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安徽省蚌埠市2021-2022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期末试卷(Word版含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8

2/18

剩余16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蚌埠市2021-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学业水平监测高一地理一、选择题:共50分,本卷共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据国外媒体报道,科学家宣称在鲸鱼座T星(Tauceti)恒星系统中存在着一颗超级地球,“鲸鱼座T星e”行星作为超级地球可能具备孕育生命的条件,位于恒星的宜居地带,距地球仅12光年。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鲸鱼座T星位于()A.木星系统B.太阳系C.银河系D.河外星系2.“鲸鱼座T星e”行星潜在具备孕育生命的条件,可能是由于()A.就外观和所处的位置而言,该行星是一颗普通的星球B.该行星与恒星距离适中,具备存在液态水的条件C.该行星的昼夜温差适中D.该行星上有适合生命物质生存的大气厚度和大气成分【答案】1.C2.B【解析】【1题详解】材料信息表明,鲸鱼座T星离地球12光年,而太阳系最大直径不到2光年,因此鲸鱼座T星不可能位于太阳系,木星系统位于太阳系之中,因此鲸鱼座T星不可能位于木星系统,排除AB;银河系的直径介于10万光年至18万光年之间,而鲸鱼座T星仅离地球12光年,因此鲸鱼座T星位于银河系中,不可能位于河外星系中,C符合题意,排除D。故选C。【2题详解】据材料可知“鲸鱼座T星e”行星作为超级地球可能具备孕育生命的条件,它位于恒星的宜居地带,说明该行星与恒星的距离适中,温度适中,具备存在液态水的条件,B对;该行星具备孕育生命的条件受其外观和所处的位置等外因条件影响较小,A错;该行星的昼夜温差适中、该行星上有适合生命物质生存的大气厚度和大气成分,材料中并未体现,C、D错。故选B。【点睛】地球有生命的原因:1、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条件是:①光照条件稳定:从地球产生到地球上有生物,在这段时间里,太阳没有明显的变化,地球所处的光照条件一直比较稳定,生命从低级各高级的演化没有中断.;②安全的宇宙环境:大小行星互不干扰。2、地球的物质条件是:①适宜的温度:日地距离适中.;②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体积、质量适中.;③液态水:地球内外温度变化。 3.太阳能光热电站(如图)通过数以十万计的反光板聚焦太阳能,给高塔顶端的锅炉加热,产生蒸汽,驱动发电机发电。我国下列地区中,资源条件最适宜建太阳能光热电站的是(  )A.柴达木盆地B.黄土高原C.山东半岛D.东南丘陵【答案】A【解析】【详解】最适宜建太阳能光热电站的地区是太阳能资源丰富的地区。柴达木盆地位于青藏高原,地势高,大气稀薄,且远离海洋,全年降水少,光照时间长,太阳能资源很丰富;而黄土高原、山东半岛和东南丘陵位于东部季风区,夏秋季节,受夏季风影响,阴雨天较多,太阳能资源相对不丰富。故选A,不选B、C、D。4.剧烈太阳活动产生的太阳风吹袭地球,可能引起()A.人口迁移加快B.风力电厂增产C.生活耗能降低D.卫星导航失效【答案】D【解析】【详解】剧烈的太阳活动产生的太阳风吹袭地球,干扰地球大气层中的电离层,导致无线电短波受到影响,从而使得卫星导航失效,而对地球上的风力、生活耗能、人口迁移没有影响。下图为太阳大气层的结构图。据此完成下列问题。5.太阳活动的重要标志黑子和耀斑分别出现在 A①、②层B.①、③层C.②、③层D.②、④层6.下列现象主要由太阳活动引起的是A.全球气候变暖B.地球“磁暴”现象C.厄尔尼诺现象D.极地冰川融化【答案】5.C6.B【解析】【分析】考查太阳活动的类型、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5题详解】读图可知,图中①为太阳内部日核(核聚变区),太阳大气层由里向外为②光球层、③色球层、④日冕层。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是黑子和耀斑,黑子位于光球层,耀斑位于色球层,C正确。故选C。【6题详解】太阳活动耀斑爆发扰乱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产生“磁暴”现象,B正确;全球气候变暖是由于大气中温室气体含量增加引起的,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极地冰川融化,都与太阳活动关系不大,AD错误;厄尔尼诺现象是由于洋流异常引起的,与太阳活动无关,C错误。故选B。下图表示地球上部分生物类型出现的时间范围,横向宽度越大,代表生物物种越多。据此完成下列小题。7.经历地质年代多,生存相对稳定的种群是A.鱼类B.鸟类C.两栖类D.哺乳类8.图示箭头表示的可能是A.生物种类趋于减少B.从显生宙到冥古宙C.沉积岩越来越古老D.生物复杂度在增强【答案】7.A8.D【解析】 【7题详解】从图中信息可以看出,鱼类跨越的地质年代最多,从古生代到新生代,进化时间最长,且从宽度看,整体趋势是物种越来越丰富,因此种群相对稳定。故排除B、C、D,选A。【8题详解】图中的箭头从古生代到新生代是从古到今的地质年代顺序,且都属于显生宙,冥古宙是比显生宙更古老的地质年代,B错;沉积岩的规律是越早沉积越古老,因此沿着图中箭头沉积岩越来越新,C错;从图中演化顺序可以看出,最先出现的是鱼类,然后依次增加了两栖类、爬行类、哺乳类、鸟类,物种种类越来越多,越来越丰富,即生物越来越复杂,A错,D正确;故选D。2021年9月17日,我国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安全着陆。下图示意大气的垂直分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9.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返回舱返回地球,当进入图中②层至地面时,所经历的大气温度变化情况是()A.不断升高B.不断下降C.先升高后下降D.先下降后升高10.在图示大气圈层中()A.①层大气层内有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B.②层大气处于高度电离状态C.③层大气能见度好,适合航空飞行D.①层中存在臭氧层【答案】9.D10.A 【解析】【9题详解】读图可知,嫦娥五号探测器返回时进入图示②层平流层后,随高度下降温度下降;进入①层对流层后,随高度下降温度升高,D正确。故选D。【10题详解】读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层为对流层,天气现象复杂多变,常见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A正确;②层为平流层,大气并没有处于高度电离状态,处于高度电离状态的高层大气,B错误;③层为高空大气,虽然能见度好,但空气极其稀薄,气压极低,且高度太高,不适合航空飞行,C错误;臭氧层分布在②层平流层,D错误。故选A。【点睛】大气垂直分层及其特点:1.对流层是地球大气中最低的一层。云、雾、雨雪等主要大气现象都出现在此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2、平流层在平流层内,随着高度的增高,气温最初保持不变或微有上升,大气稳定,能见度好,适合航空飞行。3、高层大气,处于高度电离状态,气温先降低后升高。下面两图分别为“我国西南某地区将原始生态林改为橡胶林前后的水循环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1.与原始生态林相比,该地区改种橡胶林后()A.蒸发量减小B.径流总量增大C.下渗量减小D.气候更加湿润12.将原始生态林改为橡胶林,可能使()A.植被涵养水源能力变强B.生物多样性增多C.土壤肥力下降D.自然灾害减少【答案】11.C12.C【解析】【分析】【11题详解】 据图判断橡胶林的蒸发量和地表径流量比原始生态林大,会使下渗水量减小;径流总量包括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从这个角度考虑径流总量不一定增大;由于橡胶林降水量减小,蒸发量增大,气候会更加干旱,C项正确。故选C。【12题详解】将原始生态林改为橡胶林后,地表径流量增大,会加重水土流失,使土壤肥力下降;使生物多样性减少;使植被涵养水源的能力下降;使早涝灾害频发,C项正确。ABD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解题的关键是根据图中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结论。读大洋表层海水温度、盐度、密度随纬度的变化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3.表示海洋表面平均温度随纬度分布规律的是()A.曲线①B.曲线②C.曲线③D.曲线④14.表示海洋表层盐度随纬度分布规律的是()A.曲线①B.曲线②C.曲线③D.曲线④15.与海水盐度高低关系不大的是()A.蒸发量与降水量的差值B.洋流的性质C.海域面积的大小D.陆地淡水的汇入【答案】13.C14.B15.C【解析】【13题详解】根据所学,海水的温度大致自低纬向高纬逐渐降低,对应图中的③曲线;海水的盐度自副热带海区向南北两侧降低,对应图中的②曲线;海水的密度大致自低纬向高纬逐渐增加,对应图中的①曲线。故选C。【14题详解】海水的盐度自副热带海区向南北两侧降低,对应图中的②曲线,故选B。【15题详解】 海水盐度因海域所处纬度位置不同而有差异,主要受纬度、河流、海域轮廓、洋流等的影响;在外海或大洋,影响海水盐度的因素主要有降水,蒸发等;在近岸地区,盐度则主要受河川径流的影响;与海域面积的大小关系不大。故选C。【点睛】世界各大洋表层的海水,受蒸发、降水、结冰、融冰和陆地径流的影响,盐度分布不均,海水的盐度自副热带海区向南北两侧降低。土壤是指陆地表层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6.野外对土壤的观察,一般包括()①土壤颜色②土壤质地③土壤剖面构造④矿物质和有机质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17.成土母质是岩石的风化产物,是土壤发育的物质基础。成土母质决定了土壤()A.颜色和质地B.腐殖质层和淋溶层C.耕作层、犁底层D.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18.影响土壤发育的最基本也是最活跃的因素是()A.成土母质B.气候C.生物D.地貌【答案】16.D17.D18.C【解析】【16题详解】野外土壤的观察需要观察土壤颜色、土壤质地以及土壤剖面构造、①②③正确。土壤的矿物质和有机质不能通过观察获得,④错。故选D。【17题详解】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可知,成土母质决定了土壤的矿物成分和养分状况,D正确。土壤颜色受土壤有机质含量、矿物组成、区域气候等众多因素影响,并非成土母质决定。腐殖质层位于土壤表层,是由腐殖质积累而形成。淋溶层由于溶解于水的矿物质随水的下渗,向下运移,导致本层的矿物质淋失而形成。犁底层是由于长期耕作受到犁的挤压和降水时黏粒随水沉积而形成。耕作层是长期耕作形成的土壤表层,这些均不是成土母质所决定,ABC错误。故选D。【18题详解】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可知,生物是影响土壤发育的最基本也是最活跃的因素,没有生物的作用,就不可能形成土壤,C正确。成土母质、气候、地貌等均影响土壤的形成,但不是其最基本最活跃的因素。故选C。【点睛】影响土壤肥力的主要因素有:成土母质(决定了土壤矿物质成分和养分状况)、生物因素(有机质的提供以及土壤中的微生物对有机质的分解速度)、气候因素(湿热地区土壤化学风化作用以及淋溶作用强,冷湿环境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时间因素(影响土壤层的厚度)以及人为因素等。 植被的形态深受自然环境的影响。下图为某植物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9.该植被生长地区的自然环境最突出的特征是()A.干旱B.湿润C.寒冷D.炎热20.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当地年降水量出现了增多的趋势,该类植被最可能发生的变化是()A.地上部分植株变高大B.地下部分分支减少C.地下部分向更深处生长D.地上部分叶片变小【答案】19.A20.B【解析】【19题详解】该植被地上部分矮小,地下根系扎得很深,且生长范围广,有利于吸收地下深层的水分,说明其生长地区的自然环境最突出的特征是干旱,水分缺乏,A对。炎热、湿润地区植被茂盛,枝叶繁茂,而不是根系发达,B、D错;寒冷地区植被叶片一般为针状,以抗寒抗旱,而不是根系发达,C错。故选A。【20题详解】当地降水增多时,该类植被获取水分变得相对容易,地下部分根系可能出现退化,分支减少,B 对;地上部分因为水分条件的改善,叶片将变大,但因该类植被为灌木,植株不会变高大,A错;地下部分向更深处生长,地上部分叶片变小,主要是因气温的升高,当地蒸发加剧,植被地下部分向更深处生长,以获取足够生存的水分,地上部分叶片变小以减少水分的蒸发,植被的这些变化与当地年降水量增多不符合,C、D错。故选B。【点睛】从形态上看植物适应干旱环境:根系发达而深扎,根/冠比大,这样能有效地利用土壤水分,特别是土壤深处的水分,并能保持水分平衡。叶片细胞小,叶脉致密,单位面积气孔数目多,加强蒸腾,有利吸水。RS(遥感)和GIS(地理信息系统)等现代地理信息技术在自然灾害监测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1.RS在自然灾害监测中具有的作用有()A.获取瞬间变化的灾害信息B.灾害发生成因与规律分析C.灾害动态模拟D.灾情评估22.对长江流域洪灾进行监测的较理想的技术手段是()A.应用遥感技术B.使用GIS技术C.水上快艇监测D.航空目测【答案】21.A22.A【解析】【21题详解】根据所学知识RS能较短时间内获得全面资料,以便及时安排防灾、救灾。因此,RS在自然灾害监测中具有获取瞬间变化的灾害信息的作用,A对;地理信息系统(GIS),能对地理空间数据进行输入、管理、分析和表达。因此,灾害发生成因与规律分析、灾害动态模拟、灾情评估使用的是地理信息系统(GIS),B、C、D错。故选A。【22题详解】利用遥感技术能较短时间内获得长江流域洪灾的全面资料,是洪灾监测较理想的技术手段,A对;地理信息系统(GIS)可以对洪灾查询、分析、模拟和评估,而不能对洪灾进行监测,B错;长江流域洪灾范围大,通过水上快艇监测、航空目测对长江流域洪灾进行监测不可行,C、D错。故选A。【点睛】RS(遥感)主要用于获取信息;GPS(全球定位系统)主要用于三维空间定位;GIS(地理信息系统)主要用于处理空间数据,进行地理事物的查询、分析、模拟和评估。其功能差异可简单地理解为:RS负责拍片,解决是什么的问题;GPS负责找位置,解决在哪里的问题;GIS如人脑,负责存储和处理信息,解决为什么、怎么样、如何办的问题。下图为我国2011—2015年洪涝灾害、干旱灾害、台风灾害应急响应次数统计图。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23.图中数字①②③代表的气象灾害依次是()A.干旱灾害、洪涝灾害、台风灾害B.洪涝灾害、干旱灾害、台风灾害C.台风灾害、洪涝灾害、干旱灾害D.干旱灾害、台风灾害、洪涝灾害24.图中数字②代表的气象灾害,在我国的具体表现是()A.仅分布在东部地区B.频次多且灾害严重C.频次北方高于南方D.时间集中在春夏季25.图中数字①②③代表的气象灾害之间,其关系表述正确的是()A.①灾害可能引发③灾害B.②灾害可能引发③灾害C.②灾害可能缓解③灾害D.③灾害可能引发②灾害【答案】23.A24.B25.D【解析】【分析】【23题详解】读图判断三种气象灾害。根据图上信息,横坐标为时间信息,反映三种气象灾害主要发生的时间,纵坐标是频率,①一年四季都有应急响应,主要发生在春夏秋三个季节,为干旱灾害;②应急响应的时间跨春夏秋季节,主要发生在夏秋季节,为洪涝灾害;③应急响应的时间为夏秋季节,为台风灾害。正确答案为A。【24题详解】缩小设问的尺度,设问②代表的灾害在我国的具体表现。②灾害为洪涝灾害,洪涝灾害是我国频次多且严重的一种自然灾害;在我国分布广,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各大江河的中下游平原;洪涝灾害发生的主要时间是夏秋季节;频次整体看是南方高于北方,正确答案为B。【25题详解】据第1题可知,①为干旱灾害;②为洪涝灾害;③ 为台风灾害。关注三种气象灾害之间的关系,提升综合思维。台风带来的暴雨可能导致洪涝灾害,同时可缓解干旱灾害,正确答案为D。【点睛】洪涝灾害指因大雨、暴雨或持续降雨使低洼地区淹没、渍水的现象。雨涝主要危害农作物生长,造成作物减产或绝收,破坏农业生产以及其他产业的正常发展。雨涝主要由大雨、暴雨引起,所以常和洪水灾害有密切关系。二者在概念上的区别是,洪水灾害指的是因暴雨急流或河湖泛滥所造成的灾害;雨涝是指因渍水、淹没造成的灾害。雨涝主要危害农作物生长,造成农作物减产或绝收;洪水除危害农作物外,还破坏房屋、建筑、水利工程设施、交通设施、电力设施等,并造成不同程度的人员伤亡。由于洪水和雨涝往往同时或连续发生在同一地区,所以进行灾情调查统计和分析研究时,大多难以准确界定区别,此时统称为洪涝灾害。台风是指发生在热带洋面上具有暖中心结构的强烈气旋性涡旋(热带气旋),就是在大气中绕着自己的中心高速旋转,并向前移动的空气涡旋,在北半球作逆时针旋转,在南半球作顺时针旋转。台风是发生在热带海洋面上的、具有暖流中心结构的、风速在32.6m/s以上的强烈的热带气旋。这种热带气旋在中国及东南亚地区称“台风”。中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受台风影响严重的国家之一。台风带来的强风、暴雨和风暴潮对人民生命财产威胁严重。旱灾指因气候严酷或不正常的干旱而形成的气象灾害。一般指因土壤水分不足,农作物水分平衡遭到破坏而减产或歉收从而带来粮食问题,甚至引发饥荒。同时,旱灾亦可令人类及动物因缺乏足够的饮用水而致死。此外,旱灾后则容易发生蝗灾,进而引发更严重的饥荒,导致社会动荡。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干旱都引起旱灾,一般地,只有在正常气候条件下水资源相对充足,较短时间内由于降水减少等原因造成水资源短缺,造成对生产生活的较大影响,才可以称为旱灾。例如华北地区属于半湿润区,其春季夏季的干旱对其农业生产造成巨大影响,可以称作旱灾。而我国西北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其气候特征是常年降水少,气候干旱,人们已经习惯了其干旱的气候,所以此地一般的干旱不能称作旱灾。二、非选择题:共50分2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穿堂风”也叫“过堂风”,是气象学中一种空气流动的现象,是流动于建筑物内部空间的风。我国许多地区民居设计都充分考虑了穿堂风。下图为我国西南山区的传统民居穿堂风示意图。 (1)只考虑天气状况的影响,昼夜温差最大的是()(单选)A.B.C.D.(2)与“穿堂风”的形成有关的地理原理最符合的是()(单选)A.热力环流B.温室效应C.热岛效应D.大气受热过程(3)图中“穿堂风”的气流运动方向是____,试比较流入区和流出区气温、气压差异____。(4)上图中“石质地面”在增强穿堂风中的主要作用是()(单选)A.增加地面的平整度,便于通风B.减少下渗,增加湿度C.增加房屋前后温差D.降低夜晚庭院温度,便于纳凉【答案】(1)D(2)A(3)①.由北向南(北风)②.流入区:气温低、气压高;流出区:气温高、气压低(4)C【解析】【分析】本大题以我国传统民居穿堂风示意图为材料,涉及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小问1详解】 白天由于空中有大量的云,削弱了太阳辐射,白天的温度不会太高,而夜晚空中的云量较大,大气的保温作用比较强,夜晚的温度不会过低,因此图A昼夜温差小于图B,图C昼夜温差小于图D。图B和图D的昼夜都是晴天,但图D中的石质地面比图B中的山林白天升温快、夜晚降温快,因此图D昼夜温差最大,故选D。【小问2详解】石质地面在白天升温比较快,盛行上升气流,近地面气压比较低,而山林组成的地面比热容较大,白天升温较慢,盛行下沉气流,近地面气压较高,此时在近地面,气流会从山林处流向石质地面处,那么这股气流在流向石质地面时经过房屋内部就形成了穿堂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与“穿堂风”的形成有关的地理原理最符合的是热力环流,A正确。温室效应主要是大气中温室气体含量增多导致,热岛效应是城市人为废热排放等原因导致城区温度高于郊区,大气的受热过程是太阳辐射先使地面增温,之后地面辐射使近地面大气增温的过程,不能很好反映材料所示的原理,BCD错。故选A。【小问3详解】白天,石质地面升温比较快,气温比较高,形成低压中心,山林升温比较慢,气温比较低,形成高压中心。近地面气流由山林经过房屋穿堂吹向石质地面,结合图示方向信息可知,图中“穿堂风”的气流运动方向是由北向南(北风)。气流在流入房屋时是从山林过来的,因此在流入房屋前该气流的温度比较低,气压比较高,而当经过房屋内部时,会把房屋内大量的废热带出来,此时从房屋内流出时气流的温度是比较高的,气压是比较低的,所以流入区气温低、气压高,流出区气温高、气压低。【小问4详解】石质地面比热容比山林的比热容小,白天升温比较快,气温比较高,形成低压中心,山林升温比较慢,气温比较低,形成高压中心,因此图中石质地面在增强穿堂风中起到的主要作用是增加房屋前后温差,从而加大“穿堂风”的强度,C正确。石质地面的关键是地面采用石质材料,而即便不采用石质材料,也可以增加地面平整度,所以石质地面的主要作用不是增加地面平整度,A错。石质地面减小了下渗,土壤水分含量减少,会减少土壤湿度,B错。石质地面在夜晚的降温速度更快,可以降低夜晚庭院温度,但该作用并没有增强图中的穿堂风(穿堂风的主要作用是降低白天建筑内的温度,更新建筑内部空气,白天的作用更为明显),D错误。故选C。2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水循环促进自然界物质的运动和能量的转化,不断地塑造着地表形态。下图示意海陆间循环。城市内涝是指由于强降水或连续性降水超过城市排水能力致使城市内产生积水灾害的现象。 (1)写出水循环①②环节名称;指出乙处的地貌类型。(2)甲处城市经常出现内涝,从水循环的角度看,说明造成甲处城市内涝的主要原因。【答案】(1)①水汽输送;②大气降水;洪积扇(冲积扇)。(2)降雨强度大,范围集中;城市地面硬化面积大,绿化地少,地面下渗减弱;城市河流的蓄洪泄洪和排水管网的排水设计能力偏低等。【解析】【分析】本大题以海陆间循环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水循环环节、地貌类型、城市内涝及成因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基本技能能力;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和规律能力。考查学生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素养。【小问1详解】根据图中信息可知,①是将海洋上空水汽输送到大陆上空的水汽输送环节,②是陆地的大气降水环节;图中乙处位于河流的出山口处,形成的地貌类型是山麓冲积扇(冲积扇)。【小问2详解】图中甲位于沿海地区,降水较多,强度大,范围集中;由于城市化发展,城市路面硬化,绿地面积减少,地面下渗减弱,地表径流增多;沿海地势平坦、排水不畅;城市化的发展城市的蓄洪泄洪能力不足,加之城市排水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导致该地内滂频发。2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下图是北大西洋及周边海域区域简图,图中箭头示意洋流流向。 (1)图示区域①~⑥洋流中属于寒流的有____。(2)与大西洋相比,地中海海水盐度高、密度____,水面比大西洋____(高/低)。(3)甲海域是世界上盐度最低的海域,分析其形成原因。【答案】(1)①④(2)①.大②.低(3)纬度高,气温低,蒸发弱;周边较多河流淡水汇入,稀释明显;海域封闭,与大西洋水体交换少。【解析】【分析】本大题以北大西洋及周边海域区域简图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寒暖流判读、海水盐度高低、密度大小的比较及波罗的海盐度低的原因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基本技能能力;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和规律能力。考查学生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素养。【小问1详解】根据图示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一般来说,由较低纬流向较高纬的是暖流、由较高纬流向较低纬的是寒流,根据图中洋流的流向可判断属于寒流的有①拉布拉多寒流和④加那利寒流。【小问2详解】根据图示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与大西洋相比,地中海沿岸降水较少,蒸发旺盛,海域封闭,海水盐度高;海水密度随盐度的增大而增大,因此,地中海密度大,因此其海面比大西洋低。【小问3详解】根据图示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甲海域为波罗的海,是世界上盐度最低的海域,盐度低于10‰。原因主要位于高纬度地区,气温低,蒸发较弱;所处位置是温带海洋性气候,降水多,周边较多淡水河流汇入, 稀释明显;海域较为封闭,与外界水体交换少。2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自然界鬼斧神工,形成了许多天然的“桥”,下左图是由侵蚀作用形成的几座“天生桥”,下右图为我国政区简图。(1)左图中四座“天生桥”可能出现的位置对应右图中甲、乙、丙、丁的相应次序为:黄土桥____;海蚀桥____;喀斯特溶蚀桥____;风蚀桥____。(2)塑造④风蚀桥的主要外力是____。(3)左图中所示四个地区中水土流失问题最严重的是____。【答案】(1)①.乙②.丁③.丙④.甲(2)风力(3)①【解析】【分析】本题以中国不同形式的天然桥为背景,设置三小问,涉及地貌的成因、外力作用表现形式以及河流地貌等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基本技能能力。考查学生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素养。【小问1详解】 读图可知,图中的“黄土桥”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地区,是流水侵蚀的结果,对应乙;“海蚀桥”主要分布在基岩海岸地带,是海浪侵蚀的结果,对应丁;“喀斯特溶蚀桥”主要出现于石灰岩广泛分布地区,是流水溶蚀的结果,对应丙;“风蚀桥”则是分布于干旱地区,它的形成与风力侵蚀有关,对应甲。【小问2详解】由第1题分析可知,风蚀桥所示地区为我国西北干旱地区,该地区气候干旱,降水少,流水作用微弱,风力作用显著,因此风蚀桥的形成与风力有关。【小问3详解】图中四个地区中,图①所示黄土桥主要分布于黄土高原地区,该地区地表植被较少,黄土土质疏松,地形坡度大,夏季多暴雨,人类活动不合理。故水土流失现象最严重。30.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上海长江口一带有大片滩涂,经过地理学家的缜密论证,可以修建飞机场。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处于候鸟迁徙要冲,毎年都有大量候鸟飞过。地理学家在机场附近进行了广泛的地理考察,最后确定在机场以东约11千米的九段沙实施“种青、促淤、引鸟”工程。下图为九段沙地理位置示意图。(1)图中长江口南岸地区的地貌名称是____;九段沙的岸线每天会发生周期性的变化,主要受到____的影响。(2)长江口盐度较低的季节是____,主要影响因素是____。(3)地理学家提议在九段沙实施“种青、促淤、引鸟”工程,其作用有____、____。(4)简析上海浦东国际机场白天吹海风,且风力较强的原因。【答案】(1)①.三角洲②.潮汐(2)①.夏季②.径流量(河流流量)(3)①.保障机场飞行安全②.改善当地生态环境 (4)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白天陆地增温(较海洋)快,形成低压,吹海风;当地地形平坦,建筑物低矮,摩擦力小风力较强。【解析】【分析】本大题以上海长江口一带有大片滩涂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地貌、潮汐、海水盐度的影响因素、工程建设的意义、海陆风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基本技能能力;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和规律能力。考查学生人地观念、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素养。【小问1详解】读图可知,长江入海时,地势变低,流速减慢,长江所挟带的大量泥沙在入海口堆积,形成河口三角洲地貌;海水在天体主要是月球和太阳引潮力作用下所产生的周期性涨落现象成为潮汐,因此九段沙的岸线每天会发生周期性的变化,主要受到潮汐的影响。【小问2详解】根据所学知识河流水为淡水,对入海口处有稀释作用,入海水量越大,稀释作用越强,盐度越低。长江流域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降水多,长江流量大,对河口盐度稀释作用强,因此,长江口盐度较低的季节是夏季。【小问3详解】由材料可知,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处于候鸟迁徙要冲,每年都有大量候鸟飞过。飞鸟对飞机飞行构成安全隐患,九段沙距离机场较近,“种青引鸟”将鸟吸引至九段沙,可减少飞鸟对航班的威胁,保障机场飞行安全。此外绿地具有调节气候、净化空气、吸烟滞尘等作用,可改善当地生态环境。【小问4详解】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地理
发布时间:2023-02-17 08:00:01 页数:18
价格:¥2 大小:5.48 M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