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登录
字典
词典
成语
近反义词
字帖打印
造句
组词
古诗
谜语
书法
文言文
歇后语
三字经
百家姓
单词
翻译
会员
投稿
首页
同步备课
小学
初中
高中
中职
试卷
小升初
中考
高考
职考
专题
文库资源
您的位置:
首页
>
试卷
>
高中
>
语文
>
广东省茂名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卷(Word版附解析)
广东省茂名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卷(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
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侵权申诉
举报
1
/21
2
/21
剩余19页未读,
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充值会员,即可免费下载
文档下载
广东省茂名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土气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一位外国学者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摩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 “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时的可靠性。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在乡土社会中生长的人似乎不太追求这笼罩万有的真理。我读《论语》时,看到孔子在不同人面前说着不同的话来解释“孝”的意义时,我感觉到这乡土社会的特性了。孝是什么?孔子并没有抽象地加以说明,而是列举具体的行为,因人而异地答复了他的学生。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费孝通《乡土本色》,有删改)1.下列对“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乡土”即家乡的土地,可借指家乡;这里的“家乡”并非指某人或某类人的故乡,而是指“中国社会”。费孝通先生认为,中国社会的本色是乡土性的。B.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根基,要理解中国社会的乡土性,先要从乡下人与土地密不可分的关系说起,他们以种地为生,在泥土中创造文明,也受泥土的束缚。C.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因为不同村落间的人互相孤立、隔膜,所以村落人口相对固定,极少流动,而产生“土气”。D.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村落内的人彼此熟悉,构成了拥有独特生活习俗与生活方式的、没有陌生人的熟人社会,人与人则形成了一种与生俱来的关系。2.下列关于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乡土社会里,人们被土地所囿,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彼此了解,更容易获得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B.乡民们“从俗即是从心”,是因为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规矩对他们而言无需用法律来保障,是从小“习”出来的礼俗。C.因为乡民之间的交往是基于彼此的熟悉和信任来进行的,所以法律不是调节乡土社会中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的基本依据。 D.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信用产生于对一种行为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时的可靠性,它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3.下列对文本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用对比论证阐明,乡土社会实际上就是熟人社会、礼俗社会,而现代社会是陌生人组成的社会、法理社会,两者的人际交往原则有别。B.通过归纳分析得出结论,礼俗是乡土社会里应对社会生活的根本原则、抽象真理,也是人们处理具体事务时目的与手段间的普遍联系。C.利用《论语》中孔子因人而异地解释“孝”,论证了“在乡土社会中,人们从熟悉里获得的认识是个别的”,让我们体会到这种特性。D.概括了事实,在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原有的生活方式与现代社会不相适应,暴露出弊端,说明“土气”一词因而有了贬义。4.根据文本,填写下面思维导图的空缺部分。5.概括“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流弊”的原因。【答案】1.C2.D3.B4.①乡土社会②缺少流动③孤立、隔膜④人与人的关系5.①乡土社会的地方性(孤立与隔膜),妨碍了现代社会的流动性。②乡土社会尊崇的是礼俗,它与现代社会尊崇的法理精神不符。③乡土社会对世界的认识只限于个别关联,影响对抽象的普遍原则(真理)的追求。【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C.“因为不同村落间的人互相孤立、隔膜,所以村落人口相对固定,极少流动,而产生‘土气’”错误。应该是因为“村落人口相对固定,极少流动”,所以“同村落间的人互相孤立、隔膜”,选项因果倒置。故选C。 【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信息和理解文本观点的能力。D.“它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有误。原文说“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意思与选项恰恰相反。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及论证方法的能力。B.“礼俗是乡土社会里应对社会生活的根本原则、抽象真理”错误。原文相关信息有“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时的可靠性”“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可见礼俗不是一种抽象出来的原则,更不是目的与手段之间的普遍联系。故选B。【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依据“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可知,第一空应填“乡土社会”。依据“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可知,第二空可填“缺少流动”。依据“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可知,第三空可填“孤立、隔膜”。依据“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可知,熟人社会中除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还有“人与人的关系”。【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依据文章第二段,“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可概括为:乡土社会的地方性(孤立与隔膜),妨碍了现在社会的流动性。依据文章第六段,“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时的可靠性”可概括为:乡土社会尊崇的是礼俗, 它与现代社会尊崇的法理精神不符。依据文章第七段,“从熟悉里得来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可概括为:乡土社会对世界的认识只限于个别关联,影响对抽象的普遍原则(真理)的追求。(二)现代文阅读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父亲离休石钟山父亲在当满了四十七个年头的军人后,终于离休了。从十五岁参军那天起,父亲一直预感到,迟早有一天,自己会战死在沙场上。父亲打过无数次仗,先是和日本人打,又和国民党打,后来在朝鲜战场又和美国人打,一路拼杀过来的父亲,不仅没有战死于沙场,反而在战争中壮大了起来,后来竟当上了军区的副司令,这也是父亲从没想过的。没有献身于战争的父亲,终于老了嘞,无可奈何地住进了干休所。有好一段日子,父亲坐卧不宁,如同困兽似的背着手,从这屋走到那屋,然后又从那屋到另外一个房间,脚步显得凌乱而又拖沓。父亲的血压高,母亲不放心,不管他来到哪屋,母亲都跟在后面。父亲一见母亲这样便气不打一处来,朝母亲吼:跟着我干啥,我又不是小偷。母亲辩白:老石呀,我没跟着你,我是怕你的病。父亲:我的病咋的了,我这不是好好的么,别说活十年,二十年也没问题,老在家待着还不得把人憋死。母亲就忧郁地望着父亲,她真怕父亲憋出什么毛病来。父亲长叹一声,几步来到客厅,又一屁股坐在沙发上,抬眼望着窗外。此时的窗外阳光普照,一派风和日丽。树上落着两只鸟,不知深浅地鸣唱着。父亲想起了他曾经的办公室窗外,也有一片茂盛的树疯长着,树上也经常落着鸟,经常高高低低地唱,那时父亲的心情是愉悦的,累了的父亲。时常伸个懒腰。踱到窗前。逗树上的鸟。那时,父亲的日子是多么充实呀。此时,父亲已完全没有了昔日的宁静和平和,他奋力地挥舞双臂冲树上的鸟吼:滚。再叫老子毙了你们。这是父亲的一句口头禅,已经说了好多年了。当连长时他说:冲上去,把小日本拼掉,拼不掉小日本,老子就毙了你们。当团长时说:一营长,限你半小时之内,把高地给我拿下来,拿不下高地老子毙了你。师长时父亲仍说:老子毙了你。军长时父亲仍说:老子毙了你。他的三个孩子还小的时候,经常在家里闹得鸡犬不宁。父亲回来时,孩子们管不住自己 的天性,仍疯仍闹,父亲就吼:都住嘴,再吵再哭,老子就毙了你们。孩子们起初不怕,待父亲真的掏出手枪,把乌黑幽深的枪口对准他们时,他们都害怕了。在以后的日子里,只要父亲在家,他们个个都噤若寒蝉,从不敢大声说话。三个孩子一直到长大成人,心里仍惧怕着父亲,离父亲远。父亲不在乎这些,那时他哪有工夫和一群孩子们说长论短。此时,父亲却第一次想起了他的三个孩子。他转过头冲母亲说:三个孩子好久不来了吧。母亲不解地望着父亲,样子显得惶惑而又谨慎。父亲说:让他们来吧,热闹热闹。这是父亲第一次说这样极具人情味的话,为了这句话,母亲差点感动得流下泪来,哽咽地说:老石呀,那你就打个电话吧。你打,你打,还是你打。父亲此时的神情显得有些羞涩,他不是不想打,是还没学会给孩子打电话,不知在电话里该冲孩子们说点什么,更主要的是,他不知道孩子们家里的电话号码。父亲红头涨脸地把电话推给母亲,于是母亲就用一双激动得发颤的手拨打电话。孩子们答应了,母亲兴高采烈地到菜市场去了一趟。父亲也显得有几分激动和不安,背着手在几个房间里踱来踱去,也不时地来到厨房门口和正在择莱的母亲说上两句,父亲说:咱那几个孙子、孙女都长大些了吧。在这之前,这些话题都是父亲不屑挂齿的,母亲在历数孙子外孙女的时候,话题是喋喋不休的,眉宇间洋溢着幸福和自豪,父亲破天荒地没有打断母亲的话茬,他不住地点头,似在听下级汇报什么大事,他听得很认真,其间不住地点头。临近傍晚,父亲显得很不安,他不停地照镜子,同时不停地梳理头发。孩子们上楼的脚步声响起时,父亲正稳稳地坐在沙发上,他在办公室或家里接见下级或别的什么人时,总是稳稳地坐在沙发上看手头上的文件,连眼皮也不抬一下。起初父亲一直那么坐着,他以为自己也会那么一直坐下去,当母亲乐颠颠去开门时,父亲再也坐不住了,他站了起来,向门口走了两步,神情显得有些不知所措,然而还是不由自主地站在了门口,摆出一副恭迎的样子。小儿子一身戎装地出现在父亲面前,父亲突然觉得他顺眼而亲切,竟伸出手在儿子的肩膀上拍了一下,孩子受宠若惊地冲父亲咧了咧嘴。饭是女儿做的,晚餐时,父亲破天荒地没有把饭吃得那么快,而是和儿女一道饶有兴趣地把饭吃下去。在这期间,大儿子的手机响了两次,父亲就指示说:在家里你把那玩意儿关了。大儿子就关了手机。总之,这次家庭聚会很成功。父亲最后指示:星期日,都过来聚一聚,把孩子们都带来呀。三个孩子喏喏点头。客厅里又空荡冷清下来,父亲心里却踏实多了,他第一次坐在沙发里和母亲饶有兴致地看了一部电视剧。 (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开头概述父亲的从军经历,那些战争的硝烟和历史的记忆成为故事展开的一种特色背景。B.“无可奈何”“坐卧不宁”等词语形象地写出父亲离休时以及离休后处于心理调适期的特殊状态。C.父亲渴望见到孩子们,却不知如何去做,母亲给孩子们打电话,为后面的家庭欢聚拉开了序幕。D.父亲觉得小儿子“顺眼而亲切”并“拍了一下”他,是因为小儿子一身戎装勾起了父亲回忆。7.下列对文本语言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画线句子以“那时”“此时”对举,承上启下,体现了父亲此时的失落和烦躁。B.口头禅“老子毙了你(们)”在文中反复出现,表现出父亲性格上的简单粗暴。C.文中两处“破天荒”写出父亲态度的变化,由此看出父亲对天伦之乐的渴盼与珍惜。D.文末客厅的“空荡冷清”与父亲的“踏实”形成反差,凸显出父亲内心的喜悦。8.在得知孩子答应回家后,父亲的心情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简要分析。9.父亲是一名军官,作者在创作时却没有着力描写其作为军人果敢刚毅的一面,而是选择了其离休后作为普通人的一面来写,这样选材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小说谈谈你的理解。【答案】6.D7.B8.①激动:“在房间里踱来踱去”“破天荒地没有打断母亲的话茬”“听得很认真”,反映出父亲想要了解孩子一切的迫切心情,对孩子的归来显得相当期待与兴奋;②不安:不停地“照镜子”“梳理头发”“坐不住”,父亲的“不知所措”,反映出父亲对与子女沟通交流的陌生,以及不知子女会如何对待自己的忐忑不安;③高兴、满意:对小儿子感到“顺眼而亲切”,对女儿做的菜饶有兴趣,指示大儿子“关了手机”,这些都表现出父亲对孩子给他带来的亲情表示满意与珍惜,“最后的指示”更是表现出普通父亲在年老后对亲情和天伦之乐的渴盼。9.①“父亲”是军人,作者却选择了其作为“普通人”的一面来组织材料,这样的选材不落俗套,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②文本通过父亲叱咤风云无视孩子和家庭聚会拘谨亲和的对比,展现父亲身份转变后期盼融入家庭生活所做出的努力,人物形象更立体,更丰富。③“普通人”的角度使“我们该如何做好父亲角色”的主题思考更具有现实意义和传统文化内涵。 ④“父亲”本来就是“普通人”,这样的角色定位更具有普适性,贴近读者的日常生活,更能引发共鸣。⑤文章笔墨着力于展现“父亲”这一身份特点,选材更集中,故事情节的表达更加舒缓、自然。(任选其中三点回答即可)【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D.“是因为小儿子一身戎装勾起了父亲的回忆”说法错误,父亲对孩子的亲热,既有“军旅情绪”这个原因,同时也是父亲拉近与孩子距离的表现。故选D。【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表现出父亲性格上的简单粗暴”说法错误,当兵时的口头禅体现出的更多是父亲作为军人的刚毅果决,不能简单理解为性格上的简单粗暴。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梳理概括人物心理的能力。激动:“孩子们答应了,母亲兴高采烈地到菜市场去了一趟。父亲也显得有几分激动和不安,背着手在几个房间里踱来踱去,也不时地来到厨房门口和正在择莱的母亲说上两句,父亲说:咱那几个孙子、孙女都长大些了吧”“这些话题都是父亲不屑挂齿的,母亲在历数孙子外孙女的时候,话题是喋喋不休的,眉宇间洋溢着幸福和自豪,父亲破天荒地没有打断母亲的话茬,他不住地点头,似在听下级汇报什么大事,他听得很认真,其间不住地点头”,“在房间里踱来踱去”“破天荒地没有打断母亲的话茬”“听得很认真”,反映出父亲想要了解孩子一切的迫切心情,对孩子的归来显得相当期待与兴奋。不安:“临近傍晚,父亲显得很不安,他不停地照镜子,同时不停地梳理头发”“当母亲乐颠颠去开门时,父亲再也坐不住了,他站了起来,向门口走了两步,神情显得有些不知所措,然而还是不由自主地站在了门口,摆出一副恭迎的样子”,不停地“照镜子”“梳理头发”“坐不住”,父亲的“不知所措”,反映出父亲对与子女沟通交流的陌生,以及不知子女会如何对待自己的忐忑不安。高兴、满意: “小儿子一身戎装地出现在父亲面前,父亲突然觉得他顺眼而亲切,竟伸出手在儿子的肩膀上拍了一下”“饭是女儿做的,晚餐时,父亲破天荒地没有把饭吃得那么快,而是和儿女一道饶有兴趣地把饭吃下去”“在这期间,大儿子的手机响了两次,父亲就指示说:在家里你把那玩意儿关了。大儿子就关了手机”,对小儿子感到“顺眼而亲切”,对女儿做的菜饶有兴趣,指示大儿子“关了手机”,这些都表现出父亲对孩子给他带来的亲情表示满意与珍惜;“父亲最后指示:星期日,都过来聚一聚,把孩子们都带来呀”,“最后的指示”更是表现出普通父亲在年老后对亲情和天伦之乐的渴盼。【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章选材等写作技巧的能力。父亲是一名军官,作者在创作时却没有着力描写其作为军人果敢刚毅的一面,而是选择了其离休后作为普通人的一面来写,这样的选材不落俗套,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文章写了父亲退休前的叱咤风云、无视孩子,如“父亲打过无数次仗,先是和日本人打,又和国民党打,后来在朝鲜战场又和美国人打,一路拼杀过来的父亲,不仅没有战死于沙场,反而在战争中壮大了起来”“当连长时他说:冲上去,把小日本拼掉,拼不掉小日本,老子就毙了你们。当团长时说:一营长,限你半小时之内,把高地给我拿下来,拿不下高地老子毙了你。师长时父亲仍说:老子毙了你。军长时父亲仍说:老子毙了你”,这些表现父亲的军人本色;“孩子们管不住自己的天性,仍疯仍闹,父亲就吼:都住嘴,再吵再哭,老子就毙了你们”“三个孩子一直到长大成人,心里仍惧怕着父亲,离父亲远。父亲不在乎这些,那时他哪有工夫和一群孩子们说长论短”,写他无视孩子们。但如今退休在家,父亲渴望和孩子们聚会,当听说孩子们答应来家里时,“父亲也显得有几分激动和不安,背着手在几个房间里踱来踱去,也不时地来到厨房门口和正在择莱的母亲说上两句,父亲说:咱那几个孙子、孙女都长大些了吧”“临近傍晚,父亲显得很不安,他不停地照镜子,同时不停地梳理头发”“当母亲乐颠颠去开门时,父亲再也坐不住了,他站了起来,向门口走了两步,神情显得有些不知所措,然而还是不由自主地站在了门口,摆出一副恭迎的样子”,父亲的拘谨与他当年的叱咤风云形成对比,父亲当年对孩子的漠视与如今渴望和孩子们相聚也形成对比,展现父亲身份转变后期盼融入家庭生活所做出的努力,人物形象更立体,更丰富。选择从一个“普通人”的角度来写,能体现主题——我们该如何做好父亲的角色?从这个角度写更具现实意义和传统文化内涵。“父亲”虽然是个叱咤风云的军人,但也是一个“普通人”,应当有“普通人”的角色和情 感,文章从他“父亲”的角色出发来写他退休后的转变,这样的角色定位更具有普适性,贴近读者的日常生活,更能引发共鸣。文章并非展现军人风采,而是着眼于“父亲”这一身份特点,写他退休后如何慢慢适应并回归家庭,这样使选材更集中,故事情节的表达更加舒缓、自然。二、古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家贫亲老,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躬耕自资,遂抱羸疾。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有日矣。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后为彭泽令。公田悉令吏种秫,曰:“吾常得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之间要之。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舆①;既至,欣然便共饮酌。俄顷弘至,亦无忤也。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当阳与渊明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浔阳,日造渊明饮焉。每往,必酣饮致醉。弘欲要延之坐,弥日不得。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渊明;渊明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尝九月九日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渊明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郡将尝候之,值其酿熟,取头上葛巾漉酒,漉毕,还复著之。元嘉四年将复征命,会卒。时年六十三。谥号靖节先生。(《陶渊明传》)【注】①舁(yú):抬;篮舆:轿子。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B. 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C.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D.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刺史,汉代为一郡长官。刺,检核问事质疑,即监察之职;史,“御史”之意。B.绶,古代用以系佩玉、官印等东西的丝绸,“解绶去职”指解下官印辞去官职。C.元嘉,南朝宋文帝刘义隆的年号,“元嘉四年”属于按照帝王年号来纪年的。D.谥号,古指人死后,后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并给予褒奖,如“靖节先生”。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陶渊明少年时就有很高的志向,博学多识,擅长写文章;聪颖洒脱,卓尔不群,任性而率真,清高而自负。B.州郡召用陶渊明担任州郡的官职,他不忍官场,弃官回家,他亲自耕种,自给自足,身体瘦弱而患上了疾病。C.陶渊明曾经去过庐山,王弘让陶渊明的老朋友庞通之准备好了丰盛的酒席,在半路栗里(地名)邀请他。D.郡将(官名)曾经来拜访,正赶上陶渊明酿的酒糟熟了,郡将就用头上的葛巾筛酒,筛完,又把头巾扎在头上。13.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1)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14.结合文章,简单说说陶渊明不与檀道济交往的可能原因。【答案】10.C11.D12.D13.(1)曾经著作《五柳先生传》自嘲(自比,自娱自乐),当时的人认为(称)这本书是真实记录(真实情况、实录)。(2)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土壤里的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啊。14.个性原因——陶渊明任性率真,清高自负;不堪官场,对应酬檀道济无兴趣;道不同,不相为谋; 现实原因——官场不是檀道济所说的开明盛世,所以自称不是贤明之人;陶渊明也不慕名利,故不受馈赠,坚守气节。【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妻子、儿子坚持要求种粮食,于是下令二顷五十亩的田地种高粱,五十亩种粮食。年终,恰逢州郡派督邮(官职名)到彭泽县,下属请示陶渊明说:“您应该装束整齐穿官服面见他。”“……曰”表对话,后面是说的内容,“曰”后断开,且“请曰”是“县吏”的谓语,故“县吏请曰”不应断开,排除BD;依据语境,“种粳”是“妻子固请”的内容,做其宾语,是一完整句意,不应断开,排除A。故选C。【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化常识的能力。D.“谥号,……后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并给予褒奖”错误,因为“谥号是人死之后,后人给予评价的文字”,包含褒扬性的美谥、怜惜性的平谥和贬义性的恶谥,并不只有“褒奖”,故此项理解片面了。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D.“郡将就用头上的葛巾筛酒”错误,依据原文“郡将尝候之,值其酿熟,取头上葛巾漉酒,漉毕,还复著之”分析可知,语意是“郡将(官职名)曾经来拜访他,正赶上他酿的酒糟熟了,陶渊明就用头上的葛巾筛酒,筛完,又把头巾扎在头上”,应为“陶渊明就用头上的葛巾筛酒”,不是“郡将就用头上的葛巾筛酒”,故此项张冠李戴了。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翻译句子的能力。(1)“尝”,曾经;“自况”,自嘲,自比;“谓”,认为。(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蚓无利爪牙,强筋骨”;“上”“下”,名词用作状语,在上、向下;“用”,因为;“一”,数词用作形容词,专一。 【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本内容、探究问题的能力。(1)从内因看,即陶渊明个人的性格特点看,原文有“颖脱不群,任真自得”,意为“聪颖酒脱,卓尔不群,任性率真,清高自负”,故和酬檀道交往会违背陶渊明的本性,可概括为“个性使然”,道不同,不相为谋。(2)从外因看,从檀道济和陶渊明所说的“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分析可知,“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是陶渊明所认可的为官之道,但不认可“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之观点,恰恰相反,正是因为所处之世不是“文明之世”;而且陶渊明不趋附,不势力,对檀道济持敬而远之的态度,故才会有“道济馈以粱肉,磨而去之”之举动,从而坚守气节。答案不是唯一的,考生可根据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言之成理即可。参考译文:陶渊明少年时就有很高的志向,博学多识,擅长写文章;聪颖洒脱,卓尔不群,任性率真,清高自负。曾经著作《五柳先生传》自娱自乐,当时的人称这本书为实录。陶渊明孝敬老人,家里很穷,被起用任命为州祭酒(官职名);他忍受不了官场琐事,不久自己弃官回家了,他亲自耕种自给自足,得了疾病。江州刺史(官职名)檀道济前去探望他,陶渊明卧床挨饿好几天了。檀道济说:“贤人处世,朝廷无道就隐居,政治开明就出来做官,如今你生在开明盛世,为什么自己如此糟践自己呢?”陶渊明回答说:“我怎敢充当贤人,我的志向比不上他们。”檀道济送给他粮食和肉,他却挥手叫檀道济离开。后来他担任彭泽县令。官府的公田都让人种高粱。他说:“我常常能喝醉酒就够了。”妻子、儿子坚持要求种粮食,于是下令二顷五十亩的田地种高粱,五十亩种粮食。年终,恰逢州郡派督邮(官职名)到彭泽县,下属请示陶渊明说:“您应该装束整齐穿官服面见他。”陶渊明叹气说:“我怎么能为了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当天就解下官印辞去官职,写了一篇《归去来》赋。江州刺史王弘打算和他结交,却请不来他。陶渊明曾经去庐山,王弘让陶渊明的老朋友庞通之准备酒席,在半路粟里(地名)邀请他。陶渊明脚上有病,让一个门生和两个儿子交替抬轿;到了以后,欣然和庞通之一同饮酒。不一会王弘到了,陶渊明也没有抵触的情绪。起初颜延之(人名)担任刘柳后军功曹(官职名),在浔阳和陶渊明有交情,后来到始安郡 做官,经过浔阳(地名),常常到陶渊明的住所饮酒。每次去,都要畅饮直到喝醉。王弘打算邀请颜延之赴宴,整天都找不到。颜延之临调走的时候,留下二万钱给陶渊明;陶渊明全部送给酒馆,以便一来就能喝酒。曾经在九月九日在房子边上菊花丛中闲坐,时间长了,采了一手菊花,忽然赶上王弘送酒来了,随即就喝,喝醉才回去。陶渊明不懂音律,却保存了一张无弦琴,每次喝酒喝到酣畅之处,都弹拨一番寄托心意。来拜访的人不论贵贱,只要有酒就招待他们。陶渊明如果先喝醉,就告诉客人:“我喝醉了要睡觉,你可以走了。”他的天真直率达到这种地步。郡将(官职名)曾经来拜访他,正赶上他酿的酒糟熟了,陶渊明就用头上的葛巾筛酒,筛完,又把头巾扎在头上。元嘉(南北朝宋文帝年号)四年将要接受朝廷征聘,恰好去世了,时年六十三岁。谥号叫做靖节先生。(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梦山中故人①朱熹风雨萧萧已送愁,不堪怀抱更离忧。故人只在千岩里,桂树无端一夜秋。把袖追欢劳梦寐,举杯相属暂绸缪②。觉来却是天涯客,檐响潺潺泻未休。[注]①此诗作于绍兴二十三年(1153),作者23岁,在同安县主簿任上;山中故人;某位隐居山中读书的朋友。②绸缪:缠绵。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萧萧”描摹风雨的声响,风雨声增添了诗人的忧愁,令他难以承受。B.诗人以“千岩里”点出故人隐居处所,流露出两地相隔、不得相见惆怅。C.“桂树无端一夜秋”营造出感伤凄凉的情感氛围:“无端”一词,无理而妙。D.全诗音韵和谐,表意率真奔放,层层深入,结句“檐响”呼应首句“风雨”。16.颈联和尾联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答案】15.D16.①颈联诗人虚写与故人把袖言欢、举杯劝饮的梦境。诗人在梦中与友人“把袖追欢”“举杯相属”,极言对故人的思念之切。②尾联实写自己身处异乡、凄雨不绝的现实。与颈联的梦境相对照,再言现实的感伤凄凉。③诗人以梦境之乐与现实之悲作对比,虚实相生,强化了思苦真情。【解析】【分析】 【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赏析思想内容及表达技巧的能力。D.“表意率真奔放”赏析错误。这是一首思友怀人诗,诗人既实写现实的凄楚风雨、潺潺檐响、漂泊天涯,又虚写因思友之切而将思念之情延伸到梦里,两相对照,极言思念之深和现实的凄凉之苦,表意细腻婉切、感伤凄凉,毫无率真奔放之气。故选D。【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这是一首思友怀人诗。诗人在颈联中写自己因为思念故人的感情之切,以至“把袖追欢劳梦寐,举杯相属暂绸缪”,这是对梦境的描写,是虚写,写自己在梦里与故人把袖言欢、举杯劝饮,尤其是“绸缪”二字,极言对故人的思念之切。尾联中,诗人回到现实,只见“檐响潺潺泻未休”,这是实写,自己身处天涯异乡、凄雨不绝的现实,与颈联的梦境相对照,再言现实的孤独、感伤与凄凉。诗人在颈、尾二联中,以梦境之乐和现实之悲作对比,虚实相生,强化了自己思友而不得见、只能独自咀嚼这份孤独与凄凉的悲苦之情。(三)名篇名句默写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木”与“金”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2)《赤壁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写游人任凭一叶扁舟随意漂荡,在辽阔江面上自由来去。(3)《沁园春·长沙》中青年毛泽东发出“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时代叩问,又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做出巧妙的回答。(4)曹操在《短歌行》中表达自己求贤若渴的心情,直接使用了《诗经•郑风》中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5)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__________,________”用楚辞的句法,写出天气急剧变化,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也为下文仙人出场做了铺垫。【答案】①.故木受绳则直②.金就砺则利③.纵一苇之所如④.凌万顷之茫然⑤.到中流击水⑥.浪遏飞舟⑦.青青子衿⑧.悠悠我心⑨.云青青兮欲雨⑩.水澹澹兮生烟 【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砺、苇、顷、遏、衿、澹。三、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是杜甫描写江南的诗句。江南的民居,顺应天人合一,追求房屋格局的变化,注重细部的装饰,它的门窗,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充满了灵秀,形成了精巧细腻、活泼淡雅、肃穆华丽的风格。在花心、格子等几何纹、套环纹细节的点缀下,使整个窗户线条流畅,匠心独具,增添了人居环境轻松灵动。当下,长三角地区的新农村建设、乡村空间改造,让粉墙上的一扇扇花窗成为。用瓦片、薄砖、木竹制作的圆形、矩形、回纹、万字、冰纹、花鸟、山水等几何形体和自然形体的江南符号,呈现出的、诗情画意,让人们在虚虚实实、中,寻觅探幽。一扇扇诱人的花窗,似一团花影,如一缕花香,让江南春色关不住。处处门窗皆有意,花饰窗棂景醉人。江南的花窗,,演绎着一段段浪漫的传奇,它是江南文化的符号,透露出诗性和雅性的文化基因。它朴实、美观,传承着江南的历史文化,传达着新时代最美的江南意蕴。18.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在花心、格子等几何纹、套环纹细节的点缀下,整个窗户线条流畅,匠心独具,增添了人居环境轻松灵动。B.在花心、格子等几何纹、套环纹细节的点缀下,使整个窗户线条流畅,匠心独具,增添了人居环境轻松灵动的感觉。C.整个窗户在花心、格子等几何纹、套环纹细节的点缀下,线条流畅,匠心独具,增加了人居环境轻松灵动的感觉。D.在花心、格子等几何纹、套环纹细节的点缀下,整个窗户线条流畅,匠心独具,增添了人居环境轻松灵动的感觉。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点睛之笔千姿百态朦朦胧胧历经沧桑B.点睛之笔千娇百态模模糊糊饱经风霜C.生花妙笔千姿百态模模糊糊历经沧桑D.生花妙笔千娇百态朦朦胧胧饱经风霜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哪两种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答案】18.D19.A20.①修辞手法:比喻、通感。②表达效果:将一扇扇的花窗喻为一团花影,将看到的花窗转化为嗅觉,即一缕花香,将视觉和嗅觉融合在一起,生动描写出花窗精美、迷人的特点。【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线句有两处语病:一是语序不当,“在……的点缀下,使整个窗户……”主语残缺,删掉“在……下”或“使”。二是“增添了人居环境轻松灵动”成分残缺,应在“轻松灵动”后加“的感觉”。全部修改正确的只有D项。另原句“在花心、格子等几何纹、套环纹细节的点缀下”具有突出“花心、格子等几何纹、套环纹细节的点缀”的作用,与前文“注重细部的装饰”相呼应,选项C将句子变动为“整个窗户在花心、格子等几何纹、套环纹细节的点缀下”后少了强调的意味,不如原句好。故选D。【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第一空:“点睛之笔”,文章或艺术作品传神绝妙之处。“生花妙笔”,比喻文笔美妙,写作能力极佳。根据语境“让粉墙上的一扇扇花窗成为”应填“点睛之笔”。第二空:“千姿百态”,形容姿态多种多样或种类十分丰富。“千娇百态”,极言女子容态之美丽动人。根据语境“用瓦片、薄砖、木竹制作的圆形、矩形、回纹、万字、冰纹、花鸟、山水等几何形体和自然形体的江南符号,呈现出的”应填“千姿百态”。第三空:“朦朦胧胧”,人意识不十分清晰或事物界限不清。“模模糊糊”,思想上模糊不清的样子。根据语境“让人们在虚虚实实”应填“朦朦胧胧”。第四空:“历经沧桑”,形容饱经忧患,经历了许多变故。“饱经风霜”,形容经历过种种艰难困苦生活的磨练。根据语境“演绎着一段段浪漫的传奇”应填“历经沧桑”。故选A。【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一扇扇诱人的花窗,似一团花影,如一缕花香,让江南春色关不住”运用了比喻、通感的修辞手法。“似一团花影”将一扇扇花窗喻为一团花影,形象生动地表现了花窗美丽、诱人的特点。“如一缕花香”是通感,把视觉形象转化为嗅觉形象,将两种感觉贯通,生动描写出花窗精美、令人着迷的特点。表现了作者对花窗的喜爱之情。21.阅读下面的文字,在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要求语意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俗话说“十五的月亮十六圆”,就是说出现在农历十六的满月居多。_______?我们知道,农历的月份是依据月相变化制定的。月相是地球上看到的月亮被太阳照亮的部分。在一个月里,太阳、地球、月球三者的相对位置在有规律地变化着,______。当月亮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中间时,从地球上看月亮是黑的,此时的月相被称作朔,农历历法规定每月的初一必须要在朔所在的那一天,为了满足这个规定,农历的月分为大小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以保证初一那天月相是朔。从朔到满月大约需要十四五天,但时长并不完全固定,这是因为月亮是在椭圆轨道上绕地球运行,有时离地球近一些,有时远一些,离地球近时运行速度快一些,_______。因此,从朔到满月的时间最短不到14天,最长超过了15天。从统计数据看,出现在十六的满月最多,占总数的近60%,出现在十五的满月次之,约占40%。因此就有了“十五的月亮十六圆”的说法。不过,2022年中秋节的月亮却是十五圆,具体满月的时间是9月10日17时59分。【答案】①.为什么十五的月亮十六圆呢②.月相也在有规律地变化着③.离地球远时运行速度慢一些【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语段中心话题是解释十五的月亮十六圆的原因,因此根据语段话题中心和序号①后的问号可知,此处是对十五的月亮十六圆提出疑问,可填“为什么十五的月亮十六圆呢”。第二空,根据前文有关“月相”的解说以及“太阳、地球、月球三者的相对位置在有规律地变化着”等内容,可知序号②的内容是关于月相的变化,结合前文语境的句式考虑,此处可填“月相也在有规律地变化看”。第三空,根据上文“离地球近时运行速度快一些”,可知序号③的内容与此句是相对的,说明月球离地球远时运行速度慢,可填“离地球远时运行速度慢一些”。 四、写作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材料一花儿为什么谢了呢?我的热烈的爱把它紧压在我的心上,因此花谢了。琴弦为什么断了呢?我强弹了一个它不能承受的音节,因此琴弦断了。——泰戈尔材料二一切重压与负担,人都可以承受,它会使人坦荡而充实地活着。——米兰·昆德拉学校文学社拟出一期社刊,期中“大家谈”栏目本期讨论主题为“承受”。栏目主编向你约稿,请你结合上面两则材料,写一篇议论文,谈谈你的理解和思考。要求:选择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承人生之重担,搭前行之桥梁米兰·昆德拉说:一切重压与负担,人都可以承受,它会使人坦荡而充实地活着。漫漫人生之中,那些能肩承得住生活重担的人,在关键时刻才能够变压力为力量,跨越生命的壕沟。由此可见,唯有承人生之重担,方可搭前⾏之桥梁。影视作品《搭错车》中有一句经典台词:“人生没有捷径可以走,横着省下的路就会变成竖着的坑,早晚都要经过。”没错,一个人如果为了一时的轻松而为自己减负,那么等着他的不是诗和远方,而是止于半路。米兰·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命之轻》中有这样⼀段话:“当负担完全消失,⼈就会变得⽐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地和地上的⽣命。那么,到底选择什么?是重还是轻?”华为总裁任正非给了我们一个明确的回答:“没有伤痕累累,哪来皮糙肉厚,自古英雄多磨难。”当女儿被无故羁押,当品牌遭国外封杀,任正非的态度是:“千古兴亡多少事,一江春水向东流,流过太平洋,流过印度洋……不回头。”正是因为任正非能够承受生命之重压,他才能够搭建起通往世界、通往未来的桥梁。对人生的幸福和苦难而言,没有超越自我的气概,内视自守的精神品质,就不会在苦难的胁迫下,保持一个谈笑自如的我;没有对世情的彻悟,洒脱的生命情怀,也就不会在幸福的裹挟下,保持一个恬淡平和的心境。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是的,惟有“任重”,⽅能“道远”。一只桶如果装满了⽔,就难以被吹翻;一棵树如果根深干粗,就难以被刮倒;人生亦是如此,有压⼒的⼈注定一路充满艰辛,步履艰难,甚至稍有不慎就会被压⼒打败。但是,请别忘了罗曼·罗兰的那句呐喊:“累累的创伤就是生命给予你的最好礼物。”创伤又何妨?压⼒又何惧?终有一天,我们会感谢生命给予我们的“重木”和磨难。人生之路,负重者⽅能致远。这一路,也许会有风⾬侵袭,⼼魔作祟,但是一切终究会因为我们一分一秒的坚持承重⽽归于安然,只因为我们相信毕淑敏所言:“即使用苦胆泡过的黄连,经过长久地咀嚼,苦味也就慢慢淡了。”是的,困苦只一时,最终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将会是月白风清、天高云淡的美好。【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材料由两句名言构成。材料一阐释了花谢、弦断是因为它们承受了我们过多的爱和压力的道理;材料二指出人(我们)能够承受一切压力和负担,而承受重压能让我们坦荡充实地活着。由此可见,两则材料的观点对于“承受”这一核心关键词显然是二元对立的。泰戈尔强调万事万物(包括人)承受力都是有限的,超越限度就会受到伤害,过犹不及;米兰·昆德拉则充分肯定人意志力和主观能动性的强大,强调人的承受能力是无限的,重压的承受能让人更强大,更坦荡更充实。在这两方二元对立的观点中,泰戈尔的视角是:在人与承受的关系中,人是施力者;而米兰·昆德拉的视角是:在人与承受的关系中,人是受力者。由此,围绕关键词“承受”,从泰戈尔的名言中可以看出,正如施压太重就会花谢弦断,“承受”要率先考虑对方的承受,给于有限度、有边界、不超出对方承受范围的压力;从米兰·昆德拉的名言中可以看出,“承受”重压能让我们提高“承受”阈值,曾益己所不能。考生也可以跳出这两种观点的限制进行思考:“承受”不是无限制的,能够“承受”,并不代表就能毫无休止地一直施压。每个人的“承受”值都不尽相同,要分类型、分场景地对待,“死磕”要适度,不可“走火入魔”。磨练心性也好,在绝望中找寻希望也罢,都要避免因过度施压而抑郁、绝望、崩溃;生活中,我们要既能奋力扛住重压,也要有拿得起放得下的潇洒。另外,从“承受”的内容上来看,所谓“承受”,是承担该承担的,也是接受能接受的;“承 受”是动态变化的,不是一成不变的,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与他人——过去不能承受的,今日成长成熟便能承受;过去能够承受的,今日或许不能承受或不愿、不必承受。可以选择以上任一论点进行写作,如选择施压要适度这一论点,可以先从施压的作用和意义入手,然后围绕施压过度的害处、不可过度施压的原因两方面进行论述,适当援引论据,并设想无限度施压会给人的成长带来怎样的影响,对中心论点进行假设论证。最后,写作时应注意写作任务中的具体期刊约稿要求,不要忽视文体要求。立意:1.能“承受”重,也能“承受”轻。2.承受是接受,也是承担。3.在“承受”中变强,在“承受”中温柔。4.能学会“承受”,也能放过自己。
版权提示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其他相关资源
广东省中山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英语上学期期中试卷(Word版含解析)
广东省揭阳市惠来县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卷(Word版附解析)
广东省清远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卷(Word版附解析)
广东省茂名市电白区2022-2023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Word版带解析)
广东省茂名市电白区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Word版含解析)
广东省 2022-2023学年高一数学上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
山东省泰安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
广东省惠州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化学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Word版附解析)
文档下载
收藏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03-23 18:36:01
页数:21
价格:¥2
大小:103.50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分享到:
|
报错
推荐好文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推荐特供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