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素质升级检测(本试卷满分150分,测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这棵栽植于道光年间的古树是一棵‘救命树’,保护在树上避难的村民免受洪水侵袭,如今我们将其列为‘乡愁保护点’,有工作人员定期进行检查和维护。”在雄安新区大王镇大阳村,安新县乡愁保护工作队成员周建斌指着一棵古槐树说道。雄安新区已经进入大规模开工建设阶段,在如火如荼建设场面背后,一些承载村民过往记忆的古宅、老树依然挺立,成为雄安新区的“乡愁文化遗产”。为保护雄安新区的“乡愁文化遗产”,雄安新区在全国没有可资借鉴的情况下,率先成立雄安新区“记得住乡愁”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首创雄安新区“乡愁文化遗产”保护理念。随着“记得住乡愁”专项行动的开展,雄安新区乡愁家底变得清晰起来。目前,雄安全域物质类乡愁点总数2367项,非物质类乡愁遗产总数186项。“2020年新区征迁村原有88处‘乡愁保护点’,经过我们实地调查,又新增了93处。”雄安新区管委会公共服务局乡愁专班组长辛公舜说。据辛公舜介绍,在雄安新区的大规模开工建设中也出现了工程建设和“乡愁保护点”位置冲突的现象,雄安新区乡愁工作专班采取了“一案一政策”的活态保护措施,根据“乡愁文化遗产”价值和规划建设需要,针对每一处“乡愁文化遗产”的特点制定了“特殊”政策,有效保护“乡愁文化遗产”的同时也配合了施工单位的工程进度。雄安新区未来将利用保存下来的古宅以及古宅构件建设历史街区,利用老物件建设展示新区农耕、渔猎以及民间艺术的博物馆,利用古树打造乡愁林,让未来的新区居民记得住“乡愁”。除此之外,雄安新区将启动“数字乡愁”影像留存和“数字乡愁云”工作,运用虚拟现实技术、三维展示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三维实时渲染技术等,构建与现实世界孪生的数字虚拟空间。通过对雄安新区内的数字乡愁点进行VR及视频解说制作,建立“数字乡愁”文化平台,最大限度保留和记录古村落乡愁。未来,雄安新区将进一步打造相应的雄安历史文化传承基地和展示区域,将传统文化融入雄安城市风貌之中。(摘编自鲁达、崔涛《“乡愁文化遗产”16,保护理念融入雄安规划建设》)材料二:儿谣里“摇摇摇,摇到外婆家”,在我们自己的经验中,“外婆家”充满着地域的意义。血缘和地缘的合一是社区的原始状态。乡土社会中无法避免的是“细胞分裂”的过程,一个人口在繁殖中的血缘社群,繁殖到一定程度,他们不能在一定地域上集居了,那是因为这社群所需的土地面积,因人口繁殖,也得不断地扩大。扩大到一个程度,住的地和工作的地距离太远,阻碍着效率时,这社群不能不在区位上分裂。——这还是以土地可以无限扩张时说的。事实上,每个家族可以向外开垦的机会很有限,人口繁殖所引起的常是向内的精耕,精耕受着土地报酬递减律的限制,逼着这社群分裂,分出来的部分另外到别的地方去找耕地。以我们自己来说罢,血缘性的地缘更是显著。我十岁就离开了家乡吴江,在苏州城里住了九年,但是我一直在各种文件的籍贯项下填着“江苏吴江”。抗战时期在云南住了八年,籍贯毫无改变,甚至生在云南的我的孩子,也继承着我的籍贯。她的一生大概也得老是填“江苏吴江”了。我们的祖宗在吴江已有二十多代,但是在我们的灯笼上却贴着“江夏费”的大红字。江夏是在湖北,从地缘上说我有什么理由和江夏攀关系?真和我的孩子一般,凭什么可以和她从来没有到过的吴江发生地缘呢?在这里很显然在我们乡土社会里地缘还没有独立成为一种构成团结力的关系。我们的籍贯是取自我们的父亲的,并不是根据自己所生或所住的地方,而是和姓一般继承的,那是“血缘”,所以我们可以说籍贯只是“血缘的空间投影”。很多离开老家漂流到别地方去的人并不能像种子落入土中一般长成新村落。他们只能在其他已经形成的社区中设法插过去。如果这些没有血缘关系的人能结成一个地方社群,他们之间的联系可以是纯粹的地缘,而不是血缘了。这样血缘和地缘才能分离。但是事实上在中国乡土社会中却相当困难。我常在各地的村子里看到被称为“客边”“新客”“外村人”等的人物。在户口册上也有注明“寄籍”的。在现代都市里都规定着可以取得该地公民权的手续,主要的是一定的居住时期。但是在乡村里居住时期并不是个重要条件,因为我知道许多村子里已有几代历史的人还是被称为新客或客边的。(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A.一些古宅、老树在雄安新区大规模开发中依然挺立,在于它们承载着村民们的记忆,也得益于新区“记得住乡愁”专项行动。B.雄安新区在对“乡愁文化遗产”的保护上走在全国前列,为其它地区开展此类工作提供了从理念到实践的可供借鉴的经验。C.乡土社会中,人口繁殖是无法避免的。因人口繁殖,土地有限,血缘社群便自觉分裂,部分人外出寻找耕地,于是产生乡愁。16,D.籍贯如同姓氏一样,是人们从父辈那里继承而来的,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地缘性,但归根结底,还是属于血缘的范畴。【解析】 “血缘社群便自觉分裂”错误。原文“逼着这社群分裂”,可见血缘社群分裂是被动的,而不是主动的。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B )A.虽然城市扩张对乡村的冲击时有发生,但通过灵活处理,因地制宜,可以妥善解决这类矛盾,既不影响发展,又能留住乡愁。B.雄安新区未来不仅会通过建设历史街区、博物馆等来保护物质类乡愁遗产,还会构建数字虚拟空间来保护非物质类乡愁遗产。C.与自己家相比,“外婆家”也有血缘上的意义,但通常在地缘上存在差异,不是血缘在空间上的投影,也不是血缘和地缘的合一。D.很多“新客”“客边”在村里就算繁衍了几代,依然无法获得本村的身份认同,因为中国乡土社会中的血缘和地缘是很难分离的。【解析】 “不仅会通过建设历史街区、博物馆等来保护物质类乡愁遗产,还会构建数字虚拟空间来保护非物质类乡愁遗产”错误。雄安新区未来保护乡愁的两种方式不是分别保护物质类乡愁遗产和非物质类乡愁遗产,而是既保护物质类乡愁遗产又保护非物质类乡愁遗产。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A )A.2000年,时任国民党副主席吴伯雄回福建省永定县祭祖,完成了父亲吴鸿麟回乡祭祖的愿望,临别时,吴伯雄在吴氏宗祠里题词“敬宗昭德”。B.兴起于江浙一带的两头婚,既不属于男娶女嫁,也不属于女招男入赘。在两头婚家庭里,没有外公外婆的概念,小孩对爸爸妈妈的父母都叫爷爷奶奶。C.金庸先生的多部武侠小说都对湖北襄阳有生动的描述。金庸去世的当晚10点左右,襄阳的金庸迷们用蜡烛摆出“走好”两个大字,以追思纪念金庸。D.如今,农村的青壮年大多在外务工,留下“386061部队”:38,即妇女节,指留守妇女;60,即60岁,指留守老人;61,即儿童节,指留守儿童。【解析】 材料二的观点是:乡土社会中血缘性的地缘更是显著。A项,吴伯雄回乡祭祖,是认祖归宗,是血缘性地缘的体现。4.材料二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说明。(4分)答:示例:①引用论证,引用儿谣“摇摇摇,摇到外婆家”,论证“外婆家”充满着地域的意义。②比喻论证,用“细胞分裂”比喻人口繁殖,形象地论证了血缘社群的分裂。③举例论证,举自己的事例,论证血缘性的地缘更是显著的观点。④对比论证,将乡土社会与现代都市进行对比,论证乡土社会中血缘与地缘很难分开。【解析】 由“儿谣里‘摇摇摇,摇到外婆家’,在我们自己的经验中,‘外婆家’16,充满着地域的意义”分析可知,材料运用引用论证,论证“外婆家”充满着地域的意义。由“乡土社会中无法避免的是‘细胞分裂’的过程,一个人口在繁殖中的血缘社群,繁殖到一定程度,他们不能在一定地域上集居了,那是因为这社群所需的土地面积,因人口繁殖,也得不断地扩大”分析可知,材料运用比喻论证,用“细胞分裂”比喻人口繁殖,形象地论证了血缘社群的分裂。由“我十岁就离开了家乡吴江,在苏州城里住了九年,但是我一直在各种文件的籍贯项下填着‘江苏吴江’”分析可知,材料运用举例论证,举自己的事例,论证血缘性的地缘更是显著的观点。由“我常在各地的村子里看到被称为‘客边’‘新客’‘外村人’等的人物”“在现代都市里都规定着可以取得该地公民权的手续,主要的是一定的居住时期。但是在乡村里居住时期并不是个重要条件,因为我知道许多村子里已有几代历史的人还是被称为新客或客边的”分析可知,材料运用对比论证,将乡土社会与现代都市进行对比,论证乡土社会中血缘与地缘很难分开。5.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围绕“乡愁”而谈,表达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6分)答:示例:①材料一写了“是什么”:乡愁是离开故土的村民对过往生活的美好记忆。②又写了“怎么办”:地方政府重视乡愁,采用各种手段来留住乡愁。③材料二写了“为什么”:乡土社会中,血缘社群分裂,一部分人远离故土落籍他乡,于是产生了乡愁。【解析】 由“这棵栽植于道光年间的古树是一棵‘救命树’,保护在树上避难的村民免受洪水侵袭,如今我们将其列为‘乡愁保护点’”分析可知,围绕“乡愁”,材料一回答了“乡愁”“是什么”:乡愁是离开故土的村民对过往生活的美好记忆。由“为保护雄安新区的‘乡愁文化遗产’,雄安新区在全国没有可资借鉴的情况下,率先成立雄安新区‘记得住乡愁’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首创雄安新区‘乡愁文化遗产’保护理念”“根据‘乡愁文化遗产’价值和规划建设需要,针对每一处‘乡愁文化遗产’的特点制定了‘特殊’政策,有效保护‘乡愁文化遗产’的同时也配合了施工单位的工程进度”分析可知,围绕“乡愁”,材料一回答了“记住乡愁”该“怎么办”:地方政府重视乡愁,采用各种手段来留住乡愁。由“人口繁殖所引起的常是向内的精耕,精耕受着土地报酬递减律的限制,逼着这社群分裂,分出来的部分另外到别的地方去找耕地”“我十岁就离开了家乡吴江,在苏州城里住了九年,但是我一直在各种文件的籍贯项下填着‘江苏吴江’”分析可知,材料二围绕“乡愁”写了乡愁产生的原因,即“为什么”:乡土社会中,血缘社群分裂,一部分人远离故土落籍他乡,于是产生了乡愁。(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忧愁的幸福余秀华【注】我是一个只有家乡而没有故乡的人,这一度是我比那些有乡愁的人更犯愁的事情。所谓的故乡是当你离开生你养你的地方以后,回过头来对你老家的称呼。16,我从来没有离开过横店村,我就无法把横店喊成故乡,在那么多美丽的乡愁里,我感觉到自己生命的一种缺失;因为身体的限制甚至剥夺了我有故乡的机会,一辈子不离开一个地方,我理解为一种能力的缺失,如同我这样的,无法在既定的命运里为自己转一个小小的弯。我的父母像溺爱一只幼鸟一样把我护在他们的羽翼之下,后来是我的孩子,我希望陪伴我的孩子慢慢长大,我看见许多缺少父母关怀的孩子,他们的孤独导致了许多问题,我不能因为无法确定的事情而让我的孩子有所影响。凡此种种,我在横店生了根,怎么拔都拔不起来的根。以为一辈子不会产生乡愁,因为一辈子就在横店这片小小的树叶上。小小的村庄,三百多户人家,各自有着各自的生活,其实也是大同小异的生活。以前,也就在两三年之前,你随便走进哪一个农家,首先看到的是挂在屋檐的红辣椒和苞谷,屋檐下有一些锈迹的铁犁,开春以后,这犁一下到地里,上面的锈迹就会被磨得干干净净,这犁就会白得灼灼发光。乡村里的一些东西有时候是半寐的,这是一种等待的状态,等到自己的季节,等自己内心的呼唤把自己打开。其实整个乡村也是如此一种半寐的状态。半寐并不是沉睡,是眼睛闭着心还醒着,是四季里万物的变化无一遗漏地仍然从生命里经过而且留下痕迹。2017年的春节,我们有了新房子,横店村的三百多户都有了新房子。原来分散在几千亩的角角落落的人家现在全部集中在了一起。原来鸡犬不相闻,现在在家里大声一点说话,可能就有几家听见。乡亲们是欢喜的,他们可以用不多的钱买到一栋规格很高的房子。人们的心是欢喜的,这些装修好了的房子和城里的并无二致,甚至比有的城里的房子还要好:自来水,暖气都将一一供应上,非常好的绿化工程,非常完善的社区建设。从前在电视上才能看到的画面搬到了横店村,甚至修改得更好一点。我无法避免地看到一些传统和习俗在横店慢慢地不动声色地消失,但是无能为力。这无能为力让我对自己很生气:我也和别人一样放任自流,而且自己也在这样的放任自流之中。一些东西消失了就不会再有回来的可能性,如同一个死去的人不可能再返回阳间一样,这样的痛才是深入骨髓的椎心之痛。就这样,我也有了乡愁。我的乡愁不是站在远方看故乡的思念,没有对着月亮怀念人或景的诗歌一样的浪漫和忧伤。我的乡愁就是直愣愣地站在这片土地上,直愣愣地看着它的变化的无力无奈和无辜。如同看着我的奶奶断气,被推进火化室,等她从火化室出来就是一堆灰的过程。这是一个撕心裂肺肝肠寸断的过程,这是一种永恒的失去,一种彻底的失去。我的乡愁是无法化开的愁,不是从远方回来就能够缓解的愁,不是诗情画意的愁,而是一种血淋淋的愁。它不是什么东西从你的手里拿去了还可以还给你,而是一块骨头从你的身上剔出去了再无法长回你的身上。16,我不知道别人是不是只是满足于乡愁的本身,故乡的陷落在他们的个人情感里不过是增添了一些没有近身的伤感,因为他们可能再不会回到故乡,他们的愁经过了距离和转述而有了平和的距离和空间,这样的距离和空间足够他们找到别的事物填充,他们一定会说没有事物可以填充,他们一定会说乡愁是无法替代的,是的,无法替代,但是可以忘记,剩下的是情感需要的诗情画意,这样的乡愁在他们哭泣之后还能够让他们的眼睛明亮起来。但是我不能,我不行,我就在这个地方,时时刻刻看着一些东西在塌陷,在丢失,似乎觉得可以伸手拉住一些,但是什么也拉不住。这时候我的愁在别人的眼里也成了一种风景,这是讽刺。我们的愁,源自我们的无能为力,而这却是我们被时代裹挟着往前走的身不由己和担忧。碰巧生在这个急剧前进的时代,变化得太快,而生命的基因还有一部分停留在农业社会的慢时期,我们不知道对谁喊一声:你慢一点,等等我。没有人等你,没有人等你的不安和怀疑都得到解决。写到这里,我觉得自己话太多了。窗外下起了雨,打在玻璃窗上,声音很硬,不远处的喇叭在唱生日快乐歌。我觉得自己还是幸福的,隐隐约约带着忧愁的幸福。(有删节)【注】 余秀华,1976年生于湖北省钟祥市石牌镇横店村,诗人。余秀华是脑瘫患者,行动不便,说起话来口齿不清。2014年11月,《诗刊》发表其诗作,诗歌集《摇摇晃晃的人间》获第七届湖北文学奖。2019年1月,推出首部自传体小说集《且在人间》。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B )A.“我”因身体的原因,一直没有机会到外地生活,这就是“我”无法称自己的家乡为故乡的原因。B.“我”的家乡在搬迁之前,处于一种半寐的状态,搬迁之后,一下子苏醒了过来,变得生机勃勃。C.“如同一个死去的人不可能再返回阳间一样”表达了作者对一些传统和习俗消失后的椎心之痛。D.这篇散文以“我”的家乡搬迁前后的变化为依托,写“我”对家乡“带着忧愁的幸福”的独特感悟。【解析】 “搬迁之后,一下子苏醒了过来,变得生机勃勃”于文无据。原文只是说人们的心是欢喜的,但这仅仅是物质层面的满足,并不一定是“苏醒”“生机勃勃”的表现,而且“一些传统和习俗消失了”,“苏醒”“生机勃勃”更不能存在了。7.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D )A.“一块骨头从你的身上剔出去了再无法长回你的身上”,在文中指原来农村的一些传统和习俗已不可恢复。B.这句话将原来农村的一些传统和习俗消失后再也无法还原的情形,运用比喻手法,形象生动地写了出来。C.这句话表达了“我”对一些传统和习俗的消失后再也无法恢复的痛苦,也是“我”16,的乡愁纠结之处。D.这句话表明“我”只愿意生活在原来的田园牧歌的乡村中,也表达了“我”对城市文明的排斥心理。【解析】 “也表达了‘我’对城市文明的排斥心理”错误。“我”并不排斥城市文明,这种感觉只是在家乡搬迁之后的一种“乡愁”情结。8.“我”的乡愁和其他人的乡愁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答:示例:①“我”的乡愁是在自己的家乡产生,其他人的乡愁是远离故乡后而产生的。②“我”的乡愁是看到家乡变化时的无力无奈和无辜,其他人的乡愁是对故乡的思念,对家乡的人或景的思念,带有浪漫和忧伤。③“我”的乡愁是我们被时代裹挟着往前走的身不由己和担忧,其他人的乡愁经过距离和转述,有平和的距离和空间,可以找到别的事物填充。【解析】 根据“我的乡愁不是站在远方看故乡的思念,没有对着月亮怀念人或景的诗歌一样的浪漫和忧伤。我的乡愁就是直愣愣地站在这片土地上,直愣愣地看着它的变化的无力无奈和无辜”“我的乡愁是无法化开的愁,不是从远方回来就能够缓解的愁,不是诗情画意的愁,而是一种血淋淋的愁”概括出答案的第一点和第二点;根据“他们的愁经过了距离和转述而有了平和的距离和空间,这样的距离和空间足够他们找到别的事物填充,他们一定会说没有事物可以填充,他们一定会说乡愁是无法替代的,是的,无法替代,但是可以忘记,剩下的是情感需要的诗情画意,这样的乡愁在他们哭泣之后还能够让他们的眼睛明亮起来”“但是我不能,我不行,我就在这个地方,时时刻刻看着一些东西在塌陷,在丢失,似乎觉得可以伸手拉住一些,但是什么也拉不住”概括出答案的第三点。9.为什么“我觉得自己还是幸福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答:示例:①“我”的家庭生活幸福,父母疼爱自己,孩子在自己的陪伴中成长。②生活条件得到了改善。花了不多的钱有了规格很高的新房子。③对家乡有着深挚的爱,对生活有着独特的感悟。④身残志坚,在文学的道路上闯出了一片新天地。虽然患有先天性疾病,但经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了诗人,发表了诸多诗作。【解析】 结合“我的父母像溺爱一只幼鸟一样把我护在他们的羽翼之下,后来是我的孩子,我希望陪伴我的孩子慢慢长大,我看见许多缺少父母关怀的孩子,他们的孤独导致了许多问题,我不能因为无法确定的事情而让我的孩子有所影响”可知,“我”的家庭生活幸福,父母疼爱自己,孩子在自己的陪伴中成长。结合“可以用不多的钱买到一栋规格很高的房子”“这些装修好了的房子和城里的并无二致,甚至比有的城里的房子还要好:自来水,暖气都将一一供应上,非常好的绿化工程,非常完善的社区建设”可知,“我”生活条件得到了改善。结合“我从来没有离开过横店村,我就无法把横店喊成故乡,在那么多美丽的乡愁里,我感觉到自己生命的一种缺失”“就这样,我也有了乡愁。我的乡愁不是站在远方看故乡的思念,没有对着月亮怀念人或景的诗歌一样的浪漫和忧伤”可知,对家乡有着深挚的爱,对生活有着独特的感悟。结合注释“16,余秀华是脑瘫患者,行动不便,说起话来口齿不清。2014年11月,《诗刊》发表其诗作,诗歌集《摇摇晃晃的人间》获第七届湖北文学奖。2019年1月,推出首部自传体小说集《且在人间》”可知,“我”身残志坚,在文学的道路上闯出了一片新天地。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顾成,字景韶,其先湘潭人。成少魁岸,膂力绝人,善马槊。太祖渡江,来归,以勇选为帐前亲兵,擎盖出入。尝从上出,舟胶于沙,成负舟而行。从攻镇江,与勇士十人转斗入城,被执,十人皆死,成跃起断缚,仆持刀者,脱归。导众攻城,克之,授百户。大小数十战,皆有功,进坚城卫指挥佥事。从伐蜀,攻罗江,擒元帅以下二十余人,进降汉州。蜀平,改成都后卫。洪武六年,擒重庆妖贼王元保。八年调守贵州时群蛮叛服不常成连岁出兵悉平之已从颍川侯傅友德征云南为前锋首克普定。蛮数万来攻,成手杀数十百人,贼退走。余贼犹在南城,成故纵其所俘一,曰:“吾夜二鼓来杀汝。”夜二鼓,吹角鸣炮,贼闻悉走,获器甲无算。进指挥使。诸蛮隶普定者悉平。十七年,平阿黑、螺蛳等十余寨。明年奏罢普定府,析其地为三州、六长官司。进贵州都指挥同知。二十九年,迁右军都督佥事,佩征南将军印。会何福讨水西蛮,斩其酋居宗必登。明年,西堡、沧浪诸寨蛮乱,成遣指挥陆秉与其子统分道讨平之。成在贵州凡十余年,讨平诸苗洞寨以百数,皆诛其渠魁,抚绥余众。恩信大布,蛮人帖服。是年二月,召还京。建文元年,为左军都督,从耿炳文御燕师,战真定,被执。燕王解其缚曰:“此天以尔授我也!”送北平,辅世子居守。燕王即位,封镇远侯,食禄千五百石,予世券。命仍镇贵州。永乐元年,上书,请严备西北诸边,及早建东宫,帝褒答之。六年三月召至京,赐金帛遣还。成性忠谨,涉猎书史。始居北平,终不肯将兵,赐兵器亦不受。再镇贵州,屡平播州、都匀诸叛蛮,威镇南中,土人立生祠祀焉。其被召至京也,命辅太子监国。成顿首言:“太子仁明,廷臣皆贤,辅导之事非愚臣所及,请归备蛮。”十二年五月卒,年八十有五。赠夏国公,谥武毅。(节选自《明史·顾成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D )A.八年/调守贵州/时群蛮叛服不常/成连岁出兵/悉平之/已从颍川侯傅友德/征云南/为前锋/首克普定B.八年/调守贵州时/群蛮叛服/不常成连岁出兵/悉平之/已/从颍川侯傅友德征/云南为前锋/首克普定C.八年调守贵州时/群蛮叛服不常成/连岁出兵/悉平之/已/从颍川侯傅友德/征云南/为前锋/首克普定16,D.八年/调守贵州/时群蛮叛服不常/成连岁出兵/悉平之/已/从颍川侯傅友德征云南/为前锋/首克普定【解析】 “八年”实为“洪武八年”,作句首时间状语,故其后断开,排除C项。“时”为其后部句子的状语,故其前断开,排除B项。“叛服”是一对反义词,“无常”是表示“叛服”状态的谓语,中间不能断开;“成”即“顾成”,是“连岁出兵”的主语,故其前断开,其后不能断开;“已”意思是前面所说的事情完成以后,作后面部分的句首时间状语,故其前后都断开,排除A项。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A.二鼓,即二更。古代夜晚用鼓打更,因此二更天也称为二鼓,指晚上九至十一点。B.迁,中国古代表示官吏调动、升贬的常用词语。一般情况下用“左迁”表示贬官。C.顿首,指磕头,古代的一种跪拜礼。顿首和稽首一样,都是专用于臣对君的礼拜。D.谥,即谥号。古代帝妃、诸侯、大臣等地位高的人死后,按其生平事迹给予的称号。【解析】 “顿首”是以头叩地,头触地即起,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稽首”需叩头至地多时,是九拜中最恭敬的。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A.顾成身材魁梧,力大无比。他做太祖帐前亲兵时,为之出入擎掌华盖,有一次渡船搁浅,他竟能背船而行,攻打镇江转战入城被俘时,他竟挣断绑绳,杀死持刀的仆人而逃脱回来。B.顾成英勇善战,战功赫赫。他参与大小战役数十个,曾活捉敌军元帅以下二十余人,迫使汉州守军投降,后又擒获重庆妖贼王元保,接着又连年出战,平定贵州、云南多地蛮人叛乱。C.顾成恩威并施,蛮人顺服。洪武时他镇守贵州,讨平诸苗洞寨数以百计,都只杀头领,对其他人则广施恩义,永乐时他再镇贵州,屡平诸蛮,威镇南中,以至当地人立生祠祭拜他。D.顾成为人忠厚,处事谨慎。他率军抵御燕王,兵败被俘,却深受燕王赏识,命他辅助世子留守北平,但他始终不肯领兵,也不接受所赐兵器,后来被命辅佐太子监国,他又婉言谢绝。【解析】 “杀死持刀的仆人”有误,原文“仆持刀者”,意为“打倒持刀要杀他的人”。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明年,西堡、沧浪诸寨蛮乱,成遣指挥陆秉与其子统分道讨平之。译文:第二年,西堡、沧浪各寨的少数民族叛乱,顾成派遣指挥陆秉及自己的儿子顾统分道讨伐平定了他们。(2)永乐元年,上书,请严备西北诸边,及早建东宫,帝褒答之。16,译文:永乐元年,顾成上书,请求在西北各边塞严加防备,以及尽早立太子,皇帝称赞并回复了他。【解析】 (1)“明年”,第二年;“诸”,各;“蛮”,少数民族;“其子统”,自己的儿子顾统;“讨平”,讨伐平定。(2)“严备”,严加防备;“及早”,尽早;“建东宫”,立太子;“褒答”,称赞并回复。14.顾成是如何平定和管理普定的?请用自己的话简要陈述。(3分)答:示例:①面对数万叛军的反扑,顾成英勇善战,亲手杀敌近百人,敌人仓皇败退。②攻打南城时,顾成故意放走一个俘虏让他回去报信,并如时吹角放炮,敌人望风而逃。③顾成给皇帝上书取消普定府,把普定府管辖的地方分为三个州,由六个长官管理。【解析】 由“蛮数万来攻,成手杀数十百人,贼退走”可知面对数万叛军的反扑,顾成英勇善战,亲手杀敌近百人,敌人仓皇败退。由“余贼犹在南城,成故纵其所俘一,曰:‘吾夜二鼓来杀汝。’夜二鼓,吹角鸣炮,贼闻悉走”可知攻打南城时,顾成故意放走一个俘虏让他回去报信,并如时吹角放炮,敌人望风而逃。由“明年奏罢普定府,析其地为三州、六长官司”可知顾成给皇帝上书取消普定府,把普定府管辖的地方分为三个州,由六个长官管理。【参考译文】顾成,字景韶,他的祖先是湖南湘潭人。顾成年轻时长相魁梧,力大超人,擅长骑马使长枪。明太祖朱元璋渡江时,顾成投奔到太祖军中,因其勇猛,被选为太祖帐前亲兵,为太祖出入擎掌华盖。顾成有一次跟随太祖出行,渡船被搁浅在沙滩上,顾成竟背船而行。跟随大军攻打镇江时,顾成同十个勇士一起转战到城内,被敌人抓获,那十个人都被杀了,顾成却一跃而起,挣断绑绳,打翻拿刀要杀他的敌人,逃回城外。顾成引导部队攻城,把城攻下,因功授百户。大小数十战,顾成都立了功,于是升为坚城卫指挥佥事。随军攻打四川,攻打罗江,捉获敌军元帅以下二十余人,致使汉州敌军投降。四川平定后,顾成改任成都后卫。洪武六年,顾成擒获了重庆妖贼王元保。洪武八年,顾成被调守贵州。当时贵州的一些少数民族对中央时叛时服,顾成连年出兵,全部平定。后来,顾成又跟随颍川侯傅友德征讨云南,作为先锋,首战就攻克了普定。叛乱的少数民族数万军队攻城,顾成亲手杀敌近百人,叛贼退兵逃跑。但其余的敌军还在南城,顾成故意放走一个俘虏,对他说:“我今夜二更就去杀你们”16,。当夜二更,顾成命令吹号角放火炮,敌人听到后全部被吓跑,缴获敌军丢弃的武器衣甲无数。顾成被升为指挥使。普定地区叛乱的少数民族全部被平定。洪武十七年,顾成又平定了阿黑、螺蛳等十多寨的叛乱。第二年,顾成给皇帝上书取消普定府,把普定府管辖的地方分为三个州,由六个长官管理。顾成被升为贵州都指挥同知。洪武二十九年迁任右军都督佥事,佩带征南将军印。会同何福讨伐水西蛮族,斩杀他们的酋长居宗必登。第二年,西堡、沧浪各寨的少数民族叛乱,顾成派遣指挥陆秉及自己的儿子顾统分道讨伐平定了他们。顾成在贵州总共十多年,讨伐平定各苗洞寨数以百计,全都诛杀了他们的头领,安抚其余众人。广泛布施恩德信义,蛮人顺服。这年二月,被召回京。建文帝元年,任左军都督,跟随耿炳文抵御燕王朱棣的军队,在真定作战时被燕王的军队俘虏。燕王解掉他的绑绳说:“这是上天把你送给我啊!”被送到北平帮助燕王的儿子守卫北平。燕王继位当了皇帝后,封顾成为镇远侯,年俸一千五百石,并颁给了世袭文书,命他仍然镇守贵州。永乐元年,顾成上书,请求严密防备西北各边塞,以及尽早立太子,皇帝称赞并回复了他。永乐六年三月召到京城,赐与黄金、布帛,又让他返回贵州。顾成生性忠厚谨慎,经常读书读史。当初在北平的时候,始终不肯领兵与建文帝的军队作战,赐给兵器也不接受。第二次镇守贵州,多次平定播州、都匀的少数民族叛乱,威振南中,当地人给他立生祠祭拜他。他被召到京城,任命辅佐太子监国,顾成叩头回答皇帝:“太子仁厚聪明,朝中大臣都很贤良,辅助引导太子的事不是我这样愚笨的人能够胜任的,我请求让我回到贵州去防备少数民族作乱。”永乐十二年五月去世,享年八十五岁。死后被追封夏国公,谥号“武毅”。(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邵陵作张谓尝闻虞帝苦忧人,只为苍生不为身。已道一朝辞北阙,何须五月更南巡。昔时文武皆销铄,今日精灵常寂寞。斑竹①年来笋自生,白蘋春尽花空落。遥望零陵见旧丘,苍梧云起至今愁。惟馀帝子千行泪,添作潇湘万里流。【注】 ①斑竹:传说舜帝的两个妃子娥皇、女英千里追寻舜帝,到君山后,闻舜帝已崩,抱竹痛哭,流泪成血,落在竹子上形成斑点,故名“斑竹”,又名“泪竹”或“湘妃竹”。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A.本诗属于古体诗,三次转韵,韵脚依次是“身”“巡”“寞”“落”“愁”“流”。B.“苍梧”的意象不仅承载了虞帝济苍生的坚毅,更承载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悲情。C.作者借舜帝二妃抒发恋君之情,表现作者客居他乡的迷茫与归乡无望的凄怆。D.这首诗表达含蓄蕴藉,格律谨严,比较典型地体现出了张谓诗作的语言风格。【解析】 “表现作者客居他乡的迷茫与归乡无望的凄怆”错,结合“笋自生”可知,斑竹受到冷落,无人欣赏,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感伤。16.诗的七、八两句分别写到“斑竹”“白蘋”,对表情达意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16,6分)答:示例:①写“斑竹”是用娥皇、女英千里追寻舜帝的典故,表现出作者内心的极度忧伤;②写“白蘋”是以白蘋起兴,暗寓作者常年漂泊在外,表现作者客居他乡的迷茫与归乡无望的凄怆。【解析】 解答时结合“斑竹”“白蘋”的意象特点,分析其运用的表现手法和蕴含的思想感情。“斑竹年来笋自生,白蘋春尽花空落”意思是,斑竹笋一年又一年随季节自生,白蘋随春去而花落。“斑竹”“白蘋”是诗歌的重要意象,“斑竹”是舜帝的两个妃子娥皇、女英感念舜帝流泪滴血而成,“白蘋”是一种浮萍,漂泊无根;“自生”“空落”表现出一种凄清、冷落的氛围,流露出诗人怀才不遇的感伤以及漂泊在外的伤悲。从表现手法看,结合注释可知,“斑竹”是用娥皇、女英千里追寻舜帝的典故,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感伤。“白蘋”是托物起兴手法,借“白蘋”引发诗人的漂泊之感,表达作者客居他乡的迷茫与归乡无望的凄怆之情。(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杜甫《登高》中的“万里悲秋常作客”一句从空间角度极写漂泊异乡之愁,“百年多病独登台”一句则从时间角度写尽年老体衰之苦。(2)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诗句“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不仅有对南宋王朝偏安一隅、不思收复失地的忧虑,更有对人们忘却战败的历史的担心。(3)《出师表》中,诸葛亮回顾自己当初临危受命的两句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地里半干不湿,有些凹陷处积着些水。也不知出于什么目的,我分开高过腰的杂草走进去。这才发现,( ① )扁头的尖头的,黑眼睛的红眼睛的,绿身子的褐身子的,在我经过时,纷纷飞蹿,撞到我身上又折飞出去,撞到脸上的,有些疼。我越往前走,惊起的蚂蚱越多,蹦跳的声音,展翅的声音,跌落的声音,噼噼啪啪连成一片。回头看看,来路的上方,嗡嗡嘤嘤,腾起了一片蚂蚱的绿云。我多想抓住几只蚂蚱,回家油炸了解馋,可我从来没见过这么狡猾机灵的蚂蚱,无论我怎么费劲儿,空空两手仍然两手空空。我只能站起身子,徒劳地看一整片蚂蚱的绿云环绕在我身边。嗡嗡嗡,嘤嘤嘤,时间是在冲刺呢,还是在慢跑?( ② )我在野地里待了多久呢?大概一个小时还是两个小时?自始至终,我独自面对着荒田的冷寂和热闹。18.下列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C )A.①是蚂蚱!荒田里竟然藏着这么多热闹。②周围没有一个人经过,16,鸟叫也听不到一声。B.①蚂蚱!荒田里竟然藏着这么多热闹。②周围鸟叫听不到一声,也没有一个人经过。C.①荒田里竟然藏着这么多热闹。是蚂蚱!②周围没有一个人经过,鸟叫也听不到一声。D.①荒田里竟然藏着这么多热闹。是蚂蚱!②周围鸟叫听不到一声,也没有一个人经过。【解析】 根据对文意的理解可知,①句紧承后句“扁头的尖头的……”,这句话是在描写“蚂蚱”,因此选句时,应选“是蚂蚱!”在后面的句子,排除A、B项;②句后面“我在野地里待了多久呢”“我独自面对着荒田的冷寂和热闹”的内容强调荒田的冷寂,由“人”至“鸟”,符合递进的逻辑层次。故排除D项。19.下列各项中,和画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D )A.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B.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C.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D.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解析】 本题画横线句子的修辞是比喻,将“一整片蚂蚱”比喻成“绿云”。A项,“万重山”是夸张;B项,拟人的修辞,“怨”字将物拟人化;C项,借代的修辞,以“樯橹”代指“战船”;D项,“献愁供恨”是拟人,“玉簪螺髻”,指山的形状像妇女头上绾发的玉簪和螺形的发髻,使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方法。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我越往前走,惊起的蚂蚱越多,蹦跳、展翅和跌落的声音连成了一片。”从语义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3分)答:示例:①强调重点不同。改句将不同动词简单罗列,消减了各种声音的特殊性;原句把蚂蚱叫的声音单独成句,强调了蚂蚱声音各具特色。②语意感受不同。改句只是说“声音连成一片”,显得呆板;原句用拟声词“噼噼啪啪”,使得蚂蚱的声音具体可感。③句式不同。改句句式比较普通;原句多用短句,与前后文句式一致,节奏分明,增强了语势,富有音韵美。【解析】 要比较句子的表达效果,应从修辞运用、句式特点、语序、语体风格、精妙用词(动词、形容词、拟声词、叠音词、名词罗列等都是极富特色的)等方面进行分析比较。此句比较时可从句式、语意感受和强调重点方面分析。两句的不同之处主要是“蹦跳的声音,展翅的声音,跌落的声音,噼噼啪啪连成一片”,原句多用短句,节奏分明,增强了语势,富有音韵美,而改句只是简单地用了三个动词来修饰“声音”一词,让人产生不了身在其中的感觉,原句把蚂蚱发出的声音单独成句,强调了蚂蚱声音各具特色,用拟声词“噼噼啪啪”,使得蚂蚱的声音具体可感。(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1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①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主任医师王凯介绍:“导致近视发展的因素分为先天性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而受环境影响形成近视的原因主要由两个方面造成。②一个是眼睛近距离工作的时间长、强度大。③包括看书、使用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还有弹钢琴等各种活动;④第二是缺少户外运动。⑤阳光能够刺激视网膜多巴胺的生成,而多巴胺能够减少近视的增加速度。⑥一般建议每天在阳光下进行2~3个小时的户外运动,但实际上很多孩子无法做到这一点,这与学生自身、家庭和学校都有关系。”21.上面文段有两个句子有语病,有一个句子标点有错误,请指出序号并修改。(6分)(1)语病________修改为____________(2)语病________修改为____________(3)语病________修改为____________答:①“而受环境影响形成近视的原因主要由两个方面造成”句式杂糅,修改为“而受环境影响形成近视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⑤“减少”和“增加速度”搭配不当,将“减少”修改为“延缓”。③看、使用、弹这三种活动是并列的成分,不能和手机、平板电脑并列,所以应将“看书”后的“、”改为“,”,“电子产品”后的“、”改为“,”。【解析】 第①句,“原因有……”“由两个方面造成”句式杂糅,修改为“而受环境影响形成近视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第⑤句,“减少”和“速度”动宾搭配不当,将“减少”修改为“延缓”。第③句,“看书”“使用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弹钢琴”三者是并列关系,并且都是短语,因此将“看书”“电子产品”后的“、”改为“,”。“手机”与“平板电脑”并列,都是名词,使用“、”。22.请根据材料概括导致孩子近视的原因。(5分)答:先天性遗传因素,长时间近距离用眼,缺乏户外运动锻炼。【解析】 题干要求“概括导致孩子近视的原因”,根据关键词筛选即可。由“导致近视发展的因素分为先天性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而受环境影响形成近视的原因主要由两个方面造成”可知,首先是先天性遗传因素造成的;其次是环境因素,而环境因素分为两个,即“眼睛近距离工作的时间长、强度大”“第二是缺少户外运动”,可以得出“长时间近距离用眼”“缺乏户外运动锻炼”。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贫穷,历来便是人类的顽敌;但面对贫穷,人类却又多少有些束手无策。即便是圣人孔子,也只能如此表白:“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说白了,他不过是希望借“共同贫穷”来稀释一部分人的“仇富心理”,求得一时苟安。16,越来越多的人,对贫穷持着一种达观乃至乐观的态度,他们常常视贫穷为腾达之前的历练、蜕变之前的淬炼、磨炼意志的考卷……更有人提出“感谢贫穷”的理念。而今,中国人民正在从事着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就是在2020年彻底消灭贫困,全面步入小康!这是要将古人“家给人足,斯民小康”的美好梦想完全变为现实。读完上面的文字,你有何感想?请联系现实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谈谈你的认识。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思路点拨】 这篇文章的构思立意,需注意以下几点:1.治理贫困是一个历史性难题。孔子的“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是对贫困可能导致的社会不稳定因素的一种消极防御,而非对贫困的积极宣战。2.“贫穷是财富”“感谢贫穷”所表达的只是一种“安贫乐道”“贫贱不能移”和热爱生活的人生态度,并非意味着对贫穷的情有独钟,纵然贫穷磨练了人,那也只是一种“因祸得福”,而非贫穷真正给人带来益处。3.摆脱贫困,而且全面消灭绝对贫困,这是需要胆略、气魄、策略和举措的事,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人、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届政府都只能将它作为一种梦想,今天的中国人却要让它变为现实。【学生范文】面对贫穷唐代文豪韩愈写过一篇《送穷文》——尽管这个“穷”字跟今天比意义上有些差异,但经济上的穷困应当是包含其中的。最终“穷”被送走没有?没有。非但没有送走,还被作者借“穷鬼”之口一通赞美:“吾立子名,百世不磨”——“穷”成就了你,又焉能赶走?说心里话,自有人类始,没有人爱贫穷。但由于各种自然的、社会的、时代的原因,贫穷一直就与人类寸步不离,以致成为缠绕在人们身边和心头的挥之不去的梦魇。既然无法战胜,只能选择接受。于是,人们对待贫穷便采取了两种态度。一为绥靖。最典型的便是孔子教育门徒的那句名言:“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贫穷不可怕,可怕的是贫富不均、局势不稳,而贫富不均又是局势不稳的诱因。其言外之意便是,对付不了贫困就消弭富裕吧,这样至少可以平复社会上的仇富心理和劫富济贫的意识,消除“不安”的隐患。再一种便是恭维——这可能是今天许许多多“反面文章正面做”的行为的鼻祖。既然送走不了穷,消灭不尽穷,那不如干脆接受穷,乃至颂扬穷。于是,翻开中国历代的各种文学典籍,赞美贫穷困苦的诗文不计其数。从亚圣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到民间的“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皆为渲染贫穷之“正能量”的名句,上文提及的韩愈的《送穷文》亦可纳入此类。不过说到底,人们赞美贫穷,并非真的热爱“贫穷”本身,而是赞美人们对待贫穷的正确态度。从这一意义上说,王勃的那句“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16,表达似乎更为精准。这句话准确地揭示了贫穷的“正面意义”——激发起有志者的进取之心,与“穷”作不懈的斗争,改变“身为下贱”的命运。“穷”并非一道甜点,而是勾践面前的“胆”与“薪”。新中国诞生后,对付“一穷二白”便成了考验中国人的一道严峻课题。刚刚“解放”了的人们,思维似乎也一下子失去了约束,任想象自由驰骋。中国人不光是想到消除贫困,更想到“大跃进”,想到“赶英超美”,想到钢铁产量世界第一、粮食亩产超万斤……但是,科学绝不会因为你高昂的热情就改变它固有的规律。我们失败了,而且这一跤摔得很重很重……但我们也摔醒了,明白了想象与现实之间需要架上一座理性的桥梁。我们最终走出了那个困局,一场挫败让中国人接受了一条真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国人探寻着经济发展的规律,终于找到了一条制服贫穷的路径——改革开放。回首中国改革开放后的40年,从经济建设的角度看,可以说就是一部脱贫致富史。中国的经济发展、人民生活、世界影响、国际地位都有了质的提升。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是中国人2020年要在中国大陆消除绝对贫困,全面实现小康!我们能实现这一前无古人的“脱贫梦”,在于我们有致富路上“一个也不能少”的全民致富的理念,我们有改革开放开发利用一切资源的政策,我们有精准到户、精准到人的扶贫策略,我们有结对帮扶携手发展的扎实举措……这些,正是我们的国情优势和制度优势。相信有全国人民全身心的投入,铲除贫穷迎来小康指日可待。法国人萨克斯说过:“世间大部分的贫穷,都是一种病态,是不良环境、不良生活、不良思想的结果。”相信我们的扶贫脱贫之战,绝非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治标之举,而是从源头上根除贫穷的治本之策。我们不仅要消灭贫穷,更要预防其复发;我们不能小富即安,而要不懈追求更美好的生活——不仅在物质上,还要在精神上有更高更远的追求。诚如是,我们便可以骄傲地告慰先人,我们在华夏大地上清除了贫穷;我们还要语重心长地告诫后人,你们一定要以先辈决战贫穷的精神去营造地球上最美好的生活!点评:这篇文章最大的特点便是内容的充实和见解的深刻。一篇千字文,概括了中国人与贫穷相处的历史——从无奈,到隐忍,到斗争中误走的弯路,到今天的最后决战,充分证明了“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的道理。文中对于古今人物对待贫穷的言论和态度的分析,颇有新意和深度。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