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登录
字典
词典
成语
近反义词
字帖打印
造句
组词
古诗
谜语
书法
文言文
歇后语
三字经
百家姓
单词
翻译
会员
投稿
首页
同步备课
小学
初中
高中
中职
试卷
小升初
中考
高考
职考
专题
文库资源
您的位置:
首页
>
试卷
>
高中
>
历史
>
浙江省宁波市咸祥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Word版含解析)
浙江省宁波市咸祥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Word版含解析)
资源预览
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侵权申诉
举报
1
/15
2
/15
剩余13页未读,
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充值会员,即可免费下载
文档下载
宁波市咸祥中学2022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历史学科期中考试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在漫长中国封建社会,不断有幼童、白痴、昏庸之徒登上皇位,“在君主所拥有的制度化权力与实际的政治能力之间发生了严重的冲突或不对称问题”。这一现象的出现源自于()A.分封制B.宗法制C.郡县制D.中央集权制【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不断有幼童、白痴、昏庸之徒登上皇位,‘在君主所拥有的制度化权力与实际的政治能力之间发生了严重的冲突或不对称问题’。”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古代君主即位实行嫡长子继承制,不考虑实际的执政能力,这与宗法制有关,B项正确;分封制是权力的分配,并非继承,排除A项;郡县制是秦朝时期的地方管理制度,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专制君权,并非中央集权,排除D项。故选B项。2.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作为中国古代改革的重要代表,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的共同点有①均实现了富国强兵②均涉及土地制度的改革③都侧重于移风易俗④都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A.②③B.②④C.①④D.①③【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孝文帝改革实行均田制,均涉及土地制度的改革,②正确;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都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④正确;②④正确,故B项正确;商鞅变法侧重于富国强兵,孝文帝改革侧重于移风易俗,排除③,故排除A项;商鞅变法实现了富国强兵,孝文帝改革没有军事方面的内容,排除①,故排除CD项。【点睛】3.唐律规定“断罪皆须具引律、令、格、式正文”。唐前期的君主也多次强调“律令格式, 为政之本”“其制敕不得攀引为例”,禁止“用例破敕及令式”。材料说明唐朝A.君主失去了立法专断权B.正式确立了中华法系C.法典效力先于制敕权威D.用例判案的做法废止【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强调判案要依据法律,而不是依据皇帝的“敕”,故反映出法典效力先于制敕权威,C项正确;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A;B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B;“废止”的说法错误,排除D。4.明太祖设置股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帮助他处理繁多的政务。这些大学士很少能参加决政事,一切大事仍由明太祖亲自主持。明成祖时选拔翰林院官员作为殿阁大学士,入值官中的文渊阁,随侍皇帝,并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内阁”由此出现。明宣宗时,内阁开始有了票拟权。上述材料说明A.内阁职权大小取决于皇帝的旨意B.内阁成为法定的中央行政机构C.内阁成为法定的中央决策机构D.内阁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答案】A【解析】【详解】对材料进行分析后可知,内阁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其职权大小取决于皇帝的旨意,故选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内阁不是中央法宝的一级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故可排除BC两项;D项明显违背史实,故可排除。5.1901年,清廷谕令各省科举考试在能够解说四书五经的同时,也要有论述中国历史、政治及西学政治、艺学的“策论”,废除八股文章;将各省、府、州县的书院改设大、中、小学堂,学生毕业后可以取得功名;选派留学生出国留学,毕业后分别赏给进士、举人出身。这反映了当时A.教育近代化开始起步B.“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教育方针C.科举制度宣告终结D.中国教育呈现新旧交替的发展特征【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清廷谕令各省科举考试在能够解说四书五经”可知,存在传统考试方式和内 容;依据“政治及西学政治”、“废除八股文章;将各省、府、州县的书院改设大、中、小学堂,学生毕业后可以取得功名;选派留学生出国留学”可知,体现了学习西方的教育,由此可知,材料反映了中国教育呈现新旧交替的发展特征,D项正确;洋务运动开启了教育近代化进程,排除A项;新文化运动时期提出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教育方针,排除B项;1905年科举制被废除,排除C项。故选D项。6.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曾经有过代行全国人大职权的功能。下列关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诞生的历史背景的说法,正确的是()A.反对内战的舆论不断高涨B.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范围内基本胜利C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D.共同纲领被各民主党派广泛接受【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后,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范围内基本胜利,为解决成立新中国的问题,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B项正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诞生的历史背景与反对内战的舆论高涨无关,排除A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时,中华人民共和国还未成立,排除C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诞生的历史背景与共同纲领被各民主党派广泛接受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7.1978~1992年,中国迎来立法的高峰期。在这期间,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并通过了1982年宪法、《刑法》、《民法通则》等重要法律达230部之多。这一立法高峰的出现()A.保障了三大改造的实施B.表明我国已经实现依法治国C.奠定了民主政治的基础D.建立了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答案】D【解析】【详解】1978-1992年,也就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十多年,中国迎来立法的高峰期,包括1982年宪法的颁行,我国的法制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和成果,逐步建立了比较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D项正确;三大改造是1956年完成的,与本题无关,排除A项;B项不符合题干主旨,排除B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奠定了民主政治的基础,它们都是在1949-1954年形成的,排除C项。故选D项。8.有学者评价伯里克利时说,其伟大之处,并非由于他享有帝王般的权力,而是在于他能够 将相对传统和贵族式的政治风格同民主的政治体制统一起来,使二者达到某种平衡,“凭借其名望、才智以及清正廉洁,能够以自由的方式约束人民,不是被人民领导,而是领导人民”。该学者意在说明古雅典A.政治体制存有贵族传统B.民主原则和实践有偏差C.精英政治得到普遍认可D.制度设计缺乏理性思考【答案】A【解析】【详解】题干所述为学者对伯里克利的相关言论“相对传统和贵族式的政治风格同民主的政治体制统一起来”,表明当时古代雅典政治体制存有贵族传统,A项正确;B、D项说法和题干主旨不符,排除BC项;C项说法既不符合题干主旨,且“普遍认可”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A项。9.德国文学家歌德说,罗马法“如同一只潜入水下的鸭子,虽然一次次将自己隐藏于波光水影之下,但却从来没有消失,而且总是一次次抖擞精神地重新出现”。对罗马法理解正确的()A.是近代欧洲大陆国家法律的基础B.为欧洲近代社会确立了行为规范与秩序C.所维护的民主共和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D.不断地改变了近现代欧洲历史发展方向【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罗马法……重新出现”可知,罗马法对后世具有深远影响,结合所学知识,罗马法是近代欧洲国家法律制定的基础,A正确;材料信息不涉及欧洲近代社会的行为规范,排除B项;罗马法的主旨内容是罗马法对后世法律的制定有作用,并没有讲到民主制度的的影响,排除C项;罗马法并没有改变欧洲历史发展方向,排除D项。故选A项。10.《权利法案》规定:“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对上述条文最准确的理解是A.国王与议会共商国是成为制度B.法律的权威高于国王的权威C.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D.国王的权利受到议会的制约【答案】D【解析】【详解】“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限制了国王的权利,强调了议会的地位,D 正确;国王未经议会同意不能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体现的是议会的地位,而非国王和议会共商国是,排除A;材料相关规定凸显的是议会的地位,而非法律,排除C;责任内阁出现之后国王真正意义上是“统而不治”,排除C。11.1855年,英国首相帕麦斯顿颁布了《关于录用英国政府文官的枢密院令》,规定:通过考试和审查等手段对候选人进行甄别,再将其中符合要求的考试者分配到缺人的部门,最后经过短期试用后正式任命。这项规定A.直接促成了文官制度的建立B.公开的竞争考试有利于选拔文官C.改变了文官体制不合理现象D.出发点在于缓和内外交困的局面【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时间“1855年”和英国首相帕麦斯顿颁布的法令,结合克里米亚战争中英军因后勤供应问题导致伤亡惨重,反映出政府机构混乱和吏治腐败,这激起了全国人民的不满,为缓和内外交困的局面,帕麦斯顿颁布该法令,故D项正确;该规定并没有直接促成文官制度的建立,故A项错误;该规定并没有涉及公开的竞争考试,故B项错误;这项规定只是纠正了一些弊端,并没有改变文官体制不合理现象,故C项错误。12.史学界认为:“这个新的国家(美国)以史无前例的深度,确立了民众控制、个人自由和形式宽容等原则。”在1787年宪法中,最能体现“民众控制”原则的规定是A.建立联邦政府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C.实行三权分立D.总统、议员由选举产生【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美国总统和国会议员由选民选举产生,总统和议员要对选民负责,体现了“民众控制”原则,故D正确;ABC项与“民众控制”原则无关,故排除。点睛:本题考查美国《1787年宪法》,本题主要对材料中“民众控制”原则理解。13.北宋吕大钧撰写的《吕氏乡约》是儒家士人教化乡里的范本,到明朝后期乡约改为宣讲明太祖朱元璋的“六谕”,至清朝,宣讲内容变成康熙帝“圣谕十六条”和雍正帝《圣谕广训》。下列对乡约演变解读正确的是() A.实现了德治与法治的有机结合B.促成了礼法在乡村的完美结合C.变成了统治阶级的教化工具D.强化了中央政府对乡村的统治【答案】C【解析】【详解】据材料“到明朝后期乡约改为宣讲明太祖朱元璋的‘六谕’,至清朝,宣讲内容变成康熙帝‘圣谕十六条’和雍正帝《圣谕广训》”及所学知识可得,在加强地方管理时,乡约变成了统治阶级的教化工具,C项正确;乡约并不是法治,排除A项;B项错在完美结合,排除B项;材料并不是地方治理,排除D项。故选C项。14.中国历史上某时期曾数次重修《问刑条例》,而最后一次重修采取“律为正文,例为附注”的形式,开创了律例合编的体例。这是在A.唐朝B.宋朝C.明朝D.清朝【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明孝宗弘治年间,刑部删定《问刑条例》,“例”成为正式的法律,而后开始出现“律”、“例”并行的局面。明神宗万历年问,始将律、例合编为一书,律为正文,例为附注,称为《大明律集解附例》,从而开创了律例合编的法典编纂的先例,C项正确。唐朝编写《唐律疏议》,保存了大量唐代的令、格、式的内容,排除A项;宋朝沿用唐朝的律令格式,排除B项;清朝编写《大清律》依然参照的是明朝的律例合编的法典编纂格式,排除D项。故选C项。15.下列关于成文法表述正确的是()A.中国古代最早的成文法始于战国时期的子产“铸刑书”B.罗马共和国晚期颁布了其第一部成文法《十二铜表法》C.普通法系是以《法国民法典》为基础的世界法律体系D.中世纪的《罗马民法大全》是古罗马法律的最高成就【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罗马民法大全》是古罗马法律最高成就的说法符合史实,D项正确;子产“铸刑书”是在春秋而非战国时期,排除A项;颁布《十二铜表法》是在公元前450年,当时并非罗马共和国晚期,排除B项;《法国民法典》属于大陆法系而非普通法系,排除C项。故选D项。 16.在中世纪西欧,基督教会学校以其宗教信仰、道德为主要教育内容。基督教宣扬的“十诫”中涉及孝敬父母、不可杀人、不可奸淫、不可偷盗、不可做假证、不可贪恋他人的财物等内容。这反映了A.教会具有一定的教化功能B.教会控制了中世纪的教育C.教会训诫凌驾于法律之上D.基督教文化影响近代欧洲【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基督教会学校以其宗教信仰、道德为主要教育内容,基督教宣扬的“十诫”具有一定的社会教化作用,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教会控制了中世纪的教育,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教会训诫和法律的关系,得不出教会训诫凌驾于法律之上,排除C项;欧洲走向近代化的过程中就是不断反对基督教的神学思想,排除D项。故选A项。17.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形成健康有序的经济和社会生活规范。下列中实,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通过②《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颁布③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战略任务的首次提出④“实行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入宪法A.①②③④B.③①②④C.④③①②D.④②③①【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形成健康有序的经济和社会生活规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2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通过,2001年《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颁布,2006年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首次提出,1999年“实行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入宪法,正确顺序为④②③①,D项正确;其余三项顺序均不符合正确顺序,排除ABC项。故选D项。18.1982年宪法全面修改以来,全国人大又通过了五次宪法修正案。先后把坚持改革开放、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完善私有制保护制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写入宪法。这说明A.公民的法制意识日益增强B.中国高度重视政治体制问题 C.法律的经济职能得以强化D.修正体现了社会发展的要求【答案】D【解析】【详解】1982年以来,我国宪法不断完善,补充内容,这体现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法制建设逐步完善的历程,是社会发展的要求,D项正确;材料内容公民法制意识无关,排除A项;材未涉及到政治体制问题,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出法律的经济职能,排除C项。故选D项。19.据《后汉书》记载:“安帝永初中,鲜卑大人燕荔阳诣阙朝贺,邓太后赐燕荔阳王印绶,赤车参驾,令止乌桓校尉所居宁城下,通胡市,因筑南北两部质馆。”据此可知,东汉政府()A.沿袭西汉在西北设置护乌桓校尉B.通过政治经济手段促进与周边民族的交融C.推行郡县制加强对鲜卑族的管理D.推进了陆上丝绸之路的畅通与贸易的繁荣【答案】B【解析】【详解】东汉时期,朝廷册封少数民族首领,“通胡市,因筑南北两部质馆”,这体现了当时的政府通过政治经济手段促进与周边民族的交融,B项正确;通过材料无法看出东汉的举措是对西汉制度的沿袭,排除A项;“赐燕荔阳王印绶,赤车参驾,令止乌桓校尉所居宁城下”不属于推行郡县制,排除C项;这一时期受到游牧民族的影响,丝绸之路并不畅通,排除D项。故选B项。20.秦在少数民族聚居之处实行“一国两制”,设置“属邦”。相应的中央管理官职是()A.西域都护B.典属国C.鸿胪寺D.宣政院【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秦在中央设置的专门管辖西北诸郡少数民族事务的机构是典属国,B项正确;西域都护府是汉朝时期在西域设置的管辖机构,其主要职责在于守境安土,协调西域各国间的矛盾和纠纷,制止外来势力的侵扰,维护西域地方的社会秩序,不属于属国,排除A项;鸿胪寺是唐代中央主管民族事务与外事接待活动及凶丧之仪的机关,排除C项;宣政院是中国元朝时期设立的一个直属中央政府管辖的国家机构,负责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并统 辖吐蕃(今西藏)地区的军政事务,排除D项。故选B项。21.《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白皮书说:“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频繁迁徙,逐渐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存的人口分布状况决定了以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为基础,建立不同类型和不同行政级别的民族自治地方。”材料表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A.继承了古代民族政策B.缩小了各民族经济差异C.符合我国的具体国情D.体现各民族的政治愿望【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频繁迁徙,逐渐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存的人口分布状况决定了以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为基础,建立不同类型和不同行政级别的民族自治地方”可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根据我国的民族实际情况而建立的,这说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符合我国的具体国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继承了古代民族政策”,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缩小了各民族经济差异”,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各民族的政治愿望”,排除D项。故选C项。22.周恩来曾说:“中国的民族发展在地区上是互相交叉的……汉族曾经长时期统治中原,向兄弟民族地区扩张;可是,也有不少的兄弟民族进入过内地,统治过中原。这样就形成各民族杂居的现象。”据此可知,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因素是A.民族团结平等的历史传统B.各民族反侵略的政治需要C.民族共同繁荣的经济任务D.民族杂居交融的现实国情【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材料反映了历史上中国各民族间早就形成交错杂居的现象,这就是中国长久以来的现实国情,基于这样的国情,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民族平等,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到各民族要反侵略,排除B项;材料与经济任务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点睛】23.有学者认为近代某国际体系反对社会进步,任意践踏弱小民族的利益,是一种历史的反动, 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体现;另一方面在该体系下,外交制度进一步发展,国际法的应用范围也逐渐从欧洲扩大到美洲、亚洲等其他许多地方,是一种历史的进步。该体系是()A.威斯特伐利亚体系B.维也纳体系C.凡尔赛—华盛顿体系D.雅尔塔体系【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815年,欧洲各国在维也纳会议(协商打败拿破仑的战后事宜)及此后签订了一系列条约,建立起以大国协调、欧洲均势,维护和平的国际关系体系,即维也纳体系。在维也纳体系下,外交制度进一步发展,国际法的应用范围也逐渐从欧洲扩大到美洲、亚洲等其他许多地方。国际社会还签订了许多国际公约,制定了一系列战争法规,试图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同时,维也纳体系是欧洲专制君主们企图采用的高压手段,,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体现;它反对社会进步,任意践踏弱小民族的利益,是一种历史的反动,B项正确;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条约》签订,结束了长达30年的欧洲混战,确立了国际关系中的国家领土、主权与独立等原则,奠定了近代欧洲国际关系的基础。它开创了用国际会议的形式解决国际争端、结束国际战争的先例,确认了缔约国必须遵守条约、各缔约国可以对违约国集体制裁的国际法基本原则,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A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因主要战胜国在巴黎和会(1919)签订的《凡尔赛和约》和在华盛顿会议(1921~1922)签订的系列条约标志这一体系的形成而得名。它是一战后对于世界格局的重新安排,是战胜国对战败国遗产的重新分赃,是对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重新奴役,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C项;雅尔塔体系是对1945年-1991年间国际政治格局的称呼,得名于1945年初美、英、苏三国政府首脑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在苏联雅尔塔举行的雅尔塔会议。该体系的特点是:以美国和前苏联两极为中心,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争夺霸权的冷战,但不排除局部地区由两个超级大国直接或间接参与的战争。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24.从15世纪开始,西班牙、英国、法国走向集权,成为欧洲最早一批“新君主国”。“新君主国”的本质内涵是()A.君主专制下的政教合一国家B.王权专制下的统一民族国家C.议会主导下的中央集权国家D.教皇控制下的宗教神权国家【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5世纪开始,西欧从中世纪向近代过渡,西班牙、英国、法国 等国的君主专制加强,民族国家逐渐形成,此时的“新君主国”的本质内涵是王权专制下的统一民族国家,B项正确;君主专制下的军政合一国家是“新君主国”的形式,而不是本质,排除A项;议会主导下的中央集权国家指的是近代议会制君主立宪制国家,排除C项;教皇控制下的宗教神权国家指的是教皇国,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25.中华人民共和国六十多年的外交历程,就是冲破各种阻力走向世界,与各种不同类型国家逐步建立友好合作关系的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形成了1949年、1972年和1992年三次与外国建交的高峰。请指出第一次建交高峰所主要体现的外交方针()A.“求同存异”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一边倒”D.“不结盟”【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50年代初,面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封锁,我国采取“一边倒”的外交方针,迎来了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建交热潮,因此根据材料时间“1949年”可知,C项正确;“求同存异”是在万隆会议提出的,促进了亚非国际会议的圆满召开,排除A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第一次建交高峰之后提出来的,排除B项;“不结盟”是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第26题16分,第27题16分,第28题18分,共50分)。26.政治变革是人类社会发展中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对历史的演进和发展产生着深远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但宋之于唐,却不能说什么大变动,一切因循承袭。有变动的,只是迫于时代,迫于外面一切形势,改头换面,添注涂改地在变。——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 两代是可以的。——黄仁宇《中国大历史》材料二第六十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五年。第九十七条省、直辖市、设区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由下一级的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由选民直接选举。第一百条省、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和它们的常务委员会,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2年)(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秦汉和唐朝政治制度“大变动”分别指什么?请分别用明清两朝的相关史实说明“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的观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82年宪法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上取得重要进展的表现。用一句话概括1982年宪法在我国政治制度史上的地位。【答案】(1)秦汉: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帝制度的确立、三公九卿制、郡县制);唐朝:三省六部制。史实: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2)表现:扩大全国人大常委会的职权,固定任期,每届五年;改进选举制度,把直接选举人大代表的范围扩大到县一级;实行差额选举;赋予省级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地方性法规的权力。地位:成为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解析】【详解】(1)秦汉和唐朝政治制度“大变动”:结合书本知识我们可知,秦汉时期主要是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而唐朝时期主要是建立了三省六部制度。说明:明清时期,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是指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明朝时期设立了内阁,清朝设立了军机处,都能证明这一点。(2)表现:从材料中“第六十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五年”可以看出规定了扩大全国人大常委会的职权,固定任期,每届五年;从材料中“直辖市、设区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由下一级的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由选民直接选举。第一百条省、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和它们的常务委员会,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可以看出全国人大召开的基本方法和基本职权。地位:结合书本知识我们可知,1982年宪 法是新时期民主政治发展的根本保障,成为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27.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国家的统治工具,着重于防范与惩处。材料一周秦以来,中国形成了自创一格的“中华法系”,成为公认的世界五大法系之一。在历史的推移和王朝的更迭中,法制虽代有损益,但“诸法合体”、“政刑不分”的旧法律结构形式到清末却始终未变。自古以来,中国的法典基本上是刑法典,但又包含有民法、诉讼法及行政法等法律内容,形成了“民刑不分,诸法合体”、民商不分,实体法与程序法无别的法律结构。——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新陈代谢》材料二英美法系以判例法为主要法律渊源,以遵循先例为基本原则;法官的地位突出,法官可以创立先例,也可以对先例作出新的解释。因此,英美法系国家的法律也被称为“法官制定的法律”。英美法系主要涵盖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印度等国家和地区。大陆法系以成文法为主要法律渊源,强调宪位的根本法地位,法律体系比较完整,一般不承认判例的效力;明确立法和司法的分工,法官的作用不太突出。大陆法系的代表是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等。——摘自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1)据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华法系的确立标志,并简要概括中华法系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的异同之处。【答案】(1)确立标志:《唐律疏议》。特点:自成体系、“诸法合体”“政刑不分”、实体法与程序法无别、以礼入律。(2)相同点:都是近代西方资产阶级的法律;都与罗马法有或多或少的联系;都受到日耳曼法和教会法的影响。不同点:大陆法系:成文法为主;宪法处于根本地位;英美法系:判例法为主;法官地位突出。【解析】【小问1详解】确立标志:结合所学可知,《唐律疏议》是中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特点:根据材料一“中国形成了自创一格的‘中华法系’”可得出自成体系;根据材料一“但‘诸法合体’、‘政刑不分’的旧法律结构形式到清末却始终未变”可得出“诸法合体”“政刑不分”;根据材料一“实体法与程序法无别的法律结构。”可得出实体法与程序法无别;结合所学可得出以礼入律。【小问2详解】 相同点:结合所学可知,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都是近代西方资产阶级的法律;都与罗马法有或多或少的联系;都受到日耳曼法和教会法的影响。不同点:根据材料二“大陆法系以成文法为主要法律渊源,强调宪位的根本法地位”可得出,大陆法系:成文法为主;宪法处于根本地位;根据材料二“法官的地位突出,法官可以创立先例,也可以对先例作出新的解释”可得出,英美法系:判例法为主;法官地位突出。28.选官制度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汉高祖初得天下,即下令招贤。直到汉武帝,这一趋势达到正式的法制化,全国优秀青年,受国家大学教育,凭其成绩,补郎补吏,加入政府。不到一百年,西汉政府早已完全是一个士人政府了。——钱穆《中国传统政治》材料二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吏的选拔权由上层全国垄断,选官看重门第,不太注重才能,世家子弟通过门第即可进入仕途。——钱穆《中国传统政治》材料三(隋朝)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与此同时,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代之以科举制。科举制的特点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放宽录取标准。——樊树志《国史概要》材料四科举之善良,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吕思勉《中国制度史》(1)材料一中所说“直至汉武帝,这一趋势达到正式的法制化”的“趋势”实际上指的是什么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当时挑选“全国优秀青年”的标准是什么?(2)据材料二,魏晋时期的中央政府采取什么制度选拔官吏?该制度有什么影响?(3)材料三,材料四中选官制度有何特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该选官制度历史进步性。【答案】(1)制度:实行察举制。标准:孝、廉。(2)制度: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的推行也剥夺了州郡长官自辟僚属的权力,将官吏的任免权收归中央,有利于加强中央的权力。选官看重门第,成为维护士族统治的工具,影响到了官员素质。 (3)特点:选官权集中到中央;通过考试选拔人才(按考试成绩录取)。进步性:有利于破除结党营私的弊端;限制了徇私舞弊的发生;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特权;扩大了官吏的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加强中央集权;促进社会稳定。(任答两点)【解析】【小问1详解】制度:根据材料一“全国优秀青年,受国家大学教育”并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时期实行察举制。标准:结合所学可知,察举制以孝、廉为选官标准。【小问2详解】制度:根据材料二“选官看重门第,不太注重才能,世家子弟通过门第即可进入仕途”可得出,九品中正制。影响:根据材料二“官吏的选拔权由上层全国垄断,选官看重门第,不太注重才能,”并结合所学可知,九品中正制的推行剥夺了州郡长官自辟僚属的权力,将官吏的任免权收归中央,有利于加强中央的权力。选官看重门第,成为维护士族统治的工具,影响到了官员素质。【小问3详解】特点:根据材料三“与此同时,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可得出选官权集中到中央;根据材料三“科举制的特点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可得出通过考试选拔人才(按考试成绩录取)。进步性:根据材料四“科举之善良,在能破朋党之私”“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可得出有利于破除结党营私的弊端;限制了徇私舞弊的发生;结合所学可知,科举制的实行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特权;根据材料三“放宽录取标准”“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可得出扩大了官吏的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根据材料三“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加强中央集权;促进社会稳定。
版权提示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其他相关资源
浙江省宁波市咸祥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Word版含解析)
文档下载
收藏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3-02-13 07:59:11
页数:15
价格:¥2
大小:68.36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分享到:
|
报错
推荐好文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推荐特供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