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科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物质的变化》教案(共4课)(2021新版)3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2

2/12

剩余10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第一单元物质的变化1.蜡烛的变化【教学内容】学生经过几年的科学学习,已经认识了大量的诸如水、空气、土壤、动植物、天体等物质变化的具体事实。本课以学生日常生活中非常熟悉的蜡烛为例,进一步研究物质的变化,通过探究发现物质的变化可以分为不产生新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和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化学变化)两大类。(不提专业名词)本课教学内容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做一支蜡烛。通常学生见到的蜡烛都是买来的,对于蜡烛是怎么做出来没想过,更没有做过。本环节让学生亲手做一支蜡烛,在感受制作快乐的同时,认识到蜡烛形态发生了变化,但没有产生新物质。第二部分,先做蜡烛燃烧实验,通过观察干燥的烧杯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内壁和白瓷碗底部的变化,认识到蜡烛燃烧后产生了水、二氧化碳、炭黑等新物质。再通过对蜡烛熔化和蜡烛燃烧生成物的比较,认识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征。(条件允许,可以再做纸片燃烧实验,让学生加深认识)第三部分,让学生用所学知识判断生产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变化属于哪一类,加深对两类变化的理解,同时意识到物质变化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教学目标】能从制作蜡烛和燃烧蜡烛的过程中,发现两类变化的不同。能够说出判断物质变化属于哪一类的证据。能举出物质变化的实例,体会人类生产生活对物质变化的利用。【重点与难点】[重点]认识物质的两类变化。[难点]寻找证据判断物质的变化属于哪一类。【教学准备】[教师]教学课件。[学生]蜡块、硬纸板、小刀、酒精灯、三脚架、蒸发皿(或铁盒、易拉罐)、试管夹、模子、棉芯、蜡烛、烧杯、澄清石灰水、白瓷碗。【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出示课本第1页的一首小诗:树叶慢慢变色,烛火轻轻摇曳,老屋门上的锁,长满锈斑,诉说着时光……一切变化,就在我们的身旁,悄然呈现。2.学生认真朗读这首小诗,想一想这首小诗写了哪些物体?这些物体发生了什么变化?这首小诗写了树叶、烛火、老门上的锁三种物体。树叶慢慢的变了颜色,烛火慢慢地燃烧,老门上的锁长满了锈斑。3.教师引导:其实我们身边的很多物体都在慢慢发生着变化,这些变化是怎样发生的呢?是不是一样呢?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来学习第一单元的内容,探索物质的变化。4.这一课,我们先来探索蜡烛的变化。5.板书课题:1.蜡烛的变化二、学习新课12,活动一:做一支蜡烛1.教师引导:你们会做蜡烛吗?下面让我们动手来做一支蜡烛吧。2.出示课本第2页的4幅图片,学生观察这些图片,并读一读相应的文字,初步了解做一支蜡烛所需的材料以及方法。全班交流3.所需材料:蜡块、酒精灯、火柴、三脚架、石棉网、烧皿、试管夹、蜡烛模子、棉芯等。4.制作方法:①将蜡块切成碎屑。②加热蜡屑成蜡油。③在模子里放入一根棉芯,将蜡油倒入模子里。④等蜡油凝固,蜡烛就制成了。5.教师强调:在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正确的方法,在制作蜡烛过程中,不要用手去触摸烧热的东西,以防止烫伤。6.学生分小组进行活动,按照步骤制作蜡烛,教师巡视,了解学生蜡烛的制作情况,并适当的加以指导。7.全班交流,展示同学们制作好的蜡烛。在制作蜡烛的过程中,蜡块发生了哪些变化?蜡烛的形状发生了变化。在制作蜡烛的过程中,蜡块经历了由固体到液体再到固体的形态变化。始终没有发生变化的是什么?蜡烛这种物质本身没有发生变化,仍然是蜡烛。活动二:做实验,观察蜡烛和纸点燃后发生的变化实验一:点燃蜡烛,观察燃烧后的现象1.教师引导:我们刚刚制作了一支蜡烛,虽然蜡烛的形态发生了变化,但是蜡烛本身没有发生变化。下面我们来点燃蜡烛,观察蜡烛燃烧后的现象。2.出示课本第3页上面三幅插图,学生仔细观察这三幅插图,并读一读相应的文字,初步了解本次实验所需的材料以及实验方法。全班交流3.所需材料:烧杯、抹布、蜡烛、火柴、澄清的石灰水、白瓷碗等。4.实验方法:①取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观察烧杯内壁的情况。②将另一只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观察烧杯内壁的变化。③将一只白瓷碗放在火焰上方烧一会儿,观察它的底部有什么。5.实验注意点:将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时,要用一块干抹布,以免烫手。将白瓷碗放在火焰上方烧的时候也要用一块干抹布,以免烫手。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用火安全。6.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按照步骤进行操作,仔细观察实验中产生的现象。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制作情况,时刻注意学生的实验安全。7.全班交流指生说一说,将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时,烧杯内壁会有变化吗?烧杯内壁上会有水雾出现。将一只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时,烧杯内壁上会有变化吗?会有变化,本来透明的烧杯会变得模糊,烧杯内壁上会有一层白色固体出现。将一只白瓷碗放在火焰上方烧一会儿,它的底部会有什么现象出现?白瓷碗的底部会被熏黑了,用手抹一抹,是一层黑灰。12,8.教师小结: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在实验中产生了一些新的物质,这些新物质分别是水、二氧化碳、炭黑等。实验二:点燃一小张纸,观察纸的变化1.教师引导:下面,我们来点燃一小张纸,看看纸点燃后会发生怎样的变化。2.出示课本第3页点燃纸的实验图片,学生观察这张图片,了解实验方法。3.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点燃一小张纸,仔细观察纸的变化。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实验情况,提醒学生燃烧纸张时注意安全。4.全班交流指生说一说这一小张纸在燃烧前、燃烧时、燃烧后分别是怎样子的?预设:这张纸在燃烧前是白色固体,片状。燃烧时出现红色的火光和黑色的烟雾,白色固体片状慢慢转化为黑色固体,同时放出大量的热。燃烧后就全部转化成黑色粉末状固体。5.教师小结: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发现这张纸在燃烧后变成了不一样的物质,同时还发出了大量的光和热。纸的主要原料是植物纤维,纸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植物纤维燃烧不充分,会产生炭黑,剩下的灰烬大多是植物纤维中的无机盐。活动三:探讨物质的变化分类1.教师引导:通过刚才制作蜡烛的活动,以及燃烧蜡烛和纸张的实验,我们发现物质的变化是不一样的。那么物质的变化又分为哪些类型呢?每一种类别又分别有什么特点呢?2.出示课本第4页上面的一段文字:物质的变化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如蜡烛受热熔化;另一类是产生新物质的变化,这类变化可以表现为颜色的改变、产生沉淀或气体、发光发热等现象,如蜡烛的燃烧。3.学生认真朗读这段文字,初步了解物质的变化可以分为哪两大类?每一类物质变化都有什么特点?4.全班交流物质的变化可以分为哪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另一类是产生新物质的变化。这两大类物质变化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区分的标准是什么?这两大类物质变化的不同之处在于一类是没有产生新物质,另一类是产生了新物质。区分的标准就是有没有产生新物质。产生新物质的变化表现为什么现象呢?表现为颜色的改变、产生沉淀或者气体发光发热等现象。活动四:下列现象属于哪一类变化1.教师引导: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周围的物体都在慢慢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又属于哪一类变化呢?下面我们来看一看。2.出示课本第4页下面的6幅插图,学生仔细观察这6幅插图,看一看这6幅图中是什么物质发生了变化?它们分别属于哪一类变化?你的理由是什么?预设:图片1,没有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因为盐溶解在水里,只是形态发生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图片2,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因为烟花绽放时有气体、粉尘产生,伴有发光发热现象。图片3,没有产生新物质的变化。水的三态变化只是形态发生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图片4,没有产生新物质的变化。铁水变成钢锭,只是形态发生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图片5,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因为火柴燃烧产生灰烬,伴有发光发热现象。图片6,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因为石灰石遇盐酸产生二氧化碳气体。3.除了书上列举的这6种现象之外,生活中还有哪些物质的变化?他们又属于哪一类变化?你的理由是什么?4.学生列举生活中的物质变化并且进行分类说明理由。12,三、课堂总结今天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物质的变化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另一类是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在日常生活中,物质的变化有的是没有产生新物质的变化,有的是产生了新物质的变化。课后,请同学们观察周围的物质变化,看看他们究竟属于哪一类物质变化。【教学后记】2.铁钉生锈【教学内容】钢铁生锈是一个普遍现象,据估计,全世界每年生产的钢铁大约有1/4被锈“吃掉”。不仅如此,还会因为设备锈蚀,引起停工停产,产品质量下降,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研究铁生锈的原因及防锈方法具有重要意义。本课以学生熟悉的铁钉生锈为例,让学生探究铁钉生锈的过程,明白铁钉生锈的原因,进而理解各种防锈方法中蕴含的科学道理。本课教学内容分四部分。第一部分,首先以铁钉为引子,让学生用眼看手摸的方法,初步认识铁锈在颜色、光滑度、软硬等方面的特征,知道铁锈是红褐色、比较松软、容易脱落的一种物质。其次,引导学生说说在哪里见过生锈的铁制品,从而了解生锈现象广泛存在及生锈与铁制品所处的环境有关。第二部分,研究铁锈和铁的不同。教材提供了用锤子敲、用砂纸磨的方法,让学生进一步发现铁锈与铁的不同,从而确定它们不是同一物质。第三部分,运用实验的方法,帮助学生认识铁生锈的原因。这部分内容由两个活动组成:第一个活动是探究铁生锈的条件,第二个活动是做铁锈生成实验。教材提供了范例,意在引导学生按照科学探究的过程进行,即从提出问题“铁在什么条件下容易生锈?”开始,到作出假设“铁在水里容易生锈”,然后制定实验方案,在观察现象和交流研讨的基础上,得出结论“铁在有水和空气的条件下容易生锈”。这个活动非常重要,它不仅让学生经历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更重要的是落实本单元科学探究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评价等高阶思维能力。第四部分,教材提供五幅图片,介绍各种防锈方法及蕴含的科学道理。【教学目标】能用多种方法比较铁和铁锈的不同,知道铁锈是不同于铁的新物质。能够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验证,理解铁制品生锈的原因。能够理解生产生活中各种防锈方法及其原理,愿意将防锈方法运用到生活中。在方案设计和修改的过程中,愿意与同伴合作交流,积极反思自己的不足,吸取他人长处。【重点与难点】[重点]探究铁生锈的原因。[难点]设计实验方案,坚持长时间观察实验现象。【教学准备】[教师]教学课件、量筒、大烧杯、试管夹、细铁丝。[学生]铁钉、生锈铁钉、锤子、砂纸、试管、蒸馏水、食用油、干燥剂。【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上一节课,我们了解了蜡烛的变化,知道蜡烛在燃烧后产生了新物质。今天这节课我们来探讨铁钉生锈后的变化。2.板书课题:2.铁钉生锈二、学习新课12,活动一:观察并描述铁钉上的锈1.教师引导:在日常生活中,铁钉是我们常见的一样东西。铁钉很容易生锈。2.教师相机出事几根生锈的铁钉,提出要求:请同学们观察并描述铁钉上的锈是什么样子的?3.学生用肉眼或者借助放大镜等工具仔细观察铁钉上的锈,看一看铁钉上的绣是什么样子的。预设:铁钉上的锈呈红褐色,非常松软。生锈的铁钉表面有一层粉末状的红褐色,用手一摸,这些红褐色的铁锈就会粘到手上。铁锈的主要成分是铁的氧化物和氢氧化物。4.除了铁钉上的锈之外,你在日常生活中还见到过哪些生了锈的铁制品?出示课本第5页下面4幅插图,学生观察这些插图,想一想这些图中的什么东西生锈了?预设:图片1中的斧头生锈了。图片2中的铁栏杆生锈了。图片3中的自行车的轮毂生锈了.图片4中的铁锁生锈了。5.学生再列举一些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看到的生锈的铁制品。预设:铁锅、铁锹、破旧机器、报废的汽车、河道中的铁管、沉没的船只等。6.教师相机出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生锈的铁制品,学生看一看,了解更多的生锈的铁制品。活动二:研究铁锈与铁的不同1.教师引导:铁生锈了,铁锈和铁一样吗?是同一种物质吗?如果不是同一种物质,那么铁和铁锈又有什么不同之处呢?下面我们来比较一下铁锈和铁的不同。2.出示课本第6页上面的两幅插图,学生观察这两幅插图,初步了解比较铁锈与铁不同之处的方法。预设:方法1:分别敲击锈铁块和铁钉,听一听铁和铁锈的声音有什么不同之处。方法2:用砂纸摩擦铁锈块和铁钉。3.学生分小组进行研究,使用不同的方法区别铁锈和铁的不同之处。4.全班交流分别敲击铁锈块和铁钉,发现有什么不同之处?分别敲击铁锈块和铁钉,发现铁锈块比较脆,容易断裂。用力敲击铁钉,铁钉除了微微变形之外,没有其他变化。用砂纸摩擦铁锈块和铁钉,发现用砂纸摩擦铁锈块会有红褐色的粉末出现,摩擦后的铁锈块就会恢复原来的金属光泽。用砂纸摩擦铁钉,铁钉没有什么变化。5.讨论经过刚才的比较,你认为铁锈和铁是同一种物质吗?为什么?预设:铁锈和铁不是同一种物质。首先他们的成分不同,铁锈的主要成分是铁的氧化物和氢氧化物,铁的成分就是铁。其次铁是灰色固体,铁锈是红褐色固体。铁锈和铁除了在颜色、光泽、软硬方面的不同外,在延展性、导电性、导热性等等方面也不不同。铁与潮湿的空气接触就会生锈,铁经过化学变化就会生成铁锈。活动三:探究铁钉生锈的条件1.教师引导:刚刚通过比较,我们知道了铁和铁锈不是同一种物质,铁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铁锈,那么铁在什么条件下容易生锈呢?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这个问题。2.在进行实验之前,先请同学们对这个问题做出自己的假设。学生提出自己的假设,预设:假设1:把铁放在水里,铁容易生锈。12,假设2:把铁放在空气中,铁容易生锈。3.出示课本第6页“探究铁钉生锈条件”的实验图片,学生观察实验图片,并且认真阅读旁边的实验资料,初步了解本次探究实验的材料及方法。全班交流4.实验材料:铁钉、试管、蒸馏水、食用油、干燥剂等。5.实验方法:①把铁钉放在三种不同的环境中。②每天观察铁钉生锈的情况。6.教师指导:这三个试管中的铁钉,实验条件不一样在什么地方?预设:第一支试管中的铁钉在有水、有空气的环境里。第二支试管中的铁钉在没有空气、只有水的环境里。第三支试管中的铁钉在只有空气、没有水的环境里。7.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说明:这个实验所需的时间比较长,在课堂中不可能得出实验结论。因此教师可以提前一个星期做这个实验,然后把已经产生变化的铁钉展示给学生看一看。而学生在课堂上所做的实验,则要求学生回家每天坚持观察,坚持记录。8.全班交流教师出示盛有铁钉的三个试管,引导学生观察三个试管中的铁钉,看看铁钉生锈的情况,说一说自己看到的现象。预设:第一支试管:在有水、有空气的环境里,铁钉生锈最快,尤其是水面与空气接触的地方,红褐色锈最多。第二支试管:在没有空气、只有水的环境里,铁钉不生锈。第三支试管:在只有空气、没有水的环境里,铁钉不生锈。9.从这个实验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实验结论:铁在有空气和水的环境里容易生锈。活动四:做铁锈生成实验1.教师引导: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把铁钉放在有水、有空气的环境里,铁钉容易生锈。那么铁锈又是怎样形成的呢?下面我们继续通过实验来探究。2.出示课本第7页上面的一幅图片,学生观察这幅图片并读一读旁边的文字,初步了解本次实验所需的材料及方法。全班交流3.所需材料:细铁丝、量筒、试管夹、烧杯、水等。4.实验方法:①将一小团细铁丝塞入量筒底部,倒扣在加水的烧杯中,让量筒内外的水面平齐,记下水面位置。②每天观察铁丝的变化和量筒内的水面位置。说明:本次实验所需的时间也比较长,需要学生坚持每天仔细观察铁丝的变化和量筒内的水面位置。在课堂教学上,我们可以通过播放视频的方式引导学生观察铁锈是是怎样生成的。5.播放铁锈生成的实验,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想一想铁锈是怎样生成的。预设:一般来讲,与环境中的水分和氧气反应,铁金属便会生锈。只要我们把一块铁放在潮湿的地方,放置一段时间,在它上面就会慢慢形成一层铁锈。6.为什么量筒内的水面位置会发生变化呢?铁丝慢慢生锈,量筒内水面略有上升。因为铁丝在潮湿环境中消耗了量筒内的空气,省出的空间被烧杯里的水补充。活动五:生活中的防锈办法12,1.教师引导:既然铁在有空气和水分的环境中容易生锈,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根据铁生锈的这一原理来预防铁生锈。2.出示课本第7页下面的5幅图片,学生仔细观察这5幅图片,想一想在这5幅图片中,人们使用什么方法防止铁生锈?你知道这些方法有什么科学原理吗?预设:图片1、3、4抹油、喷漆、喷釉,都是为了在铁制品表面覆盖保护层,达到隔绝空气和水分的目的。图片2在铁制品表面镀上耐腐蚀的金属,达到隔绝空气和水分的目的。图片5是改变钢铁内部结构,制成不锈钢,增强抗腐蚀能力。3.除了我们书上列举的这5种方法之外,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铁制品防锈的方法?预设:防锈方法有很多,如:将铁锅、刀、勺、铲等晾干或擦去水分。用橡胶或者塑料包裹在铁制品的表面来防止生锈,如:铁丝衣架或回形针用塑料包裹。缝衣针用锡纸包装。在水管漆上沥青,可以在一定时间内防止水管外部的锈蚀。三、课堂总结这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铁锈和铁的不同之处,知道铁和铁锈不是同一种物质。通过实验探究了铁钉生锈的条件,知道铁钉在潮湿的空气中很容易生锈。知道人们根据铁生锈的原理想出了很多防锈的办法,运用在生产生活中。课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继续观察我们周围的铁制品,了解这些铁制品的防锈办法。【教学后记】3.制作汽水【教学内容】炎热的夏天,各种汽水成为学生最喜欢的降暑饮品。虽然学生常喝汽水,但他们从未想过自己制作,更没有认真思考过其中发生了哪些物质变化。本课带领学生制作汽水,就是在玩中巩固对物质变化的认识。本课教学内容分三部分。第一部分,让学生思考“汽水中的气体是如何产生的”,引起学生对气泡产生原因的猜想,通过不同物质混合实验,判断气泡是白醋和小苏打混合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第二部分,介绍制作柠檬汽水的方法,引导学生在有趣的体验活动中,感受制作过程中发生了哪一类变化,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两类变化的特征。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比较自制汽水与买来汽水的不同,为后续了解工厂制造的汽水做铺垫。第三部分,先介绍工厂怎样制造汽水,帮助学生认识工厂制造汽水与自制汽水的原理不同。然后说明汽水中含有调味剂、咖啡因、色素等,经常饮用会影响健康。【教学目标】能用实验证明汽水中的气泡是二氧化碳,知道白醋和小苏打混合产生二氧化碳。知道制作汽水的原料和方法,学会自制汽水,感受制作的快乐。通过阅读资料了解工厂制造汽水的方法,感受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善了人们的生活。【重点与难点】[重点]制作汽水的原料和方法。12,[难点]制作汽水的原理。【教学准备】[教师]教学课件、可乐(或其他碳酸饮料)、果粒橙(或其他果肉饮料)、柠檬、菜板(或榨汁机)、烧杯、过多饮用碳酸饮料害处图片。[学生]纸杯、吸管、白醋、小苏打、锥形瓶、带胶塞的导气管、烧杯、澄清石灰水、干净的饮料瓶、冷开水、柠檬片、白糖、食用色素、汽水配料表(从饮料瓶外包装撕下)。【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出示各种汽水的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了解各种各样的汽水。2.教师引导:在炎热的夏季喝上一瓶汽水,会使人感觉非常舒服,非常清凉,这是为什么呢?预设:那是因为气体从口中和鼻子中排出来的时候,会带走身体里的一部分热量。3.汽水中的气体究竟是什么呢?他们又是如何产生的呢?今天这一课,我们就来探索这个问题。4.板书课题:3.制作汽水二、教学新课活动一:试一试哪两种物质混合在一起能产生气泡1.出示课本第8页小苏打、糖、水、白醋的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并且想一想这4种物质中哪两种物质混合在一起能够产生气泡?2.教师指导:在4种物质中任选两种物质混合在一起,一共有多少种可能呢?预设:6种可能性。分别是小苏打加糖、小苏打加水、小苏打加白醋、糖加水、糖加白醋、水加白醋。3.学生分小组活动,动手试一试这6种可能性,看看哪两种物质混合在一起能产生气泡。4.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活动情况,并提醒学生每种物质所加的量不要太多,不要用嘴去尝,不要靠得太近,注意安全。5.全班交流,学生说一说自己尝试的结果。预设:将小苏打与白醋混合就能产生气泡。其他的物质混合不能产生气泡。活动二:判断气泡里是什么气体1.教师引导:小苏打和白醋混合能够产生气泡,那么气泡里的气体究竟是什么呢?下面我们继续探究。2.出示课本第8页下面的两幅插图,学生观察这两幅插图,并读一读旁边的文字,初步了解本次探究活动的材料及方法。全班交流3.所需材料:烧瓶、软木塞、导管、烧杯、澄清的石灰水、白醋、小苏打等等。4.活动方法:①将白醋与小苏打混合。②把气体导入澄清的石灰水中。5.活动要求:仔细观察实验现象,看看澄清的石灰水有什么变化?6.学生分小组活动,按照步骤进行操作,仔细观察实验现象。7.全班交流指生说一说,将白醋与小苏打混合后产生了什么现象?将白醋和小苏打混合之后有气泡产生。用导管把产生的气体倒入澄清的石灰水中,石灰水有什么变化?澄清的石灰水变得浑浊。为什么澄清的石灰水会变得浑浊呢?因为导入的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够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8.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12,将白醋和小苏打混合产生了气泡,气泡里的气体是二氧化碳。活动三:自制柠檬汽水1.教师引导:我们已经了解了汽水中的气体其实就是二氧化碳,下面让我们动手来自制柠檬汽水。2.出示课本第9页上面三幅图片,学生观察这三幅图片,初步了解自制柠檬汽水的过程,再读一读旁边的文字,进一步了解如何制作柠檬汽水。全班交流3.自制柠檬汽水所需的材料:刀、案板、柠檬、广口瓶、冷开水、糖、食用色素、小苏打等。4.制作柠檬汽水的方法及步骤:①将一个柠檬切开,往瓶中挤入柠檬汁,再倒入冷开水。②加一些糖和食用色素。③将少许小苏打快速放入瓶中,盖紧瓶盖,把瓶子颠倒几次。5.学生分小组活动,按照步骤进行操作,制作柠檬汽水。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柠檬汽水自制情况,提醒学生在活动中注意安全。6.全班交流展示各小组自制的柠檬汽水,并介绍本小组自制柠檬汽水的过程,以及在自制柠檬汽水的过程中看到的现象。预设:加进小苏打的过程中产生了二氧化碳。7.请同学们回忆制作柠檬汽水的过程,想一想在制作柠檬汽水的过程中,什么时候的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什么时候的变化产生了新物质?预设:将一个柠檬切开,往瓶子中挤入柠檬汁,再倒入冷开水这一过程没有产生新物质。在瓶子中加糖和食用色素,这一过程也没有产生新物质。将少许小苏打快速放入瓶中,盖紧瓶盖,把瓶子颠倒几次,这一过程产生了新物质,这个新物质就是二氧化碳等。8.引导学生品尝自制的汽水,并且与买来的汽水相比较,说一说感觉有什么不同。预设:我感觉自制的汽水比较甜,因为我在自制汽水的时候加进了很多的糖。我感觉自制的汽水气比较少,可能是因为小苏打放的太少的原因。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说一说自己感觉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活动四:了解工厂生产的汽水1.教师引导:全国有许许多多的生产汽水的工厂,每年生产出的汽水数不胜数。大家知道工厂是怎样生产汽水的吗?这些汽水又由哪些成分组成?2.学生自由读一读课本第9页“工厂生产的汽水”这一部分文字资料,初步了解工厂是如何生产汽水的,了解工厂生产的汽水有哪些成分组成。3.全班交流工厂是如何生产汽水的?工厂在生产汽水时,通过加大压力和降温的方法,把较多的二氧化碳气体直接溶解在配有适量糖、柠檬酸、香料等的水里。这也是汽水会给人一种刺激味道的原因。工厂里生产出来的汽水中有哪些成分?有些汽水中,除了含有二氧化碳和调味剂,还含有咖啡因、食用色素等。4.播放工厂生产汽水的视频,学生观看视频,进一步了解工厂生产汽水的情况。三、课堂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汽水中的气体是什么,又是如何产生的,并且我们还动手制作了柠檬汽水。课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查阅资料,了解更多的有关汽水的知识。【教学后记】12,4.化学家的研究【教学内容】在前三课学生认识了物质怎样变化的基础上,本课要带领学生认识“为什么要研究物质变化”。课文以众多科学家中的一类——化学家为例,介绍了他们如何研究物质变化的学问,使学生从更高层次认识研究物质变化的价值。本课教学内容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众多科学家中,有一类是化学家。课文利用一幅化学家做实验的图片,试图告诉学生,化学家的工作就是研究物质的性质、成分,并制造新物质。第二部分,指导学生模拟化学家的工作,做研究二氧化碳的性质和分析黑色圆点成分的实验,进一步理解化学家研究什么及化学家做学问的意义。第三部分,介绍化学家的发明和发现。教材首先以合成橡胶和阿司匹林为例,说明化学家通过研究物质的性质和成分,采用提取、合成等方法,发明了许多新物质。然后以人体需要的营养素及它们的存在、空气成分及各自的比例,说明化学家的发现。最后,要求学生查找资料,了解油漆、塑料、不粘锅等化学家更多的发现和发明,其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化学家研究物质变化的意义和价值,体会科学研究成果为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教学目标】知道化学家研究物质的成分、性质、用途并制造新物质。能够用验证性实验的方法,研究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能够用探索性实验的方法,分析某种混合物质(黑色圆点)的成分。了解化学家的某些发现和发明,体会科学家及其研究成果的价值。【重点与难点】[重点]知道化学家研究物质变化的学问。[难点]把我们做的实验同化学家的实验建立联系。【教学准备】[教师]教学课件。[学生]白醋、小苏打、锥形瓶、带胶塞的导气管、烧杯、澄清石灰水、蜡烛、吸水纸、黑色水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在众多的科学家当中有一类是化学家,大家了解化学家吗?知道化学家所从事的工作吗?2.学生说一说自己对化学家及其工作的了解。3.教师小结:化学家们常常在实验室里做各种各样的实验,研究物质的性质、成分,并制造新的物质。4.出示课本第10页上面一幅图片,学生观察这幅图片,并读一读旁边的文字,进一步了解化学家经常研究的是什么问题?预设:这是什么东西?他有什么性质?与另一种物质混合起来会怎么样呢?它可以变成另外一种物质吗?5.教师小结:这些都是化学家所要研究的问题。化学家又是如何研究这些问题的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化学家的研究。6.板书课题:4.化学家的研究二、教学新课活动一:像化学家那样研究二氧化碳气体的性质1.教师引导:让我们学着科学家那样,先来研究二氧化碳气体的性质。2.出示课本第10页和11页的相关文字,学生读一读这段文字,初步了解本次活动的方法以及要求。12,教师指导:大家还记得二氧化碳是怎样制取出来的吗?出示课本第8页将白醋和小苏打混合,引导学生看一看,进一步了解二氧化碳制取的方法。3.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按照要求研究二氧化碳气体的性质,仔细观察实验中的现象。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活动情况并提醒学生点燃蜡烛时注意安全,注意观察实验现象。4.全班交流,指生说一说,当我们把二氧化碳气体导入澄清的石灰水中会发生怎样的现象?二氧化碳气体导入澄清的石灰水中,会发现澄清的石灰水慢慢变得浑浊。5.将二氧化碳气体导入到空瓶子中,看一看,闻一闻,观察二氧化碳气体的特点。预设:二氧化碳气体看上去没有颜色,闻起来也没有味道,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6.将二氧化碳气体导入到点燃两支蜡烛的烧杯中,看看会有怎样的现象发生?预设:会发现底层蜡烛火焰先熄灭,上层蜡烛火焰后熄灭。为什么正在燃烧的蜡烛会渐渐熄灭呢?说明二氧化碳比空气重,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7.出示课本第11页上面灭火的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了解二氧化碳灭火器的工作原理。预设:因为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自己也不能燃烧,所以我们利用二氧化碳的这个原理,制作成了二氧化碳灭火器。二氧化碳灭火器在加压时将液态二氧化碳压缩在小钢瓶中,灭火时再将其喷出,有降温和隔绝空气的作用。8.活动总结根据我们刚才的活动,了解到二氧化碳气体有哪些性质呢?预设: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能够使澄清的石灰水变得浑浊,二氧化碳气体自己不能燃烧,同时也不支持燃烧。活动三:做分析物质组成成分的模拟实验1.教师引导:作为一名化学家,他们在实验室里会研究物质的组成成分。下面,让我们也学着化学家那样分析物质组成的成分。2.出示课本11页分析物质组成成分的模拟实验图片,学生观察这幅图片并读一读旁边的文字,初步了解本次模拟实验的材料及方法。全班交流3.所需材料:黑色水笔、吸水纸、铁架台、水槽、自来水。4.实验方法:①用黑色水笔在吸水纸一端画一个圆点。②固定纸条,使画有圆点的一端能浸到水里,且保持圆点在水面之上。③观察当纸条吸水后,黑点出现了什么变化?5.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按照实验方法进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并且分析黑色水笔笔芯中物质的组成成分。6.全班交流指生说一说,当纸条吸水后,黑点出现了什么变化?预设:当纸条吸水后,黑点慢慢变大,并且颜色变淡。黑点分离成藏蓝色、黄色等不同成分,不同成分的物质向上爬的速度有快有慢,最后停在纸条的不同部位。黑色水笔笔芯中的物质的组成成分是什么?预设:黑色水笔笔芯中的物质由藏蓝色、黄色等不同成分的物质组成。活动四:科学家的发现和发明1.教师引导:化学家就是通过研究物质的性质和成分,采用提取、合成等方法,发明了许多物质。下面我们来看一看科学家发现发明了哪些物质?12,2.出示课本11页的两幅图片,学生观察这两幅图片并读一读相关的文字说明,初步了解化学家在工业以及医药领域的贡献。预设:图片1,化学家分析出天然橡胶的成分,并用人工的方法制造出合成橡胶。轮胎、胶鞋都是用合成橡胶做的。图片2,制造阿司匹林的主要原料水杨酸,最初从柳树皮中提取,后来化学家用合成的方法制备。3.教师相机介绍橡胶和水杨酸的有关知识。橡胶是制造飞机、汽车、医疗器械等所必需的材料。橡胶分为天然橡胶和合成橡胶。合成橡胶一般在性能上不如天然橡胶全面,但它具有高弹性、绝缘性、耐油、耐高温和不易老化等性能,因而广泛应用于工农业、国防、交通及日常生活中。水杨酸,也叫柳酸,是化学药物。阿司匹林是水杨酸的衍生物,经临床应用证明,对缓解轻度或中度疼痛,如牙痛、头痛、神经痛、肌肉酸痛效果较好,亦用于感冒、流感等发热疾病的退热,治疗风湿痛等。4.除了在工业和医药领域,化学家在其他领域也有非常多的发现和发明。5.出示课本12页上面的几幅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图片,并读一读相应的文字说明,进一步了解化学家在营养元素、空气方面的发现和发明。全班交流预设:化学家发现人体需要的营养元素及他们的存在。卷心菜中富含的维生素u,可以用于治疗溃疡性疾病。牛肉含有的钾和磷,对神经系统和骨骼健康有帮助。菠菜含有丰富的铁,铁是人体制造血红蛋白的重要原料。贝类含有较多的硒,能提高人体免疫机能,延缓衰老。6.化学家还发现空气中含有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多种气体成分以及这些气体所占的比例。出示课本12页空气成分的图片,学生仔细观察这张图片,初步了解空气的组成成分及各种气体所占的比例。教师讲解:200多年前,法国化学家拉瓦锡用定量实验的方法研究了空气成分。拉瓦锡得出空气由氮气和氧气组成,其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7.教师小结:科学家在工业、农业、医药等各个方面都有很多的发明和发现,书本列举出的仅仅是一小部分,同学们可以查找资料,了解更多的化学家的发明和发现。8.出示课本12页下面三幅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并想一想油漆、塑料和不粘锅与化学家的研究有什么关系?三、课堂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化学家的研究,知道了化学家常常在实验室里做各种各样的实验,研究物质的性质、成分,并制造出新物质,在科学领域,化学家通过研究物质的性质和成分,采用提取,合成等方法,发明了许多的新物质,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课后,同学们可以查阅资料,了解化学家更多的发现和发明。【教学后记】12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小学 - 科学
发布时间:2021-09-06 19:59:31 页数:12
价格:¥3 大小:77.00 KB
文章作者:U-2009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