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重庆市缙云教育联盟2021-2022学年高三3月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9

2/19

剩余17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重庆市2021-2022学年(下)3月月度质量检测高三语文2022.03【命题单位:重庆缙云教育联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在试卷上作答无效;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4.全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古诗是古人心声的真实记录,是展现先民人生态度的可靠文本,正如清人叶變所说:“诗是心声,不可违心而出,亦不能违心而出……故每诗以人见,人又以诗见。”读诗就是读人,阅读那些长篇短什,古人音容笑貌如在目前,这是我们了解前人心态的最佳途径。清人沈德潜说:“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中国古人评价文学家时有一个优良传统,就是人品与文品并重。经过历代读者集体选择,凡是公认的大诗人,往往都是具备“第一等襟抱”的人物,其作品必然也是第一等真诗,从中可以感受真实心跳和脉搏,从而沦肌浃髓地领会传统文化精神。从《诗经》《楚辞》到明清诗词,都具有很高的阅读价值,如果兼顾作品的经典意义、阅读难度等因素,唐诗宋词应是我们的首选阅读对象。唐诗宋词对于现代读者到底有什么价值?我们先来看唐诗宋词到底写的是什么内容。中国古典诗歌有一个最古老的纲领,就是“诗言志”。到了西晋,陆机在《文赋》中又提出“诗缘情”。有人认为二者是对立关系,但是初唐孔颖达在《左传正义》中说得很清楚:“情志一也”。情志就是指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包括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也包括对万事万物的价值判断。唐诗宋词的内容跟现代人没有距离,因为诗词中表达的那些内容都是普通人的基本情感、基本人生观和基本价值观。比如喜怒哀乐,对真善美的追求,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保家卫国英雄行为的赞美,唐宋人如此,现代人也如此。所以唐诗宋词中典范作品所表达的内心情感、思考和价值判断可以传递到今天,启发我们更细致地品味人生意义和美感。,当然,唐诗宋词对于现代人的最大意义,是其中的典范作品可以提升我们的情操、气质和人格境界,有深远教育作用。且举李、杜、苏、辛为例。李白热情讴歌现实世界中一切美好的事物,其诗中蕴含强大精神力量。杜甫诗中充满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和热爱天地万物的仁爱精神,是儒家思想积极因素的艺术表现,也是中华民族文化性格的形象凸现。苏轼在词史上首先打破晚唐以来词专写艳情的局限,他不但大量写作抒情述志、咏史怀古等题材,使词从音乐歌词向抒情诗转变,在以柔声曼调为主的传统词乐中增添高昂雄壮的因素。到了南宋,以辛弃疾为首的爱国词人把爱国主义主题变成当时词坛的主旋律,他们继承苏轼词中始露端倪的豪放词风,并以慷慨激昂和沉郁悲凉两种倾向充实了豪放风格。总的来说,李、杜、苏、辛的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而且具有提升读者人格境界的熏陶作用。阅读唐诗宋词的典范作品,可以在审美享受中不知不觉受到人格境界的感染,这个过程就像杜甫所描写的成都郊外的那场春雨一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摘编自莫砺锋《在读诗读人中感受万千气象》)材料二:在如何阅读和鉴赏唐宋词的问题上,我很认同清末民初词论家况周颐的一席话:“读词之法,取前人名句意境绝佳者,将此意境缔构于吾想望中,然后澄思渺虑,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这样,便能臻于“吾性灵与(词人之性灵)相浃而俱化”的境地(《蕙风词话》卷一)。照我看来,这种读词之法所重视与强调的,即是读者须与古代词人进行有关人生体验的“交流”与“对话”,如此才能达到两代人之间的精神沟通和心灵契合。此话如何理解?首先,从唐宋词人来说,尽管他们早已长眠地下,但其凝聚和贮存在那些不朽词篇中的人生体验却至今犹保持着顽强的生命活力。美国优秀作家福克纳曾说:“艺术家的宗旨,无非是要用艺术手段把活动——也即是生活——抓住,使之固定不动;而到一百年之后有陌生人来看时,照样又会活动——既然是生活,就会活动。”虽然唐宋词人在主观上或许并无此种意愿,但在客观上他们又通过写词而把其生命活动和人生体验“抓住”并“固定”了下来;而当后之读者重读这些词篇时,词人的歌哭啼笑,词人的音容笑貌,以及他们的生存状态和精神面貌,就都会得到复活和浮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古老的唐宋词其实不老,尤其是它所贮存的丰厚人生意蕴则更保持着“常绿”的状态。故而读词实际就是在人生体验方面向前代词人“讨教”“求援”的过程,也是在古代先行者中间寻觅精神知音和良师益友的文化活动。这时,读者处于“受众”的地位,他们必须澄思渺虑,静静地倾听和深深地思索发自唐宋词人的种种心声。其次,在此同时,读者在阅读和欣赏唐宋词时,却又会依据自身特定的人生阅历和生活经验对原作的意蕴作出多种多样的诠释和解读,并将自己的独特感悟融入到对原作之“词境”与“词心”的理解之中,这就会进而扩展和拓深原词的思想意蕴。读者在读词过程中并不是处于被动的状态,他们可以且肯定会将其自身的某些人生体验反射给唐宋词篇,缘此就形成了读者与前代词人之间的跨时代“交流”与“对话”。而唯有这样的读词之法——读者尽可能地调动自身的人生经验和艺术想象力,“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这才能真正把词读深读透。(摘编自杨海明《唐宋词与人生》),1.下列对唐宋诗词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唐宋诗词成为我们首选阅读对象,其阅读价值高于《诗经》《楚辞》和明清诗词。B.唐宋诗词体现的普通人的价值观,多是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对保家卫国行为的赞美。C.李、杜、苏、辛的作品是唐宋诗词中的典范,风格各异但都具有深远的教育作用。D.唐宋词人为贮存丰厚的人生意蕴,将体验“抓住”并融人诗歌创作中传递给读者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凡是能写出第一等真诗的诗人,他必然有第一等襟抱,也必然有第一等学识。B.作者认为,陆机提出“诗缘情”否定了中国古典诗歌“诗言志”的古老纲领。C.古典诗歌的典范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而且能提升读者的人格境界。D.当代人阅读优秀古典诗歌能够从中汲取精神力量,两则材料对此均有所论及,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要想了解一位诗人的襟怀抱负,最佳途径就是阅读他的诗歌,因为读诗就是读人。B.古代诗歌之所以具有现实价值,是因为它们表达了古今共有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C.读者须与古代诗人进行有关人生体验的“交流”与“对话”,才能把诗读深读透。D.唐宋诗词的内容与现代读者没有距离,在这一点上,两则材料的观点是不一致的。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论证了现代人与古代诗词之间的关系,但论证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要说明不同之处。5.下面这段对王国维读词评析材料,体现了况周颐的“读词之法”,请结合材料二第一段的内容对此简要说明。王国维读李璟词时,对《摊破浣溪沙》中“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两句大加赞赏,认为“大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人间词话》)。他选择这首词中意境绝佳的两句鉴赏,不仅读出了萧瑟秋景衬托下女主角哀怨的心境,还因自己多愁善感的性格,得出了词中深寓忧患意识的结论。【1~5题答案】【答案】1.C2.B3.D4.①材料一侧重谈唐诗宋词对现代人的价值和意义;②材料二侧重谈现代人如何读懂古代诗歌。5.①况周颐认为读词应“取前人名句意境绝佳者”,王国维选取了李環词意境绝佳的两句词来鉴赏;②况周颐主张读词应“将意境缔构于吾想望中”“澄思渺虑”,王国维从李璟词萧瑟秋景的描写中体会到女主角哀怨的心境;③况周颐提出读词要“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将自己的主观投入到词作中与诗人对话),王国维也因自己多愁善感的性格,得出李璟词中深寓忧患意识的结论。【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本内容及文中重要概念的能力。A.“唐诗宋词阅读价值高于《诗经》《楚辞》和明清诗词”错,无中生有。原文相关表述为“从《诗经》《楚辞》到明清诗词,都具有很高的阅读价值,如果兼顾作品的经典意义、阅读难度等因素,唐诗宋词应是我们的首选阅读对象”,可见并没有说唐诗宋词阅读价值高于《诗经》《楚辞》和明清诗词。B.“多是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对保家卫国行为的赞美”错,“多是”不当,原文中“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保家卫国英雄行为的赞美”是举例证明“诗词中表达的那些内容都是普通人的”“基本价值观”,不存在范围、数量的判断。D.“唐宋词人为贮存丰厚的人生意蕴,将体验‘抓住’并融入诗歌创作中传递给读者”错误,文中没有说唐宋词人“为贮存丰厚的人生意蕴”而写作,而是创作出的作品“贮存丰厚的人生意蕴”,选项颠倒了二者关系。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B.“作者认为,陆机提出……”错误。原文表述是“中国古典诗歌有一个最古老的纲领,就是‘诗言志’。到了西晋,陆机在《文赋》中又提出‘诗缘情’。有人认为二者是对立关系”,可见这既不是作者的观点,也不是陆机的观点,陆机的“诗缘情”并非否定“诗言志”;文中是说“有人认为二者是对立关系”。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把握文中观点态度能力。D.“两则材料的观点是不一致的”错误。结合“唐诗宋词对于现代人的最大意义,是其中的典范作品可以提升我们的情操、气质和人格境界,有深远教育作用”“读者在阅读和欣赏唐宋词时,却又会依据自身特定的……这就会进而扩展和拓深原词的思想意蕴”“读者须与古代词人进行有关人生体验的‘交流’与‘对话’,如此才能达到两代人之间的精神沟通和心灵契合”等分析,两则材料的观点是一致的,都认同“唐宋诗词的内容与现代读者没有距离”。故选D。【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材料的主要内容的能力。(1,)结合“读诗就是读人,阅读那些长篇短什,古人音容笑貌如在目前,这是我们了解前人心态的最佳途径”“从《诗经》《楚辞》到明清诗词,都具有很高的阅读价值,如果兼顾作品的经典意义、阅读难度等因素,唐诗宋词应是我们的首选阅读对象”“唐诗宋词对于现代读者到底有什么价值”“唐诗宋词对于现代人的最大意义,是其中的典范作品可以提升我们的情操、气质和人格境界,有深远教育作用”等分析,材料一侧重谈唐诗宋词对现代人的价值和意义。(2)结合“首先,从唐宋词人来说,尽管他们早已长眠地下,但其凝聚和贮存在那些不朽词篇中的人生体验却至今犹保持着顽强的生命活力”“其次,在此同时,读者在阅读和欣赏唐宋词时,却又会依据自身特定的人生阅历和生活经验对原作的意蕴作出多种多样的诠释和解读,并将自己的独特感悟融入到对原作之‘词境’与‘词心’的理解之中,这就会进而扩展和拓深原词的思想意蕴”等分析,材料二侧重谈现代人如何读懂古代诗歌。【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1)结合“我很认同清末民初词论家况周颐的一席话:‘读词之法,取前人名句意境绝佳者,将此意境缔构于吾想望中,然后澄思渺虑,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王国维读李璟词时,对《摊破浣溪沙》中‘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两句大加赞赏,认为‘大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人间词话》)。他选择这首词中意境绝佳的两句进行鉴赏”分析,况周颐认为读词应“取前人名句意境绝佳者”,王国维选取了李璟词意境绝佳的两句词来鉴赏。(2)结合“不仅读出了萧瑟秋景衬托下女主角哀怨的心境”“取前人名句意境绝佳者,将此意境缔构于吾想望中,然后澄思渺虑”分析,况周颐主张读词应“将意境缔构于吾想望中”“澄思渺虑”,王国维从李璟词萧瑟秋景的描写中体会到女主角哀怨的心境。(3)结合“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因自己多愁善感的性格,得出了词中深寓忧患意识”分析,况周颐提出读词要“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王国维也因自己多愁善感的性格,得出李璟词中深寓忧患意识的结论。(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回乡已成客金小林唐天宝三年(744年),81岁高龄的贺知章,鬓发稀疏地回到阔别半世纪之久的故乡。让老贺没想到的是,自己“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迎接他的竟是“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这样一个场景。此刻,站在自家门前的村道上,刚过不惑之年的你,已能深刻体会1270多年前那位耄耋老人的哀情了:你叫什么名字?你爸爸是谁?一群五六岁的孩童在村道上,哗哗哗地玩着滑板车。你逮住其中的一个男孩问。,你是谁呀?我不认识你。男孩调皮地反诘,竟让你一时语塞。男孩一溜烟儿滑走了。男孩认定,眼前这个陌生的中年男人不属于这个山村。是的,男孩有理由这样想。山村不大,一条浅浅的小溪自北往南流过,两岸只错落着几十幢新旧不一的房屋,日常住家的不过三五十人。天天在村道上玩耍,哪还有不认识的村里人啊。可你也没骗人。二十多年前,你刚成为山村里的第一个大学生时,小男孩父亲一辈的村童,曾一度被长辈们念叨:读书努力点,以后像高宇哥一样考上大学。高宇是你的曾用名。只有在这个方圆不过两三里的山村,这曾用名才会被提及。如今,你已经从过去的高宇哥变成了高宇叔、高宇伯伯。再过几年,该有人喊你高宇叔公、高宇伯公了。每次回到故乡,傍晚时分,你总喜欢在家门口的村道上站着。南来北往的村民,纷纷从山上、田间、地头回家,都会从这里经过。你便可挨个地和他们打招呼:新阳太公、东香叔婆、关富叔、献娇婶……其实村上与你曾祖、祖父一辈的同龄人早已不在了,那些被喊作太公、叔婆的,只是辈分高,年纪都和你父母相仿。这两年回家,你仍喜欢站在门前,看夕阳落山,迎暮色中的村民归来。只是在打招呼问候时,你逐渐改掉了名加辈分的习惯。因为你尴尬地发现,经常人到跟前了,你还一时记不清他们名字。总不能等人家长辈先喊吧,情急之下你便直接喊叔公、叔婆,叔叔、婶婶了。你想明白了,自己就像只风筝,从这个小山村放飞。二十多年了,越飞越远,远得快看不清大地的模样。而今回到山村,你已经被乡亲们当客人招待了。你要是在哪一户乡亲门前跟男主人聊上几句,用不了一蓬烟工夫,叔婆或者婶婶,便会从锅灶头里荡悠悠地端出一碗满满浓香的糖茶。要是再待久一点,很可能是一碗两只土鸡蛋加火腿瘦肉或面条的点心。这本是乡下人家待客之道,你已然成了客人。把你当客人的,还有你的父母亲。尽管每次回乡,你只住两三天,但母亲的准备总是满满的仪式感。回去头两天,接到消息的母亲,早把盖的垫的所有被褥,都搬到阳光底下翻晒好,再铺套上洁净的床单被套枕套。而几乎是在准备床铺的同时,母亲又开始操心餐桌了。米是父亲种的,米缸里常年丰盈着。田间地头每块菜地,一年四季早晚能摘什么菜,母亲心里有底。只是,餐桌再丰富,母亲总觉得还亏待了一年只回三五趟家的你。每一回,母亲总在你到家的当天,张罗着做豆腐。头晚上就浸下了黄豆,一大早便起来磨豆子。无论你在午饭时还是晚饭前赶到家,母亲总能把白花花的豆腐端上桌来。过去在乡下,肉类只在年节时才有,日常里来了贵客,乡亲们就磨豆腐招待。而今在母亲的心中,做豆腐依旧是最高的待客之道。,这两年你还发现一个规律:每次回到家里,母亲忙前忙后的像个陀螺围着你转;父亲却只偶尔帮衬着到地里摘个菜,去屋后搬些柴火,东逛西逛的,似乎特悠闲。其实你知道,父亲是特地闲赋给你看的。家里的毛竹山明年是大年,得赶在今秋把杂木荒草给伐除一遍,冬天就开始长笋了。你知道,父亲在你回家头一天还在山上除草;你也知道,你返城的当天,父亲就会继续去山里干活。家里那几片毛竹山,足够老父亲独自砍伐一整个秋天。从前每次回乡,你总会第一时间询问母亲,爸去哪里干活了。无论在多远的田地还是山间,你都会尽快换上粗衣,赶过去帮忙。你无法容忍自己在家待着什么都不做,却让上了年纪的父亲一个人在野外。有一年立夏回家,正是栽秧时节,你高卷着裤管跟父亲在水田里干了两天活。末了,你发现小腿肚上,有了四五十个细小的红点点。你没放在心上,那是故乡特有的一种小飞虫的杰作。小时候也经常被咬,只要酣睡上一晚起来,红点自行就淡退了。可那一次却不一样,早晨起来,红点变成了红包包,而且奇痒。回到城里,红包包进一步恶化,最后你不得不去皮肤科用了小半个月的药才好。这事被父亲知道后,从此多留了个心眼。每次你回家,父亲农活再忙也不上山下地。虫咬事件,是故乡和你在某种意义上的一次诀别。你对小飞虫不再具备免疫力了,那曾是故乡盖在你身上的印戳,现在被时光抹去了。这无异于故乡向你郑重宣告,你不再属于这片土地,你只是短暂停留的客人。人们在年轻的时候,总是一个劲地往前冲,不知道回头。步入中年后,你就像一匹跑累的马儿,时不时停下来回望来时的路。这时才发现,你已经把许多东西落在了出发的地方。这个地方,母亲生了你,这个地方埋葬着你的祖先。你,越来越惦记故乡了;故乡,正一点一点忘了你。——摘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20年9月12日,有删减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写“你”回乡后五六岁的孩童视“你”为陌路人的经历,既说明了“你”回家的次数少,又表达了“你”失落的情绪。B.故乡人乃至“你”的父母把“你”当作客人,“你”越来越感到故乡在疏远“你”,这让“你”感到寂寞和不安。C.长期离开故乡,很少有机会参加故乡的劳动,“你”对故乡的小飞虫都不再具备免疫力,“你”感觉故乡的飞虫印在你身上的印戳都被时光抹去了,“你”成了故乡的客人。D.“你,越来越惦记故乡了;故乡,正一点一点忘了你”,流露出“你”对故乡人忘却自己的不满以及“你”心理的不平衡。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以贺知章的诗句以及回乡的情景和感受开篇,自然引出了下文“你”回乡的相似的境况,具有铺垫的作用。B.文章采用了倒叙、补叙等叙事方式,不仅丰富了文章内容,而且对往事的回忆跌宕起伏,顿生波澜,避免了平铺直叙。C.文章以第二人称行文,以旁观者的视角来记录审视“你”的经历和感受,这样使文章所写内容显得更为客观可信。D.文章用对比的手法,通过过去回乡与现在回乡今昔的差异、故乡人对自己的变化、自己感受的变化等,反映主题。8.小说中的“你”是如何看待故乡人包括自己的父母把自己当作客人对待这种现象的?试作简要回答。9.也许将来你也会像文章主人公一样远离故乡,请结合从文章中得到的启示来谈谈你怎么做可以避免自己成为故乡的“客人”。请简要概括。【6~9题答案】【答案】6.D7.C8.①“你”离开故乡时间太久,故乡的人已经不认识“你”了,村里人感觉你已经不是故乡人,而是故乡的客人了。②你回家的次数少,呆的时间短,父母对你的归来很期待,很重视,想给你最周到的招待和照顾,满满的仪式感像是招待贵客。9.①常回故乡看看。②常与故乡人交流。③积极参与故乡劳动建设。【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D.“流露出‘你’对故乡人忘却自己的不满以及‘你’心理的不平衡”分析错误。依据原文“人们在年轻的时候,总是一个劲地往前冲,不知道回头。步入中年后,你就像一匹跑累的马儿,时不时停下来回望来时的路。这时才发现,你已经把许多东西落在了出发的地方。这个地方,母亲生了你,这个地方埋葬着你的祖先”可知,因为人们在“年轻的时候”,“不知道回头”,“步入中年后”,“时不时停下来回望来时的路”,“这时才发现,你已经把许多东西落在了出发的地方”,这个地方就是故乡,“你”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惦记故乡,而“故乡人”却因为“你”长时间的离开而越来越不认识“你”,体现出“你”因长时间离开“故乡”而使得“故乡人”不认识自己的伤感、无奈之情。故选D。【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能力。C,.“这样使文章所写内容显得更为客观可信”分析错误。文章采用第二人称行文,增加亲切感,无形之中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而采用第三人称行文,才是以一个冷静的旁观者的身份来进行叙述,从而显得比较客观公正。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首先,依据原文“此刻,站在自家门前的村道上,刚过不惑之年的你,已能深刻体会1270多年前那位耄耋老人的哀情了”“你叫什么名字?你爸爸是谁”“你是谁呀?我不认识你。男孩调皮地反诘,竟让你一时语塞”“男孩认定,眼前这个陌生的中年男人不属于这个山村”等内容可知,“你”回到故乡时,你已经不认识故乡人了,而故乡的人也不认识“你”了,说明“你”离开故乡时间太久了。其次,“你”每次回家,母亲的表现:“你只住两三天,但母亲的准备总是满满的仪式感。回去头两天,接到消息的母亲,早把盖的垫的所有被褥,都搬到阳光底下翻晒好,再铺套上洁净的床单被套枕套。而几乎是在准备床铺的同时,母亲又开始操心餐桌了”;父亲的表现:“父亲却只偶尔帮衬着到地里摘个菜、去屋后搬些柴火,东逛西逛的,似乎特悠闲。其实你知道,父亲是特地闲赋给你看的”,“你”离开家乡二十多年,如今回到家乡,母亲提前晒被褥,换床单被套枕套,操备饭菜,特意做招待贵客的豆腐,父亲农活再忙,也不下地干活了。这些说明父母内心特别盼望“你”的归来。【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首先,据原文“此刻,站在自家门前的村道上,刚过不惑之年的你,已能深刻体会1270多年前那位耄耋老人的哀情了”“二十多年前,你刚成为山村里的第一个大学生时,小男孩父亲一辈的村童,曾一度被长辈们念叨:读书努力点,以后像高宇哥一样考上大学”等内容可知,“你”之所以成为故乡的客人,是因为“你”离开故乡太久了,让“你”不认识故乡人,故乡人也不认识“你”。基于此,要想避免成为故乡的“客人”,就要常回故乡看看。其次,依据原文“每次回到故乡,傍晚时分,你总喜欢在家门口的村道上站着。南来北往的村民,纷纷从山上、田间、地头回家,都会从这里经过。你便可挨个地和他们打招呼:新阳太公、东香叔婆、关富叔、献娇婶……”“这两年回家,你仍喜欢站在门前,看夕阳落山,迎暮色中的村民归来。只是在打招呼问候时,你逐渐改掉了名加辈分的习惯。因为你尴尬地发现,经常人到跟前了,你还一时记不清他们名字。总不能等人家长辈先喊吧,情急之下你便直接喊叔公、叔婆,叔叔、婶婶了”等内容可知,因为“你”不常回家,与故乡人的沟通交流就少,所以故乡人把“你”当成客人。基于此,要想避免成为故乡的“客人”,就要常与故乡人沟通交流。最后,依据原文“有一年立夏回家,正是栽秧时节,你高卷着裤管跟父亲在水田里干了两天活。末了,你发现小腿肚上,有了四五十个细小的红点点。你没放在心上”“,可那一次却不一样,早晨起来,红点变成了红包包,而且奇痒。回到城里,红包包进一步恶化,最后你不得不去皮肤科用了小半个月的药才好。这事被父亲知道后,从此多留了个心眼。每次你回家,父亲农活再忙也不上山下地”等内容可知,因为长时间离开故乡,“你”已经“水土不服”了,就连“你”也觉得自己“不再属于这片土地”,“只是短暂停留的客人”。基于此,要想避免成为故乡的“客人”,就要积极参与故乡的劳动建设,为家乡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二、古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尚野,字文蔚,其先保定人,徙满城。野幼颖异,祖母刘,厚资之使就学。至元十八年,以处士征为国史院编修官。二十年,兼兴文署丞,出为汝州判官,廉介有为,宪司屡荐之。二十八年,迁南阳县尹。初至官,狱讼充斥,野裁决无留滞,涉旬,遂无事。改怀孟河渠副使,会遣使问民疾苦,野建言:“水利有成法,宜隶有司,不宜复置河渠官。”事闻于朝,河渠官遂罢。大德六年迁国子助教诸生入宿卫者岁从幸上都丞相哈刺哈孙始命野分学于上都以教诸生仍铸印给之上都分学自野始俄升国子博士,诲人先经学而后文艺,每谓诸生曰:“学未有得,徒事华藻,若持钱买水,所取有限,能自凿井及泉而汲之,不可胜用矣。”时学舍未备,野密请御史台,乞出帑藏所积,大建学舍以广教育。仁宗在东宫,野为太子文学,多所裨益,时从宾客姚燧、谕德萧渼入见,帝为加礼。至大元年,除国子司业,近臣奏分国学西序为大都路学,帝已可其奏,野谓国学、府学混居,不合礼制,事遂寝。四年,拜翰林直学士、知制诰同修国史。诏野赴吏部,试用荫补官,野多所优假。或病其太宽,野曰:“今初设此法,冀将来者习诗书、知礼义耳,非必责效目前也。”众乃服。皇庆元年,升翰林侍讲学士。延祐元年,改集贤侍讲学士,兼国子祭酒。二年夏,移疾归满城,四方来学者益众。六年,卒于家,年七十六。赠通奉大夫、太常礼仪院使、护军,追封上党郡公,谥文懿。野性开敏,志趣正大,事继母以孝闻,文辞典雅,一本于理。(节选自《元史·尚野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大德六年/迁国子助教诸生/入宿卫者/岁从幸上都丞相/哈刺哈孙始命野分学于上都以教/诸生仍铸印给之/上都分学自野始/B.大德六年/迁国子助教/诸生入宿卫者/岁从幸上都/丞相哈刺哈孙始命野分学于上都/以教诸生/仍铸印给之/上都分学自野始/C.大德六年/迁国子助教诸生/入宿卫者/岁从幸上都/丞相哈刺哈孙始命野分学于上都/以教诸生/仍铸印给之/上都分学自野始/D.大德六年/迁国子助教/诸生入宿卫者/岁从幸上都丞相/哈刺哈孙始命野分学于上都以教/诸生仍铸印给之/上都分学自野始/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至元,是元世祖忽必烈的年号。年号是我国古代帝王用来纪年的名号。B.处士,有德才而隐居不愿做官的人或未做官的士人,文中指前者。C.移疾,旧时朝中官员上书称病,多为居官者要求辞官隐退的婉语。D.国子祭酒,古代的学官名,为国子学或国子监的主管官,始于晋武帝。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尚野幼时聪慧,读书应召。尚野自幼聪颖异常,在祖母刘氏资助下读书学习,后以处士身份被征召为国史院编修官。B.尚野清廉耿直,居官有为。尚野在汝州任上因清廉有为多次被上司举荐,改任河渠副使时,派遣使者询问百姓的疾苦。C.尚野重视教育,广建学舍。尚野担任国子博士时密请御史台,请他们拿出些国库藏的财物,广泛建设学校,推行教育。D.尚野文章典雅,受人敬服。尚野多次担任学官,教学以经学为先,文章以理作为标准,辞官回乡后,来求学的人更多。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会遣使问民疾苦,野建言:“水利有成法,宜隶有司,不宜复置河渠官。”(2)学未有得,徒事华藻,若持钱买水,所取有限,能自凿井及泉而汲之,不可胜用矣。14.在尚野试用荫补官时为什么有人批评他?结果怎样?请简要说明。【10~14题答案】【答案】10.B11.B12.B13.(1)恰逢(朝廷)派遣使者询问百姓疾苦,尚野提议:“水利有既成之法,应该隶属有关官员,不应该再设置河渠官。”(2)学习没有收获,仅仅追求华丽的辞藻,如果拿着钱买水,所得有限,能够自己凿井和泉来汲取水,那就用不尽了。14.原因:因为他给了许多人便利和优裕。结果:他认为现在刚刚开始推行这种选官方式,希望将来的人能学习诗书、懂得礼义。人们听了他的说法,都心悦诚服。【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译:大德六年,(尚野)迁任国子助教。入住值宿宫禁、担任警卫的诸生,每年跟随皇帝到上都。丞相哈刺哈孙开始任命尚野在上都分学来教导诸生,仍旧铸造印信给他,上都分学从尚野开始。,“迁”是动词,宾语是“国子助教”,“诸生”是下一句的主语,所以“国子助教”和“诸生”之间要断开,排除AC;“幸”动词,指君王到某处,宾语是“上都”,动宾后要断开,且“丞相”是指哈刺哈孙,二者之间不能断开,排除D。故选B。【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B.“文中指前者”错误,文中的“处士”应是指后者,即未做官的士人。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尚野……派遣使者询问百姓的疾苦”错误,结合文中“会遣使问民疾苦,野建言……事闻于朝,河渠官遂罢”可知,应该是朝廷派遣使者来询问百姓疾苦,不是尚野派遣使者询问。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会”,恰逢,正赶上;“隶”,隶属;“有司”,有关官员;“置”,设置。(2)“徒”,只是,仅仅;“事”,追求,谋求;“汲”,汲取;“胜”,完,尽。【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从“诏野赴吏部,试用荫补官,野多所优假。或病其太宽”可知,尚野试用荫补官时因为太过宽容,给了很多人便利,导致有人批评他。从“野曰:‘今初设此法,冀将来者习诗书、知礼义耳,非必责效目前也。’众乃服”可知,尚野之所以宽容是因为现在刚刚开始推行这种选官方式,希望将来的人能学习诗书,懂得礼义,人们听了他的解释,都心悦诚服。参考译文:尚野字文蔚,他的祖先是保定人,搬迁到满城。尚野幼年的时候非常聪颖,祖母刘氏花巨资帮助他就学。至元十八年,凭借处士的身份被征召担任国史院编修官。二十年,兼任兴文署丞,出京担任汝州判官,廉洁耿直有所作为,宪司多次推荐他。二十八年,迁任南阳县尹。刚到任时,那里的案件和诉讼积压很多,尚野进行裁审处理,不使它们被拖延搁置起来,经过了十天的办理,就没有事了。改任怀孟河渠副使,恰逢朝廷派遣使者询问百姓疾苦,尚野提议:“水利有既成之法,应该隶属有关官员,不应该再设置河渠官。”事情上报到朝廷,河渠官一职就取消了。,大德六年,迁任国子助教,入住值宿宫禁、担任警卫的诸生,每年跟随皇帝到上都,丞相哈刺哈孙开始任命尚野在上都分学来教导诸生,仍旧铸造印信给他,上都分学从尚野开始。不久尚野升任国子博士,教导学生先教导经学后教导文艺,常常对诸生说:“学习没有收获,仅仅追求华丽的辞藻,如果拿着钱买水,所得有限,能够自己凿井和泉来汲取水,那就用不尽了。”当时没有建学舍,尚野密请御史台,请他们拿出些国库藏的财物,广泛建设学校来推行教育。仁宗还是太子的时候,尚野担任太子文学一职,有很多益处,当时跟随宾客姚燧、谕德萧渼进东宫见仁宗,仁宗给他厚于常规的礼仪。至大元年,尚野被授予国子司业一职,近臣上奏把国学西序为大都路学,皇帝已经认可近臣的上奏,尚野说国学和府学杂设在一起,不符合礼制,此事就被停止了。至大四年,授予尚野翰林直学士、知制诰同修国史。朝廷下诏让尚野到吏部任职,试用荫补官,尚野对此很多都是宽容优待的。有人责怪他太过宽容。尚野说:“现在刚设置这一法规,是希望将来的人能够熟读诗书,懂得礼仪罢了,不一定非要当前就取得成效。”众人才信服。皇庆元年,尚野升任翰林侍讲学士。延祐元年,尚野改任集贤侍讲学士,兼任国子祭酒。延祐二年夏天,尚野上书称病回归满城,四方来求学的人很多。延祐六年,死在家中,终年七十六。尚野被赠予通奉大夫、太常礼仪院使、护军的称号,并被追封上党郡公,谥号文懿。尚野性格通达明敏,志趣正直远大,侍奉继母凭借孝心而出名,文辞典雅,文章以理作为标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赠宜阳张使君①戎昱暂作宜阳客,深知太守贤。政移千里俗,人戴两重天。旧郭多新室,闲坡尽辟田。倘令黄霸②在,今日耻同年。【注】①使君:汉代称呼刺史,汉代以后用作对州郡长官的尊称。②黄霸:西汉名臣,做太守时政绩斐然,天下闻名。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中的“宜阳”照应了题目,“暂”字表现了诗人在宜阳作客时间之短。B.第三句写张使君通过施政在辖境内移风易俗,“千里”表现他的教化之广。C.“人戴两重天”指宜阳生活安定,与别处截然不同,人们对张使君很感激。D.第六句中的“尽”字表明宜阳这里的闲坡都开辟成了田地,有夸张的成分。16.诗人是怎样赞颂张使君的?请简要分析。【15~16题答案】【答案】15.C16.,①直抒胸臆。诗人在首联中直接点出自己了解张使君的贤能。②叙其政绩。中间两联指出当地风俗改变、户口增加、闲坡开辟。③运用典故(或答“衬托”)。以黄霸来衬托张使君政绩斐然。(意思对即可。)【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意象、表现手法和情感的能力。C.“与别处截然不同”错。“两重天”是得天独厚之意,“人戴两重天”是指宜阳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人们生活安定,诗中并没有把宜阳与别处进行相关比较。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的能力。(1)首联直抒胸臆。“暂作宜阳客,深知太守贤”,意思是诗人在宜阳作客时间虽短暂,但是诗人十分了解张使君是贤能的人,所以,开头两句诗人直接抒发自己对张使君的贤能的赞美。(2)中间两联叙其政绩。颔联“政移千里俗,人戴两重天”,意思是写张使君通过施政在辖境内移风易俗,宜阳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百姓生活安定。颈联“旧郭多新室,闲坡尽辟田”,意思是宜阳城外百姓大多住在崭新的房子里,这里的闲坡都开辟成了良田。中间两联指出当地风俗改变、户口增加、闲坡开辟,百姓安居乐业,这都是张使君的政绩。(3)尾联运用典故(衬托)。尾联“倘令黄霸在,今日耻同年”用政绩斐然、天下闻名的西汉名臣黄霸的典故,正面衬托张使君政绩斐然。(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逍遥游》中的斥鴳无法理解大鹏,称自己腾跃起飞,“__________,__________”,也就是飞行的极致了。(2)在《离骚》中,作者不愿意违背原则取悦他人,这使他陷入了失意与困窘之中,他用“__________,__________”直接抒发了自己的孤独烦闷。(3)《出师表》中诸葛亮认为宫中、府中官员应该是一个整体,因此在赏罚的原则上要做到“__________,__________”【17题答案】【答案】①.不过数仞而下②.翱翔蓬蒿之间③.忳郁邑余侘傺兮④.,吾独穷困乎此时也⑤.陟罚臧否⑥.不宜异同【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名篇名句的能力。小题1提示较为明显,但是迷惑性也较大,注意不要误写为第一段中的“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这两句,同时注意难写字“仞、翱翔、蓬蒿”的写法;小题2的提示虽然很明显,但是原文的理解难度较大,对应起来还是比较困难的,而且难写字“忳、郁邑、侘傺”的难度很大,要多多注意;小题3的难度不大,对应即可,注意难写字“陟、臧”的写法,还要注意“宜异同”这三个字的读音相近,万不可混淆了。三、语言文字运用(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紧挨着相国寺的小商品市场,设在一条长而又长的窄巷内,天天__________,熙来攘往,那__________的小摊和__________的顾客,还真像升平鼎盛的北宋“相国寺万姓交易”的盛况呢!那儿,摆着那么多卖各色小吃的食摊,四溢的香气,腾腾的烟雾,丁冬的碗盏,响亮的吆声。那个素享盛名的“第一楼”,更是整日顾客盈门,__________。这一切,不也大有像以时令小吃著称天下的汴京城遗风么?但是,我晓得,这盛况,这胜景,前些年是断断没有的,改革开放的新经济政策带来的繁荣,让一向贫寒的豫东农民,能这样衣帽鲜亮亮,脸上油光光地率领举家老小来开封大饱眼福和口福。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人头攒动琳琅满目形容枯槁座无虚席B.络绎不绝目不暇接形容枯槁人才济济C.人头攒动琳琅满目形形色色座无虚席D.络绎不绝目不暇接形形色色人才济济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那儿,摆着那么多卖各色小吃的食摊,四溢的香气,腾腾的烟雾,丁冬碗盏,响亮吆声。B.那儿,那么多卖各色小吃的食摊摆着,香气四溢,烟雾腾腾,碗盏丁冬,吆声响亮。C.那儿,摆着那么多卖各色小吃的食摊,香气四溢,烟雾腾腾,丁冬碗盏,响亮吆声。D.那儿,那么多卖各色小吃的食摊摆着,碗盏丁冬,吆声响亮,四溢的香气,腾腾的烟雾。20.请将画横线的句子改成假设关系的句子,并分析修改后句子的表达效果。【18~20题答案】【答案】18.C19.B20.,参考答案:假如没有改革开放的新经济政策带来的繁荣,一向贫寒的豫东农民,能这样衣帽鲜亮亮、脸上油光光地率领举家老小来开封大饱眼福和口福吗?表达效果:使用假设关系的反问句,能够增强语言气势和文章感染力,表明结论确定无疑。【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第一处,人头攒动:形容人很多,拥挤着移动。络绎不绝:形容行人车马来来往往,接连不断。此处是形容“小商品市场”的顾客之多,应使用“人头攒动”。第二处,琳琅满目:比喻面前美好的东西很多。目不暇接:东西太多,眼睛看不过来。此处形容“小摊”,应使用“琳琅满目”。第三处,形形色色:各种各样;种类很多。形容枯槁:枯槁,枯萎,枯干。身体瘦弱,精神萎靡,面色枯黄。此处是形容小商品市场顾客很多,应使用“形形色色”。第四处,座无虚席:座位没有空着的,形容观众、听众或出席的人很多。人才济济:济济,众多的样子。形容有才能的人很多。此处是形容“第一楼”的顾客之多,应使用“座无虚席”。故选C。【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摆着那么多卖各色小吃的食摊”语序不当,从后面来看,“香气”“烟雾”等都属于“食摊”,所以应让“食摊”做整个句子的主语,改为“那么多卖各色小吃的食摊摆着”。“四溢的香气,腾腾的烟雾,丁冬的碗盏,响亮的吆声”缺少谓语,不能成为句子,所以应改为“香气四溢,烟雾腾腾,碗盏丁冬,吆声响亮”。故选B。【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变换句式的能力。首先分析句子内容。这段话是说“改革开放的新经济政策带来的繁荣”让豫东农民的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改革开放的新经济政策带来的繁荣”是原因,“一向贫寒的豫东农民,能这样衣帽鲜亮亮,脸上油光光地率领举家老小来开封大饱眼福和口福”是结果,使用假设的关联词,可以假设原因不存在,就不可能出现这样的结果。然后分析效果。文中这句话要强调的是改革开放的新经济政策的价值,所以为了突出其价值,我们可以使用表假设的关联词,还可以加上反问,因为反问起到强调的作用,这样能让这个结论更为明确肯定。,(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据报道,研究人员开发出了一项新技术“屏蔽、重定位腺病毒”(SHREAD),使人体能在需要治疗的确切位置按需①。这项创新可以减少癌症治疗所带来的副作用,也有望更好地将药物递送到肺部,为治疗新冠肺炎提供解决方案。在最新研究中,科学家们修改了名为腺病毒的常见呼吸道病毒,使其能像特洛伊木马一样,将治疗癌症的基因直接递送到肿瘤细胞中。与化疗或放疗不同,这种方法对健康细胞没有伤害。而且,②,这些被递送的基因就“化身”为治疗性抗体、细胞因子和其他信号物质的模板,引导癌细胞自身产生上述治疗物质,③。SHREAD不仅适用于防治乳腺癌,也适用于递送各种所谓的生物制剂——强大的蛋白质基药物。这一技术可以应用于一个治疗新冠肺炎的项目中。通过吸入气雾剂给病人开展SHREAD疗法,可以在最需要的肺细胞中有针对性地产生新病毒抗体治疗,这将降低成本、增加新冠肺炎疗法的可及性。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22.简述第二自然段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65不字。【21~22题答案】【答案】21.①产生治疗药物②一旦打入肿瘤细胞内部③从内到外清除肿瘤22.因为SHREAD疗法能在最需要的肺细胞中产生新病毒抗体治疗,增加新冠肺炎疗法的可及性,所以可以应用于治疗新冠肺炎的项目中。【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能力。(1)首先分析第一空处是文段的一个中心句,然后结合下文加以理解,比如“也有望更好地将药物递送到肺部,为治疗新冠肺炎提供解决方案”,告诉我们这种方法是能够把药物送到需要治疗的位置,再结合上文“使人体能在需要治疗的确切位置”,得出答案:产生(获得)治疗药物。(2)结合“这些被递送的基因就‘化身’为治疗性抗体、细胞因子和其他信号物质的模板”分析,空处与后文(产生效果)属于承接关系,但总体上这一部分是假设内容,因此推断空处内容为假如进入肿瘤细胞内部,再结合后文生动形象的语体风格——拟人,表述为:一旦打入肿瘤细胞内部。(3)此处为文段的一个总结,具有照应开头,明确观点的作用,再结合“引导癌细胞自身产生上述治疗物质”,推出答案:从内到外清除肿瘤。【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缩语段和变换句式的能力。,首先通过提取关键词句法对语段进行压缩,获取主要信息为:“这一技术可以应用于一个治疗新冠肺炎的项目中。通过吸入气雾剂给病人开展SHREAD疗法,可以在最需要的肺细胞中有针对性地产生新病毒抗体治疗,这将降低成本、增加新冠肺炎疗法的可及性”。然后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述为:(1)因为SHREAD疗法能在最需要的肺细胞中产生新病毒抗体治疗,增加新冠肺炎疗法的可及性,所以可以应用于治疗新冠肺炎的项目中。(2)SHREAD疗法可以应用于治疗新冠肺炎的项目中,因为这种疗法,能在最需要的肺细胞中产生新病毒抗体治疗,增加新冠肺炎疗法的可及性。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清代文人张潮在他的《幽梦影》中有这样的语录:“对渊博友如读异书,对风雅友如读名人诗文,对瑾饬[注]友如读圣贤经传,对滑稽友如阅传奇小说。”[注]瑾饬:谨慎小心。以上内容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23题答案】【答案】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本题为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材料引用张潮《幽梦影》中的语录:“对渊博友如读异书,对风雅友如读名人诗文,对瑾饬友如读圣贤经传,对滑稽友如阅传奇小说。”这句话的意思是:和知识渊博的朋友相谈,就像在读一本新奇的书一样;和风流雅致的朋友相谈,就像在读名人的诗和文章一样,面对为人严谨道德高尚的朋友如同读圣贤的经传,面对活泼滑稽的朋友如同阅览传奇小说。这话确有见地。人生一世,除了亲情、爱情之外,友情更是不可缺少的。要求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从张潮这句名言中,考生要写出自己的交友观,如何交友,交什么样的朋友,这是写作的重点。行文思路:首先结合张潮《幽梦影》中的语录提出中心论点“选择志同道合的朋友”,接着用事实论证来证明朋友的重要性,然后正反对比论证,最后写自己的感悟,收束全文。立意:,1.交友如同选书。2.与优秀的人交往,完善自我。3.广交益友,远离损友。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2-05-19 09:08:31 页数:19
价格:¥5 大小:46.64 KB
文章作者:fenxiang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