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2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第3单元9鱼我所欲也学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7

2/7

剩余5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鱼我所欲也【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的文言词句,把握课文大意,背诵课文。2.体会运用对比、逐层深入的论证方法。3.理解“舍生取义”的观点,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学习重点】对语句及文章中心的理解。【学习难点】对论证方法的理解。【知识链接】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受业于孔子之孙孔假的门人,是孔子之后战国中期儒家学派最有权威的代表人物。他曾游梁,说惠王,不能用;乃见齐宣王,为客卿。宣王对他很客气,可是也始终不用。于是孟子归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孟子死后,门人万章、公孙丑等记其言行,为《孟子》七篇。《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义”,是孔子思想的发展。其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善于运用譬喻来陈说事理,辩论是非,既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又增强了说服力。《鱼我所欲也》一文就较好地体现了这些特点。【自主学习】1、听老师范读课文,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积累文中生字,听清句读。一箪食一豆羹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不为(wéi)苟得也为(wèi)宫室之美为(wéi)之①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②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③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④是/亦不可以已乎2、自读课文,疏通文意,注意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积累主要词语。如使由是是故蹴与加穷乏得我本心已苟得兼甚患①为:今为(为了,介词)宫室之美而为(接受)之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做,动词)向为身死而不受(宁愿)②得:故不为苟得也(得到)所识穷乏者得我欤(感激)③之:呼尔而与之(代词他)为宫室之美(助词的)④而:呼尔而与之(表修饰,不译)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表转折,却)⑤于:7 所欲有甚于生者(对)万钟于我何加焉(比)【合作探究】3、分组讨论,弄通文章大意,积累下列主要文句的翻译。(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3)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4)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5)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4、小组同学轮流,一人一句翻译课文。5、背诵成组的排比句、对偶句。方法:全班齐读课文中的排比句和对偶句,欣赏整齐而又有变化的句式美,感受其音韵美。背诵也以这些句子为基础,先背诵对称句,再连句成段,连段成篇,进而达到背诵的效果。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对美文”竞赛,一组出排比句或对偶句的上句,另一组对下句。如下所示: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是故,。呼尔而与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6、背诵全文7、重点突破:理解本文的主旨。(1)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有什么作用?(2)“所欲有甚于生者”的“所欲”和“所恶有甚于死者”的“所恶”分别指哪些事情?(3)“故患有所不避也”。“患”指什么?(4)文中两次提到“心”,在第一节中说:“7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在文章最后又说:“此之谓失其本心。”句中“是心”、“本心”指什么?(5)为什么说“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6)“一箪食,一豆羹”与“万钟”在数量上孰多孰少?在意义上呢?为什么会做出不同的选择?(7)孟子有一段话解释了骨气的含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那么“万钟则……”这句话应指其中的哪一句?(8)作者列举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赞扬了什么样的人,斥责了什么样的人?(9)孟轲所说的“义”有它特定的阶级内容,是儒家提倡的忠君、孝亲、尊长等一套封建伦理道德和封建秩序,提倡重“义”的目的,也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者的根本利益。对于后世,特别是今天来说“义”应该赋予新的含义,请简要归纳。(10)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怎样提出来的?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8、难点突破:理解本文的论证方法。本文的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用了哪些论证方法?【精读精练】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9.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①二者不可得兼(  )   ②故患有所不辟也(  )③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  ④故不为苟得也(  )10.翻译句子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11.引用文中的句子回答:①在对待生与死、义与利的问题上,作者的观点是鲜明的,可用文段中的“   ”四个字概括。7 ②“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一句中“是心”指的是“         ”12.“鱼”和“熊掌”各比喻什么?这种设喻论证有什么好处?13.人生要经常面临各种选择,关键看你怎样取舍。请仿照文中画线的句式特点,用现代汉语另写一个句子,表明你的取舍观。【主题阅读】荆宣王问群臣曰:“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果诚如何?”群臣莫对。江一对曰:“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之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今王之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而专属之昭奚恤。故北方之畏奚恤也,其实畏王之甲兵也,犹百兽之畏虎也。”14、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①群臣莫对()②虎求百兽而食之()③子无敢食我也()④天帝使我长百兽()⑤兽见之走()⑥虎以为然()15、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其实畏王之甲兵也。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B.今子食我。谨食之,时而献焉C.故北方之畏奚恤也。公问其故D.今王之地方五千里。方七百里,高万仞。16、由文中的寓言故事,后人概括出一个什么成语?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17、江一对荆宣王讲这个故事的用意是什么?【拓展提升】18、在几千年前,孟子就提出了“鱼和熊掌不可得兼”的问题和应当“舍生取义”的观点,那么在我们现代社会,面对愈来愈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当做出怎样的选择呢?19、说出有关“舍生取义”的诗词歌赋和名言警句。【教(学)后记】7 19、“逆境出人才”【主题阅读】20、①dàn;吃。②zhé;往往,总是。③jǐ;供应。④Chán;说别人坏话21、B22、①有时夜里疲惫困倦,常常用冷水洗脸。②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仅自足罢了。23、①年少家贫而胸有大志。②做官后因直言而遭谗降职。③刻苦自励而心忧天下。24、岳阳楼记,揭示主题。【拓展提升】25、参考答案:也许可以这样回答:第一,合乎国家与国家平等的原则,也就是说国家无论大小、贫富、强弱都应在平等的原则下参与国际事务,第二,有利于维护和平共处,这是鉴于20世纪的战争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灾难,维护和平,避免战争,对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一中国儒家的思想作为一种有价值的资源受到我们的重视。19鱼我所欲也【合作探究】7、(1)明确:鱼和熊掌两样东西的价值不同,鱼低贱而熊掌珍贵。二者不能同时得到,必然舍弃鱼而选取熊掌;同理,生命和正义的价值也不同。正义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弃生命选取正义。这里运用了类比推理,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2)明确:这里的“所欲”应指正义的事业,如为人民谋解放,为了四化建设,为了别人的安危等。“所恶”应指不正义的不合法不道德的事情,如叛变革命,贪污受贿,滥用职权,杀人放火等。(3)明确:指遭到迫害,遇到生命危险等。(4)明确:指侧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等这些善心。(5)明确: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人之初,性本善”但是只有有道德的人才能保持高尚的操守而不丧失善心(天性、天良)(6)明确:“一箪食,一豆羹”在数量上是少之又少,但它关系性命,因而是比万钟还要贵重的。然而“蹴尔而与之”就是乞丐也不接受,它强调的是要讲“义”,宁死也不能忍受羞辱。而“万钟”就接受了的人是见利忘义,失去了本心。(7)明确:“富贵不能淫”即高官厚禄收买不了。(8)明确: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9)明确:如在民族矛盾尖锐的时候,不少仁人志士坚持民族气节,坚持正义事业,他们的壮举曾彪炳史册,他们所坚持的“舍生取义”突破了孟子当时的规范,成为正义事业、正义行为的代称。现在,我们把“义”可以赋予共产主义精神的具体内涵,“舍生取义”就是一种十分高尚的品质──为了正义事业和真理可以牺牲个人利益,甚至生命。(10)明确:论点是:舍生取义。这个论点是由比喻引出来的,以“鱼”喻“生”,以“熊掌”喻“义”,点明“义”的价值高于生命,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同理,生命和正义的价值也不同.正义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弃生命选取正义。这样由此及彼,由浅入深,运用了比喻论证,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自然,明晓。8、(1)明确:首先运用了道理论证,从正面指出人之所以能“舍生取义”7 ,是因为人皆有“欲生不为苟得,恶死有所不避”的思想。然后再从反面说明,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么什么事都可以做得出来;可是事实上,“义”超过了“生”,所以人能够不贪生,不避死。这里运用了对比论证,论证了“义”重于生,应“舍生取义”。这种羞恶之心,人人皆有,贤者更能保存而不丧失。接着从正面举例论证,自古以来就有宁死不食“嗟来之食”的人。“一箪食”“一豆羹”关系到人的生死,但若用无礼的方式施舍,就是路人、乞丐也不接受。这一事例充分说明,最普通的人即使在饥饿时仍有羞恶之心,宁愿饿死也不失义。然后文章陡然一转,从反面举例,与前者对比,指出一些显贵的人“不辨礼义”就接受优厚俸禄。紧接着以一个反问句“是亦不可以已乎”,说明他们接受的原因是利欲熏心,见利忘义,更增加了批判的力量。然后用三个排比今昔对比,批判他们重利轻义、见利忘义的行为。“向为身死而不受”,现在“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这又是为了什么呢?难道是“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先前为了“义”可以“舍生”,现在却为了高官厚禄和物质享受就舍掉了“义”,这种行为不是应该停止吗?总之,人要做到“舍生取义”,要有羞恶之心;如果不顾羞耻,不辨礼义而受“万钟”则失掉了“本心”,这种行为是应该停止的。全文旨意就在这一劝勉上。①比喻论证:“舍鱼而取熊掌”是一个巧妙而贴切的比喻,提出“鱼”和“熊掌”都是好吃的东西,但如果两样不能同时得到,那就舍鱼而取熊掌。接着,提出“生”和“义”两样都很贵重,在两件事不能同时并得的情况下,就必须择优而取。②正反对比论证:生和义比,义比生更可贵;死与不义比,不义比死更可恶。又用假设方式(“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与事实做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人。最后用“不食嗟来之食”与“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做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这就起到了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③道理论证:第一段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④举例论证:第二、三段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举“穷人不食嗟来之食”的事例,推理更加有力,强调了要讲“义”,不能忍受羞辱,“蹴尔而与之”连乞丐都不接受,何况是把“义”看得很重的人了;举“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的事例,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精读精练】9.①同时得到②同“避”,躲避③因此④苟且10.并不只是贤能的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只不过贤能的人不会丧失罢了。11.①舍生取义②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12.生与义 形象生动地引出了中心论点——舍生取义13.示例:金钱是我所需要的,人格也是我所需要的,当两者不能同时得到时,我将放弃金钱,保全人格。【主题阅读】14.①回答②寻找③你④派⑤它们,代老虎和狐狸⑥对的15.D16.狐假虎威意思是狐狸凭借老虎摆威风,比喻倚仗别人的威势吓唬人17.说明中原地区的诸侯国并非真地怕昭奚恤,而是怕大王的军队【拓展提升】18、明确:义的价值高于生命,人应该有舍身取义的精神,这一观点在“上下交征利”的战国时代有积极作用,对后世知识分子的精神修养也有极好的影响。如苏武、岳飞、邓世昌、朱自清、闻一多。但孟子“舍生取义”的观点的根据是唯心主义的性善论,他的说理仅止于是否丧失“本心”,有明显的局限性。随着时代的发展,“义”的内涵发生了变化。我们现在所说的“义”是指社会公义,“利”7 指一己之私利,即个人利益要服从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以至民族利益。在当今社会,面对越来越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该作出正确的抉择。19、参考资料: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匈牙利·裴多菲)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夏明翰)7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初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2-02-24 18:06:29 页数:7
价格:¥3 大小:189.50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