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论语选读第6课有教无类一课件(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8
2/18
3/18
4/18
剩余14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第6课有教无类第一单元\n孔子一生中有一大半的时间是在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在德行方面表现突出的有颜渊、子骞、伯牛、仲弓,在语言方面表现突出的有子我、子贡,办理政事能力较强的有冉有、子路,熟悉古代文献的有子游、子夏。在孔子的弟子中,有不少人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对当时的政治,尤其是对孔子思想的传播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孔子爱教育、爱学生,诲人不倦,他能平等地对待学生,做到教学相长,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他创造了卓有成效的教育、教学方法,总结、倡导了一整套正确的学习原则,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学体系,提出了一系列有深远影响的教育思想,树立了良好的师德典范。他的一些教育思想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很值得我们研究、学习和借鉴。\n1.注字音课前达标\n\n3.解多义\n\n5.析成语有教无类:对各类人平等看待,都施以教育。举一反三: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许多事情。切磋琢磨:比喻互相商量研究,学习长处,纠正缺点。不愤不启:若非弟子努力想弄明白某个问题而还没弄明白,就不去开导他。\n6.明句式其斯之谓与宾语前置句何谓也宾语前置句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省略句7.积名句(1)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n1.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译文:资质处于中等水平以上的人,可以给他讲授高深的学问和道理;资质在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可以给他讲高深的学问和道理。点评:在孔子看来,每一个学生由于智力、志向和后天的勤奋刻苦程度不同,学习基础也不相同,教育者要立足于学生的基础施教,不论是教育的过程还是教育的内容都不能完全不变。承认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这种教育思想是符合教育规律的,即使在今天对我们也具有很大的指导作用。重点评析\n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译文:光学而不动脑子思考就会上当受骗,只空想而不读书学习就会危险。点评:这句话,我们可以看作孔子所提倡的学习方法。一味地读书而不思考,只能被书本牵着鼻子走,会被书本所累,从而受到书本表象的迷惑而不得其解。这就是所谓的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只是一味地埋头苦思而不进行一定的书本知识的积累,也只能是流于空想,问题仍然不会得到解决,也就会产生更多的疑惑而更加危险。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真知。\n从本文看,孔子在长期的教育活动中探索和实践了哪些具有重大意义的教育方法?提示:主要有下列几种:(1)因材施教法。教学中善于根据弟子不同的个性,有的放矢地开展教育活动,有时即便对同样的问题,对不同的弟子,他也会做出不同的回答。(2)形象教育法。孔子很少抽象地谈论社会人生道理,而是常常采用评论历史(或“现实”)人物、事件的方式阐明思想观点,启发大家思考并做出抉择,使道理的阐述深入浅出,明白有趣。讨论探究\n(3)启发式教学法。孔子是我国第一位自觉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的教育家。他提出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的启发式教学原则,非常注重培养弟子举一反三的思维能力,注重学生的自觉要求与教师的合理启发相辅相成的作用。(4)学思结合法。孔子提出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著名论断,既注重向弟子传授知识,又注重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特别强调学思结合。(5)教学互动法。在教育过程中,孔子特别重视跟弟子相互切磋,教学相长,使教与学形成良性互动。他从不希望弟子言听计从。\n结构板书\n《论语》中孔子形象的塑造《论语》塑造的是群像:好学深思的颜回、率真勇敢的子路、尊师练达的子贡、从容超逸的曾皙,即使是性格特点不清楚,只是被孔子骂过一回的宰予、樊迟,也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经久不忘。其中,塑造最为成功、最能感动人的是他们的老师——孔子。鉴赏评价\n孔子首先是一位文化名人,但他又不是一个学究式的文化名人。他因为出身低下,做过许多事情,所以“多能鄙事”,吹拉弹唱,无所不通;他虽然宣扬礼义,极力反对暴力,但他本人是武士之后,身材高大,孔武有力;他做过官,为了兜售自己的政治学理论,他两度领着一帮学生周游列国,一走就是几年、十几年;他早年就开始创办私人学校,广收弟子,“三盈三虚”,也有过波折;他研究古代文献,领域涉及政治制度、历史、文学、音乐等。这么一位涉猎广泛、阅历丰富的文化名人,若是用常见的文学作品形式去刻画,去描写,一定会是洋洋洒洒的一部大著作。但是,孔门弟子毕竟与众不同,他们竟然只用一两万字的篇幅,以记录孔子片言只语的轻巧无比的方式,就给我们呈现了一个如此丰富、如此生动的孔子!\n春秋时期是一个刀剑之下谋生存的军事时期,诸侯国的君王们关心的都是怎么尽快地富国强民,战胜敌国,争霸天下。而孔子这个时候却在那里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宣讲根本不能很快见到实效的礼乐制度。他的政治学说,一点都不切合时代的需要。这就注定了孔子的一生是“迂阔”的一生。《论语》是孔门视角,当然不会描写这些。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孔子的同时代人对他的议论、评价,得到这个印象。石门晨门说孔子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论语·宪问》),楚国狂人接舆唱着歌经过孔子身边,孔子下车想跟他说话,他却扬长而去,隐士长沮、桀溺规劝去向他们问路的子路不如跟他们一起避世(《论语·微子》)。这些例子都可以说明,当时的许多有识之士都不认同孔子的理论。\n孔子绝不是一个喜怒不形于色的哲人,绝不是一个一团和气的好好先生。相反,该高兴时,他会大笑,该悲伤时,他会大哭;生气的时候,他不是和风细雨,而往往是雷霆万钧。“学而时习之”,孔子是在那里微笑;“有朋自远方来”,孔子会在那里开怀大笑。在得意弟子颜回、子路死的时候,孔子都曾经号啕大哭,喊着:“老天这是要我的老命啊!”颜回死的那次痛哭,是有弟子在跟前的。大概是看着老师一直在哭泣,弟子就劝他,说老师已经表示过伤心了,不需要一直伤心下去。孔子就说:“我真的太伤心了吗?我不为这样的人伤心,还为什么人伤心呢!”读《论语》,看孔子发怒是一件有趣的事情,具体情形已经不得而知,现在所能知道的就是其语言的精辟、有力。学生偷懒,\n大白天睡觉,他破口而出就是“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身为君子,咒骂小人——词儿一套一套的,“君子成人之美,小人成人之恶”“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孔子骂人,如大侠用刀,刀刀见血。《论语》塑造孔子形象,其成功之处,就在于写出了这样一个跟普通人一样有喜怒哀乐却又比普通人高明的人。这样的人物形象,在中国文学史上堪称空前绝后。孔子之所以能够流芳百世、屹立千古,我认为,与《论语》一书的塑造之功密不可分。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