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洛阳市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历史上期期末考试试卷(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7

2/17

剩余15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洛二高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一、单选题(共计30小题,每题1.5分,共计45分)1.《史记·周本纪》正义云:“武王娶太公女为后。”此后,周齐世代通婚,结为甥舅关系。周灵王时期,周王室“求后于齐”,主动向齐国提出联姻。这说明西周()A.加强了对诸侯国的直接控制B.以宗法方式巩固政治统治C.联姻是西周分封的政治基础D.联姻促进了各民族的融合2.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富民思想,如儒家的“藏富于民”“恒产论”和“轻徭薄赋”,墨家的“节用利民”思想,道家的“精神足民”论,法家的“以政裕民”思想等。富民思想的出现表明()A.民本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思想B.统治者注重对私产的保护C.社会阶级矛盾得到有效缓和D.生产关系领域发生了变革3.秦国商鞅变法推行二十等爵制,按军功受爵,将二十等爵的爵位从低到高依次排列,如下表所示:“大夫”等旧贵族称谓被压低至十级以下。这一举措()1—10级公士上造簪袅不更大夫官大夫公大夫公乘五大夫左庶长11—20级右庶长左更中更右更少上造大上造驷车庶长大庶长关内侯彻侯A.提高了人们的进取精神B.强化了对基层的控制C.旨在提高平民经济地位D.有利于社会长治久安4.下表反映了304—439年我国北方出现的15个割据政权,加上西南的成汉,史称“十六国”。这反映了()十六国统治者族属表所属民族匈奴鲜卑羯氐羌賨(cóng)汉政权名称前赵、北凉、夏前燕、后燕、南燕、南凉、西秦后赵前秦、后凉后秦成汉前凉、北燕、西凉A.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加快B.北方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C.鲜卑族综合实力最为强大D.各民族对华夏文明的认同5.隋文帝时,朝廷在门下省之下设殿内局分管皇家事务。隋炀帝时将殿内局扩大为殿内省,独立于门下省之外,自此,门下省成为纯粹的政府机关,为国家服务。此举()A.强化了皇家的独尊地位B.体现了国家治理的专业化倾向C.推进了国家的廉政建设D.提高了隋政府部门的办事效率6.唐代统治者也进行分封,充分利用血缘的凝聚作用巩固统治。然而唐代的分封却不放权,这样受封的贵族就难以在政治上对皇权形成威胁,同时也避开了因权力固化带来的统治集团 素质下降的陷阱,可谓一举两得。唐代统治者此举是基于()A.巩固贵族政治的客观要求B.科举制度扩大了统治基础C.血缘与政治权力相互分离D.强化中央权威的迫切需要7.南朝宋孝武帝刘裕任用出身贫寒的戴法兴、巢尚之等人担任中枢机构要职,负责协助皇帝起草诏令决策国家大事,从而出现了“寒人掌机要”的局面。这一现象反映出()A.门阀士族政治结束B.庶族地主掌握权力中枢C.君主权力有所强化D.九品中正制已遭到废弃8.据《宋史》记载,西夏国主元昊自制蕃书,命野利仁荣演绎之,成十二卷(西夏文),字形体方整,介于小篆、隶书之间。他还教国人记事用蕃书,而译《孝经》《尔雅》等为蕃语。此举()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认同B.凝聚了劳动人民的智慧C.促进了汉字的发展完善D.消除了民族隔阂与矛盾9.据统计,金代六部尚书共227人,女真族97人、汉族108人、契丹族13人、渤海族9人。据此可知,金代政权()A.中央始终为三省六部制B.北方汉族占据主导地位C.促进了北方民族的交融D.实现了各民族一律平等10.明朝福建巡抚许孚远认为,“彼其贸易往来,籴谷他处以有余济不足,皆小民生养所需,不可因刖而废屦者也。不若明开市舶之禁,收其权而归之上,有所予而有所夺,则民之冒死越贩者,固将不禁而自止”。由此可知,他主张()A.合理引导来华外商的行为B.支持和发展私人海外贸易C.设官方机构管理对外贸易D.开海贸易以促进国计民生11.明朝大力发展茶马贸易,在河州设置茶马司,其贸易“控西夷数万里,跨昆仑,通天竺,西南距川,入于南海”,形成了一个无形的茶叶疆域。明代学者解缙认为茶有着“夷夏之交,义利之辨,寅宾尚忠信而笃敬,河州故唐虞三代之邦也”的作用。这体现了茶马贸易()A.扩大了明朝的疆域范围B.巩固了传统的宗藩秩序C.增强了中华民族认同感D.促成了西学东渐的局面12.奏折是清朝官员向皇帝上呈的机密文书,不经内阁等机构直达御前。皇帝特许一些官员通过奏折呈报机密事宜。奏折内容涉及政务利弊、吏治勤惰、官员及同僚品行、百姓生计等各方面事务,且不必完全核实,即可“风闻”上报。以上现象()A.取消了内阁机构处理公文的职能B.助长了官员弄虚作假的风气C.造成了地方官员干预朝政的局面D.强化了君主独断专行的权力13.1858年,中俄《天津条约》规定:“中国今后给予别国的一切政治、贸易及其他特权,毋庸再议,即与俄国一律办理施行”,“由两国派员查勘从前未经定明边界,务将边界清理补入此次和约之内”。这表明()A.俄国强烈反对英法侵略中国B.片面最惠国待遇条款开始出现 C.西方列强在华矛盾得到解决D.中国边境的领土安全存在隐患14.《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并未在国内公布条约内容,当时连办理“夷务”的官员都“未见其文”,社会各界对条约具体内容更是缺乏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在列强施压下,咸丰帝颁发上谕,准允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颁发各省。这一变化()A.说明《南京条约》的影响有限B.体现出清政府树立起守约意识C.有利于减少地方的外交纠纷D.表明清政府统治逐渐公开透明15.某学者曾评论:“在革命战争中,太平天国扫荡了清朝的八旗和绿营,清朝依靠汉族地主曾国藩的湘军和李鸿章的淮军的支持,维持住它的濒临绝境的统治。到太平天国失败后,全国兵权、财权都分握于曾国藩一系的湘军和李鸿章一系的淮军人物的手里。”该学者认为太平天国运动()A.彻底清除了清朝的八旗和绿营B.造成了中央政府权力下移局面C.动摇了清王朝统治的经济基础D.形成了两个政权长期对峙局面16.中华民国建立后,孙中山在致友人的信中说:“所询社会主义,乃弟所极思不能须臾忘者。弟所主张在于平均地权。此为吾国今日可以切实施行之事。”孙中山此观点()A.肯定了平均地权是三民主义的核心B.受到社会主义思潮的影响C.反映了国共两党实现合作的可能性D.有助于马克思主义传播17.武昌起义爆发后,英国驻华外交官虽有意维护原有政府,但发现“所有一切武力行为,以期恢复旧观,断无可望”“以兵法观之,(清)似无可望”。这说明英国外交官()A.积极推行“以华制华”方针B.支持中华民国临时政府C.认为清廷统治难以维系D.主张武力干预中国内政18.武昌起义以后,各省都督府代表联合会于1911年12月3日议决通过了《临时政府组织大纲》,明确规定实行总统制,1912年成立的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就是按照这一法案运作的。1912年3月8日,南京临时参议院通过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对总统的权力作了严格限制。对此变化解读合理的是()A.体现了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成熟B.参议院认为责任内阁制比总统制更优越C.参议院因人设法违背了宪政原则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防止了专制、维护了共和19.五四运动后,知识分子们认识到“仅有学界运动,其力实嫌薄弱”“须要找一个共同奋斗的同盟军……一部分学生领袖……‘往民间去’,跑到工人中去办工人学校,去办工会”。这一转变促进了()A.独立工人运动的兴起B.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C.无产阶级政党的建立D.国民革命运动的高涨20.1921年,中共一大确定了党的奋斗目标,提出“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资本家私有制”。1922年9月,中共机关刊物《向导》发文指出,“在军阀割据的现状下, 战乱是不可避免的,只有建立统一全国的中央政府,然后国内和平才能够实现”。这一变化说明中国共产党()A.放弃了社会主义革命目标B.确定了革命统一战线方向C.逐渐认清了中国国情D.已经从幼稚走向成熟21.1924年1月,共产国际代表鲍罗廷召集中国共产党党员讨论了“国民党一大宣言”,当会议讨论到要不要提出反对大地主的口号时,毛泽东明确提出:“我们的组织还不够强大……一旦提出这样的口号,立即就会遭到官员和商人们的反对,我们必然会失败……这种口号现在吸引不了农民群众。”这反映出()A.共产国际行事较为激进B.革命统一战线工作受阻C.毛泽东务实的革命作风D.党内存在右倾主义思想22.1938年6月,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布的土地法令规定:凡在1936年底以前,属边区所辖之区域,其地主被没收之土地、房屋、森林、农具和牲畜等所有权,属被分配者所有;凡属边区管辖未进行土地革命之地域,其地主土地、房屋、森林、农具和牲畜等不得没收和分配。该规定主要是为了()A.废除封建经济基础B.缓解边区军事压力C.适应全面抗战需要D.稳定农村社会秩序23.近代上海某报纸曾刊载文章《纪苏州一车夫》,文中写道:“昨日经过观前街,见一日本人,正在叫车,大呼:“至盘门大日本领事馆去!车夫操吴依软语道:“只拉我国的大国民,倭奴是不拉的。”这反映出,当时()A.中日民族矛盾激化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C.盲目排外情绪高涨D.中华民族意识开始觉醒24.电影《八佰》反映了淞沪会战上海沦陷后,中国军队坚守四行仓库抗击日军的故事。电影播出后,无数游客慕名前往四行仓库纪念地,缅怀“八佰壮士”。这反映了()A.影视艺术是爱国教育的根本手段B.爱国将士英勇抗敌鼓舞人心C.四行仓库有巨大的旅游文化价值D.影视艺术强化民众信仰认同25.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曾说:“中国人走向民族复兴是从跨过鸭绿江那一刻开始的,敢于和世界上最强的国家较量,还能战而胜之,对于新中国和近代中国人来讲,都是极为了不起的事情。”这说明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A.使中国走上了独立自主的道路B.打破了西方对华封锁的状态C.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威望D.使中国迅速成为世界强国26.1964年1月27日。中国《人民日报》和法国《世界报》同时在头版刊登中法两国建交消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法兰西共和国政府一致决定,建立外交关系。”这则简短的建交公报被西方媒体称作“炸破冷战坚冰的外交核弹”。这一外交核爆()A.得益于中美关系缓和的直接推动B.推动欧洲一体化进程的深入发展C.体现中法两国奉行独立自主外交D.标志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结束27.周恩来外长在某次国际会议中表示完全支持朝鲜外相南日提出的关于保证朝鲜和平状态 的六项建议,并指出“如果这一个建议都被‘联合国’有关国家拒绝,那么这种拒绝协商和解的精神,将为国际社会留下一个极不良的影响。”在这次会议上,中国()A.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B.拉开了第三世界崛起的序幕C.实现了朝鲜问题的和平解决D.促成印度支那地区局势缓和28.下图为1978年和1987年全国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各经济成分所占比重图。图示占比变化反映出()A.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实现B.民众就业观念的转变C.计划管理调控作用的增强D.经济结构调整的完成29.下表是1978—1998年中国经济数据表。经济指标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年份经济指标国内生产总值/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元工业增加值/亿元农林牧渔业增加值/亿元1978年3678.73851621.41072.51988年15180.413785814.03865.21998年85195.5686034133.914816.4A.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B.对计划与市场认识不断深化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D.自负盈亏分配管理制度的确立30.深圳经济特区在中国对外开放的历程中举足轻重。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四十周年庆祝大会上发表讲话,指出:“深圳是改革开放后党和人民一手缔造的崭新城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一张白纸上的精彩演绎。”回眸历史,愈加凸显出深圳经济特区的不一般,这个不一般就在于它是()A.多边贸易体制主导下的成果B.国际竞争力持续增强的产物C.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重要成就D.对外开放的窗口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二、简答题(共计6大题,共计55分)31.(9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大一统是历代封建王朝治理国家的一个重要工具,也是国家治理其自身的重要内容。其思想渊源很悠久,先秦时期的思想家们就使用“五服”等空间、区划、亲疏等级概念构筑出包容有序的统一理想。以族系认同为标志的血缘、历史文化认同,在先秦时期也已形成。到战国晚期,“定于一”“天下为一”的学说在社会上已产生。可以说,从政治框架的理想构建到血缘历史文化认同,大一统的思想基础在先秦时期已经莫定。随着社会经济与政治的发展, 战国时,大一统开始向政治实践转化。——摘编自卜宪群《谈我国历史上的“大一统”思想与国家治理》材料二秦汉以后中国就建立起发达的官僚组织体系,从中央,到郡县,再到乡里有一套层层隶属的行政系统。但是受制于农业帝国有限的生产剩余,国家并不足以支撑庞大的官僚体系,越往基层社会,官僚越少,县令都是“牧民之官”。除了税赋徭役治安之外,国家主要实行“以民治民”的统治策略,并不主动干预乡村社会。基层社会的众多公共事务由农民通过家庭、宗族、部里或者村落来处理。在“官事官办”纵向结构之下是“民事民治”的横向治理,由此形成国家的纵横治理结构,并作为历史传统一直承继下来。——摘编自任路《“家”与“户”:中国国家纵横治理结构的社会基础——基于“深度中国调查”材料的认识》(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大一统”在先秦的政治实践。(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汉以后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的总体特征并分析其形成原因。(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先秦及秦汉时期国家治理体系的意义。32.(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唐前期,尚书、门下、中书三省构成一个完整的辅助皇权运行的最高政务裁决系统,三省官员在上行和下行政务文书中的签署体现了按照环节分工、分层决策、互相制衡的政务运行机制。中书省是决策机构,凡是皇帝颁行的诏令,都要先经过中书省讨论后拟定。中书省所起草的诏令,在颁行前,必须经过门下省审议,如有不便,门下省可以驳还重议。唐尚书省机构很完备,秦汉以来,三公九卿所掌管的军政事务,大体上都已并入尚书省。在尚书都省总管下,六部尚书分管全国军政大事。——摘编自白钢《中国政治制度通史》材料二在北宋的政务运行机制中,最高政务裁决机制是依托于二府三司体制之上的君主专制,在行政体制上可以称之为中书门下体制,以中书门下为首的政务裁决系统完全脱离了三省而独立运行。制敕文书的起草实行内制和外制分工的机制。文书的传宣、封驳以及上奏文书的通进等都已经成为由专门机构负责的独立环节。在北宋的政务运行机制中,最高政务的裁决、制敕文书的起草、文书的流转与落实到文书体式上的职衔签署等四者之间尽管有交叉却是相对独立、互相分离的。中枢文书行政的前三个层面都是依托于差遣性的职衔。而三省制的框架主要是存在于行令的程序之中,即文书流转和签署的环节,在前两个层面,三省不发挥作用。——摘编自刘后滨《唐宋间三省在政务运行中角色与地位的演变》(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唐朝中枢政务运行机制,并分析其作用。(2)据材料二,概括宋朝中枢政务运行机制的变化。33.(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明中期起,徽州商人在江南经营棉布业极为突出。正德、嘉靖时,徽商程楷兄 弟,东贾吴,北贾鲁,“乃吴、鲁人皆乐与少君兄弟游”。嘉靖时,歙县程氏、潘汀州和潘仕等皆曾在苏州经营布业。嘉靖、隆庆时人潘次君者,在江淮业盐,南京业典当,浙江业粮食,而在吴地经营棉布。又如吴良儒,即在吴淞江一带,“以泉布起”,经商的同时,时时奉母起居,“捆载相及,月计者月至,岁计者岁输”,以尽孝道。——范金民《明清时代的徽商与江南棉布业》材料二:明清两朝全国录取进士51681人,其中明代为24866人,清代为26815人。江南共考取进士7877人,占全国15.24%,其中明代为3864人,占全国的15.54%,清代为4013人,占全国14.95%。总体而言,明清两代每7个进士,就有1个多出自江南。江南进士不但数量多,而且名次前,最为显赫,明代状元近四分之一和清代状元半数以上出自江南,三鼎甲往往为江南人囊括。自顺治十五年到康熙三十三年的14个状元,清一色是江南人。连中三元者,清代全国仅2人,苏州有其一(即钱棨),“三元坊高竖学宫道左”,天下荣之。人称“国朝文运之盛,江苏为最,他省皆不及也”。不仅如此,江南还出现了父子鼎甲、兄弟鼎甲、祖孙状元、叔侄状元等自古稀见的科第盛况。——范金民《江南地域文化的魅力》注:材料中的江南地区相当于现在的江苏省范围内的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京五个市,浙江省的杭州、嘉兴、湖州三市,还有上海市,也就是江浙的8个省辖市加上海这1个直辖市的范围,面积大约为40000平方公里。(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材料中反映的明清经济现象。(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明清江南科举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34.(10分)向西方学习,寻求变革是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主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倡导维新的人物,无一不受到西方的影响。真正了解西方文化,又能洞悉中国病源所在的为严复。……复就物竞天择、弱肉强食、优胜劣败、适者生存的原理,阐发救亡的论证。——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孟子便主张民权……孟子实为我等民主主义之鼻祖。……组织联邦共和政体……将取欧美之民主以为模范。——《孙中山全集》材料二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相形见绌举国所知矣;其次为政治,年来政象所证明,已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继今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此而不能觉悟,则前之所谓觉悟者,非彻底之觉悟,盖犹在惝恍迷离之境。吾敢断言曰,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陈独秀材料三俄国的革命,不过是使天下惊秋的一片桐叶罢了。Bolshevism这个字,虽为俄人所创造;但是他的精神,是二十世纪全世界人类人人心中共同觉悟的精神。所以Bolshevism的胜利,就是二十世纪世界人类人人心中共同觉悟的新精神的胜利! ——李大钊《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请回答:(1)据材料一,先指出严复宣传维新思想的理论来源,再指出孙中山民权主义思想的来源。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严复和孙中山在政体主张上的不同。(2)据材料二,概括国人对西洋文明觉悟的过程。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最后的觉悟”的核心内容。(3)据材料三,指出李大钊的政治主张。综合上述材料,概括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目的。35.(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你们问我,为什么会有西安事变,我只能这么说,我相信中国一定要统一,要枪口对外,不要再打内战了。这是我的一贯信仰,从东北易帜到西安事变都是如此,谈不上什么后悔不后悔。——摘编自【美】唐德刚《张学良世纪传奇》材料二张学良的行动……有损于中国人民抗日统一战线力量的团结,并助长日本对中国的侵略。……中国共产党必须坚决主张在以下基础上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改组政府,吸收抗日运动的若干代表……停止执行消灭红军的政策,并在反对日本侵略的斗争中与红军实行合作。——《共产国际致电中共中央》(1936年12月19日)材料三主张南京与西安间在团结抗日的基础上,和平解决。……以达到推动南京走向进一步抗日的立场,揭破日寇及亲日派利用拥蒋的号召,发动内战的阴谋。——中国共产党《中央关于西安事变及我们的任务的指示》(1936年12月19日)(1)上述材料反映出哪些共同的历史事实?(2)根据材料二、三,对共产国际与中国共产党在关于西安事变认知上的异同做出合理的解释。36.(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朝贡外交是中国古代王朝特有的一种外交体系……自商周以来,中原王朝都一直认为自己居天人之中,是“天朝上国”,凡要与中原王朝建立关系、展开外交者,必须以朝贡方式进行。到了清朝,造就万邦来朝、八方来仪的盛世,并没有其他帝国那种军事的、经济的功利要求……中国近代外交转型是中西方文化碰撞的结果,它不是基于晚清社会内部新因素产生与发展的刺激而做出的主动反应,而是晚清政府所做出的被动对策。这个特点决定了中国近代外交转型的发展过程,就是如何处理中国传统外交观念和西方近代外交理念与制度之间关系的过程。尽管晚清外交转型没有能够指导晚清外交奏响胜利的旋律,但在西方近代外交理念与制度的挑战下,在中国形成的近代外交思想还是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和价值,这就是:它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中国步入近代化轨道。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六十年的外交历程,就是冲破各种阻力走向世界,与各种不同类型国家逐步建立友好合作关系的历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形成了1949年、1972年和1992年三次与外国建交的高峰(见上图),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中国外交开始转型,其核心是由普通外交转变为大国外交,由弱势外交转变为强势外交,由消极被动外交转变为积极主动外交。(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朝贡外交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近代外交转型的历史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1949年、1972年和1992年三次与外国建交的高峰中任选一次,分析形成该建交高峰的国内外因素,并提出你对当今中国外交的建议。 参考答案1.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周齐世代通婚,结为甥舅关系”、“主动向齐国提出联姻”可知,西周时,用姻亲方式巩固统治,构建血缘关系,B项正确;“直接控制”说法错误,排除A项;西周分封的政治基础不是联姻,排除C项;材料未提及民族融合,排除D项。故选:B。2.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生产关系领域发生了变革,小农经济逐渐形成,材料中“富民思想”反映了小农经济的要求,故D项正确;“富民思想”不等于民本思想,且无法从材料中看出民本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思想,故A项错误;材料中仅体现各学派的思想主张,无法证明统治者注重对私产的保护,故B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战乱频繁,社会动荡,社会矛盾尖锐,故C项错误。3.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秦国的二十等爵制。表格所示即二十等爵制的爵级,人们可根据军功的大小获得不同级别的爵位。而旧贵族的爵位等级并不高,这有利于打击旧贵族势力,提升新兴地主阶级地位,进而激发人们勇获军功,不断进取的精神,故选A项;二十等爵制相当于一种人才选拔制度,不属于基层控制机制,故排除B项;二十等爵制所确定的是政治地位,而不是经济地位,故排除C项;D项所述与史实不符,故排除。4.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十六国政权的对华夏文明的认同。从表中各民族建立的政权名称来看,有以下两种类型:一是用中原地区建立过的政权来命名,如前赵、夏、西秦等;二是以地域来命名的政权,如燕、凉等,而这两种类型都与少数民族对华夏文明的认同感有关,故D项正确;少数民族封建化和北方经济问题材料中均未涉及,排除A、B两项;鲜卑族建立过的政权虽多,但不足以说明其综合实力最为强大,排除C项。5.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隋朝门下省从分管皇家事务演变为纯粹的政府机关,为国家服务,这反映了国家治理向专业化方向发展的趋势,故选B项;门下省职能的变化反映出家国分离,专门处理国家政务,与皇家的独尊地位无关,排除A项;门下省成为纯粹的政府机关,反映出国家治理的专业化,与廉政建设无关,排除C项;材料仅说明门下省一个部门职能的变化,无法说明隋朝政府部门的办事效率提高,排除D项。6.答案:C解析:材料“唐代的分封却不放权,这样受封的贵族就难以在政治上对皇权形成威胁”强调的是唐朝的分封实现了血缘与政治权力的分离,即有利于利用血缘凝聚统治,又避免了权力固化带来的统治集团素质下降的陷阱,C项正确;唐朝是官僚政治,非贵族政治,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科举制,排除B项;材料与强化中央权威的说法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7.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刘裕任用出身贫寒的戴法兴、巢尚之等人担任中枢机构要职,负责协助皇帝起草诏令决策国家大事”可知,皇帝任用“寒人”担任中枢机构要职,意在分化相权,强化皇权,C项正确;仅仅依据几个“寒人”得到重用,无法得出“门阀士族政治结束”、“庶族地主掌握权力中枢”的结论,排除A、B两项;隋唐科举制实行,才慢慢废除九品中正制,与材料时间不符合,排除D项。故选:C。8.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西夏与宋的文化交流。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元昊命野利仁荣创制西夏文字,并且将《孝经》《尔雅》等翻译为西夏文,这有利于加强西夏与中原文化的交流,故选A项;西夏文是大臣野利仁荣创制的,故排除B项;西夏文不是汉字,故排除C项;“消除了民族隔阂”说法夸张,故排除D项。9.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除了女真族人之外,汉族、契丹族、渤海族人可以在金朝担任尚书职务,说明金朝的政权一定程度上向其他民族开放,有利于各民族的交流融合,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三省的信息,得不出金代政权的中央官制是三省六部制,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各民族人口数量的比较,得不出北方汉族占据主导地位,排除B项;在金代政权中,没有实现各民族一律平等,排除D项。10.答案:D解析:根据“彼其贸易往来,籴谷他处以有余济不足,皆小民生养所需,不可因刖而废屦者也。不若明开市舶之禁,收其权而归之上,有所予而有所夺,则民之冒死越贩者,固将不禁而自止"可得出材料强调开海有利于沿海居民的生活,而海禁则会让民众违法走私,因此他主张开海贸易以促进国计民生,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外商,排除A项;他并不是主张支持,排除B项;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11.答案:C解析:根据题意和所学可知,明代茶马贸易扩大了明朝的文化影响力,形成了一条无形的文化疆域,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认同感,C项正确;题干只是说茶马贸易“形成了一个无形的茶叶疆域”,并不是扩大了明朝的疆域范围,A项排除;B、D两项不符合题干主旨,排除。12.答案:D13.答案:D解析:“由两国派员查勘从前未经定明边界,务将边界清理补入此次和约之内”体现了当时俄国意图通过不平等条约来侵占我国领土,中国边境的领土安全存在隐患,D项正确。“中国今后给予别国的一切政治、贸易及其他特权,毋庸再议,即与俄国一律办理施行”的规定意味着俄国可以通过英法对中国的侵略获得权益,排除A项;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就出现了片面最惠国待遇,排除B项;C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C项。 14.答案:C解析: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将与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颁发各省,这有利于地方官员了解条约内容,从而减少地方的外交纠纷,故C项正确。《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影响很大,故A项错误。材料表明,清政府是在列强施压的情况下颁发条约给地方的,不能体现清政府树立起守约意识,故B项错误;清政府将条约颁发各省不代表其统治公开透明,D项与史实不符。15.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材料中反映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清朝统治,引起政治和权力结构的变化,湘淮系官僚集团崛起,中央权力下移,故B正确;“彻底清除了”说法绝对,排除A;材料未强调动摇清王朝统治的经济基础,排除C;材料没有两个政权长期对峙局面的信息,排除D。16.答案:B解析:材料中孙中山用“平均地权”来解释中国的社会主义,说明孙中山受到社会主义思潮的影响,B项正确。民权问题是三民主义的核心,排除A项;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广泛传播是在十月革命后,特别是五四运动后,排除C项;材料中孙中山将社会主义限制在民生主义的实施范围之内,这与马克思主义不同,排除D项。17.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恢复旧观,断无可望”“(清)似无可望”可知,英国外交官认为清廷统治难以维系,C项正确。“以华制华”是指利用中国政府管理和控制中国民众,材料强调的是英国外交官认为清廷已难以维持现有的统治秩序,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英国对临时政府的态度,排除B项;材料表明英国人是从军事角度分析清廷统治难以维系的,并非主张武力干预中国内政,排除D项。18.答案:C解析:中华民国刚刚成立不到一年就更换政体,说明当初资产阶级革命派考虑不周全,这是其不成熟的表现,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京临时参议院通过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是为了防止袁世凯独裁,这是因人设法,违背了宪政原则,故C项正确,B项错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并没能阻止袁世凯独裁,袁世凯于1915年称帝,民主共和遭到破坏,故D项错误。19.答案:C解析:学生领袖到工人中去宣传马克思主义,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的准备,故C项正确;A项与材料无关,排除;民族意识觉醒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故B项排除;国民革命运动开始于1924年,故D项排除。20.答案:C解析:从材料中“在军阀割据的现状下,战乱是不可避免的,只有建立统一全国的中央政府,然后国内和平才能够实现”可以看出,中共二大认清了中国革命的性质以及斗争的目标,C是对材料 正确的理解。21.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国共第一次合作。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毛泽东在会上的观点符合当时中国社会的基本状况以及中国共产党的实际情况,当时中国共产党需要积蓄力量,而非一味激进,故选C项;材料所提及的情形是在讨论问题,还并未开展实际行动,因此得不出行事激进的特点,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革命统一战线工作中所面临的困难,排除B项;材料中未体现出党内的右倾主义思想,排除D项。22.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陕甘宁边区的改革。根据“凡属边区管辖未进行土地革命之地域,其地主土地、房屋、森林、农具和牲畜等不得没收和分配”,结合1938年中国抗战即将进入相持阶段可知,保护地主私有财产的新规定,主要是为了适应全面抗战需要,故选C项;材料中“其地主土地、房屋、森林、农具和牲畜等不得没收和分配”的规定表明并没有废除封建经济基础,故排除A项;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布的土地法令主要是为了团结地主阶级一同抗战,而不是应对边区的军事压力,故排除B项;稳定社会秩序不是土地法令的主要目的,故排除D项。23.答案:A解析:由题干中的信息“车夫……道……倭奴是不拉的”可知,该现象应为中日民族矛盾激化的产物,A项正确。题干中仅提及苏州某车夫对日本人的反感,并不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标志,也不是盲目排外情绪高涨的体现,排除B、C两项;由题干中的关键词“国民”可知,该现象发生于民国期间,晚于“中华民族意识开始觉醒”的时间“甲午中日战争结束后”,排除D项。24.答案:D解析:A.爱国教育的根本手段不是影视艺术,排除;B.该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该项只是题干反映的现象,没有反映实质;D.根据“电影播出后,无数游客慕名前往四行仓库纪念地,缅怀‘八佰壮士’。”可知,电影强化了民众的认同,增强了民族情感,故选D。故选:D。25.答案:C解析: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打破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威望,故C项正确;新中国成立标志着中国走上独立自主的道路,故A项排除;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并未打破西方对华封锁的状态,故B项排除;D项说法错误,故排除。26.答案:C解析:中法建交冲破了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严格对立的局限,是两个国家推行独立自主外交的突出表现。故选:C。27.答案:D解析:周恩来外长支持朝鲜外相保证朝鲜和平的建议,应该是1954年中国第一次以五大国身份参加的日内瓦会议,会上讨论了朝鲜半岛和印支半岛的安全问题,故选D项;首次提出和 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1953年中印谈判期间,排除A项;拉开了第三世界崛起的序幕的是万隆会议,排除B项;会议并未完全解决朝鲜问题,排除C项。28.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经济体制改革。材料表明1978—1987年全国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全民所有制、集体所有制企业所占比重减少,而非公有制企业所占比重增加。这反映出全民所有制、集体所有制企业吸纳的就业人口相应减少,而非公有制企业吸纳的就业人口相应增加,故B项符合题意。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1992年中共“十四大”后逐步建立,A项错误。材料所述变化体现了市场经济作用的增强,C项错误。材料反映了所有制结构的变化,而非“经济结构”的变化,D项错误。29.答案:B解析:从1978年到1998年,国内各种经济指标不断提高,这是经济发展的结果,这主要是因为改革开放及中共十四大后,人们的思想得到进一步解放,对计划与市场的认识不断深化,B项正确。30.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经济特区的设立。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深圳经济特区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设立的第一批经济特区中的一个,深圳经济特区的快速发展也使它成为对外开放的窗口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D项正确。31.答案:(1)政治实践:夏商周逐渐形成分封制、宗法制,以维系王室对全国的统治;春秋战国时期通过战争逐渐实现区域性统一;各诸侯国在境内逐渐建立郡县,加强统治。(2)特征:“官事官办”与“民事民治"相结合。原因:生产力水平低,国家财力有限.小农经济具有分散性与保守性;宗法、家族观念浓厚,宗族组织发达。(3)意义:有利于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为后世所继承和发展,奠定了后世国家治理的基础;等等。解析:(1)政治实践:根据材料“先秦时期的思想家们就使用“五服”等空间、区划、亲疏等级概念构筑出包容有序的统一理想”可以得出,夏商周逐渐形成分封制、宗法制,以维系王室对全国的统治;另根据材料“到战国晚期,‘定于一’‘天下为一’的学说在社会上已产生”可以归纳出,春秋战国时期通过战争逐渐实现区域性统一;结合所学知识,各诸侯国在境内逐渐建立郡县,加强统治。(2)特征:根据材料“在‘官事官办’纵向结构之下是‘民事民治’的横向治理,由此形成国家的纵横治理结构,并作为历史传统一直承继下来”可以归纳出,“官事官办”与“民事民治”相结合。原因:结合所学知识,秦汉时期生产力水平低,国家财力有限;根据材料“但是受制于农业帝国有限的生产剩余”可以归纳出,小农经济具有分散性与保守性;根据材料“基层社会的众多公共事务由农民通过家庭、宗族、部里或者村落来处理”可以归纳出,宗法、家族观念浓厚,宗族组织发达。(3)意义: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秦汉时期国家治理体系,首先受到传统“大一统”观念的影响,进而有利于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其次,秦汉开创的国家治理体系,为后世所继承和发展,奠定了后世国家治理的基础;等等。 32.答案:(1)运行机制:皇帝颁行的诏令,由中书省讨论后拟定,经门下省审议,如有不便,门下省可以驳还重议,如若通过,则交由尚书省执行,尚书省下设六部,具体工作或下分到具体部门执行。作用:既提高了工作效率,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标志着封建政治制度的成熟;对后世影响深远。(2)变化:最高政务裁决机制是中书门下,以中书门下为首的政务裁决系统完全脱离了三省而独立运行;制敕文书的起草实行内制和外制分工的机制;最高政务的裁决、制敕文书的起草、文书的流转与落实、文书体式上的职衔签署是相对独立、互相分离的。解析:(1)运行机制:根据材料“中书省是决策机构,凡是皇帝颁行的诏令,都要先经过中书省讨论后拟定。中书省所起草的诏令,在颁行前,必须经过门下省审议,如有不便,门下省可以驳还重议”和所学知识可知皇帝颁行的诏令,由中书省讨论后拟定,经门下省审议,如有不便,门下省可以驳还重议,如若通过,则交由尚书省执行,尚书省下设六部,具体工作或下分到具体部门执行。作用: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三者分工协作,职责分明,既提高了工作效率,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标志着封建政治制度的成熟;对后世影响深远。(2)变化:根据材料“北宋的政务运行机制中,最高政务裁决机制是依托于二府三司体制之上的君主专制,在行政体制上可以称之为中书门下体制,以中书门下为首的政务裁决系统完全脱离了三省而独立运行”可知最高政务裁决机制是中书门下,以中书门下为首的政务裁决系统完全脱离了三省而独立运行;根据材料“制敕文书的起草实行内制和外制分工的机制。文书的传宣、封驳以及上奏文书的通进等都已经成为由专门机构负责的独立环节”可知制敕文书的起草实行内制和外制分工的机制;根据材料“在北宋的政务运行机制中,最高政务的裁决、制敕文书的起草、文书的流转与落实到文书体式上的职衔签署等四者之间尽管有交叉却是相对独立、互相分离的”可知最高政务的裁决、制敕文书的起草、文书的流转与落实、文书体式上的职衔签署是相对独立、互相分离的。33.(1)现象:徽州人以经商闻名,形成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商帮)——徽商;工商业发达地区,兴起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2)特点:科举中第的进士多,名次前;江南地区盛产状元。原因:江南经济发展带动文化进步,人才辈出;江南地区家族读书治学传统浓厚。34.答案:(1)来源:生物进化论。来源:吸收古代民本思想;借鉴欧美资本主义学说。不同:严复主张君主立宪制;孙中山主张民主共和制。(2)过程:从器物技术——政治制度——思想文化。核心内容:民主和科学。(3)主张:向俄国学习。目的:救亡图存。解析:(1)来源:依据材料“复就物竞天择、弱肉强食、优胜劣败、适者生存的原理,阐发救亡的论证”,得出生物进化论。民权主义来源:依据材料“两干多年前的孔子、孟子便主张民权……孟子实为我等民主主义之鼻祖”,得出吸收古代民本思想;借鉴欧美资本主义学说。不同:结合所学可知,严复主张君主立宪制;孙中山主张民主共和制。(2)过程:依据材料“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 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相形见绌举国所知矣:其次为政治,年来政象所证明,已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继今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得出从器物技术——政治制度——思想文化。核心内容:结合所学,民主和科学。(3)主张:依据材料“但是他的精神,是二十世纪全世界人类人人心中共同觉悟的精神”,得出向俄国学习。目的:结合所学,可知救亡图存。35.答案:(1)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中日民族矛盾日益计划;团结抗战成为大势所趋;中共和共产国际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2)异:共产国际认为事变有损中国团结抗战并助长日本侵略,中国共产党认为事变提供了团结抗战契机。原因:共产国际对中国国情缺乏了解;中共认为在民族大义面前,国共两党应抛弃政治纷争,联将抗日,挽救民族危机。同:都认为要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促成团结抗战。原因:日本加快侵华步伐,德意法西斯对外侵略步伐加快,世界法西斯威胁。解析:(1)根据材料一“我只能这么说,我相信中国一定要统一,要枪口对外,不要再打内战了。”材料二“停止执行消灭红军的政策,并在反对日本侵略的斗争中与红军实行合作。”材料三“主张南京与西安间在团结抗日的基础上,和平解决”等信息和所学知识可从中日民族矛盾激化、团结抗战成为大势所趋、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等角度作答。(2)关于不同:根据材料二“有损于中国人民抗日统一战线力量的团结,并助长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得出共产国际认为事变有损中国团结抗战并助长日本侵略,根据材料三“以达到推动南京走向进一步抗日的立场,揭破日寇及亲日派利用拥蒋的号召,发动内战的阴谋。”得出中国共产党认为事变提供了团结抗战契机的角度说明两者的不同;关于不同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从两者对中国国情了解不同的角度作答异的成因。关于相同:根据材料二“中国共产党必须坚决主张在以下基础上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主张南京与西安间在团结抗日的基础上,和平解决”可知,两者都认为要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促成团结抗战的角度说明两者的相同;关于相同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从世界面临法西斯威胁的角度作答同的成因。36.答案:(1)特点:以天朝上国自居,热衷于朝贡礼仪;以政治目的为主,忽视军事和经济上的利益要求。历史影响:中国近代外交的转型没有改变近代中国屈辱外交的局面,但促进了近代外交理念的转变,指导了近代外交机构的建立,推进了外交学的发展,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加速了西学东渐的进程,等。(2)选答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1949年),西方国家对中国实施经济封锁和外交孤立;中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选答二:20世纪70年代初(1972年),美苏争霸中美国逐渐处于守势,谋求同中国改善关系;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国际地位提高,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选答三:改革开放时期(1992年),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中国奉行独立自主、不结盟的和平外交政策,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关系。建议:通过外交转型保护国家利益。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和平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通过积极外交,推进构建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 新路,扩大同各国利益的交汇点,谋求共同发展。解析:(1)第一小问,由材料一“自商周以来……必须以朝贡方式进行”得出,以天朝上国自居,热衷于朝贡礼仪;由材料一“造就万邦来朝、八方来仪的盛世,并没有其他帝国那种军事的、经济的功利要求”得出,以政治目的为主,忽视军事和经济上的利益要求。第二小问,由材料一“尽管晚清外交转型没有能够指导晚清外交奏响胜利的旋律”“这个特点决定了中国近代外交转型的发展过程,就是如何处理中国传统外交观念和西方近代外交理念与制度之间关系的过程”“在中国形成的近代外交思想还是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和价值,这就是:它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中国步入近代化轨道”总结归纳。(2)第一小问,由材料二“形成了1949年、1972年和1992年三次与外国建交的高峰”并结合1949年、1972年和1992年三个时期我国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回答。第二小问,由三次外交高峰出现的国际国内背景并结合中共十八大以来我国的外交实践总结归纳。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3-03-07 18:30:01 页数:17
价格:¥2 大小:183.54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