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云南省德宏州2021-2022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期末试卷(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5

2/25

剩余23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德宏州2021—2022年高一年级上学期期末统一监测地理试卷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学校、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第Ⅰ卷(单项选择题,30个小题,每题2分,共60分)科幻电影《流浪地球》中,科学家们发现太阳急速衰老膨胀,使人类难以生存。为了自救,提出一个名为“流浪地球”的大胆计划。利用遍布世界各地的1万个发动机,使地球加速逃出太阳系,飞向4.2光年外的比邻星,在中途使地球重新自转,并使地球进入比邻星轨道,成为这颗恒星的行星。据此完成下列小题。1.本片中地球人类难以生存的最直接原因是()A.小行星的碰撞B.地球大气逐渐不适于呼吸C.液态水逐渐减少D.光照不稳定,温度不适宜2.在下图“天体系统层次图”中,能正确反映剧中比邻星所在的最低一级天体系统是()A.①B.②C.③D.④ 【答案】1.D2.B【解析】【1题详解】根据材料“科幻电影《流浪地球》中,科学家们发现太阳急速衰老膨胀,使人类难以生存”可知,太阳衰老,地球的光照条件变差、温度降低,D正确。小行星的碰撞,无法判断,A错误。地球大气与地球的体积质量有关,B错误。液态水与地球温度有关,因地球温度降低,液体水逐渐减少,而地球温度间接受太阳影响,C错误。故选D。【2题详解】根据材料“地球进入比邻星轨道,成为这颗恒星的行星”可知,比邻星为恒星,所在的最低一级天体系统是恒星系统,与太阳系是同一级别,B正确,排除ACD。故选B。【点睛】地球上有生命存在的条件有:适宜的温度、适宜的大气、有液态水、稳定安全的宇宙环境。地球大气与地球的体积质量适宜有关。太阳是离地球最近的恒星,它主要通过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对地球产生影响。下图为“太阳黑子相对数与温带乔木年轮平均宽度相关性曲线图”,据此完成下列小题。3.上图能反映的现象是()A.太阳活动能影响地球气候B.太阳活动具有一定的周期性,约为60年C.太阳活动抛出的带电粒子流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D.太阳风使两极地区出现极光,从而影响中高纬度地区乔木生长4.下列有关太阳的叙述,正确的是()A.太阳辐射会扰动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B.太阳活动会导致地球上出现极光和极昼现象 C.太阳活动释放的能量是我们日常生产生活中所用的能源D.太阳辐射能为生物生长繁衍、大气、水体运动提供能量【答案】3.A4.D【解析】【3题详解】读图“太阳黑子相对数与温带乔木年轮平均宽度相关性曲线图”可知,太阳黑子相对数与温带乔木年轮平均宽度大致呈正相关。根据所学,乔木的生长受气温、降水,尤其是降水的影响。据图可推测,太阳活动中的太阳黑子影响地球气候,A正确,D错误。太阳活动具有一定的周期性,约为11年,B错误。太阳活动抛出的带电粒子流扰动地球电离层,产生“磁暴”现象,C错误。故选A。【4题详解】太阳活动会扰动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A错误。太阳活动会导致地球上出现极光,地球公转导致极昼现象,B错误。太阳辐射释放的能量是我们日常生产生活中所用的能源,C错误。太阳辐射能为生物生长繁衍、大气、水体运动提供能量,D正确。故选D。【点睛】太阳活动具有一定的周期性,约为11年。太阳活动中的太阳黑子影响地球气候。太阳活动抛出的带电粒子流扰动地球电离层,产生“磁暴”现象,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太阳活动会导致地球上出现极光。太阳辐射释放的能量是我们日常生产生活中所用的能源,为生物生长繁衍、大气、水体运动提供能量。李明给同学介绍今年暑假去云南澄江游览帽天山地质公园时拍的一张海洋无脊椎动物纳罗虫古生物化石照片(下图)。据此完成下列小题。5.李明的介绍中,能正确反映帽天山化石群中的古生物生长的地质年代重要特征是()A.是主要的铁矿成矿时期B.以恐龙为代表的爬行动物盛行C.蕨类植物繁荣D.人类发展的重要时期6.地球自形成到现在,经过漫长的演化过程,在地壳、动物、植物等方面,都发生了有规律 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按由老到新的年代顺序,下列排序正确的是()A.蕨类植物→被子植物→裸子植物B.三叶虫→鱼类→恐龙C.侏罗纪→寒武纪→石炭纪D.哺乳动物→爬行动物→两栖类【答案】5.C6.B【解析】【5题详解】图中海洋无脊椎动物纳罗虫生活在古生代,是蕨类植物繁盛的时代,C正确;主要的铁矿成矿时期是太古代,A错误;以恐龙为代表的爬行动物盛行于中生代,B错误;人类发展的重要时期是新生代第四纪,D错误。故选C。【6题详解】根据所学知识,按照由老到新的顺序为,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A错误;三叶虫→鱼类→恐龙,B正确;寒武纪→石炭纪→侏罗纪,C错误;两栖类→爬行动物→哺乳动物,D错误。故选B。【点睛】地壳演化史中,动物界发展阶段:元古代为动物孕育、萌芽和发展的初期阶段;古生代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为海生无脊椎动物时代;古生代泥盆纪为鱼类时代;古生代石炭纪和二叠纪为两栖动物时代;中生代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为爬行动物时代;新生代第三纪为哺乳动物时代;新生代第四纪为人类时代。植物界发展阶段:元古代至古生代奥陶纪为海生藻类时代;古生代志留纪至石炭纪为陆上孢子植物时代;古生代二叠纪至中生代侏罗纪为祼子植物时代;中生代白垩纪以来为被子植物时代。2007年10月20日在松辽盆地,世界第一口白垩纪大陆科学钻井“松科1井”顺利完钻,深度5000米。这是关于“白垩纪地球表层系统重大地质事件与温室气候变化”项目的重要研究内容。据此完成下列小题。7.根据材料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地球各圈层之间存在单向联系B.只有大气圈和岩石圈有联系C.研究地球内部圈层只有通过地质钻探D.地球各圈层之间是相互联系的8.以地震波的研究作为划分地壳内部结构的依据,是由于()A.横波、纵波在介质中的速度变化总是相同的B.地震波的传播速度随时在改变C.地震波通过不同物质,其速度会发生相应的改变D.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很稳定 9.有关岩石圈的叙述,正确的是()①莫霍界面以上部分②主要由各种岩石组成③位于软流层上方④厚度不一:大陆部分厚,大洋部分薄,甚至缺失A.①②B.②③C.①④D.②④【答案】7.D8.C9.B【解析】【7题详解】地球各圈层之间都存在密切的相互联系,AB错误,D正确;研究地球内部圈层结构除了地质钻探,还可以通过地震波等其他手段进行探测,C错误。故选D。【8题详解】地震波包括纵波和横波,横波传播速度较慢,只能在固态物质中传播;纵波传播速度较快,可以在固态、液态和气态物质中传播,A错误。地震波通过不同物质,其速度会发生相应的改变,以此为依据,作为划分地球内部结构的依据,C正确,BD错误。故选C。【9题详解】岩石圈是软流层之上的部分,包括上地幔的顶部和地壳的全部,主要由各种岩石组成,②③正确;莫霍界面以上的部分是地壳,①错误;岩石圈厚度不一,但不可能缺失,④错误。故选B。【点睛】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图 寒假,晓晓乘飞机从哈尔滨到广州,旅途日记中写到:“天空下着小雪,飞机开始顺着机场的跑道慢慢上升,窗外的建筑物向后而去,飞到万米高空时,飞机平稳飞行,天气突然变得晴朗,窗外的天蓝的似水,大片的云海,犹如雪白的棉花糖,真想走到窗外在云端遨游一番。”下图为大气中臭氧浓度垂直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0.晓晓在万米高空看到天气变晴朗的原因是()A.臭氧层可以吸收紫外线,温度上升使水汽蒸发B.大气散射和反射作用强,出现蓝天白云C.气温随高度上升而上升,空气以垂直运动为主D.水汽和固体尘埃含量少,难以成云致雨11.下列关于图中大气层特征,叙述正确的是()A.I层气温随海拔升高而变化不大B.Ⅱ层大气以平流运动为主,飞机在该层飞行比较平稳C.I、Ⅱ层是根据臭氧浓度来划分的D.Ⅱ层厚度大于I层,大气质量也超过I层【答案】10.D11.B【解析】【10题详解】在万米高空,可能已到达平流层,水汽和固体尘埃含量少,难以成云致雨,所以天气晴朗,D 正确。臭氧层可以吸收紫外线,温度随海拔高度上升而上升,空气以平流运动为主;平流层大气分子对波长较短的蓝色光散射作用强,出现蓝天,白云则为对流层的云;但这些并不是万米高空天气变晴朗的原因,A、B、C错误。故选D。【11题详解】根据海拔高度判断,Ⅰ层为对流层,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A错误;Ⅱ层为平流层,大气以平流运动为主,飞机在该层飞行比较平稳,B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Ⅱ层厚度大于I层,大气质量小于I层,D错误;I、Ⅱ层划分依据为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温度、密度及运动状况的差异,C错误。故选B。【点睛】根据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温度、密度及运动状况的差异,可以将大气层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各个层的特点如下: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平均每升高100米,气温降低0.6℃;空气有强烈的对流运动;天气复杂多变。平流层,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递增,空气以水平运动为主,天气晴朗,大气透明度好。高层大气,气温随高度的增加先递减后递增。如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①低层大气热量直接来源B.②表示地面辐射C.③表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D.④表示大气逆辐射13.倡导低碳生活,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会导致的明显变化是()A.①削弱B.②减弱C.③减弱D.④减弱【答案】12.B13.C【解析】 【分析】【12题详解】据图可知,①为太阳辐射,②为地面辐射,②是低层大气热量的直接来源,A错误,B正确;③为大气逆辐射,表示大气保温作用,C错误;④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D错误;故选B。【13题详解】图示①为太阳辐射、②为地面辐射、③为大气逆辐射、④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倡导低碳生活,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可以使③大气逆辐射减弱即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减弱,缓解全球变暖的趋势。C正确;不会使①太阳辐射削弱,A错误;对②地面辐射和④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影响不大,BD错误;故选C。【点睛】大气的受热过程:太阳辐射是地球上最主要的能量来源。在大气受热过程中大气对太阳辐射具有削弱作用,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大气对太阳辐射进行吸收、反射、散射,从而使到达地面的能量大为减少。大气的吸收具有选择性,臭氧和氧原子主要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主要吸收红外线,而可见光的绝大部分可以到达地面。读城市中心与郊区垂直方向上的气压分布图(下左图)及城郊间高空等压面示意图(下右图),据此完成下列小题。14.根据热力环流的原理,左图两点间的大气运动方向表示正确的是()A.F→HB.E→FC.H→GD.E→G15.关于城市与郊区大气状况的叙述,属实的是()A.EF代表城市气压垂直变化规律B.各点间的热力环流,昼夜方向相反C.甲处位于郊区高空,气流下沉D.乙、丙间气流流动方向如箭头所示【答案】14.D15.C【解析】【14题详解】由图可知,E为地面的高压,G为地面的低压,故地面气流应该由E流向G;同理,H为高空的高压,F为高空的低压,在高空气流应该由H流向F;垂直方向上,地面低压气流上升,高压气流下沉,即G→H→F→E→G,A、B、C错误,D正确。故选D。 【15题详解】城市的温度高于郊区,城市空气受热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图中显示,近地面G的气压低于E,因此G对应城区,E对应郊区,因此EF代表郊区气压垂直变化规律,A错误;城市和郊区相比,无论昼夜温度都是城市大于郊区,因此热力环流的方向没有昼夜的变化,B错误;读右图可知,图中甲地等压面向下弯曲,乙处等压面向上拱起,所以甲的气压小于乙地气压,郊区空气下沉,高空为低压,所以甲为郊区的高空,气流下沉,C正确;乙、丙之间的气流应该在水平方向由高压流向低压,不会沿等压面流动,D错误。故选C。【点睛】热力环流形成原理:地面受热不均→空气的垂直运动(上升或下沉)→同一水平面的气压差异→空气的水平运动。我国海洋专家时东海中部海域沿30°N纬线的海水性质进行了垂直采样研究(图1),并绘制了沿30°N海域甲-乙冬季表层、底层海水多年平均温度和盐度空间分布状况图(图2)。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6.甲海域表层盐度较低的主要影响因素是()A.入海径流B.黑潮暖流C.海陆位置D.大气降水17.导致乙海域表层,底层海水温度差异比甲海域大的主要因素有() ①纬度位置②海域深度③洋流性质④太阳辐射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答案】16.A17.C【解析】【16题详解】读图可知,甲海域位于我国东海海域,位于长江入海口、钱塘江入海口附近,有大量的径流注入,淡水稀释作用较强,入海径流是导致甲海域表层盐度较低的主要影响因素,故A选项正确。暖流增盐度,海陆位置不直接影响盐度,该地大气降水不偏多,B、C、D选项错误。故选A。【17题详解】①由图可知,图中甲、乙两地纬度位置相同,不会是造成两海域水温差异的原因,故①错误;②甲海域位于大陆架上,海水较浅,表层和深层海水热量交换多,水温差较小,而乙海域海水较深,水温差异大,故②正确;③甲海域受沿岸流(寒流)影响,降低表层水温,海水表层和底层水温差异小;乙海域受日本暖流影响较大,海水表层和底层水温差异大,故③正确;④太阳辐射在同一纬度海域的分布差异较小,不是导致甲、乙两海域上下层水温差异的主要原因,故④错误;故C选项正确,A、B、D选项错误。故选C。【点睛】影响盐度的因素:降水量与蒸发量、淡水注入、寒流和暖流、结冰和融冰。18.下图为“海洋与陆地夏季等温线分布理想模式图”,甲、乙位于同一纬度。据图可推断出()A.甲地位于北半球陆地B.乙地位于北半球陆地C.甲地位于南半球海洋D.乙地位于南半球海洋19.影响甲地等温线弯曲的因素可能是()A.地形B.暖流C.寒流D.太阳辐射 【答案】18.B19.C【解析】【分析】【18题详解】据图可知,图中等温线由北向南递增,判断为北半球,排除CD;夏季陆地高温,等温线应该向高纬凸出,图中乙等温线向高纬凸出,所以乙为陆地,则甲为海洋,排除A,故选B。【19题详解】甲地的等温线向南部低纬凸出,等温线弯曲方向与洋流方向一致,由于等温线弯向较低纬度,故甲所在位置水温比同纬度低,因此是受到寒流的影响,C正确,B错误。甲处为海洋,因此甲地等温线弯曲与地形无关,A错误;如果受太阳辐射影响,等温线应该与纬线平行,D错误。故选C。【点睛】海洋上遇到洋流的地方等温线会发生弯曲现象,等温线弯曲方向与洋流方向一致。五角枫是北方秋天重要的观叶树种,叶形秀丽,嫩叶呈现绿色,入秋又变成橙黄或红色。下图为我国部分五角枫分布地区示意图及五角枫景观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20.五角枫所属的植被类型是()A.常绿阔叶林B.热带雨林C.落叶阔叶林D.亚寒带针叶林21.图示地区中,齐齐哈尔的五角枫观赏期较早,主要原因可能是()A.离海近,水汽充足B.纬度高,气温低C.大棚培育,热量充足D.秋季阴雨天气多【答案】20.C21.B【解析】【分析】 【20题详解】由材料可知,五角枫入秋叶片变黄,有落叶,有明显的季相变化,可知为温带落叶阔叶林,故选C。【21题详解】齐齐哈尔纬度高,气温较其他各地低,降温期早,五角枫变红的时间早,故观赏期早,故选B。【点睛】森林植被多种多样,主要分布在湿润和半湿润地区。下图为某一地貌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2.该地貌在我国以下哪一地形区中广泛分布()A.青藏高原B.长江中下游平原C.四川盆地D.云贵高原23.以下条件对该地貌的形成影响较小的是()A岩石条件B.气候条件C.土壤条件D.生物条件【答案】22.D23.C【解析】【22题详解】读图,根据图中峰林、峰丛、地下河、溶洞、钟乳石等地貌景观可知,该地貌属于喀斯特地貌,在我国主要分布在云贵高原,D正确,ABC错误。故选D。【23题详解】喀斯特地貌是由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对可溶性岩石经过溶蚀和淀积作用形成的。大面积可溶性的石灰岩是该地貌发育的基础;湿热的气候,降水丰富,生物生长旺盛,水的流动性和溶蚀力强,有利于喀斯特地貌的发育,ABD不符合题意。土壤条件对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影响较小,C符合题意。故选C。 【点睛】喀斯特地貌是地下水与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溶蚀与沉淀,侵蚀与沉积,以及重力崩塌、坍塌、堆积等作用形成的地貌。喀斯特地貌分地表和地下两大类,地表有石芽与溶沟,喀斯特漏斗,落水洞,溶蚀洼地,喀斯特盆地与喀斯特平原,峰丛、峰林与孤峰;地下有溶洞与地下河,暗湖等。云南盐津县城是世界最窄的城市,城区窄得就像一条线,最大纵距62.5公里,最小横距不到30米,堪称真正的“一线城市”,水流湍急的关河穿城而过,沿河的房屋一侧用木桩或水泥桩支撑,如同吊脚楼(如图)。完成下面小题。24.盐津县城所处的地貌最可能是()A.河漫滩B.冰蚀谷C.V形河谷D.峡湾25.盐津县形成“一线城市”的根本原因是()A.政府规划B.河运便利C.地价昂贵D.地形限制【答案】24.C25.D【解析】【分析】【24题详解】由材料信息“水流湍急的关河”可知,盐津县城位于河流上游,且从图中可见河流两岸悬崖峭壁,城区非常狭长,房屋如同吊脚楼,说明河流沿岸平地少,地势陡,因此所处地貌最可能是V形河谷,C项正确;河漫滩是河流洪水期淹没的河床以外的谷底部分,多分布在河流中下游地区,A项错误;冰蚀谷是经山谷冰川刨蚀、改造而形成的谷地,多分布在高海拔或高纬度地带,且河谷较宽阔,B项错误;峡湾为海侵后被淹没的冰川槽谷,多分布在高纬度沿海地区,D项错误。故选C。 【25题详解】材料中的“一线城市”是指城市形态特点沿河流呈条带状分布,盐津县位于河流上游的峡谷地带,是由于峡谷地形的限制,使城市沿着河道呈带状分布,D项正确。城市规划不是根本原因,A项错误;盐津县位于河流上游的峡谷地带,河运条件没有优势,B项错误;地价与该城市形态成因无关,C项错误。故选D。【点睛】在河流的上游以及山区河流,由于河床的纵比降和流水速度大,下蚀作用较强,河谷的加深速度快于拓宽速度,从而形成在横断面上呈“V”字形的河谷。26.沙漠中树立着无数塔状孤立的石灰岩,称为塔岩荒漠。下图为塔岩荒漠景观。形成塔岩和荒漠的外力作用分别是()A.流水侵蚀、流水沉积B.风力侵蚀、风力沉积C.风力侵蚀、流水沉积D.流水侵蚀、风力沉积【答案】B【解析】【详解】塔岩荒漠中树立的塔状孤立的石灰岩柱属于风力侵蚀形成的风蚀柱,塔岩荒漠中的黄沙及沙丘是风力沉积作用形成,因此形成塔岩和荒漠的外力作用分别是风力侵蚀、风力沉积,由于气候干旱,流水作用不明显,因此B符合题意,排除ACD。故选B。下图为“土壤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7.自然发育的土壤中有机质含量最高的是()A.黑土B.红壤C.水稻土D.寒漠土28.下列成土因素,比较活跃的是()A气候和地形B.气候和生物C.母质和生物D.地形和母质【答案】27.A28.B【解析】【27题详解】黑土形成于中纬度地带,植被丰富提供了丰富的有机质,气温低分解较慢,腐殖质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A正确;红壤形成于亚热带地区,气温高降雨多,有机质容易被分解和淋溶,含量较少,B错误;水稻土是人工种植下形成的土壤,非自然发育形成,C错误;寒漠土枯枝落叶少,缺少生物参与,土壤发育差,有机质含量低,D错误。故选A。【28题详解】土壤的成土母质来源于岩石形成的风化物,气候对土壤形成的影响主要是通过降水和气温实现,通过降水影响土壤的水分,通过气温影响土壤的热量,气候影响岩石的物理和化学风化过程;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气候和生物是在土壤的形成过程中比较活跃的因素,B正 确。成土母质和地形相对稳定,不会明显变化,成土母质、地形特征对土壤的形成都有影响,但不是比较活跃的因素,ACD错误。故选B。【点睛】土壤形成的生物因素包括植物、土壤微生物和土壤动物,它们是土壤有机质的制造者和分解者,是土壤发生发展过程中最活跃因素。气候因素影响土壤水热状况,而水热状况又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岩石的风化过程高等植物和低等植物及微生物的活动土壤溶液和土壤空气的迁移转化过程,因此决定了土壤中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作用过程,影响土壤形成过程的方向和强度。读我国南方某小流域区域图(下左图)及其地质灾害成灾频次示意图(下右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9.以下防御该地质灾害措施合理的是()①提高植被覆盖率②修筑梯田 ③修建护坡工程④清除河道淤泥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30.上图中,当Q居民点遭受泥石流威胁时,最佳逃生路线是()A.1B.2C.3D.4【答案】29.D30.D【解析】【29题详解】防治滑坡在于固坡护坡,如植树造林,提高植被覆盖率,修建护坡工程等,①③正确;修筑梯田主要是为了保持水土,清除河道淤泥主要是为了防御洪涝灾害,对防御滑坡作用不大,②④错误。故选D。【30题详解】泥石流发育于河谷中,并且愈往下游,泥石流的破坏性越大,危险越大,因此在山区遭遇泥石流时,应往与泥石流近乎垂直方向的山坡地跑,据此结合图示最佳逃生路线为4,D正确。1、3线路顺山谷跑,危险性极大;2线路经过山谷到对侧山坡,危险性大,ABC错误。故选D。【点睛】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雨水浸泡、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只有处于一定的地貌部位,具备一定坡度的斜坡,才可能发生滑坡。第Ⅱ卷(非选择题,5个大题,共40分)31.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通过构建模式图探究地理基本原理、过程、成因及规律,是学习地理的方法之一。下图为模式图(下左图)与太阳系部分结构图(下右图)。 (1)若模式图示意太阳系一部分,曲线abcd为行星轨道,阴影部分为小行星带,那么地球的公转轨道为曲线_______。(填序号)。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一颗有高级智慧生命存在的星球,请根据图乙,列举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_______和_______。(2)若模式图示意正常地层结构,阴影表示的地层中含有恐龙化石,该地层的地质年代是_______代。而另一相邻地层中含有三叶虫化石,则该地层介于_______(cd或ab)之间。(3)若模式图示意地球的内部三大圈层,阴影部分表示地幔,则曲线c代表的不连续面是_______界面;地震波传播至此界面时_______波(横或是纵)消失。曲线ab之间的圈层在大陆部分,海拔越高,通常厚度_______。【答案】(1)①.d②.日地距离适中,地球表面有适宜的温度条件;③.八大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是安全的;稳定的太阳光照。(2)①.中生②.cd(3)①.古登堡②.横③.越厚【解析】【分析】本题以部分地理模式图设置问题,涉及太阳系的组成、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地球的圈层构造等知识点,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小问1详解】小行星带位于火星轨道和木星轨道之间,可知c表示火星轨道,b表示木星轨道,d表示地球轨道。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一颗有高级智慧生命存在的星球,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包括外部环境和自身条件,根据图乙可得出外部环境:八大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安全稳定;太阳的光照稳定。自身条件:日地距离适中,地表表面可以形成适宜的温度条件。【小问2详解】恐龙生活在中生代。一般地层埋藏越深,形成的年代越古老,三叶虫生活的时代早于恐龙,因此含有三叶虫化石的地层应在含有恐龙化石的地层以下,即cd之间。【小问3详解】若模式图示意地球的内部三大圈层,阴影部分表示地幔,则c代表地幔和地核之间的古登堡界面;地震波传播至该界面时,横波消失,纵波速度明显减慢。曲线ab之间的圈层为地壳,大陆部分较厚,而且海拔越高,通常厚度越大。32.读图,完成下列问题。下图为某种环流示意图。(1)若图示为热力环流,甲乙两地为近地面,则该环流形成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若该环流位于北半球,甲位于乙地的北面,那么①的风向为_______风。若该循环发生在滨海地区的夜间,_______表示海洋;若图示循环发生在山区,甲表示山谷,则该环流发生在_______(白天,晚上)。(2)若图示为水循环示意图,①为长江,则该水循环类型是_______,该循环的主要的动力是_______。人们可通过_______(填“跨流域调水”或“修水库”)来调节对①环节水量的 季节分配。结合水循环的地理意义,简述①环节对地理环境的作用有_______。【答案】(1)①.地面冷热不均②.东北③.乙④.白天(2)①.海陆间大循环②.太阳辐射(太阳能)③.修水库④.塑造地表形态;汇集地表水,提供水源;促进水资源循环、更新;促进圈层之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等。【解析】【分析】本题以热力环流和水循环示意图设置问题,涉及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和水循环的意义等知识点,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小问1详解】形成热力环流的根本原因是地表冷热不均,甲地受热少,气温较低,空气收缩下沉,形成高压;乙地受热多,气温较高,空气膨胀上升,形成低压。若该环流位于北半球,甲位于乙地的北面,则近地面空气从甲(高压)吹向乙(低压),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向右偏转形成东北风。夜间,滨海地区陆地降温快,气流下沉,海洋气温慢,气流上升,可知乙表示海洋;山区,山谷地区昼夜温差较山坡小,白天山谷增温慢,气温较低,气流下沉,可知该环流发生在白天。【小问2详解】若图示为水循环示意图,①为长江,长江属于外流河,可知该水循环属于海陆间大循环,其动力主要是太阳辐射。人们可通过跨流域调水调节①环节(地表径流)的空间分布,通过修水库调节①环节(地表径流)的季节分配。①地表径流可以塑造地表形态,形成各种侵蚀和堆积地貌;能够汇集地表水,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提供水源;促进各圈层之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促进水资源的循环和更新等。33.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地球上约有97%的水储存在海洋中,海水的性质和运动对人类活动有着重要影响。阿拉瓜利河位于巴西亚马孙河平原的北部,注入大西洋,全长只有220千米,下游河道宽约2千米,农历的初一和十五前后,河口会周期性的出现涌潮,浩浩荡荡的潮水从河口沿河道逆流而上近60千米,时速30余千米,潮高可达4米。下图为大西洋局部洋流分布和阿拉瓜利河河口位置示意图。 (1)结合所学知识,判断a、b两海域水温较高的是___________,b、c两海域密度较大的是__________,d、e两海域盐度较低的是___________。(2)图中M海域附近形成了世界著名的渔场,该渔场形成的原因是___________。(3)沿海各地每日潮涨潮落的时间准确可查。人们在海边的许多活动,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都需要充分认识和利用潮汐规律。(4)影响阿拉瓜利河河口涌潮上溯远、潮位高的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①.b②.b③.e(2)寒暖流交汇,海水受到扰动,将下层营养盐类带到表层,利于浮游生物大量繁殖,鱼类饵料充足,形成渔场(3)①.潮间带采集和养殖(或赶海)②.游泳、潮汐发电、观潮、港口建设、航行等。(4)农历初一或十五,正值天文大潮;河口外宽内窄,口大肚小(河口形状呈喇叭口形);河水水量大;盛行东北风。【解析】【分析】本题以大西洋局部洋流分布和阿拉瓜利河河口位置示意图为材料,涉及海水的性质、潮汐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图片材料信息提取能力、地理知识调用分析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以及地理实践力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读图可知,b为暖流(北大西洋暖流),a为寒流(拉布拉多寒流),两海域纬度相当,温度较高的是b。b、c两海域,c海域纬度位置较低,水温较高,密度较小;b海域纬度位置较高,水温较低,密度较大。d、e两海域,e海域位于赤道附近,相比d海域,降水量更大,稀释海水,盐度较低。【小问2详解】M处的世界著名的渔场是纽芬兰渔场,形成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墨西哥湾暖流和拉布拉多寒流在此交汇,海水扰动,底层的营养盐类上升,有利于浮游生物在此处大量繁殖,鱼类饵料充足,易形成天然渔场。【小问3详解】在海边需要充分认识和利用潮汐规律的人类活动有:潮间带的养殖(如紫菜的养殖)、潮汐发电、港口建设、大型船舶的停靠等。【小问4详解】阿拉瓜利河河口涌潮上溯远、潮位高是因为每月的农历初一或十五,正值天文大潮,潮水水位高,加上阿拉瓜利河河口处快两千米,外宽内窄,呈喇叭口型,会增加潮高,加上河水本身水量大,潮位被抬高。该处在某些季节盛行东北信风,风力推动作用,涌潮上溯远。34.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020年暑假,威海市高中生小明同学到甘肃省河西走廊研学旅行。研学中,他在敦煌欣赏到鸣沙山和月牙泉的奇特景观。下图为河西走廊与敦煌局部图。(1)研学中小明同学发现祁连山山麓居民点较多,其居民点所在的地貌类型多为_______,该类地貌形成的主要作用是_______。 (2)沙丘是干旱地区典型的地貌景观,据上图从沙丘形状与不同坡向的陡缓描述该景观主要特点是_______。(3)小明同学在鸣沙山体验了一次滑沙项目,滑沙线路宜选择在沙丘_______坡(填“凹”或“凸”),原因是_______。【答案】(1)①.冲积扇②.流水沉积(2)形状如新月;有两个不对称的斜坡,迎风坡较缓(缓而呈凸形),背风坡较陡(陡而微凹)。(3)①.凹②.凹坡为背风坡,坡度较大,利于滑行。【解析】【分析】本题以河西走廊与敦煌为试题背景,涉及了山前冲积扇、沙丘等地貌形成即特征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旨在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等核心素养。【小问1详解】根据材料“祁连山山麓居民点较多”,结合河西走廊与敦煌局部图可知,居民点所在的地貌类型多为山前冲积扇,该类地貌形成的主要作用是河流出山口后,河流流速变慢,泥沙沉积,因流水沉积形成。【小问2详解】读“河西走廊与敦煌局部图”可知,沙丘形状如新月,两个斜坡不对称,一坡坡度较缓,坡面呈凸形,为迎风坡,另一坡坡度较陡,坡面微凹,为背风坡。【小问3详解】根据上题分析,小明同学在鸣沙山体验了一次滑沙项目,滑速快,旅游体验感更好,因此滑沙线路宜选择在沙丘坡凹坡,凹坡为背风坡,坡度较大,利于滑行。35.下图示意洪涝年份鄱阳湖与长江相连河段的水位变化。读图回答问题。 (1)说出滨湖地区洪涝灾害最可能发生的时间,简析产生洪涝灾害的自然原因。(2)简析滨湖农业区防治涝灾可采取的主要措施。【答案】(1)可能发生在6月—9月(夏秋季节)地势低洼,排水不畅;6月—9月为雨季,降水多且集中;河湖均处于高水位,且河流水位更高,湖水难于外泄,甚至河水倒灌入湖。(2)完善抗洪排涝系统;合理退田环湖;培育;推广耐涝作物;调整耕作制度和土地利用方式,减少灾损面积;开展防灾减灾教育,提高监测预警水平。(答三点即可)【解析】【分析】该题考查读图分析能力;滨湖地区洪涝灾害最可能发生的时间及其产生的自然原因;滨湖农业区防治涝灾可采取的主要措施。【详解】(1)从图中观察出:河流水位在6月至9月高于湖泊水位,易发生洪涝灾害。其自然原因主要有: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地势(滨湖地区,地势低洼,排水不畅)、水位高低(湖水和河水此时都处一年中的于高水位)等方面入手即可。(2)根据所学知识,滨湖农业区防治涝灾可采取的措施主要有:加强监测和预报、种植耐涝农作物、开展灾害教宣传育,提高民众减灾防灾意识、退田还湖,提高湖泊的调蓄能力、加强农田基础设施等。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地理
发布时间:2023-02-16 14:15:02 页数:25
价格:¥2 大小:2.33 M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