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重庆市缙云教育联盟2023届高三历史8月质量检测试题(Word版附答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8

2/8

剩余6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重庆市2022-2023学年(上)8月月度质量检测高三历史【命题单位:重庆缙云教育联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在试卷上作答无效;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4.全卷共4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45分)1.周幽王为博得爱妃褒姒一笑,点燃烽火台,各地诸侯以为犬戎进攻,都带本部兵马急来救驾,诸侯们在得知无事后愤然而归。这就是家喻户晓的“烽火戏诸侯”的典故。该典故从侧面反映出当时A.西周统治尚能维持B.分封制趋于崩溃C.中央集权统治强化D.周幽王昏庸腐败难度:一般加入试题篮|详情2.秦朝县兵是由县令对有战斗能力的县住民在大范围内实行武装动员而组成的,在以县城为基地的军事活动中,县令发展成为军事指挥者。据此可知,当时秦朝A.尚未确立中央集权体制B.中央军事指挥权力下移C.宗族势力影响地方治理D.地方政权存在失序风险3.宋制规定,“执政官委御史台弹奏,尚书以下听长官纠劾以闻”,“自宰臣至百官,自三省至百司,任非其人,事有失当”,谏官“皆得谏正”。这反映出宋代A.以文制武策略得到贯彻B.宰相职权受到严重削弱C.专制主义集权高度发展D.中枢制衡机制日渐成型4.“揭帖”原为明初特许近臣密陈朝政得失的公文,后演变为内阁专享的密奏文书,故称“密揭”。明中后期,密揭成为内阁与皇帝沟通的主要方式,包括商榷票拟、随事指陈和承谕答对等。这种变化表明A.内阁的职能发生了重大转变B.官僚队伍能够有效制衡专制皇权C.明代政治体制日益走向僵化D.内阁在中枢决策中具有重要地位5.朱熹十分关注农事,在今江西、福建地区任职期间,每逢春播时节,都要事先颁发《劝农文》,要求农民及时播种。他认为,是否及时播种直接关系到收成的好坏。这反映A.宋代君主重视农业生产B.程朱理学强调实事求是C.南方地区得到较大开发D.传统农业注重精耕细作6.丝绸生产中如纺织、养蚕、种桑等工序一直是妇女的工作,男性主要负责耕种土地。到了16世纪,江南地区的养蚕由家庭作业跃升为地区作业,除了妇女仍然为生产蚕茧而忙碌外,男性也在纺车前工作。这表明当时A.妇女的社会经济地位显著提升B.民营手工业的经营模式发生变革C.市场扩大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D.农业经营以自由雇佣劳动为基础 7.明代有医书传世的医家中,有明确文献记载其为中途弃举从医者多达数十人,而未有医书传世的儒生弃举从医者更是不在少数,在各地方志及其他史料中有许多相关记载。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因素是A.八股取士阻断平民入仕道路B.医药事业进步带动从医热潮C.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传统观念D.经世致用思想改变价值取向8.陈寅恪认为《桃花源记》反映了魏晋时期因战乱而举族避难、建立堡坞共同体的现实;唐长孺则认为《桃花源记》所记载的这些迁入山林的百姓,在当时主要是为了逃避沉重的赋役。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A.《桃花源记》的文学价值远高于其史学价值B.《桃花源记》蕴含魏晋时期人口迁徙的信息C.堡坞共同体的主要功能是抵御游牧民族的入侵D.两晋政府对南迁的民众征派的赋役超过当地人9.明清时期,许多从事工商业的地主由农村迁居城镇,由于对土地无法直接经营,对农业生产也无法干预,在拥有土地所有权的前提下把土地经营、使用权转给他人,而坐收地租,这就是永佃制。永佃制A.推动了大土地制的产生B.促进了近代城市的兴起C.推动了重农抑商的实行D.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10.据《论语·子张》载,孔子明确主张“学而优则仕”,认为士人学成之后,就应该做官,去实践自己的政治主张。孔子的这一思想A.得到了当时贵族阶层的推崇B.打破了诸侯国间的隔绝状态C.体现了儒者的责任担当意识D.加速了诸子百家思想的交融11.据传,棠樾鲍氏家族至鲍淑芳时已有“忠”“孝”“节”牌坊,独缺“义”字坊。鲍淑芳官至两淮盐运使司,掌握江南盐业命脉,他为了让皇帝恩准赐建“义”字坊,曾捐粮十万担,捐银三万两,修筑河堤八百里,发放三省军饷。据此可知,该建筑A.蕴含程朱理学观念和人文情怀B.是官造民间祠堂的标志性建筑C.折射出当时社会动荡贫富分化D.彰显了盐商强大的社会影响力12.两汉时期,朝廷大力修建各类祠堂,主要有宗族祠堂、显宦名哲祠堂等,民间亦盛行立祠之风。这些祠堂规模宏伟,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用来祭祀祈福、纪念缅怀和昭德劝来。汉代祠堂的兴盛A.丰富了儒学思想的内涵B.促进了祖先崇拜观念的普及C.扩大了儒家学说的影响D.便利了诸子百家思想的融合13.清初思想家顾炎武结合评说历代制度和政治得失,对君主政治的暴虐和官僚士大夫的腐败进行了深刻揭露,并提出独到的见解“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他强调A.建立“天下之法”B.“经世致用”C.“众治”D.“天下兴亡,匹夫有责”14.1978年,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了一件精美的漆箱,箱盖上绘有按星空方位标注的二十八星宿图,其中的星宿名称多数与《石氏星表》中的记载相同。这表明A.图像比文献记载更可靠B.西周重视天文观测C.文物与文献可相互印证D.楚国制漆工艺精湛15.诗、书、画是特定时代的产物。他们是艺术,同时也是历史。我们在学习欣赏文学艺术作品时,要关注从诗歌的咏唱和书画的无声倾诉中折射出的时代光泽,学会从多种途 径来感知历史,捕捉时代信息,把握时代脉搏。下列论述能符合上述观点的有①“草书圣手”张旭的狂草体现了盛唐时代开拓奔放的时代精神②颜真卿的楷书端庄浑厚、笔势开张、注重法度折射出唐王朝鼎盛,社会走上正规之时,法度和规范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需要。③宋代书法艺术出现“苏、黄、米、蔡”四大家,他们书法艺术各具情态、追求个性而忽略法度,倡导有意无法,提倡“我书意造本无法,点划信手烦难求”。这反映出宋代城市商品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兴起,社会生活丰富多样,社会平民化、世俗化。④中国印章的刻制讲究“印宗秦汉”。秦印雍容大度,精致不苟,折射出秦王朝,一统天下,“以法为教”,继往开来的社会特征;汉印方正质朴,端庄豪放,蕴涵着大汉统一王朝的恢弘气势和“兼收并蓄”的文化特征。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①③④D.②③④二、非选择题(满分55分)16.(16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东汉史学家荀悦认为:古时候建国,有大有小,这是在考察了前朝的弊端之后加以变通的结果。夏、商时代,诸侯国不过百里大小,所以诸侯弱而天子强,桀和纣得以肆行暴虐。周朝建国,吸取前代的教训,诸侯国的规模很大,方圆在五百里以上,提高诸侯的地位,制约王室的权力。到了周朝末年,诸侯强大,互相攻伐,而王室衰微,祸难重重。秦朝吸取周代的教训,改易制度,然而矫枉过正,废除分封制而实行郡县制,以强权统治天下。因此,秦帝得以独断专行,无所顾忌,奢侈淫逸,暴虐天下,然而仅仅统治了十四年就灭亡了。汉朝建立,吸取周、秦之教训,兼用周、秦之制度,既行分封,也设郡县,然而也发生了七国之乱这样的事件。此后都实行郡县制,废除了分封制。——(唐)赵蕤著;周苏平注译:《反经》(1)材料中荀悦认为“此后都实行郡县制”是否符合史实?结合相关史实予以说明。(6分)(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历史作用。(4分)(3)材料中,历代王朝都在吸取前朝教训,对此现象谈谈你的看法。(6分)17.(16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宋代土地交易频繁,草市、集市遍及各地,内外贸易限制大为减少。以李靓、陈亮、叶适为代表的一批士大夫反对空谈仁义道德,提出“义利双行”的主张。发展经济,扭转贫弱是宋代中期以后的社会愿望。为巩固政权,政府的政策导向也避免与社会对立,在民事、经济立法上与前代相比有较大改变。“官中条令,惟(土地)交易一事最为详备”,并规定卑幼未经尊长允许,典卖土地无效。关于遗嘱继承,条款复杂,序列完整,还出现遗嘱继承的真实详尽案倒。法律禁止各级官府借口官需勒索商人,强买强卖;禁止以公务为名,阻滞商旅,盘剥商人。市舶司在外商往来之际,慰劳送别,成为条例;鼓励外商投诉不法行为。——摘编自张晋藩主编《中国法制史》(1)分析宋代民事经济立法改革的背景。(8分)(2)概括宋代民事经济立法内容的特点,并说明民事经济立法改革在经济上的意义。 (8分)18.(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个重要思想,也是一种美好社会理想,就是“天下大同”。所谓“天下”者,是所有人所有民族所有国家共有之天下。所谓“大同”者,《礼记》中说:“天下为公,是谓大同”;《吕氏春秋》中说:“天地万物,一人之身也,此之谓大同。”基于“天下大同”,中国的古贤们还提出了“民惟邦本”“国以民为本”的民本主义。所谓“以民为本”,就是倡导社会经济、政治、活动和治国理政工作,要服从和服务于天下民众共同利益,实现“安民”“富民”“乐民”。西汉著名的政论家贾谊就说过:为政者应“以富乐民为功,而以贫苦民为罪”。当然,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里,统治者没有也不可能贯彻实行“天下为公”“以民为本”,没有也不可能真正“安民”“富民”“乐民”。但是,“天下大同”和“以民为本”这种体现人民性、民主性的先进思想和美好社会理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却一直为致力于社会进步的志士和劳动人民在不断追求和长期实践斗争中传承下来。——摘编自滕文生《天下为公:中华文明的世界贡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19.(11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魏晋南北朝时期起于曹丕废汉自立(公元220年),止于隋灭陈(公元589年),历时将近400年。就其时代特征而言,有以下几点:①政治局面:长期分裂割据。②民族关系:在冲突中走向融合。③国家制度:承秦汉启隋唐这一时期的许多制度,表现出承前启后的过渡性。④士族政治:在盛极而衰的过程中显示其特色与能量。⑤思想文化:包容异质和张扬个性。请你选择上述关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特征的任意两个方面进行阐释说明。 ★秘密·2022年8月19日17:45前重庆市2022-2023学年(上)8月月度质量检测2022.08高三历史答案及评分标准【命题单位:重庆缙云教育联盟】1.A(依据材料可知,反映的是“烽火戏诸侯”的典故。结合所学可知,西周实行分封制,在分封制下,诸侯有朝觐、纳贡以及随从周王作战的义务,“烽火戏诸侯”体现了诸侯保卫周王室的现象,这也说明当时西周统治尚能维持,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分封制仍然发挥作用,而非崩溃,分封制趋于崩溃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排除B项;西周时期尚未实现最高权力的集中,而且中央集权建立是在秦朝,排除C项;D项不是材料现象的本质,排除。故选A项。)2.D(依据材料“在以县城为基地的军事活动中,县令发展成为军事指挥者”,可以看出随着军事动员的组织,县令的作用将会更加的突出,权力更大,D项正确;秦朝已经建立中央集权体制,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中央军事指挥权力的变化,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宗族势力的影响,排除C项。故选D项。)3.C(本题考查宋代谏官制度。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宋代重视谏官,扩大谏官的职能,这反映了专制主义集权的发展,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文官对武将的牵制,排除A项;宰相被纳入监察范围,这不意味着宰相职权受到削弱,排除B项;中枢制衡机制在宋代以前就已经成型,排除D项。故选C项。)4.D(材料中密揭成为内阁与皇帝沟通的主要方式,并成为内阁的特权,与明代中后期政治变化有关系,由于密揭涉及内容多且重要性强,故显示了内阁的重要性,D项正确;密揭内容均是内阁制完善后一贯拥有的权力,不能说职能发生重大转变,排除A项;B项不符合内阁制的特征和属性,排除;“政治体制僵化”一般指拘泥旧制,缺乏灵活处置权力,导致政治运转丧失活力,材料没有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5.D(朱熹重视农业,尤其强调农时,这体现了传统农业注重精耕细作特征,D项正确;朱熹不属于君主,排除A项;B项内容与题无关,排除B项;材料内容无法看出南方地区得到较大发展,排除C项。故选D项。)6.C(根据材料“到了16世纪,江南地区的养蚕由家庭作业跃升为地区作业,除了妇女仍然为生产蚕茧而忙碌外,男性也在纺车前工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种情况的出现是因为丝织品消费市场的扩大使得江南地区从事丝织业的人变多,丝织业发展繁荣,这说明市场扩大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C项正确;妇女的社会经济地位显著提升,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只体现了男性业开始从事丝织行业,没有体现民营手工业的经营模式发生变革,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手工业,不是农业,排除D项。故选C项。)7.C(根据“有明确文献记载其为中途弃举从医者多达数十人,而未有医书传世的儒生弃举从医者更是不在少数,在各地方志及其他史料中有许多相关记载”可得出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更多的人愿意从事医疗事业而不科举,因为从医可以赚钱,因此观念发生变化,C项正确;八股取士之下普通人可以正常参加考试,排除A项;从医热是因为有利益的需求,而不是医学发展,排除B项;经世致用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B(依据材料“陈寅恪认为……”、“唐长孺则认为……”,可以看出这两位学者有共同之处就是,人口迁徙的信息,B项正确;“高于”表述错误,排除A项;材料不能看出堡坞共同体的主要功能是什么,排除C项;材料也不能得出对南迁的民众征派的赋役超过当地人,排除D项。故选B项。)2.D(根据材料“明清时期,许多从事工商业的地主由农村迁居城镇”“在拥有土地所有权的前提下把土地经营、使用权转给他人,而坐收地租”可知,地主把土地经营权转租别人,自己可以从事工商业,可以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D项正确;材料信息强调把土地土地经营权转租别人,不利于推动大土地制的产生,排除A项;近代城市的兴起需要各方面因素的推动,不能仅仅依靠从事工商业的地主,排除B项;中国古代一直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排除C项。故选D项。)3.C(据题意可知,孔子主张学而优则仕,提倡士人做官去实践自己的政治主张,因此体现了儒者的责任担当意识,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儒者的责任担当意识,这并没有得到贵族阶层的推崇和加速诸子百家思想的交融,排除AD项;当时诸侯间并不是隔绝的状态,排除B项。故选C项。)4.A(结合题中关键信息““忠”“孝”“节”牌坊,独缺“义”字坊”等可知棠樾鲍家牌坊反映了程朱理学在现实中的影响,而“捐银三万两,修筑河堤八百里”“乐善好施”等体现出了人文情怀,A项正确;该建筑不是祠堂,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出贫富分化,排除C项;材料信息不能彰显盐商的社会影响力,排除D项。故选A项。)5.C(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祠堂是供奉和祭祀祖先、先哲圣贤等的场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家慎终追远,倡导祭祀文化和孝道,故汉代祠堂的兴盛扩大了儒家学说的影响,C项正确;儒学思想内涵的丰富无法从材料得出,排除A项;B项表述中,“普及”之说材料无从体现,排除;D项表述中,“融合”之说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6.C(根据材料可知,顾炎武批判君主专制,提出“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强调“众治”,C项正确;黄宗羲的法律思想具有民主主义色彩,他详细比较了“一家之法”和“天下之法”,主张以后者取代前者,排除A项;“经世致用”指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指国家兴盛或衰亡,每个普通的人都有责任,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7.C(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的漆箱绘有按星空方位标注的二十八星宿图名称多数与《石氏星表》中的记载相同,说明出土文物与文献可以相互印证,C项正确;不能从图像或文献记载来评判史料的可靠性,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西周对天文观测的重视,排除B项;材料主旨不是说明楚国制漆工艺精湛,排除D项。故选C项。)8.B(“草书圣手”张旭的狂草体现了盛唐时代开拓奔放的时代精神,①正确;颜真卿的楷书端庄浑厚、笔势开张、注重法度折射出唐王朝鼎盛,社会走上正规之时,法度和规范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需要,②正确;宋代书法艺术出现“苏、黄、米、蔡”四大家,他们书法艺术各具情态、追求个性而忽略法度,倡导有意无法,提倡“我书意造本无法,点划信手烦难求”。这反映出宋代城市商品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兴起,社会生活丰富多样,社会平民化、世俗化,③正确;中国印章的刻制讲究“印宗秦汉”。秦印雍容大度,精致不苟,折射出秦王朝,一统天下,“以法为教”,继往开来的社会特征;汉印方正质朴,端庄豪放,蕴涵着大汉统一王朝的恢弘气势和“兼收并蓄”的文化特征。④正确;①②③④正确,B项正确;ACD项不全面,排除。故选B项。)9.(1)参考一:符合史实。说明:汉武帝逐渐解决了王国问题;荀悦是东汉人,东汉未实行分封制。参考二:符合史实。说明:秦汉以后,历朝均实行以郡县制为主体的地方行政制度;偶有分封,但也和西周分封制有本质的不同。 参考三:不符合史实。说明:西晋初年,晋武帝分封同姓诸王,酿成“八王之乱”;明初统治者封建藩王,导致“靖难之役”的叛乱。(6分)(2)作用:①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②郡县制有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4分,一点2分)(3)看法:①在历史进程中,有衰乱之世社会动荡的深刻教训,值得后人吸取;②要深刻认识历史教训,不能停留于表面;③要结合现实需要理性认识历史教训;④吸取历史教训不能生搬硬套。(6分,一点2分,任答三点,言之有理即可)17.(1)背景:①不抑兼并,土地流转加速;②商品经济发展,内外贸易繁荣;③士大夫价值观念转向“义利双行”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弛;④北宋中期出现积贫积弱局面,立法发展经济。(8分,一点2分)(2)特点:①以土地交易立法为重;②经济交易遵循封建礼制;③司法强调案例,灵活实用;④限制政府官员干预经济,保护商人利益;⑤鼓励外商来华贸易。(4分,一点1分,任答4点即可)意义:①促进租佃经济的发展;②维护了私有权益;③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④促进了外贸繁荣。(4分,一点1分)18.示例:论题:中国传统“天下为公”的思想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阐述:中国古代“天下为公”的思想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先秦时期,《礼记》中就提到了“天下为公”和“天下大同”的思想,《吕氏春秋》中也提出了对“大同”的理解,这表明“天下为公”的思想源远流长。秦汉以来,作为“天下为公”思想重要组成部分的“以民为本”思想屡被提及,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统治者也在不同场合提倡“天下大同”和“以民为本”,有利于“天下为公”思想的传承。总之,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天下为公”的思想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历史渊源,其推动了社会进步,成为了仁人志士和劳动人民的普遍价值追求。(12分,论题1分,阐述10分,总结1分,示例仅供参考,其它答案言之成理亦可)19.【示例一】民族关系:在冲突中走向融合。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冲突激烈,不同文化互相交流并趋向融合。在游牧民族力图征服中原的时候,民族矛盾冲突一般很激烈,但当他们在中原建立起政权之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又都推行“汉化”政策。主要表现方式有:尊崇以儒学经典为核心的汉族文化传统,推行儒学教育;抛弃“胡汉分治”的体制,缓和民族矛盾;重用汉族俊杰,特别是高门士族的代表人物,取得汉族民众的认可和臣服;推行汉族的服饰、语言、姓氏等风俗文化,实行胡汉之间的通婚,把汉化推向心理、血缘的层面。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政策,在这一方面是最为彻底的。魏晋南北朝的民族融合,为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把华夏文明推向新的辉煌,奠定了基础。【示例二】国家制度:承秦汉启隋唐这一时期的许多制度,表现出承前启后的过渡性。说明:选官用人制度,自察举、征辟之制经由“九品中正”制向科举制过渡;中央中枢机构,自“三公九卿”制向“三省六部”制转变;军事制度,出现于北朝的府兵制,发展成为隋唐府兵制的根基;赋税制度,曹魏的租调制是隋唐租庸调制的滥觞;土地制度,从曹魏“屯田”、西晋“占田”发展到北魏“均田”,为隋唐“均田制”所直接继承。这些发展中的重要制度,不仅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支撑着国家机器的运转,而且 为隋唐盛世的出现提供了制度保证。(特征2分,说明9分,符合题目要求且言之成理也可酌情赋分)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3-02-01 16:21:03 页数:8
价格:¥3 大小:56.08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