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一单元论语选读第4课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三教案(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1

2/11

剩余9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知识·梳理]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大祭(jì)     雍(yōnɡ)  樊(Fán)迟皋(Gāo)陶(yáo)伊尹(yǐn)取譬(pì)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1)问知(“知”,通“智”)(2)举直错诸枉(“错”,通“措”,安排,安置)(3)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乡”,通“向”,先前)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济(2)克(3)方(4)举(5)约第4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1)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古义:爱护别人今义:①指丈夫或妻子;②指恋爱中的一方。(2)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古义:可以用来今义:①表示可能或能够;②表示许可。第5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1)举直错诸枉(形容词用作名词,正直公正的人)(2)不仁者远矣(形容词用作动词,远离)11\n(3)尧舜其犹病诸(名词用作动词,担忧、忧虑)(4)己欲立而立人(使动用法,使……站得住)(5)己欲达而达人(使动用法,使……行得通)第6步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1)克己复礼为仁。(判断句)译文:克制自己(的私欲)回复到礼,就是仁。(2)舜有天下,选于众。(状语后置)译文:舜做了天子,从众人中选拔人才。(3)何谓也?(宾语前置)译文:(这是)说什么呢?(4)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宾语前置)译文:假如有一个人能够广泛地施惠于民众,并给予需要的民众以帮助,怎么样?(5)问知。子曰:“知人。”(省略句)译文:(樊迟)问(什么是)智。孔子说:“了解人。”[整体·感知]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仁者,爱人”,从根本上说,孔子的社会政治理想就是要建立一个重礼有序、融洽和谐的社会。而要实现这一理想,一方面,整个社会的人(特别是“士”)都要能够以礼来约束自己,宽待他人——“克己复礼为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另一方面,作为社会的统治者要能够实行“德政”——“博施于民而能济众”。[文脉·梳理]本文所选的几段文字是以处世待人的原则组织在一起的,其结构如下:资*源%库ziyuanku.com[文本·层析]1.本文中关于“仁”,共有多少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一是克己复礼为仁。如,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11\n天下归仁焉。”二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恕”为仁。如,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三是“博施于民”“济众”为仁。在孔子看来,如果能够做到“博施于民”“济众”,那么,“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就不仅是“仁”,而且是“圣”了。可见,孔子眼里的“仁”是有层次、有内涵的,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2.如何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的深刻含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通常被人们看成是伦理学的消极原则(即否定性的原则),因为它似乎只是强调人“不要”做什么。其实,它暗含着一种积极的、正面的、肯定的伦理原则:己所欲,施于人。孔子明确地把这种意思表述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说,自己想要站得住,就要使别人站得住;自己想要通达,就要使别人通达。在孔子时代,这一原则意味着:自己对臣下有所期望,就按照这期望来事君上;自己对儿子有所期望,就按照这期望来事父亲;自己对弟弟有所期望,就按照这期望来事兄长;自己对朋友有所期望,就按照这期望来对待朋友。放到我们这个时代,这一原则可以浅显地理解为:自己期望幸福,所以使别人幸福;自己期望顺利,所以使别人顺利;自己期望得到尊敬,所以尊敬别人……这样看来,实践“仁”一点儿都不玄妙,关键是将心比心、推己及人。3.从“克己复礼为仁”一句中可以知道什么是“仁”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ziyuanku.com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究竟什么是“仁”呢?“仁者,爱人”,孔子认为,“仁”的本质在于一切要以人为本,把人放在第一位。在这个前提下,每一个人都要注意克制自己的私欲,用礼来规范约束自己的一切行为,使自己的一切都符合礼。反过来说,如果每一个人都能克己复礼,视听言动都符合了礼,整个社会也就实现了仁爱,达到了和谐。4.如何认识孔子的“仁”?其有哪些精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第一,“仁”是一种纯粹与崇高的道德精神。从自处的角度来看,11\n孔子所说的“仁”就是克服一己之私而遵循礼的规定。具体地来谈,就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从处世的角度来看,“仁”就是对他人的关怀,即能够设身处地地体贴他人。在孔子的语录里,“仁”的基本含义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又常常被表述为“恕”,或者“忠恕”。推行“仁”的途径一点也不玄妙,只是将心比心,推己及人而已。第二,“仁”是一种消极的伦理原则,因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核心就是“仁”,而“不”则强调“不要”做什么,因此,是一种被动的消极的道德原则。第三,“仁”是一种正面的、积极的、肯定的伦理原则。因为它暗含“己所欲,施于人”,而孔子也明确地将其表达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因此,“仁”升华与提升了人性的内在潜能。1.2.11\n3.WWW.ziyuanku.com4.5.11\n6.7.8.9.一、基础巩固1.下列句子加点的虚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天下归仁焉     句末语气词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于C.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贫穷D.能使枉者直……的人【解析】 B项,“于”意为“给予”。【答案】 B2.下列各句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11\nA.克己复礼为仁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C.何事于仁,必也圣乎D.举直错诸枉【解析】 D项,“错”通“措”,译为“安排,安置”。【答案】 D3.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为仁由己依靠B.在家无怨古代大夫的家族C.举直错诸枉邪恶的人D.举伊尹,不仁者远矣全部【解析】 D项,“举”意为“提拔”。【答案】 D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所给例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A.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B.仲尼岂贤于子乎WWW.ziyuanku.comC.躬自厚而薄责于人D.管夷吾举于士【解析】 D项与例句相同,都是介词,表处所,译为“从”;A项,介词,引出宾语,不译;B项,介词,表比较,译为“比”;C项,介词,表对象,译为“对”。【答案】 D5.填出下列句子的空缺处。(1)非礼勿视,________,________,非礼勿动。(2)己所不欲,________。【答案】 (1)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 (2)勿施于人二、阅读鉴赏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6~9题。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ziyuanku.com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11\n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6.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危而不持,颠而不扶  危:不稳B.今由与求也,相夫子相:察看C.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干:盾牌D.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就:担任【解析】 B项,相:辅佐。【答案】 B7.下列加点词的用法,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①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②何以伐为 ③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④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A.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B.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解析】 ①作为;②语气助词;③④连词,表转折。【答案】 D8.下列对于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段孔子引用周任的名言“陈力就列,不能者止”批评冉有、季路推卸责任的态度。B.“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用盲人搀扶者的失职来比喻冉有、季路作为季氏家臣而没有尽到责任。C.文中有三处用了设问句,“何以伐为?”“则将焉用彼相矣?”“是谁之过与?”反诘句的运用使句子感情色彩强烈,批驳力较强;也使肯定的答案寓于反问当中,使肯定更为有力,语气亦更加含蓄,引人思索。D.此文是篇驳文,借对话形式展开批驳,运用了历史材料,“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现实事例,颛臾在“邦域之中”,“是社稷之臣”;名人名言,“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立论坚实可靠,驳斥也有理有据。【解析】 C项,“设问句”应为“反诘句”即反问句。【答案】 C9.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无乃尔是过与?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n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恐怕该责备你了。(2)盲人遇到危险却不去扶持,将要跌倒却不去搀扶,那何必要用那个做相的人呢?(3)不怕人口少而怕分配不均匀,不怕贫困而怕不安定。【参考译文】季氏将要讨伐颛臾。冉有、季路拜见孔子说:“季氏准备对颛臾采取军事行动。”孔子说:“求!恐怕该责备你了。那颛臾,从前先王把它当作东蒙山的主祭,而且它地处鲁国境内,这是鲁国的臣属。为什么要讨伐它呢?”冉有说:“季氏要这么干,我们两个做臣下的都不愿意。”孔子说:“求!周任有句话说:‘能施展才能就担任那职位,不能这样做则不担任那职务。’盲人遇到危险却不去扶持,将要跌倒却不去搀扶,那何必要用那个做相的人呢?况且你的话错了,老虎和犀牛从笼子里跑出,龟甲和玉器在匣子里被毁坏,这是谁的过错呢?”冉有说:“如今颛臾城墙坚固而且靠近费城,现在不夺取,后世一定会成为子孙们的忧虑。”孔子说:“求!君子厌恶那些不肯说出(自己)想要那样而偏要找借口的人。我听说拥有邦国的诸侯和拥有家族封邑的大夫们,不怕人口少而怕分配不均匀,不怕贫困而怕不安定。财物分配公平合理,就没有贫穷,上下和睦,就不必担心人少,社会安定,国家就没有倾覆的危险。依照这个道理,原来的远方的人不归服,就发扬文治教化来使他归服。使他来了之后,就要使他安定下来。如今由与求两人辅佐季氏,远方的人不归服,却不能使他们来;国家四分五裂而不能保持它的稳定统一;反而策谋在境内动用武力。我担心季氏的忧患不在颛臾,而在鲁国宫廷的内部。”三、语言表达10.(2015·四川高考)《论语》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蕴含了丰富的人生智慧。请根据其中一句给你的启示,写出自己处理人际关系的想法和做法。要求:①内容具体;②句式工整;③语言简明、得体;④60~80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学经典语句的理解及语言表达简明、得体、鲜明的能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意思是自己不愿意要的东西,不要强加给别人。“己欲立而立人,11\n己欲达而达人”的意思是(仁爱之人)自己决定对人建立仁爱之心,别人才会对你仁爱;自己决定对人豁达(宽容),别人才会对你豁达(宽容),即能够“推己及人”。答题时紧扣这两句话的意思,明确表明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且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分析即可,注意要有理有据。【答案】 (示例一)自己不想说的话,不强求他人说;自己不愿听的话,不强求他人听;自己不愿做的事,不强求他人做。设身处地感受他人难处,推己及人避免强人所难。(示例二)为他人生活提供方便,为和谐相处创造条件;为他人成长贡献力量,为共同发展奉献智慧。在成全他人中成就自我,在分享快乐中创造幸福。四、课内阅读阅读课文4~9则,读后完成11~15题。1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子曰:“其‘恕’乎!”  其:表推测,大概B.可谓仁之方也已方:方法C.士不可以不弘毅弘:广大,志向远大D.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约:节约【解析】 D项,约:贫困。【答案】 D12.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解析】 ①中“以”介词,表“用来”;②中“以”连词,表转折;③④中“而”连词,表并列。【答案】 DZiyuanku.com13.下列句子的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C.何事于仁,必也圣乎D.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解析】 D项,一般句式。A、B、C三项为状语后置句。【答案】 D11\n14.下列对选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告诉子贡,应该终身“恕”,这里的“恕”是指宽恕。B.孔子认为:仁,就是推己及人,自己想要站得住,就使别人站得住;自己想要通达,就使别人通达。C.曾子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但他又认为奋斗终生,死而后已,道路却很遥远。D.“杀身成仁”,就是要人们在生死关头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也要保全“仁”。【解析】 A项,“恕”,不是宽恕,而是从自己出发,去推想别人。【答案】 A15.“杀身成仁”是什么意思?它对人生有何积极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WWW.ziyuanku.com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就是要人们在生死关头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也要保全“仁”。自古以来,它激励着多少仁人志士为国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而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为信念而勇于献身的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11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2-06-17 17:02:44 页数:11
价格:¥3 大小:281.00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