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登录
字典
词典
成语
近反义词
字帖打印
造句
组词
古诗
谜语
书法
文言文
歇后语
三字经
百家姓
单词
翻译
会员
投稿
首页
同步备课
小学
初中
高中
中职
试卷
小升初
中考
高考
职考
专题
文库资源
您的位置:
首页
>
试卷
>
高中
>
语文
>
福建省龙岩市永定高陂中学2022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练习1
福建省龙岩市永定高陂中学2022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练习1
资源预览
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侵权申诉
举报
1
/19
2
/19
剩余17页未读,
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充值会员,即可免费下载
文档下载
高一(上)语文期末练习《论语》1—10章1、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1)对上面这个选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认为对物质生活不能太讲究,有饭吃、有地方住就行了;而在精神上要不断地追求道德完善。B、在为人处事方面,孔子认为做人要脚踏实地,做事要勤快机敏,说话要谨慎,莫轻率,要经过思考。C、孔子认为在人际交往方面,要接近仁道,不断地匡正自己,使自己成为正人君子,获得生活的满足和精神快乐。D、孔子说的这段话看起来简单,实际上却概括了对君子各方面的要求,这些都学到就能达到儒家精神所要求的境界了。(2)结合上面选段,联系实际,谈谈你对"饭疏食饮水,曲肱(弯着胳膊)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论语·述而》)这句话所表现的孔于思想的理解。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论语·里仁篇第四》)孔子在这则材料中谈到与的关系,是为了阐述什么观点?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题目。(6分)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孟子曰:"曾子养曾皙,必有酒肉;将彻①,必请所与②;问有余,必曰'有'。曾皙死,曾元养曾子,必有酒肉;将彻,不请所与;问有余,曰'亡矣'--将以复进也。此所谓养口体者也。若曾子,则可谓养志也。事亲若曾子者,可也。"(《孟子·离娄》)【注】①彻:通"撤",撤除。②与:通"予",给予。(1)下列对上面两个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认为"养"父母如果缺乏恭敬之心,那与"养"犬马就没有什么区别了。B、在事亲方面,曾子和曾元供养父亲都有酒肉,但孟子对曾子的言行更加肯定。C、孔子说的"是谓能养"的"养",与孟子说的"养口体"的"养"的内涵相同。D、关于如何事亲,孔子比较重视精神上的事奉,而孟子比较重视物质上的供养。\n(2)如何做到"孝"?请结合上面的选文,谈谈你的理解。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颜渊、季路侍①。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节选自《论语?公冶长篇》)【注释】①侍:服侍,站在旁边陪着尊长者叫侍。(1)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愿无伐善,无施劳。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孔子在谈他的志向时,实际上描绘了一个理想的社会。有人认为,这个理想的社会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所描绘的"暮春郊游图"在本质上是相同的。请你为这个观点阐述理由。(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阅读下面二则文言文,按要求答题。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论语·学而》)⑴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非常重视道德实践,强调道德实践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养成良好的道德风尚。B、孔子要求学生"亲仁""近仁",在"亲仁""近仁"的过程中得到"仁者"的关心、爱护、指导和感染,以完成学生自身的"成仁"过程。C、孔子认为只要德的问题解决了,能够处理好各种社会关系了,有没有才华并不重要。D、孔子要求学生在"爱人"的同时也要向对方学习,也要有所收获、有所提高。⑵就以上两章内容,说说孔子是如何看待道德教育和文化教育二者关系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汎①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②\n。"(《论语·学而》)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论语·学而》)注释:①汎:音fàn,同泛,广泛的意思。②文:古代文献。主要有诗、书、礼、乐等文化知识。(1)下列各项中,对选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要求弟子们首先要致力于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这些比"文"更重要。B、孔子认为如果在道德修行之外还有闲暇时间和余力,则用以学习古代典籍,增长文化知识,"文"应该是在道德修养之后才追求的。C、"亲仁"就是"贤贤",就是尊重贤者,就是强调道德修养的重要,道德修养是君子立身行事的根本。D、儒家重视人的道德修为,轻视文化知识的学习,这样的教育观,完全是站在剥削阶级的立场上,为统治阶级服务的。(2)儒家为什么把德摆在比文更重要的位置?请谈谈你的认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有子曰:"礼①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学而》)[注]①礼:在春秋时代,"礼"泛指奴隶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这里的"礼",既指"周礼"中的礼节、仪式,也指人们的道德规范。(1)下列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有子提出"礼之用;和为贵",意思就是说,礼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实现"和"。儒家思想是十分强调"礼"的,而"礼"的运用,又以和睦为贵。这就突出地反映了"和"在儒家思想中的重要地位。B、选段中的"小大由之",是总结上文。这里的"由之"是"遵循这个原则"的意思;儒家认为:"礼"是为了"和","和"最重要,凡事都要讲和谐。C、儒家既强调"礼"的运用以"和"为贵,又指出不能为"和"而"和",要以"礼"节制之,可见孔子提倡的"和"并不是无原则的调和。D、"和"是儒家所特别倡导的伦理、政治和社会原则。儒学"礼之用,和为贵"的思想,表明"礼"的最高境界和最高目标,就是创造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乃至全社会的和谐。(2)孔子也曾说过"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请结合上面的选段,简要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阅读下面《论语》有关选段的内容,回答问题。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选自《论语·里仁》)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选自《论语·里仁》)\n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选自《论语·子张》)⑴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认为君子有高尚的道德,考虑的是国家和社会的大事,小人考虑的只是个人和家庭的小事。B、孔子认为君子在任何的时候都是不能违背仁德的,不论是在最紧迫的时候还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C、孔子认为君子也有犯错误的时候,但是君子的错误如日月蚀,他犯过错,人们看得见;他改正过错,人们都仰望他D、在孔子的心中,君子是应该讲道德的,君子应该考虑的是国家和社会的大事,在任何的时候都是不能违背仁德的。⑵结合上面选段内容,你认为作为"君子"应该有怎样的人格?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题目。孟子曰:"欲贵者,人之同心也。人人有贵于己者,弗思耳矣。人之所贵者,非良贵也。赵孟①之所贵,赵孟能贱之。《诗》云:'既醉以酒,既饱以德。'言饱手仁义也,所以不愿②人之膏粱③之味也;令闻广誉施于身,所以不愿人之文绣④也。"(《孟子·告子上》)【注】①赵孟:春秋时晋国正卿赵盾,字孟。②愿:羡慕。③膏粱:肥肉叫膏;精细色白的小米叫粱。④文绣:古代有爵位的人才能穿有文绣的衣服。(1)下列对上面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子认为人们都有希望尊贵的心理,而且每个人自己都有可尊贵的东西,只不过平时没有想到罢了。B、别人所给予的尊贵,并不是真正的尊贵。一个人要自尊自贵,关键是要知道自己有值得尊贵的东西。C、在孟子看来,厌恶膏粱文绣的生活,安贫乐道,修仁养义,能获得社会广泛的赞誉,才是真正可贵的。D、选段引用《诗经》的话,意在说明拥有仁义道德和好名声就不用羡慕别人的美味佳肴和绣花衣裳。(2)下面选段体现了孔子的什么思想?请结合上面选段谈谈你的理解。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里仁》)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有子曰:"礼①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学而》)[注]①礼:在春秋时代,"礼"泛指奴隶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这里的"礼",既指"周礼"中的礼节、仪式,也指人们的道德规范。(1)下列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nA、有子提出"礼之用;和为贵",意思就是说,礼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实现"和"。儒家思想是十分强调"礼"的,而"礼"的运用,又以和睦为贵。这就突出地反映了"和"在儒家思想中的重要地位。B、选段中的"小大由之",是总结上文。这里的"由之"是"遵循这个原则"的意思;儒家认为:"礼"是为了"和","和"最重要,凡事都要讲和谐。C、儒家既强调"礼"的运用以"和"为贵,又指出不能为"和"而"和",要以"礼"节制之,可见孔子提倡的"和"并不是无原则的调和。D、"和"是儒家所特别倡导的伦理、政治和社会原则。儒学"礼之用,和为贵"的思想,表明"礼"的最高境界和最高目标,就是创造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乃至全社会的和谐。(2)孔子也曾说过"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请结合上面的选段,简要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子曰:"巧言令色,鲜仁矣。"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论语·学而》)(1)下列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做一个有道德修养,有博学多识的君子,这是孔子弟子们孜孜以求的目标。B、孔子认为,作为一个君子,首先要说出自己的观点,然后再去做。C、孔子认为,花言巧语,表现上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其实内心很少"仁"。D、孔子说,古人不轻易说话,更不说随心所欲的话,因为他们怕做不到。(2)在以上材料中,你是如何理解孔子关于言与行的主张。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子夏问孝。子曰:"色难①。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会,先生②馔③,曾是以为孝乎?"(《论语·为政》)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论语·为政》)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肴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注]①色,脸色,此处指好脸色。难,不容易。②先生:先生指长者或父母;前面说的弟子,指晚辈、儿女等。③馔:吃喝。(1)下列对以上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孝敬父母就要不违背他们的意愿,孝敬父母最难做到的是始终心甘情愿,和颜悦色。\nB、孔子要求人们对自己的父母尽孝道,认为孝不是空泛的,父母在世时,与父母相处要依礼而行;父母过世以后,丧祭也应合义合礼。C、父母常常为子女的疾病而担忧。作为子女,更要担忧父母的疾病,尽量减少父母为自己担忧,这也是行孝道。D、孔子认为子女尽孝,就是有事情要替父母去做,有好酒食要让父母先吃,只要他们衣食无忧,就算是行孝道了。(2)孔子认为,孝为人之本。结合上面的材料,联系现实生活,请你谈谈对孔子"孝"的认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颜渊、季路侍。子曰:"盍①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②善,无施劳③。"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选自《论语·公冶长》)【注】①盍(hé):何不。②伐:夸耀,自夸。③施:表白。(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论语》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引导弟子颜渊、子路各自表达他们的志向,而孔子也抒发了自己的抱负,显现了他高尚的人格和宽宏的怀抱。B、师生之间在和谐的气氛下相互学习和砥砺,有切磋,有请益,循循善诱,很自然地呈现出了孔门教与学的情景。C、在师生对话中,三人志愿不同,境界也有高下。子路性情豪爽,讲话鲁莽,只讲朋友义气,境界最为低下。D、相比之下,孔子的志向是希望老年人得到安养,朋友间以诚相待,少年得到关爱,其关注的层面更为广阔,志向更加高尚。(2)在这场师生对话中,颜渊的志向反映了怎样的品格?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颜渊、季路侍,子曰:"盍①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②,无施劳③。"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注】①盍:何不。②伐善:夸耀自己的优点或才能。伐,夸耀。③施劳:张扬自己的功劳。施,张扬、炫耀。(1)对上面这个选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子路的志向是与朋友一起共同享受车马、衣服等物品,即便用坏了也没有遗憾。可见子路性格慷慨豪放。B、颜渊的志向是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炫耀自己的功劳,可见颜渊的性格谦虚谨慎。\nC、孔子的志向是让老人得以安养,让朋友间以诚相待,让年轻的子弟们得到关怀。可见孔子对自己的志向能够实现充满自信。D、孔子及其弟子们自述志向,主要谈的是个人道德修养及为人处世的态度。孔子的志向最接近于"仁德"。(2)本章叙述孔子及其弟子各述其志,志愿各有不同,境界也有高下。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孔子之志的理解。(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①之间违仁,造次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选自《论语·里仁》)【注】①终食:吃顿饭的工夫。②造次:紧迫,仓促,急迫。(1)下列各项中,对《论语》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论语》这一章中,论述了孔子追求仁德的自我修养及其重要性,说明仁是取舍一切的标准,是人须臾不可离的道德。B、一个有仁德修养的人,对贫贱也是不喜欢的,可是要用正当的方法致富,取得功名与地位,慢慢摆脱贫贱,而不能走歪门邪道。C、仁是人的主宰,是人们的主导思想,离开了仁,即使其他方面有成就,也达不到仁的最高境界。D、人们必须正确把握仁,以仁作为操守。吃饭的时候要遵循仁的准则,时间紧迫的时候,也不能失去仁而颓废、沮丧。(2)孔子是怎样认识富贵与仁德的关系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6、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①,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论语·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注释:①弟:读音和意义与"悌"(音tì)相同,即弟弟对待兄长的正确态度。(1)下列各项中,对选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长曰弟。孝、弟是孔子和儒家特别提倡的两个基本道德规范。B、孔子认为孝悌是仁的根本,君子应该专心致力于这个根本,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C、孔子认为忠是以孝弟为前提,孝弟以忠为目的。有了孝弟,那么人人就都能为统治者尽忠了。D、孔子要求弟子自觉地反省自己,进行自我批评,加强个人思想修养和道德修养,改正个人言行举止上的各种错误。\n(2)儒家非常重视孝、弟、忠、信这四种品德,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认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7、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子贡:"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论语·学而》)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1)下列各项中,对选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子贡受到老师的启发,认为就象《诗经》所说的,完善人格要象玉石器物的磨制一样,精雕细刻,精益求精。B、孔子认为"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和"贫而乐,富而好礼"二者是有层次和境界上的区别。前者只是物质追求;而后者则是更高境界的精神追求。C、孔子认为做人不仅要做到在贫穷的时候能够不去讨好人,富裕的时候不骄傲自大;还应该在精神上追求乐和礼,做到居贫乐道,处富好礼。D、孔子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能够循循善诱,通过启发引导,使学生有所体会,达到认知。(2)"举一反三"是孔子的重要教学方法,请结合实际,谈谈你对孔子这一教学方法的理解。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8、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①,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②。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③,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篇第六》)【注】①济众:周济大众。②尧舜其犹病诸:病,不足;诸,之乎。③能近取譬:能够就自身打比方,即推己及人的意思。(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论语》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子贡想以博施于民、济助众人等事功去行仁道,孔子认为那是圣人的事功,只有尧舜那样的圣王才能够做得到。B、"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孔子"推己及人"的"恕",从爱自己推及到爱父母子女,再推及到爱天下的老人幼儿。C、孔子认为求仁之道不必好高骛远,劝子贡从浅近易行的"恕"做起。他人和我自己是一样的,所以以自身为喻,推及他人,即是行仁之道。D、"仁"是一种至高的境界,不易把握,孔子从寻常事理入手,用"推己及人"的方法来阐明关于"仁"的基本主张。(2)孔子还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结合上面的选段,请简要说明你对孔子的"恕"的理解。(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n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8、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①,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②,则谁与③?"子曰:"暴虎冯河④,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论语·述而篇第七》)【注释】①舍之则藏:舍弃就藏匿,意即隐退。舍,舍弃,不用。②行三军:指挥军队。行,率领,指挥。三军,古代大国有三军,每军一万二千五百人,这里指全军。③谁与:和谁一起。与,一起,共同,动词。④暴虎冯(píng)河:赤手空拳与老虎搏斗,不用船只徙步过河。冯,通"凭"。(1)对上面这个选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认为,用就去做、不用就隐退只有颜渊能做到。这表明了孔子对颜渊的赞赏,也体现了孔子的谦逊。B、子路假设孔子统帅三军,问孔子将和谁一起,其实是在向孔子暗示自己的才干与本领。C、"暴虎冯河"是赤手空拳与老虎进行搏斗,徒步过河,这样缺少"谋"的"勇"不是孔子所欣赏的。D、"勇"是孔子道德范畴中的一个德目,在这里,孔子用"与"和"不与"明确地表达了自己的态度。(2)孔子还说过"勇而无礼则乱",结合上面选段和这句话,请简要说明你对孔子"勇"的理解。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论语·公冶长篇第五》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篇第六》)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论语·颜渊篇第十二》)(1)下列各项中,对选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谈"仁"的概念,不是从抽象的理论出发,而是把它与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要求联系在一起,使人们对仁的理解不致流于空泛。比如选段就提到仁在家在邦的要求。B、俗语有言"人各有志",自己视为正确的、善的、快乐的东西,别人不一定这样认为。所以子贡提出不愿别人强加于自己,自己也不会强加于别人。孔子对此并不认同。C、"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术思想的一条重要的人际交往原则:对于自己不喜欢的东西,不要要求别人接受;对于自己不想干的事情,也不要要求别人去做。D、"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指自己想站得住,就要帮助人家一同站得住;自己想通达,就要帮助人家一起通达。孔子认为,实行仁的关键就在于能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将心比心,推己及人。(2)结合上述语段,联系实际,谈谈如何理解儒家所说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看似矛盾的说法。\n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陈司败①问:"昭公②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③:"吾闻君子不党④,君子亦党乎?君取⑤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⑥'。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论语·述而篇第七》)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⑦焉。过也,人皆见之;更⑧也,人皆仰之。"(《论语·子张篇第十九》)【注】①陈司败:陈国的司寇(官名)。②昭公:鲁国国君,姓姬。③揖(yī):拱手行礼,作揖。巫马期:孔子的弟子。④党:偏袒,包庇,有偏私。⑤取:同"娶"。⑥吴孟子:鲁昭公夫人,也姓姬。按照周礼的规定,同姓不能通婚。为了掩人耳目,鲁昭公避讳,称她为"吴孟子"。⑦食:同"蚀"。⑧更:变更,更改。(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鲁昭公与同姓的吴姬结婚,有违周礼。陈司败问孔子,鲁君这样做是否懂礼。孔子说鲁君懂礼,陈司败对此很不满。B、陈司败私底下对孔子的弟子巫马期说,孔子身为有道德、懂周礼的君子,却偏袒做出非礼行为的君主,太过偏心。C、周礼提倡"为尊者讳",孔子明知鲁昭公违礼却在公开场合为他遮羞。陈司败对孔子表里不一的做法予以严厉批评。D、子贡认为,君子随时被大家关注着,其一言一行都在众人眼里。君子难免会有过错,但过而能改,仍会备受世人称道。(2)从第一个选段中,你认为孔子真是"改过"了吗?从中可以看出孔子具备什么样的修养?请简要谈谈你的理解。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2、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子曰:"放①于利而行,多怨。"(《论语·里仁篇第四》)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②,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篇第六》)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论语·宪问篇第十四》)【注】①放:通"仿"。仿照,效法,依照。引申为一味追求。②箪(dān):古时盛饭食用的一种圆形竹器。食(sì):饭。(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讨厌唯利是图的人,他认为这种人只知自私自利,当然不会受到人们欢迎,而只会为大家所怨恨。\nB、颜回吃的是粗食淡饭,住的是简陋小屋,他忍常人之所不能忍,为能身处贫穷而快乐,因此受到孔子高度赞美。C、在孔子看来,处贫困比处富贵困难。人在贫困之中能保持正常的心态,正确地对待生活,是很不容易的。D、其实,无论是"贫而无怨",还是"富而无骄",都需要修养的功夫。只是,前者修养的功夫比后者来得深厚。(2)孔子还说"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结合上面的选段,你认为孔子教我们如何"远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3、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子谓仲弓,曰:"犁牛之子骍且角①,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②?"(《论语·雍也篇第六》)子曰:"自行束脩以上③,吾未尝④无诲焉。"(《论语·述而篇第七》)互乡难与言⑤。童子见,门人惑。子曰:"与⑥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⑦其往也。"(《论语·述而篇第七》)【注】①犁牛:杂色的耕牛。子:指小牛犊。骍:赤色牛。周代崇尚赤色,祭祀用的牛,要求是长着红毛和端正的长角的牛,不能用普通的耕牛来代替。这里用"犁牛之子",比喻冉雍(仲弓)。据说冉雍的父亲是失去贵族身份的"贱人",品行也不好,而冉雍德行才学都好。②山川:指山川之神。这里比喻君主或贵族统治者。其:表示反问的语助词。怎么会,难道,哪能。舍:舍弃,不用。③行:实行,做到。束脩(xiū):捆在一起的一束干肉,每束十条。古代人们常用来作为见面的薄礼。④未尝:未曾,从来没有。⑤互乡难与言:互乡这个地方的人很难交谈。⑥与:赞许,赞成,肯定。⑦保:守。引申为追究,纠缠。(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冉雍出身寒微,其父又贱又恶,而冉雍本人师法孔子,力学修德,终成大儒。孔子认为像冉雍这样的人才堪为重用。B、孔子把送来薄礼的人都收为门徒,认为他们懂礼有诚意;而对重金行贿的纨绔子弟,孔子却拒之门外,因为他们心术不正。C、互乡的人很难交谈,并不代表他们无可救药,通过教育可以改变他们的气质。所以孔子不咎既往,收有心向善的互乡童子为徒。D、面对弟子们对收互乡童子为徒的不解,孔子告诉他们"恕道":对人不能心存偏见,只要诚心向善学好,都应该给予鼓励和支持。(2)结合上面选段,联系实际,谈谈你对"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这句话所表现的孔子教育思想的理解。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4、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林放①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②也,宁戚③。"(《论语·八佾篇第三》)\n子曰:"奢则不孙④,俭则固⑤。与其不孙也,宁固。"(《论语·述而篇第七》)子曰:"礼云礼云,玉帛⑥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⑦云乎哉?"(《论语·阳货篇第十七》)【注】①林放:鲁国人。②易:本义是把土地整治得平坦。在这里指周到地治办丧葬的礼节仪式。③戚:心中悲哀。④孙:同"逊"。恭顺,谦让。⑤固:鄙陋,小气,寒酸。⑥玉帛:指古代举行礼仪时使用的玉器、丝帛等礼器、礼品。⑦钟鼓:古代乐器。(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春秋末年礼崩乐坏,但礼的形式还保留着。鲁国人林放向孔子询问礼的根本,孔子很感叹,认为他问了一个好问题。B、孔子主张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他告诉林放,办丧事时不能大讲排场,过于奢侈,否则就违背了礼的根本。C、春秋末年诸侯、大夫的享乐标准和礼仪规模大大超过标准,孔子认为这是越礼、违礼的行为,他主张宁愿礼数不周也不要违礼犯义。D、在孔子看来,不能把礼乐的重心放在玉帛的多少和钟鼓的大小等外在形式上,而应该重视礼乐的本质和目的。(2)朱熹说:"敬而将之以玉帛,则为礼;和而发之以钟鼓,则为乐。"结合上面的选段,你认为礼乐的根本到底是什么?请简要说明。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5、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食不厌①精,脍②不厌细。食饐而餲③,鱼馁而肉败④,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⑤,不食。不时⑥,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⑦。唯酒无量,不及乱⑧。沽酒市脯⑨,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⑩。(《论语·乡党篇第十》)【注】①不厌:不厌烦,不排斥,不以为不对。②脍:细切的鱼肉。③饐(yì):食物长久存放,陈旧了,霉烂变质了。餲(ài):食物放久变了味,馊了。④馁(něi):鱼类不新鲜了,腐烂了。败:肉类不新鲜了,腐烂了。⑤饪(rèn):烹调,煮熟。⑥不时:不到该吃的时候。⑦气:同"饩(xì)",粮食。⑧不及乱:不到喝醉而神智昏乱的地步。⑨脯:熟肉干,干肉。⑩不多食:不多吃,不要吃得过饱而伤肠胃。(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在饮食方面十分讲究,他觉得吃的粮食必须要精,而且越精越好;吃的肉必须切得细,而且越细越好。B、"不时,不食",可理解为吃饭要定时,也可理解为不吃反季节蔬菜,还可理解为不吃不到成熟期的东西。C、孔子讲究饮食卫生,他强调在特定的境况下不吃,实际上要阐明的是,吃的环境及吃的意义要大于吃的本身。D、孔子寓教于生活,从孔子的日常饮食习惯中,弟子们可感受并学习他正确的生活态度和良好的精神风貌。\n(2)在"席不正,不坐"选段中,"割不正"与饮食卫生无关,孔子为什么也将它列入"不食"行列?请简要谈谈你的理解。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6、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论语·第六篇雍也》)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4);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第六篇雍也》)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1)之以礼,亦可以弗畔(2)矣夫(3)。"(《论语·第六篇雍也》)【注释】(1)约:一种释为约束;一种释为简要。(2)畔:同"叛"。(3)矣夫:语气词,表示较强烈的感叹。(4)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音zhì,同"智";乐,古音yào,喜爱的意思。(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提出了"君子儒"和"小人儒"的区别,要求子夏做君子儒,不要做小人儒。B、"君子儒"是指地位高贵、通晓礼法,具有理想人格的人。C、"小人儒"则指地位低贱,不通礼仪,品格平庸的人。D、孔子所说的"智者"和"仁者"是指那些有修养的"君子"。他希望人们都能做到"智"和"仁",由此去改变当时社会的现状。(2)针对君子,孔子提出怎样的教育目的?请简要谈谈你的理解。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n答案1、(1)C(①"孔子认为要接近仁道"有误,应是要接近有才有德之人。②"获得生活的满足"有误,获得的应是道德和精神方面的。)(2)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认为君子不应总是为自己的物质享受而奔波,更重要的是追求精神的完善。这在当前还有教育意义,现在物质比古人丰富了,但也不能过分追求物质享受。【参考译文】孔子说:"君子吃饭不要求饱足,居所不要求舒适,做事敏捷,说话谨慎,接近有德之人而匡正自己,这就可以说是好学了。2、力与仁。修养仁德并不难。孔子认为,对仁德的修养,主要还是要靠个人自觉的努力,因为只要经过个人的努力,是完全可以达到仁的境界的。【参考译文】孔子说:"我没有见过爱好仁德的人,也没有见过厌恶不仁的人。爱好仁德的人,是不能再好的了;厌恶不仁的人,在实行仁德的时候,不让不仁德的人影响自己。有能一天把自己的力量用在实行仁德上吗?我还没有看见力量不够的。这种人可能还是有的,但我没见过。"3、(1)D(两人都重视精神上的事奉)(2)要做到"孝",既要懂得"养"父母("养口体"),让父母衣食无忧;更要懂得"敬"父母("养志"),尊重、满足父母的意愿。(答对一点得2分)【参考译文】子游问孝道。孔子说:"现在的所谓孝,就是说能够养活父母便行了。至于犬马都能够得到饲养;如果不存心孝敬父母,那么养活父母和饲养犬马怎样去分别呢?"孟子说:"曾子奉养曾皙,每餐一定都有酒有肉;将要撤除的时候,一定要问剩下的给谁;曾哲如果问还有剩余吗,一定回答'有'。曾皙死了,曾元奉养曾子,也一定有酒有肉;将要撤除的时候,便不问剩下的给谁了;曾子如果问还有剩余吗,便说'没有了'--要留下预备以后再进用。这叫做口体之养。像曾子那样,才可以称为顺从亲意之养。侍奉父母做到像曾子那样就可以了。"4、(1)①同我的朋友共同使用,用坏了也不抱怨。(关键词:敝--坏,指用坏了)②我愿意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关键词:伐--夸耀,自夸,如"伐其功";施--张扬)③使年老的人得到安康舒适,使朋友们互相得到信任,使年轻人怀念我。(关键词:安--使老者安逸;信--使之信任我;怀--使之怀念我)(2)在本段中,孔子描绘的实际上是"老有所养,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的大同社会;而曾皙描绘的"暮春郊游图",实际上也是一个达到高度"礼治"、人人和睦相处的大同世界。二者在本质上是相同的。(意思对即可)【参考译文】颜渊、子路两人侍立在孔子身边。孔子说:"你们何不各自说说自己的志向?"子路说:"我愿意拿出自己的车马、衣服、皮袍,同我的朋友共同使用,用坏了也不抱怨。"颜渊说:"我愿意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子路转问孔子说:"希望听听先生您的志向。"孔子说:"(我的志向是)使年老的人得到安康舒适,使朋友们互相得到信任,使年轻人怀念我。"5、(1)D(首先,儒家重视道德修为,并不是轻视文化知识的学习;其次,儒家的"道德修养第一,文化知识第二"的观点,只是强调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并不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2)儒家十分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认为一个人有没有学问,他的学问的好坏,主要不是看他的文化知识,而是要看他能不能实行"孝""忠""信"等传统伦理道德。这表明,孔子的教育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把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放在第一位,而文化学习只是第二位的。)6、(1)C(这是子夏的观点,孔子在强调德育的同时,也强调智育,他认为"行有余力,则以学文。")\n(2)孔子的教育,把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放在第一位,而文化学习只是第二位的。孔子要求弟子们首先要致力于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如果还有闲暇时间和余力,则用以学习古代典籍,增长文化知识。一个人有没有学问,他的学问的好坏,主要不是看他的文化知识,而是要看他能不能实行"孝"、"忠"、"信"等传统伦理道德。这表明,孔子教育重在德行的基本特点。【参考译文】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子夏说:"一个人能够看重贤德而不以女色为重;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7、(1)D("凡事都要讲和谐"与下文的主张相违背。)(2)君子在人际交往中能与别人保持和谐的关系,但对事情的看法却不盲目附和:而小人习惯于迎合别人的心理、附和别人的言论,不讲求原则,但在内心深处却并不抱有一种和谐友善德文态度、"同而不和"不可能导致真正的和谐,只有"和而不同"才是正确的致"和"之道。(言之有理即可)【参考译文】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但不论大事小事只顾按和谐的办法去做,有的时候就行不通。(这是因为)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来节制和谐,也是不可行的。"8、(1)C(是子贡说的而不是孔子说的)(2)作为君子要重视仁德修养,要严格要求自己,要重义避利,不犯错误或少犯错误,如果犯了错误就要及时改正。【参考译文】孔子说:"君子思念的是道德,小人思念的是乡土;君子想的是法制,小人想的是恩惠。"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办事的。子贡说:"君子的过错好比日月蚀。他犯过错,人们都看得见;他改正过错,人们都仰望着他。"9、(1)C("厌恶"和"安贫"有误)(2)君子应该把高尚的精神追求放在首位,致力于进德修仁,而不应计较吃和穿等物质生活的质量。10、(1)D("凡事都要讲和谐"与下文的主张相违背)(2)君子在人际交往中能与别人保持和谐的关系,但对事情的看法却不盲目附和:而小人习惯于迎合别人的心理、附和别人的言论,不讲求原则,但在内心深处却并不抱有一种和谐友善德文态度、"同而不和"不可能导致真正的和谐,只有"和而不同"才是正确的致"和"之道。(言之有理即可)【参考泽文】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古代贤王治国的方法,可贵之处就在于此,小事大事,都遵循这个原则。如果有的地方行不通,只知道为和谐而和谐,不用礼节来调节约束,那也是不可以的。"孔子说:"君子讲求和谐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协调。"11、(1)B(2)孔子讲仁的反面,即为花言巧语,工于辞令。儒家崇尚质朴,反对花言巧语;主张说话应谨慎小心,说到做到,先做后说,反对说话办事随心所欲,只说不做,停留在口头上。这表明,孔子和儒家注重人的实际行动,特别强调人应当言行一致,力戒空谈浮言,心口不一。这种踏实态度和质朴精神长期影响着中国人,成为中华传统思想文化中的精华内容。【参考译文】子贡问怎样做一个君子。孔子说:"对于你要说的话,先实行了,再说出来,(这就够说明是一个君子了)。"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n孔子说:"君子的修养尽力使自己做到话语谨慎,做事行动敏捷。"孔子说:"古人不轻易把话说出口,是因为他们以说出来做不到为可耻啊。"12、(1)D(子女尽孝不仅要按礼的原则侍奉父母,而且要内心真正地孝敬父母。)(2)孔子所提倡的孝道,就是依礼而行,不仅要从形式上按周礼的原则侍奉父母,而且要从内心深处真正地孝敬父母。百善孝为先,"孝"是-种社会道德准则,是社会文明形成的标志。我们要推陈出新,与时俱进,让"孝"成为构建现代和谐社会的助推器。【参考译文】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孝就是不要违背礼。"后来樊迟给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孟孙问我什么是孝,我回答他说不要违背礼。"樊迟说:"不要违背礼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要按礼侍奉他们;父母去世后,要按礼埋葬他们、祭祀他们。"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当子女的要尽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仅仅是有了事情,儿女需要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饭,让父母吃,难道能认为这样就可以算是孝了吗?"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如今所谓的孝,只是说能够赡养父母便足够了。然而,就是犬马都能够得到饲养。如果不存心孝敬父母,那么赡养父母与饲养犬马又有什么区别呢?"13、(1)C(子路性情豪爽,重朋友情谊,也是一种高尚的人格)(2)颜渊富于德性修养,乐意发挥自己的才干,为大众服务,而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张扬自己的功劳,具有肯奉献而又谦虚的美德。【参考译文】颜渊、子路两人侍立在孔子身边。孔子说:"你们何不各自说说自己的志向?"子路说:"愿意拿出自己的车马、衣服、皮袍,同我的朋友共同使用,用坏了也不抱怨。"颜渊说:"我愿意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子路向孔子说:"愿意听听您的志向。"孔子说:"(我的志向是)让年老的安心,让朋友们信任我,让年轻的子弟们得到关怀。"14、(1)C(孔子只是表达自己的志向,看不出他的自信)(2)孔子的志向是让老者得以安养,让朋友以诚相待,让少者得到关爱。(1分)较于子路、颜渊之志,子路重朋友之义,颜渊重自我修养,孔子则自然流露出造福他人、各得其所的仁者之怀,境界最高。(1分)其高尚的人格与宽宏的怀抱,足以作为我们的楷模,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也要注意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使自己成为一个可以信任的朋友,可以让人放心的子弟。(1分)15、(1)D("吃饭的时候要遵循仁的准则,时间紧迫的时候,也不能失去仁而颓废、沮丧"错。孔子是说,君子在事业上取得成功,泰然处之;在失意时,也不颓丧、怨叹。顺利时要依靠仁而成功,失意时要依靠仁而安定,而不为环境所左右。)(2)富贵是人人都想得到的,但这必须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去获取,这样才符合仁德;否则,宁守清贫而不去享受富贵。【参考译文】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去享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摆脱的。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办事的。"16、(1)C("人人就都能为统治者尽忠了"有误,这里的"尽忠"不只是为统治者尽忠,而是更广泛意义上的为他人尽忠)(2)儒家认为人们如果能够在家中对父母尽孝,对兄长顺服;那么他在外就可以对朋友、对国家尽忠,对朋友守信。这些都是做人的根本,如果人人都能这样,我们的社会也就成为和谐社会了。【参考译文】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17、(1)B("前者只是物质追求"有误,应是"前者只限于对贫富本身的态度")\n(2)孔子以为学习、学问的妙处在于举一反三、融会贯通。他在教育学生的时候,能够循循善诱地加以启发引导。上一选段中,孔子先肯定了子贡的看法,进而指出自己的认识。子贡颇受启发,认为《诗经》上所说的大概就是老师的意思。孔子告诉子贡一件事,他能加以发挥,推知另一件事,这就是举一反三。现代教学方法推陈出新,但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反三"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和精神却并没有因此而过时,依然值得我们谨记。【参考译文】子贡说:"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这也算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裕而又好礼之人。"子贡说:"《诗》上说,'要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呀,你能从我已经讲过的话中领会到我还没有说到的意思,举一反三,我可以同你谈论《诗》了。"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给他一个方面的东西,他却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三个方面的东西,那就不再教他了。"18、(1)A("只有尧舜那样的圣王才能够做得到"有误,孔子认为,即使如尧舜这样的圣王,都不一定能做得到。)(2)孔孟最高的道是"仁",而"恕"是通向仁道的最基本的途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都是以推己之心来对待别人,这种"恕"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参考译文】子贡说:"假若有一个人,他能给老百姓很多好处又能周济大众,怎么样?可以算是仁人了吗?"孔子说:"岂止是仁人,简直是圣人了!就连尧、舜尚且难以做到呢。至于仁人,就是要想自己站得住,也要帮助人家一同站得住;要想自己过得好,也要帮助人家一同过得好。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而推己及人,可以说就是实行仁的方法了。"19、(1)A(孔子认为,只有他和颜渊才能做到。)(2)孔子主张的"勇",要智勇兼备,而且要符合礼,缺少智、悖于礼的"勇"是蛮干、乱干。【参考译文】孔子对颜渊说:"用就施行,不用就收藏,恐怕只有我和你能这样了!"子路问:"先生如果率领三军作战,谁作你的助手。"孔子说:"赤手搏虎,徙步过河,死也不后悔,我不会和他共事的。我要找的,一定要是遇事格外谨慎小心,善于谋划而后再做决定的人。"20、(1)B(孔子赞同子贡所言,但认为这是子贡做不到的。)(2)不矛盾,二者内涵上是统一的。"自己想有所作为,也尽心尽力地让别人有所作为"是从积极的方面说要待人忠心。"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切勿强加给别人"强调的是宽恕待人。这两个方面合在一起,就是忠恕之道,都是将心比己,推己及人。如日常生活中的两代人之间的矛盾正是源于不能将两方面统一,父母要求儿女怎样怎样,都声称是"为你好",然而儿女往往对此不以为然,结果演化出种种矛盾。【参考译文】子贡说:"我不愿别人强加于我的事,我也不愿强加在别人身上。"孔子说:"赐呀,这就不是你所能做到的了。"孔子说:"至于仁人,就是要想自己站得住,也要帮助人家一同站得住;要想自己过得好,也要帮助人家一同过得好。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而推己及人,可以说就是实行仁的方法了。"仲弓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出门办事如同去接待贵宾,使唤百姓如同去进行重大的祭祀,(都要认真严肃。)自己不愿意要的,不要强加于别人;做到在诸侯的朝廷上没人怨恨(自己);在卿大夫的封地里也没人怨恨(自己)。"21、(1)C(陈司败的批评不是针对孔子的"表里不一",他并不知道孔子这样做的真实用心。陈司败是在批评孔子偏袒鲁昭公,遮掩鲁昭公的违礼行为的做法。)(2)孔子其实没有过错,因而谈不上"改过"。从这件事的处理上,可以看出孔子的修养很高:一是敢于承担过错,周礼提倡"为尊者讳",作为臣子,孔子宁可自己承担过错,而不说鲁君不知礼;二是受委屈时不辩解,孔子受到陈司败的批评指责,仍以宽容的心态来面对;三是巧妙地坚持原则,孔子的话中巧妙委婉地肯定了鲁昭公的违礼行为。\n【参考译文】陈司败问:"鲁昭公知礼吗?"孔子说:"知礼。"孔子出来以后,(陈司败)向巫马期作了个揖,走近他说:"我听说君子是不偏袒别人的,难道君子也偏袒别人吗?鲁君娶了一个吴国女子,是同姓,却称她为'吴孟子'。如果说鲁君知礼,还有谁不知礼呢?"巫马期(把这些话)告诉孔子。孔子说:"我真幸运,如果有了过错,人家一定会知道。"子贡说:"君子的过错,如同日蚀月蚀。过错,人们都看得见;更改,人们都仰望着。"22、(1)B(颜回安贫乐道。他的快乐,不是乐其穷,而是乐其道。)(2)孔子认为远离怨尤的方法是:一要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即"躬自厚而薄责于人";二要力戒唯利是图;三要像颜回那样身处贫穷而能守道乐道。【参考译文】孔子说:"为追求私利而行动,会招来许多人的怨恨。"孔子说:"品德好呀,颜回啊!一竹筒子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狭小的巷子里,一般人都忍受不了这种困苦忧愁,颜回却不改变他(爱学乐善)的快乐。品德好呀,颜回啊!"孔子说:"贫穷而没有怨恨,是困难的;富裕了而不骄傲,是容易的。"23、(1)B("对重金行贿的纨绔子弟,孔子却拒之门外,因为他们心术不正"这一说法没有根据。第二个选段的意思是,孔子不以礼物的贵贱多寡作为收徒的条件,只要诚心向学,孔子就教他们。事实上,孔门弟子的成分复杂,他们出身于不同的阶级和阶层。)(2)有教无类,就是施教不论对象。孔子的教育,不分贫富、贵贱、贤愚,都一视同仁。例如对出身很不理想的冉雍和互乡童子,只要他们诚心求学上进,孔子就教导他们。今天,国家加大教育投入,大力提倡公平教育,就是要让所有的青少年都能得到良好的教育,以此提升国民整体素质。【参考译文】孔子谈论仲弓,说:"耕牛生的一个小牛犊,长着整齐的红毛和周正的硬角,虽然不想用它(作为牺牲祭品),山川之神怎么会舍弃它呢?"孔子说:"(只要)愿意亲自来送十条干肉(作为薄礼)的人,我从来没有不教诲的。"互乡这个地方的人很难交谈。(但)互乡的一个儿童却受到孔子的接见,弟子们都疑惑不解。孔子说:"我是赞许他向前进,而不是赞成他往后退。(做事)何必做得太过分呢?人家使自己清洁以求进步,我是赞许他的清洁,而不管他以往的行为。"24、(1)B(孔子不是简单地主张勤俭节约,也不是说讲排场就是违礼。他告诉林放的是,礼要重视恭敬诚笃等内在的实质,而不能仅仅讲外在的排场。)(2)礼的目的在追求秩序,乐的目的在追求和谐,礼和乐的根本目的是要创造一个恭敬和顺的社会。所以,孔子反对在礼乐形式上讲排场而忽视内在恭敬诚笃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参考译文】林放问礼的根本是什么。孔子说:"意义重大啊,你提的问题!从礼节仪式来说,与其奢侈,不如节俭;从治办丧事来说,与其在仪式上搞得很隆重而完备周到,不如心里真正悲哀地悼念死者。"孔子说:"奢侈了就会不逊,节俭了就(显得)鄙陋。与其不逊,不如鄙陋。"孔子说:"礼呀礼呀,只是指玉帛之类的礼器吗?乐呀乐呀,只是指钟鼓之类的乐器吗?"25、(1)A("不厌"是不排斥的意思,不是说吃的必须要精细。如果没有条件也就算了,有条件就越精细越好。)(2)庖者在宰杀猪、羊时,割肉不合常度,这是失礼的行为,所以孔子不吃这样割出来的肉。"割不正,不食",这是孔子对庖子失礼行为的不言之教,同时也给弟子们树立了榜样。孔子一定要正席才坐的行为,也表明他对"礼"的严格遵循。\n【参考译文】饭食不嫌做得精,鱼肉不嫌切得细。粮食陈旧变味了,鱼不新鲜了,肉腐烂了,不吃。食物的颜色变坏了,不吃。气味不好闻了,不吃。烹煮得不得当,不吃。不到该吃的时候,不吃。不按一定方法宰割的肉,不吃。酱、醋作料放得不适当,不吃。肉虽然多,(吃时)不要超过主食的数量。唯独酒无限量,但不能喝到昏醉的程度。买来的酒和市上的熟肉干,不吃。不去掉姜,不要多吃。26、(1)D(孔子只是希望人们都能做到"智"和"仁",只要具备了这些品德,就能适应当时社会的要求,而不是去改变当时社会的现状,这不符合他的"仁"的处世原则。)(2)孔子认为应当广泛学习古代典籍,而且要用"礼"来约束自己。说到底,他是要培养懂得"礼"的君子。【参考译文】孔子对子夏说:"你要做君子儒,不要做小人儒。"孔子说:"君子广泛地学习古代的文化典籍,又以礼来约束自己,也就可以不离经叛道了。"孔子说:"聪明人喜爱水,有仁德者喜爱山;聪明人活动,仁德者沉静。聪明人快乐,有仁德者长寿。"
版权提示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其他相关资源
福建省龙岩市永定高陂中学2022学年高一化学上学期周末练习1
福建省龙岩市永定高陂中学2022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周末练习1无答案
福建省龙岩市永定高陂中学2022学年高一化学上学期期末练习
福建省龙岩市永定高陂中学2022学年高一英语上学期国庆练习无答案
福建省龙岩市永定高陂中学2022学年高一英语上学期周末练习4无答案
福建省龙岩市永定高陂中学2022学年高一英语上学期周末练习3无答案
福建省龙岩市永定高陂中学2022学年高一英语上学期周末练习1无答案
福建省龙岩市永定高陂中学2022学年高一英语上学期单词拼写练习
福建省龙岩市永定高陂中学2022学年高一英语上学期元旦练习无答案
福建省龙岩市永定高陂中学2022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练习2
文档下载
收藏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2-08-25 23:18:03
页数:19
价格:¥3
大小:48.69 KB
文章作者:U-336598
分享到:
|
报错
推荐好文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推荐特供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