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学期:13.短文两篇 练习2 含答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4

2/4

剩余2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谈读书》同步练习一.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1.狡黠()2藻饰()3诘难()4滞碍()5味同嚼蜡()6吹毛求疵()7矫()8睾()肾9阐证()10要诀()二、将下列的成语及其解释连线味同嚼蜡为了小的利益,造成大的损失。吹毛求疵指一下子弄通了某个道理。寻章摘句形容写文章或说话枯燥无味。豁然贯通比喻故意挑毛病,找缺点。因小失大指读书只局限于文字的推求。三、文学常识填空1、《谈读书》一课选自《》,作者,国家、家。著有《》、《》等。2、《不求甚解》一课选自《》,作者,作家。四、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在《谈读书》中,作者的论述思路是什么?2、在《谈读书》中,作者所表明读书的作用是什么?3、《不求甚解》一文的文章结构是什么?4、“不求甚解”的确切含义是什么?五、课内文段阅读【甲】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练达之士虽能分别处理细事或一一判别枝节,然纵观统筹、全局策划,则非好学深思者莫属。读书费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太盛则矫,①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而书中所示,如不以经验范之,则又大而无当。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然书并不以用处告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②换言之,有只须读其部分者,有只须大体涉猎者,少数则须全读,4 读时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淡而无味矣。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笔记使人准确。因此不常作文者须记忆特强,不常讨论者须天生聪颖,不常读书者须欺世有术,始能无知而显有知。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滚球利睾肾,射箭利胸肺,慢步利肠胃,骑术利头脑,诸如此类。如智力不集中,可令读数学,盖演题须全神贯注,稍有分散即须重演;如不能辨异,可令读经院哲学,盖是辈皆吹毛求疵之人;如不善求同,不善以一物阐证另一物,可令读律师之案卷。如此头脑中凡有缺陷,皆有特药可医。【乙】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实也不尽然。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他在《五柳先生传》这篇短文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人们往往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而丢了他说的后一句话,因此,就对陶渊明的读书态度很不满意,这是何苦来呢?他说的前后两句话紧紧相连,交互阐明,意思非常清楚。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完全不应该对他滥加粗暴的不讲道理的非议。  应该承认,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那末,无论说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就都毫无意义了。因为不读书就不了解什么知识,不喜欢读也就不能用心去了解书中的道理。一定要好读书,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特别是完全读懂重要的经典著作,那除了狂妄自大的人以外,谁也不敢这样自信。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会意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  这样说来,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可见这不求甚解四字的含义,有两层:一是表示虚心,目的在于劝戒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得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体会。  列宁就曾经多次批评普列汉诺夫,说他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而实际上对马克思的著作却做了许多曲解。我们今天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著作,也应该抱虚心的态度,切不可以为都读得懂,其实不懂的地方还多得很哩!要想把经典著作读透,懂得其中的真理,并且正确地用来指导我们的工作,还必须不断努力学习。要学习得好,就不能死读,而必须活读,就是说,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  在这一方面,古人的确有许多成功的经验。诸葛亮就是这样读书的。据王粲的《英雄记钞》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看来诸葛亮比徐庶等人确实要高明得多,因为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  当然,这也不是说,读书可以马马虎虎,很不认真。绝对不应该这样。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  宋代理学家陆象山的语录中说:“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这也是不因小失大的意思。所谓未晓处且放过,与不求甚解的提法很相似。放过是暂时的,最后仍然会了解它的意思。  经验证明,有许多书看一遍两遍还不懂得,读三遍四遍就懂得了;或者一本书读了前面有许多不懂的地方,读到后面才豁然贯通;有的书昨天看不懂,过些日子再看才懂得;也有的似乎已经看懂了,其实不大懂,后来有了一些实际知识,才真正懂得它的意思。因此,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1、解释下列词语怡情_______________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诘难________________不求甚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2、用斜线给甲文划分层次,并写出大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乙文中作者所要批判的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自己的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乙文第六段中加点的“这样”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你能否为甲文划线的两个句子各从乙文中找出一个事实论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以上两文中都有很多的名言警句,请从中任选一条作为论点,并试着给它配上几个论据。论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论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结合两文的阅读,谈谈你对读书和怎样读书有了什么新的体会和认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课外文段阅读读书三境界读书有三境界:“吞”“啃”“品”。“吞”乃生吞活剥、囫囵吞枣--是充满饥饿感的发奋的青春初潮的标志。虽然广收博采难免盲目,进食过速导致肿胀--但这个过程毕竟是日后学富五车,满腹经纶的必不可少的前奏。古今中外有许多人都是进入中年后凭反刍青春岁月里的泛读而成名成家的。“吞”虽为知识累积的必经之途,但毕竟是读的低级阶段。“啃”乃咀嚼消化,强行吸收--是志存高远的人生必经的头晕脑胀、寝食不安的砥砺智慧的夜路。咬烂磨碎骨头,获取钙质,这当然谈不上享受--但却是峥嵘人生必须付出的艰辛。“为伊消得人憔悴”是任何一位学有所成的人都不能蠲免的里程。“啃”是在“吞”之基础上的知性提高--这是将死知识化为活的血肉的过程。“品”乃焚香沐浴,如饮醍醐--是成熟聪颖的心灵和星空的娓娓絮语。月下折枝,花前怜玉,豁然贯通的人生不胜惋惜地告别了青春光阴--庄严地踏上了奉献岁月。浮躁尽除,功利淡化,读书成了颐养灵性的乐事--“蓦然回首”,天机消溶于慧心。“品”是在“啃”之基础上的悟性升华--这是进入人生创造之园的门票。读书人多如牛毛,但大多数都停留在第一境界,仅少数不甘人生yōnglù者可进入第二境界。进入第三境界,非志强智达者不能。但能进入第三境界者,必是成功地穿越了第一与第二境界的人。“吞”至其博,“啃”至其深,“品”至灵性--若无博与深,则灵性无其根本。举凡大家鸿儒,书读到“品”至灵性后,往往将“吞”“啃”“品”三字当成进一步治学用的相济并用的三种方法:“吞”文字,“啃”新意,“品”韵致。或者是:泛读的“吞”之,精读的“啃”之,需细细体悟的则“品”之。对一般的读书人而言,不谈三境界,如能将“吞”“啃”“品”三字当作对待不同读物的不同阅读方法:无用的书“吞”,有用的书“啃”,启心益智的书不妨“品”--那么人生同样会受益无穷。4 1.请简要概括这篇短文的内容。 2.本文的论点是什么?论证方法是什么? 3.用文中的词语概括达到每一境界的结果。(1)“吞”:(2)“啃”(3)“品” 4.对于文中“咬烂磨碎骨头,获取钙质”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 5.读了这篇短文之后,结合《谈读书》《不求甚解》,结合你的实际谈谈你对读书方法的认识。一、二、三略四、1、A.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B.读书方法2、塑造人的性格;弥补精神上的各种缺陷4、摆靶子;说明人们曲解“不求甚解”;全面分析陶渊明的读书态度;不求甚解的含义;提倡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古人例证;从反面解释“不求甚解”;陆象山引用道理论证不求甚解;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5、表示虚心;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五.课内文段1、使心情愉快做作诘问,为难现指只求懂得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2、①开头至全凭观察得之读书的正确目的②至始能无知而显有知读书的方法③至结尾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的缺陷。3、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提倡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4、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5、①乙文中的第二节或普列汉诺夫读书②诸葛亮读书6、论点论据一致即可7、略六、课外文段1.通过对读书三境界的阐述,说明达到“三境界”,或者把“吞”“啃”“品”当作对待不同读物的阅读方法,那么人生都会受益无穷。2.读书有三境界:“吞”“啃”“品”。道理论证3.(1)知识积累(2)知性提高(或:死知识化为活的血肉)(3)悟性升华4.示例:下功夫咬文嚼字,读懂文章,领悟精神,吸取养分。5.答题思路:(1)这篇短文告诉了你怎样读书?(2)《谈读书》你了解了哪些读书方法?(3)不求甚解真正的含义是指什么?(4)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谈谈哪些读书方法对你特别有用处,你以后应该怎样读书。4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初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2-03-01 18:25:00 页数:4
价格:¥5 大小:51.74 KB
文章作者:yuanfeng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