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辽宁省辽南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Word版附答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0

2/20

剩余18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022-2023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二试题生物学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要求)1.下列关于人脑结构与功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条件反射的建立和消退都是学习的过程,都需大脑皮层的参与B.学习和记忆涉及脑内神经递质的作用以及某些种类蛋白质的合成C.紧张、焦虑等可能抑制成人脑中的神经发生D.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若H区受损将失去听觉【答案】D【解析】【详解】A、条件反射的建立和消退都是动物学习的过程,学习属于大脑皮层的高级功能,都需大脑皮层的参与,A正确;B、学习是神经系统不断地接受刺激,获得新的行为、习惯和积累经验的过程,记忆是将已获信息进行贮存和再现的过程。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承担者,学习和记忆涉及脑内神经递质的作用以及某些蛋白质的合成,B正确;C、长期紧张焦虑可能会引起脑神经功能紊乱,抑制成人脑中的神经发生,C正确;D、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它包括与语言、文字相关的全部智能活动,涉及人类的听、说、读、写。大脑皮层H区受损,能听见声音,但不能听懂话语含义,D错误。故选D。2.当人体体表痛和内脏痛共用一个神经元时,神经中枢无法判断刺激的来源,但神经中枢更习惯于识别体表信息,将内脏痛误认为是体表痛,这种现象称为牵涉痛。参与牵涉痛的神经结构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图中c点处神经元属于自主神经系统B.牵涉痛为条件反射,神经中枢位于大脑皮层C.由内脏痛引起体表牵涉痛时a没有参与 D.图中皮肤内分布有a所在神经元的轴突末梢【答案】C【详解】A、自主神经系统是支配内脏等的传出神经,图中c点处神经元有神经节,为传入神经元,不属于自主神经系统,A错误;B、牵涉痛是一种感觉的形成,未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感受痛觉的中枢位于大脑皮层,B错误;C、由内脏痛引起体表牵涉痛时,是c传入神经将兴奋传给大脑皮层,a并没有参与,C正确;D、图中皮肤内分布有a所在神经元的树突末梢,D错误。故选C。3.某刺激产生的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如下图所示,①~⑤是膜电位变化的不同阶段,A、B是神经纤维膜外的两个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①~③段Na+通道开放,神经纤维膜内外Na+浓度差减小B.若神经纤维膜外K+浓度增大,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将变大C.A、B两点之间的电位差大约为70mVD.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与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相同【答案】D【详解】A、①处膜电位由-70mv往-80mv的方向改变,此时应是阴离子内流,使外正内负的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增大,②③处静息电位绝对值逐渐减小且出现动作电位,是发生了Na+内流,神经纤维膜内外Na+浓度差减小,A错误;B、若神经纤维膜外K+浓度增大,则细胞膜两侧的K+浓度差会减小,K+外流减少,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将减小,B错误;C、A处是动作电位,B点是静息电位,A、B点之间的电位差大约为110mV,C错误;D、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是从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和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相同,D正确。故选D。4.下列关于人体水和无机盐平衡调节的说法错误的是() A.人体水和无机盐的平衡,是通过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共同作用的B.当细胞外液量减少以及血钠含量降低时,肾上腺皮质增加分泌醛固酮C.当血浆渗透压升高时,能感受其变化的感受器在下丘脑D.当血浆渗透压降低时,垂体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减少【答案】D【详解】A、水平衡和盐平衡的调节过程密切相关,是通过神经调节(下丘脑)和激素调节(抗利尿激素、醛固酮)共同作用的,通过对尿量和尿的成分进行调节实现的,A正确;B、当血钠含量降低时,肾上腺皮质增加分泌醛固酮,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重吸收,维持血钠含量的平衡,B正确;C、血浆渗透压会升高,下丘脑中的渗透压感受器会受到刺激。这个刺激一方面传至大脑皮层,通过产生渴觉来直接调节水的摄入量;另一方面促使下丘脑分泌、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加,从而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C正确;D、血浆渗透压降低时,下丘脑合成和分泌抗利尿激素减少,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减少,D错误。故选D。5.下列关于人体血糖平衡调节及相关激素的说法,错误的是()A.空腹时血糖的重要来源是肝糖原的氧化分解B.胰岛素既能促进血糖的去路,又能抑制血糖的来源C.人体血糖调节主要依靠激素的作用,也与神经系统的调节有关D.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在调节血糖浓度过程中具有协同作用【答案】A【详解】A、空腹时血糖的重要来源是肝糖原的转化,即是肝糖原的水解,而非氧化分解,A错误;B、胰岛素具有降血糖的作用,既能促进血糖的去路,也能抑制血糖的来源,B正确;C、人体血糖调节主要依靠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等激素的作用,也与神经系统的调节有关,如下丘脑可通过神经调节对胰岛分泌的激素进行调节,C正确;D、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都具有升高血糖的作用,在血糖浓度调节过程中具有协同作用,D正确。故选A。6.如图表示正常成年人血液中化学物质X随时间变化的情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X可代表肾上腺素,它可作为激素也可作为神经递质,a→b段出现的原因是内分泌系统和神经系统合成、分泌的肾上腺素增加B.X可代表生长激素,a→b段出现的原因与垂体合成、分泌生长激素的速率及其失活速率有关C.若X代表促性腺激素,则b→c段的变化只与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有关D.若X代表甲状腺激素,则其含量的变化与神经系统的控制无关【答案】B【详解】A、肾上腺素在神经调节中可以作为神经递质起作用,在激素调节中可以作为激素起作用,但神经递质是不通过血液运输的,而激素需要通过血液运输。由于图示为“正常成年人血液中化学物质X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因此图示中的X若为肾上腺素,则是内分泌系统合成、分泌的肾上腺素,A错误;B、若X为生长激素,因为激素作用后被灭活,则a→b段出现的原因与垂体合成、分泌生长激素的速率及其失活速率有关,B正确;C、性激素的分泌为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如果X代表促性腺激素,其b→c段的变化和下丘脑分泌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和性腺分泌的性激素都有关,C错误;D、寒冷条件下,冷觉感受器感受刺激产生兴奋,并将兴奋传至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使下丘脑相关分泌细胞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增加,通过分级调节使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增加,因此若X代表甲状腺激素,则其含量的变化与神经系统的控制有关,D错误。故选B。7.李斯特菌是一种胞内寄生菌,实验小组为探讨TNF-α基因对李斯特菌引起的特异性免疫的影响,给TNF-α基因敲除小鼠和野生型小鼠分别注射适量且等量的李斯特菌,一段时间后检测两组小鼠体内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细胞的数量,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细胞毒性T细胞能消灭侵入细胞内的李斯特菌而抗体不能B.TNF-α基因表达产物不利于初次免疫中免疫系统对抗原的清除C.TNF-α基因表达产物作用于T细胞会影响T细胞增殖分化的方向D.抗原再次入侵时刺激记忆细胞,并由记忆细胞直接发挥免疫效应【答案】C【详解】A、细胞毒性T细胞能裂解靶细胞,不能消灭侵入细胞内的李斯特菌,A错误;B、TNF-α基因表达使得细胞毒性T细胞数量增多,利于初次免疫中免疫系统对抗原的清除,B错误;C、TNF-α基因敲除小鼠的细胞毒性T细胞和野生型相比数量减少,记忆细胞增多,说明TNF-α基因表达产物作用于T细胞会影响T细胞增殖分化的方向,C正确;D、记忆细胞不能直接发挥免疫效应,需要增殖分化成相应的浆细胞或相应的细胞毒性T细胞后发挥作用,D错误。故选C。8.下列关于免疫学应用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常使用免疫抑制剂B.器官移植的成败主要取决于供者与受者的HLA是否一致或相近C.患免疫缺陷病的儿童不能接种减毒活疫苗D.初次接种疫苗后若提前二次接种疫苗可以增强免疫效果【答案】D【详解】A、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属于自身免疫病,免疫系统功能过强攻击自身的细胞、器官,常使用免疫抑制剂进行治疗,A正确;B、每个人的细胞表面都带有一组与别人不同的蛋白质—组织相容性抗原,也叫人类白细胞抗原,简称HLA。它们是标明细胞身份的标签物质,每个人的白细胞都认识这些物质,因此正常情况下不会攻击自身的细胞。如果将别人的器官或组织移植过来,白细胞就能识别出HLA不同而发起攻击。因此器官移植的成败主要取决于供者与受者的HLA是否一致或相近,B正 确;C、患免疫缺陷病的儿童机体免疫功能较弱,接种减毒的活疫苗易引发疾病,不能接种减毒活疫苗,C正确;D、初次接种疫苗后应按时二次接种,若提前二次接种疫苗可能导致机体产生抗体对疫苗起作用而降低免疫效果,D错误。故选D。9.有研究表明芽产生的IAA不能用于调节子房发育成果实,为此,科研人员建立了下图所示的研究模型(1,2,3为实验处理部位),实验处理和结果如表所示。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实验处理放射性检测结果3H—IAANPAa段b段c段d段Ⅰ组施加施加Ⅰ组=Ⅱ组Ⅰ组<Ⅱ组Ⅱ组??注:NPA为生长素运输阻断剂。A.表中Ⅰ组应在图1的1处施加3H-IAA,在2处施加NPAB.表中Ⅱ组“?”处的处理从左到右依次应为施加、不施加C.a段放射性检测结果是Ⅰ组=Ⅱ组D.b段放射性检测结果是Ⅰ组<Ⅱ组【答案】C【详解】A、根据实验模型图1,表中Ⅰ组应在图的1处施加3H-IAA,在2 处施加生长素阻断剂NPA,因为生长素是极性运输,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A正确;B、Ⅱ组“?”处的实验处理方案,从左到右依次应为施加、不施加,与Ⅰ组成对照,研究没有阻断剂的情况下生长素的分布情况,B正确;C、因为Ⅰ组施加了阻断剂,生长素不能向下运输,导致a段的预期结果是Ⅰ组>Ⅱ组,C错误;D、因为Ⅱ组没有阻断剂,生长素能够运输到b段,故b段的预期结果是Ⅰ组<Ⅱ组,D正确。故选C。10.人工草坪物种比较单一,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而杂草化。双子叶植物欧亚蔊菜是常见的草坪杂草。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采用样方法调查草坪中欧亚蔊菜种群密度时,随机取样是关键B.喷施高浓度的2,4-D可以杀死草坪中的欧亚蔊菜C.欧亚蔊菜入侵人工草坪初期,种群增长曲线呈“S”形D.与自然草地相比,人工草坪自我维持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较低【答案】C【详解】A、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的关键是随机取样,排除主观因素对调查结果的影响,A正确。B、欧亚蔊菜是一种双子叶杂草,可喷施高浓度的2,4-D可以杀死草坪中的欧亚蔊菜,B正确;C、由于环境适宜,欧亚蔊菜入侵人工草坪初期,种群增长曲线呈“J”形,C错误;D、人工草坪物种比较单一,营养结构简单,故与自然草地相比,人工草坪自我维持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较低,D正确。故选C。11.下列关于种群及其动态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B.一年蓬的种群密度随林木郁闭度的增加而降低,不能体现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C.种群的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进而影响种群密度D.生物的种群数量在达到环境容纳量之后可能发生波动【答案】D【详解】A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种群密度反映了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但是仅靠这一特征还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要想知道种群数量的消长,还需要研究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等其他数量特征,A错误;B、森林中林下植物的种群密度主要取决于林冠层的郁闭度,即主要取决于林下植物受到的光照强度;一年蓬的种群密度随林木郁闭度的增加而降低,体现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C错误;C、种群的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进而影响种群密度,不能影响死亡率,C错误;D、在自然界,有的种群能够在一段时期内维持数量的相对稳定,例如,某地野牛、狮的种群数量往往比较稳定,但对于大多数生物来说,种群数量总是在波动中。D正确。故选D。12.退耕还湿是湿地面积恢复的主要措施,湿地生态恢复以自然恢复为主,而湿地斑块之间的水体连通是湿地生态恢复的基础,其可以通过改变土壤的化学组分,保持土壤种子库的迁移和流通,从而影响地表植物群落的演替过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湿地群落由相同时间内生活在区域中的所有生物共同构成B.丰富度是区别不同湿地群落的主要特征,也是决定群落性质的最重要因素C.退耕还湿的过程中发生了群落的次生演替,一般不会演替形成森林D.影响湿地生态恢复进程的因素是外界环境变化和人类的活动【答案】C【详解】A、群落是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湿地群落由相同时间内生活在区域中的所有生物共同构成,A正确;B、群落的物种组成即丰富度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也是决定群落性质的重要因素,B正确;C、退耕还湿的过程中发生了群落的次生演替,在条件适宜,没有人为破坏的条件下,也可能会演替形成森林,C错误;D、人类活动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外界环境变化和人类的活动都会对湿地生态恢复进程产生影响,D正确。故选C。13.生态护坡是对斜坡或边坡进行支护,形成由植物或工程和植物共同组成综合护坡系统的护坡技术,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海岸生态护坡堤断面图A.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的类群丰富度采用抽样检测法B.生态坡地不同地段中植物种类的分布差异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C.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生态位仅指该物种所处的空间位置D.在坡地上同时种植草本和灌木能提高群落结构的稳定性【答案】D【详解】A、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因此不适于用样方法或标记重捕法进行调查,在进行这类研究时,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A错误;B、生态坡地不同地段中植物种类的分布差异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B错误;C、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C错误;D、在坡地上同时种植草本和灌木能使群落营养结构复杂化,群落的稳定性增强,D正确。故选D。14.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结构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以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B.植物都属于生产者,但生产者不只包括植物C.某一种动物可能属于生态系统中的多种组成成分D.在食物链和食物网中含有生态系统的所有生物成分【答案】C【详解】A、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以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和食物链、食物网(营养结构),A错误;B、多数植物属于生产者,菟丝子是寄生植物,是消费者。生产者是所有自养生物,常见的有绿色植物、光合细菌等,B错误;C、某一种动物可能属于生态系统中的多种组成成分,如某动物捕食其他动物属于消费者、若 该动物也吃其他动物死亡的遗体属于分解者,C正确;D、在食物链和食物网中含有生态系统的生产者和消费者,D错误。故选C。15.桑基鱼塘是种桑、养蚕及池塘养鱼相结合的一种生产经营模式。在池梗上或池塘附近种植桑树,以桑叶养蚕,以蚕沙、蚕蛹等作鱼饵料,以塘泥作为桑树肥料,达到鱼、蚕、桑兼收的效果。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该生态系统中人的作用非常关键,人是该生态系统的基石B.流经鱼塘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等于鱼塘中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C.蚕沙中的能量属于桑树同化量中流向分解者的一部分D.桑基鱼塘能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从而大大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答案】C【详解】A、人是消费者,而生产者才是生态系统的基石,A错误;B、鱼塘是人工生态系统,流经鱼塘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等于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人工输入的能量,B错误;C、蚕沙中的能量是蚕未同化的能量,属于桑树同化量中流向分解者的一部分,C正确;D、桑基鱼塘能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但不能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D错误。故选C。二、不定项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每小题有一个或多个选项符合要求,全部选对得3分,选对但选不全得1分,错选得0分)16.信息分子是指生物体内的某些化学分子,既非营养物质,又非能源物质和结构物质,它们主要是用来在细胞间和细胞内传递信息。下列关于信息分子的描述,错误的是()A.生物体内的信息分子都含有碳元素但不一定是有机物B.神经递质和激素作为信息分子,一经作用后都会被降解或回收C.同一种信息分子最终发挥的作用总是相同的D.抗体能特异性与病原体结合,是体液免疫过程中所产生的信息分子【答案】ACD【详解】A、生物体内的信号分子不一定都含有碳元素,如参与体液调节的化学物质NO,A错误;B、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即被分解,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可被回收或降解,故神经递质和激素一经作用后即被降解或回收,B正确; C、同一种信号分子最终发挥的作用可能是不同的,如低浓度生长素起促进作用,高浓度生长素起抑制作用,C错误;D、激素、神经递质、生长因子等统称为信号分子,它们的唯一功能是同细胞受体结合,传递细胞信息,抗体不属于信息分子,D错误。故选ACD。17.下列关于植物激素或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用赤霉素处理大麦,大麦种子无须发芽,就能产生α-淀粉酶B.在黄瓜的雌花和雄花分化时期施用适当浓度的乙烯利能显著提高雌花比例C.刮干热风会影响小麦在开花期传粉,喷洒一定浓度的α-萘乙酸(NAA)能避免减产D.合理施用人工合成的赤霉素、细胞分裂素类物质,可提高葡萄结果率和单果质量【答案】ABD【详解】A、赤霉素可促进种子萌发,用赤霉素处理大麦,大麦种子无须发芽,就能产生α-淀粉酶,A正确;B、乙烯具有促进雌花形成的作用,在黄瓜的雌花和雄花分化时期施用适当浓度的乙烯利能显著提高雌花比例,B正确;C、刮干热风会影响小麦在开花期传粉,小麦的种子形成减少,喷洒一定浓度的α-萘乙酸(NAA)可获得无籽果实,不能避免小麦减产,可避免一些需要果实的生物的减产,如苹果等,C错误;D、赤霉素可促进细胞伸长,细胞分裂素可促进细胞分裂,合理施用人工合成的赤霉素、细胞分裂素类物质,可提高葡萄结果率和单果质量,D正确。故选ABD。18.下列有关生物学实验操作、材料、条件等方面的叙述,正确的是()A.“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实验中,若分解者数量太少,则最先出现营养危机的是初级消费者B.“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应将培养液滴入血细胞计数板的计数室,待酵母菌全部沉降后盖上盖玻片C.探究土壤微生物对落叶的分解作用,应将对照组土壤灭菌以排除土壤微生物的作用D.对于趋光性昆虫,可以用黑光灯进行灯光诱捕来估算它们的种群密度【答案】D【详解】A、“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实验中,若分解者数量太少,则产生的无 机盐少,最先出现营养危机的是生产者,A错误;B、“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应先盖上盖玻片,再将培养液滴入血细胞计数板的计数室,B错误;C、探究土壤微生物对落叶的分解作用,应将实验组土壤灭菌以排除土壤微生物的作用,C错误;D、对于趋光性昆虫,可在夜间用黑光灯进行诱捕,然后估算它们的种群密度,D正确。故选D。19.下图是关于生态系统结构或功能的概念模型,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A.若该图表示食物网,则该食物网中共有3条食物链B.若该图表示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之间的关系,则丁表示分解者C.若该图表示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则应加上由丁到甲的箭头D.若该图表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且甲表示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则丁表示分解者利用的能量【答案】BC【详解】A、食物网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两种成分,若该图表示食物网,则该食物网中共有4条食物链,即甲→乙→丙→丁、甲→乙→丁、甲→丙→丁、甲→丁,A错误;B、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有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若该图表示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之间的关系,则甲表示生产者,乙、丙表示消费者,丁表示分解者,B正确;C、若表示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则生产者与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之间是双向箭头,生产者流向消费者,同时生产者和消费者都会传递给分解者,分解者将物质和能量分解,回归给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甲是生产者,乙是消费者,丙是分解者,丁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甲和丁之间是双向箭头,C正确;D、若该图表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甲表示生产者,表示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则丙表示分解者利用的能量,D错误。故选BC。20.底栖硅藻是河口泥滩潮间带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为底栖动物提供食物。调查分析某河口 底栖硅藻群落随季节变化优势种(相对数量占比>5%)的分布特征,结果如下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注:不同条纹代表不同优势种:空白代表除优势种外的其他底栖硅藻;不同条纹柱高代表每个优势种的相对数量占比A.底栖硅藻群落的季节性变化主要体现在优势种的种类和数量变化B.影响优势种①从3月到9月数量变化的生物因素包含捕食和竞争C.春季和秋季物种丰富度高于夏季,是温度变化影响的结果D.底栖硅藻固定的能量是流经河口泥滩潮间带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答案】CD【详解】A、据图可知,底栖硅藻群落在不同季节优势种的数量和种类都发生了变化,所以底栖硅藻群落的季节性变化主要体现在优势种的种类和数量变化,A正确;B、底栖硅藻可以为底栖动物提供食物,不同硅藻物种之间也有竞争,所以影响优势种①从3月到9月数量变化的生物因素包含捕食和竞争,B正确;C、如图只表示了底栖硅藻群落随季节变化优势种的分布特征,没有表示物种丰富度的大小,所以不能判断春季和秋季物种丰富度高于夏季,C错误;D、底栖硅藻固定的能量及其他生产者固定的能量是流经河口泥滩潮间带生态系统的总能量,D错误。故选CD。三、填空题21.应激反应是指机体在受到各种有害刺激时,机体为抵抗这些有害刺激而产生的一系列全身反应。下图表示机体受到病原体感染时的应激反应,请回答下列问题: (1)物质A是_________(填信号分子),免疫系统分泌的物质A作用于下丘脑_____________,经过一系列调节使机体产热增加,散热减少,从而使感染者出现发热症状。(2)图中体现了糖皮质激素分泌的调节存在_______和_______两种调节机制,其中前者是通过“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完成的,人体内还存在类似的调节轴,如_________和_________。(3)研究表明,新冠病毒的感染可能会过度激活免疫系统,产生过量的物质A,导致呼吸器官衰竭。据此推测,糖皮质激素在应激反应中的重要作用最可能是_______(填“促进”或“抑制”)免疫强度,对机体起重要的保护作用。【答案】(1)①.细胞因子②.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2)①.分级调节②.负反馈调节③.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④.下丘脑-垂体-性腺轴(3)抑制【小问1详解】图中A是免疫系统分泌的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可以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引起产热量大于散热量而出现发烧症状。【小问2详解】据图分析可知,图中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分泌的调节分级调节和负反馈调节两种调节机制,下丘脑分泌促CRH作用于垂体,促进垂体分泌ACTH,ACTH能促进肾上腺皮质分泌腺糖皮质激素,此为分级调节;当机体内糖皮质激素含量升高,通过负反馈调节会抑制下丘脑、垂体分泌CRH、ACTH,此为负反馈调节。人体内除了有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外,还含有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和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等。【小问3详解】新冠病毒的感染可能会过度激活免疫系统,产生过量的物质细胞因子,导致呼吸器官衰竭, 而糖皮质激素可以抑制免疫功能,避免机体产生过度免疫反应。22.龙牙偬(又名刺老芽、树头芽)为小乔木,春季采嫩芽嫩叶食用,也具有相当高的药用价值。为了大量栽培龙牙偬,研究小组尝试探究不同浓度的2,4-D对其插条生根的影响,完成了一组预实验:将龙牙偬插条置于蒸馏水中浸泡1小时后,取出分别放入5种溶液中,其中实验组为用含糖的磷酸盐缓冲液配置成的不同浓度2,4-D溶液,实验结果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1)该实验的对照组的溶液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根据预实验结果可知,与浓度为8ppm的结果相比,浓度为15ppm的2,4-D溶液对插条的影响是_______,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应在____________ppm浓度范围内。(3)下列有关本实验操作的叙述中,正确的是________a.在预实验的基础上再次实验时可不设置空白对照b.通过预实验能确定最适浓度的范围,从而减小实验误差c.用于扦插的枝条应带有一定数量的芽或幼叶且长势相近d.在设置浓度梯度中低浓度组用浸泡法处理插条,高浓度组用沾蘸法处理插条e.浸泡法处理就是将扦插枝条浸泡在配置好的生长素类调节剂溶液中让其生根f.浸泡法要求溶液的浓度较小,并且最好在一定的光照和空气湿度较高的地方进行处理(4)实验过程中发现扦插后的插条茎尖有向光弯曲生长的趋势,这是因为光作为一种信号,可被分布在植物各个部位的________感知,该物质被激活后结构发生变化,并经过一系列信号转导后传导到细胞核内,影响特定基因的表达,从而表现出生物学效应。除了光,___________(答出2点)等环境因素也会参与调节植物的生长发育。【答案】(1)等量含糖的磷酸缓冲液(2)①.促进作用减弱②.8~15(3)acd(4)①.光敏色素②.温度、重力【小问1详解】为了排除溶剂对实验结果的影响,该实验的对照组的操作应该是将插条放在等量含糖的磷酸 缓冲液中,其他条件相同。【小问2详解】从预实验结果可知,与浓度为8ppm的结果相比,浓度为15ppm的2,4-D溶液促进插条生根的作用减弱,但和对照组相比,对生根都是促进作用;图中的最大值是在浓度为12ppm时,故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应在8~15ppm范围内。【小问3详解】a、可以为进一步的实验摸索条件,也可以检验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在预实验的基础上再次实验时可不设置空白对照,a正确;b、通过预实验能确定有效浓度的大致范围,可为确定最适浓度打下基础,并不是为了减小实验误差,b错误;c、用于扦插的枝条应带有一定数量的芽或幼叶且长势相近,促进生根且排除其他因素干扰,c正确;d、不同浓度的溶液可选用不同的方法,在设置的浓度梯度中低浓度组用浸泡法处理插条,高浓度组用沾蘸法处理插条,d正确;e、浸泡法将插条的基部浸泡在配制好的溶液中,深约3cm,处理几小时至一天,处理完毕就可以扦插了,e错误;f、浸泡法要求溶液的浓度较小,并且最好是在遮阴和空气湿度较高的地方进行处理,f错误。故选acd。【小问4详解】光敏色素可感知光信号,光敏色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远红光;除了光,温度、重力等环境因素也会参与调节植物的生长发育;高等植物是由很多细胞组成的高度复杂的有机体,它的正常生长发育需要各个器官、组织、细胞之间的协调和配合。植物生长发育的调控,是由基因表达调控、激素调节和环境因素调节共同完成的。23.某生物群落中的植物以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主,还生长着少量的灌木,没有乔木生长;动物具有挖洞或快速奔跑的特点,生活着两种植食性动物A、B,肉食性动物C,不同物种的种群数量与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回答相关问题: (1)该生物群落属______群落;该群落中没有乔木生长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2)同一地段中各种群的种群密度是不相同的,这体现了生物群落具有______结构。(3)该生物群落中,A与B的种间关系是______,若想研究两者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们的食物、天敌、_______及__________。(4)肉食性动物C最可能以植食性动物_________(填“A”或“B”)为食,这两个种群的数量变化呈现出___________关系。t0-t1的后期,A的种群数量增长减慢,最终停止增长,从种内和种间关系的角度分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答案】(1)①.草原生物②.草原生物群落缺水,高大的乔木不耐旱,难以在该生物群落中生存(2)水平  (3)①.竞争②.栖息地③.与其他物种的关系(4)①.A②.因果循环③.由于空间资源有限,A和B存在竞争,A和C之间存在捕食,这些种间关系都会抑制A种群数量的增长。另外,A内部存在种内斗争也会抑制A种群数量的增长,所以A种群数量停止增长【小问1详解】根据该生物群落以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主,还生长着少量的灌木,没有乔木生长;动物具有挖洞或快速奔跑的特点,可以判断该生物群落是草原生物群落;草原生物群落缺水,其限制因素是水分,而高大的乔木不耐旱,所以在该生物群落中难以生存。【小问2详解】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这体现了生物群落具有水平结构。【小问3详解】A和B都是植食性动物,具有共同的生活资源与空间,所以它们之间的种间关系是竞争。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研究动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们的食物、天敌、栖息地、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小问4详解】A和C之间在数量上呈现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不同步性变化,说明A和C之间存在捕食,C以A为食,A的种群数量增加引起C的种群数量增加,C的种群数量增加又会抑制A的种群数量增加,说明这两个种群的数量变化呈现循环因果关系。由于空间资源有限,A和B存在竞争,A和C之间存在捕食,这些种间关系都会抑制A种群数量的增长。 另外,A内部存在种内斗争也会抑制A种群数量的增长,所以A种群数量停止增长。24.近几十年来,由于过度放牧及高温干旱气候等。我国的草原面积不断减少,有些天然草场出现了退化和沙漠化现象,这为草原蝗虫的猖獗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请回答下列问题:(1)适度放牧不会破坏草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但过度放牧则会造成破坏,这说明_______。“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方面要控制对生态系统的干扰强度;另一方面,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给予_____________投入,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2)草原上枭是鼠的天敌,在枭与鼠的捕食和被捕食过程中,反应敏捷的鼠和视力好的枭均能很好地生存,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的作用。(3)草原上的蝗虫活动猖獗,可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杀蝗虫中的雄性个体,这是通过改变种群的_______来影响出生率,最终降低种群密度,这种防治方法属于_______防治,该信息素属于________信息。(4)调查草原内沙鼠的种群密度:在4hm2范围内,第一次捕获288只,标记并放归;几天后第二次捕获了240只,其中有36只带有标记,则其种群密度是_________只/hm2。若被标记的动物由于警惕性提高难以二次捕获,则沙鼠种群密度的估算值比实际值______。【答案】(1)①.草原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如果外界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②.相应的物质和能量(2)调节种间关系(3)①.性别比例②.生物③.化学(4)①.480②.高【小问1详解】适量放养牲畜不会破坏草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但过度放牧则会造成破坏,因为草原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如果外界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物质和能量的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小问2详解】在枭与鼠的捕食与被捕食过程中,反应敏捷的鼠和视力好的枭均能很好的生存,这说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具有调节种间关系的作用,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的作用。【小问3详解】昆虫释放的信息素属于化学信息,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杀蝗虫中的雄性个体,这是通过改变种 群的性别比例来降低种群的密度,这种防治害虫的方法属于生物防治。【小问4详解】调查动物的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标志重捕法,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即N:288=240:36,N=1920,在4hm2范围内有1920,故每hm2内有480只;若被标记的动物更容易被天敌捕食,则重捕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偏少,导致估算值比实际值偏高。25.二十大报告指出应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稻田养蟹模式(如图1)是一种操作简单、经济效益显著的生态农业,图2是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经第二营养级的示意图,图中的数值表示能量(单位:10kJ/m2·a)。请根据相关信息回答问题。(1)输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形式有______。与普通稻田相比,该稻田中昆虫、杂草中的能量通过河蟹流向人,这体现了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2)图2中的C代表_______;从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是_______%。(3)我国承诺力争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CO2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逐步降低),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净零排放)的目标。下图表示生物圈中碳循环示意图。①“碳中和”是指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CO2排放总量,实现相对“零排放”,达到“碳中和”时,图中X1过程吸收的CO2总量_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Y1、Y2、Y3和Z4过程释放的CO2总量,理由是_______。 ②建立绿色低碳循环体系还需要世界各国共同参与,主要原因是_______。【答案】(1)①.光能、有机物中的化学能②.调整能量流动的关系,使能量更多的流向对人类有益的方向(2)①.初级消费者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②.17.6(3)①.大于②.达到“碳中和”时,X1过程吸收的CO2总量应等于CO2排放总量,而CO2排放总量除包括Y1、Y2、Y3和Z4过程释放的CO2外,还包括化石燃料的开采和使用过程中排放的CO2③.碳循环具有全球性【小问1详解】根据图1可知,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投放的饵料中的有机物所含有的化学能,因此输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形式有光能和有机物中的化学能。与普通稻田相比,该稻田中昆虫、杂草中的能量通过河蟹流向人,这体现了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是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更多的流向对人类有益的方向。 【小问2详解】摄入量=同化量+粪便量,同化量=呼吸量+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因此A为初级消费者的同化量,C为初级消费者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根据图2可知,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为1220+1280=2500,第三营养级同化量为500-60=440,因此从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500-60)÷(1220+1280)×100%=17.6%。【小问3详解】①达到“碳中和”时,X1过程吸收的CO2总量应等于CO2排放总量,而CO2排放总量除包括Y1、Y2、Y3和Z4过程释放的CO2外,还包括化石燃料的开采和使用过程中排放的CO2,故图中X1过程吸收的CO2总量大于Y1、Y2、Y3和Z4过程释放的CO2总量。②碳循环具有全球性,故建立绿色低碳循环体系需要世界各国共同参与。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生物
发布时间:2023-03-06 18:10:02 页数:20
价格:¥2 大小:654.06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