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重庆市缙云教育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三历史上学期9月质量检测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8

2/8

剩余6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重庆市2022-2023学年(上)9月月度质量检测高三历史【命题单位:重庆缙云教育联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在试卷上作答无效;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4.全卷共4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45分)1.有学者提出,古代居民多聚集于平原,凿井而饮,井在古代生活中很重要,将方块田与井联系起来就成为“井田”,作为氏族部落土地所有制的经营形式——井田制随之诞生。该学者认为,井田制A.性质为奴隶主土地国有制B.是生产力高度发展的产物C.属于土地经营方式的范畴D.诞生于夏商西周历史时期2.先秦古姓即为同祖,但到秦汉时,同姓并不一定同祖,同祖更不一定同姓,甚至普遍存在“武帝子据,立为太子,以母卫氏,遂称卫太子”之类的现象。这一变化反映了秦汉时期A.同源共祖观念的形成B.宗法血缘关系的弱化C.外戚政治势力的膨胀D.尊卑等级制度的消亡3.唐初,三省宰相几乎都是兼职,一般是“午前决朝政,午后决省事”,且每天上午政事堂宰相办公会议结束后,皇帝都要“出内厨食以赐宰相,馔可食十数人”,以慰劳忙碌了一上午的宰相们,从而形成了宰相会食(有如工作午餐)之制。由此可知,宰相“会食”A.旨在提高宰相办公效率B.利于协调三省宰相关系C.强化了君主对宰相控制D.便于皇帝诏令顺利执行4.元朝海运线上,船工和水手总结出许多宝贵经验,将海洋气象、潮汐规律编成口诀进行预报对海城水文地理进行勘察记录,确立导航制;对浅沙暗礁白天树立旗缨,晚上挂灯指示绕行。这些措施A.改变了大运河迂回曲折路线B.完备了元朝的海运管理机构C.拓展了中国的海外贸易航线D.显示出当时劳动人民的智慧5.明代中期以前,内阁大学士和以翰林学士身份入职内阁者,人们称之为阁臣或阁老。中期以后,内阁大学士多加六部尚书、侍郎等衔,凡大学士兼六部尚书者,则被尊称为“阁部”。这说明A.内阁已转变为行政机构B.六部成为内阁的下属部门C.内阁大学士趋向年轻化D.阁部人员的职权得到扩大6.宋应星已注意到了运用数据来说明生产质量和效率的方法.如留心人力踏转龙骨车和牛力转动龙骨车之间的功效差别,推算了一亩稻秧可供移栽的面积和稻秧生长的时日,比 较了胡麻、菌麻子、樟树子的榨油量。材料说明宋应星的研究A.推动了明朝后期传统科技完成转型B.已接近近代科学研究中的实验方法C.系统记载了中国古代工艺相关知识D.逐渐成为当时科技领域的主流方法7.1858年,英法等西方国家通过《天津条约》获取了在内地游历、经商等侵略权益,但1863年之前,西方人在华游历的首选之地为东三省、天津和北京,而1865年之后,长江中下游和东南地区逐渐成为西方人游历的热点地区。对这一变化,解释合理的是A.“东南互保”符合列强利益B.太平天国运动具有反侵略性C.传统的宗藩关系逐渐解体D.西方侵略势力伸向东南沿海8.在严复看来,竞争的基本准则有两个:其一,竞争必须是以正途进行实力、智力和能力的角逐,这已规定于“优胜劣败之公例”中,胜者,必须是优者。其二,竞争只肯定最大的且最有效的付出,只要比对手付出更多的努力,就能在竞争中获胜。严复的上述主张A.直接批评了中国儒释道传统观念B.从体用关系角度论证竞争的残酷性C.强调开启民智在竞争中的重要性D.意在激发民众挽救民族危亡的热情9.1912年的《民国服制》规定:男子礼服分为大礼服和常礼服。其中大礼服分书用、夜用,书用大礼服为西式大氅式,夜用大礼服类似燕尾服,但后摆呈圆形,裤用西式长裤。常礼服分西式和袍褂式两种。这反映出当时A.西式礼服成为主流服饰B.传统文化受到政府重视C.社会生活的近代化趋势D.中西融合观念深入人心10.梁启超指出:“周既不纲,权利四散,游士学者,各称道其所自得以横行于天下,不容于一国,则去而之他而已。故仲尼见七十二君,墨翟来往大江南北,荀卿所谓‘无置锥之地,而王公不能与之争名;在一大夫之位,则一君不能独畜,一国不能独容’。”这揭示出春秋战国时期A.社会环境宽松B.士人崇尚游学C.人才争夺激烈D.社会秩序混乱11.西汉末期,王莽将丞相、太尉、御史大夫改为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并称“三公”。东汉建立后,一切官僚机构的名称都恢复西汉旧制,唯有“三公”遵从王莽的改变。建武二十七年(公元51年),光武帝又去掉“三公”前面的“大”字,增设将军,使其地位和“三公”相等。这反映出东汉初期A.专制皇权得到加强B.三公制度逐渐瓦解C.官僚政治趋于成熟D.中枢制衡机制确立12.唐代卢纶在《塞下曲》中描写到:“野幕敞琼筵,羌戎贺劳旋。醉和金甲舞,雷鼓动山川。”诗作反映出A.对外交往密切B.市镇经济繁荣C.社会风气开放D.民族关系融洽13.下面是清朝前期的外交体制框架图。从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A.清朝外交管理权下移的趋势B.清朝外交近代化发展的趋势C.天朝上国观念下的分类管理 D.闭关锁国外交在政治上体现14.1874年,总理衙门大臣奕䜣上奏:“溯自庚申之衅,创巨痛深,当时姑息羁縻,在我可亟图振作。人人有自强之心,亦人人为自强之言。”这反映了奕䜣意在A.否定传统宗藩体制B.积极寻求强国之路C.主动融入国际社会D.采用西方外交制度15.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说:“立宪派和革命派是一对矛盾……二者的并峙表现了它们的不同-性,也有对抗性,但这种矛盾反映的是同一个阶级的不同阶层在改革方式和道路上的分歧,对立着的双方都在为沉沦中的中国寻求新的出路……因而又具有同一性。”对两派理解正确的是A.两派都主张推翻君主制度B.两派所依赖的经济基础不同C.两派代表不同阶级的利益D.爱国是两者共同的历史起点二、非选择题(满分55分)16.(10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唐初,三省以尚书省为首,尚书令地位极高,较难控制其权力。唐太宗继位后,因为他曾任尚书令一职,“其后人臣莫敢当”,其官职时有空缺,久而久之尚书令演变成一个荣誉职衔。唐太宗在位时,以三省之外的官员“参预朝政”,之后又在相位中添入“同平章事”等称号,位同三品。唐高宗在位时下令废除尚书令一职,后期又以“北门学士”分宰相之权。唐玄宗时“临时”命翰林学士以协助政务为由帮助皇帝起草诏书。唐德宗时翰林学士代行中书之职,成为“内相”。唐宪宗时命翰林首席学士掌制诏印,拥有独立的行政机构,与帝相共商国家大事。此后,翰林学士承旨成为制度,其权力凌驾于中书门下之上,中书门下逐渐脱离中枢体制。此外,还出现拜计臣为“计相”、君主直接控制军事力量神策军等现象,都属于削弱三省权力的一部分。这为北宋三省六部制的调整埋下了伏笔。——据蔡澄《唐朝三省六部制的制度缺陷及其变迁》整理(1)根据材料,简析唐朝三省权力旁落的制度因素。(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唐和北宋中央机构运行的不同之处。(4分)17.(16分)“和亲”是中国古代王朝处理民族问题的重要方式。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西汉立国之初,经济萧条,百废待兴。匈奴凭借兵强马壮,多次南侵扰边,给西汉造成严重威胁。为了宁边固界、稳定政权,刘邦采纳大臣建议,与匈奴“和亲”。惠帝、文帝、景帝承袭前制,继续推行与匈奴“和亲”政策,使汉匈休战得以维持60余年。西汉“和亲”与匈奴达14次,与乌孙2次,均带明显的政治针对性,或缓解边境压力,或为军事结盟之需。李唐王朝带有鲜卑族血统,与西北少数民族多有接触,“夷夏之别”的观念相对淡薄。唐朝与少数民族政权“和亲”多数较为主动而开放。“和亲”多出于建立友好互信、发展双边关系的需要,拓土开疆为主要目的。寰宇四邻、目及四海,可谓“四面出击”,涉及吐谷浑、突厥、吐蕃等九个少数民族,最远伸及中亚锡尔河中游的宁远国。 ——摘编自唐建兵《汉唐“和亲”政策之比较》材料二清代的满蒙联姻是五代以后次数最多、范围最广的和亲。满蒙联姻从一开始即有一个明确目的:与对方结成政治性联盟,进而将蒙古造成一支清朝在政治斗争中可以直接借助的力量。早在努尔哈赤时代,满州贵族每与一支蒙古部落接近或通婚,都要继以政治性盟约来约束对方。天命中,努尔哈赤曾先后数次与科尔沁和喀尔喀五部贝勒举行盟誓,反复重申要“相与盟好,合谋并力”对付明王朝及察哈尔,将它们纳入自己的行动轨道。入关以后,满洲贵族和蒙古王公之间更是形成了一种具有特殊君臣身份的政治结盟关系,蒙古王公地位的升降,爵号的封削,联姻关系是连续发展还是就此中止等等,无一不以王公额附对清廷效忠的程度为转移。——崔明德、林恩显《论中国古代和亲的类型、特点及其它》(1)阅读材料一,指出唐初“和亲”与汉初“和亲”的异同。结合唐代的背景,说明差异的原因。(12分)(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分析清朝为何重视满蒙联姻。(4分)18.(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元明以前中国的主要衣用植物是丝、麻、葛类,明代《大学衍义朴》记载:“汉唐之世,远夷虽以木棉入贡,中国未有其种……宋元之间,始传其种入中国。”北宋时期,福建、广东一带棉花种植已十分发达,北宋《文昌杂录》称“闵岭以南多种木棉,土人竞植之”。南宋传到江浙一带,元代的江西、江浙等行省都有种植。到了明代棉花已经在北方黄河流域大量种植,徐光启《农政全书》称,棉花“宋末始入江南,今则遍及江北与中州(今河南一带)矣”。——摘编自蓝勇《中国历史地理》材料二鸦片战争后外国商品的输入破坏了中国家庭手工业,尤以棉纺织手工业最为典型。当英国的棉纺织业进入到机器生产阶段后,中国手工业棉纺织业的竞争力相形见绌。因为洋纱便宜,许多农民购买洋纱代替土纱进行手工织布。1894年,闽粤地区的手纺业“已有如风流云散”,“觅一纺纱器具而不可得”。洋布在中国的销量也越来越多,缓慢地克服了小生产者的顽强抵抗。洋纱洋布已经逐渐由沿海向边远腹地扩散。19世纪60年代,洋纱在中国土布生产中的使用率只占0.56%,90年代上升到18.94%。洋布在中国年用布总量中的比重,也从60年代的3.2%上升到90年代的13.39%。——摘编自赵津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史》(1)依据材料一,在右图中用“→”描绘出棉花在中国传播的路径,结合所学,分析棉花引种对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影响。(6分)(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简述并评价晚清时期中国传统棉纺织业的变化。(8分) 19.(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905年在清末的各年份中看似平常,但实际却是充满躁动与梦想的一个年份。历史事件经过影响日俄战争日俄以中国东北为战场,清政府宣布“局外中立”,俄国战败给东北人民带来深重灾难,使“排满革命”呼声渐起,君主立宪思想风行废除科举制清廷发布谕令“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即停止”推动新式教育发展和大批学生留学,新式知识分子数量激增与分化,使清政府在思想文化上的控制力削弱邹容之死由于大力宣扬反清爱国的革命思想,邹容遭到清政府的逮捕而被迫害致死暴露了清政府的反动本质,使革命思想传播更广,使更多的人走上资产阶级革命道路孙中山与严复会晤交谈的中心内容为如何改造中国,严力主改良,孙主张革命严与孙的分歧反映了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的分道扬镳,更多的人转向革命派从表中提取相关历史信息,围绕1905年的相关史实,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重庆市2022-2023学年(上)9月月度质量检测高三历史答案及评分标准【命题单位:重庆缙云教育联盟】1.C(根据材料“井在古代生活中很重要,将方块田与井联系起来”、“氏族部落土地所有制的经营形式——井田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井田制是一种氏族部落土地所有制的经营形式,属于土地经营方式的范畴,C项正确;A项材料无从体现,排除A项;B项与史实不符,此时生产力低下,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井田制出现的具体时间,排除D项。故选C项。)2.B(依据材料“同姓并不一定同祖,同祖更不一定同姓”可以看出秦汉时期宗法血缘关系逐渐弱化,B项正确;依据材料可知,反映的是宗法血缘关系的弱化,不是强调同源共祖观念的形成,而且同源共祖观念的形成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排除A项;材料信息不能体现外戚政治势力的膨胀,排除C项;“消亡”的说法绝对化,排除D项。故选B项。)3.B(根据材料可知,由于“午前决朝政”,三省长官可能会在某些问题上意见不一,通过“会食”,改善宰相因工作上的不同意见的僵化关系,利于协调三省宰相关系,B项正确;宰相“会食”属于下班时间,与办公效率无关,排除A项;宰相仅仅是“会食”,不可能因此强化了君主对宰相控制,排除C项;宰相会食仅仅属于工作餐,因此不会对皇帝诏令造成影响,排除D项。故选B项。) 1.D(根据“……对浅沙暗礁白天树立旗缨,晚上挂灯指示绕行”可得出船工和水手在航行过程中总结出许多宝贵经验,显示出当时劳动人民的智慧,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元朝海运,不是河运,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不是管理机构,排除B项;航行记录和经验不能得出拓展航线,排除C项。故选D项。)2.D(根据材料“中期以后,内阁大学士多加六部尚书、侍郎等衔,凡大学士兼六部尚书者”可知内阁大学士本身并无行政权力,但内阁大学士加上六部尚书等衔,代表他们掌握了实际行政权力,这说明被称为“阁部”的人员职权得到扩大,D项正确;明代中后期,内阁虽然可以参与政务,但依然是辅政机构,而不是行政机构,排除A项;虽然“阁部”人员兼管六部,但其并非常设,故不能说明六部从属于内阁,排除B项;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内阁大学士的年龄变化,不能由此得出内阁大学士趋向年轻化,排除C项。故选D项。)3.B(根据材料“宋应星已注意到了运用数据来说明生产质量和效率的方法”可知,宋应星的研究已接近近代科学研究中的实验方法,B项正确;明代科技没有完成向近代转型,排除A项;C项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主流方法”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4.D(根据材料“英法等西方国家通过《天津条约》获取了在内地游历、经商等侵略权益”“而1865年之后,长江中下游和东南地区逐渐成为西方人游历的热点地区”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天津条约》规定允许外国人和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通航,这使得西方侵略势力伸向东南沿海,D项正确;东南互保是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期间刘坤一、张之洞等东南督抚所策划的中国近代史上的历史事件,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太平天国的反侵略性不利于外国人在长江中下游和东南地区游历,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时期我国传统的宗藩关系逐渐解体,但与题干所述西方侵略势力的地域变化无直接关系,排除C项。故选D项。)5.D(据所学知识和材料信息“竞争必须是以正途进行实力、智力和能力的角逐”“竞争只肯定最大的且最有效的付出,只要比对手付出更多的努力,就能在竞争中获胜”可知,材料中严复谈到对竞争的看法,其日的是激发民众挽救民族危亡的热情,D项正确;材料信息未涉及中国儒释道观念,排除A项;B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开启民智,排除C项。故选D项。)6.C(材料体现的是民国时期的男子礼服分为不同的款式及功能,受西方服制影响较大,说明社会生活的近代化趋势,C项正确;当时西式礼服并未成为主流,仅是局部地区,排除A项;材料与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无关,排除B项;材料与中西融合观念深入人心的说法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7.A(材料表明,春秋战国时期士人流动于各诸侯国宣扬自己的主张,合则留、异则去,任何一个诸侯国都不能容纳全部士人,揭示出当时社会环境宽松,A项正确;士人周游列国并不能证明是士人崇尚游学,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到诸侯国对于人才的争夺,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百家争鸣,而非社会秩序混乱,排除D项。故选A项。)8.A(本题考查汉代专制皇权的强化,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东汉初期,“三公”地位下降,适应了专制皇权强化的要求,A项正确;东汉时期,三公制度仍然存在,排除B项;三省六部制的确立,标志着官僚政治的成熟,排除C项;材料只是反映“三公”地位的下降,体现不出中枢制衡机制的确立,排除D项。故选A项。)9.D(根据材料可知,材料中诗作的大概意思是,在野外天幕下设下劳军盛宴,边疆兄弟民族都来祝贺我军凯旋。喝醉酒后还要和着金甲跳舞,欢腾的插鼓声震动了周围的山川。据此,该诗反映的是当时民族关系的信息,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当时民族关 系,ABC项不符合材料的主旨信息,排除ABC项。故选D项。)1.C(从材料中的“朝贡国”“理藩院”等可得出这一时期中国的外交是以天朝上国自居的外交理念,以自我为中心,其他为附属国或者是藩国,因此反映出天朝上国观念下的分类管理,C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下移,排除A项;当时没有外交近代化,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闭关锁国,排除D项。故选C项。)2.B(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庚申之衅”指第二次鸦片战争,“在我可亟图振作。人人有自强之心,亦人人为自强之言”反映了奕訢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意在积极寻求强国之路,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奕訢否定传统宗藩体制,排除A项;材料表明奕訢意在积极寻求强国之路,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D项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3.D(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两者都是在民族危机深重的历史背景下为沉沦中的中国寻求新的出路,D项正确;立宪派主张君主立宪,而革命派主张民主共和,排除A项;两派都属于资产阶级,都是同一经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两股新的政治势力,排除BC项。故选D项。)4.(1)因素:①皇帝通过空缺官职、荣誉职衔的方式架空、削夺尚书权力;②皇帝命三省以外的官员参与决策并将其制度化,削弱了中书门下的地位;③皇帝直接控制财政、军事大权,分散了中书门下的权力。(6分,一点2分)(2)不同:①前者突出程序分工,后者实行职能分工;②前者官位与职权具有一致性,后者多采取临时差遣的方式。(4分,一点2分)17.(1)异:①汉初和亲规模小、次数少、和亲对象比较单一、处于被动地位;②唐朝和亲规模较大、次数较多;③和亲对象相对多、远;处于主动地位。(4分,一点2分,任答两点即可)同:①都带有明显的政治针对性;②都有利于内地和边疆民族的交流、交往和交融;③都促进了多民族国家的发展。(4分,一点2分,任答两点即可)原因:①唐朝初期具有国力强大;②统治者思想观念和民族政策比较开明;③唐朝的和亲政策相对完善。(4分,一点2分,任答两点即可)(2)原因:①政治上,通过满蒙联姻结成政治联盟,约束对方,利用蒙古军事力量,将其纳入清政府建立和巩固统治的盟友;②经济上,两族的生产、生活方式比较接近;③文化心理、语言、文字和宗教信仰接近;④历史上,两族保持了长期的紧密联系。(4分,一点1分,任答4点即可)18.(1)图略。能够依据材料在地图中准确标记出“起点(海南/两广地区)-途径地区(福建/江浙)-终点(中原/北方)”即可。(2分)影响:①棉花引种后并逐渐推广,促进了农业多种经营的发展;②改变农业生产结构,突破农业产品种植种类,为棉纺织业和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奠定基础;③改善了人们衣着材料的构成。(4分,一点1分,两点3分,三点4分)(2)变化:①鸦片战争后,男耕女织被破坏,经营性的棉纺织业也被破坏。②洋纱取代土纱,洋布取代土布,传统棉纺织业遭到打击。③从空间上看,沿海地区的传统纺织业首先被冲击,然后向内地蔓延。④但从整体上看,传统棉纺织业依然占据主要地位。⑤鸦片战争后,西方经济的经济侵略,将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西方的商品销售市场。⑥另一方面,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渐瓦解,也为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创造了条件。(8分,一点2分,任答四点即可)19.【示例】论题:1905年资产阶级革命思想进一步传播。阐述:1905年主要战场位于中国东北的日俄战争结束,清政府在战争过程中宣布“局 外中立”,使越来越多的人看清了清政府的腐朽,一些对清政府寄予幻想的立宪派也转向革命阵营,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的革命思想进一步传播。1905年,邹容的去世使《革命军》一书为更多人所知,其反清革命思想,警醒了国民,鼓舞了革命党人的斗志,大大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和革命形势的发展。1905年,孙中山对革命思想进行系统整理,全面阐发了三民主义思想,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了科学的革命纲领。(正确阐释两组史实即可,一组6分)综上所述,1905年,清政府的腐朽日益暴露,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走向成熟,民主革命成为中国走向近代化的必由之路。(论题2分,阐述12分,结论1分,符合题目要求且言之成理也可酌情赋分)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3-02-01 16:21:03 页数:8
价格:¥3 大小:124.07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