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河南湿封十中高二政治10月月考试题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5

2/5

剩余3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河南省开封十中2022-2022学年高二政治10月月考试题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1.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人都是由于惊奇而开始哲学思维的,一开始是对身边不解的东西感到惊奇,继而逐步前进,而对更重大的事情发生疑问,例如关于月相的变化、关于太阳和星辰的变化以及关于万物的生成。这一论述旨在强调()A.哲学的智慧是从人们的主观情绪中产生的B.哲学源于人们在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C.哲学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我们的学习D.人们创造哲学最终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好奇心2.在物资匮乏的年代,战火不断,民不聊生,哲学会向政治探索型方面发展。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寻求在乱世中的立国之本、生存之道。这就是哲学的深入发展,我们可以称之为“饥饿哲学”或者理解为绝路逢生的哲学。这说明()①哲学可以使人们正确地看待社会和人生的变化②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③哲学是一定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④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3.当科学对待一些问题逐渐遭遇困惑的时候,科学的思维远远没有哲学的思维开阔,科学在给出一种相对固定的答案的时候,往往忽视了其他可能存在的答案。这从一个侧面证明()A.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了哲学的发展B.离开了哲学,具体科学就会干枯C哲学对具体科学研究具有指导作用D.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4.两千多年前有一个名叫庄周的中国哲学家,有一回他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蝴蝶,醒来后提出了一个著名的问题:“究竟是刚才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呢,还是现在蝴蝶梦见自己变成了庄周?”这一命题()①否认了认识世界的可能性②认为思维与存在有同一性③属于不可知论的哲学范畴④承认思维和存在可以转化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5.哲学的基本问题是()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B.世界是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C.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D.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问题6.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是()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B.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C.可知论与不可知论D.辩证法和形而上学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5-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B.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水、火、气、土等具体形态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确揭示了世界的基本规律D.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8.“你最好接受自己的长相。你是骆驼,就不要去唱苍鹰的歌,骆驼照样充满魅力”。这段话坚持的观点是()A唯物主义B唯心主义C主观主义D教条主义9.富贵在天,生死由命这是属于()A.机械唯物主义观点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C.主观唯心主义观点D.朴素唯物主义观点10.“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这是因为它()①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②牢牢地把握了时代的脉搏③正确地总结了时代的实践经验④正确地概括了时代的认识成果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任何哲学都可以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B.哲学的产生与当时时代的经济、政治有着密切的关系C.哲学作为社会变革的先导,可以对社会经济、政治发展起着决定作用D.任何哲学都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1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是人类认识发展结出的丰美硕果。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实现了()(1)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2)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历史观的有机统一(3)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4)科学性与革命性统一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13.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是指()A.宇宙间存在的各种具体物质形态B.无法被人的意识感知的客观实在C.人们能够看得见且摸得着的东西D.在意识之外客观存在的客观实在14.《坛经》记载,时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一。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慧能的这一观点是()A.形而上学观点B.唯心主义观点C.不可知论D.精神万能论观点15.毛泽东同志指出:“世界就是这样一个辩证法,又动又不动,静是动没有,静是不动也没有。”这告诉我们()A.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绝对运动B.世界上的事物具有相对静止性-5-C.世界上一切事物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D.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16.“刻舟求剑”这一成语的哲学寓意是()①物质是运动的②世界是物质的③绝对静止的事物是没有的④不能只承认物质而否认运动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17.古希腊赫拉克利特认为“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这一观点()A.夸大了物质运动B.否认了相对静止C.否认了意识的能动性D.肯定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它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但人可以认识规律,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回答18-20题:18.“天地之变,寒暑风雨,水旱螟蝗,率皆有法。”这段话包含的哲学道理是()A.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发展B.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是有规律的C.事物是运动的,规律是客观的D.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联系19.“揠苗助长”的典故给我们的启示是()A.办事情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B.办事情必须遵循客观规律C.人可以认识规律,利用规律D.要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20.我国航天载人飞行获得圆满成功说明:()A.规律是客观的,但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B.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C.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D.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创造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回答21-24题:21.我国历史上有许多关于月亮的传说,如“嫦娥奔月”,有许多关于月亮的名言佳句,如“露是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而动物只能在月光下从事它们的本能活动。这说明()A.人的意识是从动物的心理发展而来的B.意识活动是人类特有的,它和动物的心理有本质区别C.人能反映事物,而动物则不能D.一切物质都具有反应特性22.“露是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是杜甫《月夜忆舍弟》中的名句。诗人感到“月是故乡明”,这表明()A.诗人的感受完全是主观的,不具有任何客观基础B.并不是所有的认识都是由客观存在决定的C.诗句反映的是人的心理感受,而非认识对象的客观状况D.审美活动不遵循认识的一般规律23.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有人在梦中发表演讲,计算数学问题,甚至解决了科学难题。对此正确的认识是()-5-A.梦既是一种意识活动也是一种物质活动B.在现实世界之外还存在着一个独立的精神世界C.梦也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一种反映D.意识有时可以脱离物质而单独存在24.“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从哲学上看,这一现象表明()A.不同的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有差别的B.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C.意识是物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D.人脑总是不能如实地反映外界事物意识具有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和能动的改造世界。回答25-26题:25.先设计后施工,才能建成楼房。这一事实说明()A.设计的构想是工程师头脑中产生的B.先有意识,后有物质C.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D.物质决定意识26.没有情感的荷花在朱自清的笔下却具有少女的含蓄、纯洁的神韵。这说明:()A.文学作品只是作家主观意识的表现B.文学作品不遵循事物发展规律C.文学作品是作家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D.客观事物并非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回答27-28题:27.“天有不测风云。”自然现象的无限复杂性决定了()①认识永远不能达到真理②真理性认识包含谬误的成分③认识具有反复性④认识有待于进一步发展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28.如果人站在月球上,眼睛看见地球是一个球体,无法分辨出细节,用放大2000倍的光学显微镜可以看到地球上的楼房,如果用放大亿倍的纳米扫瞄隧道显微镜,可以看到水泥墙和泥土里的沙粒。这一事实说明()A.当今人们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B.新的认识工具和手段推动认识的发展C.实践中的新问题会推动实践的发展D.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和扩展毛泽东说:“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样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回答29-30题:29.“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是因为()①客观世界是不断发展的②人类是世代延续的③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④真理是可以被推翻的A.①②④B.①②③C.①③④B.①②③④-5-30.三角形内角之和等于180°,但在凹曲面上,三角形内角之和小于180°,而在球形凸面上,三角形内角之和大于180°。这说明()①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②真理是有条件的、具体的③对同一个确定对象的认识可以有多个真理④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A.①④B.②③C.①③D.②④二、非选择题.(本题2小题.共40分)31.雾霾、水污染、垃圾围城……伴随经济高速发展,一系列环境问题困扰了13亿中国人。“为了金山银山,毁了绿水青山”的情况屡见不鲜,“咬定绿色发展、刷新国家颜值”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中提出,要推动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并且在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构建生态安全屏障方面取得新进展。绿色发展是“十三五”规划提出的五大新发展理念之一,《报告》通过一系列实实在在的政策措施,将这一理念在开局之年落到实处。结合材料,从辩证唯物论的角度,分析我国为什么把绿色发展放在突出地位。(22分)32.实施计划生育是我国一项基本国策。分析下表,完成下列要求。时间政策内容历史背景20世纪70年代定国策,“只生一胎”为控制人口过快增长,缓解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紧张关系21世纪初提出“单独二孩”政策缓解社会养老压力,扩大内需2022年提出“单独二孩”政策我国人口结构呈现老年化趋势,人口红利加速消失2022年1月1日实施“全面二孩”政策我国生育率进入超低水平,性别比失衡,老龄化和少子化严重结合材料,从“求索真理的历程”角度,分析我国计划生育政策是怎样变化发展的。(18分)-5-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政治
发布时间:2022-08-25 13:35:20 页数:5
价格:¥3 大小:51.59 KB
文章作者:U-336598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