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山东省泰安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1

2/21

剩余19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022-2023学年山东省泰安一中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3分)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无论出于什么原因,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我在上文所说的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的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需选择,而是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摩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不是法律,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换一句话说,社会和个人在这里通了家。“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这信任并非没有根据的,其实最可靠也没有了,因为这是规矩。西洋的商人到现在还时常说中国人的信用是天生的。类于神话的故事真多:说是某人接到了大批瓷器,还是他祖父在中国时订的货,一文不要地交了来,还说 着许多不能及早寄出的抱歉话。——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这自是“土气”的一种特色。因为只有直接有赖于泥土的生活才会像植物一般的在一个地方生下根,这些生了根在一个小地方的人,才能在悠长的时间中,从容地去摸熟2每个人的生活,像母亲对于她的儿女一般。陌生人对于婴孩的话是无法懂的,但是在做母亲的人听来都清清楚楚,还能听出没有用字音表达的意思来。(节选自《乡土中国》,有删减)材料二:乡土情结作为中国人集体潜意识里的一种心理状态,主要由农耕文明和儒家思想演化而来,其基本类型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其一,归隐山林的乡土情结。归隐山林源于志士或诗人对世俗社会人情世故的厌恶,更是对乡土自然的内心向往。他们远离尘世的喧嚣,而甘享乡居的宁静。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最形象的注解。其二,思念故乡的乡土情结。“露从今年白,月是故乡明。”“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思乡思亲本身就是一种浓厚的乡土情结,正是这种乡土情结的存在,即使“少小离家老大回”,但乡音始终未改。对于故土,国人始终是难以割舍的。其三,衣锦还乡的乡土情结。《史记·项羽本纪》中写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谁知之者!”项羽为何自刎乌江?这句诗中可窥其因。衣锦还乡的乡土情结是人的欲望和价值扩大化的一种体现。因为在很多中国人的价值观念中,事业的成功只有得到乡人的认可才是最大的荣耀。(选自高申贵《关于中国人乡土情结的文化思考》)材料三:乡土作为人类诞生的摇篮,成了人类共同拥有的童年记忆。当人类成群结队地拥向文明发达的城市之后,人们的情感与乡土仍然有着不能阻断的精神联系,乡土成了人类永恒的精神家园,也是滋补作家的肥沃土壤。马克·吐温对家乡密西西比河的乡村生活的描摹,福克纳对美国南方风情画般的描绘,以及屠格涅夫、契诃夫、托尔斯泰对俄罗斯的广阔草原、森林和乡村生活的由衷赞美,都已证明乡土像母亲一样孕育了诸多作家和他们的作品。在中国,从乡土小说的奠基者——鲁迅、茅盾、沈从文、废名,到后来的汪曾祺、孙犁、莫言等,他们始终痴情地关注着那片充满苦难与温情的乡土。一般意义上的“乡土文学”作家是以农村生活为描写对象,这是相对于其他生活领域(如 城市、军营、知识界等)而言的。这些“乡土作家”特别地关心乡间外观上和一般生活形式上区别于其他生活领域的特色,他们努力追求自己笔下乡间的独特性,并一律带有较为浓重的“乡恋”色彩。与此不同,莫言笔下的乡间世界基本上是在同一空间内展开。高密东北乡,一个中国古老、充满苦难的乡村,它不是历史主义者眼中的某个特定阶段的乡村,而是一块永恒的土地,被时间滤去了历史附着在乡村生活表面的短暂性特征,其生活呈现为最基本的形态:吃、喝、生育、暴力、死亡……他努力书写高密东北乡人的贫苦,写出他们的艰难抗争,写出他们虽贫困却有着不屈的精神、美好的道德与淳朴善良的人性,表现了作家按照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家园去整合现实、祈求故土复兴的美好愿望,成就了他的诺贝尔文学奖的高度。(节选自黄志刚《莫言小说乡土情结探源》,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乡土社会的生活往往受地域限制,域内接触多,与外界隔离,各自保持相对的孤立。B.乡土社会从熟悉得到信任,这种天生的信用在进入现代社会时常常受到人们的称赞。C.从乡村社会里得到的自由与法理社会的自由固然不同,但也不能突破规矩的约束。D.终老是乡的乡民生活在礼俗社会里,他们无须选择生活环境,接触的是“熟悉”社会。(2)下列对材料二、三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走向城市的人们割舍不下与故乡的联系,故中外文坛出现了一大批乡土小说作品。B.莫言立足于自己的生活体验,努力书写他所在时代的高密东北乡人的贫苦与抗争。C.乡土情结的产生与农耕文明、儒家思想密切相连,很多古诗文都表达了这种心态。D.乡土情结有多种类型,其中思乡思亲的情结对于国人来说更为浓厚,更值得推崇。(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证明乡土社会“熟悉性”论据的一项是()A.“在乡土社会中,不但文字是多余,连语言都并不是传达情意的唯一象征体系。”B.“村子里几百年来老是这几个姓,我从墓碑上去重构每家的家谱,清清楚楚的。”C.“在一个村子里可以有一打以上的‘王大哥’,绝不会因之认错了人。”D.“有人在你门上敲着要进来,你问:‘谁呀?’门外的人会回答你一个大声的‘我’。”(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5)上述三则材料的共同主题是什么?它们分别是从什么角度来阐释这一主题的?【答案】(1)B(2)C(3)B(4)文章首先指出“乡土社会”的地方性,然后分析乡土社会由地方性产生了熟悉性,接着分析由熟悉性产生信任性(可靠性),最后指出地方性、信任性都是土气的特色。 (5)共同主题:乡土中国/乡土文化/乡土社会/中国社会的乡土性。材料一:(土气是)乡土社会的基本特征。材料二:乡土社会对中国人民族心理的影响。材料三:乡土社会对以莫言为代表的中国作家的影响。【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这种天生的信用在进入现代社会时常常受到人们的称赞”错误。原文是说“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可见并非“常常受到人们的称赞”。故选B。【小问2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故中外文坛出现了一大批乡土小说作品”错误,强加因果。原文是说“当人类成群结队地拥向文明发达的城市之后,人们的情感与乡土仍然有着不能阻断的精神联系,乡土成了人类永恒的精神家园,也是滋补作家的肥沃土境”,这是乡土作家热爱乡土文学的原因,而不能说“走向城市的人们”割舍不下与故乡的联系才创作了一大批乡土小说作品。B.“努力书写他所在时代的高密东北乡人的贫苦与抗争”错误,原文是“它不是历史主义眼中的某个特定阶段的乡村”。D.“思乡思亲的情结对于国人来说更为浓厚,更值得推崇”错误,于文无据,原文乡土情节有三种,作者并没有比较,说哪一种更为浓厚,更值得推崇。故选C。【小问3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B.“村子里几百年来老是这几个姓,我从墓碑上去重构每家的家谱,清清楚楚的”,说明的是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黏着在土地上的,世代定居是常态。不能作为证明乡土社会“熟悉性”论据。故选B。【小问4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从第一段“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 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可知,材料一先提出乡土社会的地方性特征。从第二至四段“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可知,然后分析乡土社会由地方性产生了熟悉性。从第五段“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这信任并非没有根据的,其实最可靠也没有了,因为这是规矩”“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时的可靠性”可知,最后指出由熟悉性产生信任性。从第六段“这自是‘土气’的一种特色。因为……”可知,最后指出地方性、熟悉性、信任性都是土气的特色。【小问5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从“这自是‘土气’的一种特色”可知,材料一侧重阐述了土气是乡土社会的基本特征。从“乡土情结作为中国人集体潜意识里的一种心理状态”可知,材料二侧重阐述了乡土社会对中国人民族心理的影响。从“乡土成了人类永恒的精神家园,也是滋补作家的肥沃土壤”“一般意义上的‘乡土文学’作家是以农村生活为描写对象……”可知,材料三侧重阐述了乡土社会对以莫言为代表的中国作家的影响。可见,这三则材料的共同主题:乡土中国/乡土文化/乡土社会/中国社会的乡土性。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暮鼓铁凝日落之后,天黑以前,她要出去走路。一天的时光里,她尤其喜欢这个段落。日落之后,天黑以前,是黄昏。她穿上薄绒衣和哈伦裤,换上走路的鞋,出了家门。她有些自嘲地暗想,她要保持整体的青春感。至于下巴的松懈或者鼻梁旁边的几粒雀斑,其实无碍大局。当一个六十岁的女人敢于穿着质地柔软、裤角裹腿、裤裆却突然肥坠以模糊臀部的哈伦裤出行时,谁还会注意她脸上的雀斑呢?她走上柿子林边的这条小马路时,发现马路对面,一个老者几乎正和她齐头并进。老者拖着一把平头铁锨,铁锨和柏油路面摩擦出刺啦、刺啦的让人起鸡皮疙瘩的噪音。他为什么 不把铁锹扛在肩上呢?她心里有点抱怨,由不得偏过脸扫了一眼老者——这老头!她心说。路灯及时地亮起来,在她斜后方的老头停住脚,从衣兜里摸出一包烟和火柴,仿佛是路灯提醒了他的抽烟。他将铁锨把儿夹在胳肢窝底下,腾出手点着一支烟,狠狠吸了一大口。借着路灯和老头点烟的那一忽儿光亮,她看见老头的齐耳短发是灰白色的中分缝,皱纹深刻的没有表情的脸木刻一般。他咳着喘着向路边半人高的冬青树丛里吐着痰,确切地说,是向那树丛吼着痰,费力地把喉咙深处的痰给吼出来。那吼是疙疙瘩瘩低沉、粗粝的吼,犹如老旧的轮胎隆隆碾轧着碎石。她闻见一股子花椒油炝锅的白菜汤味儿,网球馆工地正在开饭。她看见一个体形壮实的工人正朝她和老头这边张望,望了一阵,就扑着身子快步朝他们走来。当他和他们相距两三米的时候,她看出这是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只听他急切地高喊起来:“妈!妈!”他喊着“妈”说,快点儿!菜汤都凉了!她下意识地扭头向后看,路上没有别人。他是在喊她吗?他错把她当成了自己的妈?或者她竟然很像这位施工队成员的妈?这个端着空饭盆的年轻工人,就见他很确定地走到老头跟前,从他手里接过铁锨,又叫了一声“妈”,他催促说快点儿!菜汤都凉了!“老头”低声嘟囔了一句什么,不急不火的,由着儿子接过了铁锹。她从年轻人浓重的中原口音里,听出焦急和惦记。他的头发落满了白灰和水泥粉末,接近了老头——不,应该是他的妈那齐耳乱发的颜色。那么,他没有把身穿哈伦裤的她错认成自己的妈,他是在管那老头叫“妈”;那么,她一路以为的老头并不是个老头,而是个老太太,是——妈。年轻人扛着铁锨在前,引着他的妈往一盏路灯下走,那儿停着一辆为工地送饭的“三马子”,车上有一笸箩馒头和一只一抱粗的不锈钢汤桶,白菜汤味儿就从这桶里漾出。母子二人舀了菜汤,每人又各拿两个大白馒头,躲开路灯和路灯下的“三马子”,找个暗处,先把汤盆放在地上,两人就并排站在路边吃起晚饭。她佯装在近处溜达,观察着从容、安静地嚼着馒头的这对母子,怎么看也更像是一对父子。路边的年轻人很快就把饭吃完,从地上端起妈那份菜汤递到她手上。妈吃完馒头喝完汤,拍打拍打双手,在裤子两侧蹭蹭,从肥大中山式上衣的肥大口袋里掏出两只壮硕的胡萝卜,递给儿子一只,另一只留给自己,好比饭后的奖赏。她看见儿子拿着萝卜,和妈稍做争执,要把自己手中那个大些的塞给妈,换回妈手里那个小一点的。妈伸出举着萝卜的手挡了挡儿子,便抢先咬下一大口,很响地嚼起来。儿子也 就咬着手中那大些的萝卜,很响地嚼起来。在路灯照不到的暗处,那两根在他们手中晃动的胡萝卜格外显出小火把似的新鲜光亮,以及一股脆生生的精神劲儿,让她想起在她的少年时代,夜晚的交通警察手中那发着荧光的指挥棒。会所传来一阵鼓声,是某个庆典或者某场欢宴开始了。会所的承包商早年是太行山区农民鼓队的鼓手,村里的喜事、镇上县上的赛事都少不了那鼓队。如今他将一面一人高的牛皮大鼓引进美优墅会所金碧辉煌的大堂,屏风似的竖在一侧,让擂鼓成为一些仪式的开场白,让仪式中身份最高的人手持鼓槌击鼓,如同证券交易所开市的鸣锣。她对会所的鼓声并不陌生,她和家人都在会所举办或者参加过这种仪式。虽然,和旷野的鼓声相比,圈进会所的鼓声有点喑哑,有点憋闷,好比被黑布蒙住了嘴脸的人的呐喊。但鼓声响起,还是能引人驻足的。她望望那路边的母子,他们仍然站在黑暗中专注地嚼着胡萝卜,对这近切的鼓声充耳不闻。她迎着鼓声往回家的路上走,尽可能不把自己的心绪形容成无聊的踏实。也许鼓声早已停止,她听见的是自己的心跳。世间的声响里,只有鼓声才能让她感觉到自己的心在跳。(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她”是城市里富有的暮年女性形象,与在建筑工地打工的老年女农民工形成对比,“她”因“观察”打工母子而得到了心灵的启示。B.小说描写细腻传神,“老者拖着一把平头铁锹,铁锹和柏油路面摩擦出刺拉、刺拉的让人起鸡皮疙瘩的噪音”暗示出“他”不满生活现状,有一肚子怨气。C.“那两根在他们手中晃动的胡萝卜格外显出小火把似的新鲜光亮,和一股脆生生的精神劲儿”衬托了人物形象,母子没有因为艰苦的环境而阻隔亲情的彼此温暖。D.母子俩都是大都市富人别墅区里施工队工人。“年轻人”有些急躁,但是壮实孝顺。一家虽贫穷却其乐融融。(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中的“黄昏”“胡萝卜”等意象或寓意人物的年龄心绪,或表现温暖希望,自然贴切、形象生动,富有了韵味。B.文章布局巧妙,“她”认为的“老头”,竟然是一个老太太,使小说情节曲折生动,精彩奇妙。C.本文多处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使平凡的人物形象可感,琐碎的日常生活变得丰富,有意味。 D.“她”认为自己即使脸上长了雀斑,也不会影响自己的青春感,表明“她”虽然处于人生的暮年,但依然乐观自信。(3)小说中的“妈”是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说明。(4)“暮鼓”作为小说的标题,意蕴深刻,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答案】(1)B(2)D(3)①不修边幅,衣着寒碜(或饮食粗陋,常年辛劳)的农民工。②平和坦然,从容淡定。③粗糙、爽朗、洒脱。④舐犊情深。(4)①“暮鼓”即“暮色中的鼓声”,寓意着临近结束而又坚强有力,催人振奋;②“暮鼓”具有象征意义,暗示着打工母亲的人物性格,人己暮年却不屈服现实的倔强品格;③“暮鼓”是暮鼓晨钟的缩略,指使人警醒的话语或事物,在文中象征着“她”从打工母子的精神中得到心灵的警醒,感悟到生活应具有老而不衰、不报怨、不消沉的态度。【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的能力。B.“不满生活现状,有一肚子怨气”错误。应该是表现出“他”粗糙、爽朗、洒脱的特征。故选B。【小问2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艺术特色的能力。D.“表明‘她’虽然处于人生的暮年,但依然乐观自信”错误,从“她有些自嘲地暗想,她要保持整体的青春感。至于下巴的松懈或者鼻梁旁边的几粒雀斑,其实无碍大局。当一个六十岁的女人敢于穿着质地柔软、裤角裹腿、裤裆却突然肥坠以模糊臀部的哈伦裤出行时,谁还会注意她脸上的雀斑呢?”可知,这是主人公的自嘲,可见她此时并不自信。故选D。【小问3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艺术形象的能力。从“她看见老头的齐耳短发是灰白色的中分缝,皱纹深刻的没有表情的脸木刻一般”“车上 有一笸箩馒头和一只一抱粗的不锈钢汤桶,白菜汤味儿就从这桶里漾出。母子二人舀了菜汤,每人又各拿两个大白馒头……”等处可知,她不修边幅,衣着寒碜(或饮食粗陋,常年辛劳)的农民工。从“观察着从容、安静地嚼着馒头的这对母子……妈吃完馒头喝完汤,拍打拍打双手,在裤子两侧蹭蹭,从肥大中山式上衣的肥大口袋里掏出两只壮硕的胡萝卜,递给儿子一只,另一只留给自己,好比饭后的奖赏”可知,她平和坦然,从容淡定。从“他将铁锨把儿夹在胳肢窝底下,腾出手点着一支烟,狠狠吸了一大口”“他咳着喘着向路边半人高的冬青树丛里吐着痰,确切地说,是向那树丛吼着痰……”“妈伸出举着萝卜的手挡了挡儿子,便抢先咬下一大口,很响地嚼起来”可知,她粗糙、爽朗、洒脱。从“从肥大中山式上衣的肥大口袋里掏出两只壮硕的胡萝卜,递给儿子一只,另一只留给自己,好比饭后的奖赏”“她看见儿子拿着萝卜,和妈稍做争执,要把自己手中那个大些的塞给妈,换回妈手里那个小一点的。妈伸出举着萝卜的手挡了挡儿子,便抢先咬下一大口,很响地嚼起来”可知,她舐犊情深。【小问4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暮鼓”,本义是指“暮色中的鼓声”,从文中来看,指的是小说结尾部分从会所传来的鼓声,“会所传来一阵鼓声,是某个庆典或者某场欢宴开始了”。“暮”说明临近结束,而“鼓”又给人坚强有力的感觉,催人奋进;因此这里的“暮鼓”更象征着虽迫近黑暗却坚强有力、催人振奋的生命鼓声。从整个故事看,与“暮”相关的有“她”,是农民工的母亲,这位母亲“拖着一把平头铁锨,铁锨和柏油路面摩擦出刺拉、刺拉的让人起鸡皮疙瘩的噪音”“齐耳短发是灰白色的中分缝,皱纹深刻的没有表情的脸木刻一般。他咳着喘着向路边半人高的冬青树丛里吐着痰”“母子二人舀了菜汤,每人又各拿两个大白馒头,躲开路灯和路灯下的‘三马子’,找个暗处,先把汤盆放在地上,两人就并排站在路边吃起晚饭”,从这些描写可以看出,这位母亲年纪已经不小,还在工地上干活,和儿子这样的年轻小伙子一起吃工地上的伙食。从农民工母亲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人到暮年却不屈服现实的倔强品格,“暮鼓”烘托了这一人物形象。从“她”身上,我们看到“她”从“暮鼓”和农民工那里受到心灵的警醒与鼓舞。原来的她注重的是外表的年轻,她“穿上薄绒衣和哈伦裤”“她要保持整体的青春感”;然而在看到农民工母亲之后,她的精神有所改变,“她迎着鼓声往回家的路上走,尽可能不把自己的心绪形容成无聊的踏实。也许鼓声早已停止,她听见的是自己的心跳。世间的声响里,只有鼓 声才能让她感觉到自己的心在跳”,她感悟到生活应具有老而不衰、不抱怨、不消沉的奋进态度,“暮鼓”也表现了文章的主旨。二、古代诗文阅读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白居易传(节选)【元】辛文房居易字乐天,太原下邽人。弱冠,名未振,观光上国,谒顾况。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因谑之曰:“长安百物皆贵,居大不易。”及览诗卷,至“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乃叹曰:“有句如此,居天下亦不难。老夫前言戏之耳。”贞元十六年,中书舍人高郢下进士、拔萃,皆中,补校书郎。元和元年作乐府及诗百余篇规讽时事流闻禁中上悦之召拜翰林学士,历左拾遗。时盗杀宰相,京师汹汹。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权贵有嫌其出位,怒。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赋《新井篇》,言既浮华,行不可用。”贬江州司马。初以勋庸①暴露不宜,实无他肠,怫怒奸党,遂失志。亦能顺适所遇,托浮屠死生说忘形骸者,久之,转中书舍人,知制诰。河朔乱,兵出无功,又言事,不见听,乞外,除为杭州刺史。文宗立,召迁刑部侍郎。会昌初致仕,卒。居易累以忠鲠遭摈,乃放纵诗酒。既复用,又皆幼君,仕情顿尔索寞。卜居履道里,与香山僧如满等结净社。疏沼种树,构石楼,凿八节滩,为游赏之乐,茶铛酒杓不相离。尝科头②箕踞,谈禅咏古,晏如也。自号醉吟先生,作传。酷好佛,亦经月不荤,称香山居士。与胡杲、吉皎、郑据、刘真、卢贞、张浑、如满、李文爽燕集,皆高年不仕,日相招致,时人慕之,绘《九老图》。公诗以六义为主,不尚艰难。每成篇,必令其家老妪读之,问解则录。后人评白诗如山东父老课农桑,言言皆实者也。鸡林国③行贾售于其国相,率篇百金,伪者即能辨之。与元稹极善胶漆,音韵亦同,天下曰“元白”。元卒,与刘宾客齐名,曰“刘白”云。公好神仙,自制飞云履,焚香振足,如拔烟雾,冉冉生云。初来九江,居庐阜峰下,作草堂,烧丹。今尚存。【注】①勋庸:这里指被刺杀的宰相武元衡。②科头:不戴帽子,裸露发髻。③鸡林国:朝鲜半岛古国名。(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元和元年/作乐府及诗百余篇/规讽时事/流闻禁中/上悦之/召拜翰林学士/历左拾遗B.元和元年作乐府/及诗百余篇/规讽时事/流闻禁中/上悦之/召拜翰林/学士历左拾遗 C.元和元年/作乐府及诗/百余篇/规讽时事/流闻禁中/上悦之/召拜翰林/学士历左拾遗D.元和元年/作乐府/及诗百余篇/规讽时事/流闻禁中/上悦之/召拜翰林学士/历左拾遗(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即戴上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B.乐府:主管音乐的官署,也指其所采制的诗歌。后将魏晋至唐可以入乐及仿乐府古题的作品统称“乐府”。C.左拾遗,官名。主要作用是捡起(皇上)遗漏的东西(政策决策失误)D.六义:指儒家的六部经典著作,即《诗》《书》《礼》《易》《乐》和《春秋》。其中《乐》久已失传。(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白居易才华出众,得到赏识。他年轻时名声未振,携带诗卷去拜访顾况,评价甚高。B.白居易性格耿直,遭到贬谪。他先写作诗篇,规讽时事,请捕盗贼。因此触怒权贵,被贬江州司马。C.白居易寄情佛教,放纵诗酒。在仕途不得志之时,他尝试借助佛教超脱生死,饮酒作诗。D.白居易诗歌平易,辞句晓畅。他作诗追求通俗易懂的风格,诗歌语言如同父老乡亲在谈论农桑之事(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因谑之曰:“长安百物皆贵,居大不易。”②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5)简述白居易晚年无心仕途、寄情山水佛学的原因。【答案】(1)A(2)D(3)B(4)①顾况是吴地人氏,自恃才华很少推崇、认可(别人),于是就取笑白居易说:“长安城什么东西都贵,是非常不容易的。”②所以木材经过绳墨校正便会挺直,刀剑用磨刀石磨过就会锋利,每日检验反省自己。(5)①多次因忠诚耿直而遭排挤;②侍奉年少君主,无心做官;③好游赏之乐,好佛。【解析】 【小问1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元和元年,白居易写作乐府及诗歌一百多篇,流传到了宫中,召见他并且授任他翰林学士一职,历任左拾遗。“元和元年”,时间状语,一般位于句首,单独成句;“诗百余篇”,“百余篇”是“诗”的后置定语,不可断开;“翰林学士”是官名,中间不可断开。排除BC。“乐府”“诗百余篇”共同作“作”的宾语,其间不应断开,排除D。故选A。小问2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D.“六义:指儒家的六部经典著作”错误。“六义”是《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故选D。【小问3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的能力。B.“他先写作诗篇,规讽时事,请捕盗贼。因此触怒权贵”错,白居易作诗“规讽时事”,得到了皇帝的赏识;“首上疏,请亟捕贼”才得罪了权贵。故选B。【小问4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①“况,吴人”,判断句;“恃”,凭借;“推可”,推崇、认可;“谑”,取笑。②“故”,所以;“就”,靠近;“博学”,多方面学习;“日”,名词用作状语,每天。【小问5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结合原文相关语句“居易累以忠鲠遭摈,乃放纵诗酒。既复用,又皆幼君”分析可知,白居易因为性情耿直,多次因忠诚耿直而遭排挤,侍奉年少君主,无心做官;结合原文相关语句“卜居履道里,与香山僧如满等结净社。疏沼种树,构石楼,凿八节滩,为游赏之乐,茶铛酒杓不相离……谈禅咏古……自号醉吟先生……酷好佛……称香山居士”可知,在游山玩水以及耕种中领会了与仕途截然不一样的生活乐趣,好游赏之乐,好佛。参考译文: 白居易,字乐天,太原下邽人。他在二十岁名声未起的时候,拜见顾况。顾况,吴人,自恃才华很少推崇、认可(别人),于是就取笑白居易说:“长安城什么东西都贵,是非常不容易的。”等到他读到白居易的诗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他才感慨道:“能写出这样的诗句,想居天下都不难。我之前的话是开玩笑的了。”贞元十六年,中书舍人高郢主持进士、拔萃考试,白居易全都考中,被朝廷授任为校书郎。元和元年,白居易写作乐府及诗歌一百多篇,讽谏时事,流传到了宫中。皇帝读了他的诗后非常喜欢他,召见他并且授任他翰林学士一职,接着又历任了左拾遗。当时有盗贼制杀了宰相,京城议论纷纷。白居易第一个上疏皇帝,请求紧急抓捕盗贼。有权贵厌嫌他越职行事,对他十分恼怒。不久就有传言说:“白居易的母亲落井而死,他却写了《新井篇》。词句十分浮夸华丽,如此品行不可重用。”后来白居易就被贬为江州司马。起初白居易只是认为不应当让被刺杀的宰相武元衡暴尸街头,其实并没有别的想法。(想不到却)触怒了奸党,于是志向受挫。但他能顺其自然,随遇而安,借佛教的生死之说超脱形体的痛苦。很长一段时间后,又调任中书舍人,主管制定朝廷的政令。河北发生暴乱,朝廷出兵无功,白居易又向朝廷进谏,没有被采纳,于是请求外调,授予官职担任杭州刺史。唐文宗即位后,下诏升任白居易为刑部侍郎。会昌初年辞职回家,最后死在家中。白居易多次因为忠诚耿直遭到排斥,于是就纵情喝酒作诗。被重新任用后,(由于)遇到的又都是年少君主,(所以)做官的心情顿时消沉。在履道里购宅定居,与香山僧人如满等成立净社。每天开挖沟池,栽种树木,建造石楼,开凿八节滩,作为游玩之乐,茶壶锅子酒杯不离身。曾经有一次不戴帽子,裸露发髻,像箕一样张开腿盘坐着,谈论佛理,吟咏古诗,十分清静安闲。自己号称醉呤先生,并且还为此作了篇传记。白居易十分喜欢佛教,也常常几个月不吃荤,自称香山居士。与胡杲、吉皎、郑据、刘真、卢贞、张浑、如满、李文爽等人宴饮集会。这些人都是年纪大却不肯做官的人,每天互相招待邀请,当时人们很羡慕他们,有人给他们画了一幅《九老图》。白居易的诗以风雅颂赋比兴六义为主,不推崇艰涩难懂,每写成一篇,必定让他家里的老婆婆先读一读,询问老婆婆直到她理解了才抄录下来。后人评价白居易的诗作就像崤山以东的百姓谈论农桑之事,字字句句都是非常朴实的话。鸡林国商人把他的诗作卖给他们的国相,每篇都是一百两银子,伪造的马上就能分辨出来。白居易与元稹关系十分要好,友情可谓如胶似漆,写诗追求的音韵也相同,天下人把他们并称为“元白”。元稹死后,白居易与刘禹锡齐名,并称为“刘白”。 白居易喜欢神仙,曾经自己造了一双飞云鞋,点起香举起脚,好像在腾云驾雾,云雾冉冉降临。刚来九江时,居住在庐阜峰下,建了一座草堂,炼制丹药。这座草堂如今还保存着。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注】白居易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注]本诗作于元和十三年(818)中秋夜,时白居易因直言进谏触怒权贵,已被贬为江州司马,居于浔阳。(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同样是在八月十五的明月之夜,去年诗人在皇家街园曲江杏园边赏月,今年就被贬到江州,境遇改变,令人感慨。B.颈联“西北望乡”“东南见月”浸透着诗人的孤寂和凄苦,“何处是”“几回圆”强化了诗人内心的孤苦之情。C.“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表现出诗人历经磨难之后极其复杂的心理状态,耐人寻味。D.全诗慨叹物是人非。今昔殊异,表达了诗人谪居生活的愁闷,其感情基调与《琵琶行》一脉相承。(2)本诗中“月”这一意象,对表情达意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答案】(1)A(2)①以眼前之月渲染凄清的气氛,烘托孤苦的情怀;②以眼前之月寄托相思之情,抒发思乡之苦;③将昔年赏中秋之月的愉悦与今年赏中秋之月的孤苦对比,进一步突出自己无法主宰命运的无奈和感伤之情。【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诗歌内容的能力。A.“去年诗人在皇家御园曲江杏园边赏月”理解错误,“昔年八月十五夜”中的“昔年”并非“去年”,而是“往昔、往年”之意。故选A。【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诗歌意象的作用的能力。月亮在古典诗歌里总是与“思乡、思亲”的主题紧密相关。诗人由望月而触发情思,先写到了往昔赏月在曲江的池畔杏园旁边,那时是愉悦的,今年中秋赏月,孤独凄清。诗人不烦厌地重复“八月十五夜”,显然它带给诗人的心灵是震撼的,也是惨痛的。让诗人不堪回首的是昨日的欢乐,独自苦品着眼前的寂寞和凄苦。今昔对比中徒添了诗人不尽的凄苦感,烘托了诗人孤苦的情怀。颈联“西北望乡”“东南见月”,用互文修辞,身处湓亭向四方眺望故乡和四野观望明月,能想象出一个人观望的心神不定和急切之情,希望能望到家乡带给自己温暖,能看到心中一轮明月留给自己关怀,用眼前之月寄托相思之情,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苦。尾联诗人细节化地再现秋风月光。“秋风秋雨愁煞人”,过去的日子出现的“昨风一吹无人会”,没有人领会这凄厉秋风的凉意。能忽略这凄冷秋风的肌肤感,一定是人们沉浸在喜悦里,已然忘记了秋风的凄冷,这里突出诗人过去日子的欢快感。“今夜清光似往年”,一是说今夜的月和往年是相似的,“光”是借代用法,突出的月亮还是昔日的月亮,暗含了人已不是昔日的意气之人了,在对比中突出了自己无法主宰命运的无奈;二是言今夜的月亮似往年,但这样的月光照在身上,却令人清冷至极。突出了自己的感伤之情。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劝学》中“_____,_____”两句与“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有异曲同工之妙,从正面强调了持之以恒的重要性。(2)《沁园春•长沙》上阕使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近景的诗句是“_____,_____”。(3)韩愈在《师说》中认为师生各有所长,可以互相学习,其原因是“_____,_____”。【答案】①.锲而不舍②.金石可镂③.漫江碧透④.百舸争流⑤.闻道有先后⑥.术业有专攻【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锲、镂、漫、舸、道、术、攻。四、语言运用知识(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鲁迅说:“总之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红楼梦》究竟是如何在思想和写法上进行突破的,却是一个______的解释性命题。 《红楼梦》用多重嵌套的手法______小说的大结构。以______而又精巧自如的序曲为引线,用悲剧主体故事之外的神话寓言,来隐括全书深广的社会内容。全书有三重结构:“石——玉——石”的象征结构,“政治与爱情”的写实结构,“预言与应验”的谶纬结构。全书跌宕起伏,有时好像飞流直下,有时又如细水涓涓;忽而巨浪排空,奔腾澎湃。忽而清浅见底,游鱼可数;或成游涡,或成潜流,形成无比复杂而广阔的局面。立体性的情节结构与复合性的主题意蕴共同构建了一个______的艺术世界。时至今日,围绕小说《红楼梦》而展开了持续不断的创作,导致了独特的“红学现象”,广大中华儿女对红楼世界的理解得以体现。“红学”研究依然长盛不衰。6.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莫衷一是精心谋划扑朔迷离高深莫测B见仁见智惨淡经营扑朔迷离深不可测C.见仁见智精心谋划眼花缭乱深不可测D.莫衷一是惨淡经营眼花缭乱高深莫测7.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围绕小说《红楼梦》而展开了持续不断的创作,导致了独特的“红学现象”,体现了广大中华儿女对红楼世界的理解。B.围绕小说《红楼梦》而展开了持续不断的创作,形成了独特的“红学现象”,广大中华儿女对红楼世界的理解得以体现。C.围绕小说《红楼梦》而展开的持续不断的创作,导致了独特的“红学现象”,广大中华儿女对红楼世界的理解得以体现。D.围绕小说《红楼梦》而展开的持续不断的创作,形成了独特的“红学现象”,体现了广大中华儿女对红楼世界的理解。8.请简要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句式特点及表达效果。【答案】6.B7.D8.①运用整句(对偶),句式整齐,富有气势。②长句短句结合,富于变化,节奏感强。③突出《红楼梦》跌宕起伏的结构特点。【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莫衷一是:各有各的意见、说法,不能得出一致的结论。见仁见智:指对于同一个问题各人有各人的见解。本处是指对于《红楼梦》究竟是如何在思想和写法上进行突破的这一问题,每个人的见解是不同的,所以选用“见仁见智”。精心谋划:特别用心地筹谋计划。惨淡经营:费尽心思辛辛苦苦地经营筹划;后指在困难的境况中艰苦地从事某种事业。本处指《红楼梦》用多重嵌套的手法使小说具有了大结构,是作者的一种苦心经营,而不是一种计划,所以选用“惨淡经营”。扑朔迷离:比喻事物错综复杂,难于识别。眼花缭乱:眼睛看见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这里面是说《红楼梦》以错综复杂的序曲作为引线,所以选用“扑朔迷离”。高深莫测:高深的程度无法揣测。形容使人难以理解。深不可测:深得无法测量。比喻对事物的情况捉摸不透。这里面的修饰对象为艺术世界,《红楼梦》的情节结构与复合性的主题让人们很难琢磨透它的艺术世界,所以选用“深不可测”。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本句话有三处语病。第一,“围绕小说《红楼梦》而展开了持续不断的创作,导致了独特的‘红学现象’”中,主语应为“创作”,所以应将“了”改为“的”;第二“导致”和“现象”搭配不当,应将“导致”改为“形成”;第三处,“广大中华儿女对红楼世界的理解得以体现”这句话的主语为“广大中华儿女”,而从和前文衔接的角度来看,应和前文的主语保持一致,应改为“体现了广大中华儿女对红楼世界的理解”。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的句式以及表达效果的把握能力。“有时好像飞流直下”“有时又如细水涓涓”,“忽而巨浪排空,奔腾澎湃”“忽而清浅见底,游鱼可数”,“或成游涡”“或成潜流”这三组句子句式比较整齐,运用了整句的形式,使句子富有气势。本句话中“有时好像飞流直下,有时又如细水涓涓”“忽而巨浪排空”“忽而清浅见底”为长句,“奔腾澎湃”“游鱼可数”“或成游涡”“或成潜流”为短句,长短句的结合,使行文富有变化,增强了节奏感。 本句话中将有的情节比作“飞流直下”,将有的情节比作“细水涓涓”,将有的情节比作“巨浪排空,奔腾澎湃”,将有的情节比作“清浅见底,游鱼可数”,将有的情节比作“游涡”,将有的情节比作“潜流”,从而突出《红楼梦》跌宕起伏的结构特点。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袁隆平的性格中有其平和的一面,___①___。他具有非凡的创新胆略,敢为天下先。他尊重权威,但不迷信权威。他在人生道路上也经历了许多坎坷和磨难,但他相信,走过秋天的泥泞、冬天的风雪,___②___。他相信,穿行在磨难之中,他的智慧就会发出璀璨夺目的光芒。袁隆平人格之可贵,不仅在于他是以他的创造勇气来从事自己的事业,___③___。他拒绝做官,始终把自己留在科学家的角色之中,始终安于自己的农业科学研究。失意时不气馁,得意时不忘形;分外之事虽有利而不为,分内之事虽无利而为之。9.下列选项与文中画横线句子使用修辞手法不一致的一项是()A.山水本无知,蝶雁亦无情B.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C.泪随流水去,愁逐野云飞D.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10.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答案】9.D10.①更有富于挑战性的一面②就会迎来春天的花朵③还在于他有一颗平常心【解析】【分析】【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画线句子使用了对偶修辞。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的一对语句表达相反或相关的意思。A.抓住“山水”“蝶雁”,“无知”“无情”分析,字数相等,结构相同,为对偶。B.抓住“才饮”“又食”,“长江水”“武昌鱼”分析,字数相等,结构相同,符合对偶要求。C.抓住“泪”“愁”,“随”“逐”,“流水”“野云”,“去”“飞”等分析,上下句词性相对,字数相等,结构相同,符合对偶要求。D.“好风”为名词,作主语;“送我”为动宾结构。上下句结构不一致。不符合对偶要求。故选D。 【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处,此处主要讲袁隆平的性格特点,前面讲其性格平和的一面,后面列举了“创新胆略”“不迷信权威”等,也就是说袁隆平性格中有富有挑战性的一面。第二处,前面讲“坎坷和磨难”及“走过秋天的泥泞、冬天的风雪”,很显然,冬天之后为春天,那么经历了磨难之后,应该会有收获,也就是迎来春天的美好等。第三处,根据后面“他拒绝做官”“失意时不气馁……分内之事虽无利而为之”分析,袁隆平拒绝做官,正确认识失意和得意及分内外之事,也就是说袁隆平有一个平常心。前句的句式为“不仅在于……”,后面可以用句式“还在于……”,此处为“还在于他有一颗平常心”。五、作文(60分)1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瓜熟蒂落、羽翼丰满,这是草木鸟兽成熟的模样;但对我们而言,真正的成熟却不仅仅指身体的长成……你对这段话有怎样的理解和感悟?请结合自身体验以“这,才是成熟的模样”为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①自选角度;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答案】例文:这,才是成熟的模样笔尖在纸面上反复摩挲,擦了又写,写了又擦,终于确定下第一句话:“还是想跟您说声‘对不起’……”少年饱满的额头渗出丝丝汗意,似乎在调动全身的勇气。自初中二年级起,晨宇突然感觉自己成熟起来了,个头似乎一夜之间窜起,比老爸还要高一个头,运动时的敏捷与力量,让他颇有点蔑视老爸的迟缓。思想言谈层面,极厌恶母亲“宝贝”样式的称呼,更不必提大事小情方面的教育,如考试后的例行谈话。这不,母亲拿着他的成绩单,照旧皱着眉头开口:“你初中那会成绩还凑合,怎么到了高中一次不如一次……”“行了您别说了!又要从史前数落到现在了!我自己心里有数!”“砰”的一声,房门被摔上,整个房间颤了两颤,徒留母亲愣在那里。家里是一刻不想多呆,学校倒还能凑合,只是和一些老师实在不对付。“张老师,您教的这种方法早就过时了,我认为应该这样解……”以漫不经心的姿态侃侃而谈,仿佛未留意 周围同学“膜拜”的眼神,老师被挂在讲台上的尴尬也是无需在意的,“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这不正是我辈成熟青年应该具备的优异品质吗?然而更烦恼的情况却也不期而至。班主任在班内发布周末义工招聘,最初晨宇是积极的,后来却有点看破的不屑:“不就是为了那点德育积分吗?很多同学根本不是真心想要为他人服务,这种出于功利的活动不做也罢!”可是,当同学真诚地分享义工活动中的辛苦、收获,看到那一张张因为帮助他人而毫不伪饰的笑脸,受助者真心实意的感谢……晨宇内心还是有点不自在。他不禁自问:“或许我以为的成熟真的有点太自我、狭隘了吗?”更为有力的刺痛则来自父母。不知从何时起,与父母的交流趋近于零,这本是大可不必在意的事情,毕竟一个成熟的青年最需要的是自我空间。然而,父母面对他时,举动间的小心翼翼却那样刺眼。他想:“到底,什么模样才算是成熟呢?”“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晨宇随着同学们大声地朗诵,这一刻,他突然有些顿悟:“身体的日益强壮不必提,自我意识的觉醒固然也是成熟的一部分,可过度的自我不仅不是‘成熟’,反而是‘自私’。在‘我’之外,能够体谅他人,关心世界,才是真正的成熟吧。”此时,这个仿佛开始拥有一点成熟模样的少年,慎重地拿起了纸笔,去直面曾经那“成熟”的自己所犯下的错误、所伤害的人。或许,这,才是成熟的模样!【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命题作文题,要求以“这,才是成熟的模样”为题目,写一篇文章。命题把握学生成长规律,让学生思考成熟、成人的意义,思考人生,联系社会,培养社会责任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命题强调对考生的思维能力、文化修养、家国情怀、理想信念、世界眼光、责任担当等方面的考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使学生主动思考、个性阐述,在现实中考查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材料由植物、动物的成熟引出人的成熟,“真正的成熟却不仅仅指身体的长成……”这个句子是审题的关键。就大自然来说,瓜熟蒂落、羽翼丰满是再自然不过的生理现象,这是草木鸟兽成熟的模样;但对我们而言,真正的成熟却不仅仅指身体的长成,省略号后的内容可谓内涵丰富:是生理之外的心理的成熟,是个人之外的群体的成熟,是群体之上的社会的成 熟……在考查学生关注自然的同时,更凸显对学生联系思维与发散思维的发现。题目“这,才是成熟的模样”,其中“这”指代什么内容?可以是某个事件中人物的言行举止、态度转变、思想修养等,需要考生设定人物身份,构思一个主要事件,通过这一事件体现出人物的成长和转变。可以写以下内容:可以写学生自身成长成熟的领悟;也可以想象他人成长、成熟的故事;可以通过自己的所见所闻写这个社会的发展成熟等。同时,特别要关注“细节描写”的运用。即考生除了要结合现实写事记人、内容充实,还要有细节描写,这点需要关注。本题目要求写记叙文,就需要注意以下要点:1.必须有完整的事件或故事情节,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发展、结果),设置一定的情节起伏或矛盾冲突。2.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和议论),把人物或事件及其相互关系变化介绍给读者,使读者对事物的发展和全貌有一个清晰的了解。3.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将人物、事件、景物存在与变化的具体状态作精细的描绘,造成一种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使读者受到艺术感染,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4.适当穿插抒情和议论不仅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和表现力,而且能突出文章的中心。立意:1.人格健全,才是成熟的模样。2.精神高尚,才是成熟的模样。3.思想丰富,才是成熟的模样。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03-10 19:05:02 页数:21
价格:¥2 大小:46.54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