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登录
字典
词典
成语
近反义词
字帖打印
造句
组词
古诗
谜语
书法
文言文
歇后语
三字经
百家姓
单词
翻译
会员
投稿
首页
同步备课
小学
初中
高中
中职
试卷
小升初
中考
高考
职考
专题
文库资源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库资源
>
资格考试
>
计算机
>
农村信用社招聘考试全真模拟题 (3)
农村信用社招聘考试全真模拟题 (3)
资源预览
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侵权申诉
举报
1
/73
2
/73
剩余71页未读,
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充值会员,即可免费下载
文档下载
金融学第1章金融学概述1.1金融概述1.1.1金融的含义金融通常是指货币资金的融通。其中“金”指货币资金,“融”指交易、调剂、流通。在这里,融通的主要对象是货币资金;融通的主要方式是有借有还的信用方式,而组织这种融通的机构则为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1.1.1.1金融活动是以货币为载体的运动各种金融关系都表现为货币关系,货币不仅对商品交换存在媒介关系,而且货币与货币之间也存在着兑换、积累、分配等关系,这一切又构成了金融关系的基础。1.1.1.2金融的本质表现为信用关系金融的本质实际上是一种信用关系,但信用关系比金融的范围更广泛。金融活动是指以货币或价值为对象的借贷活动;而信用关系还包括各种非货币形式的借贷,如实物借贷。1.1.1.3金融体现的是一种价值关系一切金融活动必然都表现为货币的运动,而现实生活中货币只是一种价值符号,货币运动和货币信用活动实际就是价值的流动和运动。1.1.1.4金融体现的是一种跨时期的动态关系金融活动是一种动态的活动,金融资产的流动性越强,也就越有活力。1.1.2金融的构成要素1.1.2.1金融主体金融主体就是参与金融活动的各类参与者。其中,各类金融机构是构成金融活动主体的主要部分。此外,政府、企业以及居民也是重要的金融主体。1.1.2.2金融客金融客体也被称为金融工具或者信用工具,它是货币资金或金融资产借以转让的工具。理论上金融既然是货币信用关系的体现,那么,各种金融活动能够成立的前提就是首先必须有货币的存在,没有货币,金融也就无从谈起。 1.1.2.3金融市场金融的核心内容是资金融通机制。如何高效率的合理配置资金对一国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金融市场就是这一资金融通机制的主要载体之一。1.1.2.4金融制度金融制度通过提供规则和安排以界定人们在金融交易过程中的选择空间,约束和激励人们在金融交易中的行为,降低金融交易费用和竞争中的不确定性引发的金融风险,保护金融交易双方的权利,提高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1.1.3金融在现代经济中的作用1.1.3.1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在现代经济中的核心地位是由其自身的特殊性质和作用所决定的。金融运行的正常有效,货币资金的筹集、融通和使用就充分而有效,社会资源的配置也就合理,对国民经济走向良性循环所起的作用也就明显。1.1.3.2金融是调节宏观经济的重要杠杆现代经济是由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其显著特征之一是宏观调控的间接化。而金融在建立和完善国家宏观调控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1.1.3.3金融是沟通经济生活的命脉和媒介现代社会,一切经济活动几乎都离不开货币资金运动。1.2金融学的发展历程及趋势1.2.1金融学的产生和发展世界上诞生最早的银行是1580年在意大利成立的威尼斯银行。1694年在英国伦敦成立的英格兰银行是第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进入20世纪80年代,金融领域出现了一系列变化,金融市场不断扩展,金融工具日新月异,金融商品花样翻新,金融机构功能倍增,金融体系多元竞争,金融服务扩大深化,金融操作实现电脑化,金融业务步入信息化,金融走向全球一体化。1.2.2现代金融学的发展历程及其趋势人们把20世纪50年代以前已经形成的以货币供求和资金流动等宏观分析为主要研究对象的金融理论体系称为古典金融学,把此后形成的以金融市场等微观研究领域为主要研究对象的金融理论体系称为现代金融学。 进入90年代,以电子技术为中心的新技术在金融行业中的广泛使用,使金融发展呈现三大趋势:一是金融资产的证券化;二是金融活动的复杂化;三是金融研究的微观化。现代金融理论是在古典金融理论的基础上产生的,但是现代金融理论与古典金融理论之间存在实质性的区别。第一,分析工具的区别。第二,研究层面的区别。第三,研究领域的区别。1.2.3金融学在我国的发展我国金融学科发展经历一个曲折的过程,并且仍处于不断完善之中。建国后,与计划体制相联系,我国当时并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银行,仅有的中国人民银行也只是国家财政的出纳部门。与此相对应,在相关经济理论方面,也只存在社会主义财政与信贷理论,没有产生真正意义上的货币金融理论。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进入20世纪80年代,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相适应,人民银行独立为中央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和中国银行先后从人民银行的业务中独立出来,成为专司某个具体领域内金融业务的国有商业银行。加入WTO后,中国金融业面临着与国际接轨的压力,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机制的转化,金融领域内竞争的日趋激化以及金融业务范围的扩大,经济发展对金融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等。这一切变化都要求金融教育也必须跟上时代发展的要求。在理论继承上,《金融学》无疑是在货币银行理论长期研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作为一种经济范畴,货币银行理论的发展经历了几个不同的历史阶段,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新的社会、经济环境赋予了它新的表现形态、内涵及作用。金融学则是在当代新的历史阶段中,有关货币银行理论研究的进一步延伸和扩展。1.3金融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金融学主要研究货币、信贷、金融机构、金融市场的活动及其规律。作为经济学的重要分支,对金融学的研究应该既包括以金融主体行为及其运行规律为研究对象的微观金融学的内容,又包括以金融系统整体的运行规律及其各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为研究对象的宏观金融学的内容。金融学在某种意义上又属于综合性的经济科学。概括起来,金融学主要研究和阐述以下几方面内容: 货币及信用原理、金融机构运作原理、金融市场与投资、金融调控及货币政策、国际收支、汇率与国际货币体系、金融发展与金融监管等第2章货币与货币制度2.1货币的产生及发展2.1.1货币的产生物物交换的弊端:一是“需求的双重巧合”制约了交换的顺利实现。二是参与交换的商品越多,价格关系就越复杂。三是比价的波动影响“交叉兑换比率”的实现。四是缺少普遍接受的价值储存手段。以一种商品的价值来表现另一种商品价值的方式就成为价值表现形式。在商品交换过程中,商品的价值表现经历了四个阶段,有过四种价值形式:简单的价值形式、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和货币形式。2.1.1.1简单的价值形式:当人类社会开始有剩余产品时,交换只是一种偶然的行为。一种商品价值偶然、简单的表现在另一种商品的使用价值上,这就是简单的价值形式。2.1.1.2扩大的价值形式: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剩余产品不断增多,交换变得经常而丰富,一种商品不是偶然的与另一种商品相交换,而是和越来越多的商品交换,由更多商品来表现自己的价值,成为扩大的价值形式。2.1.1.3一般价值形式:市场上所有商品都由一种商品表现价值,即一般价值形式。在一般价值形式下,商品的直接物物交换变成以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间接交换,一般等价物具备了货币的一般性质。2.1.1.4货币形式:第二次大分工后,产生了专门的商品生产,一般等价物的固定化就成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当一般等价物相对固定在某种特殊商品上后,这种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就是货币。货币价值形式是价值形式的最高阶段。2.1.2货币形态的变迁:人类发展史上的货币形态十分繁杂。在古代,作为货币的有牲畜、盐、茶叶、皮革等,也有铜、铁、贝壳、银、金。到现代,我们所熟悉的是纸币、辅币、银行存款和信用卡等。从上述货币的演变可以发现:货币是由早期的实物形态,慢慢发展为用它的替代物,即代用货币,然后发展到现代的信用货币。2.1.2.1实物货币:实物货币是货币形式发展最原始、最朴素的形式 ,它是与原始、落后的生产方式相适应的。由于许多实物货币携带不便、不能分割、质地不一、容易受损等,很难作为理想的交换媒介。金属冶炼技术的出现和发展,为实物货币向金属货币转化提供了物质条件。金属货币经历了两种转变。一是从质上看,经历了由贱金属到贵金属的演变;另一种是从形态上看,经历了由称量货币到铸币的转变。2.1.2.2代用货币:代用货币本身价值低于其所代表的货币价值。相对于金属货币,代用货币具有成本低廉,易于携带,节省稀有贵金属等优点。代用货币产生于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交易者关心的并不是流通手段本身有无价值,而是它能否起媒介作用,这就产生了由价值符号或代用货币代替真实货币的可能性。而代用货币的完善形式就是纸币。2.1.2.3信用货币:信用货币是以信用为保证,通过一定信用程序发行,充当流通手段与支付手段的货币形式,是货币的现代形态。信用货币可分为辅币、纸币和银行存款等几种主要形式。信用货币的基本特征是:其本身的价值低于货币价值,不再代表任何贵金属,以国家和银行的信誉作保证。2.1.2.4电子货币:电子货币是一种通过银行的电子计算机自动转帐系统进行收付的货币。它是指在零售支付机制中,通过销售终端、不同的电子设备之间以及在公开网络上执行支付功能的“储值”或“预付支付机制”。电子货币具有以下特点:①以电子计算机技术为依托,进行储存,支付和流通;②可广泛应用于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领域;③融储蓄、信贷和非现金结算等多种功能为一体;④电子货币具有使用简便、安全、迅速、可靠的特征;⑤现阶段电子货币的使用通常以银行卡(磁卡、2.1.3货币的本质一是货币金属论,认为货币与贵金属等同,货币必须具有金属内容和实质价值,货币的价值取决于贵金属的价值。二是货币名目论。货币名目论者从货币的流通手段、支付手段等职能出发,否定货币的实质价值,认为货币只是一种符号,一种名目上的存在。马克思定义了货币并指出,货币是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是商品交换发展和价值形态发展的必然产物。 首先,货币是商品。作为商品,它同其他一切商品一样,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体。货币具有价值,说明它与普通商品一样,是人类抽象劳动的凝结物。其次,货币不是普通的商品,而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它的特殊性就在于它同普通商品有如下区别:(1)货币是表现一切商品价值的材料,而普通商品则没有这种作用。(2)普通商品只具有由其自然属性所决定的特定的使用价值,而货币商品除了同样具有这种特定的使用价值之外,还具有一般的使用价值,即具有和其他一切商品相交换的能力。2.2货币的职能货币的五大功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是基本职能,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是基本职能的派生职能。2.2.1价值尺度:货币作为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的尺度,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是货币的第一职能,也是最基本、最重要的职能,也叫本质职能。货币之所以能充当价值尺度,是因为货币本身就是商品,它与其他商品一样,也有价值。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不需要有现实的货币,只是想象的或观念的货币。当商品的价值用货币来表现的时候,就是商品的价格。2.2.2流通手段:在商品交换过程中,货币发挥交易媒介作用时,执行流通手段职能。它是货币的基本职能之一,货币作为流通手段是价值尺度职能的必然发展。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必须是真实的货币或现实的货币。交易的完成要求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观念上的货币是买不到任何东西的,而执行价值尺度的货币可以是观念上的货币,这是二者的重要区别。我国人民币具有流通手段职能。人民币的流通具有普遍的接受性、垄断性和独占性。2.2.3支付手段:当货币作为独立的价值形式进行单方面转移时,如清偿债务、支付税金、房租、水费、工资等,起到延期付款的作用,即执行支付手段职能。货币作为支付手段是货币流通手段职能派生出来的。它起因于赊账的商品交易,当货币作为流通手段时,则是价值单方面转移。货币作为支付手段,对经济发展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2.2.4贮藏手段:当货币被人们当作独立的价值形态和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保存起来时,它就会暂时退出流通领域,起到贮水池的作用。此时,货币执行贮藏手段职能。货币贮藏的作用:①作为流通手段准备金的贮藏。②作为支付手段准备金的贮藏。③作为世界货币准备金的贮藏。 信用制度发达以后,货币贮藏手段有了更大的变化。首先,纸币也可充当贮藏手段。其次,社会各阶层把自己持有的货币资产或收入存入银行,使贮藏手段趋于集中。2.2.5世界货币:当货币超越国界,在世界市场上发挥着一般等价物作用时,称其为世界货币。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世界货币流通领域出现了很多新的现象。许多国家的货币,在国际市场发挥着作为国际货币的三种效能,即支付手段、购买手段和财富转移的作用。货币的以上五种职能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它们都体现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的本质。正是因为货币能表现一切商品的价值,具有和一切商品交换的能力,因此它具有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职能。当货币上述两个基本职能进一步发展时,才会出现贮藏手段职能。支付手段职能既与货币的两个基本职能密切相关,又以贮藏手段职能为前提。世界货币职能是货币前四个职能的继续和延伸。总之,五大职能是货币本质的具体体现,是随着商品流通及其矛盾发展而逐渐发展起来的。2.3货币制度构成及其演变2.3.1货币制度构成:货币制度是国家以法律形式确定的货币流通的结构、体系和组织形式。它由国家有关货币方面的法令、条例等综合构成。货币制度的构成具体包括:货币材料、货币单位、货币的铸造、发行和流通程序、货币发行准备制度等。2.3.1.1货币材料:货币材料也称币材,就是国家规定哪种材料作为货币,这是一个国家建立货币制度的首要步骤。用哪种商品作为币材就称为那种商品的本位制,比如用金、银作为货币材料就分别形成金本位制、银本位制等。2.3.1.2货币单位:货币单位的规定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规定货币单位的名称;二是确定货币单位的值,即包含多少货币金属。2.3.1.3货币的铸造、发行和流通:本位币又称主币,是一国的基本通货。本位币是一种足值的铸币,其名义价值与实际价值基本相符,这是本位币的基本特征。本位币有如下特点:①自由铸造。②无限法偿。③磨损公差。在金属货币流通制度下,铸币流通会有自然的磨损,不法之徒还有意削边、擦损。辅币是本位币以下的小额货币,供日常零星交易和找零之用。辅币主要用贱金属铸造。辅币是不足值的铸币。辅币在铸造、发行与流通程序上具有以下特点:①辅币可以与本位币自由兑换。②辅币实行限制铸造。③辅币是有限法偿货币。国家对辅币规定了有限的支付能力。在不兑现的纸币制度下,本位币的自由铸造被取消了。本位币的磨损公差规定在许多国家都改为规定纸币的流通年限,如新加坡规定,新发行的货币流通3 年必须收回销毁。不兑现纸币制度下,辅币具有无限法偿能力。2.3.1.4货币发行准备制度:货币发行准备是指中央银行在货币发行时须以某种金属或某几种形式的资产作为其发行货币的准备,从而使货币的发行与某种金属或某些资产建立起联系和制约关系。在金属货币制度下,黄金储备的用途有三个方面:第一,作为国际支付的准备金;第二,作为扩大或收缩国内金属货币流通的准备金;第三,作为支付存款和兑换银行券的准备金。2.3.2货币制度的演变货币制度自产生以来,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过程。从其形态上来看,主要经历了银本位制、金银复本位制、金本位制和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2.3.2.1银本位制:银本位制是历史上最早出现,也是实施时间最长的一种货币制度。它以白银为货币金属,以银币为本位币。在银本位制度下,银币可以自由地铸造和自由熔化,是无限法偿货币,银币可以自由输出和输入。19世纪后期,世界白银产量大幅度增加,白银的价格开始跌落,许多实行银本位制的国家开始用黄金取代白银作为货币使用。20世纪初,除了中国、印度、墨西哥等少数国家仍实行银本位制外,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已放弃了这种货币制度。2.3.2.2金银复本位制:在金银复本位制下,金银两种贵金属都是铸造本位币的材料,可以自由地输出、输入,金币和银币可同时流通,都可以自由地铸造,具有无限法偿。历史上,金银复本位制经历了三种形态:平行本位、双本位以及跛行本位制。平行本位制的特点是:金币和银币同为本位币,都可以自由铸造和熔化,自由输出、输入,国家不规定两种货币的交换比率,而由市场上金银的比价确定。这样,每种商品都具有金和银表示的两种价格,金银市场比价波动必然引起商品双重价格比例波动,给商品交易带来麻烦。双本位制:国家以法律形式规定金币和银币之间的固定比价,两者交换比率不受市场金银价格波动的影响。“劣币驱逐良币现象”是指当一个国家同时流通两种实际价值不同而法定比价不变的货币时,实际价值高的货币(良币)必然被熔化、收藏或输出而退出流通领域,而实际价值低的货币(劣币)反而充斥市场。跛行本位制:金银币都是本位币,但金币能自由铸造,银币不能自由铸造,且限定每次支付的最高限额,金币和银币按法定比价进行交换。事实上,在这一制度下,银币已经演变成辅币,金本位制度初步形成。 2.3.2.3金本位制:最早实行金本位制的是英国。金本位制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金币本位制、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三种形式。金币本位制是典型的金本位制,其基本内容是“四自”,即规定金铸币为本位货币,居民可将金块自由申请铸造成金币,金币可自由熔化为金块、银行券可自由兑换为金币,黄金和金币可自由输出、输入。金块本位制特点是:政府停止铸造金币,不允许金币流通,代替金币流通的是中央银行发行的纸币。纸币的发行是以金块为准备,金准备多,发行的纸币就多,反之,则少;纸币的价值与黄金保持等值关系;人们持有的其他货币不能兑换成金币,但可以兑换为金块;黄金仍可自由输出入。金块本位制称为“富人本位制”。金汇兑本位制亦称虚金本位制,其特点是:规定纸币的含金量,国内只流通纸币,无铸币流通、无金块兑换。中央银行将黄金和外汇存放在另一个实行金本位制的国家,并规定本国货币与该国货币的法定兑换比率。本国居民可以将本国纸币兑换成外汇,再向其他相关国家兑换金块。2.3.2.4不兑现的信用本位制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是指既不规定含金量也不兑换黄金,完全取消流通货币的金银保证,流通中的货币通过中央银行的信贷程序投放出去的货币制度。因为纸币的发行数量直接由政府决定,如果发行量超过了流通中的商品对它的需要时,就会使社会购买力大于商品可供量,达到一定程度时,必然引起物价上涨,货币贬值。2.3.3我国现行的货币制度我国现行的人民币制度是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作为我国唯一合法通货,人民币具有无限法偿能力。人民币实行垄断发行,统一计划管理的制度,中国人民银行是唯一的发行机关,并集中管理货币发行基金。第3章信用和征信信用是指以偿还为条件的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多产生于货币借贷和商品交易的赊销或预付之中。信用以偿还本息为基本特征,其主要形式包括国家信用、银行信用、商业信用和消费信用等。信用是金融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3.1信用的产生及特征3.1.1 信用的产生:在私有制下,贫困家庭缺少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为了维持生产和生活被迫向富裕家庭借债,这样就产生了信用。因此,剩余产品的出现和贫富差别是信用产生的前提条件。在商品经济社会,商品和货币在各个所有者之间分布是不均衡的。一方面,生产者要出卖商品;另一方面,购买者买进商品后因为贫穷或没有货币,产生借贷的需要,这样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就成为信用产生的社会基础。3.1.2信用的要素信用交易或信用活动包括三个基本的要素,即信用主体、信用工具和时间间隔。信用主体是参与经济活动的市场主体,包括政府、企业、银行和个人等。信用工具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划分。时间间隔即承诺与兑现承诺的时间差。3.1.3信用在现代经济中的作用从微观上看,信用对企业和个人筹措发展资金,节约流通费用,增强竞争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从宏观上看,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基石。市场经济是契约经济,契约产生预期效果的基础是信用。信用是现代市场交易的一个必备要素,它对于加速资金集中,扩大社会投资,扩大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和调控宏观经济都具有重要作用。3.2信用形式信用活动是通过具体的信用形式表现出来的。信用形式有:商业信用、银行信用、国家信用、消费信用、国际信用、民间信用等。3.2.1高利贷信用:高利贷在人类社会中久已存在,极高的利率是其最明显的特征。它是一种通过发放实物或货币而收取高额利息为特征的借贷活动。高利贷信用产生于原始社会瓦解时期,那时由于社会分工的发展,使原始公社内部产生了贫富分化。有以下特点:高利贷的利率高、剥削重。3.2.2商业信用商业信用是指企业之间互相提供的、与商品交易直接联系的信用。具体形式:企业间的商品赊销、分期付款、预付货款、委托代销等。特点:主体是厂商;商业信用与产业资本的动态一致。优点:方便和及时。局限性:规模和数量上的局限性;方向上的局限性;信用能力上的局限性;商业信用还存在信用期限上的局限性。3.2.3银行信用:银行信用是间接融资信用,是以货币形态提供的信用。 特点:客体是货币资本;主体一方是银行和金融机构,另一方是企业和个人;银行信用与产业资本的动态不完全一致。优点:规模和数量上克服了商业信用的局限性;银行信用的投放方向不受限制;克服了商业信用在期限上的局限性。3.2.4国家信用:国家信用也叫政府信用,是以国家和地方政府参与的一种信用形式,主要表现为国家作为债务人而形成的负债。政府信用基本形式:由国家发行政府债券;政府发行专项债券;向银行透支或借款。其中最主要的形式是国家发行国库券和公债券。国家信用在经济生活中起着积极的作用:一方面是解决财政困难的较好途径。解决财政赤字的途径有增税、从银行透支和举债三种。3.2.5消费信用:消费信用亦称个人信用,是企业、银行和其它金融机构向消费者个人提供的直接用于生活消费的信用。类型:工商企业以赊销商品(延期付款)、分期付款的方式向消费者提供的信用;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以货币形式向消费者提供的消费信用,也就是消费贷款,它属于长期消费信用年。作用:在一定程度上缓和消费者的购买力需求与现代化生活需求的矛盾,有助于提高消费水平。同时,消费信用也可发挥消费对生产的促进作用。3.2.6国际信用:国际信用是指一个国家的政府、银行及其他自然人或法人对别国的政府、银行及其他自然人或法人所提供的信用。按领域划分,国际信用可分为贸易信用和金融信用两大类。按其期限,国际信用可分为短期信贷、中期信贷和长期信贷。按贷款人划分,国际信用还可分为由私营企业、银行、经纪人等提供的私人信用、由政府直接提供或通过国营信贷机构提供的国家信用以及国际金融组织与区域性金融组织提供的信用。3.3信用工具:信用工具是具有一定格式并准确记载借贷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明确偿还日期和偿还额,经过一定的法定程序,以书面形式发行和流通,能有效约束双方行为的书面信用凭证。信用工具是证明债权、债务关系的合法书面凭证。3.3.1信用工具的特征:特点:偿还性;流动性;收益性;风险性。信用工具的收益有三种:固定收益,是投资者按事先规定好的利息率获得的收益;即期收益,又叫当期收益,就是按市场价格出卖时所获得的收益;实际收益,指名义收益或当期收益扣除因物价变动而引起的货币购买力下降后的真实收益。3.3.2信用工具的分类 现实经济生活中,信用工具的形式多样,也有多种分类方法,最常见的是按时间长短分为短期信用工具和长期信用工具。3.3.2.1短期信用工具:短期信用工具是指一年期以下的票据和信用证等信用工具。票据是具有一定格式,载明金额和日期,到期由付款人对持票人或指定人无条件支付一定款项的信用凭证。票据一般分为:汇票、本票、支票。汇票是由出票人签发的,要求付款人在见票时或在一定期限内,向收款人或持票人无条件支付一定款项的票据。按出票人不同,汇票可分成银行汇票和商业汇票。按承兑人的不同,汇票可分成商业承兑汇票和银行承兑汇票。本票是出票人签发的、承诺自己在见票时无条件支付确定金额给收款人或持票人的票据。本票按其出票人身份为标准,可以分为银行本票和商业本票。支票是出票人签发,委托办理支票存款业务的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在见票时无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收款人或持票人的票据。支票可分为现金支票和转账支票。支票一经背书即可流通转让,具有通货作用。3.3.2.2长期信用工具:长期信用工具又称有价证券,是具有一定面额,代表财产所有权或债权,期限在一年以上,并能定期取得一定收入的凭证。股票是股份公司签发的,证明股东按其所持股份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所有权凭证。是股份公司发给股东的入股凭证。债券是债务人向债权人承诺在一定时期内还本付息的债务凭证。凭证上载明债券发行机构的名称、面额、期限、利率等事项。债券一般分为政府债券、公司债券和金融债券。企业债券又称公司债券,是企业为集资而发行的债务凭证。政府债券,是政府为筹集资金而发行的债务凭证。金融债券是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作为债务人发行的债务凭证。3.3.2.3其它分类:信用工具按有无金融机构的参与分为直接信用工具和间接信用工具两大类。直接信用工具:非金融机构发行的直接面向企业和个人的商业票据、公债、国库券、公司债券和股票等。间接信用工具:金融机构发行的存款单、银行票据等,是由金融机构作为借贷双方的金融中介参与的信用。3.4征信与社会征信体系3.4.1征信:征信,中文之“征”即证、验、求,“信”即信用、诚实、信任之意。狭义的征信,是指调查、验证、评价他人信用;而广义的征信,还有“求取他人对自己的信用”之意。 基本功能:了解、调查、验证他人的信用,使赊销和信贷活动中的授信方能够比较充分地了解信用申请方的真实资信状况和如期还款能力。3.4.2征信和信用的关系:信用主要是指借钱还钱、先消费后付款等经济活动;征信则指的是专业化的信用信息服务,为了让大家更方便地借钱,通过第三方机构将每个人的信用信息集中起来,在需要的时候供信贷机构及各相关主体使用。这是信用与征信的主要区别。3.4.3征信体系:征信体系是指与征信活动有关的法律规章、组织机构、市场管理、文化建设、宣传教育等共同构成的一个体系。征信体系的主要功能是为信贷市场服务,但同时具有较强的外延性,还向商品交易市场和劳动力市场提供服务。社会征信体系:个人征信体系和企业征信体系两大部分。个人征信的征信对象主要针对本国公民、在该国长期活动的外国人及个人资产。个人征信体系是指能证明、解释和查验个人信用情况而建立的一系列具有法律效力的文本资料和行事规则的制度框架。它主要包括个人信用登记制度、个人信用评估制度、个人信用风险预警系统、个人信用风险管理制度、个人信用风险转嫁制度等。企业征信的征信对象是金融机构、上市公司、中小型企业及其发行的债券,主要为征信对象提供企业信用调查、资信评级、股票债券评级、市场调查等服务。3.4.3.1征信体系模式第一种是市场主导型模式,又称民营模式。特征是征信机构以盈利为目的,收集、加工个人和企业的信用信息,为信用信息的使用者提供独立的第三方服务。政府基本上处于社会信用体系之外,主要负责立法、司法和执法,建立起一种协调的市场环境和市场秩序,同时其本身也成为商业性征信公司的评级对象。第二种是政府主导型模式,又称公共模式或中央信贷登记模式。这种模式是以中央银行建立的“中央信贷登记系统”为主体,兼有私营征信机构的社会信用体系。其征信系统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由各国中央银行管理,主要采集一定金额以上的银行信贷信息,目的是为中央银行监管和商业银行开展信贷业务服务。另一部分由市场化的征信机构组成,一般从事个人征信业务。第三种是会员制模式。这种模式是指以行业协会为主建立信用信息中心,为协会会员提供个人和企业的信用信息互换平台,通过内部信用信息共享机制实现征集和使用信用信息的目的。3.4.3.2 征信机构:征信机构是依法设立的专门从事信用信息服务的机构。其业务主要是采集、存储、加工、分析信用信息,提供信用信息查询、信用报告服务或其它信用查询服务。它包括信用信息登记机构、信用调查机构、信用评分机构和信用评级机构等。3.4.4建立征信体系的必要性: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客观性,使人们自觉地坚守“诚信”,经济得以健康发展。征信制度的建立还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政府各部门管理社会的成本,提高工作效率。银行利用征信技术合理扩张授信业务,增加资金流通数量和速度,并刺激经济发展,拉动消费和投资需求,增加国民收入,从而达到促进金融经济发展的作用。3.4.5我国的信用现状及征信体系建设现状:履约率低;债务人大量逃废债务;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市场等恶性案件不断发生;企业进行虚假信息披露、包装上市圈钱等行为屡见不鲜;以万亿元计的银行的不良贷款积累;盗窃知识产权等等。这些问题给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后果。首先,信用缺失严重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其次,信用的严重缺失导致市场交易成本上升,资源配置效率下降。最后,信用缺失加大了金融风险。当前我国的社会征信系统的建立,关键是建好五个子系统:一是信用档案系统,包括个人信用档案和企业信用档案;二是信用调查系统,包括贷款信用、融资信用、合资合作信用、贸易伙伴信用调查;三是信用评估系统,对企业和个人进行信用评估综合考察和客观、科学、公正的分析研究;四是信用查询系统,包括企业和个人两套信息系统;五是失信公示系统,根据失信行为严重程度的不同,分为内部公示和外部公示。4.1利息与利率4.1.1利息及其本质所谓利息,是贷款者放弃获取投资收益的补偿,是一段时期内放弃货币流动性的报酬;或者说,是贷款者因暂时让渡货币资金使用权,从借款者那里取得的超过借贷货币额的报酬。对于借款者来说是借用本金应付出的代价。利息究竟来源于何处,其本质是什么?4.1.1.1马克思关于利息本质的观点 马克思认为:利息是财富的分配形式。在一定意义上利息可以称为是借贷资本这种特殊商品的价格,任何时候都由供求决定。在资本主义社会,利息来源于雇佣工人的劳动,本质是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借贷资本家的那部分利润即剩余价值,它反映着借贷资本家和职能资本家共同剥削雇佣工人的生产关系。4.1.1.2西方学者关于利息本质的观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威廉·配第认为,利息是由于地租存在而产生的,是因为暂时放弃货币的使用权而获得的报酬,即“利息报酬论”。纳骚•西尼尔认为利息是借贷资本家节欲的结果。欧文•费雪认为利息是不耐程度的指标,是倾向于借债的不耐程度、时间偏好高的人与倾向于放款的不耐程度、时间偏好低的人进行充分活动的结果。约瑟夫•马西认为利息直接来源于利润,并且是利润的一部分。亚当•斯密认为利息具有双重来源:当借贷资本用于生产时,利息来源于利润;当借贷资本用于消费时,利息来源于借款者别的收入。凯恩斯认为利息来源于一定时期内人们放弃货币的灵活偏好的报酬,利息率并不决定于储蓄和投资,而是决定于货币存量的供求和人们对流动性偏好的强弱。4.1.2利率的概念利息水平的高低是由利息率表示的。利息率简称利率,是指借贷期内所获得的利息额与借贷资本金的比率,称为利息率,也称为收益率。利率的计算公式为:利率=(一定时期借贷货币取得的利息额/一定时期借贷的资本额)×100%。4.1.3利率的表示与计算方法4.1.3.1利率的表示方法有:年利率、月利率、日利率。年利率一般以本金的百分之几表示,通常称为年息几厘。月利率一般以本金的千分之几表示,通常称为月息几厘。日利率一般以本金的万分之几表示,通常称为日息几厘。4.1.3.2利息的计算方法利率的计算有两种基本方法:单利计息法和复利计息法。单利是指在计算利息时,不论借贷期限的长短,仅按本金计算利息,所生利息不再加入本金重复计算下期利息的方法。单利计算公式为:I=P·r·nS=P·(1+n·r)式中,I――利息额;P――本金;r――利率;n――借贷年限;S――为本金和利息之和。 复利是指在计算利息时,将本期所生利息加入本金计算下期利息的方法,即第一年按本金计算利息,第二年将第一年的利息计入本金,计算出第二年的利息,以后各年以此类推。复利计算公式为:S=P·(1+r)nI=S—P4.2利率的种类和决定因素4.2.1利率的种类4.2.1.1根据利率在借贷期内是否调整,可以分为固定利率和浮动利率固定利率是指在整个借贷期内固定不变、不随资金供求状况而变动的利率。固定利率适用于借款期限较短或市场利率变化不大的情况。浮动利率是指利率随市场利率的变化而定期调整的利率。浮动利率较适合借款期限比较长的情况,可使借贷双方都承担较小的利率变化风险。4.2.1.2根据利率形成的方式不同,可以分为官定利率、市场利率和公定利率官定利率是指由一国政府金融管理部门或中央银行确定的要求强制实施的利率。市场利率是指由货币资金的供求关系所确定的竞争性利率。公定利率是指由非政府部门的民间金融组织如银行、公会等确定的利率。它只对会员银行有约束作用。4.2.1.3根据利率性质的不同,可以分为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名义利率是以名义货币表示的利率,即银行的挂牌利率。它是指在通货膨胀下没有剔除通货膨胀的利率。实际利率是指在物价不变、货币购买力不变的条件下的利率,在通货膨胀情况下则是名义利率剔除通货膨胀后的利率。若用i表示实际利率,r表示名义利率,p表示通货膨胀率。则实际利率的计算公式为:i=r–p4.2.2决定和影响利率的因素4.2.2.1平均利润率:决定利率水平高低的首要因素是利润。利率高于零低于平均利润率,在零和平均利润率之间波动。4.2.2.2借贷资本的供求关系:利率在零和平均利润率之间波动,但总是处于不断变动之中。其变动的主要原因是由市场借贷资金的供求状况造成的。4.2.2.3宏观经济政策:利率是调节社会经济生活的重要杠杆,又是受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影响的外生变量。当宏观经济形势过热时,提高利率,以减少货币供应量;当宏观经济萧条时,降低利率,以增加货币供应量。4.2.2.4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为避免损失,往往在银行公布的利率的基础上加上一定的通货膨胀率。而在通货紧缩时期,则降低利率,以刺激人们消费和企业增加投资,推动经济走出低谷。 4.2利率的种类和决定因素4.2.2.5汇率水平:本币贬值会刺激本国出口的增加和外国资金的流入,进而增加国内资金市场上的资金供给,带来利率下降的压力;反之,本币升值会刺激进口的增加和资本的外流,从而减少国内市场上的资金供给,产生利率上升的压力。4.2.2.6国际利率水平:国际利率水平高于本币利率水平,会刺激资本外流,增加套汇、逃汇活动,导致基础货币回笼,货币供给量减少,本币利率呈上升压力;反之。此外,利率水平的高低还会受到利率管制、经济周期、借贷期限等因素的影响。4.2.3利率变动对经济的影响4.2.3.1利率变动对社会总供求的影响:利率与货币供给成正比,与货币需求成反比。利率的变动一是影响储蓄者对货币的供给,二是影响筹资者对货币的需求。4.2.3.2利率变动对物价水平的影响:在经济过热时期,商品价格水平较高时,可提高利率,增加人们的货币储蓄量,抑制人们的现期消费,并提高企业借款的成本,减少企业的现期投资,以使商品的价格下降;反之。4.2.3.3利率变动对投资的影响。投资可分为实物投资和证券投资。就实物投资而言,利率提高,意味着筹资成本增加,投资后的相对获利减少,这会抑制投资;反之。利率对证券投资的影响主要是调节银行储蓄与有价证券的结构,以及对不同有价证券的选择。银行利率与有价证券价格成反比。4.2.3.4利率变动对国际收支的影响。对资本可自由流动的国家来说,一国提高利率,产生国际间利差(本国利率高于外国利率),会促使外国资本流入,可改善该国国际收支逆差或加大国际收支顺差。但是,提高(降低)利率产生的资本流入(流出)会带来国内基础货币投放增加(减少),货币供应量上升(下降)的效应,这会减弱提高(降低)利率、紧缩银根(扩张信用)的效果。4.3西方利率理论4.3.1古典利率理论:该理论认为利率决定于资本的供给和需求,这两种力量的均衡决定了利率水平。资本的供给来源于储蓄,利息是对推迟消费储蓄行为的补偿,它取决于人们的“时间偏好”、“节欲”、“等待”等因素。储蓄(S)是利率(i)的递增函数。投资(I)是利率(i)的递减函数。如下图: 4.3.2流动性偏好理论:凯恩斯认为货币最富有流动性,在任何时候都能转化成任何资产而不遭受损失。利息就是在一定时期内放弃货币、牺牲流动性所得到的报酬。货币供给是外生变量,由中央银行直接控制,因此货币的供给独立于利率;货币需求是内生变量,取决于人们的流动性偏好。人们的流动偏好强,愿意持有的货币数量就多,而流动性的强弱取决于人们的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其中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是收入的递增函数,投机动机是利率的递减函数。以L1表示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以L2表示投机动机,货币总需求可表示为:L=L1(Y)+L2(i)。当利率下降到某一水平时,人们预期未来利率水平会上升,货币的需求就会无限大,人们只持有货币,而不购买债券,无论中央银行供应多少货币,都会被储存,从而使利率水平不能继续下降,即所谓的“流动性陷阱”。4.3.3可贷资金理论:可贷资金理论认为,利率是由可贷资金的供给和需求的均衡点所决定的。可贷资金的供给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当前的储蓄S;二是实际货币供给量的变动,即新增发的货币△MS,这两个方面都是利率的增函数。可贷资金的需求有两个方面:一是当前的投资需求I;二是货币贮藏的需求即净窖藏△H,这两个方面是利率的减函数。4.3.4IS-LM分析的利率理论:汉森、希克斯这两位经济学家则用IS-LM模型把这四个变量放在一起,构成一个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之间相互作用,共同决定国民收入与利率的理论框架,从而使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得到较为完善的表述。IS曲线是指商品市场均衡时,表示产出Y和利率i之间关系的曲线,是利率达到均衡时投资和储蓄的供求,利率决定于收入的情况。LM曲线是指货币市场均衡时,表示产出Y和利率i之间关系的曲线,是利率达到均衡时货币的供求,收入决定利率的情况。当IS、LM曲线相交时,表明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状态,其交点决定了均衡的产出和利率。如图4.3.5利率的期限结构理论:利率的期限结构是指不同期限债券的收益率与期限之间关系的理论。可用债券的回报率曲线表示。债券的收益率曲线是指把期限不同,但风险、流动性和税收等因素都相同的债券的回报率连成的一条曲线。根据长期利率与短期利率到期给债券带来的收益不同,可以把收益率曲线分为向上倾斜、水平以及向下倾斜、先向上再向下倾斜四种类型。如图4.3.5.1预期假说理论:预期假说理论理论认为短期利率与长期利率的水平存在差别的主要原因在于对未来利率水平的预期,长期利率是某一期限内预期的短期利率的平均值,即投资者在持有一年到期和在上年出售这种债券下一年再投资得到的回报是相同的。 该理论无法对利率曲线为什么几乎总是向上倾斜的原因作出解释。4.3.5.2市场分割理论:市场分割理论又称期限偏好理论。不同期限的债券市场相互之间是完全独立、彼此分割的。无论投资者或借款者都有强烈的期限偏好和期限需求,由于他们只对一种期限的债券具有强烈的偏好,而对其他期限债券却并非如此,所以,他们不会因为不同期限的收益差别而放弃或改变他们的需求期限范围。4.3.5.3风险溢价理论:风险溢价理论认为,金融市场是有风险的,对未来利率不可能完全预期。利率期限越长,利率变动的可能性越大,利率风险也就越大。投资者为了减少风险,偏好流动性较高的短期证券。而筹资者希望长期使用资金,偏好期限长的长期债券,而且期限越长越好。为了吸引投资者购买长期债券,必须支付一份流动性升水才能使他们愿意持有长期债券。因此,长期利率高于短期利率,一方面是作为对风险的补偿,另一方面也是对放弃流动性的补偿。4.4我国利率体制及改革4.4.1我国利率制度的沿革4.4.1.11949年~1978年高度集中的利率管理体制:在1949年~1978年期间,一切利率都由国家计划制定,这一时期的利率管理体制主要有以下特点:①利率决定和调整权高度集中于政府与中国人民银行。②利率种类少,结构不合理。不仅存在存贷款利率倒挂的现象,而且存在长短期利率倒挂的现象。③利率不能发挥调节经济的杠杆作用。在1949~1982年期间,银行存贷款利率仅进行过6次大面积调整。④利率传导机制是完全的行政机制。4.4.1.21978年至今实行利率管制下的有限浮动利率制度:1978年以后利率在国民经济宏观调控中的重要性显现出来,利率管理体制也不断得到完善和发展。1999年3月2日,人民银行修订并下发了《人民币利率管理规定》,强调了利率杠杆对国民经济的调节作用,进一步简化了利率管理的种类,明确了人民银行利率管理和金融机构自定利率的范围,使利率管理体制改革的成果以规范的形式明确下来。4.4.2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4.4.2.1利率市场化的含义:利率市场化是指利率的决定权交给市场、由市场主体自主决定利率的过程。在利率市场化的条件下,如果市场竞争充分,则任何单一的经济主体都不可能成为利率的单方面制定者,而只能是利率的接受者。4.4.2.2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略) 4.4我国利率体制及改革4.4.2.3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主要思路和内容目前,我国金融界对利率市场化改革达成的共识是:放开利率先从货币市场开始;存贷款利率改革的思路是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后短期,其中贷款利率先扩大浮动幅度,再全面放开,存款利率先放开大额长期存款利率,再放开小额和活期存款利率。4.4我国利率体制及改革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主要内容是:1.金融交易主体享有利率决定权。2.利率的数量结构、期限结构和风险结构应由市场自发选择。3.同业拆借利率或短期国债利率将成为市场利率的基本指针。4.政府(或中国人民银行)享有间接影响金融资产利率的权利。在上述的内容当中,商业银行对存贷款的定价权是利率市场化也是金融市场化的核心内容。5.1金融机构体系概述5.1.1金融机构及其类型金融机构泛指从事金融业务、协调金融关系、维护金融体系正常运行的机构。金融机构体系又称为金融体系,是一个由经营和管理金融业务的各类金融机构组成的整体系统。金融体系包括:货币金融政策及制度的制定和执行机构;金融业务的经营机构;金融活动的监管机构。金融机构按活动的领域分为直接金融机构和间接金融机构。前者指活跃于证券市场并为筹资者和投资者牵线搭桥,提供策划、咨询、营销、经纪、登记、保管、清算、资信评级等一系列相关配套服务的中介机构,各种证券经营公司大都为直接金融机构。后者指活动于间接金融领域,在最初的资金提供者和最终的资金使用者之间进行债权债务转换的中介机构。按职能作用,金融机构有中央银行(或其他一些专业金融领域的监管机构,如证监会之类)与一般金融机构之分。前者承担宏观金融调控、进行金融监管的重任,不以盈利为目的;而后者则是商业化经营,通过向社会提供特种金融产品和服务取得收入。按业务特征,金融机构有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之分。凡是被称之为银行的金融机构,一般都以存款、放款、汇兑结算等传统而典型的银行业务为其主要经营内容。其他所谓的专业银行,也大都以存款、贷款为主要业务。非银行金融机构是一个庞杂的体系,它包括保险、证券、信托、租赁、投资等机构。 5.1.2金融机构的功能5.1.2.1间接金融机构的功能:间接金融中介机构可以有效地降低交易成本和信息成本。首先,金融中介机构能够大大降低交易成本。所谓交易成本是指从事金融交易所需花费的时间和金钱。其次,金融中介机构可以防范由于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5.1.2.2直接金融机构的功能:直接融资市场中的金融机构,如证券经纪人和证券交易商、投资银行以及证券交易所等对于证券市场的顺畅运行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们往往居于证券的发行者(资金需求者)和投资者(资金提供者)之间,在自身承担了相应的收益和风险的同时,使双方更有效地进行直接的投融资。5.2西方金融机构体系的构架5.2.1中央银行:中央银行是银行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并随着国家对经济生活干预的日益加强而不断发展和强化。中央银行最初由商业银行演变而来,如1656年成立的瑞典银行和1694年成立的英格兰银行,最初都是商业银行,后来分别被政府改组为中央银行。5.2.2商业银行:商业银行是最早出现的现代银行机构。现代商业银行以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为基本业务,并为顾客提供多种服务,业务范围不断扩大。商业银行与其他专业银行及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基本区别在于商业银行是惟一能接受、创造和收缩活期存款的金融机构。5.2.3专业银行:专业银行是指专门经营指定范围的金融业务和提供专门性金融服务的银行。其特点是:①专门性。②政策性。③行政性。5.2.3.1开发银行:开发银行是专门为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长期投资的需要而设立的银行。这类投资项目具有投资量大、周期长、见效慢、风险高等开发性特点,一般商业银行不愿意承担。开发银行多为国家或政府创办,不以盈利为目的。5.2.3.2储蓄银行:储蓄银行是指专门吸收居民储蓄存款并为居民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这类银行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居民消费者,资金来源主要是居民储蓄存款,资金运用主要是为居民提供消费贷款和抵押贷款,投资政府公债、公司债券以及转存商业银行等。 5.2.3.3抵押银行:抵押银行是指专门办理以不动产抵押长期贷款业务的银行。抵押银行的资金来源主要是通过发行不动产抵押债券筹集到的长期性资金。其长期贷款业务主要包括两类:一是以土地为抵押物的贷款,贷款对象是土地所有者或农场主;二是以城市不动产为抵押物的贷款,贷款对象主要是房屋所有者和建筑商。5.2.3.4进出口银行:进出口银行是为通过金融渠道支持对外贸易、开拓国际市场而设立的一种专业银行。创建进出口银行的宗旨是推动本国进出口贸易,特别是大型机电设备的进出口贸易,加强国际间金融合作。进出口银行的资金来源除自有资金外,还可以向财政部、中央银行借款或发行金融债券。5.2.3.5外汇银行:外汇银行是专门经营外汇业务和国际结算的银行。外汇银行的资金来源除自有资金外,还可以吸收存款、发行债券。业务有:①外汇业务。②贸易融资业务。③对内融资业务。④对外融资业务。⑤国际证券业务。⑥外币资金的筹集。5.2.3.6农业银行:农业银行是指在政府指导和资助下,专门为农业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农业银行的资金来源主要是政府拨款、发行债券以及根据有关法规出资团体的缴纳款等;资金运用主要是向农牧渔民创业和发展生产提供低息贷款。5.2.4非银行金融机构5.2.4.1保险公司:保险公司是依靠投保人缴纳保险费筹集资金,并对发生意外灾害和事故的投保人予以经济赔偿,是—种信用补偿方式。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是保险公司获利的主要来源。保险公司筹集的资金除了一部分用于应付赔偿所需外,其余部分主要投向稳定收入的政府债券、企业债券和股票,以及发放不动产抵押贷款、保单贷款等。5.2.4.2投资银行:投资银行是指专门为工商企业提供证券投融资服务和办理长期信贷业务的金融机构。投资银行的业务从广义上说,是指所有的资本市场业务。从狭义上来说,仅是指传统的投资银行业务,即在一级市场上为融资者提供服务的业务。除了传统的证券承销和融资业务外,现代投资银行业务涵盖了证券经纪、证券交易、投资管理、收购兼并、财务顾问、金融创新、衍生工具、项目融资、杠杆租赁等广泛的领域。5.2.4.3退休或养老基金会:退休或养老基金会是指雇主或雇员按期缴付工资的一定比例,在退休后可取得一次付清或按月支付的退休养老金。其资金来源由职工和雇主共同出资积聚而成,即雇主的缴款以及雇员工资中的扣除及自愿缴纳。资金运用的收益也是重要的资金来源。退休或养老基金会的资金运用以长期投资为主。 5.2.4.4投资基金:投资基金是指通过发行基金股票或基金受益凭证将众多投资者的资金集中起来,直接或委托他人将集中起来的资金投资于各类有价证券或其他金融商品,并将投资收益按原始投资者的基金股份或基金受益凭证的份额进行分配的—种金融机构。投资基金本质上是一种金融信托,其优点在于投资组合、分散风险、专家理财、规模经济等。5.2.4.5信用合作社:信用合作社是在市场经济国家普遍存在的一种互助合作性金融组织,由同一地区、同一工会或在同一公司工作的职工等特定范围的成员组成。资金主要来源于合作社成员缴纳的股金和吸收的存款,资金运用主要是向信用合作社的成员发放贷款。5.2.4.6邮政储蓄机构:邮政储蓄机构是一种与邮政部门关系密切的非银行金融机构。经营小额存款,其吸收的存款一般不用缴存准备金,其资金运用一般是存入中央银行,或购买政府债券。5.3我国金融机构体系的构成5.3.1中国人民银行:中国人民银行作为我国的中央银行,是国务院的组成部分,是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维护金融稳定、提供金融服务的宏观调控部门。中国人民银行的活动不以盈利为目的,不经营普通银行业务,只与政府和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发生资金往来关系。5.3.2其它金融监管机构: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金融监管体系逐渐由单一全能型的监管结构走向多重机构的分业监管。根据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原则,我国先后成立了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分别对证券、保险和银行业进行监管,金融监管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起来。5.3.2.1中国证券业监督管理委员会:1992年10月,“证监会”宣告成立,标志着中国证券市场统一监管体制开始形成。5.3.2.2中国保险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保监会”于1998年11月18日成立,是全国商业保险的主管部门,为国务院直属正部级事业单位,统一监督管理全国保险市场,维护保险业的合法、稳健运行。5.3.2.3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银监会”是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银监会自2003年4月28日起正式履行职责。5.3.3商业银行:我国的商业银行主要有: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等。商业银行的共同特点是:股权结构并非国家所有,而是以股份形式组成,产权关系明晰,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行长负责制;初步建立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求平衡、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经营机制。5.3.4政策性银行 :政策性银行是由政府设立,根据政府的决策和意向专门从事政策性金融业务的非营利性金融机构。1994年,我国正式成立了三家政策性银行: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5.3.4.1国家开发银行:国家开发银行于1994年3月17日正式成立,直属国务院领导。其总部设在北京,目前在全国设有32家分行和4家代表处。同其他商业性金融机构相比,国家开发银行有如下特点:一是任务特殊。二是经营目标特殊。三是融资原则特殊。5.3.4.2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于1994年7月1日成立,是直属国务院领导的、政府全资拥有的国家出口信用机构,其国际信用评级与国家主权评级一致。主要职责是:贯彻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外经贸政策、金融政策和外交政策,为扩大我国机电产品、成套设备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推动有比较优势的企业“走出去”开展对外承包工程和境外投资,促进对外关系发展和国际经贸合作提供政策性金融支持。5.3.4.3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于1994年11月18日正式成立,是直属国务院领导的国有农业政策性银行。主要任务是: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以国家信用为基础,筹集农业政策性信贷资金,承担国家规定的农业政策性金融业务,代理财政性支农资金的拨付,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具体业务范围,由国务院根据一定时期国民经济发展和宏观调控的需要并考虑其承办能力来界定。5.3.5非银行金融机构5.3.5.1保险公司:保险公司是经营保险业务的经济组织。它的主要经营活动包括财产、人身、责任、信用等方面的保险与再保险业务及其他金融业务。其资金来源为以保险费形式聚集起来的资金以及投资收益。资金运用则为保险赔付、政府公债、市政债券、公司股票等。我国保险业于1980年恢复办理。5.3.5.2证券公司:证券公司是以经营证券业务为主的金融机构。我国证券公司的业务范围有:代理企业发行各种有价证券、代理客户买卖证券、证券自营、代办股票红利支付和债券的还本付息、证券的代保管、证券投资咨询等。分成两大类:一类是由若干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投资组建的股份制证券公司;另一类是由银行、信用社、企业集团、租赁公司和信托公司等金融机构设立的证券营业部。5.3.5.4信托投资公司:信托投资公司是受人之托、代人理财的金融机构。1979年10月,新中国第一家信托投资公司——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作为国家的一个重要对外窗口组建成立。 5.3.5.5信用合作社:我国现行的信用合作社有两大类,农村信用合作社和城市信用合作社。前者主要为农村广大农民及乡镇企业的生活、生产提供金融服务;后者则主要为城市集体企业、个体工商业户、城镇居民提供相关的金融服务。两类信用社均属于我国互助合作性质的金融机构,实行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经营原则。5.3.5.6财务公司:我国的财务公司即企业集团财务公司,是指以加强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和提高企业集团资金使用效率为目的,为企业集团成员单位提供财务管理服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财务公司在业务上接受银监会领导、管理、监督与稽核,在行政上隶属于各企业集团,是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独立法人企业。5.3.5.7邮政储蓄机构:我国邮政储蓄业务于1986年恢复,并在邮政总局下设立邮政储汇局。依照规定,邮政网点吸收的储蓄全部缴存中国人民银行,邮政储蓄存款成为中国人民银行的一项信贷资金来源业务。第6章商业银行与中央银行6.1商业银行6.1.1商业银行概述6.1.1.1商业银行的概念商业银行是现代金融体系的主体,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是一国银行体系中最重要的金融机构。早期的商业银行主要吸收短期存款,并相应地发放短期商业贷款,商业银行由此而得名。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商业银行也在不断发展演变,其经营对象远远超出了传统的业务范畴,现代意义上的商业银行是具有信用创造功能、以经营存放款和办理结算为主要业务、以获取利润为主要经营目标的综合性金融机构。在西方金融体系中,商业银行是某一类银行的抽象化的一般概念,具体到某一家银行时一般并不直接称为“商业银行”,如美国的国民银行,英国的存款银行,日本的城市银行,法国的信贷银行等,都属于商业银行,但都没有直呼商业银行。可见,商业银行是一个总体抽象概念,它不是指某一家或某几家银行,而是指具有某种共同职能和特征的一类银行。6.1.1.2商业银行的性质:商业银行是以追求最大利润为经营目标,以多种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为经营对象,为客户提供多功能、综合性服务的金融企业。商业银行的性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1.商业银行属于企业 商业银行的经营目标也与一般企业一样,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其获取最大利润既是其经营与发展的基本前提,也是发展的内在动力。2.商业银行属于金融企业商业银行是一种特殊企业,即金融企业。与一般企业相比,商业银行的特殊性表现为:①商业银行经营的商品特殊。②商业银行对社会的影响特殊。③国家对商业银行的管理特殊。3.商业银行是一种特殊的金融企业商业银行不仅不同于一般企业,与其它金融机构相比,商业银行的业务更综合、功能更齐全,经营的既有零售业务,又有批发业务;既有传统的银行业务,又有金融创新业务。它为客户提供的金融服务更全面、范围更广,而其它金融机构只能提供一个方面或几个方面的金融服务。6.1.1.3商业银行的职能商业银行的特殊性质决定了商业银行的基本职能,一般来说,商业银行有以下几个主要职能。1.信用中介信用中介是指商业银行通过负债业务,将社会上的各种闲散资金集中起来,通过资产业务,将所集中的资金运用到国民经济各部门中去。作为存款金融中介机构,银行对资金多余单位和资金短缺单位都提供金融服务,为借贷活动充当信用中介,这是银行最基本的职能。2.支付中介支付中介职能是指商业银行利用活期存款账户,为客户办理各种货币结算、货币收付、货币兑换和转移存款等业务活动。在执行支付中介职能时,商业银行是以企业、团体或个人的货币保管者、出纳或支付代理人的资格出现的。由商业银行充当支付中介,为客户进行非现金结算,大大减少了现金的使用,节省了社会流通费用,加速了结算过程和货币资金的周转,起到了促进扩大再生产的作用。3.信用创造信用创造是指商业银行利用其吸收活期存款的条件,通过发放贷款、从事投资业务而衍生出更多的存款,从而扩大货币供应量。包括两层意思:首先,现代商业银行产生后,打破了贵金属的垄断,创造了银行券和支票等信用流通工具,既节省了流通费用,又能及时满足经济发展对于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需要。其次,借助于支票流通和非现金结算制度,银行的信用活动还可以创造出大量的派生存款,从而使银行可以超过自身资本和吸收的存款数额来扩大贷款规模。4.金融服务商业银行的金融服务职能是指商业银行通过自身的业务活动为满足全社会对货币的各种需要而提供多样化的服务。商业银行联系面广,信息灵通,特别是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使商业银行具备了为客户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务的物质条件。社会化大生产和货币流通专业化程度的提高,又使原本属于企业自身的货币业务也交由银行代理,如发放工资、催收货款、代理支付等。 6.1.1.4商业银行的组织制度商业银行的组织制度是一个国家用法律形式所确定的该国商业银行体系、结构及组成这一体系的原则的总和。目前,各国商业银行产生和发展的经济条件不同,因而组织形式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世界上商业银行的组织制度主要有以下四种类型。1.单元银行制单元银行制又称单一银行制,是指商业银行业务由各个相互独立的银行本部经营,不设立或不允许设立分支机构。每家商业银行既不受其它商业银行的控制,也不得控制其它商业银行。这种银行制度以美国为典型。2.总分行制总分行制是指法律上允许在总行以外,在国内外其它地区设立分支机构的一种银行制度。这种银行一般在大城市设立总行,在中心城市设立分支机构,所有分支机构统一由总行领导。这种银行制度以英国为典型,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实行这种银行制度。3.持股公司制持股公司制又称集团银行制,是指一个集团成立持股公司,再由该公司收购或控制两家以上的若干独立的银行而建立的一种银行制度,这些独立银行的业务和经营决策由持股公司控制。4.连锁银行制连锁银行制又称联合银行制,是指由一个人或某一个集团购买若干独立银行的多数股份,进而控制这些独立银行的业务和经营决策。这种控制可以通过持有股份、共同指导或法律允许的其它方式完成。连锁银行的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独立法人地位,具有自己的董事会,但由于受控于同一人或集团,因此还有统一的决策机构。6.1.2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商业银行在金融机构中经营范围最广泛、业务量最大、业务种类最丰富。总的来看,商业银行的业务可分为负债业务、资产业务和中间业务三大类。6.1.2.1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是银行融通资金、筹措经营资本和资金的业务,也就是形成其资金来源的业务。它决定着商业银行资金来源的规模和结构,从而决定了商业银行资金运用的规模和结构。负债业务是资产业务的基础和前提。商业银行的负债主要有自有资本、存款负债和借入负债三种类型。1. 自有资本:自有资本又称银行资本或资本金,是指银行为了正常营运而自行投入的资金,它代表着股东对银行的所有权。自有资本包括股本、储备资本和未分配利润。股本是在有价证券市场上用出售股票的方式筹集起来,或由一些大公司共同出资合股形成的,是商业银行最原始的资金来源,也是商业银行开业的前提条件之一,是银行资本中最基本、最稳定的部分。储备资本是指在商业银行保留的收益中专门用于应付意外事件或预料中突发事件的准备金。未分配利润是指银行税后净利在分配给股东后的余额,它是商业银行增加自有资本的主要来源。2.存款负债:存款是商业银行最主要的资金来源,也是商业银行最主要的负债。任何商业银行在经营中总是千方百计地设法增加存款,只有增加资金来源,才能扩大放款和投资规模,增加利润收入。按照传统的存款划分方法,商业银行的存款分为: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活期存款是存款人可以随时存入和提取的存款,存款人可以在自身的存款额度内随时签发支票,或进行日常支付和结算。定期存款是指存款人在银行存款时先约定存款期限,到期才能提取本金和收取利息的存款。若存款人提前支取必须承担相应的利息损失。定期存款一般采用记名、存单方式存取。储蓄存款一般是个人或非盈利单位为积蓄货币,取得利息收入而采用的一种凭存折或存单提取的存款方式,包括活期储蓄存款、定期储蓄存款等。对储蓄存款一般要支付利息,在商业银行负债业务中,居民储蓄存款是最普遍、最重要的业务之一。3.借入负债:商业银行在自有资本和存款不能满足放款需求时,或银行资金的流动性不足时,可以通过各种借款主动寻求资金,因此借款是商业银行的主动负债。商业银行借入资金主要有以下一些渠道。向中央银行借款。一是直接借款,即再贷款;一是间接借款,即再贴现。向其它金融机构借款。它是指金融机构之间的短期资金融通。向国际金融市场借款。国际金融市场特别是欧洲货币市场交易量大,资金来源充裕,借款手续简单,资金流动性强,受政府管制少,调拨资金灵活,利差小。向社会公众借款。商业银行发行中长期金融债券借入资金,主要是适应中长期投资和放款的资金需要或作为附属资本的来源。6.1.2.2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是商业银行通过各种不同渠道运用资金创造收益的业务。按资金运用方式可分为现金资产、贷款、票据贴现和证券投资。1.现金资产:现金资产是商业银行应付客户随时提现的资产准备,通常被称为存款准备金。包括库存现金、存放在中央银行的准备金、存放同业的现金和结算中占用的现金。2.贷款:贷款是指商业银行将组织到的资金以货币资金的形式,按照一定的利率贷放给客户并约期偿还的一种资金运用方式。 3.票据贴现:票据贴现是指商业银行买入尚未到付款日期的票据,借以收取一定利息的业务。商业银行根据票据面额,扣除从贴现日至到期日的利息,以现款支付给客户,或转入其活期存款账户,并在票据到期时向票据债务人收取票款,商业银行此时向客户收取的利息叫贴息或折扣。贴息与票据面额之比为贴现率。4.证券投资:证券投资是商业银行购买有价证券来获取一定收益的资产业务。其目的或是以后按高价出售谋取投机利润,或是为了获取利息、股利和取得对企业的控制权,还可能是为了增加银行资产的流动性,降低风险性,因此,商业银行持有的短期证券资产又被称为“第二准备金”。6.1.2.3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中间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不动用或较少动用自己的资金,以中间人的身份替客户办理收付和其它委托事项,提供各类金融服务并收取手续费的业务。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主要包括结算业务、代理业务、信息咨询业务、信托业务和租赁业务等。1.结算业务:支付结算是商业银行代客户清偿债权债务、收付款项的一种传统的中间业务。其特点是业务量大、风险小、收益稳定。现代结算业务主要有代收业务、汇兑业务、信用证业务和信用卡业务。2.代理业务:代理业务是指商业银行接受政府、企业、其它银行或非金融机构以及居民公认的委托,以代理人的身份代表委托人办理一些经双方议定的经济事务的业务。银行经营代理业务一般不动用自己的资产,不垫付资金,不参与收益分配,只收取手续费,因而风险度较低。代理业务种类繁多,包括代理收付款项、代理融通、代理行等。3.信息咨询业务:信息咨询业务是商业银行以转让、出售信息和提供智力服务为主的中间业务。一般而言,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多,网络覆盖面广,拥有业务规模和业务范围的优势,在信息获取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商业银行通过所持有的大量账户,对资金流量的信息进行分析,因此,对市场商情变化有着灵敏的反映,再加上商业银行先进的电脑设备和齐备的人才,使得商业银行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信息库。商业银行可以根据客户的需要,提供各种咨询服务,并视情况收取服务费用。4.信托业务:信托业务是商业银行作为受托人,为了委托人的利益,代为管理、营运或处理托管财产的业务。商业银行受委的财产十分广泛,包括资金、遗产、公益金、有价证券、动产和不动产等。商业银行信托部虽然是商业银行的一个业务部门,但委托财产并非商业银行的资产,商业银行在其业务中仅仅收取手续费和佣金。5. 租赁业务:租赁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不通过货币借贷,而是通过出租昂贵设备等生产资料来开展信用业务,其实质是所有权和使用权之间的一种借贷。租赁主要分为两大类:经营性租赁和融资性租赁。商业银行从事的多为融资性租赁,即客户需添购或更新大型设备、仪器,因资金不足,由商业银行出资购买这些设备,客户使用它们并按时交纳租金,商业银行通过租金逐步收回资金。在租赁期间,物品所有权属商业银行,使用权归承租人。租赁期满,承租人对租赁物品可作退租、续租或留购的选择。6.1.3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6.1.3.1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原则1.安全性原则所谓安全性,主要是指商业银行的资产、收入、信誉以及所有经营生存发展条件免遭损失的可靠性程度。2.流动性原则流动性是指商业银行的资产在不损失价值的情况下的变现能力和足以应付各种支付的能力。3.盈利性原则商业银行的盈利性是指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大小。与其它股份制企业一样,商业银行需要尽可能扩大它赚取利润的能力才能满足股东的要求。6.1.3.2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怎样才能实现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三性”方针的要求,既是商业银行要解决的一个经营管理的实际问题,也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需要解决的理论问题。随着各个历史时期经营条件的变化,西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理论经历了资产管理、负债管理和资产负债管理的三个阶段。1.资产负债管理的基本原理(1)对称性原理。对称性原理是指资产与负债在规模、结构和偿还期限上相互对称与统一平衡,双方保持一定的对称关系。(2)目标替代原理。目标替代原理是指商业银行在经营实践中,不应固守某个目标,而应将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三个经营目标合理选择、相互补充、相互替代,最终使银行总效用保持最大。(3)适度规模原理。适度规模原理是指商业银行规模必须适度,以获取规模经济效益。(4)分散化原理。商业银行在经营时,必须遵循资产分散化原理,不能“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而要把资产分散于相互独立或相关性极小的短期贷款、长期贷款和证券投资等,并对某一特定对象贷款不能超过其自身资本的一定比重。2. 资产负债管理的主要内容:资产负债管理的内容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资产负债管理的内容指商业银行管理者对所有的资产负债的类型、数量以及资产负债的总量及其组合同时作出决策的一种综合性资金管理方法。狭义的资产负债管理的内容是指利差管理,具体地说,就是商业银行管理者控制利息收入与利息支出的差额,使其大小及变化与银行总的风险-收益目标相一致。6.2中央银行:中央银行是在一个国家金融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负责制定和执行国家的金融政策,管理、监督和控制全国的货币流通与信用活动的金融中心机构。6.2.1中央银行的产生与发展:在银行的发展历史上,首先出现的是商业银行,而中央银行是在商业银行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从商业银行的发展到中央银行的产生,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历史演变过程,反映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6.2.2中央银行的职能6.2.2.1发行的银行所谓发行的银行是指中央银行是全国唯一的货币发行机构。它集中货币发行权,统一全国的货币发行。目前,几乎所有国家的现钞都由中央银行发行。硬辅币的铸造、发行,也多由中央银行经营。6.2.2.2政府的银行所谓政府的银行是指中央银行无论其表现形式如何,都是管理全国金融的国家机构,是制定和贯彻国家货币政策的综合部门,是国家信用的提供者,并代理国家执行国库出纳职能。6.2.2.3银行的银行所谓银行的银行是指中央银行的地位处于银行和其它金融机构之上,即中央银行代表政府管理和监督其它金融机构的金融活动。6.2.3中央银行的组织形式中央银行是一个复杂的组织控制系统,它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与组织机构来履行职能和发挥作用。根据世界范围内中央银行的发展历程,其组织形式主要有四种类型:单一中央银行制、多元中央银行制、跨国中央银行制、准中央银行制。6.2.3.1单一中央银行制:单一中央银行制是指一个国家只建立一个单独的中央银行机构,并根据需要下设若干分支机构,全面地、纯粹地行使中央银行职能,并领导全国金融事业的中央银行制度。单一中央银行制权力集中、组织完善、机构健全、业务多样,是比较成熟的中央银行组织形式。6.2.3.2多元中央银行制:多元中央银行制是指在一个国家,中央和地方都设立中央银行机构,并按规定共同执行货币的发行,为政府服务、制定和推行货币政策,以及对金融机构实行监督管理等中央银行的职能。6.2.3.3 跨国中央银行制:跨国中央银行制是指两个以上的主权国家共同拥有一家中央银行或由参加某一货币联盟的所有成员国联合组成的中央银行制度。其主要职能有:发行共同的货币、为成员国政府服务、执行共同的货币政策及其成员国政府一致决定授权的事项。6.2.3.4准中央银行制:准中央银行制是指在国内或地区没有建立起真正专业化的、具备完全职能的中央银行,而只设履行有限中央银行职能的类似于中央银行的机构,或由政府授权某个或某几个商业银行行使部分的中央银行职能的制度。6.2.4中央银行的业务6.2.4.1中央银行的资产与负债业务中央银行的资产是指其在一定时点所拥有的各种有价物;中央银行的负债是指社会各经济活动单位在一定时点所拥有的对中央银行的债权。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是反映其基本业务活动的综合会计记录,是中央银行发挥职能的基本体现。中央银行资产负债业务的种类、规模和结构,都综合地反映在一定时期的资产负债表上。因此,我们可以从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来了解中央银行的业务活动和资产负债情况。1.资产项目:贷款。它们包括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再贴现和再贷款的数额,以及对财政及国内外其它金融机构、经济单位的放款。有价证券。主要是指中央银行持有的本国政府债券、外国政府债券以及高质量的商业票据等。黄金、外汇储备。这是中央银行购买黄金、白银、外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特别提款权而形成的资产。其它资产。是指除上述以外的、未列入的资产项目,如待收款、房屋、设备等。2.负债项目:流通中的通货。主要是指社会公众手中持有的和各金融机构库存的现钞和铸币。金融机构存款。主要包括商业银行和其它金融机构的各类存款。财政和其它存款。财政存款主要包括财政部和其它政府部门存在中央银行的款项。其它存款主要包括国际金融机构存款等。其它负债。除上述之外的负债。自有资本。它是指中央银行的自有资金。包括股本金、盈余结存和财政拨款。6.2.4.2中央银行的中间业务:中央银行的中间业务主要是资金清算业务,执行银行的银行职能。中央银行的清算业务是中央银行集中票据交换及办理全国金融机构间资金清算的业务,也是中央银行金融服务职能的具体反映。中央银行的清算业务,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集中办理票据交换。票据交换是指在同一地区范围内将所有金融机构的应收应付票据进行交换,仅就其差额在中央银行的存款账户进行划转结清的一种清算方式。二是结清交换差额。参加票据交换所交换票据的银行或金融机构称为“清算银行” 。各清算银行均在中央银行开设活期存款账户,存有一定数额的备付金,票据交换出现的应收或应付的差额通过中央银行的存款账户间的划转即可完成。三是办理异地资金转移。办理异地资金转移是指通过中央银行清算中心,结算异地各金融机构之间资金划拨的清算业务。异地银行间远距离资金的划拨,各国均由中央银行统一办理。7.1投资银行7.1.1投资银行的内涵:投资银行是金融市场(特别是资本市场)中最重要的金融机构之一,早期的投资银行主要从事证券发行承销和证券交易业务,而目前的投资银行业务已经涉及到了几乎全部的资本市场业务、部分货币市场业务以及金融衍生产品市场业务。目前人们对投资银行的定义并没有一个严格的、一致的结论。7.1.2投资银行的性质与特点:投资银行属于非银行金融机构,是资本市场上的主要金融中介。投资银行是证券和股份公司制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发达证券市场和成熟金融体系的重要主体之一,与其他相关行业相比,特点为:①投资银行属于金融服务业。②投资银行主要服务于资本市场。③投资银行业是一个智力密集型行业。④投资银行业是一个资本密集型行业。⑤投资银行是一个富于创新性的行业,投资银行的生命力就在于创新。7.1.3投资银行的主要业务7.1.3.1证券发行与承销业务投资银行的证券承销业务范围很广,包括本国中央、地方政府、政府机构发行的债券、企业发行的股票和债券、金融机构发行的债券,以及国外政府和公司在本国和世界发行的证券、国际金融机构发行的证券等。投资银行在承销证券过程中,一般要按照承销金额及风险大小来权衡是否要组成承销团和选择承销方式。通常的承销方式有证券包销和余额包销、证券代销、投标承购等几种形式。7.1.3.2证券交易业务证券交易同样是投资银行最本源、最基础的业务活动,投资银行在二级市场中扮演着证券经纪商、证券交易商和证券做市商三重角色。7.1.3.3公司收购与兼并业务公司并购与资产重组是资本市场永恒的主题,也是资本市场不断发展的根本动力所在。全球最大100强企业中,通过自身滚雪球式发展起来的并不多见,多数大企业都是借助于资本市场的动力,通过兼并与收购发展壮大起来的。7.1.3.4财务顾问业务 投资银行主要是以财务顾问的身份参与公司的资产重组和并购的策划与实施过程,通过收取财务顾问费取得收益,在一项公司并购事件中,投资银行既可以是收购方的财务顾问,也可以是被收购方的财务顾问。7.1.3.5风险投资业务风险投资是指对新兴科技企业创业期进行投资。投资银行涉足风险投资有不同的层次:第一,在公司设立初期用私募的方式为其筹集资本;第二,对某些潜力高的公司有时也进行直接投资,拥有股权成为其股东;第三,设立“风险基金”或“创业基金”向这些公司提供资金来源。7.1.3.6项目融资业务项目融资是指对一个特定的经济单位或项目策划安排的一揽子融资的技术手段,借款者可以只依赖该经济单位的现金流和所获收益作为还款来源,并以该单位的资产作为借款担保。7.1.3.7金融衍生业务金融活动的永恒主题是流动、获利和避险,而这三个目标往往是矛盾的,特别是获利与避险;但它们又不是互相绝对排斥的。投资银行所提供的金融服务主要就是围绕这三个目标进行优化组合。7.1.3.8研究开发与投资咨询业务研究开发与投资咨询是现代投资银行不可或缺的重要业务。研究开发是投资银行内部为其他各业务部门提供技术支持平台的、不能直接创造利润的业务,其准确定位是服务性而非营利性功能。投资咨询则基本上是一种纯粹的中介服务,包括普通的证券投资咨询和面向特定客户的专项投资咨询,投资咨询业务主要面向的对象是投资者,包括证券投资咨询和专项投资咨询,主要是面向特定或不特定的投资者提供的服务,服务的对象可以是机构投资者,也可以是个人投资者。7.1.3.9资产证券化资产证券化是将资产原始权益人或发起人(卖方)不流通的存量资产或可预见的未来现金流量,构造和转变成为资本市场可销售和流通的金融产品的过程。资产证券化是一项以提高流动性和融资为目的的金融创新,是对一组原本流动性较差的金融资产进行组合,使其产生长期稳定的现金流收益,再配以相应的信用担保,把这种未来现金流的收益权转变为可在金融市场上流动、信用等级较高的证券。7.2保险公司:保险公司是为社会经济的安全而组织起来的一种机构,其业务经营是根据风险分散的原理,将社会上个别的风险通过保险,分散于多数人,以利于社会大众经济生活的稳定。保险业不仅为社会安全服务,而且在整个金融体系中充当着极为重要的角色。7.2.1风险概述 7.2.1.1风险的概念:风险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可能发生损失的不确定性:首先,强调风险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状态。其次,风险是与损失相伴随的状态。第三,风险具有不确定性。7.2.1.2风险的构成要素风险的基本构成要素包括风险因素、风险事故和风险损失。1.风险因素:风险因素是指引起或增加风险事故发生的机会或扩大损失程度的原因和条件。风险因素根据性质通常分为实质风险因素、道德风险因素和心理风险因素三种类型。2.风险事故:风险事故是造成生命财产损失的偶发事件。风险事故一般是由风险因素引发的,但二者的区分也不是绝对的,主要看是否直接构成损失。3.风险损失:风险损失是指非故意的、非预期的和非计划的经济价值的减少。7.2.1.3风险的特征1.客观性无论是何种风险,都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人们只能在有限的空间和程度上减少风险,而不能完全消除风险。2.普遍性自从人类出现,就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风险,如自然灾害、疾病、战争等。无论从空间还是时间上来说,风险都是普遍存在的。3.可变性科学在改善人类生活环境的同时,也增加了风险。因此,风险本身就是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4.具体风险发生的偶然性风险对每一个具体风险事故来说,它的发生是偶然的,是一种随机现象。5.大量风险发生的必然性具体风险事故的发生具有偶然性、无序性,是人们无法预测的,然而运用统计学对大量风险事故研究后表明,其发生却呈现出明显的规律性。7.2.2保险的概念与本质7.2.2.1保险的概念:从个人的角度来看,保险是以个人小额成本(保险费)替代大额不确定损失(意外事故的损失),而这种损失在没有保险的情况下依然会存在。因而保险最主要功能就在于创造了风险的对立面——安全(确定性)。保险并不能减少事件是否发生的不确定性,也不能改变事件发生的概率,它所减少的是与事件相关的经济损失。因此保险是损失分担机制。7.2.2.2保险的本质:随着保险的产生与发展,人们对保险本质的认识日趋丰富和完善。作为一个经济机制,保险不仅包括风险转移,而且包括风险共担和风险降低。因此保险具有两个最本质的特征。1.风险转移 为了确保经济生活的稳定,分散风险,保险把集中在某一单位或个人身上的因偶发的灾害事故或人身伤亡事件所致经济损失,通过直接摊派或收取保费的办法平均分摊给所有被保险人,这就是保险的风险转移。2.损失分担损失分担即被保险人通过交纳一定的保险费,将某些风险转移给了整个团体,以较少的支出避免潜在的、巨大的且不确定的损失。7.2.3保险的原则7.2.3.1赔偿原则赔偿原则是指在保险标的遭受保险责任范围内的损失时,保险人应按照合同规定,以货币形式赔偿被保险人所受的损失。但赔偿金额只能使被保险人在经济上恢复到受损前同等状态。7.2.3.2可保利益原则对赔偿原则形成有力支持的一个基本法律原则是可保利益原则,指的是投保人或被保险人对保险标的因具有各种利害关系而享有的经济利益。7.2.3.3代位追偿原则代位追偿原则是由赔偿原则派生的。在这一原则下,保险公司在对保险人所遭受的保险事故所致的损失予以赔偿后,依法取得向对财产损失负有责任的第三者进行追偿的权利。7.2.3.4最大诚信原则最大诚信原则是指保险双方在签订和履行保险合同时,必须保持最大限度的诚意,双方都应恪守信用,互不欺骗和隐瞒,投保人应向保险人如实申报主要风险情况,否则合同无效。7.2.3.5近因原则近因是指造成保险标的损失的最主要、最有效的原因。按照近因原则,当被保险人的损失是直接由于保险责任范围内的事故造成的,保险人才予以赔偿,即保险事故的发生与损失事实的形成这两者之间必须有直接因果关系的存在,才能构成保险赔偿的条件。7.2.4保险种类7.2.4.1按保险标的或事故对象标准的不同,保险大致可分为人身保险、财产保险、责任保险和保证及信用保险四类。人身保险是以人的生命、身体或健康作为保险标的的保险。财产保险是以物或其他财产利益为标的的保险。责任保险是指以被保险人对第三者依法应付的赔偿责任为保险标的的保险。保证保险是一种以经济合同所规定的预期应得的有形财产或预期应得的经济利益为保险标的的保险。信用保险是保障债权人因债务人不能履行偿付或拒绝偿付时,所遭受到的损失,由保险人负责赔偿的一种保险。7.2.4.2按被保险人的不同,保险可分为个人保险和商务保险两类。 个人保险是以个人或家庭的财产、生命、健康等作为保险标的的保险。商务保险是指以工厂、企业等经营单位的财产、责任等作为保险标的的保险。7.2.4.3按保险实施形式的不同,保险可分为强制保险和自愿保险两类。强制保险又称法定保险,它是由国家颁布法令强制被保险人参加的保险。只要在保险范围内,不管被保险人是否愿意,都必须保险。自愿保险是投保人和保险人在自愿协商的基础上,由当事人订立保险合同而实现的保险。7.2.5保险公司经营7.2.5.1保险产品的定价保险费率是指每份保险的价格。如同其它商品价格一样,保险费率是保险产品成本的体现。然而保险业有不同于其他行业的特点,在保险合同被售出时并不知道保险产品的成本,而且有时直至保单期满也不能确定。7.2.5.2展业展业是指保险公司进入市场营销的过程,即向客户提供保险商品和服务。一个保险公司的展业部门有时被称为代理部,是其销售或市场策划部门,该部门负责外部的销售环节,换句话说,该部门就是负责保险产品的营销。7.2.5.3承保承保是保险经营的重要环节,是指保险人对被保险人的选择,即保险人决定接受还是拒绝客户的投保。7.2.5.4保险理赔保险索赔是指被保险人在保险标的遭受损失后或保险期满时,按保险单有关条款的规定,向保险人要求赔偿或给付保险金的行为。保险理赔是指保险人接到被保险人的索赔要求,根据保险合同的规定,对保险事故的发生以及造成的物质损失或人身伤害进行一系列调查审核,并予以赔偿的行为。7.2.5.5保险资金的运用保险资金运用也称为保险投资,是指保险公司为取得预期收益而垫付保险资金以形成保险资产的经济活动过程。在现代保险经营中,保险公司的业务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承保业务;另一类是投资业务。7.3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7.3.1投资基金7.3.1.1投资基金的概念与特征:投资基金是通过发行基金股份(或受益凭证),将投资者分散的资金集中起来,由专业管理人员投资于股票、债券或其他金融资产,并由投资者承担投资风险,享受投资收益的一种集合投资制度。投资基金具有以下几个特征:①经营成本低。②分散投资降低了投资风险。③ 专家管理增加了投资收益机会。④服务专业化。⑤投资者按比例享受投资收益。7.3.1.2投资基金的种类1.按组织形式,投资基金可分为契约型基金和公司型基金。契约型基金,是根据信托契约组成的投资基金。契约型基金无法人资格,基金经理公司通常是基金的发起人,发行受益凭证筹集资金,并负责基金的投资营运。公司型基金,是依法成立的以盈利为目的的股份有限公司,拥有独立法人资格。这种基金在美国被称为投资公司。2.按基金规模的变动情况,投资基金可分为封闭型基金和开放型基金。封闭型基金发行总额是限定的,在达到了预定发行计划后,基金即宣告成立,并进行封闭,基金规模在一定时期内不再扩大或缩减。开放型基金规模不是固定不变的,基金组织者可以根据经营策略和实际需要发行新的基金单位,投资者可以随时购买基金单位,并随时将其持有的基金单位卖回给基金组织者,以赎回现金。3.按投资目标,投资基金可分为成长型基金、收入型基金和平衡型基金成长型基金是以追求资本的长期增值为主要目标的,风险较大,可能获取的收益也较大,适合能承受高风险的投资者。收入型基金的主要目标是获取当期最大收入,优点是损失本金的风险较小,不过基金的成长潜力也有限。平衡型基金将资金分散投资于股票和债券,以基金净资产的稳定、一定的收益及适度的成长为目标的投资基金,具有双重投资目标,谋求收入和成长的平衡,故风险适中。4.按投资对象不同,投资基金可分为货币市场基金、股票基金、债券基金、衍生基金与杠杆基金、对冲基金与套利基金货币市场基金投资于存款、短期票据等货币市场工具,属货币市场范畴。股票基金投资对象主要是普通股。债券基金指主要投资于各类债券的基金。衍生基金与杠杆基金,这两类实际上是同类基金,投资对象是金融衍生产品,衍生基金强调其投资对象是衍生产品,杠杆基金表示其投资对象有杠杆作用。对冲基金最初是指在金融市场上进行套期保值交易,运用对冲技巧来避免风险的基金。套利基金是利用金融资产在不同市场上的价格差异进行套利的基金。7.3.1.3投资基金的交易:基金的交易方式有两种:对于封闭型基金,基金管理人不负责基金单位的赎回,而是申请基金单位在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或在指定证券商处进行柜台交易;对于开放型基金,除非特殊情况,基金管理人在每一个交易日都有责任以每一个基金单位资产净值的价格赎回投资者出售的基金交易。 1.封闭型基金的转让基金证券的转让是针对封闭型基金而言的,与其他证券的转让类似。按国际惯例,封闭型基金的投资者不能向基金管理人申请赎回基金证券,但可以将基金证券拿到证券市场上自由买卖。封闭型基金一般是在其正式成立后3个月才允许按一定的交易规则上市交易。2.开放型基金的赎回基金证券赎回是针对开放型基金而言的。基金发行成立,在封闭期结束后,投资者才能要求赎回。7.3.2信托投资公司7.3.2.1信托投资公司概述:信托投资公司是专门办理委托、租赁、签证、担保、咨询等信托业务的金融机构。所谓信托业务是指信托公司以营业和收取报酬为目的,以受托人身份承诺信托和处理信托事务的经营行为。由于各国金融体制不同,信托机构在各国的名称也不尽相同。有的称之为信托银行,有的称之为信托公司,在我国信托机构一般被称为信托投资公司。7.3.2.2信托投资公司的职能1.财产管理职能2.金融职能3.社会中介与咨询职能7.3.2.3信托投资公司的主要业务由于信托制度本身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和广泛的适应性,信托业务可以变化出多种形式。1.个人信托业务个人信托业务是指信托投资公司以自然人为服务对象的信托业务,其主要目的是信托投资公司为自然人提供财产管理服务。2.法人信托业务法人信托是指信托投资公司以法人为服务对象,为其提供专业的财产或者事务管理服务的信托业务。对于一般的财产管理,法人信托与个人信托并无很大差异,比较有特色的法人信托业务主要有抵押公司债信托、商务管理信托等。8.1货币市场概述货币市场又称为短期资金交易市场,是指交易期限在1年以内的短期金融交易市场。特点:其一,流动性、安全性较高。其二,是债权债务凭证。其三,交易金额较大,且交易频繁,个人投资者一般难以涉足,市场的主要参与者是机构投资者。其四,货币市场交易的目的主要是解决短期资金周转的供求需要。8.1货币市场概述8.1.1货币市场在金融市场的地位 首先,货币市场的存在和发展对于融通短期资金、缓解经济运行及短期资金供求的矛盾是十分重要的。其次,货币市场利率在利率体系的构造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基础地位。8.1.2货币市场的交易主体:货币市场的交易主体主要是各种机构包括商业银行、中央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等;也包括货币市场中介如经纪人、交易商和承销商等;同时包括政府、企业和个人。商业银行在货币市场上交易频繁、交易量大,是货币市场上最重要的交易主体。商业银行参与货币市场的目的在于灵活调剂资金头寸,而中央银行参与货币市场交易则主要是实施宏观货币调控。8.1.3货币市场分类根据交易对象的不同,货币市场可以分为同业拆借市场、银行承兑汇票市场、证券回购市场、商业票据市场、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市场、短期政府债券市场等。下面将分别讲述之。8.2同业拆借市场8.2.1同业拆借市场的产生及发展银行同业拆借市场也叫同业拆放市场,是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之间短期资金融通的市场,主要用于解决金融机构之间资金临时不足或多余的调剂问题。同业拆借业务在内容上和规模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内容上,同业拆借市场正日益成为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重要工具。从规模上来说,同业拆借市场的参加者大大增加了。另一方面,同业拆借市场已成为中央银行检测银根状况、进行金融调控的重要窗口。8.2.2同业拆借的种类:同业拆借市场的主要交易是头寸拆借和同业借贷。按拆借资金的时间长短划分,拆借期限有半日拆借、日拆借和指定期拆借等。8.2.3同业拆借市场的特点8.2.3.1市场准入较为严格对进入同业拆借市场的主体,各国都有严格的规定和准入限制。通常,进入同业拆借市场的必须是金融机构甚至只能是指定的某类金融机构。非金融机构,甚至非指定的金融机构,均不能进入此市场。8.2.3.2融资期限较短,基本是信用拆借,一般不需担保同业拆借一般是l天、2天或1个星期,最短为几个小时或隔夜。8.2.3.3交易手段先进,交易手续简便 参与拆借的金融机构基本上都在中央银行开立存款账户,拆借双方主要是通过电话、电传等通讯方式进行联系、协商,达成协议后,就可以通过各自在中央银行的存款账户自动划账清算;或者向中介机构提出供求并进行报价,中介机构进行撮合成交,并进行资金交割划账。8.2.3.4利率较低,由供求双方议定一般来说,同业拆借利率是以中央银行再贷款利率和再贴现率为基准,再根据社会资金的松紧程度和供求关系由拆借双方自由议定的。8.2.4我国同业拆借市场的历史沿革1986年1月,国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管理暂行条例》,规定专业银行之间的资金可以相互拆借。1990年,中国人民银行下发了《同业拆借管理试行办法》,第一次用专门的法规形式对同业拆借市场管理做了比较系统的规定,拆借市场有了一定的规范和发展。1996年1月中国人民银行建立了全国统一的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同年6月放开了对同业拆借利率的管制,拆借利率由拆借双方根据市场资金供求状况自行决定,初步形成了全国统一的同业拆借市场利率(CHIBOR)。到2007年底,同业拆借市场成员共717家,其中银行类金融机构609家,非银行类金融机构108家。至2008年11月底银行间同业拆借累计成交13.7万亿元,日均成交600亿元,较2007年同期增长54%。8.3票据市场8.3.1票据市场分类:票据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票据是指商业上的权利单据,是持有人对不在其实际占有下的货币或商品的所有权的证据。狭义票据则是以支付资金为目的的证券。狭义票据可分为汇票、本票和支票三种。票据市场指的是在商品交易和资金往来过程中产生的以汇票、本票和支票的发行、担保、承兑、贴现、转贴现、再贴现来实现短期资金融通的市场。8.3票据市场按票据发行主体来划分,票据市场可以分为银行票据市场、商业票据市场;按交易方式来划分,可以将票据市场分为票据发行市场、票据承兑市场和票据贴现市场;按票据的种类划分,有商业票据市场、银行承兑汇票市场、银行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市场、短期以及融资性票据市场等。8.3.2银行承兑汇票市场:在商品交易活动中,售货人为了向购货人索取贷款而签发的汇票,经付款人在票面上承诺到期付款的“承兑”字样并签章后,就成为承兑汇票。经购货人承兑的汇票称商业承兑汇票;经银行承兑的汇票即为银行承兑汇票。由于银行承兑汇票由银行承诺承担最后付款责任,实际上是银行将其信用出借给企业。8.3.2.1银行承兑汇票的发行和流通:银行承兑汇票最常见的期限有30天、60天和90天等几种。另外,也有期限为180天和270天的。交易规模一般为10万美元和50万美元。 二级市场上的银行可分为五个层次。第一层次是若干家最大的国内银行。第二层次是略逊于最大银行的银行。余下的银行属于第三及第四层次,他们的利率远高于前两层次的银行承兑汇票的利率。第五层次的银行为外国银行的分支机构,他们创造的承兑汇票利率要高出国内承兑汇票很多。8.3.2.2银行承兑汇票市场的主要环节:出票、承兑、转让及贴现是银行承兑汇票市场所涉及的主要环节。其中,出票与承兑属于发行市场,而转让与贴现属于流通市场。1.出票出票是指出票人签发汇票并将汇票交付给收款人的行为。出票是最基本的票据行为。2.承兑承兑是指银行作为汇票的付款人明确表示同意按出票人的指示,于到期日付款给收款人或持票人的行为。由于银行承兑汇票以银行信用代替商业信用,在安全性、流动性等方面都大大高于一般的商业票据,因此成为短期资金融通市场上一种优良的金融工具。经过承兑的汇票,具有法律效力,付款人到期必须足额支付票款。3.背书背书是持票人将票据权利转让给他人的票据行为。背书时背书人要在汇票背面或粘附于汇票背面的粘单上签字,以承担保证后手所持汇票承兑和付款的责任,并证明前手签章的真实性和背书的连续性,以证明票据权利的正当,汇票的背书人越多,责任人就越多,持票人的权利就越有保障。4.贴现贴现是指汇票持有人以未到期的票据向银行换取现金,并贴付自贴现日至汇票到期日的利息的一种票据行为。从性质来看,贴现是银行以现款买入未到期票据上的债权,等票据到期后再获得买入票据日至票据到期日这一段时间的利息。因此,对银行来讲,实质上是一种票据买卖行为,也是银行向持票人融通资金的一种方式。5.转贴现商业银行在资金临时不足时,将已经贴现但仍未到期的票据,交给其他商业银行或贴现机构给予贴现,以取得资金融通。6.再贴现指中央银行通过买进商业银行持有的已贴现但尚未到期的商业汇票,向商业银行提供融资支持的行为。8.3.2.3银行承兑汇票的作用:从借款人角度看,首先,借款人利用银行承兑汇票较传统银行贷款的利息成本及非利息成本之和低。其次,借款者运用银行承兑汇票比发行商业票据筹资有利。从银行角度看,首先,银行运用承兑汇票可以增加经营效益。其次,银行运用其承兑汇票可以增加信用能力。最后,银行法规定出售合格的银行承兑汇票所取得的资金不要求缴纳准备金。 从投资者角度看,投资于银行承兑汇票的安全性非常高。另外,一流质量的银行承兑汇票具有公开的贴现市场,可以随时转售,因而具有高度的流动性。8.3.3商业票据市场:商业票据是大公司为了筹措资金,以贴现方式出售给投资者的一种短期无担保承诺凭证。美国的商业票据属于本票性质,英国的商业票据则属汇票性质。8.3.3.1商业票据市场的参与者:金融性公司和非金融性公司。金融性公司包括一些大型公司附属的金融和财务公司、银行控股以及独立的金融公司。非金融性公司包括各类生产企业、服务企业、公用事业单位以及境外企业。商业银行在商业票据市场上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他们采取为发行者提供可循环使用的信贷额度,或者对票据持有者签发备用信用证等方式对商业票据发行提供担保,增强了商业票据的信用等级。同时,商业银行还开展代理发行商业票据、代保管商业票据等业务,也为商业票据的流通提供较为良好的市场环境。8.3.3.2商业票据的发行方式:商业票据的发行方式有两种:一是发行者直接将商业票据销售给最终投资者;二是通过商业票据交易商承销发行。8.3.3.3商业票据的信用评级:美国主要有四家机构对商业票据进行评级,他们是穆迪投资服务公司、标准普尔公司、德莱·费尔普斯信用评级公司和费奇投资公司。商业票据的发行者至少要获得其中的一个评级,大部分获得两个。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认可两种合格的商业票据:一级票据和二级票据。8.3.3.4商业票据的面额及期限:商业票据的面值较大,并且商业票据的购买单位较大。在美国商业票据市场上,大多数商业票据的发行面额都在10万美元以上,二级市场商业票据的最低交易规模为10万美元。商业票据的期限较短,通常为30天、60天、90天或180天,一般不超过270天,市场上未到期的商业票据平均期限在30天以内,大多数商业票据的期限在30天到90天之间。8.3.3.5商业票据的特点1.资金成本较低2.融资灵活性强3.有利于提高发行公司的信誉8.3.4我国票据市场发展历程8.3.4.1推广使用阶段(1981~1994年):新中国的票据业务起步于上世纪70年代末。1979年中国人民银行开始批准部分企业签发商业承兑票据。1981年为了防止企业间赊销、相互拖欠,上海率先推出银行汇票承兑与贴现业务。1986年颁布《中国人民银行再贴现试行办法》。1993年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商业汇票办法》。8.3.4.2制度建设阶段(1995~1999年):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正式颁布实施;1997 年人民银行发布《中国人民银行对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总行开办再贴现暂行办法》,之后又颁布了《支付结算办法》、《票据管理实施办法》和《商业票据承兑、贴现与再贴现管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加强了对商业汇票业务的宏观管理和制度建设。8.3.4.3快速发展阶段(2000~2007年):2000年至2007年是我国票据市场的快速发展时期。商业票据的签发承兑量由7445亿元增加到58700亿元;金融机构办理的票据贴现量由6447亿元增加到101100亿元(含部分转贴现),分别增长7.88倍和15.68倍,其中2003年票据市场呈现快速扩张态势,当年全国票据承兑量同比增长72%,贴现量同比增长高达92.2%。8.4其他货币市场8.4.1证券回购市场证券回购市场是指通过证券回购进行短期资金融通交易的市场。所谓证券回购,是指证券持有人在卖出一定数量证券(或证券组合)的同时,与买方签订协议(再回购协议),约定在一定的时间内按协定的价格,购回相同数量的同种证券(或证券组合)的交易方式。证券回购交易的标的物主要有国库券、政府债券、其他有担保债券、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商业票据等。按照到期日的性质,证券回购可以分为约定期间的回购和无固定到期日的回购。回购市场的参与者包括商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企业、政府和中央银行。中央银行参与回购市场有着不同于其他参与者的意图,其目的并非为了获得收益,而是通过回购协议市场进行公开市场操作,从而有效实施货币政策。8.4.2大额定期可转让定期存单市场大额定期可转让存单(NegotiableCertificatesofDeposit)简称为CD,是银行发行的有固定面额、可转让流通的存款凭证。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与银行普通定期存款的区别在于:第一,普通定期存款的存单是记名的,不能转让,更不能在金融市场上流通;而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则通常采用不记名形式,可以在金融市场进行流通、转让。第二,普通定期存单的票面金额不固定,因存款人不同而有大有小,有整有零;而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的面额固定,且起点较高。第三,普通定期存单尽管到期才能支付本息,但实际上存款人只要放弃一部分利息,仍然能够提前支取;而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则必须到期才可向银行提取本息,到期前持有人如需现金,只能通过二级市场转让变现。第四,普通定期存单以长期为主,一般在1年以上;而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则通常为短期,联邦法律规定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的最短期限为7天,以3个月、6个月居多,最长可达到18个月。第五,普通定期存单的利率大多固定;而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的利率则既有固定的,也有浮动的,即使是固定利率,在二级市场转让时,仍要根据转让时的市场利率计算价格。 8.4.3短期政府债券市场短期政府债券市场是发行和流通短期政府债券所形成的市场。短期政府债券是政府作为债务人承诺1年内债务到期时偿还本息的有价凭证。短期政府债券具有违约风险小、流通性强、面额小、利息免税等特点。短期政府债券市场由发行市场和流通市场构成。债券的发行人是中央政府,—般由财政部负责发行。短期政府债券通常采用贴现方式发行。短期政府债券的流通市场主要是用来实现短期政府债券的流动性。发行短期政府债券对于政府来说有三个重要的意义:一是融资以满足政府短期资金周转的需要。二是规避利率风险。三是为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业务提供可操作的工具。9.1股票市场9.1.1股票及其起源:股票是一种有价证券,是股份有限公司在筹集资本时向出资人公开发行的、用以证明出资人的股本身份和权利,并根据股票持有人所持有的股份数享有权益和承担义务的可转让的书面凭证。股票最早出现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世界上最早的股份有限公司诞生于1602年在荷兰成立的东印度公司。:股票融资的发展产生了股票交易的需求,股票的交易需求促成了股票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而股票市场的发展最终又促进了股票融资活动和股份公司的完善和发展。1802年,英国在伦敦马长巷创立了正规的证券交易所,1817年纽约的24名经纪人在华尔街11号共同组织纽约交易会,后者就是后来著名的纽约证券交易所。1981年,我国允许多种信用形式和多种信用工具出现,产生了发行股票方式筹集企业所需资金的融资方式。9.1.2股票的特征不可偿还性参与性收益性责任有限性流动性价格波动性和风险性9.1.3股票的分类9.1.3.1按股东享有权利划分,股票分为普通股和优先股普通股的股东充分享有股份有限公司的经营管理权、监督权、盈利分配权、剩余资产索取权、优先认购权等。普通股的特点是其投资利益(股息和分红)不是在购买时约定,而是事后根据股票发生公司的经营实绩来确定。优先股是指股份公司发行的,在分配红利和剩余财产时比普通股具有优先权的股份。优先权表现:①股息领取优先权。②剩余资产分配优先权。9.1.3.2按票面形态划分,股票分为记名股、无记名股 记名股股票在发行时,票面上记载有股东的姓名,并记载于公司的股东名册上。记名股票的特点就是除持有者和其正式的委托代理人或合法继承人、受赠人外,任何人都不能行使其股权。无记名股股票在发行时,在股票上不记载股东的姓名。其持有者可自行转让股票,任何人一旦持有便享有股东的权利,无须再通过其他方式、途径证明自己的股东资格。9.1.3.3按票面是否有面值,股票可分为面值股和无面值股面值股简称金额股票或面额股票,是指在股票票面上记载一定金额的股票。无面值股也称比例股票或无面额股票,是指股票发行时无票面价值记载,仅表明每股占资本总额的比例,其价值随公司财产的增减而增减。这种股票最大的优点就是避免了公司实际资产与票面资产的背离。9.1.3.4按股东投资主体分类,股票可以分为国有股、法人股和社会公众股国有股指有权代表国家投资的部门或机构以国有资产向公司投资形成的股份。法人股指企业法人或具有法人资格的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以其依法可经营的资产向公司非上市流通股权部分投资所形成的股份。社会公众股是指我国境内个人和机构,以其合法财产向公司可上市流通股权部分投资所形成的股9.1.3.5按上市地点分类,股票分为A股、B股、H股、N股、S股等A股的正式名称是人民币普通股票,它是由我国境内公司发行,供境内机构、组织或个人以人民币认购和交易的普通股股票。B股的正式名称是人民币特种股票,它是以人民币标明面值,以外币认购和买卖,在境内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的股票。H股,即注册地在内地、上市地在香港的外资股。纽约和新加坡上市的股票就分别叫做N股和S股。9.1.4股票市场及其基本结构9.1.4.1股票发行市场:股票发行市场是股票初次向社会发行的场所,是股票市场一切活动的源头和起始点,故又称发行市场为初级市场或一级市场。1.股票的发行方式:股票的发行有公募与私募之分。公募是指发行人公开向全社会发行股票;私募是指发行人只向特定投资者发行股票。公募发行的股票可以上市流通,但私募发行的股票不得上市流通。股票的发行还可以分为直接发行和间接发行。直接发行又可分为代销和包销两种。2.股票的发行价格:股票发行价格有以下几种:平价发行、溢价发行和折价发行。平价发行也叫面值发行,即按股票的票面金额发行。溢价发行即股票价格高于票面金额。折价发行即发行价格低于票面金额。9.1.4.2股票流通市场:股票流通市场是已发行股票进行转让的市场,又称“二级市场”。它一方面为股票持有者提供随时变现的机会,另一方面又为新的投资者提供投资机会。股票流通市场根据组织程度又分为证券交易所内的场内交易市场与场外交易的场外交易市场。 1.场内交易市场与场外交易市场:股票场内交易市场指由证券交易所组织的集中交易市场,有固定的交易场所和交易活动时间,交易采用经纪制,多采用公开叫价、双向拍卖的方式。凡是不在证券交易所营业厅内成交的股票交易活动都叫场外交易,相应的成交地点叫场外交易市场,又称柜台交易或店头交易市场。2.股票的内在价值:股票的内在价值也是其理论价格,它是按现值法计算的股票投资价值。若假定未来各期的预期收入为固定值,且持有时间无限长,则股票的理论价值为:股票的理论价值=预期股息收入/市场利率3.股票交易价格的影响因素:(1)公司因素。(2)产业因素(3)市场因素。(4)宏观因素。(5)心理因素。股票的发行市场与流通市场是紧密相连、相辅相成的。发行市场是流通市场的基础和前提,流通市场又是发行市场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条件。发行市场的规模决定了流通市场的规模,影响着流通市场的交易价格。9.1.5股票价格指数:股票价格指数是描述股票市场总的价格水平变化的指标。它是选取有代表性的一组股票,把他们的价格进行加权平均,通过一定的计算得到。道•琼斯股票指数是世界上历史最为悠久的股票指数,是在1884年由道•琼斯公司的创始人查理斯•道开始编制的。除了道•琼斯股票价格指数外,还有标准•普尔股票价格指数、金融时报股票价格指数、日经指数、香港恒生指数。9.2.1债券及其特征:债券是投资者向政府、公司或金融机构提供资金的债权债务合同,该合同载明发行者在指定日期支付利息并在到期日偿还本金的承诺,其要素包括期限、面值与利息、税前支付利息、求偿等级、限制性条款、抵押与担保及选择权。债券具有如下特征:偿还性;安全性;流动性;收益性。债券与股票相比主要有以下区别:①性质不同。②权利不同。③期限不同。④收入分配形式不同。⑤偿付顺序不同。9.2.2债券的分类9.2.2.1按发行主体来分,债券可以分为国家债券、地方债券、金融债券和企业债券 国家债券简称国债,是中央政府为筹集财政资金而发行的一种政府债券,它是中央政府向投资者出具的、承诺在一定时期支付利息和到期偿还本金的债权债务凭证。地方债券又称市政债券,是指由地方政府发行的债券。金融债券是指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为筹集资金发行的一种有价证券。企业债券又称为公司债券,是企业依照法定程序发行,约定在一定期限内还本付息的债券9.2.2.2按偿还期限,债券可分为短期债券、中期债券和长期债券短期债券是偿还期限在1年以下的债券。中期债券一般指偿还期限在1年或1年以上、10年以下(包括10年)的债券。长期债券一般指偿还期限在10年以上的债券。9.2.2.3按计息方式的不同,债券可分为单利债券、复利债券、贴现债券和累进利率债券单利债券是指在计算利息时,不论期限长短,仅按本金计息,所生利息不再加入本金计算下期利息的债券。复利债券与单利债券相对应,它是指计算利息时,按一定期限将所生利息加入本金再计算利息,逐期滚算的债券。贴现债券是指在票面上不规定利率,发行时按某一折扣率,以低于票面金额的价格发行,到期时仍按面额偿还本金的债券。累进利率债券是指以利率逐年累进方法计息的债券。其利率随着时间的推移,后期利率将比前期利率更高,有一个递增率,呈累进状态。9.2.2.4按是否记名,债券可分为记名债券和不记名债券记名债券是指债券上记载债权人的姓名或名称,并在发行单位或代理机构进行登记的债券。不记名债券不记载债券持有人的姓名或者名称,无论是谁,只要取得了无记名公司债券,就成为公司债券的持有人。9.2.2.5按债券有无担保,债券可分为信用债券和担保债券信用债券指仅凭筹资人的信用发行的、没有担保的债券,信用债券只适用于信用等级高的债券发行人。担保债券是指以抵押、质押、保证等方式发行的债券。9.2.2.6按债券可否提前赎回划分,债券可分为可提前赎回债券和不可提前赎回债券如果发行主体在债券到期前有权定期或随时购回全部或部分债券,这种债券就称为可提前赎回债券,反之则是不可提前赎回企业债券。9.2.3债券市场基本结构9.2.3.1债券发行市场:债券发行市场也称为债券的一级市场,是债券发行人向社会公众出售新债券以筹集资金的市场。它由债券发行人、投资人和负责发行运作的中介服务机构共同组成,其主要作用是将政府、企业等的债券分散发行到投资者手中。按照债券的发行对象,分为私募发行和公募 发行。私募发行面向少数特定的投资者。具体发行对象有两类:一类是机构投资者,如大的金融机构或是与发行者有密切业务往来的企业;另一类是个人投资者。公募发行是指公开向不特定的投资者发行债券。公募债券发行者必须向证券管理机关办理发行注册手续。由于发行数额一般较大,通常要委托证券公司等中介机构承销。公募债券信用度高,可以上市转让,因而发行利率一般比私募债券利率低。公募债券发行方式又可分为三种:①代销;②包销;③全额包销。债券发行从是否有金融中介机构参与出售的标准来看,有直接发行与间接发行。按照债券的实际发行价格和票面价格的异同,债券的发行可分平价发行、溢价发行和折价发行。9.2.3.2债券流通市场:债券流通市场是指已发行的债券转让、买卖的场所,也称债券二级市场,由两个部分构成:一是交易所市场,二是场外市场。1.交易所市场与场外市场:交易所市场是高度组织化的市场,是债券买卖流通的中心。它有固定的交易场所和严格的立会时间;投资者不能进入场内直接买卖;参加交易的都是具有一定资格的会员单位如证券公司,证券公司接受和办理那些符合标准,允许上市的债券的买卖、结算与交割。场外交易市场又称柜台交易或店头交易市场,指在交易所外由债券买卖双方当面议价成交的市场。它没有固定的场所,其交易主要利用电话进行,交易的证券以不在交易所上市的证券为主,在某些情况下也对在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债券进行场外交易。场外交易市场中的证券商兼具证券自营商和代理商的双重身份。2.债券价格的影响因素:待偿期、票面利率、投资者的获利预期、供求关系、物价波动、政治因素、投机因素10.1衍生金融市场概述10.1.1衍生金融市场的含义:金融衍生市场是利用保证金交易的杠杆效应,以利率、汇率、股价的趋势为对象设计出大量的金融产品进行交易,以支付少量保证金及签订远期合同进行互换、掉期等的金融派生产品的交易市场。金融衍生产品的共同特征是保证金交易,即只要支付一定比例的保证金就可进行全额交易10.1.2衍生金融工具的种类1.按照基础工具种类的不同,金融衍生工具可以分为股权式衍生工具、货币衍生工具和利率衍生工具股权式衍生工具指以股票或股票指数为基础工具的金融衍生工具,主要包括股票期货、股票期权、股票指数期货、股票指数期权以及上述合约的混合交易合约。货币衍生工具是指以各种货币作为基础工具的金融衍生工具,主要包括远期外汇合约、货币期货、货币期权、货币互换以及上述合约的混合交易合约。利率衍生工具是指以利率或利率的载体为基础工具的金融衍生工具,主要包括远期利率协议、利率期货、利率期权、利率互换以及上述合约的混合交易合约。2.按照 交易场所不同,金融衍生工具可以分为场内交易的工具和场外交易的工具场内交易又称交易所交易,指所有的供求方集中在交易所进行竞价交易的交易方式。期货交易和部分标准化期权合同交易都属于这种交易方式。场外交易又称柜台交易,指交易双方直接成为交易对手的交易方式。掉期交易和远期交易是具有代表性的柜台交易的衍生产品。3.按照产品形态划分,金融衍生工具可以分为远期、期货、期权和掉期四大类远期合约是根据买卖双方的特殊需求由买卖双方自行签订的合约。期货合约是期货交易所制定的标准化合约,对合约到期日及其买卖的资产的种类、数量、质量作出了统一规定。掉期合约是一种交易双方签订的在未来某一时期相互交换某种资产的合约。掉期合约中规定的交换货币是同种货币,则为利率掉期;是异种货币,则为货币掉期。期权合约规定了在某一特定时间,以某一特定价格买卖某一特定种类、数量、质量原生资产的权利。10.1.3衍生金融市场的功能1.金融产品定价在金融衍生工具交易中,市场主体根据市场信号和对金融资产的价格走势进行预期,反复进行金融衍生产品的交易,形成供求平衡,较为准确地揭示了作为衍生产品基础的金融资产的价格。2.风险管理交易主体通过衍生工具的交易实现对已持有资产头寸的风险对冲,将风险转移给愿意且有能力承担风险的投资者。3.获利手段对于投机者和套利者而言,金融衍生工具的出现提供了更多的赢利机会。他们可以利用衍生产品交易的杠杆作用实现巨额投资回报,当然,这是建立在承担巨大风险的基础之上的。4.资源配置金融衍生工具市场扩大了金融市场的广度和深度,从而扩大了金融服务的范围和基础金融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负面影响:首先,金融衍生工具的全球市场应用加大了整个国际金融体系的系统风险。其次,金融衍生工具的应用效果之一虽然是增加了风险管理的手段,但同时又加大了金融业的风险。第三,金融衍生工具的应用加大了金融监管的难度。10.2金融远期市场10.2.1金融远期市场内涵:金融远期合约是最基础的金融衍生产品,是指合约双方同意在未来日期按照固定价格交换金融资产,承诺以当前约定的条件在未来进行交易的合约,指明买卖的商品或金融工具种类、价格及交割结算的日期。远期合约条件是为买卖双方量身定制的,通过场外交易达成。优点:具有较大的灵活性。缺点:首先,由于远期合约没有固定的、集中的交易场所,市场效率较低。其次,流动性较差。最后,违约风险较高。10.2.2金融远期市场分类:1.远期利率协议 :是指交易双方约定在未来某一日期,交换协议期间内一定名义本金基础上分别以合同利率和参考利率计算利息的金融合约。2.远期外汇合约:是指外汇买卖双方在成交时先就交易的种类、数额及交割的期限等达成协议,并用合约的形式确定下来,在规定的交割日双方再履行合约,办理实际的收付结算。远期外汇合约的主要目的是规避风险。3.远期股票合约:是指在将来某一特定日期按特定价格交付一定数量单只股票或股票组合的协议。10.3金融期货市场10.3.1金融期货市场内涵:金融期货市场是买卖金融期货合约的场所。金融期货合约是在交易所达成的标准化的、受法律约束并规定在将来某一特定地点和时间交收某一特定商品的合约。用于交易的金融商品合约其数量、质量、交货时间和地点等都是既定的,唯一的变量是价格。10.3.2金融期货市场分类1.利率期货:指以利率为标的物的期货合约。利率期货主要包括以长期国债为标的物的长期利率期货和以二个月短期存款利率为标的物的短期利率期货。2.货币期货:指以汇率为标的物的期货合约。货币期货是适应各国从事对外贸易和金融业务的需要而产生的,目的是借此规避汇率风险。3.股票指数期货:指以股票指数为标的物的期货合约。股指期货合约的交易对象既不是具体的实物商品,也不是具体的金融工具,而是衡量各种股票平均价格变动水平的无形的指数。一般商品和其他金融期货合约的价格是以合约自身价值为基础形成的,而股指期货合约的价格是股指点数乘以人为规定的每点价格形成的。10.3.3金融期货市场经济功能:1.套期保值:指投资者通过购买相关的金融期货合约,在金融期货市场上建立与其现货市场相反的头寸,并根据市场的不同情况采取在期货合约到期前对冲平仓或到期履约交割的方式,实现其保住价值,规避风险的目的。2.价格发现:是指金融期货市场能够提供各种金融商品的有效价格信息。10.4金融期权市场10.4.1金融期权市场内涵及分类:金融期权市场是交易金融期权的场所。金融期权也称金融选择权,是以期权为基础的金融衍生产品,是指以金融商品或金融期货合约为标的物的期权交易。金融期权市场种类繁多,按不同的分类标准分为不同的期权市场。(1)按期权权利性质划分,期权可分为看涨期权和看跌期权。(2)按期权到期日划分,期权可分为欧式期权和美式期权。(3)按敲定价格与标的资产市场价格的关系不同,期权可分为价内期权、平价期权和价外期权。 (4)按交易场所划分,期权可分为交易所交易期权和场外交易期权。(5)按基础资产的性质划分,期权可以分为现货期权和期货期权。10.4.2金融期权的功能:保值避险功能、盈利功能、激励功能、投机功能10.5金融互换市场10.5.1金融互换的内涵:金融互换,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经济主体按共同商定的条件,在约定的时间内,交换一定金融工具的金融合约。金融互换交易合约上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交易双方、合约名义金额、互换的货币、互换的利率、合约到期日、互换价格、权利义务、价差、中介费用等。10.5.2金融互换的种类1.利率互换:亦作利率掉期,是一种互换合同,该合同双方同意在未来的某一特定日期以未偿还贷款本金为基础,相互交换利息支付。利率互换的目的是减少融资成本。2.货币互换:是指以一种货币表示的一定数量的资金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利息支付义务,与另一种货币表示的相应的资本额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利息支付义务进行相互交换。通过货币互换,可以使得交易双方达到降低融资成本,解决各自资产负债管理需求与资本市场。11.1货币需求11.1.1货币需求及其分类11.1.1.1货币需求和货币需求量:货币需求是一种有效需求,即既有需求的愿望,又有获得或者持有货币的能力。在人们持有能力和持有意愿统一的情况下,为满足各种经济活动而保有的货币量就是货币需求量。11.1.1.2货币需求的分类:根据研究货币需求问题的视角不同,可以把货币需求分为宏观货币需求和微观货币需求。根据研究货币需求问题时是否剔除物价变动因素,可以把货币需求分为名义货币需求和实际货币需求。11.1.2决定和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11.1.2.1收入状况收入状况决定人们对货币的需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收入水平。与货币需求呈同方向变动。二是取得收入的时间间隔。与货币需求呈同方向变动。11.1.2.2商品价格水平人们持有货币是为了购买商品。因此,人们需要的货币实际是需要货币的购买力,或货币能买到的商品数量。和货币需求呈同方向变动。 11.1.2.3利率水平由于利率水平的高低决定了人们持币机会成本的大小,利率越高,持币成本越大,人们就不愿持有货币而愿意持有其他形式的财富以保值、增值并获得高额利息收益,因而货币需求会减少。与货币需求呈反方向变动。11.1.2.4货币流通速度货币流通速度是一定时期内货币转手的次数。与货币总需求呈反方向变动关系。11.1.2.5信用的发达程度一国信用的发达程度与货币的需求成负相关关系。11.1.2.6其他因素公众的消费倾向、对利润与价格的预期变化、财政收支引起的政府货币需求的变化、人口数量、人口密集程度、产业结构、城乡关系及经济结构、社会分工、交通运输状况、金融机构技术手段的先进和服务质量的优劣、国家的政治形势对货币需求的影响,甚至民族特性、生活习惯等也是决定和影响一国货币需求的客观因素。11.1.3西方货币需求理论:西方经济学家把货币需求理论划分为古典货币需求理论和现代货币需求理论,20世纪30年代以来关于货币需求的动机、影响因素和数量决定的理论被称为现代货币需求理论。11.1.3.1古典经济学派的货币需求理论1.现金交易数量说该理论认为,人们需要货币仅仅是因为货币具有购买力,可以用来交换商品和劳务。其理论内容主要反映在费雪交易方程式中:MV=PY式中,M――是一定时期内货币数量;V――是一定时期内货币流通速度;P――是一定时期内商品和劳务价格水平;Y――是一定时期内商品和劳务交易量。如果用货币需求量Md表示M,MV=PY可以写成:MdV=PY两边同时除以V得:货币需求仅为收入的函数,利率对货币需求是没有影响的,且货币只是影响价格水平等名义变量,而不会影响社会实际就业量和产量。2.现金余额数量说现金余额数量说的代表人物是剑桥经济学家马歇尔和庇古,他们的货币需求理论(又称现金余额数量论)的内容和分析方法主要反映在“剑桥方程式”中,该方程式是:M=KPY其中M表示人们手中持有的货币数量,即现金余额,Y代表总产量,P表示一般价格水平,K表示以货币形式保持的财富在全部财富中所占的比例,K是常量。剑桥方程式中,货币需求与名义收入成比例,如果以K表示费雪方程式中的1/v,那么:可见,在形式上剑桥方程式和费雪方程式是没有区别的,二者都认为货币需求与收入成比例。但二者在研究方法上却是有区别11.1.3.2凯恩斯及凯恩斯学派对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凯恩斯于1936 年出版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发起了“凯恩斯革命”。在货币需求方面,他放弃了古典学派将货币流通速度视为常量的观点,强调利率的重要性,反对将实物经济和货币经济分开,提出了流动性偏好的货币需求理论。1.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理论所谓流动性偏好就是人们偏好流动性强的资产,在现金、股票、债券等资产中,尽管现金不能生息,而股票和债券能生利,但由于现金的流动性和灵活性最强,而股票与债券变现较为困难,人们宁愿持有现金而不愿持有股票与债券。人们对货币需求的实质就是灵活性和流动性的偏好。凯恩斯认为人们对货币的需求是由三种动机共同决定的:(1)交易动机。(2)预防动机。(3)投机动机。交易动机、预防动机两个层面上的货币需求主要取决于收入水平的大小,并且与收入水平同方向变动,基本与利率无关。用函数式表示为:M1=L1(Y)式中,M1――交易动机、预防动机的货币需求;Y――收入;L1――M1与Y的函数关系。M1――是一条与利率纵轴平行的直线,与利率的高低无关。投机动机层面上的货币需求是当前利率的反函数。其函数式表示为:M2=L2(i)式中,M2――预防动机的货币需求;i――利率;L2――表示M2与i的函数关系;M2――是一条凸向原点的曲线,与利率的高低呈反方向变动关系。两种货币需求函数合并可得到货币需求总函数:M=M1+M2=L1(Y)+L2(i)=L(Y,i)式中M表示货币总需求;L表示M与收入Y与利率i的函数关系。货币总需求函数M的形状如图11-1所示。由于交易性货币需求是收入的递增函数;投机性货币需求是利率的递减函数,所以,货币需求是有限的。利率在一定低点以下对货币需求是不起任何作用的,这就像存在着一个大陷阱,中央银行的货币供给都落入其中,在这种情况下,中央银行试图通过增加货币供应量来降低利率的意图就会落空。即所谓的“流动性陷阱”。如图11-1所示,当利率降低到i0时,货币需求曲线变成与横轴平行的直线,该部分直线就是“流动性陷阱”,即在此处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无限大。2.凯恩斯学派对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凯恩斯的后继者们经过深入的研究发现: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的货币需求也受到利率的影响。其中最著名的是鲍莫尔模型和托宾的资产选择理论。(1)鲍莫尔模型。鲍莫尔认为,即使是交易性货币需求对利率同样敏感,而且相对于交易数值而言,货币的交易性需求也呈现出规模经济的特质。即“平方根定律”。鲍莫尔假设:①人们连续的和均匀的支出,有规律地每隔一段时间内取得一定收入Y;② 生息资产一律采取短期政府债券的形式,因为这种形式最安全;③每次出售债券与前一次出售时间间隔及每次的出售量K都相等。设未来时间内每隔一段时间取得的收入为Y,每次变现的现金额(出售债券额)为K,每次买卖证券的手续费为b,于是买卖证券的成本总额(债券变现时所必须支付的手续费)为bY/K。由于每次变现一定的现金额K之后,有规律地将其支出,所以平均一年手中持有的现金额为K/2。因为现金没有利息收入,如果市场利率是i,那么持有现金所丧失的利息收入或者叫机会成本为iK/2。设C代表保存现金的成本总额,C又是K的函数,X代表持有现金余额的总成本,可得下式:C=bY/K+iK/2通常情况下,一个理性的个体会选择最优的现金持有量k,通过最小化X,可以得到用作交易媒介的货币平均余额为:C=K/2鲍莫尔模型的意义在于它论证了最基本的货币需求——交易性货币需求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利率变动的影响。(2)托宾的资产选择理论。主要内容是:由于风险的存在,投资者未来的收益是不确定的,因此投资者在资本市场上进行投资时应遵循的原则是:不要把自己的全部投资都放在一种股票或债券上,也就是俗话说的“不要把所有的鸡蛋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而是要分散投资,以达到预期效用的最大化而不是预期收益的最大化。根据托宾的资产选择理论,人们对货币的需求不仅取决于利率的高低以及造成此利率高低的货币的供需状况,也不仅取决于各种金融资产的收益率、供需状况和风险性,而且取决于包括金融资产和实物资产在内的各种资产的相对收益率即造成这些相对收益率的各种资产的供需状况和各种资产的相对风险性。11.1.3.3现代货币数量说:现代货币数量论研究的是影响人们持有货币量的因素,这些因素主要包括:(1)总财富。总财富包括人力财富和非人力财富,由于人力财富受经济波动的影响,总财富无法直接估算出来,恒常收入来代替收入。(2)财富构成。财富构成指人力财富与非人力财富的比例。人力财富要转化为现实的非人力财富,会受到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状况等因素的制约,所以在转化过程中,人们必须持有一定量的货币,以应付交易等需要。(3)货币和其他资产的预期收益。货币收益为零,而其他资产如股票、债券等均有收益,其他资产收益率提高,则货币需求将减少,反之则相反,货币和其他资产的预期收益的比较决定了人们持有资产的形式。(4)影响货币需求的其他因素。人们对货币的“嗜好”程度、客观技术与制度的综合变数也会影响货币需求。此外,人们对未来经济稳定性预期也会影响货币需求。 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弗里德曼提出了如下货币需求函数:M=f(P,rb,re,,w,Y,u)式中,M表示名义货币需求量;p表示价格水平;rb表示债券的预期收益率;re表示股票的预期收益率;表示物价水平的预期变动率;w表示人力财富与非人力财富的比率;Y表示以货币表示的恒常收入;u为其他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弗里德曼认为,上述货币需求函数是p和y的一阶齐次函数,若P和y发生变化,则货币需求也将同比例变化。将函数两边同时除以p,则得到实际货币需求函数。M/P=f(P,rb,re,,w,Y/P,u)在上式中Y与货币需求呈正方向变动,rb、re、、w、u与货币需求呈反方向变动。弗里德曼认为,由于恒常收入是长期收入的平均值,而平均收入的变动幅度是比较稳定的,因此恒常收入也是稳定的。由于货币流通速度是稳定的,因此货币需求函数也是稳定的,其动向是可以预测的。11.2货币供给11.2.1货币供给及货币层次的划分11.2.1.1货币供给和货币供给量:货币供给是指某一国或货币区的银行系统向经济体中投入、创造、扩张(或收缩)货币的金融过程,是一国货币量的形成机制和控制机制的总和。而在一定时点上流通的现金和银行存款货币之和,则被称为货币供给量,主要包括个人、企业、政府及各金融机构等的货币总存量。10.2.1.2货币层次及其划分世界各国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量的统计口径不完全一致,但划分的基础依据是一致的,即流动性大小。根据货币流动性的差异和发挥货币职能的效率高低,世界各国对货币进行了层次划分,即不同意义上的货币所包括的货币形式。1.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货币供给口径M0=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的现钞;M1=M0+银行活期存款;M2=M1+准货币(准货币一般指银行的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外币存款,以及各种短期信用工具,如银行承兑汇票、国库券等)2.美国的货币层次划分M1=流通中的现金+旅行支票+活期存款+其他支票存款;M2=M1+储蓄存款+小额定期存款+零售货币市场共同基金余额+调整项;M3=M2+大额定期存款+机构持有的货币市场共同基金余额+所有存款机构发行的回购负债+调整项;L=M3+其他短期流动资产3.日本的货币层次划分M’=现金+活期存款;M1=M’+企业定期存款;M2=M1+企业可转让存款; M3=M2+邮局、农协、渔协信用组织存款和信托存款4.我国的货币层次划分M0=流通中的现金;M1=M0+企业活期存款+机关团体部队存款+农村存款+个人持有的信用卡存款;M2=M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企业存款中具有定期性质存款+信托类存款+其他存款。M3=M2+金融债券+商业票据+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等。11.2.2货币供给模型11.2.2.1简单乘数的货币供给模型1.原始存款和派生存款:原始存款一般是指商业银行接受的客户以现金方式存入的存款和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再贴现或再贷款而形成的准备金存款。派生存款则是原始存款的对称,是指由商业银行通过发放贷款、办理贴现或投资等资产业务活动引申而来的存款。2.存款货币创造的假设条件:为了说明商业银行的贷款、投资等资产业务是如何创造存款货币的,需要几个假设条件:一是部分准备金制度。二是客户不提取现金。三是银行体系由中央银行以及至少两家以上的商业银行组成。四是商业银行无超额准备金。五是商业银行没有活期存款向定期存款或储蓄存款等非交易性存款的转化。3.存款货币多倍扩张的过程:商业银行存款货币多倍扩张的过程或者说派生存款产生的过程,就是各级商业银行吸收存款、发放贷款、转帐结算,不断地在各银行存款户之间转移,而形成的新的存款额,最终导致银行体系存款总量增加的系列过程。其过程如下:在活期存款的法定存款准备率为20%的情况下,假设某客户把自己的1000元现金存入甲银行,从而使甲银行的负债增加1000元,在银行把存款贷放出去之前,银行的准备金也增加了1000元。用T形账户表示为:随后,甲银行按20%的法定准备金率,保留200元准备金,剩下800元可以用于发放贷款。假设甲银行把800元贷给了A企业,A企业以支票的方式把这800元支付给了B企业,B企业以支票存款的方式存入乙银行形成活期存款,即第一笔派生存款,这时经济中的货币总量变为1800元,甲、乙两家银行的T形账户为:如果丙银行继续发放贷款,存款货币就会不断被创造。商业银行就是以这种存款~贷款~再存款~再贷款的方式创造了货币。由此可见,商业银行每发放一次贷款,存款货币就扩大一次。只要商业银行发放贷款,存款货币的创造就不会结束,这笔1000元的原始存款将通过商业银行的贷款、存款、贷款业务不停地转化,一直持续到整个银行系统没有超额准备金存在为止。表11-6概括了1000元的原始存款所导致的存款货币创造的过程。 由表11-6可知,经过银行体系的存款贷款转化,连同1000元的原始存款,银行体系的存款总额,即经济中的货币总量最终达到5000元。计算过程如下:1000+1000×(1-20%)+1000×(1-20%)×(1-20%)+1000×(1-20%)×(1-20%)×(1-20%)+……=1000×1/{1-(1-20%)}=1000×1/20%=5000(元)根据计算的最后过程可以看出,1000元是原始存款,20%是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整个社会存款总额等于原始存款除以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如果以D表示银行体系存款变动总额,r表示存款法定准备率,R表示原始存款,则存款货币多倍扩张公式可以表示为:D=R·1/r可见,存款总额由1000元扩张到5000元的过程中,使存款总额多倍扩张到原始存款的5倍,由此形成了存款货币扩张的倍数,它是商业银行存款创造机制所决定的存款最大扩张的倍数,被称为货币乘数,也称派生倍数,它是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倒数。如果以K表示存款货币扩张的倍数,则其计算公式为:K=D/R=(R·1/r)/R=1/r在这里,把K=1/r称为简单乘数模型。通过简单乘数模型可知整个社会货币供应的形成机制。4.存款货币多倍收缩的过程:存款货币的创造过程可以多倍扩张,也可以多倍收缩,也就是说,派生存款的倍数原理同样适用于存款货币的收缩过程,只不过方向相反,当商业银行的原始存款数量减少或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时,商业银行的存款货币会呈倍数收缩。11.2.2.2货币供给决定的一般模型1.简单乘数模型的修正:为了简化商业银行存款货币创造过程的分析,上述货币乘数的模型是建立在商业银行没有超额准备金、没有现金漏损、只有活期存款等假设条件的基础之上的。实际上,在现实生活中,这些假设条件与经济运行的情况并不相符。商业银行存款货币的多倍扩张与多倍收缩的过程要复杂的多,影响商业银行存款货币创造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1)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越高,商业银行创造存款的倍数越低;反之则越高。(2)现金漏损率。现金漏损率越高,商业银行存款货币扩张的倍数就越低。(3)超额准备金率。超额准备金率越高,商业银行存款货币扩张的倍数就越低。(4 )活期存款转化为定期存款的比率。活期存款转化为定期存款的比率越高,商业银行存款货币创造的倍数就越低,反之则越高。如果假定c为现金漏损率,rd为法定存款准备金率,re为超额准备金率,rt为定期存款准备金率,t为活期存款转化为定期存款的比率,则上述简单货币乘数模型K=1/r可修改为:K=1/(c+rd+re+rtt)2.货币供给的一般模型:中央银行控制的基础货币直接影响社会的货币供给量。所谓基础货币又称强力货币和高能货币,是指处于流通界被社会公众所持有的通货及商业银行存于中央银行的准备金的总和。如果用B表示基础货币,用C表示流通中的现金,用R表示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则基础货币可表示为:B=C+R根据现代货币供给理论,货币供应量是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的乘积。如果用Ms表示货币供给量,k表示货币乘数,则该公式为:Ms=k·B乔顿货币乘数模型将货币定义为狭义的货币层次M1,用D表示活期存款,根据狭义货币的定义可知:M1=C+D,那么:k=M1/B=(C+D)/(C+R)因为总准备金R包括活期存款的法定存款准备金、超额准备金,以及定期存款的准备金,如果rd以表示活期存款准备金率,re表示超额准备金率,rt表示定期存款准备金率,T表示定期存款,则:R=rdD+reD+rtT如果以t表示活期存款转化为定期存款的比率,因为t=T/D,所以:R=(rd+re+rtt)·D那么:k=(C+D)/(rd+re+rtt)·D如果以c表示现金漏损率,因为C=c×D,所以:k=(c+1)·D/[(c+rd+re+rtt)·D]=(c+1)/(c+rd+re+rtt)则M1=B·(c+1)/(c+rd+re+rtt)同理M2=B·(c+t+1)/(c+rd+re+rtt)11.2.3货币供应量的决定因素11.2.3.1基础货币的决定因素:1.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债权的变动:中央银行的债权增加,意味着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再贴现或再贷款资产增加,同时也说明通过商业银行注入流通的基础货币增加,这必然引起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增加,使货币供给量得以多倍扩张。2.国外净资产数额 :国外净资产由外汇、黄金占款和中央银行在国际金融机构的净资产构成。其中,外汇、黄金占款是中央银行用基础货币来收购的。若中央银行把稳定汇率作为政策目标,就会对通过该项资产业务投放的基础货币有较大的主动权;否则,中央银行就会因为要维持汇率的稳定而被动进入外汇市场进行干预,以平抑汇率,这样外汇市场的供求状况对中央银行的外汇占款有很大影响,造成通过该渠道投放的基础货币具有相当的被动性。3.对政府债权净额:中央银行对政府债权净额增加通常由两条渠道形成:一是直接认购政府债券;二是贷款给财政以弥补财政赤字。无论哪条渠道都意味着中央银行通过财政部门把基础货币注入了流通领域。4.其他项目(净额)这主要是指固定资产的增减变化以及中央银行在资金清算过程中应收应付的增减变化。它们都会对基础货币量产生影响。11.2.3.2货币乘数的决定因素1.现金比率:是指流通中的现金与商业银行活期存款的比率。现金比率的高低与货币需求的大小正相关。2.超额准备金率:是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与活期存款的比率。超额准备金越多,用于发放的贷款就越少,存款派生的倍数即货币乘数也就越小。3.法定准备金率:是指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缴纳的存款准备金与商业银行吸收的活期存款的比率,由中央银行直接决定。法定准备金率越高,货币乘数越小。4.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的比率: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间的比率改变也会引起实际的平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改变,最终影响货币乘数的大小。定期存款对活期存款比率上升,货币乘数就会变大;反之,货币乘数会变小。11.3货币供求均衡11.3.1货币供求均衡的含义:货币供求均衡,简称货币均衡,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基本相适应的货币流通状态。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之间往往呈现三种状态:供给大于需求;需求大于供给;供需基本相适应。货币均衡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一个不断由均衡到失衡,再由失衡回复到均衡的不断运动的过程。11.3.2货币供求均衡的实现条件货币均衡便可以通过利率机制的作用而实现,因此均衡的利率是货币均衡的实现条件。所谓均衡的利率水平是指在货币供给既定的条件下,货币需求正好等于货币供给时的利息率。就货币供给而言,利率与货币供给量之间存在着同方向变动关系。就货币需求来说,利率同货币需求之间存在反方向变动关系。均衡的价格水平也是判断货币供求均衡的重要因素。11.3.3货币供求均衡与社会总供求11.3.3.1货币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关系:社会总需求是指一国在一定的支付能力条件下,全社会对生产出来供最终消费和使用的商品和劳务的需求的总和,也就是社会的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的总和。货币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关系是:货币供给决定社会总需求。11.3.3.2 货币需求与社会总供给的关系:社会总供给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提供的全部供最终消费和使用的商品和劳务的总和。货币需求与社会总供给的关系是:社会总供给决定货币需求。11.3.3.3货币供求与社会总供求的关系:社会总供求的均衡是货币供求均衡的基础。货币供求的均衡是实现社会总供求平衡的条件。在货币供求均衡时,币值稳定,货币流通正常,市场物价稳定,这就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货币环境,为实现社会总供求的均衡提供了重要的条件。下图表示了货币供给(MS)、货币需求(Md)、社会总供给(AS)和社会总需求(AD)之间的关系:图11-2中包括了几层含义:一是商品的社会供给决定了一定时期的货币需求。二是货币的需求决定了货币的供给。三是货币的供给形成对商品的需求。四是商品的需求必须与商品的供应保持平衡,这是宏观经济平衡的出发点和复归点。12.1货币政策目标12.1.1货币政策内涵:货币政策是指货币当局(主要指中央银行)为实现其预期的宏观经济目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调节和控制货币供给、信用、利率等经济变量的具体措施。货币政策理论所要研究的问题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①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②货币政策的操作目标和中介目标;③货币政策的工具;④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⑤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这五个方面的内容基本反映了货币政策从确立目标开始到取得最终目标效果的全部运行过程。12.1.2货币政策目标体系12.1.2.1货币政策最终目标: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又称货币政策目标,是指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所期望达到的最终目的,它是中央银行组织和调节货币流通的出发点和归宿,反映了社会经济对货币政策的客观要求。1.货币政策目标内容(1)稳定币值。稳定币值目标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衡量币值稳定与否,指标有:一是GNP(国民生产总值)平均指数;二是消费物价指数;三是批发物价指数。(2)经济增长。所谓经济增长就是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必须保持合理的、较高的速度。货币政策目标所追求的经济增长是指发展速度加快、结构优化与效率提高三者之间的统一。(3)充分就业。充分就业是针对所有可利用资源的利用程度而言的,严格意义上的充分就业是对所有资源而言,它不仅包括劳动力的充分就业,还包括其他生产要素的“充分就业”即充分利用。(4)平衡国际收支。保持国际收支平衡是保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和国家安全稳定的重要条件,也是货币政策的重要目标。所谓平衡国际收支目标,就是采取各种措施纠正国际收支差额,使其趋于平衡。 2.货币政策目标之间的关系:(1)稳定币值与充分就业的矛盾。若要降低失业率,增加就业人数,就必须增加货币工资。若货币工资增加过少,充分就业目标就无明显促进作用;若货币工资增加过多,致使其上涨率超过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就会造成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必然造成物价与就业两项目标的冲突。(2)稳定币值与经济增长的矛盾。政府往往较多地考虑经济发展,刻意追求经济增长的高速度。如采用扩张信用和增加投资的办法,其结果必然造成货币发行量增加和物价上涨,使币值稳定与经济增长之间出现矛盾。(3)经济增长与平衡国际收支的矛盾。经济增长引起进口增加,随着国内经济的增长,国民收入增加及支付能力的增加,通常会增加对进口商品的需要。如果该国的出口贸易不能随进口贸易的增加而相应增加,必然会使得贸易收支状况变坏。(4)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的矛盾。两者是一致的。但在某些情况下两者也会出现不一致。例如,以内涵型扩大再生产所实现的高经济增长,不可能实现高就业。再如,片面强调高就业,硬性分配劳动力到企业单位就业,造成人浮于事,经济增长速度放慢。12.1.2.2货币政策的操作目标和中介目标1.操作目标和中介目标的含义:操作目标是与货币政策操作密切相关的变量,是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工具能直接有效控制的一组指标,如准备金、基础货币等指标。中介指标处于最终目标和操作指标之间,是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操作和传导后能够以一定的精确度达到的政策变量,主要有市场利率、货币供应量等。2.操作目标和中介目标的选择中介目标特点:①可测性。②可控性。③相关性。中介目标主要有:长期利率、货币供应量和贷款量。操作目标主要有:短期利率、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基础货币等。12.2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工具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货币政策目标所运用的策略手段。中央银行的政策工具主要有一般性政策工具、选择性政策工具、直接信用控制、间接信用指导等政策工具。12.2.1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也称为“货币政策的总量调节工具”,是中央银行调控的常规手段,它主要调节货币供应总量、信用量和一般利率水平。因此,又称为数量工具。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主要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三大工具,即货币政策的“三大法宝”。12.2.1.1 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商业银行按规定向中央银行缴纳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的总额的比率。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调高或降低商业银行上缴中央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影响商业银行的信用扩张能力和社会的货币供应量,进而实现其货币政策目标。优点:(1)中央银行具有完全的自主权;(2)存款准备率的变动对货币供应量的作用迅速;(3)准备金制度对所有的商业银行一视同仁。缺陷:一是从反方向抵消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政策的作用;二是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对货币乘数的影响很大,作用力度很强;三是成效较慢、时滞较长;四是使拥有低超额存款准备金的银行面临流动性问题。12.2.1.2再贴现政策:再贴现是指商业银行持客户贴现的商业票据向中央银行请求贴现,以取得中央银行的信用支持。优点:再贴现工具的弹性相对要大一些、作用力度相对要缓和一些。缺陷:中央银行处于被动地位。12.2.1.3公开市场业务: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通过在金融市场公开买卖有价证券等业务活动来调节信用规模、货币供应量和利率以实现其金融控制和调节的活动,是货币政策的最重要的工具。优点:一是直接影响货币供应量;二是公开市场业务没有“告示效应”,;三是中央银行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四是中央银行可以连续、灵活、不受时间数量方向限制地进行公开市场操作;五是公开市场操作可以普遍运用,广泛地影响社会经济活动。缺陷:一是金融市场不仅必须具备全国性,而且具有相当的独立性,可用以操作的证券种类必须齐全并达到必需的规模;二是中央银行必须具有强大的、足以干预和控制整个金融市场的金融实力;三是必须有其他货币政策工具配合;四是收效缓慢。12.2.2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一般性货币政策通过对货币总量的调节,来影响整个宏观经济。除了这些一般性政策工具以外,还可以有选择的针对个别部门、个别企业或某些特殊领域的信用加以调节和影响。其中包括消费者信用控制、证券市场信用控制、优惠利率、预缴进口保证金等。1.消费者信用控制消费者信用控制是指中央银行对不动产以外的各种耐用消费品的销售如分期购买或贷款的融资予以控制。2.证券信用控制证券信用控制是指中央银行对有关证券交易的各种贷款规定应支付的保证金限额。目的在于限制过度投机。3.不动产信用控制不动产信用控制是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向客户提供不动产抵押贷款的管理措施,以抑制房地产交易中的过度投机带来房地产价格的暴涨或暴跌。 4.优惠利率优惠利率是指中央银行对国家确定的重点发展部门、行业和产品规定较低的利率,以鼓励其发展。12.2.3直接信用控制:直接信用控制是指中央银行以行政命令或其他方式,从质和量两个方面,直接对金融机构尤其是存款货币银行的信用活动进行控制。其手段包括信用配额、利率最高限、流动比率和直接干预等。1.信用配额:信用配额是指中央银行根据金融市场的供求状态及客观经济需要,对各个商业银行的信用规模加以合理分配和限制等措施。2.直接干预:直接干预是指中央银行可以直接对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如放款范围、放款期限、放款条件施以合理的干预。3.利率最高限额:利率最高限额是指中央银行以法律的形式规定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定期及储蓄存款所能支付的最高利率水平。4.流动性比率管理:流动性比率管理是指中央银行为了限制商业银行扩张信用,规定商业银行流动资产对存款的比重,从而使商业银行不能任意将流动性资产用于长期性商业贷款。12.2.4间接信用指导:间接信用指导是指中央银行通过道义劝告、窗口指导等办法间接影响存款货币银行的信用创造。12.3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指中央银行在确定了货币政策目标后,从选用一定的货币政策工具并付诸实施开始,到实现其最终目标之间,通过金融机构的经营活动和金融市场,传导至企业和居民,对其生产、投资和消费等行为产生影响的过程。12.3.1资产结构效应传导和财富效应传导:货币政策传导理论的第一阶段是20世纪30年代至70年代末期,在凯恩斯主义学派和货币主义学派的基础上展开的,主要是凯恩斯主义学派的资产结构效应传导和货币主义学派的财富效应传导。12.3.1.1凯恩斯主义学派的资产结构效应传导:所谓资产结构,是指一系列具有各种不同收益率、风险和到期日资产的投资组合。这种传导强调金融资产的价格——利率,而不是金融变量的存量,例如货币。当货币当局扩大货币供给时,就会打破原有的资产组合平衡,引起经济主体调整资产结构,经过一系列环节而对实际经济部分发生作用,从而影响国民收入。托宾提出的q传导理论全面研究了这一理论,极大丰富了凯恩斯传导途径中R→I的作用机制。按凯恩斯的思路:M(货币)↑→R(利率)↓→I(投资)↑→E(总支出)↑→Y(总收入)↑ 托宾的q理论认为,q值为企业的真实资本的当期证券价格与资本的当期重置成本之比。央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调节货币资产的供应量,从而影响货币资产的价格——利率,利率变化必然引起股票价格发生变化。这一传导过程可表示为:M(货币)↑→R(利率)↓→Ps(企业市价)↑→q(企业市价与企业重置成本之比)↑→I(投资)↑→Y(总收入)↑12.3.1.2货币主义学派的财富效应传导:货币供给量的增加或减少,会改变财富的数量,使人们感到富裕或贫穷,从而改变自己的支出意愿,进而影响国民收入水平的变动。这一传导过程被称为财富效应传导。央行调节基础货币,增加社会的货币供应量后,社会公众会感觉自己比以前更为富有,他们会:①增加持有的货币量以满足流动性偏好;②增加消费支出以提高生活水平;③增加投资以增加收益。其中,用来增加流动性偏好的一部分货币并没有改变社会公众当期的支出意愿,对国民收入变动不产生影响;用来增加消费支出的那部分货币会通过扩大社会总需求直接促进国民收入的增加,即直接效应;用来增加投资支出的那部分货币,通过资本价值的变动、资本数量的变动和资本收益率的变动,对实际投资起作用,进而影响国民收入,即间接效应。这一传导过程可表示为:M(货币)↓→Pe(资本价值)↓→财富↓→消费↓→Y(总收入)↓12.3.2信用供给可能性传导货币政策传导理论的第二阶段是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这一段时期货币政策的信贷传导途径理论得到迅速发展,与货币途径之间的争论也越来越尖锐和成熟,主要是信用供给可能性传导理论。12.3.2.1银行借贷传导理论在信息不对称环境下,商业银行的资产与负债业务一样,具有独特的政策传导功能。伯兰克与布林德率先对货币政策如何经由银行借贷传导进行正式探讨,其传导机制可以表示为:随着货币政策紧缩,银行活期存款(D)相应减少,从而当银行资产结构基本不变时,银行贷款(L)的供给也被迫削减,结果在因利率普遍升高而抑制投资的基础上,还致使那些依赖银行贷款融资的特定借款人进一步削减投资,国民收入随之滑落。这一传导过程表示为:M(货币)↓→银行贷款↓→银行信贷↓→投资↓→Y(总收入)↓12.3货币政策传导机制12.3.2.2资产负债表传导 资产负债表渠道又称净财富额渠道,在表现形式上非常接近银行借贷渠道,即同样认为货币政策对经济运行的影响可以经由特定借款人受信能力的制约而得以强化。然而实质上二者存在显著差异:前者从银行贷款供给角度解释信用对经济的独特影响;后者从不同货币政策态势对特定借款人资产负债状况的影响角度解释信用在传导过程中的独特作用。随着货币供给减少与利率的普遍上扬,借款人的资产状况将从两方面遭到削弱:12.3货币政策传导机制(1)从净现金流量看,利率的上升导致利息等费用开支增加,从而直接减少净现金流;销售收入下降则从间接渠道进一步减少净现金流。(2)从资产价值看,利率的上升意味着股价的下跌,从而现有资本品的价值随之减少,资产状况相应恶化。由于上述原因,借款人担保品价值下降,贷款的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问题趋向严重,结果部分资信状况不佳的借款人既无法从市场直接融资,又无法获得银行贷款,导致投资与产出额外紧缩。12.3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资产负债表传导不以中央银行能够影响银行贷款供给为前提,因而适用范围更加广泛。这一传导过程表示为:M(货币)↓→Pe(资本价值)↓→NCF(净现金流量)↓→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贷款↓→投资额↓→Y(总收入)↓12.4货币政策效应货币政策效应是指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达到的效果和预期效果之间的偏离程度。中央银行选择一定的货币政策工具作用于商业银行和金融市场,以实现其最终目标,但是其预期所要达到的效果和实际的效果之间总是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货币政策在传导过程中受到以下几种因素的影响:1.货币政策时滞货币政策时滞是指货币政策从研究、制定到实施后发挥实际效果全过程所经历的时间。主要包括内部时滞和外部时滞两部分。内部时滞是指从政策开始制定到实施政策工具为止这段时间。又可细分为两个阶段,第一段叫认识时滞;第二段叫行动时滞外部时滞是指中央银行从实施货币政策工具开始,到对政策目标产生影响所经过的时间。2.中央银行的独立性 从历史经验看,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是货币政策有效传导的必要条件。中央银行在制定货币政策的过程中如果缺乏足够的独立性,需要顾及相关部门的利益,甚至在某些情况下,中央银行只是货币政策的执行机构而非最终决策机构,就会导致货币政策的决策过程过长、环节过多,从经济形式发生变化,到实施货币政策,再到取得效果,由于决策过程长、环节多,经过的时间较长,可能金融经济形式又发生了新的变化,从而对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产生不利的影响。3.商业银行的自我约束机制商业银行如果不能建立真正完善的自我约束机制,受利益机制的驱动或过于强调不良贷款比率的下降,会极大降低货币政策的有效性。12.4货币政策效应4.金融市场的发达程度金融市场是货币政策传导的基础,具有信息传递功能、市场导向功能和价格传递功能。如金融市场的利率市场化程度不高、票据发展落后、资本市场规模较小、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脱节,都会制约货币政策实施的效果。5.国际经济政策的协调性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各国经济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程度加大,一国国内的经济政策会对其他国家产生影响,即国内经济政策的“溢出效应”。同时,国外的经济政策也会影响到本国经济,产生“反馈效应”,转而反过来影响本国经济。影响的结果通过各国的外部经济部门运行状况表现出来。13.1通货膨胀13.1.1通货膨胀的定义:一个普遍的能接受的定义是:经济中商品和劳务的平均价格水平明显而持续的上涨过程。这个定义包含三层含义:(1)平均价格水平上涨,而不是单独某一类产品价格上涨。(2)通货膨胀指的是实体经济中资产价格的上升,并不包括一些虚拟经济中的资产价格。(3)价格上涨应该是持续一段时间,如果是偶然或者是间歇性价格上涨都不能称为通货膨胀。13.1.2通货膨胀的度量:通货膨胀用通货膨胀率来度量,通货膨胀率主要用三种指数来衡量,分别是消费者物价指数、生产者物价指数和GDP平减指数。其计算公式:式中:指数(t)、指数(t-1)分别表示第t期和第t-1期的价格指数(消费者物价指数、生产者物价指数或GDP平减指数中的任一指数)。13.1.2.1消费者物价指数(CPI):消费者物价指数是综合反映一定时期内居民消费品和服务项目价格变动的趋势和程度的价格指数。主要构成有食品、烟酒及用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交通和通讯、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居住。消费者物价指数的权重,是依据居民消费支出的比重确定的。消费者物价指数所采用的商品都是和消费者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商品,能够反映公众日常生活中所受通货膨胀的影响程度。 13.1.2.2生产者物价指数(PPI):生产者物价指数又称批发物价指数,反映不同时期一国生产资料批发价格变动和趋势的物价指数。这一指数的优点是能灵敏反映厂商生产成本变化的状况。根据价格传导规律,PPI对CPI有一定的影响。PPI反映生产环节价格水平,CPI反映消费环节的价格水平。整体价格水平的波动一般首先出现在生产领域,然后通过产业链向下游产业扩散,最后波及消费品。因此,PPI是判断市场价格的一个先行指标。13.1.2.3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平减指数国内生产总值平减总指数是按当年价格计算出来的国民生产总值与按不变价格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计算出来的指数。GDP平减指数由一国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格变动所计算出来,覆盖范围广,因此其反映出来的价格变动较为全面。13.1.3通货膨胀的类型13.1.3.1按通货膨胀的程度分类,通货膨胀可以划分为温和的通货膨胀、飞奔的通货膨胀和恶性的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率在10%以下称为温和的通货膨胀。 飞奔的或疾驰的通货膨胀亦称为奔腾的通货膨胀、急剧的通货膨胀。在这种通货膨胀发生时,通货膨胀率较高(一般达到两位数以上)。恶性的或脱缰的通货膨胀也称为极度的通货膨胀、超速的通货膨胀。这种通货膨胀一旦发生,通货膨胀率非常高(一般达到三位数以上。13.1.3.2按表现形式,通货膨胀可以分为公开的通货膨胀和隐性的通货膨胀公开的通货膨胀又称开放型通货膨胀。在市场机制充分有效运行的条件下,政府对经济并不加以严格管制,对物价的上涨也不施加任何干预和控制,物价向上波动的特征十分明显。隐性的通货膨胀又称为抑制型的通货膨胀。隐性通货膨胀又称“抑制性通胀”。主要源于政府对价格的控制,导致物价与市场供求的脱节。13.1.3.3按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分类,可以分为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和混合型通货膨胀。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是从总需求的角度来分析通货膨胀的原因,认为通货膨胀的原因在于总需求过度增长,总供给不足。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是由于成本上升、利润上升等因素导致供给减少而导致的通货膨胀。这是从总供给的角度来分析通货膨胀的原因。由需求、供给和结构因素共同起作用所引起的物价总水平持续上涨称为混合型通货膨胀。13.1.3.4按通货膨胀预期程度分类,通货膨胀可以分为预期的通货膨胀和未预期的通货膨胀。 对于预期的通货膨胀,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能够正确预期通货膨胀率,从而债权人计算借款利息时会将通货膨胀率考虑在内,而工人签订工资合同时会加上通货膨胀率,人们会采取各种措施避免受到损失。对于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人们不能正确预期通货膨胀率或者预期的通货膨胀率小于实际的通货膨胀率,常常会导致社会财富的重新分配。13.1.4通货膨胀的原因:13.1.4.1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当需求增加超过供给时,会引起价格的上升。货币主义学派认为,货币供应量增加势必会扩大社会总需求,需求增加会使社会总供给增加,而社会总供给要受到社会资源、产出水平、充分就业等条件限制,不能无限增加。所以货币主义学派的代表弗里德曼认为,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如果货币数量增加的速度超过能够买到的商品和劳务增加的速度,就会发生通货膨胀。横坐标代表国民收入Y,纵坐标代表价格,AD代表社会总需求,AS代表社会总供给,如果社会总需求增加则AD右移,结果是价格上升到P1,出现了通货膨胀,而同时国民收入增加到Y113.1.4.2供给推动的通货膨胀成本推动是20世纪50年代后期流行的一种通货膨胀的理论。如图所示,社会总供给减少则供给曲线AS左移至AS1,结果是价格由P上升至P1,而同时国民收入由Y减少至Y1。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又可分为:1.工资推动,2.利润推动,3.进口成本推动,13.1.4.2供需混合推进的通货膨胀通货膨胀一旦发生,大都包含需求和供给两方面的因素,如果通货膨胀由需求开始,过度需求导致物价上升,物价上升会引发工资增加,工资增加又会导致物价进一步上升;如果通货膨胀由成本开始,成本提高导致物价上涨,物价上涨会引发工资提高,生产减少,失业增加,政府往往会采取扩张性政策刺激总需求,从而导致通货膨胀呈螺旋上升。图13-3由需求拉动而导致的螺旋型通货膨胀13.2通货膨胀的影响及治理13.2.1通货膨胀的影响13.2.1.1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理论关于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的利弊,经济学家有不同的看法,主要分为三种:对经济有促进论、促退论和中性论。1.促进论 促进论认为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其主要理由是:第一,经济长期处于有效需求不足、生产要素尚未充分有效地使用、劳动者没有充分就业,实际经济增长率低于潜在的经济增长率情况。第二,通货膨胀有利于社会收入再分配向富裕阶层倾斜,而富裕阶层的边际储蓄倾向比较高,因此会提高储蓄率从而促进经济增长。第三,通货膨胀出现后,公众预期的调整有一个时滞过程,在此期间,物价水平上涨而名义工资未发生变化,企业的利润率会相应提高,从而刺激私人投资的积极性,增加总供给,推动经济增长。2.促退论这种理论认为,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负相关,不仅不会促进经济增长,而且会损害经济的发展。在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下,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的刺激作用是十分短暂的。其理由是:第一,通货膨胀会使纸币贬值,妨碍货币职能的发挥;第二,通货膨胀会降低借款成本,诱发过度的资金需求;第三,持续的通货膨胀会使企业的生产成本大幅度上升;第四,通货膨胀会破坏正常的信用关系,增加生产性投资的风险和经营成本,使资金更多地流向非生产性部门;第五,通货膨胀使国内商品价格过于国际市场价格,从而阻碍本国产品的出口。3.中性论这种观点认为人们对通货膨胀的预期最终会综合它对经济的各种效应,因此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既无正效应也无负效应,它是“中性”的。公众通过预期,在一段时间内对物价上涨做出合理行为调整,因此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各种效应会相互抵消。13.2.1.2通货膨胀的社会成本尽管有些经济学家认为通货膨胀对经济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从长期来看,通货膨胀对经济有害,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1.资源配置失误,2.菜单成本和皮鞋成本菜单成本是指厂商改变加工,需要重新印刷它的产品价格表,向客户通报改变价格的信息和理由。所有这一切都会引起一笔开支和费用。虽然菜单成本的数值并不大,但是,如果菜单价目表变动的次数很多,也会给厂商带来一些不利之处,如使顾客感觉不快和麻烦等。3.通货膨胀的财富分配效应:通货膨胀的财富分配效应主要指的是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或者是预期的通货膨胀率小于实际的通货膨胀率。在有通货膨胀的情况下,必将对社会经济生活产生影响。(1)在债务人与债权人之间,通货膨胀将有利于债务人而不利于债权人。(2)在雇主与工人之间,通货膨胀将有利于雇主而不利于工人。(3)在政府与公众之间,通货膨胀将有利于政府而不利于公众。13.2.2通货膨胀的治理13.2.2.1降低总需求的政策1.紧缩性的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是减少消费和政府支出。主要有:① 提高税率,增加税收。政府可以提高所得税、流转税、增值税等税率,减少企业和个人收入,从而抑制消费和投资需求;②缩减政府预算,限制公共事业投资。主要目的是减少政府购买的需求;③降低政府转移支付水平,削弱人们购买力,减少消费需求。2.紧缩性货币政策①出售政府债券。以缩减货币供应量;②提高贴现率和再贴现率。③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④提高利率,紧缩信贷。3.收入政策①工资-物价指导线。政府允许一定年份内工资增加的一个目标线,不允许超过;②工资管制。控制全社会的工资总额增长幅度;③以税收为基础的收入政策。政府以税收作为奖励手段限制工资和物价增长。如果工资增长幅度在政府规定的范围内,则减少公司与个人的所得税。反之,则增加税收。13.2.2.2增加供给的政策1.降低边际税率2.鼓励企业采用新技术、新设备13.2.3我国的通货膨胀及治理: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过多次通货膨胀,分别发生在1980年、1984~1985年、1987~1989年、1993~1995年和2003~2004年。1998~2002年我国还出现了长达5年的通货紧缩,价格水平一直处于0附近。2002年底开始,我国经济出现过热苗头,2003年价格上涨再次抬头,2004年达到3.9%。13.3通货紧缩13.3.1通货紧缩的定义:通货紧缩与通货膨胀相对立,指商品和劳务的平均价格水平明显而持续下跌。依据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萨缪尔的定义:价格和成本正在普遍下降即是通货紧缩。经济学者普遍认为,当消费者物价指数(CPI)连跌三个月,即表示已出现通货紧缩。通货紧缩就是产能过剩或需求不足导致物价、工资、利率、粮食、能源等各类价格持续下跌。13.3.2通货紧缩的成因13.3.2.1需求不足1.消费抑制型由于对未来的预期的不确定,人们不敢消费或者预期未来价格会下跌而不愿消费等因素,导致消费大幅度下降,从而导致物价大幅度下跌。如发生在2008年的美国金融危机,冲击了美国消费者的消费心理,抑制了美国消费者的支出。2.投资抑制型总需求中的投资需求减少,从而导致通货紧缩。由于企业主对未来的经济前景不乐观,产品销售情况差,企业主会减少投资需求,从而导致总需求减少。 3.国外需求不足型一些外向型的国家由于国外需求不足导致产品出口锐减,而国内的消费水平无法消费这些产品,从而出现国内的产品过剩,价格出现下跌的现象。如由于金融危机的产生,导致欧美国家消费受到抑制,从而我国的出口总额大幅度减少。13.3.2.2货币供给不足:中央银行过度的紧缩性政策可能会导致货币供应量大幅度下降,从而过多的商品追逐过少的货币,出现商品价格的持续下跌。13.3.2.3供给过剩由于较低的融资成本导致过量的资本设备投资、重复性投资严重等原因,导致生产能力过剩,商品供给过剩,市场上产品供给大于需求的矛盾十分突出,最终导致通货紧缩。13.3.3通货紧缩的影响1.社会财富的再分配通货紧缩造成的社会财富再分配与通货膨胀是相对的。2.加剧经济衰退通货紧缩时期,价格效应使消费者倾向于增加消费,但由于失业预期和工资收入下降,收入效应使消费者减少支出。从实际情况看,由于通货紧缩时期,人们期望价格会进一步下降,消费总量并不呈上升趋势。而消费增长缓慢加剧促使产品进一步供大于求,使通货紧缩进一步恶化。3.价格信号扭曲在通货紧缩时,价格出现扭曲,不能正确配置资源,直接影响到企业投资的积极性和金融的风险。4.妨碍结构调整一般处于发展阶段的产业,产品的需求弹性较大,价格的下降有可能产生较大的市场需求,通货紧缩对这类产业的不利影响较小。相反处于研发或成熟的产业,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较小,价格的下跌有可能使产品不能正常进入成长期,可使成熟的产品加速进入衰退期。13.3.4通货紧缩的治理13.3.4.1增加需求的政策1.宽松的货币政策宽松的货币政策指的是增加货币的供应量,主要措施有降低贴现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买进政府债券,降低利率,扩大信贷规模。2.宽松的财政政策宽松的财政政策扩大财政支出,发挥政府支出在社会总支出的使用。主要措施有:增加政府投资,增加基础设施建设;降低税率;增加转移支付;完善社会保障体制。3.增加外部需求采取各种措施鼓励产品出口,从而增加出口需求。4.改变预期 公众的预期对通货紧缩的治理影响很大,所以应利用各种宣传手段,说服公众相信政府治理通货紧缩的决心和措施的有效性,增加公众对未来经济发展趋势的信心。13.3.4.2增加有效供给政策由于通货紧缩原因是由于某些行业的产品或某个层次的商品生产绝对过剩引发的,一般应采用结构性调整的手段,即减少过剩部门或行业的产量,鼓励新兴部门或行业的发展。13.3.4我国的通货紧缩及其治理:1996年成功实现宏观经济“软着陆”。但是进入1997年后,经济发展出现了新的问题,到了1998年5月份,消费物价指数持续下跌,企业经营效益未能得到明显改善,国内需求出现严重不足迹象。面对通货紧缩的局面,我国采取了一系列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1998年提出了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方针。其主要政策包括:①增加国债发行。②中央银行7次降低存贷款利率,增加了货币供应。③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对国债投资项目的配套资金与财政拨款总额也大致相等。
版权提示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其他相关资源
员工招聘合同范文3篇
2020年小学教师(语文)招聘编制考试模拟题及答案
2020年小学教师(语文)招聘编制考试模拟题及答案
临床助理医师笔试考试考前全真模拟题(二)
临床助理医师笔试考试考前全真模拟题
2019年中西医医师笔试考试全真模拟题一
农村信用社招聘考试全真模拟题 (1)
农村信用社招聘考试全真模拟题 (2)
农村信用社招聘考试全真模拟题 (4)
农村信用社招聘考试全真模拟题(5)
文档下载
收藏
所属:
资格考试 - 计算机
发布时间:2023-01-16 15:18:03
页数:73
价格:¥3
大小:336.50 KB
文章作者:U-310143
分享到:
|
报错
推荐好文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推荐特供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