的解释是()A.白天①辐射强,夜晚②辐射弱B.白天①辐射弱,夜晚③辐射强C白天④辐射弱,夜晚②辐射弱D.白天①辐射强,夜晚③辐射弱【答案】10.D11.D【解析】【10题详解】结合已学知识,从图中可看出,①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②为大气吸收的太阳辐射,④为射向宇宙空间的大气辐射,③为大气逆辐射,⑤为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⑥为射向宇宙空间的地面辐射。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青藏高原气温比同纬度四川盆地低的主要原因是青藏高原海拔高,大气稀薄,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少,即⑤较小,同时因大气稀薄,大气逆辐射弱,③较小,D 对;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的直接热源,对流层大气不是通过直接吸收太阳辐射升温的,所以气温低与②关系不大,AB错;④为射向宇宙空间的大气辐射,对对流层大气的温度影响不大,C错。故选D。【11题详解】结合已学知识,昼夜温差大的原因主要从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弱,及夜晚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两大方面进行分析。我国西北内陆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昼夜温差明显较大,主要是我国西北内陆地区远离海洋,降水少,晴天多,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即白天①辐射强,使得白天气温较高;夜晚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即③弱,使得夜晚气温较低,所以昼夜温差大,D对,排除ABC。故选D。【点睛】大气的受热过程:过程1:投射到地球上的太阳辐射,大部分能够透过大气到达地面,小部分被大气吸收或反射;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被地面吸收和反射。地面因吸收太阳辐射而增温。过程2: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增温的同时又以长波辐射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近地面大气。地面长波辐射除极少部分穿过大气,到达宇宙空间外,绝大部分被对流层中的水汽、二氧化碳等吸收。大气在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后会增温。过程3:大气增温后,也向外辐射长波辐射。大气辐射除一小部向上射向宇宙空间外,大部分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把热量向下还给地面,这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了保温的作用。12.拉萨市是中国西藏自治区的首府,位于宽阔的拉萨河谷北侧。年平均日照总时数多达3005.3小时,有“日光城”之称,拉萨的年雨量为454毫米且多夜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正确示意拉萨多夜雨的是()A.B.C.D.【答案】B【解析】【详解】夜晚,由于山坡的冷却速度要快于山谷,谷地气温相对较高,盛行上升气流,气压低,而山坡降温快,气温较低,盛行下沉气流,气压较高;在近地面,气流便由山坡向谷地流动,而在高空,气流由谷地高空向山坡高空流动,形成夜间谷地的空气环流,因此B 图符合题意,排除ACD。由于夜间谷地盛行上升气流,空气中水汽在上升的过程中,气温降低,水汽凝结,易形成夜雨。故选B。2017年吉林省西部白城新区建设了海绵城市工程。白城地处大兴安岭东麓平原区,当地有“十年九旱,一年不旱,河水泛滥”和“一年两阵风,一次刮半年”的说法。下图示意海绵城市中关于“透水路面”的设计方案。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3.海绵城市建设对水循环各环节的影响最直接的是()A.水汽输送B.降水C.下渗D.蒸发14.白城有利于海绵城市建设的条件是()A.地形平坦,地表水流速度慢B.原有管网基础设施较完善,有利于排水C.降水集中,多暴雨D.有季节性冻土15.白城建设海绵城市可能带来的效益是()①减轻洪涝灾害②增加空气的湿度③提高植被覆盖率④减轻风沙影响⑤解决当地水资源不足问题A.①②③⑤B.②③④⑤C.①②④⑤D.①②③④【答案】13.C14.A15.D【解析】【分析】【13题详解】考查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地面工程改变不了大气环境,排除A、B两项;海绵城市工程建设会使该地增加下渗,减少地表径流,进而减少蒸发,这属于间接影响的环节,排除D ;由图可知该工程主要影响水体的下渗,故选C项。【14题详解】通过“十年九旱,一年不旱,河水泛滥”说明该地排水设施不完善,排除B项;降水集中,多暴雨,降水强度大,不利于水体下渗,排除C项;季节性冻土不利于水体下渗,排除D项;由材料可知该地位于大兴安岭东麓平原区,说明地形平坦,地表水流速慢,有利于下渗,故选A项。【15题详解】由材料可知,白城受洪涝影响,建设海绵城市可减轻洪涝灾害,①正确;通过海绵城市建设,减少水分的散失,提高植被覆盖率,可缓解当地旱情,②③正确;植被的增加可起到削减风力的作用,④正确;水资源短缺情况只能缓解,而不能解决,⑤错误。【点睛】本题以海绵城市的建设为背景,考查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目前人类活动对水循环影响主要的环节为地表径流。图为大西洋表层海水温度、盐度、密度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6.关于图中①②③的叙述正确的是()A.①表示盐度分布曲线,从赤道向南北递减B②表示密度分布曲线,呈马鞍状分布C.③表示密度分布曲线,从5°N附近向南北升高D.②表示气温分布曲线,呈马鞍状分布17.大西洋表层海水盐度、密度、温度三者关系描述正确的是()A.温度越高,密度越低B.温度越高,盐度越低C.盐度越高,密度越高D.盐度越高,密度越低 【答案】16.C17.A【解析】【16题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大洋表层的温度从赤道向南北极递减,读图可知①表示温度分布曲线,A错;大洋表层的盐度由副热带海区向高低纬海区递减,呈马鞍状分布,读图可知②表示盐度分布曲线,B、D错;大洋表层密度随纬度的增加而增大,最小值在赤道偏北5ºN左右,读图可知③表示密度分布曲线,C对。故选C。17题详解】读图可知,温度越高,密度越低,A对;从极地海区到副热带海区温度越高,盐度越高,从副热带海区到赤道附近的海区,温度越高,盐度越低,因此,温度越高不一定盐度越低,B错;从极地海区到副热带海区盐度越高,密度越低,从赤道附近的海区到副热带海区,盐度越高,密度越高,因此,盐度越高不一定密度越高或者密度越低,C、D错。故选A。【点睛】世界大洋表层的温度从赤道向南北极递减;世界大洋表层的盐度由副热带海区向高低纬海区递减;世界大洋表层密度随纬度的增加而增大。下图中图a是“某洞穴剖面景观示意图”,图b是我国某地雅丹地貌,图c是世界某地风力堆积地貌等高线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8.图a地貌景观广泛分布于我国()A.云南B.山西C.新疆D.西藏19.下列哪种地貌与图b地貌形成的外力作用相同()A.海蚀拱桥B.风蚀蘑菇C.V形河谷D.三角洲20.图c地区的盛行风向是()A.东北风B.西北风C.东南风D.西南风【答案】18.A19.B20.D【解析】 【18题详解】图a洞穴是地下溶洞,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广泛分布于我国云贵高原,A正确。BCD错误。故选A。【19题详解】图b是雅丹地貌,常见于我国西北地区,主要由风力侵蚀作用形成,风蚀蘑菇也是由风力侵蚀作用形成,B正确。海蚀拱桥是海水侵蚀形成的,V形河谷是流水侵蚀形成的,三角洲是流水沉积形成的,ACD错误。故选B。【20题详解】图c是风力堆积地貌应是沙丘,缓坡是其迎风坡,结合指向标,可判断出该地盛行西南风,D正确,ABC错误。故选D。【点睛】沙丘的缓坡是迎风坡,陡坡是背风坡。浙江省某高中地理兴趣小组进行红壤野外观测实践,并撰写了研究性学习报告。报告中写道:红壤,剖面呈土红色,腐殖质含量高,质地较黏重,透气性差,呈酸性,并绘制了土壤剖面图(见下图),完成下面小题。21.该报告的两处明显错误是()①质地较黏重②腐殖质含量高③淀积层和淋溶层位置④母质层和母岩层位置A.①②B.②③C.②④D.①③22.红壤形成过程中()A.地形坡度影响其土层厚度B.成土母质是其有机质主要来源C.高温有利于有机质的保存D.生物决定其矿物质的成分【答案】21.B22.A【解析】 【21题详解】该地区降水多,淋溶作用强,土壤黏粒比重高,①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多,淋溶作用强,不利于有机质积累,所以导致红壤的有机质含量低,②说法错误,符合题意;淀积层是由上层的淋溶层淋失的物质在此沉淀、积累,质地黏重、紧实,呈棕色或红棕色,故图中淀积层和淋溶层位置错误,③符合题意;母质层是母岩层表层疏松的风化碎屑物质所形成,其位置正确,④不符合题意。故B正确。【22题详解】地形坡度影响土层的厚度,在陡坡上,水流速度快,侵蚀强,地表疏松物质迁移速度较快,有机质、矿物养分难以保留,很难发育成深厚的土壤;缓坡水流速度慢,地表疏松物质迁移速度较慢,有机质、矿物养分积累多,土壤肥力一般较高,土层较厚,A正确。植物的枯枝落叶是土壤有机质主要来源,B错误。红壤分布在南方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温高,有机质分解速度快,有机质难以保存,导致有机层和腐殖质层都较薄,C错误。成土母质决定土壤矿物质的成分,D错误。故选A。【点睛】我国南方地区气候湿热,微生物分解作用较快,有机质积累较少;南方地区降水较多,土壤的淋溶作用强烈,养分大量流失。故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低,比较贫瘠。土壤的淋溶作用与降水有着直接关系。土壤有机质的多少、分布状况与植被密切相关,与乔木相比,草本植被根系寿命更短,但其有机质占比更高。下图示意甲、乙、丙三类土壤的局部剖面及有机质含量随深度变化,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3.影响甲、乙、丙土壤发育的天然植被依次是()A.森林、草原、荒漠B.森林、荒漠、草原C.荒漠、森林、草原D.草原、荒漠、森林24.下列有关土壤剖面与有机质含量变化曲线对应关系正确的是()A甲一①B.甲一②C.乙一②D.丙—③25.关于三类土壤的利用,叙述正确的是()A.甲宜加强植被保护B.乙要增施有机肥C.丙可大规模开发耕地D.利用不当都会造成水土流失【答案】23.B24.B25.A【解析】【分析】【23题详解】由材料可知,土壤的淋溶作用与降水有着直接的关系,降水越多,淋溶层越厚,因此湿润地区的淋溶层最厚,半干旱地区次之,干旱地区最薄。甲淋溶层最厚,属于湿润地区,由森林发育成的土壤;乙淋溶层最薄,属于干旱地区,对应的植被为荒漠;丙淋溶层居中,属于半干旱地区,对应的植被为草原。B正确,ACD错误。故选B。【24题详解】由上题分析可知,甲是森林土壤、乙是荒漠土壤、丙是草原土壤。森林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一 般低于草地,这是因为草类根系茂密,且集中在近地表的土壤中,向下则根系的集中程度递减,从而为土壤表层提供了大量的有机质;树木的根系分布很深,直接提供给土壤表层的有机质不多,主要以枯枝落叶的形式将有机质归还地表,由此判断①是草原土壤,②是森林土壤;有机质含量最低、土壤厚度最薄的是荒漠土壤,即甲对应②;乙对应③;丙对应①,B正确,ACD错误。故选B。【25题详解】由前面分析可知,甲是森林土壤、乙是荒漠土壤、丙是草原土壤。由材料可知,土壤的淋溶作用与降水有着直接关系。甲为森林土壤,位于湿润地区,降水多,淋溶作用强,土壤有机质易流失,宜加强植被保护,A正确;乙是荒漠土壤,位于干旱地区,降水少,生物量少,土壤发育差,土壤贫瘠,不是增施有机肥就能改善的,B错误;丙是草原土壤,位于半干旱地区,大规模开发耕地容易造成土地荒漠化,C错误;干旱地区降水少,不易造成水土流失,D错误。故选A。【点睛】母质、气候、生物、地形、时间是土壤形成的五大关键成土因素。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初始无机养分的最初来源。气候导致矿物的风化和合成、有机质的形成和积累、土壤中物质的迁移、分解和合成。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等,是促进土壤发生、发展最活跃的因素。地形可以使物质在地表中进行再分配,使土壤及母质在接受光、热、水等条件方面发生差异。时间是阐明土壤形成发展的历史动态过程。乞峰千里木生长在乞力马扎罗山主峰下3600~4300米的地带,树高3~10米。其顶部的叶子白天张开,夜间闭合。枯萎的叶子凋而不落。图为乞峰千里木景观图。根据材料,完成下面小题。26.推测乞峰千里木生长地的气候特征是()A.高温多雨B.干、湿季分明C.炎热干燥D.昼夜温差 大27.乞峰千里木枯萎的叶子凋而不落的最主要原因是()A.保湿B.保温C.防风D.防晒【答案】26.D27.B【解析】【26题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乞峰千里木生长在乞力马扎罗山主峰下3600-4300米的地带,这里气温较低,降水较少,太阳辐射较强,且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都比较弱,昼夜温差较大。乞峰千里木顶部的叶子白天张开、夜间闭合,也是为了白天散热、夜晚保温,以应对昼夜温差较大的气候条件,D正确。高温多雨、干湿季分明、炎热干燥不会使千里木顶部的叶子白天张开,夜间闭合,ABC错误。故答案选D。【27题详解】乞峰千里木枯萎的叶子凋而不落主要是为了应对当地昼夜温差大的气候条件,夜晚降温比较快,易产生低温冻害,乞峰千里木枯萎而不掉落的叶子可以起到保温作用,保护植株茎干不被冻伤,B正确。保湿、防风、防晒不是最主要原因,ACD错误,故答案选B。【点睛】植物与环境是相互作用的关系,植物周围的环境为植物的生长提供阳光、空气、水分、养料、适宜的温度等等植物生长所必需的条件,而植物的生长又会对环境产生影响,比如植物根系的生长腐败的植物会影响土壤的结构和组成,植物可以保持水土,植物可以调节气候,植物种类的改变会造成生物种类的改变等等。2008年5月在我国四川西部高山峡谷区发生了一次强地震,给当地造成了较大损失。地震后形成了多个堰塞湖,潜在威胁较大,需要及时准确的监控。据此完成下列各题。28.四川西部高山峡谷区位于()A.环太平洋地震带B.东非裂谷地震带C.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D.大洋中脊地震带29.地震发生以后,建筑物并不会马上倒塌,一般都要间隔约12秒,这就是地震救援领域所说的“黄金12秒”。推断“黄金12秒”确定的依据是()A.横波和纵波的传播介质差异B.人体对紧急事件的生理反应力C.各地建筑物的抗震系数的差异D.横波和纵波传播速度的差异 30.能及时监控堰塞湖形成和发展变化的技术手段是()A.遥感B.地理信息系统C.数字地球D.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答案】28.C29.D30.A【解析】28题详解】四川西部高山峡谷为横断山脉附近,处于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C选项正确。横断山脉距离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交界处较远,A选项错误。横断山脉位于亚欧板块边缘,为陆地板块,B、D选项错误。故选C。【29题详解】由于横波传播速度慢,纵波传播速度快,当地震发生后,纵波传到地面地震发生,到横波传到地面破坏建筑物,这之间的时间差,为最佳逃生时间,横波和纵波到达地面传播介质相同,并无差异,A选项错误,D选项正确。人体对紧急事件的生理反应力不需要12秒,与此无关,B选项错误。建筑抗震系数与建筑物间隔12秒倒塌无直接联系,C选项错误。故选D。【30题详解】遥感是通过飞机或卫星对地面实时获取信息的地理信息技术,能够及时有效的监控堰塞湖的形成和发展,A选项正确。地理信息技术是进行查询、分析的地理系统,并不具有实时获取信息的能力,B选项错误。数字地球是主要用来解决全球性问题的大型地理信息系统,堰塞湖为局部灾害,并不需要数字地球,C选项错误。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主要用于定位与导航功能,不能实时监控地面信息,D选项错误。故选A。【点睛】地震所引起的地面振动是一种复杂的运动,它是由纵波和横波共同作用的结果。在震中区,纵波使地面上下颠动。横波使地面水平晃动。由于纵波传播速度较快,衰减也较快,横波传播速度较慢,衰减也较慢,因此离震中较远的地方,往往感觉不到上下跳动,但能感到水平晃动。纵波传播速度约5~6km/s,在震中区,人们对纵波的感觉是上下颠动;横波的传播速度约为3~5km/s,在震中区,人们对横波的感觉是有后左右晃动。因横波速度比纵波速度小,故横波跟在纵波后面。二、综合题3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哲学告诉我们,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神奇的大自然中,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都存在着循环,并且又按照其固有的规律进行。研究其 规律有利于人和自然和谐相处。图为自然地理环境某要素的循环图。材料二:鄱阳湖是我国最大淡水湖,湖水季节变化显著,夏季洪水一片,冬季枯水一线。图为鄱阳湖及附近城市示意图。(1)若图为北半球中低纬度洋流示意图,则洋流丙到甲按性质分类属于____流,假设有艘船从丙到甲,该洋流对航行的影响是____。(2)若图为大气热力环流示意图,则甲、乙两地气温较高的是____地;甲、乙两地降水概率较大的是____地,甲、乙、丙、丁四地气压从高到低的排序为:____>____>____>____。(3)若图为湖陆风,甲表示陆地,则该循环发生的时间为____(白天/夜晚)。不考虑盛行风的影响,推测图中鄱阳湖湖陆风风速最大的季节为____季;原因是:____。(4)湖陆风和城市热岛环流会发生叠加效应,随着鄱阳城市化建设,风速会增大的是____(湖风/陆风)。【答案】(1)①.寒②.加快航行速度(2)①.乙②.乙③.甲④.乙⑤.丁⑥.丙(3)①.夜晚②.夏③.夏季湖面大,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显著;温差大,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速大(4)湖风【解析】【分析】本大题以自然地理环境某要素的循环图、鄱阳湖及附近城市示意图为材料,涉及洋流、热力环流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掌握课本知识的能力和区域认知的地理素养。【小问1详解】洋流根据流动海水温度(洋流本身与周围海水温度)的高低,可以将洋流分为暖流和寒流。暖流比流经海区的水温高,寒流比流经海区的水温低。北半球越往北纬度越高,一般水温越低; 越往南纬度越低,一般水温越高。丙的纬度高于甲,因此洋流由丙流向甲,由高纬流向低纬,因此为寒流,对沿岸起到降温减湿的作用。假设有艘船从丙到甲,由于是顺流航行,故该洋流对航行的影响是加快航行速度,节省燃料和时间。【小问2详解】根据热力环流的原理,大气受热膨胀上升,遇冷收缩下沉,甲地为下沉气流,乙地为上升气流,因此气温较高的是乙地。上升气流遇冷凝结易形成降水,因此乙地降水概率较大。高空气压小于近地面,因此甲乙的气压>丙丁的气压,而根据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原理高压流向低压,甲地大气流向乙地,甲地气压高于乙地,丁地大气流向丙地,丁地气压高于丙地,因此甲、乙、丙、丁四地气压从高到低的排序为甲>乙>丁>丙。【小问3详解】甲表示陆地,说明此时大气由陆地流向湖泊,陆地气压高,气温低;湖泊气压低,气温高,根据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可推测此时为夜晚。夏季该地受副热带高压影响,晴天多气温升高,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显著;不考虑盛行风的影响,湖泊面积越大,湖陆风越典型,因此可以推测图中鄱阳湖湖陆风风速最大的季节为夏季。【小问4详解】城市化建设会加剧城市热岛环流,导致城市陆地气温高,形成低压,湖面温度低,形成高压,风由湖面吹向陆地,湖陆风和城市热岛环流会发生叠加效应会使湖风增大。32.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太行山脉是我国东部地区的重要山脉和地理分界线,其东侧是华北平原,西侧为黄土高原。在太行山区,从南向北分布有数条河流,这些河流大部分自西向东流出太行山主脉地区后,在山脉东麓形成冲积扇(图)。图为太行山东麓A处冲积扇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各小题。 (1)分布在太行山东麓的冲积扇属于____地貌,其主要的森林植被类型是____。(2)描述A处冲积扇从扇顶到扇缘沉积物平均粒径的变化特点,并说明原因。(3)与B处河谷相比,说明C处河谷形态的主要特点,并简述原因。(4)分析太行山东麓冲积平原适合农耕的自然条件。【答案】(1)①.河流堆积②.温带落叶阔叶林(2)平均粒径变小从扇顶到扇缘地势变缓,流速减慢。(3)C处河谷窄而深(或呈V形),C处河流流经山区,流速快,下切侵蚀强。(4)地形平坦开阔,便于耕种;河流较多,水源充足;土壤肥沃,且土层深厚;属于季风气候区,距离海洋较近,降水充足。【解析】【分析】该大题结合图文材料,设置四个小题,涉及河流堆积地貌、植被类型分布、河流的侵蚀地貌、农业发展的区位因素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综合思维能力和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小问1详解】阅读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太行山东麓的冲积扇是由于河流流出太行山,地势变得地平,速度下降,导致泥沙沉积形成的,因此属于河流堆积地貌,由于太行山东侧位于我国华北平原,属于我国北方地区,为温带季风气候,垂直差异不明显,因此森林植被类型属于温带落叶阔叶林。 【小问2详解】观察图中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河流流速较快的时候,颗粒小的泥沙会被携带走,一些颗粒较大的石块才会沉积下来;流速降到很慢的时候,细小颗粒才会沉积。因此在河流出山口处,河流流速并未降下来,沉积的仍是颗粒较大的石块,所以从顶端到边缘,堆积物逐渐变细。【小问3详解】观察图中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C处所在位置地势起伏较大,水流速度较快,因此河流下蚀作用比较强烈,形成山高谷深的V字形河谷;而B位于平原,河流速度较慢,河流侧蚀能力较强,形成的是U字形河道。【小问4详解】阅读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太行山东麓冲积平原地形平坦且开阔,便于耕种;且位于季风气候区的迎风坡,距离海洋较近,降水充足;有较多的河流经过,灌溉条件非常便利,水源充足;属于河流冲积平原,土层较厚,土壤肥沃,有利于农耕作物的生长。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地理
发布时间:2023-03-24 03:20:01 页数:19
价格:¥2 大小:2.88 M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