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广东省清远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卷(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4

2/14

剩余12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级期中调研考试历史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3.本卷命题范围:《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12课。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三星堆文化的陶器极具地域特点,但大量青铜器、玉石器出土后我们看到来自周边的各种文化因素,有长江中游的、长江下游的、甘青地区的,占比最大的仍然是中原地区夏商文化,即便三星堆最具特色的神像和面具仍然可以在长江、黄河流域古文化中找到溯源。材料表明()A.四川地区文明先进B.不同文明的交流C.我国文明多元一体D.文明的多样性【答案】C【解析】【详解】据材料“三星堆文化的陶器极具地域特点,但大量青铜器、玉石器出土后我们看到来自周边的各种文化因素,有长江中游的、长江下游的、甘青地区的”,可知中华文明起源既有其共同性,又各具特色,多元一体,C项正确;文明无先进和落后之分,排除A项;材料并未体现出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只能体现三星堆受其他文明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不仅体现了多样性,还有共同性,排除D项。故选C项。2.下图是1954年出土于江苏丹徒烟墩山的宜侯夨(ce)簋,其上铭文记录了西周康王时期,宜侯夨由虞侯改封为宜侯的册命过程。宜侯夨簋和铭文可用于说明 A.禅让制的出现B.内外服制的完善C.分封制的实行D.中外朝制的产生【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宜侯夨簋上,用铭文记录西周时期,宜侯夨由虞侯改封为宜侯的册命过程,可用来说明分封制的实行,C项正确;原始社会后期的禅让制与宜侯夨簋上铭文的内容不符,排除A项;内外服制是商代实行政治制度,排除B项;中外朝制直到西汉时期才产生,排除D项。故选C项。3.春秋时期,中原各诸侯国将周边的楚、越等国视为“戎狄”或“蛮夷”,经过长期的交往,到了战国以后,这些原本的“蛮夷”也被视为华夏的一部分。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A.民族交融开始出现B.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正形成C.兼并战争十分频繁D.华夏认同观念的逐步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经过长期的交往,到了战国以后,这些原本的‘蛮夷’也被视为华夏的一部分”可知,战国时期,在民族间不断交往的过程中,“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这说明华夏认同感逐步增强,D项正确;“开始”的说法无法材料得出,排除A项;春秋战国时期国家处于分裂状态,并没有形成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正形成是在秦朝,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华夏认同观念的逐步发展,不是强调兼并战争十分频繁,排除C项。故选D项。4.《史记·商君列传》记载:“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这反映了商鞅变法()A.注重法治,稳定社会秩序B.承认土地私有,发展经济C.推行县制,便于国家管理D.推动民族交融,富国强兵【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中“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反映了商鞅变法中“令民为什伍,实行连坐”的措施,商鞅采取这一措施的目的在于注重法治,稳定社会秩序,故A正确;材料信息与“承认土地私有”“推行县制”“推动民族交融”无关,排除BC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 不拾遗,山无盗贼”,联系所学商鞅变法的内容和特点分析解答。5.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两千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这说明“百家争鸣”A.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B.核心是重建社会秩序C.导致了诸子百家的思想殊途同归D.促进了学术文化交流【答案】A【解析】【详解】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他们共同构筑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文化体系,A项正确;百家争鸣的都希望构建理想的社会秩序,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C项不符合主旨,排除C项;D项文化交流无法提现,排除D项。故选A项。6.秦朝郡县制的确立,使不同经济、政治、文化风俗、血缘的民族都按什伍编制起来,实行统一管理,同时官吏由国君直接任免,不准世袭,使国家从中央到地方的军政,财税等大权完全集中到国君一人之手。这些说明秦朝实行郡县制()A.取消了氏族贵族世袭特权B.为中央集权提供了有力保障C.促进了华夏民族的文化认同D.为官僚制的形成创造了条件【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郡县制是秦朝的地方管理制度,在郡县制之下,中央任免地方官员,中央对地方实行垂直管理,郡县制的实施为中央集权提供了有力保障,B项正确;官员选拔制度,冲击了氏族贵族的世袭特权,排除A项;秦朝实现统一,推行书同文字,促进了华夏民族的文化认同,排除C项;秦朝的确立为官僚制的形成创造了条件,排除D项。故选B项。7.初并天下后,秦王嬴政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王的称号不足以显示自己的权势和地位。因此,他兼采古史及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之名而称“皇帝”,并定作自己的尊号,自称“始皇帝”。该称号主要反映了A.皇帝尊号独特性B.皇权地位的至上性 C.皇位世袭的合法性D.君主专制的唯一性【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以看出,秦王嬴政对王的称号即不满意,所以定自己的尊号为“皇帝”,自称“始皇帝”,以显示皇帝独尊,反映了皇权的至高无上,B项正确;题干虽然描述了皇帝尊号的由来,但从本质上仍是要借尊号凸显皇权的至高无上,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皇位世袭,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君主专制这一特点,排除D项。故选B项。8.“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材料主要描述的是()A.秦亡教训B.汉承秦制C“文景之治”D.“光武中兴”【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据材料可知,汉初推行“与民休息”的统治思想,统治者勤俭爱民,建汉五六十年,尤其是文景时期,国家经济发展,出现了百姓安居乐业的局面,史称“文景之治”,C项正确;A项与题意不符,排除;汉承秦制是指汉朝继承了秦朝的制度,而材料强调的“无为而治”的治国思想,秦朝采用法家法治思想,B项错误;“光武中兴”出现于东汉光武帝统治时期,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D项。【点睛】9.它叙述了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帝年间约三千年的历史,首创了纪传体通史体裁,文字精练,人物刻画与叙事生动,不虚美,不隐恶,是一部兼具史学和文学特色的不朽名著。它是A.《史记》B.《汉书》C.《后汉书》D.《三国志》【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A项正确;《汉书》作者班固,记载了汉高祖刘邦到王莽的230年的历史,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排除B项;《后汉书》是南朝范晔所著,记载了东汉一朝的历史是纪传体断 代史,排除C项;《三国志》是西晋陈寿所著,属于三国时期的纪传体断代史,排除D项。故选A项。10.东晋琅琊王氏、颍川庾氏、谯国桓氏、陈郡谢氏、太原王氏等皆是高门望族,成为帝室联姻的主要对象(如表)。东晋帝室如此联姻旨在()东晋帝室联姻概况婚媾人物出后(皇帝联姻对象)济阳虞孟母(元帝后)、颖川庾文君(明帝后)、太原王穆之(哀帝后)、琅邪王神爱(安帝后)尚主(公主联姻对象)太原王禕之尚寻阳公主、琅邪王嘏尚鄱阳公主、王献之尚新安公主、谯国桓温尚明帝女南康公主、颖川荀羡尚寻阳公主、陈郡谢混尚孝武帝女晋陵(阳)公主宗室婚司马道子娶太原王国宝堂妹A.削弱相权,加强皇权B.观念保守,重视门第C.拉拢士族,巩固政权D.纯净血统,统一思想【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表一可知东晋帝室多跟太原王氏、琅琊王氏、颖川庾氏等高门望族联姻,这是东晋门阀政治的典型体现,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到君权与相权的变化,排除A项;B项“观念保守,重视门第”不是帝室联姻的目的,D项表述有误,排除BD项。故选C项。11.跪坐习俗是儒家礼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箕坐和垂脚高坐皆被视为不恭敬的傲慢行为,在正式礼仪场合颇为忌讳。而魏晋时期,“胡床、胡坐”即垂脚坐胡床和佛教徒垂脚坐“小床”,在汉人生活中广为传播。魏晋时期习俗的这一变化表明()A.儒家思想失去了正统地位B.儒佛学说开始出现融合趋势C.民族交融推动了习俗变迁D.胡化与汉化的过程交替进行【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开始过着定居的生活,他们 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逐渐将原来从事畜牧业生产的习惯转变为从事农业生产,而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又学习和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具等,融入到汉族的生活中,材料中汉代到隋唐五代时期,汉人坐姿受少数民族风俗影响,形成垂脚坐凳椅的生活习俗,反映了民族交融推动了习俗变迁,C项正确;A项与史实不符,儒家思想此时仍是正统地位,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儒佛学说开始出现融合趋势,排除B项;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12.隋平陈以后,将北方社会管理制度推行到南方,政令严急,导致南方豪强纷纷举事反隋。文帝派大军前往镇压,逐一平定……隋炀帝即位后,为了加强对华北、江南的控制,开始在洛阳营建东都,复以东都为中心开凿大运河。隋朝这些措施()A.满足了隋炀帝享乐的需要B.推动了运河沿岸城镇的发展C.旨在镇压南方豪族的叛乱D.适应了国家巩固统一的需要【答案】D【解析】【详解】隋文帝镇压了南方叛乱,隋炀帝加强了对华北、江南的控制,这都是加强对地方控制的表现,从而适应了国家巩固统一的需要,D项正确;A项不符合材料所述,排除A项;这些措施是为了巩固统一,而非仅仅推动运河沿岸城镇发展,排除B项;C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13.下图是某一朝代西北地区的疆域图,这个朝代是()A.汉朝B.唐朝C.秦朝D.西晋【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北庭都护府、安西都户府可知,这是唐朝对于西域的管理,B项正确;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14.贞观年间群臣进谏,太宗纳谏涉事范围虽广,但很大部分都涉及如何止徭役、慎刑法、劝 农桑、息征战,如何做到“取信于民”和“安抚恤人”。材料体现的唐太宗思想是()A.守法精神B.以民为本C.兼收并蓄D.用人唯才【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涉及如何止徭役、慎刑法、劝农桑、息征战,如何做到‘取信于民’和‘安抚恤人’”可知,唐太宗的治国思想主要涉及民生问题,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思想,B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守法精神主要涉及守法、懂法、知法方面,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A项;兼收并蓄是指同时涉及或具有几种事物,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用人唯才是用人要选用有才能的人的意思,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15.唐中期出现了“态行吞并,莫惧章程”和“口分永业(国家授予的田地),违法卖买”的现象。面对这种现实,为了解决财政困难,唐政府实行了A.租庸调制B.两税法C.募役法D.方田均税法【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中期随着均田制的破坏,为解决财政困难,政府实行了两税法,B选项正确。租庸调制是和均田制配合的赋税制度,A选项错误。募役法、方田均税法都是北宋王安石变法的内容,CD不符合题意。16.唐代某大诗人不仅有“诗圣”之名,其作品还被誉为“诗史”他的作品真实而细致地反映了安史之乱爆发前后的社会状况,描述了唐朝由盛转衰过程中的许多历史细节。该诗人是A.李白B.杜甫C.元稹D.白居易【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诗歌具有现实主义风格,被称为“诗圣”,B项正确;李白被称为“诗仙”,排除A项;元稹及白居易与“诗圣”无关,排除CD项。故选B项。17.玄奘为寻求准确的佛经文本,西行“求法”,历经艰辛,译出佛经1300多卷;鉴真受日本邀请,发愿东渡,传授佛法,对日本的佛学、建筑乃至日常生活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们的共同贡献是A.维护了国家统一B.提高了佛教社会地位 C.开凿了丝绸之路D.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玄奘为寻求准确的佛经文本,西行‘求法’,译出佛经1300多卷”加强了唐朝和印度的文化交流;“鉴真受日本邀请,发愿东渡,传授佛法,对日本的佛学、建筑乃至日常生活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则体现了唐朝和日本的交流,故玄奘西行“求法”和鉴真东渡的共同贡献是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唐朝和印度、日本的交流,和维护国家统一无关,排除A项;唐朝以佛教为媒介加强了和印度、日本的交流,但不能体现佛教的社会地位得到提高,排除B项;丝绸之路开通于西汉,而材料中的玄奘和鉴真为唐朝人物,排除C项。故选D项。【点睛】18.《宋人轶事汇编》记载,北宋名将狄青担任河北真定路副帅时,举行酒宴,一个名叫刘易的低级文臣也在座。酒宴中有伎人以儒者为戏,刘易大怒,指着狄青骂道“黥卒竟敢如此”,把酒杯摔在地上不辞而去。而狄青“笑语益温”,第二天亲自登门向刘易赔罪。这一记载从侧面反映了宋朝A.崇文抑武的治国理念B.文武兼备的人才标准C.秉笔直书的史学精神D.忠君勇猛的武将形象【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狄青“笑语益温”,第二天亲自登门向刘易赔罪。”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文官地位较高,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人才标准,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到秉笔直书的史学精神,排除C项;.材料塑造的也不是忠君勇猛的武将形象,排除D项。故选A项。19.《辽史·百官志一》载:“契丹……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这反映出辽朝社会治理的特点是A.蕃汉一体B.仿效汉制C.民族融合D.因俗而治【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辽朝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设置南、北面官”并结合所学可知,辽朝设立南、北面官,北面官负责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务,南面官负责以汉人为主的农耕民族事 务,这反映出因俗而治的特点,D项正确,排除A项;仿效汉制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民族融合在材料找那个没有找到依据,排除C项。故选D项。20.金朝模仿汉字创制了女真文字,还设立了译经所,把《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翻译成女真文字,以儒家经典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这些现象说明()A.女真人放弃了自己的传统B.儒家思想在金朝获得统治地位C.金朝统治者认同汉族文化D.女真统治者全盘推行汉化改革【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金朝模仿汉字创制了女真文字,把《论语》《孟子》儒家经典翻译成女真文字,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这些现象说明金朝统治者认同了汉族文化,C项正确;结合所学,女真人并未放弃自己的传统,排除A项;仅凭材料不能证明儒家思想在金朝获得统治地位,排除B项;材料只论及女真统治者学习汉族制度文化,不能得出全盘汉化,排除D项。故选C项。21.元代行省完全一反过去汉州、唐道、宋路的划分方法,无视历来与划界密切相关的几条重要的山川边界一秦岭、淮河、南岭、太行山的存在,使得任何一个行省都不能成为完整的形胜之区。元代这样做()A.体现出蒙古族对汉文化了解甚少B.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C.违背了地方行政区划的基本原则D.促进了民族交融进入高潮【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一反过去汉州、唐道、宋路的划分方法,无视历来与划界密切相关的几条重要山川边界……”可得出元代行省的设置一定程度上防止了地方割据,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项正确;材料与体现出蒙古族对汉文化了解甚少无关,排除A项;元朝的地方行政区划划分遵循了犬牙交错的原则,排除C项;材料与民族融合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22.运用下表(《汉至宋南北方户数变化表》单位:万户)可以说明()地域年代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唐朝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北宋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南宋淳熙十四年(公元1187年)北方965493459679 南方1112578301280A.政治中心移到南方B.南方商业超过北方C.经济重心逐渐南移D.民族交融逐渐加强【答案】C【解析】【详解】通过观察表格,从西汉至南宋,南方户数由远远少于北方,到逐渐增多,最终远远超过北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北方长期战乱推动北方人口大量南迁,这推动了经济重心逐渐南移,人口布局发生重大变化,C项正确;仅有户数变化不足以说明政治中心移到了南方,排除A项;材料并未体现南方商业超过北方,排除B项;民族交融逐渐加强在材料并未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23.宋朝时,大批平民家庭的士人进入政坛,不少官居高位,给政治增添了活力。人们的婚姻择偶,也不再关心祖先声望。社会上出现“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的现象。这反映出当时()A.婚姻择偶自由B.等级差别的消失C.门第观念淡化D.科举制快速发展【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大批平民家庭的士人进入政坛,不少官居高位’......‘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可知,宋代阶层流动频繁,门第观念淡化,C项正确;材料的主旨是门第观念淡化,婚姻择偶自由在宋朝是不可能的,排除A项;等级差别的消失,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的主旨是门第观念淡化,不是科举制快速发展,排除D项。故选C项。24.朱熹认为历史、自然、医学、名物和制度等知识的学习对于儿童心性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对儿童追求圣人境界的引导效果要远远大于抽象而空洞的理论讲解。朱熹的这一认识蕴含()A.循序渐进的学习方法B.格物致知的教育理念C.知行合一的哲学主张D.注重实践的务实精神【答案】B【解析】【详解】 朱熹重视学习对儿童心性培养的作用,肯定引导儿童追求圣人境界,否定抽象而空洞的理论讲解,其认识蕴含格物致知的教育理念,B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循序渐进的学习方法,排除A项;知行合一是王阳明的哲学主张,排除C项;注重实践的务实精神与“知识的学习对于儿童心性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25.苏轼曾有这样的感慨:“余犹及见老儒先生,自言其少时,欲求《史记》《汉书》而不可得,幸而得之,皆手自书,日夜诵读,惟恐不及。近岁市人转相摹刻诸子百家之书,日传万纸,学者之于书,多且易致……”从“欲求《史记》《汉书》而不可得”到“多且易致”的原因是()A.造纸术的革新B.雕版印刷的应用C.抄书人数的增多D.科举取士的需要【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余犹及见老儒先生,自言其少时,欲求《史记》《汉书》而不可得”“近岁市人转相摹刻诸子百家之书,日传万纸”可知,雕版印刷术的广泛应用使宋朝书籍大量增多,更容易得到,B项正确;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但并不能使书“多且易致”,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抄书人数的增多并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科举取士,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共50分。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丞相,“金印紫绶,掌丞天子助理万机。”“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辨于上”,并无决策权。“太尉,秦官,金印紫绶,掌武事。”……但实际上大概未曾有具体选任担当这一职务的官员。御史大夫“位上卿,银印青绶,掌副丞相。”御史大夫的主要职责,一是传承皇帝诏令制书,二是监察百官。三公之下,则有分掌朝廷和国家各项事务的“诸卿”,或习惯地称为“九卿”,但实际名额并不限于九。——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材料二很多王国即被撤销,余存的不仅面积减缩,而且内部的行政权也被中央政府接收,至汉武帝在位期间达到极点。汉武帝公布了帝制意识形态的立场,将所谓的“儒术”扩展之后又延长。向商人抽资产税,政府专利于盐、酒及铁……使中央集权之趋势有进无退。——摘编自黄仁宇《中国大历史》材料三唐代的两大重要政治制度具备了现在“民主”的因素。一个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 皇权,折射了现代三权分立和内部民主的影子;另一个和当今的公务员制度相似,为国家选拔了人才,实现了社会的有效流动。尽管受时代的制约,唐代的“民主”制度终没能有效地继续运行,只能称其为“闪落的民主”,可历史见证了古人在追求民主的路上进行过的不懈努力。——摘编自杨春莉《封建制度下闪落的民主》(1)材料一中的秦朝的官职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朝行政架构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概括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两大“闪落的民主”制度的名称,并分别说明它们被称为“民主”的理由。【答案】(1)三公九卿。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九卿:指分掌朝廷和国家各项行政事务的官员。特点:形成了金字塔形的权力结构,三公九卿,实行分权,相互制约,权力层层集中到皇帝之手。(2)措施:政治上,颁布推恩令,成功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思想上,尊崇儒术,加强思想上大一统;经济上,将盐、酒及铁的经营权收归中央(盐铁官营),向工商者征税。(3)名称: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理由:中央决策机制上,形成了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核、交由皇帝御批、再交由尚书省执行的流程;三省职权分工明确,又彼此制约;三省长官共议国事,执宰相之职。科举制不分门第,打破了士族门阀特权,使许多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使官员选拔更加公开和公平,推动了社会阶层的流动。【解析】【详解】(1)官职:根据材料一“三公之下,则有分掌朝廷和国家各项事务的‘诸卿’,或习惯地称为‘九卿’,但实际名额并不限于九。”可推出三公九卿。结合所学可知三公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九卿即指分掌朝廷和国家各项行政事务的官员。特点:根据材料一“丞相,‘金印紫绶,掌丞天子助理万机。’‘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辨于上’,并无决策权。‘太尉,秦官,金印紫绶,掌武事。’……但实际上大概未曾有具体选任担当这一职务的官员。”并结合所学可知形成了金字塔形的权力结构,三公九卿,实行分权,相互制约,权力层层集中到皇帝之手。(2)措施:根据材料二“很多王国即被撤销,余存的不仅面积减缩,而且内部的行政权也被中央政府接收,至汉武帝在位期间达到极点。”可推出政治上,颁布推恩令,成功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根据材料二“汉武帝公布了帝制意识形态的立场,将所谓的‘儒术’扩展之后又延长。”可推出思想上,尊崇儒术,加强思想上大一统;根据材料二“向商人抽资产税,政府专利于盐、酒及铁……使中央集权之趋势有进无退。” 可推出经济上,将盐、酒及铁的经营权收归中央(盐铁官营),向工商者征税。(3)名称:根据材料三“唐代的两大重要政治制度具备了现在‘民主’的因素。一个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皇权,折射了现代三权分立和内部民主的影子;另一个和当今的公务员制度相似,为国家选拔了人才,实现了社会的有效流动。”并结合所学可知是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理由:结合所学可知,中央决策机制上,形成了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核、交由皇帝御批、再交由尚书省执行的流程;三省职权分工明确,又彼此制约;三省长官共议国事,执宰相之职。科举制不分门第,打破了士族门阀特权,使许多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使官员选拔更加公开和公平,推动了社会阶层的流动。27.自汉唐至两宋,单一农业经济逐步转型为农业和工商业并重的经济结构。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宋初,北方作物的大规模南移和占城稻的引进推广,在耕作制度上带来的一个重要影响,就是在同一块地上不同作物可以接续栽种,不少茶农。桑农、果农等不再是为自身的直接消费而生产,而是把产品投入市场,转换成货币,再购入粮食、布帛等生活必需品。——摘编自张其凡《中国大通史》材料二战国秦汉以来,投入流通的大宗商品以套侈品和土特产为主,主要服务于统治阶级和豪富集团,除盐、铁等少数特种商品外,基本与乡村百姓的日常生活没有多大关联。两宋市场上的商品分为三个大类,一是金银细工,乳香犀玉等高档套侈品,二是农具、手工业用具等生产资料,三是日用瓷器、布帛和城郭镇市居民的粮食、茶盐等生活必常品,其中第三类所占比重最大。——摘编自张其凡《中国大通史》材料三城市格局和城郭限制的打破,深刻地揭示了宋代都市商业的发展。人口不断涌入城市中,城市较前代集中了更多的人口,尤以大城市为甚。——漆侠《宋代经济史》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宋代农业发展的新气象并分析其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宋代商业中商品构成和服务对象发生的变化。(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两宋时期城市商业兴盛的表现。【答案】(1)新气象:新作物得到推广;耕作制度进步;经济作物种植范围扩大,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明显。影响:提高粮食产量,促进农业发展;缓和人地矛盾;推动商品经济发展。(2)构成:奢侈品、生产资料、日用必需品。服务对象:由主要服务社会上层到满足市民百姓需要。 (3)表现:城市格局发生变化,城郭限制打破;城市人口增加。【解析】【详解】(1)新气象:根据材料“宋初,北方作物的大规模南移和占城稻的引进推广,在耕作制度上带来的一个重要影响,就是在同一块地上不同作物可以接续栽种”可知,新作物得到推广、耕作制度进步;根据材料“不少茶农。桑农、果农等不再是为自身的直接消费而生产,而是把产品投入市场,转换成货币,再购入粮食、布帛等生活必需品”可知,经济作物种植范围扩大,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明显。影响:外来物种的引入和推广以及轮作制的推行,提高粮食产量,促进农业发展、缓和人地矛盾;农产品商品化推动商品经济发展。(2)构成:根据材料“一是金银细工,乳香犀玉等高档套侈品,二是农具、手工业用具等生产资料,三是日用瓷器、布帛和城郭镇市居民的粮食、茶盐等生活必常品”可知,奢侈品、生产资料、日用必需品。服务对象:根据材料“战国秦汉以来,投入流通的大宗商品以套侈品和土特产为主,主要服务于统治阶级和豪富集团”“其中第三类所占比重最大。”可知,由主要服务社会上层到满足市民百姓需要。(3)表现:根据材料“城市格局和城郭限制的打破,深刻地揭示了宋代都市商业的发展”可知,城市格局发生变化,城郭限制打破;根据材料“人口不断涌入城市中,城市较前代集中了更多的人口,尤以大城市为甚”可知,城市人口增加。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3-02-15 15:11:02 页数:14
价格:¥2 大小:304.50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