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论文之语用顺应:成功翻译的关键 <br /> 摘要:通过展示几个误译的例子,首先指出这种现象可能引起的对一种文化形象的歪曲和负面影响;其次借助于成功的等值翻译和语用顺应翻译示例,强调了顺应在成功翻译中的重要性;最后,在结合其他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为具体的顺应翻译操作提供了可选流程和技巧。 关键词:语用;顺应;翻译流程;技巧 2006年10月17日的《参考消息》登载了一篇《北京着手纠正“自创英文”》的报道,文中提到的公共场合英文指示牌让人啼笑皆非,专门发放给外国人的英文说明书、旅游手册、地图、国际航班上的双语杂志,以及中国餐馆菜单上的英文翻译经常让外国人看得一头雾水。比如:北京国际机场紧急出口上标有“平时禁止入内”的牌子,对照英文却写成了“No entry on peacetime!”(和平时期禁止入内!);在北京交通要道长安街上,一块警告行人注意路滑的牌子却翻译成“Tb Take Notice of Safe;The Slip-pery are Very Crafty”(要注意保险箱;那些滑的是非常狡猾的);一些菜单把“铁板牛肉”、“宫保鸡丁”、“生鱼片”分别翻译成了“Corrugated iron beef”(有皱纹的铁牛肉)、“Government abuse chicken”(政府虐待鸡)和“Chop the strange fish”(砍那陌生的鱼)。其实这种翻译所造成的后果不仅仅是令人啼笑皆非,它一定程度上会引起文化冲突,甚至损害一个民族的文化形象。这种现象再次引起了人们对于翻译标准的关注。很显然,它既背离了尤金·奈达强调的两种语言的接受者的大致相同感受的翻译标准,也没有在两种语境之间做出适当的顺应。 <br /> <br /> 一、“等值翻译”与“语用等值” <br /> <br /> <br /> 根据西方翻译理论史,“等值”的翻译思想是在18世纪中叶开始显露端倪并一直持续到19世纪的。1953年,前苏联翻译理论家费道罗夫正式从语言学的角度提出了“翻译等值”的理论。他认为翻译就是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的内容和形式不可分割的整体中所表达出来的东西准确而完整的表达出来的过程。1965年,英国的卡特福德提出了篇章等值的概念。他认为翻译就是用一种等值的译语的篇章材料来替换原语的篇章材料的过程。尤金·奈达则提出了“动态等值”(后称“功能等值”)的翻译理论。他强调的是两种语言的接受者大致相同的感受,“the principle of equivalent effect”“in terms of the degree t0 which the receptors of themessage in the receptor language respond to it in sub-stantially the same manner as the receptors in thesource language.This response can never be identical.for the cultural and historical settings are too different.but there should be a high degree of equivalence of re-sponse,or the translation will have failed to accomplishits purpose”。纽马克则认为,翻译等值之类的论题要么理论化太强,要么随机化太强,应当摒弃。 <br /> 20世纪80年代开始,尤金·奈达、纽马克、费道罗夫和卡特福德等所持有的翻译等值观被许多学者相继引入。其中,金隄成了尤金·奈达翻译理论的忠实捍卫者,并著有《等效翻译探索》一书,其中采用了大量实例,系统地对翻译等值理论的金隄版理解作了阐述。他说:“如果我们不要求绝对化的等同,也不孤立看效果,而把‘等效’理解为‘在可能范围内最接近原著的效果’,那么显然这是一个符合客观实际的目标和方针。” <br /> 何自然还进一步区分了语用语言等效和社交语用等效。前者指的是在词汇、语法、语义等语言学的不同层次上,不拘泥于原文的形式,只求保存原作的内容,用译文中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将这个内容表达出来,以求等效。后者则是只为跨语言、跨文化的双语交际服务的等效翻译。比如说,在准确理解原作内容的前提下,根据原文提供的语境,译者的主要目的是让读者领会原著,故译文不一定要拘泥于原文,而是顺从读者的文化习惯,变洋为土,使他们乐于接受;或强调以原文精髓为目的,译文力求体现原著的风格与文化背景,让读者领会异域的风土人情,增长见识。这在实际操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