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登录
字典
词典
成语
近反义词
字帖打印
造句
组词
古诗
谜语
书法
文言文
歇后语
三字经
百家姓
单词
翻译
会员
投稿
首页
同步备课
小学
初中
高中
中职
试卷
小升初
中考
高考
职考
专题
文库资源
您的位置:
首页
>
试卷
>
高中
>
语文
>
山西识亭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山西识亭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资源预览
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侵权申诉
举报
1
/16
2
/16
剩余14页未读,
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充值会员,即可免费下载
文档下载
山西省范亭中学2022-2022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本试题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个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社会治理智能化,就是在网络化和网络空间基础上,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重构社会生产与社会组织彼此关联的形态,使社会治理层次和水平得到提升,使治理过程更加优化、更加科学、更加智慧。要在促进大数据与社会治理深入融合中提升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我们就必须准确把握“互联网+”时代社会治理创新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并充分应用好大数据资源。社会治理内嵌于社会结构之中,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社会治理的对象、主体也必然发生相应的变化。一方面,当前社会治理所服务的对象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具体表现为:社会阶层结构出现新老演化,人口的年龄结构、素质结构和空间分布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动,老龄化社会加速到来,受过高等教育或拥有专业技能的群体日益扩大,家庭结构呈现规模小型化、类型多样化特征,社会流动性不断增强,跨地区流动已成为常态,越来越多的人口向大城市或中心城镇集聚。特别是思想活跃、利益诉求多样的新兴社会阶层对创新社会治理提出了很多新课题。另一方面,参与社会治理的主体,也从政府单一主体过渡到一个由政府、非政府纽织、公众个体等构成的行动者系统。这些变化迫切需要提升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也为社会治理智能化创造了良好条件。智能化意味着精准分析、精准治理、精准服务、精准反馈。各类社会治理主体通过获取、存储、管理、分析等手段,将具有海量规模、快速流转等特征的大数据变成活数据,广泛应用于社会治理领域,更好地服务不同社会群体,将成为政府和社会组织实施智能治理的重要法宝。-16-\n长期以来,社会治理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风险的不可控性和难以预见性。现代社会处于信息化和网络化复杂交织的图景之中,与我国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背景相叠加,使现代社会治理呈现出新特征。总的来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形势是严峻复杂的,表现为短期矛盾和长期矛盾叠加、结构性因素和周期性因素并存、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特别是我国基层社会治理体系较为薄弱等等。以往,政府对经济、社会进行研究的实证数据,主要源于抽样调查数据、局部碎片数据、片面单一数据,有时甚至基于理论和经验假设,具有较大的局限性和模糊性。大数据技术能够通过交叉复现、质量互换、模糊推演等手段有效提升整合各方面数据资源的能力,使政府决策的基础从少量的“样本数据”转变为海量的“全体数据”,为有效处理错综复杂的社会问题提供新的可能性。(摘编自杨雅厦《应用大数据提升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项是()(3分)A.人口的社会流动性不断增强,主要表现为高学历或高技能人口向大城市或中心城市集聚。B.新兴社会阶层对创新社会治理提出了很多新课题,因而他们思想活跃、利益诉求多样。C.以前,政府是社会治理的单一主体;现在,政府只是参与社会治理的众多主体之一。D.当前社会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复杂交织,使我国现代社会治理呈现出新的特怔。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开头简要地说明了实现社会治理智能化的基础、方法和要达到的目标,及其要求。B.第二段分析了社会结构和社会治理的对象、主体的变化,论述了社会智能化治理的可行性。C.第三段阐明智能化的精准特点,论述了广泛应用活数据服务社会对智能治理的重要意义。D.文章最后通过对比论证,论述了大数据技术为社会智能化治理提供了新的可能性。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目前社会治理还没有达到智能化,是因为现有的网络化和网络空间,不能使社会生产与社会组织彼此关联在一起。B.只有准确把握“互联网+”时代社会治理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并充分应用好大数据资源,才能提升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C.以往,政府对经济、社会进行研究的实证数据具有较大的局限性和模糊性,这给解决错综复杂的社会问题带来了障碍。D.如果能扭转我国基层社会治理体系较为薄弱的现状,就有可能使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严峻复杂的形势有所好转。(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个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头像林斤澜画家老麦气色红润,为人圆通,又走好运,同行拿“脉通”来开玩笑,老麦索性拿“-16-\n麦通”当了笔名。这天他从人民礼堂出来,手提包里装着刚得的奖品。他骑上车,美滋滋地回味着……老麦的确好运道,十年浩劫没有伤着元气,眼下又青云直上。前年画了张武斗场面,闯了“禁区”,热辣辣得了奖。去年评奖说要点叫人愉快的,他就画了张五只小猫,像小孩子那样互相抓挠着,鲜活极了。今年得奖的是“夜行军”:一个十几岁的女兵,军帽下边戳着两根辫橛子,背一把二胡。革命传统教育、军事题材,一下子名列前茅……怎么拐到胡同里了?呀,梅大厦!十分熟悉又经常想不到的名字跳了出来。再拐两个弯不就到梅大厦家了吗?这位姓梅的跟老麦是老同学,学的是雕塑。三年了,老麦忙于来信,来访,来约稿;梅大厦却连逢年过节都没露过面。他在干什么?美术界不大听说他的名字了。老麦把车推进一个没有门扇的门洞,叫道:“梅大厦!”就听见屋里叫:“吃饭没有?正好,给你下挂面。”三年不见,劈头还是三十年前穷学生的口吻。老麦进里屋坐下——只有里屋才有凳子。除了角落的单人床,屋里全是架子,架子上全是雕塑。梅大厦头发花白、乱蓬蓬的,细眼睛挂红丝,小个子还驼点儿腰。只有两只手肌肉鼓胀,是灵活的年轻的手。趁这年轻的手专心地下挂面,老麦把架子浏览一番。书架上是陶瓷,有的古色古香,有的土里土气,造型、使釉、神态,都着力继承民族传统。货架上是石雕,显然追求现代派的表现方法。钉起来的架子上,全是木雕,有的还是半成品,看来都是近作了。老麦行家的、安闲的、挑剔的眼光不安起来了。这些木雕不是从庙堂、寺院的雕塑里来的吗?不是从民间的泥娃娃、面人儿脱胎的吗?可是又吸收了外国现代方法呀!这么个杂院的破屋,这么个泥瓦匠般的老同学,有探索,有创造……老麦看见书架顶板上撂着一个女兵,辫橛子,身背二胡,军帽上肩膀上落了不薄的尘土……这个烧瓷女兵是三年前见过的,和自己的画稿有没有关系呢?倒也难说。不过,平心而论,这个女兵是一般化的,自己画的那个有个性,有人物的心灵……老麦吃着面,斟酌着说:“得有个人照顾了!”“我没有时间。要命的是,我那几年只做了几件,你看——”梅大厦指一下那个一身尘土、背着二胡的女兵,“现在看都懒得看一眼,这么不经看。”老麦心里一沉,但又平和地说:“你这个女兵是一般化了些。”梅大厦走到货架前,年轻的手倏地转到一块淡绿的玉石上。“漂亮吧?从人家废料堆里捡的,我小心极了,耐心极了,慢慢磨出来的。你看,春天了,叫太阳晒化了,摊在淡绿的水面上,身底下的颜色,是水……”老麦这才领悟,这是一只白天鹅。长长的脖子弯弯地贴在背上,是刷洗羽毛?是刚从梦中苏醒?是尽情享受大地春回?……不觉叹道:“-16-\n可惜,这些东西眼前是无名无利。”“管那个做什么。”梅大厦两手一拍,劳动布的工作服飞起粉尘。“现在是我一生工作最好的时候。思想上自由,生活上自由,艺术上我觉着看得见自由王国了。”梅大厦细小挂红丝的眼睛,闪着一种不那么正常的光芒。老麦暗想:这样的光芒自己是没有的,不,是自己欠缺的。梅大厦的手往钉起来的架子上一排排黄杨木人物那里扫过去,好像将军指点他的士兵。老麦的眼睛顺着他的手,停在了一个不大的头像上。这是一块黄杨树顶,留着原树皮,只上尖下圆地开出一张脸来。原树皮就像头发,脸是少妇型长脸。老麦立刻看出来,那比例是不写实的。头发下边露出的尖尖脑门,占全脸的三分之一。弯弯的眉毛,半闭的眼睛,从眉毛到眼睛,竟有一个鼻子的长度。端正的鼻子、紧闭的嘴唇是写实的。没有这样的脑门和这样长长的眼皮,仿佛思索盘旋不开。哦,头像,是沉思的老树的精灵。老麦再看看那些陶瓷,那些玉石,更加明白老同学在着力于民族传统之后,追求现代表现之后,探索着一个新的境界。他感叹:“三年不见,你的进展很快呀!”梅大厦细小挂红丝的眼睛里,射出了光亮。“就是要做,赶紧做,现在是我一生最好的时候。”梅大厦年轻的手,抓着花白衰老的头发,扯了两扯。老麦坐不住了,心思活跃,想为梅大厦另找一处房子,想请一些专家来,想组织一个像样的展览会……老麦骑上车,为自己的发现和将要实现的计划兴奋起来,胡同里,他把铃铛打得山响。(有删改)4.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梅大厦的全部精神特征就表现在一个“痴”字上,对他所献身的艺术事业的一片痴情、忠贞不渝、甚至“舍生忘死”。B.小说写了老麦和梅大厦之间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但善于捕捉人物心理的微妙变化,文笔细腻而深刻。C.小说细节描写细腻传神,梅大厦蓬勃的艺术创造力就是通过他那双年轻灵活、肌肉鼓胀的手表现出来的。D.小说的情节非常简单,却是作者苦心提炼和精心安排的,自然而然地凸现了两个对比鲜明的人物形象,体现了作品关于人的唯利是图的本性的反思主题。5.小说第三段写了老麦的“好运道”,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16-\n6.小说的主人公是谁?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具体理由。(6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个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材料一:手机阅读62.21分钟微信阅读22.63分钟2022年我国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8.4%,较2022年上升了0.4个百分点。从阅读量来看,2022年我国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58本,与2022年相比增加了0.02本,但对比2022年的4.77本还有微弱下降。报纸和期刊阅读量分别为54.76期和4.91期,与2022年相比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网络阅读54.84分钟移动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为人们提供了“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内容”的阅读环境,随着生活节奏加快,数字阅读已成为人们在碎片化时间重要的阅读方式。据林克艾普大数据,2022年至2022年,我国国民人均电子书阅读量分别为2.35本、2.48本、3.22本和3.26本,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受数字媒介迅猛发展的影响,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较2022年的58.1%上升至64.O%,提升了5.9个百分点,其中,手机阅读增速最快。据统计,2022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每天手机阅读时长为62.21分钟,比2022年的33.82分钟增加了28.39分钟。这是历次统计中首次日均手机阅读时长超过1小时。数据监测发现,纸质出版物阅读仍是国民倾向的阅读方式,而年轻人则更倾向于数字化阅读形式。在数字化阅读用户中,90后成为了绝对的主力军,占比达到53%;80后以22%的占比紧随其后;其他年龄层占比25%,可以预见的是,未来OO后的数字阅读潜力还有很大的发掘空间。 (摘编自林克艾普公司《2022年最新国人阅读大数据分析报告》)材料二:2022年,我国15岁及以上人口的识字率较2022年增加了3.48个百分点,基础教育进一步普及,人口识字率持续上升;2022年6岁及以上人口中,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口较2022年上升4.97个百分点,高等教育发展有效提高了国民综合文化素质。-16-\n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每年组织实施全国国民阅读调查,并发布《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对国民图书阅读量、阅读习惯、数字阅读发展趋势等进行统计研究。近5年来,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与年均图书阅读量均稳步上升,2022年人均图书阅读量4.56本、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8.00%,反映了随着消费结构升级、居民收入增加、受教育程度提高,国民逐渐养成阅读习惯,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支撑图书市场稳步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人均读书数量较低,发达国家不仅以经济手段支持图书产业发展,也通过多种途径营造社会读书氛围,如韩国颁布《读书振兴法》、美国颁布《卓越阅读法》,从立法层面鼓励读书。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国民阅读习惯的养成与深化,中国图书市场有进一步的增长空间。(摘编自《2022-2022年中国图书零售连锁市场供需预测与投资战略研究报告》)材料三:2022年我国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58本,这其中还包括教材教辅。而据不完全统计,犹太人以64本的年人均阅读量雄踞世界首位。日本、法国、韩国的人均阅读读书量分别为40本、20本和11本。与日韩等国相比,我国纸质图书平均阅读量差距不小。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大原因是,确实没时间读书,首份《中国国民休闲状况调查报告》显示,中国人每天用于休闲的时间仅3.156个小时,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18个国家平均值5.736小时,而中国人工作的时间则达到9.249小时。有限的休闲时间,国人又大把扔进了应酬、交际中。相对于其他国家,我们中国人工作强度是全世界最大的。此外,网络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日益增多,快餐化、娱乐化的阅读方式也令人们很难静下心捧一本书细细品味。当然,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应试教育影响,从小学到大学,被强迫学习,读死书,导致很多人对读书都很抵触,甚至害怕读书。(摘编自天下趣事网《2022年中国人读书数据》等)7.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3分)A.根据材料一,虽然纸质出版物阅读仍是国民倾向的阅读方式,但数字化阅读更受年轻人的喜爱,数字化阅读将会取代纸质化阅读。 B.根据材料一,2022年成年国民人均每天手机阅读时长相比2022年增长了接近一倍,是历年统计中首次日均手机阅读时长超过1小时。C.材料二认为,阅读习惯的养成与深化取决于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国民不断增长的阅读消费需求将支撑图书市场进一步发展。D.材料三认为,我国国民纸质图书人均阅读量比日韩等国少的最直接原因,是中国人的工作强度全世界最大,导致国民没有时间读书。-16-\n8.下列针对三则材料的理解和分析,合理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显示2022至2022年,我国国民阅读方式中,纸质图书的阅读量呈逐年下降的趋势,而电子书的阅读量呈逐年增长的趋势。B.材料一显示,2022年手机阅读增速最快,这一趋势与人们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内容”阅读的倾向一致。C.材料三显示我国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中还包括了对教材和教辅的阅读,这充分说明了我国广大中小学生对课外阅读的抵触。D.三则材料从不同角度对我国国民的阅读情况进行了分析,都认为我国国民的阅读情况虽和发达国家相比有差距,但会越来越好。9.请你对提高我国国民阅读量提出两条合理建议,并结合材料简要阐述。(6分)二、古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个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李鸿章,字少荃,安徽合肥人。父文安,刑部郎中。鸿章,道光二十七年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从曾国藩游,讲求经世之学。咸丰十一年,国藩既克安庆,谋大举东伐。会江苏缺帅,奏荐鸿章可大用,江、浙士绅亦来乞师。同治元年,遂命鸿章召募淮勇七千人,率旧部刘明传等以行。时沿江贼屯林立,乃赁西国汽舟八,穿贼道二千馀里,抵上海,特起一军,是为淮军。外国人见其衣装朴陋,辄笑之,鸿章曰:“军贵能战,非徒饰观美。迨吾一试,笑未晚也。”旋诏署江苏巡抚。美国华尔募洋兵数千,号南路军。学启等将湘、淮人攻南汇,号北路军。四月,贼①悉众战败南路军,华尔弃青浦走保松江。学启将千五百人屯新桥,贼围数十重,蹀尸进。鸿章亲督军来援,贼大奔,解松江围。外国军见其战,皆惊叹。自此湘、淮军威始振。七年,西捻平,加太子太保衔,以湖广总督协办大学士。八月入觐,赐紫禁城骑马。拳匪肇乱,八国联军入京,两宫西狩。诏鸿章入朝,充议和全权大臣,兼督直隶,有“此行为安危存亡所系,勉为其难”-16-\n之语。鸿章闻警兼程进,先以兵剿畿甸匪,孑身入京,左右前后皆敌军,日与其使臣将帅争盟约,卒定和约十二款。大乱之后,公私荡然。鸿章奏陈善后诸务。开市肆,通有无,施粥散米,中外帖然。积劳呕血薨,年七十有九。事闻,两宫震悼,锡祭葬,赠太傅,晋封一等侯,谥文忠。及八国定盟其使臣大将多后进视鸿章皆丈人行也故兵虽胜未敢轻中国。自壮至老,未尝一日言退,尝以曾国藩晚年求退为无益之请,受国大任,死而后已。马关定约还,论者未已,或劝之归。鸿章则言:“於国实有不能恝②然之谊,今事败求退,更谁赖乎?”其忠勤皆类此。既平大难,独主国事数十年,内政外交,常以一身当其冲,国家倚为重轻,名满全球,中外震仰,近世所未有也。生平以天下为己任,忍辱负重,庶不愧社稷之臣;惟才气自喜,好以利禄驱众,志节之士多不乐为用缓急莫恃卒致败误疑谤之起抑岂无因哉 (节选自《清史稿•李鸿章传》)【注】①贼:太平军。②恝(jiá):忽视,不在意。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志节之士多/不乐为用/缓急莫恃/卒致败误/疑谤之起/抑岂无因哉B.志节之士多不乐为用/缓急莫恃卒/致败误/疑谤之起/抑岂无因哉C.志节之士多不乐为用/缓急莫恃/卒致败误/疑谤之起/抑岂无因哉D.志节之士多不乐为用/缓急莫恃/卒致败误/疑谤之起抑/岂无因哉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庶吉士,中国明、清两朝时翰林院内的短期职位。在通过科举考试中进士的人当中选择有潜质者担任,为皇帝近臣,负责起草诏书,有为皇帝讲解经籍等责。B.“署江苏巡抚”的“署”,即署理,凡官员出缺或离任,某人代理、暂任或试充其官职,是为署某职。与“署”此义相同的还有“假”“权”“摄”“守”等。C.“加太子太保衔”中的“加”,是指“加官”,即于原有官职外,兼领的其他官职,以示尊崇。如北宋蔡京,本职为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右相),加太师衔。 D.社稷,分别是谷神和土神。由于古时的君主为了祈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每年都要到郊外祭祀此二神。社稷也就成了国家的象征。后来人们就用“社稷”来代表国家。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16-\nA.李鸿章胆气过人。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太后、皇帝西逃,李鸿章以直隶总督、议和全权大臣的身份“单刀赴会”,在虎狼环伺的绝境中为国家争取最后的利益。B.李鸿章文武双全。道光二十七年中进士后,因颇具潜力而入馆阁修文。后更受曾国藩提携,建立淮军以安天下。自此发迹,甚为朝廷倚重,得以叱咤军政两界。C.李鸿章忠义立世。他不计较个人的得失,不耽于名节之毁誉。故虽为汉人,却深受倚重,在满清朝廷大权独揽。同时也招致志节之士的嫉妒与掣肘,导致很多事情被耽误。D.李鸿章行事务实。淮军初建,器物寒陋,甚为外国人所讥。然其着力于根本,攻杀骁勇,战绩斐然,一战使洋人刮目相看;八国联军退去后,他恢复秩序,安济百姓。1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军贵能战,非徒饰观美。迨吾一试,笑未晚也。(2)学启将千五百人屯新桥,贼围数十重,蹀尸进。(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个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东都送郑处诲校书归上都[注]杜牧悠悠渠水清,雨霁洛阳城。槿堕初开艳,蝉闻第一声。故人容易去,白发等闲生。此别无多语,期君晦盛名。【注】太和九年,杜牧被授任监察御史,分司东部,八月赴东都洛阳上任。因此逃过了十一月的甘露之变的险恶风波。此诗作于他到洛阳上任后的第二年。郑处诲:太和八年登进士第。上都:今陕西西安。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标题点明送别地点、对象及其归处,首联扣题交代送友的地点与环境。B.“悠悠”“清”写出渠水之绵长、清澈,“雨霁”点出雨后洛阳城风景的宜人。C.颔联中“初”“第一”呼应“霁”字,突出景之清丽,表达了诗人归隐之念想。D.颔联分别从视觉与听觉角度写景,叶落、花开、蝉声点出时序变换,为颈联伏笔。15.诗的颈联、尾联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16-\n(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1)“日暮途穷”大概是人生的大悲,很多诗人也会在不得志时痛苦、悲叹,李白《行路难》中便展现了这种无法前行的痛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杜牧的《阿房宫赋》中写到秦的挥霍无度,将剥削来的钱财像泥沙一样地浪费掉,揭露和控诉了秦这种自私无道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陶渊明《饮酒》中写出作者恬淡闲适的心境和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组是()(3分)①改革开放初期,受利益驱使,市场乱象丛生,不少商人拿仿冒品来鱼目混珠,欺骗不知情的顾客。②近日,近百位著名学者为打造一个创新型学科“少林学”的体系架构而纵横捭阖,就少林文化传承与建设现代和谐社会、少林学的内涵与外延等四个主题进行了7场深入广泛的研讨。③互联网时代,社会飞速发展,创客辈出,越是在这种时候,我们越要登高自卑,脚踏实地。④读者欣赏作品清新的故事,却忽略了蕴藏的热情;欣赏文字的朴实,却忽略了作品隐伏的悲痛,这种行为实际上近于南辕北辙。⑤那时候,知识的总量还没那么大,如果一个人目不窥园几十年,他就可把所学的那个专业全部拿下。⑥求学期间,他春风得意,事事顺心,没料到踏入社会后,几桩生意下来,就被骗得血本无归,于是他总是感叹遇人不淑,命途多舛。A.①②⑥ B.①③⑤ C. ②④⑤ D.③④⑥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16-\nA.汉学,不仅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桥梁,而且是其反观自身的镜子;既能发现自己的优缺点,又能了解自己在世界文化生态中的位置和价值。B.5G时代将是物联网时代,而智能家居必然是重中之重。毕竟,通信技术的发展目的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人们更加智能、便携地生活。C.名气、地位、财富等让人利令智昏,不少人为之铤而走险,走上了违法犯罪道路。所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是必不可少的。D.在网络时代,言论自由得到了技术的保障,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记者或编辑,在网络这一新的言论空间中发言。19.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3分)A.拙著《写在高三》已由云南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明年二、三月份便会陆续惠赐各位亲朋师友。B.本人才疏学浅,研究过程中常有绠短汲深之感,因而书中疏误不少,敬请读者谅解并能不吝指正。C.2022年我乔迁新居,秦老师前来做客时,特赠裱制精良的对联一幅为我补壁,我至今仍旧珍藏。D.自上一篇论文发表以后,你并未停止相关研究,勉力续貂,又见一篇论文发表,实在可喜可贺。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6分)技术是艺术生产的组成部分,艺术的创作与传播离不开技术的支持。但即便如此,①。《史记》《红楼梦》等之所以成为经典,②,而不是因为书写于竹简或者印刷在书本里。然而,今天,技术的日新月异造成了人们对技术的盲目崇拜,以至于许多人没有察觉艺术生产正在出现一个颠倒:③,艺术更像是技术发明力图开拓的市场。-16-\n21.下面是记者采访法国某喜剧导演的部分内容,请根据该导演的回答,补写出记者的提问内容。(5分)记者:(1)(不超过40个字)导演:我的想法一直以来都是一样的,就是要娱乐观众,让他们度过一段美好的时光,让他们走出影院时能有个好心情。记者:(2)(不超过40个字)导演:我完全同意这个观点,我也不是每次都能做到。这很神奇,因为总是有意外。我发现有时一个“一般般”的笑点效果特别好,而有些我认为“非常搞笑”的笑点,观众却反响平平。所以,我完全同意中国导演所说的,观众能否对笑点产生共鸣,是个神秘的未知。四、作文(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小区里,几个刚上一年级的小朋友,一边晒太阳,一边比赛背诵《弟子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孩子们鼓起小脸认真背诵经典的样子很动人。当孩子们的父母来招呼孩子们回家吃饭时,不愿回家的孩子使出了各种办法与伎俩,有的与父母拉扯,有的大声呵斥父母,有的甚至在地上打滚抗议……这则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思考?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16-\n范亭中学高三第二次月考试题参考答案1.C(A“主要表现为高学历或高技能人口向大城市或中心城镇集聚”表述不准确.原文说“社会流动性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人口向城市或中心城镇集聚”,并未说明主要是高学历或该技能人口在流动。B项,强加因果关系.D项,表述不全面,“使我国现代社会自立呈现出新的特征”的原因,除了“当前社会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复杂交织”以外,还有我国正处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时期)2.B(“论述了社会智能化治理的可行性”不准确,主要是论述了提升社会治理智能化的迫切性)3.A(“不能使社会生产与社会组织彼此关联在一起”错。原文说“重构社会生产与社会组织彼此关联的形态”,即现有的社会生产与社会组织是彼此关联的,“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只是“重构”)4.D(“体现了作品关于人的唯利是图的本性的反思主题”错误,这篇小说的主旨是关于知识分子的反思主题,提出了艺术家如何面对世俗社会,如何坚守艺术信念的问题。)5.①为下文的情节展开作铺垫,使小说的结构完整;②补充叙事,深入介绍老麦其人,丰满老麦的人物形象;③深化主题,与梅大厦的艺术追求形成对比,引人深思。(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6.观点一:是雕塑家梅大厦。①题目是“头像”,而“头像”是梅大厦的作品;②写老麦是为了和梅大厦形成对比,表明作者的感情倾向;③塑造梅大厦的形象,使小说的主题得到深化。观点二:是画家老麦。①小说从老麦的视角来写,老麦言行贯穿全文;②梅大厦这一形象是由老麦引出的;③写梅大厦,是为了突出老麦对自身的反思,深化主题。(分析合理充分6分。若答二人皆为小说主人公,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7.B(A.“数字化阅读将取代纸质化阅读”文中没有根据;C.“取决于”的说法绝对。D.“最直接原因”错误)8.B(A.纸质图书2022年的阅读量高于2022年;c.“抵触”一句分析不恰当;d.“都认为”错误,材料一并没有和其它国家进行比较。同时,材料三没有任何信息表明“越来越好”。)9.答案示例:①制定我国的《阅读法》,从立法角度保障国民的阅读时间和阅读权利,鼓励国民读书。从材料看,发达国家通过立法途径促进全社会阅读氛围,如韩美均颁布读书法,这值得我们借鉴。,而从现实环境看,我国尚未就阅读立法,这方面的空白需要填补。②-16-\n大力发展教育,进一步养成和深化国民的阅读习惯。从材料看,普及基础教育,提高国民识字率,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对国民的综合文化素质提高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且我国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还包括教材和教辅,如能在这方面下功夫,充分利用好教材、教辅的作用,会更有利于阅读的推广与深化。(答出一点3分;建议2分,结合材料阐述1分。如从其他角度作答,且能与材料提供的信息结合,言之成理即可)10.C.11.D.社稷,分别是土神和谷神。12.C.志节之士掣肘(以败误家国大事),非缘嫉妒李鸿章权势,而是由于李“惟才气自喜,好以利禄驱众”,志节之士看不上他的作风,故“多不乐为用”。(如翁同龢之流,这是典型的清流误国!)13.(1)军队重要的是能打仗,不只是装饰外观美好。等我试一试,(你们)再笑不迟。(贵,1分;徒,1分;观,1分;迨,1分;句意通顺,1分)(2)程学启率领一千五百人在新桥驻守,贼兵围困了他们数十层,(贼兵)踩着尸体前进。(将,1分;屯,1分;屯新桥,省略介词的状语后置,1分;蹀,1分;句意通顺,1分)文言文翻译:李鸿章,字少荃,是安徽合肥人,父亲李文安,做过刑部郎中。李鸿章,在道光二十七年中进士,先任命为庶吉士,又授予编修官。他跟着曾国藩游学,追求治世的学问。咸丰十一年,曾国藩攻克安庆之后,谋划着要大举进攻东边沿海省份的贼寇。正遇上江苏缺少主帅,就上奏朝廷推荐李鸿章可委以重任,江浙一带的士绅也来请求军队前往。同治元年,朝廷命令李鸿章招募淮勇七千人,率领旧部下刘明传等前往。当时,长江沿岸,贼寇的据点林立,于是租赁了八艘西方国家的汽船,穿行二千余里的贼寇占领区,抵达上海,特别编成一支军队,这就是淮军。外国人看见淮军衣着简陋,就笑话他们。李鸿章说:“军队重要的是能打仗,不只是装饰外观美好。等我试一试,(你们)再笑不迟。”不久,朝廷下诏让李鸿章担任江苏巡抚。美国人华尔招募洋兵几千人,号称南路军;学启等人率领由湘人、淮人组成的军队,进攻南汇地区,号称北路军。四月,贼人(太平军)打败南路军,华尔舍弃青浦逃到松江。学启率领一千五百人驻扎在新桥,贼兵围困了他们数十层,(贼兵)踩着尸体前进。李鸿章亲自率军队支援,太平军被打跑,解救了松江之围。外国军队看见湘军、淮军作战,都很惊讶叹服。从此,湘军淮军的军威大振。同治七年,平定西捻军,加封太子太保官衔,以湖广总督的身份,协助大学士办理政务,八月,(李鸿章)入朝觐见,被特赐在紫禁城内骑马。义和团开始作乱,八国联军入京,太后和皇帝逃跑。下诏让李鸿章入朝,担任议和全权大臣,并兼任直隶总督。李鸿章曾说过“这一去关系到国家的安危存亡,我只好勉为其难”的话。李鸿章接到警报,昼夜兼程赶路。先用兵剿灭了京城附近地区的野匪,-16-\n李鸿章孤身一人入京,前后左右都是敌军,每天都与八国联军的使臣将帅据理力争地谈判,最后签订了和约十二款。大乱之后,官府和民宅被洗劫一空。李鸿章又奏请善后各项事宜。开通市场,进行贸易,施粥散米,京城内外秩序井然。积劳成疾,吐血而死,享年七十九岁。得知此事,太后和皇帝非常震惊,深切哀悼,下旨厚葬,赠太傅,晋封一等侯,谥号文忠。等到和八国联军签订和约时,那些外国使臣大将多是年轻人,都把他看成长辈。所以虽然他们在军事上取得了胜利,但是却不敢轻视中国。李鸿章从年轻到老,没有一天说过要引退,曾经认为曾国藩晚年求隐退,对国家是没有益处的,接受治理大国的重任,只求死而后已。签订马关条约以来,议论的人从未停止,有人劝他退隐。李鸿章说:“对于国家,绝对不能有任何轻视的意思,如今局势颓败,我请求引退,国家还能依靠谁呢?”他的忠诚勤勉都像这样。平定大乱之后,独自主持国家大事几十年,无论内政还是外交,常常以一己之身经受冲击,朝廷非常倚重他,名声传遍全球,中外人士都敬仰他,是近代所没有过的。一生都把天下苍生的安危作为自己的责任,忍辱负重,希望不愧对社稷之臣的身份;只有以自己的才气傲人、喜欢用利益俸禄来驱使大家这一点,让那些有大志向和气节的人士不乐意被他所用,遇到紧急情况时,没有可以依靠的人,最终导致失误或失败。怀疑和批评等舆论的出现,难道没有原因么?14.C试题分析:本题是对诗歌鉴赏的综合考查,主要考查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C项,“表达了诗人归隐之念想”这一分析牵强附会,脱离诗歌的内容实际。15.①颈联抒发了朋友难长守、人生易老的感慨;②尾联表达了对友人的劝勉之情。诗人希望友人隐匿盛名,韬光养晦,抱朴守拙以全身远祸。16.(1)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2)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17.B(①鱼目混珠:拿鱼眼睛冒充珍珠,比喻拿假的东西冒充真的东西。使用正确。②纵横捭阖:纵横,合纵连横;捭阖,开合,战国时策士游说的一种方法。指在政治或外交上运用手段进行分化或拉拢,句中是说少林学者对少林学进行深入广泛的讨论,因此,使用错误③登高自卑:释义:自:从;卑:低。登山要从低处开始。比喻做事情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做事脚踏实地从小事做起。不能误以为看见高山而觉得自己很渺小。使用正确④南辕北辙:心里想往南去,却驾车往北走,比喻行动和目的相反,可改为“买椟还珠”。使用错误⑤目不窥园:形容埋头读书。使用正确⑥遇人不淑:指女子嫁了一个品质不好的丈夫,后泛指结交了不正派的人。使用错误)-16-\n18.D(A.语序不当。应为“不仅是中华文化反观自身的镜子,而且是其走向世界的桥梁”。B.句式杂糅。“目的是……”和“是为了……”两种句式杂糅。C.语意重复。“让人”和“利令智昏”中的“令”重复。)19.(3分)B【解析】A.惠赐:敬辞,应改为“寄奉”。C.乔迁:敬辞,贺人迁居或贺人官职升迁之辞。补壁:谦辞,把作品赠人时用,意为水平拙劣,不足登大雅之堂,就权且给人糊墙。D.续貂:谦辞,比喻拿不好的东西接到好的东西后面,多用于谦称续写别人的著作。20.①技术不能主导艺术②是因为它们的艺术魅力③技术晋升为领跑者21.(5分)(1)导演先生,您拍摄喜剧的初衷是什么?(2分)(2)一些中国导演常说,逗观众发笑是最难的,请问您是否认同这个观点?(3分)22.【分析】材料由两个自然段组成,两个自然段的内容是对比出现的;一方面是孩子熟悉地背诵《弟子规》,内容是孝敬父母;另一方面则是孩子任性刁蛮,毫无礼数。材料的内涵是什么呢?前者是言,后者是行;前者是表,后者是里;前者是学,后者是用;前者是理论,后者是实践;前者是国学繁荣,后者是素质低下;前者是知,后者是行。因此,这则材料立意:应该把道德知识的传承内化为个人行为的养成,也就是道德知识的生活化。-16-
版权提示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其他相关资源
山西识亭中学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山西识亭中学高三地理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山西识亭中学高三化学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山西识亭中学高三物理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山西识亭中学高三英语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山西识亭中学高三数学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理
山西识亭中学高三数学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文
文档下载
收藏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2-08-25 22:51:51
页数:16
价格:¥3
大小:181.92 KB
文章作者:U-336598
分享到:
|
报错
推荐好文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推荐特供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