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浙江省宁波市效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Word版含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7

2/17

剩余15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宁波效实中学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历史期中试卷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包括27小题,每小题2分,共54分)1.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写道:“严格说来,到秦汉中国历史上才有正式统一的政府。秦以前的中国,只可说是一种封建的统一。直到秦汉,中央方面才有一个更像样的统一政府。”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商周最高统治者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B.“封建的统一”是指“大一统”的形成C.材料中的“封建”指的是一种社会形态D.郡县制是实现“正式统一”的制度基础【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直到秦汉,中央方面才有一个更像样的统一政府”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汉时期实行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D项正确;商周时期最高统治者没有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排除A项;“封建的统一”是指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没有实现大一统,排除B项;材料中的“封建”指的是“封邦建国”,排除C项。故选D项。2.战国时期是中国社会的大变革时代。人们对当时社会变革中的许多问题,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其中有一思想派别对劳动很重视,认为人与禽兽的不同之处在于人要靠劳动生活,只有努力生产才能生存,不劳而获是不仁不义的行为。以下观点属于该思想派别的是A.“刑过不避大夫,赏善不遗匹夫”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C.“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D.“有能则举之,高于之爵,重于之禄”【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强调了劳动的重要性,体现了小生产者的意愿,重视劳动生产,属于墨家思想,“有能则举之,高于之爵,重于之禄”,体现了尚贤的主张,属于墨家思想,D项正确;A项体现了法家的法治思想,排除A项;B项体现了儒家的民本思想,排除B项;C项体现了立法并重的儒家思想,排除C项。故选D项。3.“平民将拥有自己的、具有神圣性的护民官,这些官员有权帮助平民抗拒执政官的权力;元老院不得逮捕这些官员。凡是侵犯了护民官的人,将被作为牺牲献祭给朱庇特神,他的家产将在土地神和子女促生神的庙宇中被拍卖。”上述文字描述的政治制度改革发生于()A雅典城邦B.斯巴达城邦C.罗马共和国D.罗马帝 国【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平民护民官有否决权,“有权帮助平民抗拒执政官的权力”,根据所学知识,“执政官”是罗马共和国时期由元老院批准,行使最高行政权,“元老院”掌握罗马共和国最高权力,通过这些信息可知是罗马共和国,C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政治制度改革是设置了护民官保护平民利益,发生于罗马共和国时期,排除A项;斯巴达城邦没有设置护民官,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改革发生于罗马共和国,不是罗马帝国,排除D项。故选C项。4.现行宪法自1982年公布实施后,分别于1988年、1993年、1999年、2004年和2018年进行了五次修改,有力地促进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结合当时的历史阶段特征,下表中对于宪法修正案的摘录,对应正确的是()A“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B“铸牢中华民族共体意识”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C“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200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D“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201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A.AB.BC.CD.D【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进入21世纪,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发展阶段,为提高全社会的人权意识,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2004年3月第十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增加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规定,C项正确;1993年3月,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规定“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排除A项;2018年3月11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了宪法,排除B项;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会议是1999年的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排除D项。故选C项。5.清代大史学家赵翼评价古代某位帝王:“生本北俗,五岁即登帝位……其急于迁洛,欲变国俗,而习华风。”下列属于该帝王亲政后的改革举措有①推行俸禄制、均田制②皇族拓跋氏改姓元③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④创立九品中正制,维护鲜卑贵族特权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②③④【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急于迁洛,欲变国俗,而习华风”的皇帝是北魏孝文帝,皇族拓跋氏改姓元,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等是其亲政后采取的的改革举措,说法②③符合题意,B项正确;俸禄制和均田制在北魏孝文帝亲政前已开始推行,创立九品中正制的是建立曹魏政权的曹丕,其目的不是为了维护鲜卑贵族特权,说法①④不符合题意,排除与之组合的ACD三项。故选B项。6.有学者评价中国古代某一土地制度“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准。”此土地制度()A.最初创立于曹魏时期B.因形似“井”字而得名C.旨在抑制土地兼并问题D.是实施租庸调制的基础【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准。”可知,国家将土地分给农民耕种,不求绝对平均给予,只求农民都能得到相应的土地,这是在北魏时期开始推行的均田制,隋唐沿用了均田制,是实施租庸调制的基础,D项正确;最初创立于曹魏时期,说法错误,排除A项;因形似“井”字而得名是井田制,排除B项;旨在抑制土地兼并问题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7.习总书记的一次重要讲话中强调某次大会:“……也是划时代的,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系统整体设计推进改革的新时代,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全新局面。”这次大会是()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B.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C.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D.中共十九大【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是划时代的,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系统整体设计推进改革的新时代,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全新局面,C项正确;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新时期,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着重研究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若干重大问题,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中共十九大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8.科举制度乃是我国古代最为重要的人才选拔制度,到明清时已经高度发达。下列有关明 清科举考试的说法错误的是()A.明朝科举实行南北卷制度B.考试从四书五经中命题C.乡试于春天举行、礼部主持D.贡士通过殿试者为“进士”【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会试于春天举行、礼部主持,C项符合题意,选择C项;明朝科举实行南北卷制度,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考试从四书五经中命题,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贡士通过殿试者为“进士”,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9.如图为北宋太祖至哲宗七朝御史中丞(监察官)的出身统计图。该图可以用来说明北宋A.政府重视监察官员队伍建设B.监察体系内部出现权力制衡C.中央对地方的监察力度加强D.进士及第主要担任监察官员【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北宋太祖至哲宗七朝御史中丞(监察官)的出身大多是进士出身,说明政府重视监察官员队伍建设,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权力制衡,排除B项;材料体现了政府重视监察官员队伍建设,无法得知监察力度是否加强,排除C项;材料体现北宋太祖至哲宗七朝御史中丞(监察官)的出身大多是进士出身,但不能说明进士及第主要担任监察官员,排除D项。故选A项。10.晚清时期,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科举制度受到很大冲击。随着西学的传播和洋务运动的开展,19世纪80年代后,科举制度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下列关于科举和教育领域变革事件的排序正确的是()①废除八股改试策论②颁布《奏定学堂章程》③科举制度正式废除④各省书院一律改为大学堂A.①②④③B.①②③④C.①④③②D.①④②③【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戊戌变法时期废除八股改试策论,时间是1898年,1901年各省 书院一律改为大学堂,1904年颁布《奏定学堂章程》,1905年正式废除了科举制度,时间顺序应为①④②③,D项正确;排除A、B、C三项。故选D项。11.以下为民国时期县长考试内容及流程。据此可知民国时期的县长考试()第一试第二试第三试第四试考试内容三民主义、建国方略、中国国民党革命史法学通论、经济学原理、政治学原理、中外近百年史、中国人文地理现行法令概要、国际条约概要、本身财政、本省实业及教育、本省路政及水利前三试均为笔试,第四试为口试,注重应试人的经验及才识A.重视道德品质B.深受传统考试内容影响C.注重选拔实用型人才D.带有浓重阶级观念【答案】C【解析】【详解】建国方略、法学通论、经济学原理、本省实业及教育、本省路政及水利等县长考试内容可知,民国时期的县长考试注重选拔社会实用型人才,C项正确;考试内容没有体现重视道德品质,排除A项;传统考试内容是儒家经典,考试内容没有涉及,排除B项;考试内容无法体现阶级观念浓厚,排除D项。故选C项。12.给事中制度是我国古代言谏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肇始于秦,权兴于汉,以言谏封驳为主要职责。以给事中“廷议纷嚣”“恣意自肆”为由,“诏以六科隶属都察院,听都御史台考核”,史称“科道合一”,至此台谏完全合二为一。空格处应是()A.隋文帝B.宋真宗C.明太祖D.雍正帝【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雍正帝以给事中“廷议纷嚣”“恣意自肆”为由,下诏将六科并入都察院,“科道合一”的监察体系形成,D项正确;隋朝御史台是最高监察机构,没有形成“台谏合一”,排除A项;根据材料,雍正帝是在纠正明朝给事中“廷议纷嚣”“恣意自肆”的弊端,下诏将六科并入都察院,排除B项;明太祖在六部设六科给事中,分别督查本部官员行为,排除C项。故选D项。13.在英国,撒切尔夫人将“政治态度”作为选拔高级文官的一个基本的前提条件,自20世纪80年代初到1987年,白金汉宫中的40位常任次官和135位副常任次官,大多数是由撒切尔夫人与其大臣根据他们的政治倾向而任命的。这一行为()A.延续了英国文官传统选拔标准B.试图打破英国政务官“政治中立”的原则 C.反映了执政党的政治诉求D.推动了英国民主化进程【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英国首相在选拔文官时看重文官的政治态度,说明执政党希望文官在处理具体事务时能更好地贯彻本党的意志,C项正确;在根据“大多数是由撒切尔夫人与其大臣根据他们的政治倾向而任命的”可知,撒切尔夫人根据政治倾向任命事务官,摈弃了事务官的政治中立原则,改变了英国文官传统选拔标准,排除A项;政务官不属于文官,本就不存在政治中立,更谈不上打破中立,排除B项;撒切尔夫人根据政治倾向任命内阁大臣,无法体现民主化,排除D项。故选C项。14.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形成健康有序的经济和社会生活规范。下列中实,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通过②《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颁布③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战略任务的首次提出④“实行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入宪法A.①②③④B.③①②④C.④③①②D.④②③①【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形成健康有序的经济和社会生活规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2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通过,2001年《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颁布,2006年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首次提出,1999年“实行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入宪法,正确顺序为④②③①,D项正确;其余三项顺序均不符合正确顺序,排除ABC项。故选D项。15.明朝正德以前,法令只允许有官衔品级的达官贵族设立祠堂祭祀祖先,平民百姓建祠堂是不合法的。嘉靖时期,才正式允许庶民修建祠堂,民间修葺祠堂之风开始兴盛起来。这一政策的转变旨在()A.发挥民间宗族治理功能B.缓和日益突出的社会矛盾C.打击贵族强化中央权力D.弥补中央集权统治的不足【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修建祠堂有利于团结宗族势力,发挥民间宗族治理功能,稳定社会秩序,A项正确;修建祠堂与缓和日益突出的社会矛盾无关,排除B项;修建祠堂并不会强化中央权力,排除C项;材料政策的转变旨在发挥民间宗族治理功能,D项不符合材 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A项。16.1764年7月,意大利人贝卡里亚提出:“在法官判决之前,一个人是不能被称为罪犯的。只要还不能断定他已经侵犯了给予他公共保护的契约,社会就不能取消对他的公共保护。”关于材料解读错误的是A.资产阶级提出自己的法律原则B.体现了社会契约的思想和原则C.体现了“无罪推定”原则D.资产阶级注重维护私有财产【答案】D【解析】【详解】18世纪启蒙思想家贝卡里亚提出的社会不能取消对嫌疑人的保护的观点,不是资产阶级维护“私有财产”的表现,D项符合题意;贝卡里亚的观点在本质上体现了资产阶级强调法治,反对专制的原则,A项不符合题意;要求法律保护嫌疑人的合法权益,是社会契约思想和原则的体现,B项不符合题意;“判决之前,一个人是不能被称为罪犯”体现了“无罪推定”原则,C项不符合题意。17.恩格斯在《德国农民战争》中指出:“中世纪完全是从野蛮状态发展而来的.……教会的教条同时就是政治信条,圣经词句在各个法庭都具有法律效力。”从中可以看出,当时基督教()①维护了欧洲封建主的统治②具有一定的社会教化功能③是西欧社会唯一文化符号④严重地束缚了人性发展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教会的教条同时就是政治信条”,结合所学可知中世纪的基督教据有大量庄园和土地,是欧洲最大的封建主,基督教维护了欧洲封建主的统治;基督教的教条时刻告减、规劝、要求人们,具有一定社会教化功能;“圣经词句在各个法庭都具有法律效力”表明基督教严重地束缚了人性的发展,①②④B项正确;基督教是西欧普遍的文化符号而不是唯一,排除ACD项。故选B项。18.右图中阴影所示国家最有可能是()A.实行民法系的国家B.普通法系的国家C.反法西斯同盟国家D.世界银行成员国【答案】B 【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图中的阴影国家主要都是英国的殖民地或者英国占领国的地区,包括今天的美国地区。英美实行普通法系,所以阴影所示的国家是普通法系的国家,B项正确;阴影所示的国家实行的都是普通法系,而非民法系,排除A项;阴影所示的国家没有全部涵盖反法西斯同盟国家和世界银行成员国,排除CD项。故选B项。19.如表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法治建设进程的重大事件,这些事件与意义对应关系准确的是()序号事件意义①1954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②中共十五大报告提出将“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改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③中共十八大以来,我国贯彻“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治国方针中国的法治建设进入新的发展时期④2020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在法律体系中居基础性地位A.①B.②C.③D.④【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2020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在法律体系中居基础性地位,④说法正确,D项正确;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1982年宪法,排除A项;中共十五大报告提出将“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改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并不代表就此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排除B项;中共十八大以来,我国贯彻“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治国方针说明我国的全面依法治国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排除C项。故选D项。20.“436年,魏灭北燕,冯业率三百人浮海归宋,居住广东新会,为罗州刺史。冯氏非本地人,号令不行。高凉郡有“蛮”族部落十余万家,酋长冼氏。梁末,罗州刺史冯宝娶冼氏女为妻。冼夫人约束冼氏部落使从民礼,冯氏政令才得行施。冯氏数百人终于影响冼氏十余万家。”对上述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A.材料中的“魏”指的是曹魏B.冯冼联姻加强了对岭南的治理C.“蛮”族内迁促进了民族交融D.政府以行政手段推动民族交流 【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梁末,罗州刺史冯宝娶冼氏女为妻。冼夫人约束冼氏部落使从民礼,冯氏政令才得行施。冯氏数百人终于影响冼氏十余万家”可得出冯冼婚姻有利于加强交流,促进了对岭南的治理,B项正确;当时并不是三国时期的曹魏,排除A项;CD项都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CD项。故选B项。21.海涅认为马丁·路德将《圣经》翻译成德语“为人民提供了对抗天主教会的思想武器,有利于宗教改革的拓展,从另一种意义上说,也促进了德意志民族语言的发展,这种统一的语言成为联系德意志各邦的重要纽带。”对此解读合理的是()A.民众利益得到维护B.“教随国定”原则确定C.世俗民族精神发展D.“廉俭教会”普遍建立【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为人民提供了对抗天主教会的思想武器,有利于宗教改革的拓展,从另一种意义上说,也促进了德意志民族语言的发展,这种统一的语言成为联系德意志各邦的重要纽带。”可得出将《圣经》翻译成德语,有利于促进民族意识的觉醒,促进民族精神的发展,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民众利益,排除A项;“教随国定”原则确定是英国改革的内容,排除B项;D项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22.有学者认为近代某国际体系反对社会进步,任意践踏弱小民族的利益,是一种历史的反动,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体现;另一方面在该体系下,外交制度进一步发展,国际法的应用范围也逐渐从欧洲扩大到美洲、亚洲等其他许多地方,是一种历史的进步。该体系是()A.威斯特伐利亚体系B.维也纳体系C.凡尔赛—华盛顿体系D.雅尔塔体系【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1815年,欧洲各国在维也纳会议(协商打败拿破仑的战后事宜)及此后签订了一系列条约,建立起以大国协调、欧洲均势,维护和平的国际关系体系,即维也纳体系。在维也纳体系下,外交制度进一步发展,国际法的应用范围也逐渐从欧洲扩大到美洲、亚洲等其他许多地方。国际社会还签订了许多国际公约,制定了一系列战争法规,试图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同时,维也纳体系是欧洲专制君主们企图采用的高压手段,,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体现;它反对社会进步,任意践踏弱小民族的利益,是一种历史的反动,B项正确;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条约》签订,结束了长达30年的欧洲混战,确立了国际关系中的国家领土、主权与独立等原则,奠定了近代欧洲国际关系的基 础。它开创了用国际会议的形式解决国际争端、结束国际战争的先例,确认了缔约国必须遵守条约、各缔约国可以对违约国集体制裁的国际法基本原则,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A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因主要战胜国在巴黎和会(1919)签订的《凡尔赛和约》和在华盛顿会议(1921~1922)签订的系列条约标志这一体系的形成而得名。它是一战后对于世界格局的重新安排,是战胜国对战败国遗产的重新分赃,是对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重新奴役,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C项;雅尔塔体系是对1945年-1991年间国际政治格局的称呼,得名于1945年初美、英、苏三国政府首脑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在苏联雅尔塔举行的雅尔塔会议。该体系的特点是:以美国和前苏联两极为中心,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争夺霸权的冷战,但不排除局部地区由两个超级大国直接或间接参与的战争。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23.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面对百废待兴、物质匮乏的困难局面,中国人民发扬英勇奋斗的革命传统和艰苦奋斗的精神,谱写了无数重整山河的壮丽诗篇,涌现出大批英雄模范集体和个人。下列人物属于这一群体的是()A.孟泰B.杨善洲C.杨靖宇D.黄大年【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面对百废待兴、物质匮乏的困难局面......涌现出大批英雄模范集体和个人”及所学知识,可得知属于这一群体的是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涌现出来的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孟泰,A项正确;杨善洲为改革开放后涌现出来的全国道德模范代表,排除B项;杨靖宇为抗日名将代表,排除C项;黄大年为改革开放后涌现出来的全国道德模范代表,排除D项。故选A项。24.万隆会议唤醒了亚非人民的“亚非意识”,会上亚非领导人阐述了亚非国家团结合作可以平衡大国力量,进而维护世界和平的思想。基于这一思想,第二年,埃及、印度和南斯拉夫三国正式提出了不结盟的主张。由此可见万隆会议()A.唤醒了亚非新独立民族国家自主意识B.通过了非集团、不结盟的自主外交政策C.符合亚非国家保持独立发展经济的需要D.为不结盟运动提供了思想理论基础【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基于这一思想,第二年,埃及、印度和南斯拉夫三国正式提出了不结盟的主张”,可以看出亚非会议为不结盟运动提供了条件,奠定了基础,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会议对亚非民族国家自主意识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并没有谈及外交政策,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会议促进团结,平衡大国的作用,并未涉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排除 C项。故选D项。25.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推进外交理论和实践创新,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路。以下属于这一时期外交成就的是()A.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B.发起成立上海合作组织C.推动气候变化《巴黎协定》生效D.正式成立中非合作论坛【答案】C【解析】【详解】中共十八大时间是2012年,2016年推动气候变化《巴黎协定》生效,C项正确;2003年中国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排除A项;2001年中国发起成立上海合作组织,排除B项;成立中非合作论坛是在2000年,排除D项。故选C项。26.如表为不同时间段(人民日报)对美国的报道语态变化所占比例的对比统计,以下解读正确的是时间1960年1—3月1975年1—3月1985年1—3月积极报道0%2%14%消极报道95%87%24%中性报道5%11%62%①中国媒体对美国形象的塑造由片面逐渐走向客观②20世纪70年代出现了积极报道,源于1972年中美正式建交③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影响着中国媒体对美国报道的语态变化④中国媒体对美国报道的变化体现了中国外交政策和国际地位的变化A.①③B.②④C.①②D.①④【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表格信息可知,媒体的报道从消极报道到积极、消极、中性报道都有,体现中国媒体对美国形象的塑造由片面逐渐走向客观,中国媒体对美国报道的变化体现了中国外交政策和国际地位的变化,①④D项正确;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2013年才首次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排除ABC项。故选D项。27.吕思勉在谈到“历史”时说:“历史虽是记事之书,我们之所探求,则为理而非为事。理是概括众事的,事则只是一事。天下事既没有两件真正相同的,执应付此事的方法,以应付彼事,自然要失败。根据于包含众事之理,以应付事实,就不止于此了。然而理是因事而见的,舍事而求理,无有是处。”据此可知()A.治史要做到事实与明理结合B.历史研究强调事实的准确性 C.对历史问题的解释难有定论D.探求历史的目的仅在于明理【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根据于包含众事之理,以应付事实,就不止于此了。”强调理的重要性,材料“然而理是因事而见的,舍事而求理,无有是处。”强调事实的重要性,因此,A项正确;历史研究强调事实的准确性只反映了材料的一部分,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对历史问题的解释难有定论,排除C项;探求历史的目的仅在于明理说法与材料信息不符,材料既强调理也强调事实,排除D项。故选A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3小题,28题17分,29题12分,30题17分,共46分)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世祖以其地广而险远,民犷而好斗,思有以因其俗而柔其人,乃郡县土蕃(西藏)之地,设官分职,而领之于帝师。乃立宣政院,其为使位居第二者,必以僧为之,出帝师所辟举,而总其政于内外者,帅臣以下,亦必僧俗并用,而军民通摄。于是帝师之命,与诏敕并行于西土。——《元史·释老传》材料二明代茶马互市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它不但“东有马市,西有茶市”,而且还强化了马政,完善了茶法……明代的民间茶马贸易分为商茶和私茶两类。商茶是由政府给茶引、按引纳课的商人经营的。私茶亦是明代民间茶马贸易的一种重要形式……茶马贸易既是一种经济关系,又是一种政治关系,体现了明朝中央政府对藏族地区的有效管辖和统治。——摘编自陈庆英《西藏通史》材料三在西藏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现了统一和自治相结合、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西藏自治区成立50年来,中央政府和自治区坚持实行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政策,通过保障各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加强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使用、各民族自发的交往交流交融和全国支援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等,形成了各民族在社会主义大家庭中和衷共济、和睦相处、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2015年西藏白皮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西藏的成功实践》(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元世祖管理西藏的措施。据材料一概括元代管理西藏的特点。(2)据材料二,概括明代茶马贸易的特点。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除设茶马贸易外,明政府在政治上还采取了哪些措施加强对西藏的管理?(3)根据所学知识,写出80年代全面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法律名称。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西藏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意义。 【答案】(1)措施:设宣政院,封八思巴为帝师。特点:尊重当地宗教习俗;官员僧俗并用、军民通摄;单列行政区划,由中央官署管理;帝师之命与皇帝诏敕并行。(2)特点:空前繁荣;政府强化了相应的政策、法令来进行管理;有官营和民间之分(商茶和私茶);既是经济关系,又是政治关系。措施:敕封西藏僧俗领袖为“法王”“王”;建立羁縻性质的都司;贡赐。(3)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意义:维护了国家的集中统一;保障了西藏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或写成“实现了西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巩固和发展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实现西藏地区经济社会事业加快发展。【解析】【小问1详解】措施:根据材料一“思有以因其俗而柔其人,乃郡县土蕃(西藏)之地,设官分职,而领之于帝师。乃立宣政院”可知,设宣政院,封八思巴为帝师。特点:根据材料一“世祖以其地广而险远,民犷而好斗,思有以因其俗而柔其人,乃郡县土蕃(西藏)之地,设官分职,而领之于帝师。”可知,尊重当地宗教习俗;根据材料一“乃立宣政院,其为使位居第二者,必以僧为之,出帝师所辟举,而总其政于内外者,帅臣以下,亦必僧俗并用,而军民通摄。”可知,官员僧俗并用、军民通摄;单列行政区划,由中央官署管理;根据材料一“于是帝师之命,与诏敕并行于西土。”可知,帝师之命与皇帝诏敕并行。【小问2详解】特点:根据材料二“明代茶马互市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得出空前繁荣;根据材料二“它不但‘东有马市,西有茶市’,而且还强化了马政,完善了茶法”得出政府强化了相应的政策、法令来进行管理;根据材料二“明代的民间茶马贸易分为商茶和私茶两类。”得出有官营和民间之分(商茶和私茶);根据材料二“茶马贸易既是一种经济关系,又是一种政治关系”得出既是经济关系,又是政治关系。措施:结合所学知识,除设茶马贸易外,明政府在政治上还采取了敕封西藏僧俗领袖为“法王”“王”;建立羁縻性质的都司;贡赐等措施加强对西藏的管理。【小问3详解】法律: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80年代全面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法律名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意义:根据材料三“在西藏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现了统一和自治相结合、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可知,维护了国家的集中统一;根据材料三“西藏自治区成立50年来,中央政府和自治区坚持实行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政策,通过保障各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可知,保障了西藏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或写成“实现了西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根据材料三“各民族自发的交往交流交融和全国支援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等,形成了各民族在社会主义大家庭中和衷共济、和睦相处、和谐发展的良好 局面。”可知,巩固和发展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实现西藏地区经济社会事业加快发展。29.法律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工具。材料一春秋时期,贵族认为刑律越秘密越好,利于贵族随意处置百姓,增加专制的恐怖和神秘。郑国子产根据已有刑法重新编订了三种刑法,在公元前536年“铸刑鼎”,把惩治犯罪的刑律铸在金属鼎上,向社会公布;让百姓明白法与非法的界限,知道犯法会得到怎样的处罚。结果,社会治理透明度增加,犯罪案件减少了。公元前452~前450年,在平民保民官的强烈要求下,古罗马先后编订出十二个法表,镌刻在青铜牌上,公布于罗马广场,即《十二铜表法》。该法包括民法、刑法和诉讼程序,基本上是过去未成文的习惯法的汇编。在后世的岁月中,它虽经多次修订,但始终是古罗马的基本法。——摘编自《读<法律>如见古君子》材料二近代以来,西方各国在继承传统法律思想的基础上,融合启蒙思想制定了各自的法律制度。在国家权力结构层面上,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法律由代表人民行使权力的议会制定,行政机构在法律规定的框架内行使行政权,法院根据法律独立掌握司法权。在法律内容上,都不同程度地体现了“天赋人权”和人人平等思想,注意保护个人的各种权利,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财产权等。在司法实践中,为了保证从立案到审理再到判决的每个程序的公开公正,建立了律师制度和陪审团制度。独立、专业的律师为被审判者提供辩护,可以减少法官对法律的误读;从普通民众中产生陪审团,参与案件审理和判决,使民众能够直接参与法律事务。西方法律制度强调保护私有财产,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摘编自王元天《重新审视沈家本的领衔修律与司法改革》(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郑国子产“铸刑鼎”与古代罗马编订《十二铜表法》分别的社会背景及共同的历史价值。(2)阅读材料二,概括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基本特征;结合所学分析其产生的时代因素。【答案】(1)古罗马背景:罗马为缓和平民和贵族的矛盾;中国背景:春秋时期王室衰微,大国争霸,礼崩乐坏,传统统治秩序受到挑战。历史价值:成文法按律量刑体现了法律的公开透明;它们的法治观念及实践对后世的法制产生深远影响,是人类思想史上的宝贵遗产。(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2)基本特征:继承传统法律思想,融合启蒙思想;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并相互制衡;注重保障个人权利,坚持程序公正,实行律师辩护制度;保护私有财产,维护资产阶级利益。因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产阶级代议制度确立;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等促进了公民权利观念的发展。【解析】 【小问1详解】古罗马背景:根据材料一“公元前452~前450年,在平民保民官的强烈要求下”并结合所学可得出,罗马为缓和平民和贵族的矛盾;中国背景:根据材料一“春秋时期”并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时期王室衰微,大国争霸,礼崩乐坏,传统统治秩序受到挑战。历史价值:根据材料一“让百姓明白法与非法的界限,知道犯法会得到怎样的处罚。结果,社会治理透明度增加”“镌刻在青铜牌上,公布于罗马广场”可得出,成文法按律量刑体现了法律的公开透明;根据材料一“在后世的岁月中,它虽经多次修订,但始终是古罗马的基本法。”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它们的法治观念及实践对后世的法制产生深远影响,是人类思想史上的宝贵遗产。【小问2详解】基本特征:根据材料二“西方各国在继承传统法律思想的基础上,融合启蒙思想制定了各自的法律制度”可得出,继承传统法律思想,融合启蒙思想;根据材料二“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可得出,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并相互制衡;根据材料二“注意保护个人的各种权利,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财产权等”“为了保证从立案到审理再到判决的每个程序的公开公正……独立、专业的律师为被审判者提供辩护”可得出,注重保障个人权利,坚持程序公正,实行律师辩护制度;根据材料二“西方法律制度强调保护私有财产,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可得出,保护私有财产,维护资产阶级利益。因素:根据材料二“近代以来”“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法律由代表人民行使权力的议会制定”并结合所学可得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产阶级代议制度确立;根据材料二“都不同程度地体现了‘天赋人权’和人人平等思想,注意保护个人的各种权利,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财产权等”并结合所学可得出,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等促进了公民权利观念的发展。3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所谓民族国家,是欧洲中世纪后期出现并在资产阶级时代普遍形成的国家形式,是以民族为基础的主权国家,它必须具备两个重要的因素,即国家主权与民族一体性。从现代化角度上说,专制王权是民族国家的早期形式,是近代社会的起步点。……在这个阶段上,国家统一了,民族自立了,中世纪的混乱状况得以解除。民族国家的第二个阶段,“民族”与王权发生对抗,最终推翻专制王权,法国大革命就是其中的典型。——钱乘旦《世界现代化历程》材料二在全面冷战的年代,正是由于有了“大国一致”的原则,才保证了在大国不一致的情况下,安理会不能采取措施侵犯任何一个大国的利益,从而避免了冷战时期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迎头相撞。但联合国的集体安全原则在有些时候难以运用于遏制或挫败一些大国的侵略行为,如1950年朝鲜战争的升级,正是当时的苏联和占据中国在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的国民党集团没有运用否决权,才使美国得以操纵安理会通过有利于贯彻 美国意图的决议,使美国的干涉披上了联合国的外衣。——摘编自徐蓝《世界大战、集体安全与人类文明的进步》材料三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70年来,国际法体系发生了巨大变化,一方面,国际法主体持续增加并日渐多元,国际法客体也不断扩大,一批国际法新分支陆续形成。国家权利义务范围也并行扩展;另一方面,国际法体系“从主权优先到人权优先”、“从同意导向到强制导向”以及“从整体性到分散性”的转变日趋明显。——盛红生《战后国际法体系演变与中国角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第一阶段民族主权国家出现的原因以及英国进入第二阶段民族主权国家的主要标志事件(时间、名称)。(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的《联合国宪章》是怎样进一步完善集体安全体制的,并评价“大国一致”原则在冷战时期的影响。(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国际法发展的原因和表现。【答案】(1)原因:15世纪前后,西欧经济发展和城市的产生,西欧国家的割据势力遭到削弱,中央集权得到加强;此后的宗教改革运动,沉重打击了教会势力,强化了各国的世俗权力,国家和民族认同观念逐渐显现。英国:1688年,“光荣革命”,英国革命成果获得巩固(2)进一步完善:宪章确定了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制裁侵略的机制;并赋予安理会制裁的权力;确定了“大国一致”原则。评价:突出了大国的责任和作用,整体上维持了战后世界的和平状态;使联合国在强权政治下,难以遏制或挫败某些大国的侵略行为,一定程度上成了冷战的战场和工具;(3)原因:二战后,新的民族国家独立;各类国际组织数量激增。表现:国际法主体增加并日渐多元;国际法客体范围扩大,形成了一批国际法新分支(或“国际法领域大大扩展”);国家权利义务范围扩大;国际法体系向“人权优先”“强制导向”“分散性”方向发展。【解析】【详解】(1)原因:依据材料“在这个阶段上,国家统一了,民族自立了,中世纪的混乱状况得以解除”,得出15世纪前后,西欧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产生,西欧国家的割据势力遭到削弱,中央集权得到加强;从宗教改革的影响分析,得出此后的宗教改革运动,沉重打击了教会势力,强化了各国的世俗权力,国家和民族认同观念逐渐显现。英国:依据材料“民族与王权发生对抗”,得出1688年,“光荣革命”,英国革命成果获得巩固。(2)进一步完善:从解决国际争端角度分析,得出宪章确定了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制裁侵略的机制;依据材料“安理会不能采取措施侵犯任何一个大国的利益,从而避免了冷战时期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迎头相撞”,得出并赋予安理会制裁的权力;依据材料“大国一 致”,得出确定了“大国一致”原则。评价:从维护世界的和平角度分析,得出突出了大国的责任和作用,整体上维持了战后世界的和平状态;依据材料“1950年朝鲜战争的升级,正是当时的苏联和占据中国在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的国民党集团没有运用否决权”,得出使联合国在强权政治下,难以遏制或挫败某些大国的侵略行为,一定程度上成了冷战的战场和工具。(3)原因:依据材料“一方面,国际法主体持续增加并日渐多元”,得出二战后,新的民族国家独立;依据材料“国际法客体也不断扩大,一批国际法新分支陆续形成”,得出各类国际组织数量激增。表现:依据材料“国际法主体持续增加并日渐多元,国际法客体也不断扩大”,得出国际法主体增加并日渐多元;国际法客体范围扩大,形成了一批国际法新分支(或“国际法领域大大扩展”);依据材料“国家权利义务范围也并行扩展”,“从整体性到分散性”,得出国家权利义务范围扩大;国际法体系向“人权优先”、“强制导向”、“分散性”方向发展。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3-03-03 11:40:02 页数:17
价格:¥2 大小:206.56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