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科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光与色彩》教案(共4课)3(2021新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5

2/5

剩余3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第一单元光与色彩1.光源【教材分析】本课是新教材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光与色彩》第一课。本课逐渐深入地安排了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根据光源概念与生活经验,讨论哪些是自然光源,哪些是人造光源,进而学会给光源分类。第二部分,分析图片呈现的发光现象,知道发光物体分为光源与反光物体两类,学会区分。第三部分,通过点燃蜡烛、给细钢丝通电两个活动,观察物体发光的过程,认识到发光需要能量。【教学目标】1.观察各种光源,能区分自然光源与人造光源;2.会按照光源的特征给发光物体分类;3.乐于研究光现象,乐于发现与分享。【重点与难点】[重点]举例说明光源的特征,区分光源与反光物体。[难点]观察某些物体发光的过程。【教学准备】火柴、蜡烛、钢丝球、两节电池、两个带导线的鳄鱼夹,装有细沙的托盘。【教学过程】(一)给光源分类白天,阳光照亮大地;夜晚,灯光和烛光给我们带来光明。太阳、开启的电灯、点燃的蜡烛都是光源,它们能自己发光。出示烛光、萤火虫、烟火、雷电图片提问:哪些是自然光源?哪些是人造光源?[设计意图]在观察和描述的基础上引出光源的概念;强调其特征:能自己发光。自然光源是大自然中不被人类掌控与操作、没有经过加工和改良的光源。人造光源是随着科技的进步而人工制造出来的光源。(二)比较光源与反光物出示图片:玻璃幕墙、月光及其倒影提问:这些物体是光源吗?为什么?[设计意图]生活中有许多物体胡发光。判断物体是不是光源,要看物体是自己发光还是因为有其他发光物体存在而发光。玻璃幕墙和月亮发光是太阳导致的,所以它们都不是光源。(三)观察物体发光的过程,认识到发光需要能量1.活动一:点燃蜡烛,观察它燃烧发光的过程蜡烛发光过程:点燃蜡烛,蜡油受热熔化,熔化的蜡油随着烛芯燃烧而发光发热,蜡烛变短。2.活动二:给细钢丝通电,观察钢丝发光的过程实验步骤:1.从钢丝球中抽出一根细钢丝,将两个带导线的鳄鱼夹分别夹在细钢丝的两端。2.将两个鳄鱼夹立在沙盘中,把其中一根导线固定在电池的电极上。3.用另一根导线触碰电池的另一极,观察细铁丝发光的现象。细钢丝发光过程:通电时,细钢丝发热,逐渐变红发光。注意:整个过程中细钢丝处于高温状态,千万不要用手触碰。[设计意图]本活动就是通过做使某种材料发光发热的实验,引导学生感受光是一种能量表现形式,体会光源发光是需要能量的。【教学后记】5,2.光的传播【教材分析】本课是新教材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光与色彩》第二课。本课逐渐深入地安排了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基于学生过往的知识与经历,围绕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的传播路径的共同特点进行讨论,提出问题。第二部分,通过两个探究活动,观察并发现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并根据光的这一特征,解释有关的自然现象,说明生活中人们对于这一特征的利用。第三部分,制作一个简单的装置做小孔成像实验,进一步证明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印证我国古代学者墨子关于小孔成像的发现。【教学目标】1.在观察活动中,发现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的特征;2.初步学会设计、制作、安装适宜的实验装置,观察并发现光在空气中的传播路径。3.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乐趣,乐于合作与分享。【重点与难点】[重点]认识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的特征。[难点]设计实验,观察并发现光在空气中的传播路径。【教学准备】激光笔、带盖子的透明玻璃仪器、线香、火柴、手电筒、若干张硬卡纸、剪刀、橡皮泥、半透明塑料膜、纸杯、橡皮筋、蜡烛等。【教学过程】(一)寻找光的传播路径的共同点出示图片:阳光穿过树叶间隙、云隙、汽车远光灯、打开的激光灯提问:这些光的传播路径有什么共同特点?[设计意图]通过分析讨论这些图片,共同特点是都能看见光束,而且光束看起来都是直线。(二)研究光在空气中的传播方法一:1.把几支点燃的线香放入透明的玻璃容器内,盖上盖子。2.待充满烟雾后,打开激光笔,并使光束从各个方向射入玻璃容器,观察光束在烟雾中传播的现象。方法二:1.剪三张同样大小的硬卡纸,在每张硬卡纸中间挖个小孔。2.用橡皮泥固定硬卡纸,使它们保持直立。3.左右移动硬卡纸,观察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看见手电筒发出的光。提问:这两个实验说明了什么?结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应用:在排队中,怎样能判断队伍是否排齐?[设计意图]通过两个不同的实验,利用某种特定的事物再现人们在自然或生活中所见的光沿直线传播的情形。一是对比激光束与直线物体来证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二是用相同的硬卡纸上的小孔的直线排列来印证光是沿直线传播的。(三)制作一个装置做小孔成像实验1.科学阅读: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学者墨子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光从门上的小孔射进来,会在对面的墙上形成外面景物的倒像。这种现象被称为“小孔成像”,它的原理就是光沿直线传播。2.做小孔成像实验。实验步骤:(1)准备半透明塑料膜、纸杯、橡皮筋和蜡烛。(2)将塑料膜蒙在纸杯口上,用橡皮筋扎牢。(3)用笔尖在纸杯底部扎一个小孔。5,(4)将纸杯底部的小孔对着点燃的蜡烛,慢慢调整纸杯与蜡烛之间的距离,直到能看到清晰的像为止。[设计意图]认识光的直线传播特点需要更多证据作为支持。该活动就是要动手制作一个小孔成像实验装置,通过操作与调整这一装置使小孔成像现象显现,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光的直线传播特点,同时在观察小孔成像过程中理解这一现象的原理。【教学后记】3.光的反射【教材分析】本课是新教材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光与色彩》第三课。本课逐渐深入地安排了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用小镜子把阳光照到背光的墙上,并利用该现象做游戏,认识光的反射。第二部分,观察光照射到不同物体表面时发生的现象,了解不同物体表面反光效果不同,归纳出反光效果好的物体表面的特点。第三部分,通过玩镜子和制作潜望镜,了解平面镜中物体的像与物体之间的关系以及平面镜反射光的特点。【教学目标】1.在观察、游戏和制作活动中,描述光在物体表面反射的特点;2.能够依据物体表面反光效果给物体分类,学会利用光的反射特点制作潜望镜;3.通过对光在镜子表面反射现象的发现和利用,激发对科学实践活动的兴趣,乐于合作和分享。【重点与难点】[重点]认识光在物体表面反射的现象与特征。[难点]利用光的反射现象设计并制作潜望镜。【教学准备】若干大小适宜的平面镜、各种表面平滑度不同的物体、手电筒、若干张白色硬卡纸、长方形硬纸盒、剪刀、美工刀、透明胶带等。【教学过程】(一)用小镜子把阳光照射到背光的墙上1.活动一:用一面小镜子,把阳光照到背光的墙上2.活动二:阳光接力打靶游戏提示:在阳光下选择房屋背阴处画一个靶标。三人一组,每人手持一面平面镜。仔细调整各自镜子的高度与角度,使光斑能够反射到靶标上。结论:光线照射到物体表面后会折返,这种现象叫光的反射。几乎所有的物体都可以反射光。[设计意图]通过使用镜子控制阳光的传播的路径,让学生体会光在物体表面发生的折返现象,理解光的反射概念,观察在反射过程中光线方向、角度的变化特点,并在游戏中有意识地利用这些特点。(二)观察生活中光的反射现象,归纳反光效果好的物体表面特点1.出示图片:湖面、苹果提问:观察生活中的反射现象,哪些物体反光效果比较好?说说反光效果好的物体有什么特点?提示:如果物体5,表面很光滑,那么当光线照射到其表面时,就会发生镜面反射,人们就会看到明亮的镜像。2.提问:我们看到的月光是从哪里来的?提示:月光本身既不发光也不透光,但能反射太阳光,这使我们看到被阳光照亮的那半面。月球向着太阳的半个月面是亮区,另外半个月面是暗区。3.活动:玩镜子(1)选择合适的位置站在镜子前,要能够与同伴在镜子里相互看见,但都看不见自己。(2)直立两面镜子,变换它们的夹角,观察镜子中物体的数量是否发生变化。[设计意图]此活动由两部分组成:通过观察生活中各种光的反射现象,理解计划所有的物体都可以反射光;比较不同物体表面的反光情况,认识不同物体表面反光效果是不一样的。(三)制作一个潜望镜提示:在纸盒一侧的盒壁上剪两个斜口,斜口与盒底面成45°角。将两面镜子镜面相对放置进斜口中。[设计意图]动手制作一个潜望镜,利用镜子控制光的反射,通过操作与调整这一装置使光的反射现象多次发生,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光的反射特点,在用潜望镜观察景物的过程中体会光的反射原理。【教学后记】4.七色光【教材分析】本课是新教材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光与色彩》第四课。本课逐渐深入地安排了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指导学生分别利用镜子、水雾、三棱镜制造“彩虹”,体验、了解阳光可以分解为多种不同颜色的光,进而知道雨后彩虹的形成与阳光的关系。第二部分,根据科学史牛顿对光的色散现象研究的过程描述,认识白光由红橙黄绿蓝靛紫多种不同颜色的光组成,了解牛顿对光学研究的贡献。第三部分,分别使用手电筒、分色圆盘陀螺观察几种不同色光混合时颜色的变化,了解、体会光的色散的逆过程。【教学目标】1.用三种方法制造“彩虹”,能描述太阳光由多种颜色的光组成。2.初步学会用不同的方法研究阳光的分解。3.通过动手操作,了解光的色散现象和色光的混合。【重点与难点】[重点]利用光的色散现象解释说明太阳光由多种颜色的光组成。[难点]使用不同的方法制造“彩虹”。【教学准备】镜子、水槽、喷雾器、三棱镜、三只手电筒、红、绿、蓝三种颜色的透明玻璃纸、三色或多色圆盘陀螺等。【教学过程】(一)用不同的方法造“彩虹”方法一:用镜子制造“彩虹”1.在一盆水中斜放一面镜子,用小石子固定,水盆前放一张白卡纸。2.让镜子朝向太阳,调整镜子的角度,使光反射到白卡纸上,直到看见“彩虹”。5,方法二:用水雾制造“彩虹”在晴朗无风的天气里,背对着太阳,用喷雾器向空中喷水雾,观察在水雾中出现的彩虹。方法三:用三棱镜制造“彩虹”1.手持三棱镜,让阳光能照射到三棱镜上。2.调整三棱镜的角度,使透过三棱镜的阳光投射到地面上。[设计意图]指导学生分别用镜子、水雾和三棱镜制造“彩虹”,体验与了解太阳光可以分解为多种不同颜色的光,进而知道雨后彩虹的形成与阳光的关系,在利用不同实验方法获得相同现象的过程中,体验科学规律的存在。(二)认识白光由七种颜色的光组成1.科学阅读:七色光2.结论:用三棱镜可以将白光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说明白光是由多种色光组成的。[设计意图]该活动在学生利用不同方法获得“彩虹”,了解阳光能分解为多种不同色光的现象之后,通过对科学史牛顿关于光的颜色理论研究的描述,认识白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组成的。(三)使用手电筒、分色圆盘陀螺观察不同色光混合时颜色发生的变化1.活动一:用手电筒做色光混合实验(1)将红绿蓝三种颜色的玻璃纸分别蒙在三只手电筒上,打开手电筒,在白纸上照出光斑,观察光斑的颜色。(2)将任意两种光斑重叠,观察重叠光斑的颜色。(3)将三种颜色的光斑互相重叠,观察重叠光斑的颜色。2.活动二:用圆盘做色光混合实验将圆盘三等分,分别涂上红绿蓝三种颜色,快速旋转圆盘,观察发生的现象。3.拓展:如果在圆盘上涂七种颜色,你会看到什么?[设计意图]选择较容易操作的不同色光混合方法——彩光手电筒和分色圆盘陀螺,帮助学生认识不但白光能分解成不同色光,而不同色光能混合成白光或其他颜色的光,进一步了解感受不同颜色的光的变化特点,在观察中体会这一现象的发生原理。【教学后记】5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小学 - 科学
发布时间:2021-09-07 12:37:18 页数:5
价格:¥2 大小:45.50 KB
文章作者:U-2009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