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2年杭州市萧山区六、八、九中高一语文期中试卷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5

2/15

剩余13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022年杭州市萧山区六、八、九中高一语文期中试卷考生须知:1.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2.答题前,在答题卷密封区内填写学校、班级、姓名、学号、试场号和座位号。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上交答题卷。第Ⅰ卷(24分)一、(共14分,每小题2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A.百舸(gě)召唤(zhāo)慰藉(jiè)面面相觑(qù)B.摭(zhí)拾炽热(chì) 给予(jǐ)  瞠目结舌(chēn)C.褪色(shăi)吮吸(shǔn)载体(zài)锲(qiè)而不舍D.戕(qiāng)害不啻(chì)蛰居(zhé)自怨自艾(àì)[解析]A项中“召唤”的“召”应读“zhào”,B项中“瞠目结舌”的“瞠”应读“chēng”,D项中的“自怨自艾”的“艾”应读“yì”。[参考答案]C2.下列词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A.饿殍  犄角   按部就班   真知灼见B.藐视  消谴   出类拔粹  入不敷出C.惆怅   暄响铩雨而归毛骨悚然D.甄别静谧   至高无尚 良辰美景[解析]B项中的“消谴”应为“消遣”,“出类拔粹”应为“出类拔萃”;C项中的“暄响”应为“喧响”,“铩雨而归”应为“铩羽而归”;D项中的“至高无尚”应为“至高无上”。[参考答案]A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1)我们的车在甘肃的定西高原盘旋。天已经有些了,头顶上甚至隐隐约约有几颗星星。(苏教版语文必修一P40)(2)15/15获得真正的教养最重要的途经之一,就是要逐步__掌握各国的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苏教版语文必修一P78)(3)然而是归家远行,都基于同一事实:他们正在路上。(苏教版语文必修一P63)A.暗淡熟悉不管还是B.黯淡熟悉不管和C.暗淡熟习只要还是D.黯淡熟习只要和[解析]“暗淡”和“黯淡”,两个词语常通用,前者多指光、色昏暗,不光明,不鲜艳;后者多指心理暗淡,不明朗。“熟悉”和“熟习”,前者表示了解深透;后者表示掌握熟练。“不管”和后面的“都”呼应;“还是”和前面的“是”呼应。“不管”表示充要条件,“只要”表示充分条件。“还是”表示选择关系,“和”表示并列关系。[参考答案]A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A、我看到自己孤独的身影,在海边寂寞地拉长缩短,百无聊赖,看日出日落,听潮涨潮消。(苏教版语文必修一P28)B、安土重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我们的祖先有个根深蒂固的观念,以为一切生灵,都有返本归元的倾向。(苏教版语文必修一P60)C、青天碧落之下,你不但不感到岁时的肃杀,而且还可以饱觉着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苏教版语文必修一P76)D、尊严就是最能使人高尚起来、使他的活动和他的一切努力具有崇高品质的东西,就是使他无可厚非、受到众人钦佩并高出于众人之上的东西。(苏教版语文必修一P21)[解析]A项“百无聊赖”,聊赖:依赖;指精神上无所寄托,感到什么都没意思。B项“安土重迁”,土:乡土;重:看得重,不轻易。安于本乡本土,不愿轻易迁移。C项“莫名其妙”,说不出其中的奥妙。指事情很奇怪,说不出道理来。D项“无可厚非”,厚:深重;非:非议,否定。不能过分责备。指说话做事虽有缺点,但还有可取之处,应予谅解。D项“无可厚非”不合语境,应为“无可非议”(非议:责备,批评。没有什么可以指责的。表示做得妥当)。[参考答案]D5.下列各句中,标点使用不正确的一句是A.每一种活着的东西(大概还有很多死了的东西),都会留意这声呼唤。(苏教版语文必修一P90)B.中亚细亚独特的地貌,奇伟的风光,每每令我惊骇,叫我明白了“世间有大美”这句话,决不是偶然而发的诳语。(苏教版语文必修一P78)15/15C.故乡比任何旅游景区多了一些东西,你的血、泪,还有汗水。故乡的美丽是总是含着悲伤。(苏教版语文必修一P55)D.识字,不等于有知识;有知识,不等于有教养。为什么人需要学习中不断地反省自己的行为?为什么要从师问道?(苏教版语文必修一P34)[解析]C项“故乡比任何旅游景区多了一些东西”后应该用冒号,表示提示下文。[参考答案]C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A.我现在想,正像当初狼在对鹿群的极度恐惧中生活着那样,那座山将要在对它的鹿群的极度恐惧中生活。(苏教版语文必修一P93)B.世界文学的辉煌殿堂对每一位有志者都敞开着,谁也不必对它收藏之丰富而望洋兴叹,因为问题不在于数量。(苏教版语文必修一P41)C.我读过一个父亲因对孩子无端发脾气,伤了孩子的心,而事后深表懊悔。(苏教版语文必修一P11)D.在我们不经意的一次回头中,蓦地看见空旷的西地平线上,一轮血红的落日停滞在那里不动。(苏教版语文必修一P79)[解析]A项因主客颠倒而造成语序不当,“狼在对鹿群的极度恐惧”应该改为:“鹿群在对狼的极度恐惧”;C项成分残缺,“读过”缺少宾语,应该在句末加上“的文章”或的“的书”等;D项成分赘余,“停滞”已有“不动”的意思,因而删掉句末的“不动”二字。[参考答案]B7.选出下列对有关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2分)A.食指本名郭路生,生于1948年。文革期间开始写诗,代表作品有《相信未来》、《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苏教版语文必修一P5)B.赫尔曼·黑塞,生于德国,后入瑞士籍,获1946年诺贝尔文学奖,作品有《彼得·卡门青》、《荒原狼》等。(苏教版语文必修一P40)C.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中国现代作家,曾被誉为“人民的艺术家”。作品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茶馆》、《四世同堂》等。(苏教版语文必修一P49)D.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与辛弃疾并称“苏辛”。(苏教版语文必修一P84)[解析]C项中《茶馆》不是长篇小说,而是老舍的话剧代表作。[参考答案]C15/15二.(1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2题。(甲)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韩愈《师说》)(苏教版语文必修一P37)(乙)二十一日,宗元白: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不意吾子自京师来蛮夷间(柳宗元当时谪居永州),乃幸见取。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 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孤独的样子)而东,如是者数矣。(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8.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2分)A.小学而大遗遗:丢弃B.辱书云,欲相师相:互相C.仆道不笃笃:深厚D.如是者数矣数:多次[解析]B项中“欲相师”的“相”是副词(一说代词),有称代作用,表示动作偏指一方,可讲为“我”。全句翻译为:想要拜我为师。这种用法在初中课文中也有:“杂然相许”(代“他”)(《愚公移山》)。高中课文《孔雀东南飞》中有:及时相遣归。(代“我”)[参考答案]B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B.其皆出于此乎?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15/15C.则群聚而笑之D.而耻学于师又挈挈而东月出于东山之上[解析]C项中“而”,都表示修饰关系。A项中第一句的“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第二句的“之”,代词,代当老师的人。B项中第一句的“其”,副词,有揣测作用,相当于“大概”;第二句的“其”,代词,“自己”。D项中第一句的“于”,介词,“向”;第二句中的“于”,介词,“从”。[参考答案]C10.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用法与例句中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例句: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A.是故圣益圣,愚益愚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C.日与其徒上高山D.西望夏口,东望武昌[解析]例句“又挈挈而东”的“东”,名词活用为动词,“向东去”。B项中“水”,名词活用为动词,“游水”;A项“愚”,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愚蠢的人”;C项“日”,名词作状语,“每天”;D项“东”,名词作状语,“向东”。[参考答案]B11.下列各项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2分)例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A.相与枕藉乎舟中。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C.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D.时不我待也。[解析]例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为宾语前置句。D项“时不我待也”,宾语前置。A项状语后置。B项定语后置。C项“州之山水有异态者”为定语后置,即“州之有异态者山水”;“皆我有也”判断句。[参考答案]D12.对甲、乙两文在阐述“师道”时的侧重点分析恰当的一项是(2分)A.两文都着眼于对“耻于从师”的社会陋习的批判。B.两文都侧重于抨击“人不事师”的弊端。C.甲文偏重于批判士大夫耻学于师,乙文着眼于颂扬韩愈抗颜为师。D.甲文通过对比,分析阐明“今之众人””耻学于师”的原因;乙文追根溯源,揭示“不事师”的缘由。15/15[解析]甲文(《师说》)主要通过三组对比,分析阐明“耻学于师”的原因;乙文(《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从先秦孟子的话,到魏晋以来的世风,追根溯源,揭示“不事师”的缘由。[参考答案]D[附]《答韦中立论师道书》译文二十一日,宗元向你告白,承蒙来信说想要拜我为师。我的学问不深厚,文章著作亦十分浅薄,仔细回顾一下自己心中,没有什么可供你学习的。虽然常常喜欢谈谈学问,写写文章,却不敢自以为是。不料你从京都来到永州,竟然会看中我。我自己衡量并没有可取之处,假如有可取之处,也不敢做人家的老师。做一般人的老师都不敢了,何况是做你的老师呢?孟子说:“人的毛病在于喜欢做别人的老师。”从魏晋以来,人们更加不追随老师学习,现在(唐)则没听说有人敢为人师;有的话往往讥笑他,认为是个狂妄的人。只有韩愈奋勇不顾世俗的眼光,勇于触犯众人的忌讳,甘愿承受他人的讥笑和侮辱,招收后进学生,写了《师说》这篇文章,违反世俗当老师。世人果然一起认为他古怪,(背后)用手指他,打眼色示意,相互拉扯,加油添醋地非议他。韩愈因此得了狂妄的名声;住在长安,饭都来不及煮熟,又孤独向东去,这种情形已经很多次了。第Ⅱ卷(76分)三(12分)13.请找出乙文中与甲文中“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相类的一句。(1分)[解析]这里主要是要理解“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陋习。关键词:“笑之”。[参考答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1分)14.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①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②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解析]①句注意“卑”“谀”等词的落实;②注意“群怪聚骂”“牵引”“增与”等词的落实。[参考答案](1)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1分);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1分)。(2)15/15世人果然一起认为他古怪,聚集起来辱骂他,(1分)(背后)用手指他,打眼色示意,相互拉扯,(1分)加油添醋地非议他。(1分)15.补全下列诗文空白(任选3句)(6分)(1)曾记否,,。(毛泽东《沁园春·长沙》)(苏教版语文必修一P4)(2),而不知其所止,,羽化而登仙。(苏轼《赤壁赋》)(苏教版语文必修一P84)(3)积善成德,,。(荀子《劝学》)(苏教版语文必修一P36)(4)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宋之问《渡汉江》)(苏教版语文必修一P57和P66)[解析]第(1)句注意“遏”“舟”两字,第(2)句注意“冯”“御”“遗”等字,第(3)句注意“得”“焉”等字,第(4)句注意“近”“怯”等字。[参考答案](1)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飘飘乎如遗世独立(3)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4)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16.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临江仙 夜归临皋注            苏轼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注:这首词是作者元直五年(1082)九月在黄州(今湖北黄冈)谪所所作。縠(hú),有皱纹的纱。①作者因何而醉?试结合全词分析其思想原因。②“夜阑风静縠纹平”一句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解析]这首词作于东坡黄州之贬的第三年,被贬谪后的苦闷和人生抱负不得伸展都促使词人借酒浇愁,表达出一种无法解脱而又要求解脱的人生困惑与感伤。词人静夜沉思,豁然有悟,既然自己无法掌握命运,就当全身免祸,将自己的有限生命融化在无限的大自然之中。表达特点,可以从表达方式(描写、抒情等)、表现手法(衬托、象征等)、修辞方法(反问、用典等)多角度考虑。[参考答案]①15/15抱负不得伸展,身不由己,不能摆脱人世间的名缰利索。或答为“理想不能实现,心为物役”等,意思对即可。(3分)②一语双关,既写自然景象,又写作者的心境。或答为“情景交融(以景寓情、虚实结合)既写自然景象,又写作者的心境。”意思对即可。(3分)[附]苏轼《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赏析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这首词作于神宗元丰五年,即东坡黄州之贬的第三年。全词风格清旷而飘逸,写作者深秋之夜在东坡雪堂开怀畅饮,醉后返归临皋住所的情景,表现了词人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生活态度和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上片首句“夜饮东坡醒复醉”,一开始就点明了夜饮的地点和醉酒的程度。醉而复醒,醒而复醉,当他回临皋寓所时,自然很晚了。“归来仿佛三更”,“仿佛”二字,传神地画出了词人醉眼朦胧的情态。这开头两句,先一个“醒复醉”,再一个“仿佛”,就把他纵饮的豪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接着,下面三句,写词人已到寓所、在家门口停留下来的情景:“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走笔至此,一个风神潇洒的人物形象,一位襟怀旷达、遗世独立的“幽人”跃然纸上,呼之欲出。其间浸润的,是一种达观的人生态度,一种超旷的精神世界,一种独特的个性和真情。上片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通过写家僮鼻息如雷和作者谛听江声,衬托出夜静人寂的境界,从而烘托出历尽宦海浮沉的词人心事之浩茫和心情之孤寂,使人遐思联翩,从而为下片当中作者的人生反思作好了铺垫。下片一开始,词人便慨然长叹道:“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这奇峰突起的深沉喟叹,既直抒胸臆又充满哲理意味,是全词枢纽。以上两句精粹议论,化用庄子“汝身非汝有也”、“全汝形,抱汝生,无使汝思虑营营”之言,以一种透彻了悟的哲理思辨,发出了对整个存在、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厌倦、无所希冀、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这两句,既饱含哲理又一任情性,表达出一种无法解脱而又要求解脱的人生困惑与感伤,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15/15词人静夜沉思,豁然有悟,既然自己无法掌握命运,就当全身免祸。顾盼眼前江上景致,是“夜阑风静縠纹平”,心与景会,神与物游,为如此静谧美好的大自然深深陶醉了。于是,他情不自禁地产生脱离现实社会的浪漫主义的遐想,唱道:“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他要趁此良辰美景,驾一叶扁舟,随波流逝,任意东西,他要将自己的有限生命融化在无限的大自然之中。“夜阑风静彀纹平”,表面上看来只是一般写景的句子,其实不是纯粹写景,而是词人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相契合的产物。它引发出作者心灵痛苦的解脱和心灵矛盾的超越,象征着词人追求的宁静安谧的理想境界,接以“小舟”两句,自是顺理成章。苏东坡政治上受到沉重打击之后,思想几度变化,由入世转向出世,追求一种精神自由、合乎自然的人生理想。在他复杂的人生观中,由于杂有某些老庄思想,因而在痛苦的逆境中形成了旷达不羁的性格。“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这余韵深长的歇拍,表达出词人潇洒如仙的旷达襟怀,是他不满世俗、向往自由的心声。宋人笔记中传说,苏轼作了上词之后,“挂冠服江边,拏舟长啸去矣。郡守徐君猷闻之惊且惧,以为州失罪人,急命驾往谒,则子瞻鼻鼾如雷,犹未兴也”,根本未去“江海寄余生”。这则传说,生动地反映了苏轼求超脱而未能的人生遭际。四、(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文赤壁朱增泉文赤壁在黄州,武汉向东,车子开一个来小时就到了。一下车,我就远远望见苏东坡,是山坡下一尊高高站立的汉白玉石雕像。文赤壁的名声犹胜武赤壁,苏东坡是这里的主角。大家走近前去,仰视这位千古文豪。一个人一旦被刻成一尊石像,即便恣肆汪洋如苏轼,他那眉宇间,襟袍临风处,拂袖挪步,毕竟已少了那份气质。他的醉态浪漫呢?他的才情风骨呢?他的失意豁达呢?一尊石像纵然万古不朽,终究已不是有血有肉的那个人了。难怪,苏东坡这样豪放的人,也曾在这里感叹过“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江山如画,逝者如斯!迎面一座小山,不高,拾级而上。可能是这里的人想让文赤壁比武赤壁更“赤”、更吸引游客吧,山壁上泼了一层赭红色涂料,显得假了。苏东坡的文采名声,哪里还用得着粉饰媚俗?15/15登临而观,山壁下只剩两池死水。抬头北望,远处才是白茫茫的长江江面。在古代,长江是在这座小山脚下拍壁而流的,千百年来渐渐淤积成滩,如今滩地上都已盖满房子。当年,苏轼写了《前赤壁赋》,三个月后重游赤壁再写《后赤壁赋》时,就已感叹“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他去世至今已九百多年了,星换斗移,江山已改,虽是涛声依旧,毕竟江面已远。唯有东坡在,剩有游人处。苏东坡获罪入狱,旋被朝廷发配来黄州,反而为他营造出了创作“三赤”名篇的主观情绪和客观环境。正是黄州落难这几年,苏东坡写下了不朽名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当时朝廷任命他为“团练副使”。其实那只是一个虚职,挂职领一份钱粮而已。一个失意文人,被安排去挂职当一名“武官”,真是阴差阳错。然而,文赤壁的全部意蕴,又恰恰全部产生在一连串的阴差阳错之间。古时,此山有峭壁插入江中,形如象鼻,山体为红色花岗岩,故名“赤鼻矶”。苏东坡是四川人,想必他初来乍到,竟将湖北口音“赤鼻”错听为“赤壁”。落难中的苏东坡“孤舟出没烟波里”,游饮江上,身临赤壁,伤感而怀古,触景而生情。面对万古东流、惊涛拍岸的浩浩长江,他心中也被满腔的不白、不公、不平,掀起阵阵巨大的感情波澜。他遥想当年赤壁之战时,时势何等风起云涌,一时多少豪杰,“而今安在哉”?于是,“苏子愀然”,扣舷而歌,“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情起波涛中,句出骇浪间,一吟成杰作,一叹成绝唱。看来,生前的“命”与身后的“名”,从来不是一回事。生前命运好、身后名声也好的人是有的,但并非人人都能如愿、如意。有的人生前飞黄腾达,大红大紫,身后却瞬即灰飞烟灭,再没有人想起、提起,因为他生前其实并没有做过什么留得住的事。或是反倒被人想起、提起他生前曾做过某些恶事、丑事、腌脏埋汰之事,落个臭名昭著,也未可知。有的人生前大起大落,甚至连遭大灾大难,最终却艰难玉成,留下了传颂千古的大成就、大名声。所以,一个人对于眼前那点阴差阳错、阳差阴错,大可不必太在意。苏东坡赤壁怀古之词、之赋,皆悲愤中更见其旷达情怀。他若是一味排遣蝇营狗苟、狭隘不能自拔之情,纵然文丽辞美,也决计成不了杰作,更流传不到今天。文赤壁,虽然并不是历史上赤壁之战的古战场,但细想起来,其实苏东坡在这里也打了一场赤壁之战。不过,他打的是一场“文战”15/15,对手是那些围攻他、诬陷他的政敌。他的态度是超拔的,不屑于去同对手打那些是是非非的笔墨官司。他没有打黄盖,没有借东风,也没有草船借箭,只是借了几分酒力,信笔纵情写华章。这场赤壁“文战”的结果,苏东坡大获全胜,以其三篇不朽之作流传千古。(文章略有改动)17.结合原文,回答以下两个问题。(4分)(1)第1自然段中,作者不直说远远望见的是苏东坡的雕像,而说是苏东坡。这样表达有什么作用?(2)第1自然段中,为什么说苏东坡成了一尊石像,“纵然万古不朽,终究已不是有血有肉的那个人了”?[解析](1)从“仰视这位千古文豪”一句可推出作者对苏轼的景仰、爱慕之情。(2)整合第一段最后几句话的信息便可得出答案。[参考答案](1)强化(或“强调”“突出”等)了对苏东坡的热爱、崇敬之情(或“强化了苏东坡在作者心目中的重要地位”)(2分)(2)少了那份气质、醉态浪漫、才情风骨、失意豁达。(2分)18.第6自然段中,作者说:“苏东坡获罪人狱,旋被朝廷发配来黄州,这反而为他营造出了创作“三赤”名篇的主观情绪和客观环境。”请根据文意说明“主观情绪”和“客观环境”的具体含义。(4分)[解析]题干中的“反而”一词暗示了“主观情绪”要从两方面回答:一是无辜获罪被贬的失意、郁闷、愤慨,一是在浩瀚的宇宙时空下豁达开朗的胸襟。概括“客观环境”,从“万古东流、惊涛拍岸的浩浩长江”容易找到答案,而“遥想当年赤壁之战时,时势何等风起云涌,一时多少豪杰”也是重要的内容之一。[参考答案]主观情绪:因不白、不公、不平而导致的悲愤心情及面对困境时超然旷达的情怀。(2分)客观环境:“赤壁”一带的大江东去、惊涛拍岸的自然景观,风起云涌、“一时多少豪杰”的历史背景。(2分)19.联系全文,回答以下两个问题。(6分)(1)第7自然段中,作者说:“文赤壁的全部意蕴,又恰恰全部产生在一连串的阴差阳错之间。””一连串的阴差阳错”指哪些具体内容?请分条概述。(2)文章最后说,虽然“文赤壁”不是历史上的古战场,但苏东坡在这里也打了一场胜仗,请简要说明苏东坡取胜的原因。[解析](1)从六七两段可归纳出ABCD四条,从三九两段可提取EF两点。15/15(2)八九两段是提炼答案的答题区间。这显然应抓住相应文段中的作者议论性的语句来概括,如第八段中“大起大落……却艰难玉成”“悲愤之中更见其旷达情怀”,第九段中“信笔纵情写华章”。[参考答案](1)阴差阳错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4分,答对1点得1分,4点及以上得4分)A.一个文人却挂职做了武官B.落难遭贬却成就了他的文学创作C.本来是“赤鼻”却误以为是赤壁D.生前命运多舛,身后却名传千古E.无意与政敌周旋却在“文战”中获胜F.无优美景观的假赤壁反成了旅游胜地(2)取胜的原因:大起大落的仕途人生使他具备了艰难玉成的意志品质,浪漫旷达的性情使他拥有了豪放超拔的情怀风骨,信笔纵情的骄人才华使他有了“一吟成杰作,一叹成绝唱”的非凡能力。(2分)五、(10分)20.将下列诗句前的字母填入文中相应的横线上(2分)A、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B、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C、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D、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一提到雨,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雪。“___________”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__________”,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__________”,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__________”,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苏教版语文必修一P77)[解析]此题要抓住题干中的“日暮”“冬宵”“雪夜更深”“第二天的早晨”等信息作答,注意诗句与散文句子的呼应融合。[参考答案]D,B,A,C(2分,对两处得0.5分)21.仿照下列例句,续写三个句子。(4分)对流浪者来说,家园,是一处人生旅途的驿站;对来说,家园,是;对来说,家园,是。[解析]此题应根据不同人的身份,采用与之相呼应的比喻句作答。[参考答案]对漂泊者来说,家园是一根系着风筝拉扯不断的绳线;对羁旅者来说,家园是一片宁静无波的港湾;对饥寒者来说,家园是一件透着暖意的棉袄;22.请纠正下面几条标题的错误并说明理由:(4分)(1)深夜偷钓丧命  亡妻愤然上告(2022年6月21日《中国电视报》)纠正错误:15/15说明理由:(2)违规作弊有法可依了(2022年5月27日《现代教育报》)纠正错误:说明理由:[解析]此题主要根据句子的逻辑事理作答,并注意词语的选用,语言的搭配。[参考答案](1)“亡妻”应改为“妻子”、“亡者之妻”或“遗孀”。(1分)“亡妻”表意不当,不合逻辑;“亡妻”是“死去的妻子”,死去的妻子怎么可以上告呢?(1分)(2)应改为“治理违规作弊有法可依了”。(1分)不合逻辑,不合事理。(1分)六、作文(40分)曹文轩在《前方》一文中写道:“外面有一个广大无边的世界。这个世界充满艰辛,充满危险,然而又丰富多彩,富有刺激性。外面的世界能够开阔视野,能够壮大和发展自己。”(苏教版语文必修一P64)你的心目中的“外面的世界”是怎样的?你到过“外面的世界”吗?请你以“外面的世界”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以写你的经历、感受、体验、思考等,也可以编写故事,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注意]①立意自定 ②文体自选 ③题目自拟 ④不少于700字 ⑤不得抄袭。[例文]面对外面世界的双刃剑人生,便是背负着十字架的远征。我们终其一生,都在外面的世界里跋涉,“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也很无奈”,外面的世界是一把双刃剑,期待着我们携着风雨用金戈铁马书写我们人生的使命传奇。想起前美国第一夫人━━希拉里,那个曾经活跃在世界政坛的女子。她从小性格坚韧,从不服输。有一次,她搬家到一个新地区,当地的孩子很排外,每当希拉里走出家门,便遭到嘲笑与奚落。希拉里的母亲说:“你出去勇敢地面对他们,我们家里容不得胆小鬼。”希拉里走了出去,家里的固然温馨,外面的世界固然会有不堪,但一个人要成功必然要在外面打拼━━正是这样的勇敢的面对,成就了希拉里坚韧的性格,成就了她辉煌而传奇的人生。15/15诚然,外面的世界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可以有很多选择面对的方式,像希拉里这样勇敢踏出的勇气固然可敬,同样,面对外面精彩的诱惑,有一种面对更让我们肃然起敬。那位在楚国相位面前持竿不顾的哲人,那个“身如澄澈秋水,身如不系之舟”的庄子,他放弃了“入相为将,封妻荫子”的荣光,舍弃了外面世界的诱惑,选择了自己内心日复一日的坚守,寻找心灵自由飞翔的方式,做一棵捍卫精神月亮的树,如此美丽,又如此崇高。嵇康,一代才子,《与山巨源绝交书》呐喊出了他的铿锵声韵,他同样高贵地选择了那样一种面对,“邺下放歌”“竹林饮酒”,逍遥之至。这样的面对,透过历史烟尘,让我们无不肃然起敬,油然生爱。放眼九州,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中国加入WTO,机遇与挑战并存,外面的世界向中国敞开━━机会,凭自己争取,挑战,靠自己把握。我们有着上下五千年的华夏文明,有着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我们一方面需要庄子式心灵的坚守,一方面又要有希拉里勇敢踏出去的豪迈,以证明,这世上有一双披风撩雨的脚。外面的世界是一把双刃剑━━精彩与无奈共存,挑战与机遇同在,而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去面对,如何去把握和争取。“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面对外面世界的双刃剑,我们别无选择,只有勇敢地拿起它,才能挥就出一段骄傲的人生。   【简评】本文贵在感受独特、深刻。事例的援引恰如其分,显示了文章丰厚的内涵。简洁生动的语言议论精彩而深邃。从开篇不凡的落笔直至催人奋进的结尾,层层展开,结构谨严,不失为上乘之作。无奈,但更精彩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无奈。虽无奈,但更精彩。 ——题记终于高中毕业了,王侠独自一人踏上南下的火车。尽管是第一次单独远行,但她没有丝毫的顾虑,火车上的她有着在学校时那样的天真。她渴望飞出象牙塔,飞向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如今,她做到了。火车向前奔驰着,尽管车窗外灰蒙蒙的天空给人一种难以喘息的沉重,但她却依然眉飞色舞。这一切她等了多长时间,她怎能抑制住心中的激动与兴奋?15/15她乐得忘乎所以,可她哪里知道,那两个穷凶极恶的歹徒已死死的盯上了她的手提包。尽管那个包里没有几件像样的东西,但它却是一个少女出门在外所有的依托啊!该下车了,她走出火车,已是日落西山,闪烁的霓虹灯已吸引了她所有的目光,她欢呼,她雀跃!就在这时,那两个歹徒趁其不备,抢走了她的手提包。她慌了,拼了命的追,却始终也追不上。她瘫坐在地上,下车时的喜悦已被冲得烟消云散,没了踪影。她哭了,无奈的哭了。原来,这是门外的大灰狼啊!“什么都没了,我该怎么办?”无奈的表情弥漫了她的整张脸!她再一次流下了泪水。都市的霓虹灯闪烁着,她独自走在大街上,尽管是夏夜,她却感到丝丝凉意。几天的奔波,终于找到了一份工作。她不辞辛苦,全身心地投入,原本无序的厂房在她加入后变得井然,也许没有几个同事在乎她的存在,但她的辛勤,她的努力,都被老板看在眼里。不久,她被提升为车间主任。她没有因为职位的提升忽略了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工厂效益也逐渐提高。但由于老板长期拖欠税款,厂子被查封了。她毫不犹豫,拿出自己的积蓄,开办了一个更大规模的工厂。厂子建成了,设备安好了,人员到齐了。投入生产时,各大报社新闻记者纷纷前来采访。要她介绍自己的成功之道。她微微笑了,那个笑留下了精彩的瞬间。她说道:“也许你因生活的种种不满而悲观无奈,但别丧气,我也是从无奈走过来的。但无论如何都要谨记:生活虽无奈,但奋斗更精彩。”【简评】该文作者紧扣话题,独辟蹊径,确立了“生活虽无奈,但奋斗更精彩”的主题,格调高昂,积极向上,催人奋进,特别是文章开头的题记更是一语道破,点明中心,统领全文。文章采用小小说的形式,叙述了高中毕业生王侠的奋斗史,既有无奈:钱包被偷,举目无亲,“感到丝丝凉意”;更有精彩:经过奋斗,终于成为名噪一时的成功者。既与前文照应,又与下文呼应,起承转合,自然天成,结尾点明主题,升华中心。  不足之处是王侠的成功太过突然,不符合常规,情节也无起伏波折,但作为考场作文能做到这一点也是难能可贵的了。  15/15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2-08-25 22:29:45 页数:15
价格:¥3 大小:37.31 KB
文章作者:U-336598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