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湖南省怀化三中2022学年高二政治下学期期中试题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2

2/12

剩余10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湖南省怀化三中2022-2022学年高二政治下学期期中试题时量9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最佳答案,每题2分,共60分)1、雕像《思想者》,塑造了一个强有力的劳动男子。这个巨人夸着腰,屈着膝,右手托着下颌,默视下面发生的悲剧。他那深沉的目光以及拳头及嘴唇的姿态,表现出一种极度痛苦的心情。在那深刻的沉思中,体现了创作者内心的苦闷。这表明①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②创造者的感受是文化创作的源泉③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④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同样是写梅,陆游的梅是寒士之梅,毛主席的梅是战士之梅。做寒士时,有“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品质;做战士时,有“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的傲骨,两者都是人生非常重要的品格,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梅的意象。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①把“梅”作为精神追求的目标,与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相得益彰②“梅”文化以其特有的包容性,彰显中华文化博大精深③梅花被赋予特定时代的相应内涵,成为中华民族气节之象征④文学艺术中梅所幻化出的人生品格彰显了中华文化的民族性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3、《陋室铭》是唐代大诗人刘禹锡的名作,生活中,他把自己的书房取名为“陋室”。“陋室”何陋之有?论景,有“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的宁静雅致;论情,有“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君子之交。诗人刘禹锡将书房取名“陋室”所体现的情怀,给当今艺术创作者的启示是 (     )①应弘扬和培育以自强不息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②从传统文化中吸收精神养料,丰富创作源泉③坚守信念,艺术创作应扎根生活、相互借鉴   ④要有安贫乐道的精神,执着艺术创作的追求A.①③       B.①②      C.③④        D.②④          -12-\n4、《二泉映月》是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瑰宝,这首乐曲,深刻的传达出创作者阿炳一生的心酸苦痛与怨愤不平,表达了人的内心世界的豁达和对生命的深刻体验,展示了独特的民间演奏技巧和风格,创造出无与伦比的深邃意境,显示了中国二胡艺术的独特魅力。下列评价中,涉及到《二泉映月》创作途径的是①毛泽东主席说,它具有浓郁的民间风味,很好,要发扬光大之②评论家说,曲中有丰富的人生阅历,更有传统艺术的深厚浸润③一位英国音乐家说:“中国的贝多芬!中国的《命运》”④世界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说:“这种音乐只应跪下来听”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5、2022年4月12日,为学习交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好经验、好做法,进一步推动自贡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自贡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工作现场推进会在大安区召开。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国家、社会及其人民普遍信奉、追求、恪守的基本价值理念和规范,是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①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    ②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要求相契合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核心的内容    ④其实践导向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差A.①③       B.①②      C.③④        D.②③          6、由最高人民检察院影视中心组织创作的当代检察题材反腐电视剧《人民的名义》通过讲述鲜活的监督执纪案例引领社会思潮,充分展示了“正风”“反腐”所取得的积极成效,警示党员干部要筑牢理想信念的根基,也进一步坚定了人民群众对党的信任。由此可见①文化建设为经济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②一定的文化对政治产生重大影响③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④文艺创作弘扬主旋律以凝魂聚气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7、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春节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相传至今的风俗习惯,如扫尘、贴春联、年画、守岁、爆竹、拜年、食俗等。对春节习俗的正确理解是-12-\nA.它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B.它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C.它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D.它被称为凝固的艺术8、傩堂戏的起源可追溯到原始人“万物有灵”观念的产生时期,剧目较少,且具有浓重的迷信色彩。清至民国,傩堂戏在凤凰达到鼎盛时期,民间艺人将傩堂戏从巫道跳神中分离出来,进行了艺术和技巧的创造,出现了职业性的傩堂戏班,并一直延续至今。由此可见A.传统文化源于民间艺术B.传统习俗有相对稳定性C.传统文化能够因时而变D.中华文化推动社会发展9、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已成过眼云烟,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它们也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这说明(  )①书籍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 ②书籍塑造人的健全人格 ③书籍引导人们的世界观,传递正能量 ④优秀的书籍可以丰富人的精神世界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10、全国道德模范颁奖晚会一直是以《道德的力量》命名。下列语句能够直接表达出“道德是一种力量”的是①德,国家之基也(《左传》)   ②日新之谓盛德(《周易》)③富润屋,德润身(《礼记》)   ④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诫子书》)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11、著名画家葛庆友认为,画画和其他任何艺术形式一样,都需要哲学思辨。“黑与白,直线与斜线,点与画…绘画中蕴含了很多对比和冲突:不懂辩证法的画家,是创造不出好的作品的。”这是因为( )①正确的哲学可以促进实践的发展②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          ③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④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A.①②      B.③④C.①③       D.②④12、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力求凝练时代精神、把握时代走向、解答时代课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提供了指导性的基本理论和哲学基础。这体现了上述重大理论成果①可以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   ②能够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物质基础   -12-\n③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   ④可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3、胡夫金字塔里面有一段令人生畏的文字:“不论谁骚扰了法老的安宁,死神之翼将在他头上降临。”从哲学上看,这段铭文属于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B.近代机械唯物主义C.主观唯心主义               D.客观唯心主义14、古代中国人对天地的理解是:“天在上,地在下;天为阳,地为阴;天为金,地为土;天性刚,地性柔。认为天地合而万物生焉,四时行焉。”上述观点( )A.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客观实在B.既是唯物的,又唯心的C.是一种可贵的猜测,但没有科学依据D.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了15、2022年6月,《新科学家》杂志网站报道,美国科学家根据夏威夷凯克天文台近20年的数据,获得了银河系中心超大质量黑洞附近两颗恒星SO-1和SO-38的清晰运行轨迹,发现这两颗恒星的运行方式没有偏离广义相对论,这一发现佐证了(  )①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②唯物主义是一朵“无实花”③哲学是“科学之科学”观点的错误性          ④意识能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6、一位哲学家说:“没有幸福就没有德行。如果没有条件取得幸福,那就缺乏条件维持德行。德行和身体一样,需要饮食、衣服、阳光、空气和住居。如果缺乏生活上的必需品,那么也就缺乏道德上的必要性。”这一观点中①把一切幸福建立在物质生活条件的基础上,是不可取的和不现实的②强调了生活上的必需品对道德的决定作用,具有唯物主义倾向③把物质生活条件和维持德行的条件画上等号,具有形而上学性④夸大了人的道德品质和人的精神力量的作用,是唯心主义观点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2-\n17、漫画《火影忍者》有一段精彩的话:“每个人都依靠自己的知识和认识,却又被其所束缚,还将这些称之为现实,但知识和认识是非常暧昧的东西,那个现实也许只不过是幻觉。人们都是活在自我意识之中的,你不这样认为吗?”下列句子与这段话所体现的哲理最接近的是A.人在生存的每一个瞬间都是必然性掌握之中的一个被动的工具B.适合你的才是最好的,你要自己去寻找,而不是让别人去灌输C.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D.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如何存在的尺度,也是非存在者的尺度18、“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这是唐朝诗人贺知章《回乡偶书》中的一首。其中“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告诉我们的哲学道理是A.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B.任何事物都是相对运动和绝对静止的统一C.我们在看到事物绝对运动的同时,也不能否认相对静止的存在D.离开运动谈物质或者离开物质谈运动都是不正确的。19、“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下列与诗歌哲理相近的是(  )A.天道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B.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C.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D.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以一瞬20、“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据考,春秋时孔子曾在泗水弦歌讲学,而朱熹写此诗时泗水已被金人占领,不可能去游春,是虚构想象之作。从辩证唯物主义角度看,对此诗理解正确的是( )①“万紫千红”皆着“我(诗人)”之特点,是想象产生的②诗人之想象与泗水之春风因孔学而产生了某种联系③某种联系因诗人不渝的追求而不受外在条件变化的影响④即使时间、地点的转换“我(诗人)”也期盼“万紫千红”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2-\n21、一个英国科学家团队征集了24名志愿者,让他们分组在虚拟情境下凭借卫星导航或自己能力认路,同时用仪器扫描他们的大脑。结果显示,自己认路的志愿者大脑海马体和前额皮质区域扫描图像有明显突起,而靠卫星导航的志愿者这两片大脑区域却全然无活动。这一试验证明了①科技手段的使用正逐步改变着人脑的生理构造②长期依赖科技将导致人类自身认识能力的退化③人们可以认识人脑的运行机制,揭开智慧的奥秘④意识活动对人脑各区域的运行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2、右图既可以看成一个人的正面,也可以看成一个人的侧面。这表明A.运动是客观事物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B.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而有选择的C.人们的认识结果是由认识的主体决定的D.人们的认识活动可以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23、“互联网+”代表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即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李克强总理曾说,站在“互联网+”的风口上顺势而为,会使中国经济飞起来。李克强总理的话体现了①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②认识规律,改变规律  ③自力更生,稳中求进 ④认识世界,改造世界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24、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介绍了我国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风貌的有代表性的饮食文化。该片在电视台播放后引起了极大关注,产生了广泛影响。通过《舌尖上的中国》,人们感受到的,不仅有美食的味道,还有历史的味道、人情的味道、家乡的味道,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们从美食中体味到深厚的文化意蕴,表明①物质的东西与观念的东西总是融合在一起 -12-\n②物质的东西与观念的东西统一于人的实践 ③物质的东西与观念的东西没有固定界限和本质差别 ④物质的东西与观念的东西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5、为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精神,2022年1月3日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发函要求对各级各类教材进行排查,凡有“八年抗战”字样,改为“十四年抗战”,并视情况修改与此相关的内容。改“八年抗战”为“十四年抗战”说明①对抗战的认识应全面、完整地反映史实②对历史的判断会因人的主观性而产生差异③历史事实在认识不断深化的基础上得以证实④获得对历史问题的正确认识是一个曲折过程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6、鲁迅曾说:“对于《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这体现了A.对同一事物的看法往往因人而异      B.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C.真理是永恒的、绝对的、无条件的     D.人们不断检验和发展真理性认识27、2022年10月13日,以色列表示,由于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存在“针对以色列的持续偏见”,它将与美国一道退出该组织。对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博科娃表示,“这是联合国大家庭的损失,也是多边主义的损失。”而以色列常驻联合国代表丹尼·达农则表示,“今天是联合国新的一天,这就是歧视以色列的代价。”这一事例从一个侧面佐证了①事物之间的联系以具体条件为基本前提的②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受到了主体的限制③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特定条件和范围④对事物的认识有一个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8、我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袁隆平院士曾指出,书本知识非常重要,电脑技术也很重要,但是书本、电脑里面种不出水稻来,只有在田里才能种出水稻来。这句话旨在告诉我们①要准确判断自己的认识是否与客观实际相结合②既要学习书本知识,也要参加社会实践③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对我们都是十分有用的④要做到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2-\n29、苏轼初读王安石的诗句“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很不以为然:菊花敢与秋霜鏖战,显然只枯不落。于是,他随手续道,“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待调任黄州后,苏轼偶入菊园,只见满地金黄、枝头无一朵枯花,顿觉汗颜。由此可见①认识受人们的实践能力和认识能力的制约②亲身的实践经验比他人的实践经验更可靠③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④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一个具有反复性的过程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0、让实验鼠在嗅到樱花气味后身体通电,使之对樱花气味产生恐惧;而老鼠后代即便未被电流击中,亦会对樱花气味产生恐惧。科学家解释,恐惧记忆之所以被遗传,是因为后天因素改变了基因,使得存储在父代DNA中的遗传信息被遗传给子代。至于哪些后天因素会如何改变记忆模式并遗传给下一代,仍是未解之谜。这表明:①后天因素促使生物遗传基因信息发生根本改变  ②后天因素导致生物遗传基因的改变是有条件的③人类对生物遗传规律的认识是不断深化发展的 ④未解之谜是人类不断深化探索活动的根本动力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二、非选择题-12-\n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是唱遍大江南北的“二十四节气”歌。2022年11月30日,中国“二十四节气”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是古代中国人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逐步认识到的季节更替和气候变化规律,凝聚了中国人对大自然的科学态度和正确的观点及方法。最初“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中下游并指导那里的农事活动,后来我国从东北到海南都使用“二十四节气”。但是各地的人们会根据身边自然的具体变化,生产出当地合于“二十四节气”的表述,由此诞生了丰富多彩的“二十四节气”相关的本地化文化。如关于春分的农谚:华中有“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金”;湖北有“春分有雨家家忙,先种瓜豆后插秧”;广东有“春分在前,斗米斗钱”。  材料二:“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是中华民族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动见证。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围绕“二十四节气”还派生出了诗词、谚语、歌谣以及配合节气的民俗节庆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不仅在古代,在现代“二十四节气”也已融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清明节气的祭祖活动、冬至的吃饺子等。在农村,“二十四节气”仍然指导着农民的农事活动。广大老百姓也会按照节气规律来调整作息、饮食和养生等等。(1)结合材料一,说明人们是如何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来总结和运用“二十四节气”的?(12分)(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传承“二十四节气”的文化价值。(8分)-12-\n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艰难困苦,玉汝于成。”80年前,在那个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面对外有强敌天险、内有分裂危险的严峻考验,中国共产党领导工农红军以非凡的智慧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战胜千难万险,付出巨大牺牲,把一次被迫实行的战略转移变成了一次向着光明的伟大进军,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事业从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长征是一次理想信念的伟大远征,是一次检验真理的伟大远征,是一次唤醒民众的伟大远征,是一次开创新局的伟大远征。它让我们深深懂得,任何伟大事业的胜利,归根结底是理想的胜利、信念的胜利。真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真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确立。人民群众是我们的力量源泉,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和支持是事业成功的保障。必须始终充满创造活力,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才会迎来创新局面。今天,我们重温那次再创历史的伟大选择,为的就是牢记伟大长征精神、学习伟大长征精神、弘扬伟大长征精神,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1)结合材料,运用认识论的知识,说明“任何伟大事业的胜利,归根结底是理想的胜利、信念的胜利”。(8分)(2)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探究弘扬伟大长征精神,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意义。(12分)参考答案题号123456789101112131415-12-\n答案CBCAADCCCBCDDCB题号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答案CDCADDBCCCAADBC31、(1)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人们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发挥意识能动性有目的地、创造性地认识了季节更替和气候变化规律,总结并形成了“二十四节气”;②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人们利用“二十四节气”指导农事活动,能动性地改造了自然,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和社会进步;③人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把“二十四节气”同本地的实际相结合灵活运用,实现了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每点4分(2)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传承“二十四节气”有利农民更好地把握自然规律,指导农民的农事活动和生活,促进社会的进步;3分②传统文化有鲜明的民族性和相对稳定性。“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二十四节气”有利于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有利于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民族的凝聚力;3分③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传承“二十四节气”有利于增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2分32、(1)①实践具有能动性,中国共产党领导,工农红军以非凡的智慧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战胜了千难万险,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事业从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3分②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必须在实践中检验和追求真理,在长征中,科学理论和理想信念得到检验、发展和巩固。3分③我们要坚定理想信念,坚持科学理论指导,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努力走好新长征路。2分(2)①长征精神是伟大的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体现,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12-\n②弘扬伟大长征精神有利于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③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国精神,巩固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④有利于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每点3分-12-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政治
发布时间:2022-08-25 13:31:37 页数:12
价格:¥3 大小:64.33 KB
文章作者:U-336598

推荐特供

MORE