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成才之路】2022版高中语文 期中测试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5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5

2/15

剩余13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成才之路】2022版高中语文期中测试练习新人教版必修5(本试卷满分150分,测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①从乐器的角度看,声音好当然是第一位的。但关键是,怎样的琵琶声音才算好呢?这就像问上等巧克力的味道,实在是个用语言和文字难以表述的问题。不过办法总是有的,直接、正面的回答不上来,可以用间接、侧面的,最现成而著名的答案是白居易在其名篇《琵琶行》中的那句“大珠小珠落玉盘”。然而,即便是专业琵琶界,有谁真听到过珍珠落在玉盘里的声音呢?再说,就算有人真听到过,多半也会失望的,因为“珠落玉盘”所发出的压根就不是“乐音”。那么为什么一千多年来,人们不但认可而且还无数次地引用这句话呢?我想它至少说出了琵琶在发音上的三个要点:颗粒状的发音形态,弹拨乐器而具有某些打击乐器的发音效果,声音上要具备珠和玉的美学品质。②我国历来把“珠”和“玉”视为“珍宝”,或者说它们是中国人“美的理想”。在大自然中,很少有接近球形正圆体的天成之物,而“珠”能接近正圆体,这恐怕是珠能引起美感的原因之一,所谓“物以稀为贵”。也正因为如此,所以越接近正圆体的珠就越珍贵,称为“走盘珠”,其可贵即在浑圆与饱满。而“玉”则致密、细腻,是一种“温润而有光泽的美石”,握在手里还有一种沉甸甸的分量感,这里“温”“润”“泽”都带有三点水,这使人联想起悦耳的“乐音”有“水灵灵”的特性。其实珠也是一种美石——珍珠贝的“结石”,它与玉都有一种光彩,这光彩粗看并不“耀眼”“逼人”,但细察则“绚烂之极”,即所谓东方人的含蓄之美。说“在声音上要具备珠与玉的美学品质”,具体地也是笨拙地说,就是声音要具有圆润、饱满、结实、细腻、有分量、有光泽、水灵灵等性质。把一类事物的特性比附到另一类不同的事物上去,或者说把一种感官对象的性质移到另一种感官对象上去,这在修辞学上叫“通感”或“移觉”。例如,用“高”“低”和“明亮”“甘甜”来称呼和形容声音。事实上作为听觉对象的声音,并不具有空间上的高低位置以及视觉对象和味觉对象才有的明亮、甘甜的性质,之所以这样来称呼和形容,就是“通感”的原理在起作用。③用“珠落玉盘”来描述琵琶的声音,浅层是“比喻”以“拟声”,深层是“通感”以“会意”。它不但在制作上,同时也在演奏上为琵琶的基本音质作了“指归”——“珠玉之美”。这话也许反过来说更有力,在中国的民族乐器中,其发音最具珠玉之美的,是琵琶。15④其实,单从制作上来要求好的琵琶声音,历来也是有正面、直接而具体的标准的,那就是行话所说的:“尖”,指高音区的发音明亮;“堂”,指低音区的发音洪亮;“松”,指按弹时发音灵敏,余音强而长;“脆”,指发音清脆;“爆”,指发音坚实而有分量。但由于这五条标准由来已久,可见它们是针对“丝弦琵琶”而言的,因为“钢弦琵琶”只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40多年的事。中国传统的琵琶音乐,文曲讲究余韵,武曲注重声势。因丝弦张力小的缘故,也许在“余韵”和“声势”方面往往会感到不足,所以提出了从字面上看有点矫枉过正的五项标准,尤其是那个“尖”字,越来越难以使人认可,故已有人把它改为“亮”了。但对钢弦琵琶而言,这五条标准怕的不是做不到,而是过了头。所以能把这五条标准结合“珠玉之美”这一条来综合考察,对怎样的琵琶声音才算好的理解,应该是有裨益的。1.下列对“珠落玉盘”用来形容琵琶声能引起美感的原因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珠是接近球形正圆体的天成之物,玉是温润而有光泽的美石。B.浅层是“比喻”以“拟声”,深层是“通感”以“会意”。C.珠和玉的光彩粗看并不“耀眼”“逼人”,但细察则“绚烂之极”。D.人们把空间上的高低位置以及视觉对象和味觉对象转移到琵琶声上。【答案】 D(D项“味觉对象转移到琵琶声上”属无中生有。)2.文章开头说难以正面、直接回答什么样的琵琶声是好的,但最后一段又说历来有正面、直接而具体的标准,下列对此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起到先抑后扬的作用,从而强调“五字标准”的长处。B.起到正反对比的作用,能够说明“五字标准”的优点。C.起到以退为进的作用,从而强调“五字标准”的缺陷。D.起到前后比较的作用,能够说明“五字标准”的局限。【答案】 D(根据第④段中“这五条标准……过了头”“把这五条标准结合‘珠玉之类’这一条来综合考察……是有裨益的”等信息可以作答。)3.根据全文内容,下面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如果从“乐音”的角度考虑,以“大珠小珠落玉盘”形容琵琶声并不合适。B.浑圆之珠,温润之玉,光彩绚彩,给人以美感,成为中国人“美的理想”。C.中国传统的琵琶音乐,文曲讲究余韵,武曲注重声势,故而最具珠玉之美。D.与丝弦琵琶相比,钢弦琵琶发音更“尖”、更“脆”,余音更长,声势更大。【答案】 C(C项,强加因果,“文曲讲究余韵,武曲注重声势”是“中国传统的琵琶音乐”的标准,文中是借以说明“五字标准”“难以使人认可”。)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4~7题。张顺,民兵部将也。襄阳受围五年,宋闯知其西北一水曰清泥河,源于均、房,即其地造轻舟百艘,以三舟联为一舫,中一舟装载,左右舟则虚其底而掩覆之。出重赏募死士,得三千。求将,得顺与张贵,俗呼顺曰“矮张”,贵曰“竹园张”。俱智勇,素为诸将所服,俾为都统。出令曰:“此行有死而已,汝辈或非本心,宜亟去,毋败吾事。”人人感奋。汉水方生,发舟百艘,稍进团山下。越二日,进高头港口,结方陈,各船置火枪、火炮、炽炭、巨斧、劲弩。夜漏下三刻,起矴出江,以红灯为识。贵先登,顺殿之,乘风破浪,径犯重围。至磨洪滩以上,北军舟师布满江面,无隙可入。众乘锐凡断铁絙攒杙数百15,转战百二十里,黎明抵襄城下。城中久绝援,闻救至,踊跃气百倍。及收军,独失顺。越数日,有浮尸溯流而上,被介胄,执弓矢,直抵浮梁,视之顺也,身中四枪六箭,怒气勃勃如生。诸军惊以为神,结冢敛葬,立庙祀之。张贵既抵襄,襄帅吕文焕力留共守。贵恃其骁勇,欲还郢,乃募二士能伏水中数日不食,使持蜡书赴郢求援。北兵增守益密,水路连锁数十里,列撒星桩,虽鱼虾不得度。二人遇桩即锯断之,竟达郢,还报,许发兵五千驻龙尾洲以助夹击。刻日既定,乃别文焕东下,点视所部军,洎登舟,帐前一人亡去,乃有过被挞者。贵惊曰:“吾事泄矣,亟行,彼或未及知。”复不能衔枚隐迹,乃举炮鼓噪发舟,乘夜顺流断絙破围冒进,众皆辟易。既出险地,夜半天黑,至小新城,大兵邀击,以死拒战。沿岸束荻列炬,火光烛天如白昼。至勾林滩,渐近龙尾洲,遥望军船旗帜纷披,贵军喜跃,举流星火示之。军船见火即前迎,及势近欲合,则来舟皆北兵也。盖郢兵前二日以风水惊疑,退屯三十里,而大兵得逃卒之报,据龙尾洲以逸待劳。贵战已困,出于不意,杀伤殆尽,身被数十枪,力不支见执,卒不屈,死之。乃命降卒四人舁尸至襄,令于城下曰:“识矮张乎?此是也。”守陴者皆哭,城中丧气。文焕斩四卒,以贵祔葬顺冢,立双庙祀之。(选自《宋史》)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汉水方生,发舟百艘,稍进团山下  稍:稍微B.诸军惊以为神,结冢敛葬,立庙祀之祀:祭拜C.乘夜顺流断絙破围冒进,众皆辟易 辟:通“避”,躲避D.贵战已困,出于不意,杀伤殆尽意,料想【答案】 A(稍:逐渐,慢慢地。)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张顺张贵英勇无畏的一组是(3分)(  )①贵先登,顺殿之②此行有死而已,汝辈或非本心,宜亟去③身中四枪六箭,怒气勃勃如生④众乘锐凡断铁絙攒杙数百,转战百二十里⑤二人遇桩即锯断之,竟达郢⑥身被数十枪,力不支见执,卒不屈A.①③⑤B.①④⑥C.②③⑥D.②④⑤【答案】 C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宋朝将领将三条小船连在一起成为一艘舫,用中间一艘小船装载兵士,左右两艘则将其底凿空并盖上盖子来作为掩饰。15B.张贵率军突围时,元军“皆辟易”,只是由于叛兵的出卖,使得元军占据龙尾洲以逸待劳,才导致突围失败,自己被擒,被杀。C.张贵突围前派遣两名士兵赴郢求援。这两名士兵,在重围中置生死于度外,成功突围,最后竟然到达了郢,两名士兵表现得无比英勇。D.在各船中装备各种作战工具,入夜过了三刻后才启航出江,并用红灯作为信号,能看出张顺张贵在率军解救襄阳之前是做了充分准备的。【答案】 B(除叛徒出卖之外,还有郢兵未按约到达,实力对比悬殊等因素。)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10分)(1)俱智勇,素为诸将所服,俾为都统。(5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刻日既定,乃别文焕东下,点视所部军,洎登舟,帐前一人亡去,乃有过被挞者。(5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张顺张贵都是智勇双全,一向被将士们信任,让他们担任都统。(2)约定的日期定好以后,张贵于是告别文焕向东而下,他检阅了自己的部下,到上船时发现自己帐前一名曾经犯了错误被鞭刑过的人逃走了。参考译文:张顺是民兵的一员部将。襄阳城被围困了五年,宋朝将领探知它的西北面有一条叫做“清泥河”的河流,发源于均州、房州,就在这个地方造了轻快小船上百艘,将三条小船连在一起成为一艘舫,用中间一艘小船装载兵士,左右两艘则将其底凿空并盖上盖子来作为掩饰。宋将给出重赏来招募死士,招得三千名。招募将领,招得了张顺和张贵。人们称张顺为“矮张”,张贵则叫做“竹园张”,他们都是智勇双全,一向被将士们信任,让他们担任都统。他们下令道:“这次行动不过一死罢了,如果你们有谁不是出于本心跟随,最好快点离开,不要妨碍我们的大事。”将士们人人都感到振奋。在汉水涨水时,派出百艘战船,缓缓进入团山下。过了两天,进入高头港口,工事布置好后,在各船中装备了火枪、火炮、烧红的木炭、巨大的战斧、强劲的弓弩。在入夜过了三刻后(“漏”是古代计时之器,指报时漏斗里的滴水。“下三刻”是指古代一个时辰分为上、中、下三刻),启航出江,用红灯作为信号。张贵做先锋,张顺殿后,他们乘风破浪,迅速突破重围。到了磨洪滩以上,元军的兵船布满江面,没有突围的缝隙。众军士趁着锐气一共斩断敌人用铁索连起的杙船几百艘,转战一百二十里,到黎明时分抵达了襄阳城下。襄阳城中已经很久没有救援了,听闻援军到了,士气顿时高涨百倍。到收军的时候,唯独没有看到张顺。过了几天,有一具浮尸逆流而上,身穿战甲,手拿弓箭,一直漂到浮桥下,人们一看原来是张顺,只见他身中四枪六箭,脸上满是愤怒的表情,仿佛活着一般。众将士都认为他是神,于是为他立碑安葬,并且为他立了一座庙来祭拜他。15张贵抵达襄阳后,襄阳守将吕文焕竭力留下他共同守卫襄阳。张贵凭借自己的勇猛,想要返回郢,于是招募了两名能够在水下几天不吃东西的兵士,派他们拿着用蜡包好的信到郢请求救援。元兵增加守卫更加严密了,将水路封锁了连续几十里,并布置了撒星桩,即便是鱼虾都不能度过。那两人碰到撒星桩就用锯子锯断,最后竟然到达了郢,交付了情报,郢守将同意发兵五千驻扎在九尾洲来援助他们夹击。约定的时期定好以后,张贵于是告别文焕向东而下,他检阅了自己的部下,到上船时发现自己帐前一名曾经犯了错误被鞭刑过的人逃走了。张贵惊呼:“我的大事要泄露了,快点行动,敌人或许还不知道。”在再不可能隐藏行踪的时候,于是开炮擂鼓开船,趁着夜色顺流而下,斩断铁锁突破重围大胆前进,敌人都惊慌躲避退去。冲出险境后,正是三更半夜,来到了小新城,元军在半路阻击,他们拼死迎战。沿岸摆着成捆的束荻草和火把,火光把天照耀得像白天一样明亮。到了勾林滩,渐渐靠近龙尾洲,远远望见军船的旗帜杂乱飘拂,军士们十分喜悦,点燃流星火来示意。(龙尾洲的)军船看到火光于是向前迎来,等到接近到几乎合为一处时,才发现来的全是元兵。原来郢派出的兵前两天因为惊疑风水而退到三十里外屯兵,而元军得到那个逃走的士兵报告,占据龙尾洲以逸待劳。张贵战斗得已经困乏,又出乎自己意料,他的士兵几乎被杀光,他自己身中几十枪,因为体力不支被擒,最后宁死不屈而被杀害。元军于是命令四个投降的士兵将张贵的尸体抬到襄阳,在城下叫道:“你们认识矮张吗?这就是的。”守城的人都哭了,城中士气低落。吕文焕杀了那四个降兵,将张贵合葬在张顺的坟墓,立了双庙来祭拜他们。(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问题。(11分)子 规[唐]吴融①举国繁华委逝川,羽毛飘荡一年年。他山叫处花成血,旧苑春来草似烟。雨暗不离浓绿树,月斜长吊欲明天。湘江日暮声凄切,愁杀行人归去船。【注】 ①吴融:唐昭宗时在朝任职,一度受牵累罢官,流寓荆南。8.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表现了诗人仕途失意的痛苦和思念故乡的悲愁。诗人运用托物抒怀的手法,通篇扣住杜鹃鸟啼声凄切这一特点,反复着墨渲染,表达流寓荆南、漂泊失意和远离故土、思念故国的悲怆情怀。(从意象入手就可以明确本诗基本的感情特点是失意、悲愁。分析时必须从意境、意象本身的特点出发来回答景中之情、象中之志。)159.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请简要分析。(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①托物抒怀,借杜鹃晚间雨中凄切的悲鸣,表达了自己深切的故乡之思;②寓情于景,诗中的雨昏风冷、雨落影斜,以及杜鹃鸟的叫声,都融入了诗人官场的失意和思乡的悲切;③以景衬情,故国春来,草木荣生,青葱馥郁,含烟吐雾,更反衬了杜鹃鸟孤身飘荡、哀告无门的悲惨命运。(题干问的是情景关系,其实是考查对诗歌表现手法的认知和把握。选用什么样的意象或意境,来表现什么样的感情,便定格了诗人所采用的表达技巧或抒情方法。)(三)默写名句名篇(6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小题)(6分)(1)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久在樊笼里,______________。(陶渊明《归园田居》)(2)合抱之木,______________;九层之台,______________;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六十四章》)执手相看泪眼,______________________。(柳永《雨霖铃》)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答案】 (1)暧暧远人村 依依墟里烟 户庭无尘杂 虚室有余闲 复得返自然(2)生于毫末 起于垒土 竟无语凝噎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的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最后的铁匠刘亮程①吐尔洪·吐迪是这个祖传十三代的铁匠家庭中最年轻的小铁匠。他十三岁跟父亲学打铁,今年二十四岁。成家一年多了,有个不到一岁的儿子。吐尔洪说,他的孩子长大后说啥也不让他打铁了,教他好好上学,出来干别的去。吐尔洪说他当时就不愿学打铁,父亲却硬逼着他学。打铁太累人,又挣不上钱。他们家打了十几代铁了,还住在这些破烂房子里,他结婚时都没钱盖一间新房子。15②吐尔洪的父亲吐迪·艾则孜也是十二三岁学打铁。他父亲是库车城里有名的铁匠,一年四季,来订做铁器的人络绎不绝。父亲的一把锤子养活一家人,日子还算过得去。吐迪也是不愿跟父亲学打铁,没干几天就跑掉了。他嫌打铁锤太重,累死累活挥半天才挣几块钱,他想出去做买卖。父亲给了他一点钱,他买了一车西瓜,卸在街边叫卖。结果,西瓜一半是生的,卖不出去。生意做赔了,才又垂头丧气回到父亲的打铁炉旁。③父亲说,我们就是干这个的,祖宗给我们选了打铁这一行都快一千年了,多少朝代灭掉了。我们虽没挣到多少钱,却也活得好好的。只要一代一代把手艺传下去,就会有一口饭吃。我们不干这个干啥去。④吐迪·艾则孜打镰刀时眼皮低垂,眯成细细弯镰似的眼睛里,只有一把逐渐成型的镰刀。儿子吐尔洪就没这么专注了,手里打着镰刀,心里不知道想着啥事情,眼睛东张西望。⑤铁匠炉旁一天到晚围着人,有来买镰刀的,有闲的没事看打镰刀的。天冷了还是烤火的好地方,无家可归的人,冻极了就挨近铁匠炉,手伸进炉火里燎两下,又赶紧塞回袖筒赶路去了。⑥麦收前常有来修镰刀的乡下人,一坐大半天。一把卖掉的镰刀,三五年后又回到铁匠炉前,用的豁豁牙牙,木把也松动了。铁匠举起镰刀,扫一眼就能认出这把是不是自己打的。旧镰刀扔进炉中,烧红、修刃、淬火,看上去又跟新的一样。修一把旧镰刀一两块钱,也有耍赖皮不给钱的,丢下一句好话就走了,三五年不见面,直到镰刀再次用坏。⑦吐迪家的每一把镰刀上,都留有自己的记痕。过去三十年五十年,甚至一二百年,他们都能认出自己家族打制的镰刀。那些记痕留在不易磨损的镰刀臂弯处,像两排月牙形的指甲印,千年以来他们就这样传递记忆。每一代的印记都有所不同,一样的月牙形指甲印,在家族的每一个铁匠手里排出不同的形式。没有具体的图谱记载每一代祖先打出的印记是怎样的形式。这种简单的变化,过去几代人数百年后,肯定会有一个后代打在镰刀弯臂上的印记与某个祖先的完全一致,冥冥中他们叠合在一起。那把千年前的镰刀,又神秘地、不被觉察地握在某个人手里。他用它割麦子、割草、芟树枝、削锨把儿和鞭杆……千百年来,就是这些永远不变的事情在磨损着一把又一把镰刀。⑧打镰刀的人把自己的年年月月打进黑铁里,铁块烧红、变冷、再烧红,锤子落下、挥起、再落下。这些看似简单,千年不变的手工活,也许一旦失传便永远地消失了,我们再不会找回它。那是一种生活方式。它不仅仅是架一个打铁炉,掌握火候,把一块铁打成镰刀这样简单的一件事。更重要的是打铁人常年累月,一代一代积累下来的那种心理。通过一把镰刀对世界人生的理解与认知,到头来真正失传的是这些东西。⑨吐尔洪·吐迪家的铁匠铺,还会一年一年敲打下去。打到他跟父亲一样的年岁还有几十年时间呢,到那时不知生活变成什么样子。他是否会像父亲一样,虽然自己当初不愿学打铁,却又硬逼着儿子去学这门累人的笨重手艺。在这段漫长的铁匠生涯中,一个人的想法或许会渐渐地变得跟祖先一样古老。不管过去多少年,社会怎样变革,我们总会在一生的某个时期,跟远在时光那头的祖先们,想到一起。15⑩吐尔洪会从父亲吐迪那里,学会打铁的所有手艺,他是否再往下传,就是他自己的事了。那片田野还会一年一年地生长麦子,每家每户的一小畦麦地,还要用镰刀去收割。那些从铁匠铺里,一锤一锤敲打出来的镰刀,就像一弯过时的月亮,暗淡、古老、陈旧,却永不会沉落。(1)请结合文章内容赏析第④段和第⑥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5分)①吐迪·艾则孜打镰刀时眼皮低垂,眯成细细弯镰似的眼睛里,只有一把逐渐成型的镰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旧镰刀扔进炉中,烧红、修刃、淬火,看上去又跟新的一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①采用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吐迪·艾则孜打镰刀时投入、专注、胸有成竹的特点;同时,比喻也暗合他的工作,十分巧妙。②“扔进”“烧红”“修刃”“淬火”,一系列动词使用精练、连贯,生动地再现了吐迪家修旧镰刀的过程,表现了吐迪家打铁技艺的纯熟。(2)请结合全文,分析第⑤段在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①这段文字描写了吐迪家铁匠铺的环境,这里既是打铁、买卖的地方,也是人们休闲、歇脚、取暖的地方,透露出浓浓的人情味。②为下文做铺垫,烘托了本文的主题。(3)解释下面句子在文中的含意。(6分)那些从铁匠铺里,一锤一锤敲打出来的镰刀,就像一弯过时的月亮,暗淡、古老、陈旧,却永不会沉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①传统手工业、传统生活方式渐渐过时、褪色、被人淡忘。②但是传统手工业、传统生活方式所体现出的专注、精细、慢调、有人情味的特点永远不会消失。(4)文章结尾说“吐尔洪会从父亲吐迪那里,学会打铁的所有手艺,他是否再往下传,就是他自己的事了”。你认为吐尔洪会不会把祖传的打铁的手艺再往下传?试作探究。(8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会。①吐迪家是一个祖传十三代的铁匠世家,不会轻易让它失传。②田野里的麦子需要镰刀收割,吐迪家的镰刀最受欢迎。③一代一代的打铁人通过一把镰刀获得对世界人生的理解与认知。④这种传统手工业和生活方式具有永恒的魅力。(2)不会。①打铁太累人又挣不上钱。②吐尔洪要他的孩子好好上学,坚决不让他长大后再打铁。③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打铁手艺渐渐淘汰。④文章的题目是“最后的铁匠”。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5陈寅恪:为学术的一生柳青当年,清华上下都叫他陈寅恪(què)先生,然而,在不少字典里并没有这样的读音。有人请教他:“为什么大家都叫你寅恪(què),你却不予纠正呢?”陈先生笑着反问道:“有这个必要吗?”他更希望人们了解他的学问及其价值,他的整个生命是和学术连在一起的。他在国难和个人的不幸中,为学问付出了一生。1925年,清华大学成立“清华国学研究院”。国学院的四大导师中,三位是当时大名鼎鼎的人物,其一是开创用甲骨文研究殷商史的王国维,另有戊戌变法的核心人物梁启超,以及哈佛大学归来的语言学家赵元任。四人中陈寅恪最晚到校,且尚未出名,他一无大部头的著作,二无博士学位。只因梁启超一句,“我的著作加到一起,也没有陈先生三百字有价值。”远在德国游学的陈寅恪便接到了国学院导师的聘书,时年36岁。自复旦公学毕业后,陈寅恪从德国到瑞士,又去法国、美国,最后再回到德国,辗转游学13年。离开故国时,他一心向西学,当他重回故土,带回来的却是东方学。游历西方的岁月里,陈寅恪意识到“中学”必须介入世界学术大潮流,否则将无法和“西学”对话,甚至不能解释自我,他明确主张中国学术“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1937年抗战爆发,陈寅恪短短时间内同时承受了丧父和右眼失明的痛苦。女儿回忆,父亲放弃了右眼视网膜手术,放弃了复明的希望,因为他只想尽快离开沦陷区。离开北平前,陈寅恪把他的藏书寄往将要去的长沙,后来他未及等到这些藏书,又随清华大学南迁云南。当书到长沙,就悉数毁于战火。陈寅恪做学问是在书上随读随记,眉批上写满思考、见解和引证,这是他学术研究的基础。藏书被毁,他随身携带的常用书籍,亦在绕道去昆明的路上,大量被盗。他日后的学术研究,将主要依靠记忆了。就在这样几乎没有参考书籍的情况下,陈寅恪完成了两部中古史名著——《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在四川李庄时,傅斯年为照顾陈寅恪,让邓广铭住他楼下,说陈先生若有事跺地板,你就马上跑去。每次邓广铭跑上楼看,陈寅恪都是躺在床上呻吟,说自己的身体快不行了,快坚持不住了,但是他说,“我不写完这两稿,我不死。”1944年12月12日,陈寅恪的唐代三稿中的最后一篇《元白诗笺证稿》完成了。就在这天早上,他起床后痛苦地发现:他的左眼也看不清了。他在成都的医院做了眼科手术,手术没有成功。半年后二战结束,牛津大学请他赴伦敦治疗眼疾,数月奔波,他的双目还是没能复明。57岁的陈寅恪由人搀扶着重回清华园,他已失去学者治学读书第一需要的双眼。没有人可以了解,失明对于陈寅恪是一种怎样的毁灭,因为倔强的他没有留下任何文字泄漏内心的痛楚。在学生们的记忆里,过去陈寅恪上课讲到深处,会长时间紧闭双眼,但他盲后,永远睁大着眼睛讲课,目光如炬。151953年,病中的陈寅恪收到了学生蒋天枢寄来的长篇弹词《再生缘》,听后大受震动。尚未病愈的他用口述的方式,撰写《论再生缘》,由此开始探索明清历史和文化。当陈寅恪沉浸于新的学术领域时,中国科学院拟请他出任历史研究所二所的所长。他拒绝了。在《对科学院的答复》一文中,起首便是:我的思想、我的主张完全见于我所写的王国维纪念碑的碑文中。这篇广为流传的碑文里,陈寅恪表达了这样的思想:读书治学,只有挣脱了世俗概念的桎梏,真理才能得以发扬。他坚持的就是实事求是,他将此视作永恒如日月之光。1961年8月,阔别12年的挚友吴宓来访。午夜时才到达陈宅的吴宓看到,陈寅恪仍端坐着等待他,他在日记里描述:“寅恪兄双目全不能见物,以杖缓步,面容如昔,发白甚少,眉目成八字形……”陈寅恪把《论再生缘》油印本作为礼物送给吴宓,还透露了自己正在撰写的一部宏伟著作的大纲,这就是后来的《柳如是别传》。书稿完成于1964年,陈寅恪75岁。五年后,1969年10月7日,陈寅恪走完了他79岁的生命历程。弥留之际,他一言不发,只是眼角不断流泪。陈寅恪没有留下遗嘱。(选自《文汇报》,有删改)(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文章开头从陈寅恪不重视自己名字的读音谈起,用幽默风趣的笔调引出陈寅恪是一个不求虚名,唯重学问,将生命和学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学者。B.第二段没有直接写陈寅恪的卓越才华,而是通过清华国学院三大导师的大名鼎鼎来衬托及梁启超的高度评价从侧面来表现。C.到国外游学13年的陈寅恪回到祖国,带回的是东方学,他认为只有“中学”介入世界学术大潮流,才能和“西学”沟通交流,这体现了他以本民族学问为基础的治学宗旨。D.陈寅恪在其所写的王国维纪念碑的碑文中,表达了读书只有挣脱了世俗概念的桎梏,才能使真理得以发扬的治学理念。E.辗转北平、长沙、云南各地,陈寅恪的藏书悉数毁于战火,而他做学问又习惯在书上随读随记,后他随身携带的常用书籍亦在途中大量被盗,这为其日后的学术研究带来了很大不便,这是陈寅恪治学不甚严谨导致的结果。【答案】 (1)【答案】CE(选C得3分,选E得2分)(C项中“这体现了他以本民族学问为基础的治学宗旨”不正确,文章只是说西游回来的陈寅恪很重视东方学,明确主张中国学术“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没有提及以民族学问为本的问题;E项“这是陈寅恪治学不甚严谨导致的结果”评价不准确,文章通过书籍烧毁丢失说明了他日后的学术研究的困难,“将主要依靠记忆了”,对其治学态度没有批评之意。)15(2)文中有几处写到陈寅恪的眉眼?请你找出来,结合文章分析这些描写为我们勾勒出陈寅恪怎样的内心世界?(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文中有三处写到陈寅恪的眉眼:第一处是“过去陈寅恪上课讲到深处,会长时间紧闭双眼,但他盲后,永远睁大着眼睛讲课,目光如炬”;第二处是吴宓日记中描述自己拜访陈寅恪时对他的印象:“寅恪兄双目全不能见物,以杖缓步……眉目成八字形”;第三处是陈寅恪“弥留之际,他一言不发,只是眼角不断流泪”。(每点1分,共3分)这三处肖像描写,为我们勾勒出一个学者丰富的内心世界:他享受沉浸在思考中的专注忘我;对于真理和学问有着不惧病痛的执著和光明如炬的洞悉;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两样东西就是视若生命的学问和生命,在永别之际,他用无言和眼泪向一切做了告别,病痛、难舍、痛苦、落寞、留恋等诸多情感都包含在默默的泪水中,感伤凄凉。(每点1分,共3分)(3)文中共写了陈寅恪的几件事情?(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作者主要写了陈寅恪的七件事情:①被梁启超力荐担任国学院导师;②主张中国学术要吸收外来学说;③在丢书没有参考书籍的情况下带病坚持完成两部中古史名著;④病中口述撰写《论再生缘》;⑤拒绝中国科学院拟请他出任历史研究所二所所长的邀请;⑥夜候友人吴宓并赠送《论再生缘》油印本;⑦75岁完成《柳如是别传》(4)请联系当今现实生活,谈谈你对陈寅恪“读书治学,只有挣脱了世俗概念的桎梏,真理才能得以发扬”这一主张的理解。(8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①陈寅恪是一个视学问如生命的学者,中国科学院拟请他任所长,这是对他潜心做学问的能力和价值的认可,也是一种荣誉。很多学者穷其一生追求如此殊荣,但陈寅恪选择了拒绝;②在荣誉面前,他选择了坚守宁静淡定的内心,将精力全部放在学术探究上,这种宠辱不惊的执著专一冷静,为他早日掌握并拥有真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③陈寅恪这种甘坐冷板凳、不羡功名的心境,对当今社会学术界个别学者内心浮躁、急于求成的现象是一种教育,一种启发,我们只有挣脱世俗对成功的功利定位,才会找到真理。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历时一个半小时,这位公安机关最高首长心平气和,从容淡定,对记者提出的问题有问必答,娓娓道来,其朴实真挚如春风化雨。B.对于这10元钱的押金,也有市民不以为然。“押金而已,又不是不退,没啥大惊小怪的。或许,大家不理解的是他们为啥要采取这种形式。”市民宋女士说。15C.小时候被溺爱,长大后不学无术,甚至胡作非为,出生在一家珠宝世家的张某被无奈的父母扫地出门。D.机关干部要走入基层,通过群众的口、群众的眼发现干部自身存在的问题,对工作中发现的盲点、空白点等不到位的问题要立即补敝起废,并反思自身责任。【答案】 C(A项,春风化雨:适宜于草木生长的风雨,比喻良好的教育。用于此处不合语境。B项,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多含轻视意)。应改为“不以为意”。D项,补敝起废:修整破旧的东西,起用废弃的东西。比喻恢复旧的制度。可改为“补偏救弊”。)14.下列文学常识说法有误的一项是(3分)(  )A.契诃夫是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之一,另外两个是美国的欧·亨利和俄国的屠格涅夫。B.沈从文的代表作《边城》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表现自然、民风和人性的美。C.陶渊明诗文的艺术特点是平淡自然。D.“初唐四杰”是王勃、卢照邻、杨炯、骆宾王。【答案】 A(三大短篇小说巨匠是:契诃夫、欧·亨利和莫泊桑。)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中国古典美学讲究和谐。__________,可高度概括为阴阳统一,刚柔统一。__________,而强调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感统一。__________,所以又称之为“中和”,__________。__________,孔子观东流之水,喟然长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①这种和谐由于做到恰到好处②“中”,恰当之谓也③和谐不是同一重复,而是众多因素对立的统一④中华民族十分重视天人合一之美⑤这种统一不强调部分与部分或部分与整体之间的统一A.③④⑤②①    B.④①②③⑤C.④⑤③①② D.③⑤①②④【答案】 D16.根据所提供语段的意思,在下面的横线处填上一句话,要求能解释“真正的享受”,不超过30字。(5分)15怎样才算真正享受人生呢?对此就不免见仁见智了。依我看,我们时代的误区之一是把消费当作享受,但其实两者完全不是一回事。我并不想介入高消费能否促进繁荣的争论,因为那是经济学家的事,和人生哲学无关;我也无意反对汽车、别墅、高档家具、四星级饭店、KTV包房等等,只想指出这一切仅属于消费范畴,而奢华的消费并非享受的必要条件,更非充分条件。当然,消费和享受不是绝对互相排斥的,有时两者会有重合。但是,它们之间的区别又是显而易见的。走马看花式的游览景点只是旅游消费,陶然于山水之间才是大自然的真享受;用电视、报纸、书籍解闷只是文化消费,启迪心智的读书和艺术欣赏才是文化的真享受。要言之,真正的享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有心灵参与的,其中包含了所谓“灵魂的愉悦和升华”的因素。或:与金钱(物质)不成正比,而与审美、启迪心智等因素有关。(解答此题,首先要通读所给文段,找出文段中的关键信息〈“但是”之后的语句〉。其次要对找出的关键信息进行分析,并用简洁、明确的语言加以概括。)17.根据下面示例,从所提供的词语中任选三个,各写一句话,要求句子格式及表意逻辑要同例句相同。(6分)例句:啄木鸟:虽然也凭一张嘴吃饭,但是从来不说空话。提供词语:蜘蛛、蜜蜂、蝴蝶、猫头鹰、乌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蜘蛛:虽然天天在织网,可从不搞裙带关系。(2)蜜蜂:有刺不假,却从不滥用权力。(3)蝴蝶:虽然飞来飞去传粉,却去不掉拈花惹草的坏名声。(4)猫头鹰:虽是昼伏夜出,但绝不干见不得阳光的事。(5)乌鸦:虽是全身乌黑,却有一颗求真的红心。(以上答案仅供参考,强调逻辑关系的转折引喻,强调事物特征的类比联想即可)六、写作(60分)18.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一个富人去请教一位哲学家,问为什么自己有钱以后很多人不喜欢他了。哲学家将他带到窗前,问:“向前看,你看到了什么?”富人说:“我看到外面有很多人。”哲学家又将他带到镜子前,问:“现在你又看到了什么?”富人回答:“我自己。”哲学家一笑,说:“窗子和镜子都是玻璃做的,区别只在于镜子多了一层薄薄的白银。但就是这一点儿银子,便叫你只看到自己而看不到别人了。”请以“看到自己与看到别人”为话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写作指向】15材料告诉我们:在物质利益面前,既要看到自己,又要看到别人,更要想到绝大多数人的利益和民族利益。对一个人而言,大到人生,小到生活中的小事,看到自己的同时也看到别人,具有提升人生境界的积极意义。就小的方面来说,如学习书法,学习之初,多看别人的字,打好基础,达到一定程度后,就要看到自己,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字,这样才能有更好的成绩。因为此题是一道“关系型”的题目,应注意辩证分析,多角度考虑问题。最佳立意是既看到自己,又看到别人,放飞心灵,取长补短,提升自己,不断超越,最终实现自身的蜕变。【佳作赏读】为内心开扇小窗一间小小的房,周围厚厚的墙,中间没有任何思想,或纯洁的,或龌龊的,统统没有。或者说,那时根本没有关于纯洁、龌龊的概念,那就是初生的你心里的景象。后来景象的不同不过在于你后天的装修罢了。王羲之感叹: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我想他指的那些人为自己的心房安上了一扇门。关上门,门里只有自己,或孤芳自赏,或黯然神伤:怕一打开门,所有的空间就全部给了别人。敢问:“何处是自己心灵的归宿?”那么,何不为自己的内心打开一扇小窗?心有小窗,便会有阳光进来,带上些花香或是温情,让自己不会远离社会这个大家庭。看到别人的优点,我们报以赞叹或是欣赏;看到别人的缺点或是社会的污浊,我们真诚指出并给予帮助,让他人或社会更美好。心有小窗,便会有自己的思想储存,我们便有了属于自己的天地。在那里清静地审视自己。我们判断,我们挑选,不断地经营自己的心灵,容许窗外的人对自己作出不论是公正或是不公正的裁判。时刻相信,不论当时人们如何评价,历史总会对我们作出最公正的评定。看到自己、看到别人,门里窗外,竟是如此的不同。心中安小窗,活出真的自己。打开内心的那扇小窗,看到别人,提高自己;帮助别人,升华自己。李煜,一个失败的君主,却也是一个成功的词人。一扇门将成功与失败的界线分得如此明了。曾几何时,雕栏玉砌,宝马香车,便爱一晌贪欢、香气满路。却不知将自己的心灵之窗打开,审视民生疾苦。偏落得旧时天上,此刻人间,空对“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愁绪,怅看流水、落花、春去。若后主心开小窗,心系民生,宵衣旰食,我想,李煜的形象将不再是一种有着残缺的美。聚散有道,义利兼能。五星和紫荆维系他一生的光荣。生于忧患,以自强不息成就人生传奇。逝于安乐,用赤诚赢得生前身后名。他就是感动中国的慈善家霍英东。他有这样的财富观:民族大义高于金钱,赤子之心胜于财富。他有这样的境界:达则兼济天下。抛却心门,守护心窗,他看到了自己,使自己从一贫如洗到家财万贯,他心房溢满的是自强;同时又看到别人,毫不吝啬自己的一切,用同情与善良使自己更加充实。15也给自己内心开一扇小窗吧!看到自己的同时别忘看到别人;关注别人的同时也给自己一个挥洒与宁静的空间。【名师点评】本文标题运用比喻的手法,既彰显了“看到自己的同时又要看到别人”的主题,也调动了读者的阅读兴趣,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开篇同样设喻,道出人出生时如同一间空房子,后来的变化是由于个人发展的不同,可谓巧妙。接着引用王羲之的观点,进一步强调人应该为自己的内心打开一扇心窗。然后从人生、历史的高度重申观点,并引用李煜、霍英东反正两方面的例子来进一步论证论点。最后点题。整篇文章最突出的优点是思路清晰,内容有一定的深度,语言也有一定的文采,不足之处是个别语言略显晦涩。15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2-08-25 22:32:42 页数:15
价格:¥3 大小:33.92 KB
文章作者:U-336598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