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TOP二十名校2023届高三历史9月摸底考试试题(Word版附答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2022-2023学年高三年级TOP二十名校九月摸底考试高三历史试卷注意事项:1.考试时间90分钟,卷面总分100分。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3.全部答案写在答题卡上,答在本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据载:西周时期“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是以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由此可见,当时“礼”A.是早期儒家学说的重要内容B.起到维护君主集权的作用C.成为了国家施政的指导准则D.促成了政权与族权的结合【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是以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得出主张以礼治国,成为了国家施政的指导准则,C项正确;儒家思想创立春秋时期,排除A项;秦朝确立君主集权,排除B项;宗法制是政权与族权的结合,排除D项。故选C项。2.春秋时期,管仲主张“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统治者不要专凭“以力使”而应“以德使”,认为礼义廉耻“四维张则君令行”,“四维不张,国乃灭亡。”这表明管仲A.具有德法并重的思想B.强调法律的教化功能C.主张宗法秩序的重建D.推崇儒法思想的融合【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管仲主张......先富民......以德使......礼义廉耻......”可知,管仲主张治理国家不能只有靠“以力使”还应“以德使”,崇尚礼义廉耻,说明管仲在治理国家中注重法治和德治并重,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德治的教化功能,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宗法秩序的问题,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儒法思想的融合,时代也不符合,法家思想在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体系,排
除D项。故选A项。3.某学者指出,东汉末年,国家无力保护自耕农安全,有些农民就把自己的土地主动交给田庄以求荫庇;田庄同时还吸纳流民。当一些地方爆发自耕农起义时,田庄的农民并没有响应。该学者意在说明田庄A.有助于推动自耕农经济的发展B.具有稳定乡村秩序的作用C.以缓和社会主要矛盾为出发点D.受到豪强地主势力的控制【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东汉末年,国家无力保护自耕农安全,有些农民就把自己的土地主动交给田庄以求荫庇;田庄同时还吸纳流民。当一些地方爆发自耕农起义时,田庄的农民并没有响应。”可知,田庄在维护社会稳定,维护乡村秩序方面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B项正确;农民在田庄的控制下,不利于推动自耕农经济的发展,排除A项;以缓和社会主要矛盾为出发点,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田庄受到豪强地主的控制,但材料中该学者没有表达这方面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B项。4.据统计,西汉210年间有宰相45人,而唐代290年间则有370位宰相,多出西汉七八倍。且唐代三省权力的总和,还不如一个汉朝的宰相。相较于西汉,唐代A.外朝宰相权力被削弱B.中央政府的工作效率提高C.封建统治基础得到扩大D.皇帝加强了对朝政的控制【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西汉210年间有宰相45人,而唐代290年间则有370位宰相,多出西汉七八倍。且唐代三省权力的总和,还不如一个汉朝的宰相。”可知,唐代宰相人数是西汉的七八倍,同时唐代的宰相权力远小于西汉,说明宰相的权力在不断的削弱,皇权在不断增加,D项正确;中外朝是汉武帝时期的措施,排除A项;权力分散,不利于工作效率的提高,排除B项;封建统治基础得到扩大,在材料中体现的不充分,排除C项。故选D项。5.北宋时期,大宗贸易有时以金银代钱使用;算请禁榷品时,官方允许以金银代钱;民众缴纳赋税时,在特殊情况下,也可以金银代钱。到了南宋时期,由于铜钱难得,纸币的信用不佳,所以金银特别是白银取代铜钱使用的情况更加广泛。这说明两宋时期A.白银呈现出货币化趋势B.商业税成为税收的主体C.国家金融秩序趋向稳定D.政府摒弃重农抑商政策
【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北宋时期,大宗贸易有时以金银代钱使用......南宋时期,由于铜钱难得,纸币的信用不佳,所以金银特别是白银取代铜钱使用的情况更加广泛。”可知,两宋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金银广泛用于市场交换,呈现货币化的趋势,A项正确;材料中关于商业税成为税收主体的内容不足,排除B项;材料没有说明国家金融秩序趋向稳定,排除C项;政府摒弃重农抑商政策,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A项。6.元朝实行土官制度。云南临安路辖区内所属各州、县、千户均由土官任职管理,其中在少数民族众多而又情况复杂的红河地区,建立起一套比较完备的行政组织机构,比较稳固地把红河地区统一在云南行省的管辖之下。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三级地方行政区划基本确立B.边疆管理呈现出与内地一体化趋向C.云南地区首次纳入朝廷管辖D.政府较好地处理了各民族间的关系【答案】B【解析】【详解】元朝时期,在红河地区设立州、县、千户,组成同内地一样、比较完备的行政组织机构,置于云南行省临安路的管辖之下,可以用来说明当时边疆管理呈现出与内地一体化趋向,B项正确;云南行省、临安路设有州、县、千户等并非三级地方行政区划,排除A项;云南地区早在秦汉时期已纳入朝廷管辖,排除C项;材料并未强调政府对各民族关系的处理,排除D项。故选B项。7.明朝嘉靖年间,礼部尚书温仁和主持会试时有舞弊行为,都察院御史张钦奏劾之。万历三十八年会试,翰林院右庶子汤宾尹为同考官,其乡人韩敬试卷不佳,汤宾尹将其试卷从别房抽出,列人高第,结果“御史孙居相劾宾尹私韩敬”。御史的上述举措A.利于提高官僚队伍的文化素质B.导致官员与士人之间的关系紧张C.推动了官员考核制度日趋完善D.保证了科举考试的公平公正【答案】A【解析】【详解】明朝后期,御史揭露科举考试中官员的舞弊行为,有利于发挥科举制的积极作用,提高官僚队伍的文化素质,A项正确;打击科举考试中的舞弊行为,有利于缓和官民关系,而非导致官员与士人之间关系紧张,排除B项;材料与官员考核制度完善无关,排除C项;保
证了科举考试公平公正的说法绝对,排除D项。故选A项。8.清代,许多理学学者不但重视道德,还广泛涉猎其他知识。如张履祥对农田、物候等深有研究,写了《补农书》一书。李光地对象数、天文、历法很有研究,注重兴修水利,得到康熙的赞许。陆陇其为官清廉,并对西学颇有涉猎。这体现出清代理学学者A.强调维护纲常礼教B.积极推动西学东渐C.具有经世致用理念D.注重总结实践经验【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清代,许多理学学者不但重视道德,还广泛涉猎其他知识。......对象数、天文、历法很有研究,注重兴修水利,得到康熙的赞许。陆陇其为官清廉,并对西学颇有涉猎。”可知,清代,理学学者不但重视道德还重视将知识与实际相结合,为国家服务解决问题,具有经世致用的理念特点,C项正确;维护纲常礼教在材料中体现不足,排除A项;积极推动西学东渐,材料体现内容不足,排除B项;材料讲注重将所学应用于实践,排除D项。故选C项。9.据记载,1853年以前的十年中,中国的生丝出口,每年平均在16000包至25000包之间。1853年太平军控制长江下游的大片产丝区域后,1854年的生丝出口迅速增至61984包。导致这一变化的重要原因在于,太平天国运动A.注重发展商品经济B.揭开了民主革命序幕C.推行了圣库制度D.打乱了封建土地制度【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1853年以前的十年中,中国的生丝出口,每年平均在16000包至25000包之间。1853年太平军控制长江下游的大片产丝区域后,1854年的生丝出口迅速增至61984包。”可知,太平军控制长江流域后,扩大生丝出口大量增加,促进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打乱了封建土地制度,D项正确;注重发展商品经济,与太平天国史实不符,排除A项;推行圣库制度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揭开民主革命序幕,揭开民主革命的序幕指的是太平天国运动具有反侵略反封建的性质,排除B项。故选D项。10.张謇自述创业过程:“因纱厂必需棉花,棉花必待农业,于是设垦牧公司;又因棉子制油为副业而设油厂;又为畅销途,利交通计,而设轮船公司”……大生纱厂开工一年后,就获得2.6万两白银的净利润,此后,大生的规模不断扩大。由此可见,张謇
A.重视农工商业的互动发展B.注重调整轻重工业的比例C.强调政府要关注国计民生D.已经找到救国的正确途径【答案】A【解析】【详解】建立大生纱厂的同时,开设垦牧公司、油厂和轮船公司,保障纱厂的原料生产、棉子加工、产品运输和销售等环节,反映出张謇重视农工商业的互动发展,A项正确;材料不足以说明张謇注重调整轻重工业的比例,排除B项;政府要关注国计民生的说法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C项;张謇发展实业的做法并非解救近代中国的正确途径,排除D项。故选A项。11.有学者指出,新文化运动压抑儒家,但突出了道家和墨家;批判诗文,可着意表彰小说和戏剧;鄙视文人大传统,转而发掘民间小传统。该学者意在说明,新文化运动A.使民众接受了西方的政治理念B.推动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C.促进了国人民族意识觉醒D.具有明显的形式主义倾向【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材料“新文化运动压抑儒家,但突出了道家和墨家”“鄙视文人大传统,转而发掘民间小传统”可分析出新文化运动在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进行文化创新,说明新文化运动推动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B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到使民众接受了西方的政治理念,排除A项;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的民族意识开始觉醒,排除C项;材料体现不出形式主义倾向,排除D项。故选B项。12.据曾担任过黄埔军校军事顾问的苏联人切列潘诺夫回忆,在讨平滇桂联军叛乱的战役中,政府就曾把“军事领导权完全交给了苏联顾问加伦”;后来在江西北伐战场,蒋介石由于指挥无方也曾经“让加伦全权领导作战部队”。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国民革命运动掀起高潮B.革命内部隐藏着危机C.中国革命受到苏联影响D.土地革命受到苏联影响【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民革命时期,苏联顾问曾经掌握国民政府的军事领导权、指挥北伐战争等,可以用来说明当时中国革命受到苏联影响,C项正确;国民革命运动掀起高潮并非材料主旨,排除A项;材料不能说明革命内部隐藏着危机,排除B项;土地革命受到苏
联影响与国民政府将北伐的军事领导权交给苏联顾问等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13.下表的内容可以用来说明,在全民族团结抗战中A.发动人民进行抗战逐步成为全社会的共识B.中国战场成为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C.中国共产党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D.敌后战场始终是全国抗战的主战场【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材料图表可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抗击日军及抗击伪军数远远大于国民党军队抗击日军及抗击伪军数,说明中国共产党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C项正确;发动人民进行抗战逐步成为全社会的共识表述太绝对,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与国民党军队抗击日伪军兵力比较,体现不出反法西斯战争情况,排除B项;敌后战场始终是全国抗战的主战场表述太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14.下图为反映某一时期军事斗争的示意图。其反映的史实A.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B.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C.消灭了南线国民党军队的主力D.推翻了国民政府的统治【答案】C
【解析】【详解】通过观察图中战役形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以徐州为中心进行的淮海战役,消灭了南线国民党军队的主力,C项正确;粉碎国民党军队全面进攻的并非淮海战役,排除A项;材料与揭开战略反攻序幕的刘邓大军开辟大别山根据地不符,排除B项;推翻国民政府统治的战役是渡江战役、解放南京,排除D项。故选C项。15.1956年11月至1957年2月,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访问亚洲和欧洲十一国。在此期间,他通过同十一国领导人会谈、发表联合声明或公报、召开记者招待会等形式,表达了中国人民与各国人民和平友好往来的愿望,得到这些国家的广泛响应。新中国此举有助于A.改变中国半殖民地的地位B.推动新型区域合作的开展C.推动外交政策走向成熟D.冲击美国的外交孤立政策【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访问亚洲和欧洲十一国,让亚洲和欧洲部分国家了解中国,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冲击美国的外交孤立政策,D项正确;1949年新中国成立改变中国半殖民地的地位,排除A项;新时期中国外国推动新型区域合作的开展,排除B项;五项基本原则标志外交政策走向成熟,排除C项。故选D项。16.1955年初,党中央做出研制原子弹的重大决策。此后10多年间,党领导大批爱国知识分子以及广大科技人员、解放军战士、工人和群众进行了艰苦卓绝的研究和探索工作,最终研发成功了“两弹一星”。“两弹一星”研发的成功A.推动国家开启了振兴科技的历程B.得益于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C.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D.奠定了国民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党中央领导各阶层群众,通过十多年艰苦卓绝的研究和探索,成功研发“两弹一星”的事实,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C项正确;振兴科技的历程在此之前已展开,排除A项;国家提出“科教兴国”战略是在1995年,排除B项;奠定国民经济发展前提和基础的是新中国的成立,排除D项。故选C项。17.1986年7月,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改善外商投资企业生产经营条件的通知》。不久,又
公布了《关于鼓励外商投资的规定》。1987年7月,又出台了22个细则。这些举措A.为对外开放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B.表明中国已经融入世界经济体系C.适应了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D.使经济特区成为对外开放的窗口【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80年代,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国务院连续下发文件,改善外商投资、经营条件,为对外开放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A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中国已经融入世界经济体系,排除B项;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是在1992年中共十四大上才明确的,排除C项;相关文件不仅适用于经济特区,排除D项。故选A项。18.当雅典城邦陷于战争或灾难时,人们的感情往往容易走向极端,对此,希腊古典时代后期学者伊索克拉底评论道:“如果考虑到那时我们心中生出的嫉妒的感情以及当时形势的混乱,你就会发现,所发生的一切……都没有逃脱人性的弱点。”据此可知,当时雅典A.城邦至上原则遭到质疑B.阶级矛盾日益尖锐C.理性精神受到社会推崇D.决策机制存在弊端【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当雅典城邦陷于战争或灾难时,人们的感情往往容易走向极端......”说明雅典民主政治存在一定缺陷,D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质疑,排除A项;材料没有提到阶级矛盾,排除B项;材料没有提到理性精神,排除C项。故选D项。19.哥伦布在航海日记中.对马尾藻海作了详细的记录,并留下了许多大西洋和美洲的原始资料。达尔文由于哥伦布的发现及其之后的科学探险,激起了他历时5年的科学探险并写出《物种起源》。据此可知,新航路的开辟A.推动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B.实现了人文精神与科学的统一C.传播了西欧的理性主义思想D.促进了近代生命科学的兴起【答案】A【解析】【详解】由材料“哥伦布在航海日记中.对马尾藻海作了详细的记录......达尔文由于哥伦布的发现及其之后的科学探险,激起了他历时5年的科学探险并写出《物种起源》”可知,哥伦布的航海为达尔文的《物种起源》提供了原始资料,推动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A项正确;
材料没有提到人文精神,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理性主义思想,排除C项;18世纪开始,生命科学领域逐渐萌芽并兴起,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20.17世纪初,英国思想家培根主张以实验和观察材料为基础,经过分析、比较,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他宣扬,人是自然的主人,可以驾驭自然,但要通过学习科学知识才能真正掌握自然。培根这一思想的提出A.得益于君主立宪制的完善B.符合新兴资产阶级的需要C.为宗教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D.意在推动文艺复兴走向高雅【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培根强调理性,重视实验等科学方法,宣扬人通过学习科学知识,掌握自然,成为自然的主人,其思想符合新兴资产阶级的需要,B项正确;17世纪初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尚未建立,排除A项;科学方法和思维并非宗教改革的理论依据,排除C项;推动文艺复兴走向高雅与“以实验和观察材料为基础”等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21.19世纪中期,法国、德国的工人阶级组织始终并肩作战,反对两国反动政府的侵略战争政策;巴黎公社建立后,选举和吸收了外国的一些著名革命活动家参加公社的工作。这表明,当时的欧洲工人运动A.尝试建立社会主义国家B.由统一的革命政党领导C.蕴含着国际主义精神D.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19世纪中期,法国、德国的工人阶级组织始终并肩作战;巴黎公社建立后,选举和吸收了外国的一些著名革命活动家参加公社的工作;这些做法都体现了欧洲工人运动国际合作的精神,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尝试建立社会主义国家,排除A项;此时还没有无产阶级革命政党,排除B项;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848年,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22.据统计,从1920年11月颁行租让法令,到1930年12月废止租让法令,苏俄(联)政府共收到2700份左右外国资本家的租让申请,而成交率约为11%,合计引进外资也仅有1亿卢布,合营公司的数量就更少了。可见,这一时期的苏俄(联)A.力求掌握国家经济命脉B.着力避免西方经济的渗透
C排斥商品和市场经济D.未将国家资本主义落到实处【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从1920年11月颁行租让法令,到1930年12月废止租让法令,苏俄(联)政府共收到2700份左右外国资本家的租让申请,而成交率约为11%”可知,苏俄推行的新经济政策在实际的执行中,出现很大的偏差,没有将新经济政策发展国家资本主义的目标落实到位,D项正确;力求掌握国家经济命脉,在材料中说明不足,排除A项;新经济政策引进外资,实行租让制,着力避免西方经济的渗透与之矛盾,排除B项;排斥商品和市场经济,与新经济政策内容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23.1934年,罗斯福总统在炉边谈话《对第73届国会所取得成就的回顾》中总结出挽救和捍卫国家生活的“三R(救济、复兴、改革)革命”:救济使大批饥民免于饿死;复兴和改革政策解决就业问题。罗斯福此举旨在A.恢复美国人对国家制度的信心B.寻求解决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途径C.遏制法西斯主义在美国国内蔓延D.摆脱美国经济的“滞涨”困境【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罗斯福新政时期,救济饥民、解决就业等社会问题,旨在恢复美国人对国家制度的信心,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秩序,A项正确;“三R革命”的目的在于挽救和捍卫国家生活,并非寻求解决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具体途径,排除B项;遏制法西斯主义在美国国内的蔓延是“三R(救济、复兴、改革)革命”目标而非宗旨,排除C项;美国经济“滞涨”困境出现于1970年代,排除D项。故选A项。24.1966年,法国宣布退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一体化军事机构,但仍忠于其在北约范围内所承担的义务。1967年,驻法美军降下星条旗撤离法国。由此可见,法国此举A.有利于保障欧共体安全B.加速了西方阵营的分化C.改变了北约组织的性质D.使美国改变了霸权政策【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60年代,法国退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驻法美军撤离法国,
表明西方阵营分化加速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B项正确;法国退出北约并不能强化欧共体安全,排除A项;法国的退出并未改变北约组织的性质,排除C项;材料不足以说明法国退出使美国改变了霸权政策,排除D项。故选B项。25.据英国《经济学家》杂志公布的数字,从1948年以来,世界上先后出现过109个各种规模和形式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其中2/3是90年代以后的产物。这反映出,20世纪90年代以后A.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B.国际经济新秩序已经建立C.世界呈现出多极化趋势D.国际之间的力量对比失衡【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以来,特别是冷战结束后,各种规模和形式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纷纷建立,反映出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A项正确;材料不足以说明国际经济新秩序已经建立,排除B项;世界呈现出多极化趋势与“109个各种规模和形式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建立不符,排除C项;材料并未强调国际力量对比失衡,排除D项。故选A项。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题,共50分。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所谓耕读,即半耕半读。汉到唐时期,我国山林文化逐步形成与发展,再加上佛道两家的影响,不少士人不同程度地吸取了佛道两家的出世观,这样便把古已有之的“退处则为乡党自好”、“穷则独善其身”的人生态度,赋予了一种新的超脱精神,走上了所谓隐逸或隐遁的道路,读书山林渐成风尚。宋代陆九渊在象山精舍率领弟子开山造田,聚粮筑室,相与讲习。还有一些士子把耕读结合作为实现自己改良社会理想的一种途径,如元代郑玉曾写过《耕读堂记》,很有代表性:“夫古之时,一夫受田百亩,无不耕之士,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无不学之人……皆尽耕田之力,皆有读书之功,则人情自厚,风俗自淳”。明代教育家吴与弼认为道德修养不勤奋不行,而勤奋的品格,只有通过劳动才能获得,否则,难以达到先哲的境界。半耕半读体现了中国古代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耕读结合的现象始终贯穿于中国古代历史。—摘编自胡青《耕读—中国古代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材料二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西方迎来了工业革命与大机器生产的时代,西方劳动教育也出现了新的表现形态。英国、法国、德国等早期义务教育法、工厂法中有关于对人民大众
的弟子必须一边学习,一边劳动的法律规定;而对资产阶级弟子而言,还包含强健身体、焕发心智等方面的规定。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主张儿童的劳动与学校、学习,技术相结合,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欧文非常重视劳动教育对学生品德、个性发展的影响,高度评价了劳动教育的育人意义。还有一部分学者则从谋生的手段、职业的要求、甚至现代大工业生产的需要论述劳动教育的作用。这一时期,欧美国家的学校不同程度地开展了劳动教育。—摘编自徐辉《从生产性到育人性:西方劳动教育思想的历史演变及启示》材料三1983年,教育部颁布《关于普通中学开设劳动技术教育课的试行意见》强调“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形成劳动习惯。”……1993年2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了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四方面的素质要求。劳动素质教育进入教育理论研究者的视野,劳动素养成为劳动教育概念的精髓……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加强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摘编自李伟《新中国成立以来“劳动教育”概念的嬗变》(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知识分子重视耕读结合的主要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西方劳动教育的特点,并简析其影响。(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我国重视劳动教育的认识。【答案】(1)原因:中国古代士人的隐逸风气与山林文化的影响;知识分子培养学生道德的需要;耕读结合符合儒学修身养德的价值观;士人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历代政府推行重农政策。(2)特点:具有阶级性、社会性、育人性、谋生性。影响:适应了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要求;有助于培养政治、经济、科技人才,推动了社会进步;具有一定的阶级性,不利于教育公平;专注于个人权利和利益,缺乏互相关爱的道德情怀。(3)认识:劳动教育应该与德智体共同发展,发挥综合育人功能;劳动教育应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劳动教育应与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相结合;劳动教育应与塑造学生的价值观相结合等。【解析】【详解】(1)原因:由材料“汉到唐时期,我国山林文化逐步形成与发展,再加上佛道两家的影响,”可分析出中国古代士人的隐逸风气与山林文化的影响、知识分子培养学生道德的需要、耕读结合符合儒学修身养德的价值观;结合材料“还有一些士子把耕读结合作为实现自己改良社会理想的一种途径,”可分析出士人对理想社会的追求;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历代政府推行重农政策。(2)特点:由材料“英国、法国、德国等早期义务教育法、工厂法中有关于对人民大众
弟子必须一边学习,一边劳动的法律规定;而对资产阶级弟子而言,还包含强健身体、焕发心智等方面的规定。”可知具有阶级性;结合材料“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可分析出具有社会性;根据材料“欧文非常重视劳动教育对学生品德、个性发展的影响,高度评价了劳动教育的育人意义。”可分析出具有育人性;根据材料“还有一部分学者则从谋生的手段、职业的要求、甚至现代大工业生产的需要论述劳动教育的作用。”可分析出具有谋生性。影响:结合所学知识,近代西方劳动教育,适应了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要求;有助于培养政治、经济、科技人才,推动了社会进步;具有一定的阶级性,不利于教育公平;专注于个人权利和利益,缺乏互相关爱的道德情怀。(3)认识:结合材料“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形成劳动习惯。”可分析出劳动教育应该与德智体共同发展,发挥综合育人功能、劳动教育应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结合材料“……1993年2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了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四方面的素质要求。”可分析出劳动教育应与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相结合;结合材料“强调‘加强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可分析出劳动教育应与塑造学生的价值观相结合。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大航海以后,海路大通,人类历史开始进入全球化时代。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张西平认为,16—18世纪是中西方文化关系的蜜月期;19—20世纪上半叶中国和西方的文化关系是不平等关系;中国的崛起开启了中西文化关系的回归—平等的文化关系。他指出,19世纪东西方形成的东西方文化观都应重新检讨,尤其是西方文化观。文化交流与对话的前提是对对方的承认和尊重,如果丧失了这个前提,就谈不上对话。—摘编自周学军《2021年世界史研究发展报告》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中外历史相关知识,选取材料的一个阶段或从整体上自拟具体论题,并予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论持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答案】示例:16—18世纪是中西方文化关系的蜜月期。这一时期,近代西方文化,尤其是近代科学技术通过西方传教士第一次传到中国,如16世纪后期,一些传教士来华,他们把西方的天文、数学等方面的著作介绍给中国。以徐光启为代表的开明士大夫,积极引进西学,并与来华传教士合译一些西方科学技术书籍,为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
中国的儒家文化也传到西欧,如启蒙思想家们伏尔泰、狄德罗等从抨击封建制度和教权的角度出发,对中国文化加以吸收和利用,成为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的精神食粮。中国的制度文明如科举制及器物文明如瓷器、丝绸和手工艺品等,深受欧洲人仰慕,当时的欧洲人将中国推举为模范文明。总之,这一时期,中西文化交流特征体现了中西文化双向互动,具有文化平等交流和对话的性质。【解析】【详解】论述:首先,阅读材料,提取信息,确定一个具体论题,如根据材料中“16—18世纪是中西方文化关系的蜜月期”,可得出论题——16—18世纪是中西方文化关系的蜜月期;确定具体论题后,综合论题、材料和所学知识,予以阐释;如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和世界近代史的相关史实,说明明清时期中西方文化关系处于蜜月期的表现有,近代西方科学技术等通过传教士传到中国,以徐光启为代表的开明士大夫,积极引进西学,与来华传教士合译科技书籍,为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同时中国的儒家文化也传到西欧,成为启蒙思想家们抨击封建专制和教权的工具,是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的精神食粮,中国的科举制及瓷器、丝绸等,深受欧洲人仰慕,当时的欧洲人将中国推举为模范文明等;最后在史实论述基础上,总结、升华,如明确16到18世纪中西文化交流,体现了中西文化双向互动,具有文化平等交流和对话的性质;整个解题过程注意论题明确,论持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公元前633年,晋国通过城濮之战确立了霸权,虽然晋国确立了霸权,但并没有就此结束楚、秦与晋国的抗衡。公元前627年,晋文公去世,晋襄公继位,秦穆公趁晋丧而偷袭郑国,后因郑有备而退回,晋襄公为维护霸业,决心打击秦国。由于姜戎喜墨,为调动姜戎的部队参战,晋襄公把白色的孝服,染成黑色,并在崎山全歼秦军,俘虏秦军三帅。为稳定内政,他任命赵盾为正卿执政,依靠其“制事典,正法罪,辟狱刑,董逋逃,由质要,治旧湾,本秩礼,续常职,出滞淹”,“以为常法”。晋襄公废弃新上、新下二军,恢复原来的中、上、下三军,从而合理调整军队,避免了军队缺乏系统的组织和管理,使军队迅速恢复正常化。襄公沿承其父文公的“尊王攘夷”的称霸战略,在稳定内政的同时,着力抑制秦东进企图,打击不服而又无礼的卫国,打败入侵的白狄,将晋国霸业推向巅峰。晋襄公之后,赵盾将各家异姓大夫代为公族,晋公室的力量由此衰微,对于作乱的异姓卿大夫缺乏可靠的制约力量。—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等(1)根据材料,概括晋襄公改革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晋襄公改革。【答案】(1)主要内容:尊重姜戎,改革习俗;重用人才,推行常法;恢复三军制;尊王攘夷,抑秦服卫。(2)简析:有利于稳定内政;合理调整军队,使军队组织和管理更加系统,提高军队战斗力;提高晋国综合实力,维护霸业;顺应了时代发展趋势;没有根本打击异姓卿大夫,威胁晋公室,导致晋国分裂。【解析】【详解】(1)主要内容:根据材料中“由于姜戎喜墨,为调动姜戎的部队参战,晋襄公把白色的孝服,染成黑色”可知,尊重姜戎,改革习俗;根据“任命赵盾为正卿执政,依靠其‘制事典,正法罪,辟狱刑……”“以为常法”可知,重用人才,推行常法;根据“废弃新上、新下二军,恢复原来的中、上、下三军”可知,恢复三军制;根据“沿承其父文公的‘尊王攘夷’的称霸战略,在稳定内政的同时,着力抑制秦东进企图,打击不服而又无礼的卫国,打败入侵的白狄”可知,尊王攘夷,抑秦服卫。(2)简析:综合材料中的晋襄公改革内政和民族关系的措施可知,其改革有利于稳定内政;根据“合理调整军队,避免了军队缺乏系统的组织和管理,使军队迅速恢复正常化”可知,合理调整军队,使军队组织和管理更加系统,提高军队战斗力;根据“将晋国霸业推向巅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提高了晋国综合实力,维护了霸业,顺应了时代发展趋势;根据“对于作乱的异姓卿大夫缺乏可靠的制约力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没有根本打击异姓卿大夫,威胁晋公室,导致晋国分裂。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