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四川省雅安市2022-2023学年高三地理上学期零诊考试试卷(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7

2/17

剩余15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雅安市高2020级零诊考试地理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第I卷每小题选出答豪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第Ⅱ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宇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城内相应的位置;如霄改动,先划粹原来的答靠,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第I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2021年11月23日,中国第38次南极科考队第二批科考队员从上海出发,搭乘“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前往南极执行科考任务。2022年4月20日,科考队返回上海基地。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该批科考队员出发至返回期间,上海白昼()A.先变短后变长B.一直变短C.先变长后变短D.一直变长2.该批科考队员出发至返回期间,下图所示符合上海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趋势的是()A.B. C.D.3.通常对南极地区进行科考选择在每年12月至次年的3月,主要原因是该时段()①夜行生物丰富②利于极光观测③海冰范围小④气温相对适宜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答案】1.A2.B3.C【解析】【1题详解】此次科考日期,从2021年11月23日到2022年4月20日,根据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直射点在12月22日之前向南运动,上海昼长变短,12月22日后向北运动,上海昼长变长。所以整个期间先变短后变长,A正确,BCD错误。故选A。【2题详解】此次科考日期,从2021年11月23日到2022年4月20日,根据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直射点在11月23日到12月22日之间一直向南运动,上海在北回归线以北,所以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变小,12月22日到4月20日一直向北运动,上海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变大。B正确,ACD错误。故选B。【3题详解】每年12月至次年的3月,直射点在南半球,南极当地为夏季,极地附近为极昼期,温度相对较高,海冰融化,③海冰范围小,利于船只航行、停靠;④气温相对适宜,利于科考队员外出科考,③④正确,C正确。该时段为极昼期,①夜行生物较少,极昼期太阳光线明亮,②不利于极光观测。①②错误。ABD错误。故选C。【点睛】准确识记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是分析此类问题的关键。 位于澳大利亚西部的Yarrabubba撞击坑是迄今为止被发现的最古老的小行星撞击地球留下的陨石坑。这个陨石坑形成于大约22亿年前,直径有70千米。科学家认为这一次撞击使得大量水蒸气进入地球大气层,促进了气候变暖,结束了当时的冰河时代。据此完成下面小题。4.月球上的陨石坑远多于地球,主要原因是月球()A.形成年代久远B.引力作用强C.距小行星带近D.没有大气层5.目前,该陨石坑几乎无法用肉眼分辨出来,主要原因是()A.长期受外力作用影响B.陨石撞击力度较小C.受人类生产活动干扰D.经历多次地壳变动6.大气层中水蒸气增加能够促进气候变暖的原因是其能够()A.反射太阳辐射B.吸收太阳辐射C.增强大气辐射D.增强地面辐射【答案】4.D5.A6.C【解析】【4题详解】该陨石坑形成是最古老的小行星撞击地球留下的陨石坑,A错误;地球体积质量大,引力作用强,B错误;距小行星带距离两者相差不大,C错;由于月球上没有大气层,陨石可以直接撞击,而地球上大多数陨石在与大气层摩擦后燃烧,D正确。故选D。【5题详解】地球上的陨石坑在历经岁月之后,大部分都受到了强烈的侵蚀和破坏,绝大部分的陨石坑看起来并不像坑,A正确;陨石撞击力度不仅受大气层影响,也与撞击体大小有关,且本题是问看起来肉眼无法分辨,并不是比较坑的大小,B错误;本地区人类活动较少,C错误;本地区 的地壳变动并未完全破坏该地地表的完整性,坑还是存在,只是看不清楚,主要还是由外力风化侵蚀引起,D错误。故选A。【6题详解】水蒸气增加使大气中水汽分子增多,将会吸收更多的地面辐射,从而增强大气逆辐射(大气辐射的一部分),增强保温作用,C正确;云层也可反射太阳辐射,但会导致降温,A错误;大气直接吸收太阳辐射相对较少,B不是主因;水蒸气增加对地面辐射影响不大,D错误。故选C。【点睛】强烈的地质活动使得地球表面发生板块构造运动、造山运动、火山喷发等;此外,还有我们常见的风化、剥蚀现象、洼地的沉积掩埋,这些都可以让地球表面形成的陨石坑受到破坏、侵蚀,甚至被掩埋。正因为如此,目前在地球表面保留下来的陨石坑数量比较稀少。孟加拉国(下图)位于南亚东部,大部分国土位于河流冲积形成的三角洲上。当雨季来临时,有些地区的学生不能去学校上课。一位当地青年就把学校建在船上,就称为“水上学校”。有专家预测,随着自然条件变化,“水上学校”在孟加拉国的应用范围会更广。据此完成下面小题。7.该国设立“水上学校”利用的主要自然条件是()①全年高温②河网密布③地势低平④地形崎岖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8.该国雨季时的盛行风及其形成的根本原因分别是()A.东南信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B.西南季风地球公转运动C.东北信风地球公转运动D.东北季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9.专家预测的“自然条件变化”是指()A.河流改道B.地壳下沉C.气候变干D.全球变暖【答案】7.B8.B9.D【解析】【7题详解】水上学校依赖便利的水运条件,②③有利于水运的便利,①对水运影响不大,④造成航运困难。B正确。故选B。【8题详解】该国属于热带季风气候,雨季主要盛行西南季风,北半球夏季时,直射点北移,导致气压带风带也北移,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形成西南季风,而直射点移动是由地球公转运动引起的,B正确;该地不受东南信风影响,A错误;东北信风、东北季风出现在旱季,C、D错误。故选B。【9题详解】“水上学校”在孟加拉国的应用范围会更广意味着水运条件变好,或者陆地掩埋时间更长,河流改道不会直接改变水运条件,A错误;该区域属于板块内部,地壳相对稳定,B可能性较小;气候变干会导致水位下降,C错误;全球变暖,两极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造成陆地海岸线后退,该地洪水期变长,D正确。故选D。【点睛】该地区热带季风的成因:旱季,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向南移动,该地受东北信风和由亚洲内陆地区吹向海洋的并在低纬度地区偏转而形成的东北季风的共同影响的结果。雨季,因夏季气压带和风带的向北移动,该地受到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偏转而来的西南季风和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引起的由海洋吹向陆地季风共同作用的结果。红蟹是圣诞岛上的特有物种。每年雨季时,数以千万计的红蟹从栖居地跋涉至海岸产卵。近年,人们发现洋流带来的巨量生活垃圾正逐渐蚕食红蟹的部分产卵区,对红蟹种群的延续造成巨大成胁。下图示意圣诞岛位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从地理角度推测,圣诞岛上红蟹等特有种属生物占比较大的原因是()A.全年气温高B.珊瑚生长旺盛C.火山活动强D.距离大陆远11.红蟹迁徙产卵的主要时段是()A.3-6月B.7-10月C.11-次年1月D.2-5月12.导致大量海洋垃圾漂浮至圣诞岛的洋流主要是()A.北赤道暖流B.东澳大利亚暖流C.本格拉寒流D.西澳大利亚寒流【答案】10.D11.C12.D【解析】【10题详解】圣诞岛岛屿面积小,动物种类少,红蟹天敌较少;远离其他大陆,自然演化,受外界干扰小,红蟹等特有种属生物能够繁衍至今,因此特有种属生物占比较大,D正确。全年气温高,珊瑚生长旺盛与特有种属生物繁衍关系不大,AB错误;火山活动强,容易造成生物灭绝,C错误。故选:D。【11题详解】结合图示可知该地位于南半球的低纬度,10月份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该地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降水多,由材料可知每年雨季时,数以千万计的红蟹从栖居地跋涉至海岸产卵。因此红蟹开始迁徙和产卵的月份是10月开始,一直延续到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上,也就是12月22日左右,当直射点开始北移,赤道低气压带开始北移,圣诞岛上雨季结束,红蟹产卵结 束。结合选项可知因此红蟹迁徙产卵的主要时段是11月至次年1月,C正确,ABD错误。故选:C。【12题详解】结合图示可知圣诞岛地处澳大利亚西北部海域,该地的西澳大利亚寒流由南向北运动把澳大利亚沿海地区的的大量海洋垃圾漂浮至圣诞岛,D正确。北赤道暖流地处北半球,该片海域位于南半球,对圣诞岛影响小,A错误;东澳大利亚暖流位于澳大利亚东部海域,无法影响澳大利亚西部海域,B错误;本格拉寒流地处非洲南端大西洋海域,对地处印度洋的圣诞岛影响较小,C错误。故选:D。【点睛】影响物种独特性的因素主要有:极端的环境,自然环境变化小;自然地理环境的障碍隔离(缺少交流、长时间独立进化)。只考虑现代气候影响,山地某一海拔高度以上形成常年积雪,这一海拔即为现代理论雪线。一般认为,理论雪线以上常有冰川分布。下图示意某区域山地最高山峰和现代理论雪线。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3.影响该区域山地现代理论雪线海拔差异的主导因素是()A.地势B.降水C.纬度D.洋流14.与③相比,②山理论雪线高度较低的主要原因是②山()A.海洋性更强B.降雪量较少C.气候更寒冷D.冬季风较弱15.若只考虑现代气候条件,最有可能发育现代冰川的山地是()A.①B.②C.③D.④ 【答案】13.C14.A15.B【解析】【13题详解】由图可知,地势影响现实雪线高度,理论高度只考虑气候影响,A错误;该地区主体位于东部季风区,降水量普遍较多,由此降水不是主导因素,B不符;纬度影响温度,随着纬度升高,气温下降,雪线下降,题中①②④雪线变化特征与此对应,C正确;洋流主要对沿海地区产生影响,本地区主要表现为南北差异,D不符。故选C。【14题详解】由经纬度可判断,③地位于长白山背风坡,降水量较少导致该地雪线较高,②位于日本海,海洋性更强,A正确;②地位于日本海,降雪量较多,B错误;③地位于长白山背风坡,纬度更高,受冬季风影响更大,气候更寒冷,②地气候更温暖,C错误;②地受冬季风影响更弱,但冬季风不是影响降水量的主因,主因是夏季风,D错误。故选A。【15题详解】由图中数据可知,②最高峰海拔高于现代理论雪线,而①③④最高峰海拔低于现代理论雪线,所以②处最有可能发育现代冰川,B正确,ACD错误。故选B。【点睛】雪线分布高度与气温成正相关,温度高时雪线也高。由于地表气温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使雪线分布高度的总趋势也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降水量与雪线高度关系密切:降水量越大,雪线越低;降水量越少,雪线越高。当降雨强度大于下渗强度,地表开始出现细小水流时,坡面土壤受冲刷会产生细沟。根据土壤粒径与黏结性,可将黄土高原中部和南部划分为不同类型粘土区。下图示意黄土高原四类黏土区的南界线。土壤有机质含量与黏结性呈正相关,土壤粒径与黏结性呈负相关。研究发现,在降水、地形和坡度等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图示区域实验点②处比①处形成细沟时间早,细沟侵蚀发育更显著。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6.只考虑自然因素对土壤形成的影响,则I→IV土壤的()A.粒径增大B.黏结性下降C.有机质减少D.透水率降低17.导致图中四类黏土由北向南粒径大小差异的主要因素是()A夏季风强度B.冬季风强度C.热量条件D.太阳辐射18.相同降水条件下,实验点②处比①处细沟侵蚀发育更显著的主要原因是()①径流下渗少②植被覆盖率低③土壤孔隙大④土壤有机质高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19.为减缓南部黄土区细沟发育,以下举措可行的是()A.减缓地面坡度B.减少植被覆盖C.夯实耕作土层D.增大灌溉水量【答案】16.D17.B18.D19.A【解析】【16题详解】黄土高原自北向南粒径减小,黏性增强,结合土壤有机质含量与黏结性呈正相关,土壤粒径与黏结性呈负相关,可知有机含量增加,ABC错误;土壤黏性越强,土壤透水率越低,D正确,故答案选D。【17题详解】 黄土高原是在干冷的气候条件下,位于黄土高原西部的大陆内部地区气候更为干旱,大片沙土裸露,在西北风的作用下,搬运大量沙尘至黄土高原地区,由于风力减弱,沉积物颗粒减少,所以导致图中四类黏土由北向南粒径大小差异的主要因素是冬季风的强度,B正确;与夏季风、热量、太阳辐射没有关系,ACD错误。故答案选B。【18题详解】相同降水条件下,实验点②处比①处细沟侵蚀发育更显著的主要原因是土壤颗粒粒径小,有机质含量高,黏性增强,下渗减少,径流发达,易被侵蚀,所以②处比①处细沟侵蚀发育更显著,①④正确;②处比①植被覆盖率更高,土壤颗粒更小,土壤孔隙更小,②③错误。故D正确ABC错误,故答案选D。【19题详解】黄土区细沟发育主要是地表径侵蚀形成的,减缓地面坡度可以有效减缓坡面径流,进一步可以减轻侵蚀,A正确;减少植被覆盖率,增强了流水侵蚀,B错误;土层的深厚与侵蚀能力强弱关系不大,C错误;增大灌溉水量,可能会加大地表径流,增强侵蚀,D错误。故答案选A。【点睛】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主要是由于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黄土高原表面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是流水侵蚀形成的。滩区是在黄河洪水泛滥时行洪、滞洪、沉沙的区城,由黄河向黄河大堤依次分为嫩滩、二滩和高滩(下图)。经改造后,贵河滩区可以形成不同的功能区。为保障生产、生活安全,滩区人们往往需要建设防洪生产堤。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0.按照形成时间由早到晚,各滩区排序为()A.高滩、二滩、嫩滩B.嫩滩、二滩、高滩C.二滩、高滩、嫩滩D.高滩、嫩滩、二滩21.防洪生产堤应建在()A.高滩与生态水系之间B.二滩与撖滩之间 C.二滩与生态水系之间D.嫩滩与黄河之间22.图示黄河段所在省区()A.青海省B.内蒙古自治区C.陕西省D.河南省【答案】20.A21.B22.D【解析】【20题详解】结合图片可知,滩区越靠近河流,形成时间越晚,滩区越远离河流,形成时间约早,故由早到晚应为高滩、二滩、嫩滩,故A正确,BCD错误。故选A。【21题详解】结合图中可知,二滩上存在农业生产,因此防洪生产堤应该建设在二滩与嫩滩之间,防止洪水对农业生产的危害,B正确,ACD错误。故选B。【22题详解】结合图片可知,该段黄河水位较高,形成地上河,因此应处于黄河的下游,应在河南省,D正确,ABC错误。故选D。【点睛】流水在搬运过程中,由于流速降低,所携带的物质便沉积下来,山区河流流出山口,大量碎石和泥沙在山前堆积,形成冲积扇或洪积扇;河流中下游地区,泥沙淤积形成宽广的冲积平原;入海口处泥沙沉积形成河口三角洲。我国东部平原区某特大城市与周边山地间常形成较为稳定的山谷风转换,下表为该城市边缘某气象监测点测得的秋、冬季山谷风随时间的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表:秋季和冬季山谷风随时间的变化季节山风谷风平均开始时刻平均结束时刻主导风向平均开始时刻平均结束时刻主导风向秋季21:0010:00正北11:0020:00正南冬季20:0012:00正北、东北13:0019:00正南、西南 23.根据表中信息推测,该山地位于该城市气象监测点的()A.偏北方B.偏西方C.偏南方D.偏东方24.秋、冬季节该气象监测点山谷风持续时间长度不同,其主要影响因素是()A.冬夏季风B.植被覆盖C.昼夜长短D.山坡坡度25.若该城市热岛效应增强,则城区与山地间()A.谷风增强,山风减弱B.谷风减弱,山风减弱C.谷风减弱,山风增强D.谷风增强,山风增强【答案】23.A24.C25.C【解析】【23题详解】结合图中可知,山风是由山地吹响谷地的风向,而根据材料可知,应为北风,故山地位于偏北方,A正确,BCD错误。故选A。【24题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山谷风是由于热力差异造成的,故应是昼夜长短的不同造成山地和谷底气温不同,C正确;季风对于山谷风的影响极小,A错误;植被覆盖对于山谷风没有影响,B错误;山坡坡度不会因为季节而发生变化,D错误。故选C。【25题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城市应分布在谷地,地势平坦;因此随着城市热岛效应增强,夜晚山地和谷底温差变大,山风变强;而白天,山地为热源,因此城市热岛会导致温差变小,谷风变弱,C正确,ABD错误。故选C。【点睛】在地面同一水平面上,空气由高压流向低压,即风从城郊吹向城市;在高空,空气也是从高压流向低压。这种由于城乡地表覆盖物不同而形成的热力环流就叫做城郊热力环流。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0分。2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下图为留尼汪岛年降水与年均温空间分布图和甲地气温、降水统计资料。 (1)描述该岛年均温的空间分布特点。(2)概述图中甲地的气候特征。(3)分析该岛地形对气温与降水的影响。【答案】(1)(该岛年均温)中部低、四周高;沿海地带(年均温)最高,大于22℃;在该岛的东南和西北均有低温中心,低于12℃。(2)(月均温均在20℃以上,)全年高温;降水总量大(降水总量>1500mm),降水季节分配不均,12月--次年4月多雨,5--11月少雨(或有明显干湿季)。(3)该岛地势中部高,四周低;导致年均温由四周向中部递减;该岛东部山坡为东南信风的迎风坡,降水较多(或多地形雨),岛屿西部为雨影区,降水较少。【解析】【分析】题目通过留尼汪岛年降水与年均温空间分布图和甲地气温、降水统计资料,考查区域气温、降水、地形等自然环境特征的总结和分析能力,同时考查统计图表的判读能力。【小问1详解】描述该岛年均温的空间分布特点,主要通过等值线的空间分布分析,一般先描述整体特征:该岛年均温中部低、四周高;再描述极值分布:沿海地带年均温最高,在22℃-26°C之间;在该岛的东南和西北有两个低温中心,在10°C-12℃之间。【小问2详解】概述图中甲地的气候特征,主要从气温的高低与变化和降水的多少与季节变化进行总结。气 温:月均温均在20℃以上,年较差较小,全年高温。降水:年降水总量大,降水总量>1500mm;降水季节分配不均,12月--次年4月多雨,5--11月少雨,有明显干湿季。【小问3详解】分析该岛地形对气温与降水的影响,主要从年均温的空间分布和降水的空间分布分析。从年均温空间分布可知,该岛屿年均温由四周向中部递减,主要是该岛地势中部海拔高,气温低,四周海拔低,气温高。从年降水量分布可知,该地位于南半球20°S左右,受东南信风影响,该岛东部山坡为东南信风的迎风坡,降水较多,多地形雨,岛屿西部为背风坡雨影区,降水较少,降水空间分布东西差异较大。【点睛】留尼汪岛为火山岛,火山岛锥状山体一般中部高四周低;当某地受来自海洋的信风影响时,一般降水较多。2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下图示意青藏高原附近地区从渐新世(3400万年—2300万年前)至现代三个不同时期南北向海拔变化剖面。(1)从内力作用角度解释青藏高原的形成过程。(2)指出图示渐新世和现代两个阶段可可西里的主要植被类型。(3)从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角度,分析甲区域现代地表景观的成因。【答案】(1)印度洋板块向北运动,与亚欧板块碰撞挤压,使地壳不断抬升。(2)渐新世:(热带)森林;现代:荒漠(荒漠草原)。(3)因青藏高原隆升,阻挡了南方海洋湿润气流(夏季风或西南风),使甲区域降水稀少, 气候干燥,大陆性强;(因气候干燥,)河流稀少,地表水缺乏,植被覆盖率低;(昼夜温差大,)(物理)风化作用及风力作用强,荒漠、戈壁广布。【解析】【分析】本大题以青藏高原附近地区三个不同时期剖面图为材料,涉及内力作用、地质年代、地理环境整体性等相关内容,主要考查学生从图中获取并解读信息,调用所学知识解释地理问题能力。【小问1详解】从图中可以看出青藏高原不断抬升,再结合板块构造学说,该地南部处于板块交界地带,印度洋板块向北运动,与亚欧板块碰撞挤压,使地壳不断抬升,最终形成青藏高原。【小问2详解】渐新世可可西里分布有巨犀,巨犀是已知最大的陆生哺乳动物,因巨犀身材高大,脖颈很长,所以它们以树冠上的树叶为食,其为典型的热带森林动物;现代可可西里位于青藏高原,主要分布有藏羚羊,其主要生活在高山草原、草甸和高寒荒漠地带。由此推测可可西里在渐新世和现代两个阶段的主要植被类型分别为热带森林和高寒荒漠草原。【小问3详解】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强调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互相制约,共同构成自然地理环境,分析地表景观的成因可以从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两个角度回答。内力作用是基础,由于板块的碰撞,青藏高原不断隆升,高大的山脉和高原面阻挡了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和印度洋的西南季风所携带的海洋湿润气流,使该区域降水稀少,气候干燥,大陆性强;干旱的气候造成河流稀少,地表水缺乏,植被覆盖率低;该地区风化作用及风力作用强,荒漠、戈壁广布。2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秦岭主峰拔仙台附近区战因地质时期冰川活动遗留大量砾石堆,推积体远看形如冰川分布,被称为石冰川。石冰川堆积层下的水流称为暗流,水量丰富,石冰川在暗流的彩响下保持微弱下滑,在夏季与冬季滑动较为显著。下图示意拔仙台附近区域石冰川分布。 (1)指出该区域石冰川堆积层下暗流的主要补给来源。(2)简述该区域石冰川分布与地形的关系。(3)分析该区域石冰川堆积层下暗流水量丰富的原因。(4)说明该区域石冰川在冬、夏季向下滑动较为显著的原因。【答案】(1)湖泊水、季节性积雪融水、大气降水。(2)多分布于海拔3000m以上的山谷(或冰川槽谷区);沿谷地呈条带状延伸。(3)迎风坡,降水较丰富;海拔高,冬季积雪丰富;(部分石冰川)上游,有湖泊发育,提供较稳定径流补给;位于槽谷中,集水条件好;砾石粒径大,多空隙,地表水易下渗。(4)冬温低,暗流结冰,减小坡面摩擦力,石冰川在重力作用下易下滑;夏季大气降水丰沛,暗流流量大,石冰川下滑动能增强。【解析】【分析】本题采用材料加图示的方式引入石冰川,介绍其定义,特点以及分布,涉及陆地水体补给方式,冰川地貌形成的原因特点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读图分析能力,区域地理认知能力,综合思维能力。【小问1详解】本题考查陆地水体补给方式。河流水的补给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雨水补给、季节性积雪融水、冰川融水补给、湖泊和沼泽水补给、地下水补给。根据材料和图示分析可知,石冰川堆 积层下暗流主要补给主要来自大气降水下渗后补给,地势较高区域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以及部分上游湖泊水补给。【小问2详解】本题考查冰蚀地貌的成因。石冰川是一种大型的石河。是冰川消融后由冰碛物形成。是中低纬度高山寒冷地区特有的冰缘类型。根据图示观察分析可知,石冰川多分布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冰川槽谷区域,沿着槽谷呈条带状分布。【小问3详解】根据材料分析和图示观察以及上题分析可知,暗流水量丰富的原因一是石冰川位于东西走向秦岭南坡迎风坡,降水比较丰富;二是上游部分区域有湖泊发育,可以提供较为稳定的径流补给。三是石冰川位于槽谷中,地势低,集水条件好。四是海拔较高地区有积雪融水汇入;五是砾石粒径大,多空隙,地表水易下渗。【小问4详解】本题考查冰蚀地貌成因。冬季气温较低,地下暗流结冰与上层的石冰川接触时摩擦力较小,石冰川在重力作用下会向地势较低的地方移动下滑;夏季气温回升,冰雪融化,再加上降水汇入,石冰川暗流流量较大,石冰川下滑动能增强。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地理
发布时间:2023-02-12 10:33:05 页数:17
价格:¥3 大小:4.73 M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